考点15 新课标选修部分内容

更新时间:2023-11-17 11:2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考点15 新课标选修部分内容

一、选择题

1.(2010·海南单科.T9)梭伦在一首诗中写道:“我拿着一只大盾,保护两方,不让任 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该诗反映的梭伦改革的基本原则是 A.维护多数公民利益 B.兼顾不同公民群体利益 C.关照少数公民利益 D.重视男性公民群体利益

【命题立意】本题以梭伦的一首诗为切入点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规范解答】选B。由材料中“保护两方”、“ 不让任何一方不公正地占据优势”可以看出梭伦改革兼顾不同公民群体利益,故正确选项为B项。A、C、D三项显然与材料土工的信息不符,故排除。

2.(2010·广东文综.T13)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 A.井田制得以恢复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D.庄园由中央直接管理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均田制实施后对土地兼并现象的全面认识和评价。

【规范解答】选C。题目中“庄园指被圈占的成片土地”,说明在均田制实施后仍存在土地集中和土地兼并现象。

3.(2010·新课标全国卷.T30)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 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 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 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

【命题立意】此题以“日本新词”为切入点,考查近代“西学东渐”。注重考查学生的材料阅读与综合应用能力,难度不大,这类题型是高考的基本题型。

【规范解答】选C。解题关键在20世纪初“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说明此时日本取得了巨大成功,对我国产生了重要影响。A、B两项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是原因之一;D项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这句话本身有误。

1

【类题拓展】明治维新与洋务运动为什么一成一败?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有相似的背景以及相似的历程,但结果一成一败。原因表现在具体背景的区别:日本是在武装倒幕封建力量遭到致命打击后进行的,我国是在镇压太平天国后封建统治进一步稳定基础上进行的;日本的改革者掌握着日本实权,我国改革者主要力量在地方;日本的措施力度大,大刀阔斧,我国的改革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日本改革时,西方列强主要侵略目标是中国,日本相对于中国有较宽松的国际环境。

4.(2010·上海单科.T22)“英国不想为捷克牺牲一兵一卒,英国同意任何合理的解决办法,只要不用武力。” 下列哪一事件体现了这一主张?

A.《慕尼黑协定》的签署 B.《凡尔赛和约》的签订 C.《四国条约》的签订 D.《大西洋宪章》的发布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二战爆发之前英法的绥靖政策。

【规范解答】选A。题干中已经说的很明确,英国不想为捷克牺牲一兵一卒,与捷克有关的只能是《慕尼黑协定》。

5.(2010·上海单科.T12)年号是常用的纪年方式。它可以用来指称皇帝,如雍正皇帝;也可以用来表示历史事件,如贞观之治。下列选项符合后一种用法的是 A.辛亥革命 B.商鞅变法 C.靖康之变 D.光武中兴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专业知识的认知程度。

【规范解答】选C。A是干支纪年;B是人名;D是谥号,只有C是宋钦宗的年号。

6.(2010·上海单科.T13)右图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边境贸易? A.东晋 B.隋朝 C.北宋 D.南宋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某个时期历史的认知能力。

【规范解答】选C。“西夏”的存在、边界线、都城的位置(江、河之间),综合以上足以判断在北宋。 7.(2010·上海单科.T19)若为右侧漫画的标记处补上文字说 明,应写上 A.克里米亚 B.凡尔登

2

C.列克星敦 D.萨拉热窝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一战的历史大背景。

【规范解答】选D。“三国同盟”、“三国协约”、阿尔萨斯洛林、殖民对手,充分体现了一战前各国的矛盾,矛盾积累因而触发矛盾的导火线即萨拉热窝事件。

8.(2010·全国卷.T31)1902—1906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只有学生512人,其中举人62人、贡生48 人、生员232人、监生84人。这表明此时

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 C.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 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

【命题立意】此题以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学生人员组成为切入点,考查了近代教育发展状况这个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材料阅读和综合应用能力,此题型为各地高考的主流题型。

【规范解答】材料时间是“1902—1906年”,教育阶段特点是新式教育正开始确立、新学制开始颁行,京师大学堂师范馆的学生组成有传统功名者所占比例很大,说明清末教育这一特点还没有完全摆脱封建教育的影响,教育处于转型期。

9.(2010·上海单科.T16)基于“大凡国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系于财产之多寡”的认识, 明治政府开始

A.实行地税改革 B.开化社会文明 C.引进欧美科技 D.鼓励工商贸易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与知识迁移能力。

【规范解答】选D。题干中强调民富则国强,要民富就要增加私产,这是题干材料的主旨。而增加私产的最佳途径就是鼓励民众从事工商贸易。

10.(2010·广东文综.T20)1873年,法国某报纸刊登的一封读者来信写到:“我们是工业家和土地所有者,需要秩序,并不喜欢共和政体。但是,如果‘联合派’(属于君主派)获得胜利,那些现在还留在我们方面的大部分人将投入极端共和派的怀抱去了。”这段话反映出当时在法国 A.政治局面错综复杂 B.无产阶级建立了共和政体 C.“联合派”能带来社会安定 D.共和派已获得政治上的绝对优势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与知识迁移能力。

【规范解答】选A。通过阅读材料,我们从题目中至少看出三个派别:读者所代表的工业家和土地所有者、

3

共和派、君主派。我们知道1875年共和制的最终确立,仅仅是一票的胜出。工业派不希望君主派胜利,也不希望共和派获得更多的选票,可见当时的错综复杂。

11.(2010·安徽文综.T19)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A.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 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 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

【命题立意】本题以列宁对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评价为切入点,体现能力立意,中等难度,主要考查如何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可运用排除法解答。

【规范解答】选C。近代化包括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和思想科学化。材料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来说明改革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故C正确。A项不准确,虽然改革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B项是错的,当时是封建沙皇专制,并没有建立近代的资产阶级代议制;D项不符合史实,1861年改革后爆发了1905年革命、1917年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

12.(2010·安徽文综.T20)19世纪80年代初,日本明治政府认识到“好事贪功,反而挫折人民自主独立之气势,养成百事依赖政府之风习”,“其弊害大不可测”,进而采取的措施是 A.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B.整顿财政金融以改善私人投资环境 C.建立“样板”企业供私人企业效仿 D将大量的国营企业转让给私人

【命题立意】本题以明治维新中政府所起的作用为切入点,体现能力立意,主要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和对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中等难度。

【规范解答】选D。本题关键在于读懂材料,本题主要考查明治维新殖产兴业政策,国营企业转让私人,发挥企业的自主独立的积极性。A项是土地政策;B项属于金融方面的举措;C项是明治政府初期的政策,不符合题意。

13. (2010·安徽文综.T18)有学者认为,“在树立法国的国际威望方面,《人权宣言》所起的作用胜过了法国军队所打的一切胜仗”。这主要是因为它 A.超越了英国1689年的《权利法案》 B.克服了美国《独立宣言》的局限性 C.成为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 D.对民主思想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命题立意】本题以学者对《人权宣言》的评价为切入点,体现能力立意,主要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和对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难度较小,可用排除法。本题考查是选修部分,这是安徽省自主命题的一大变化,把选修部分放入客观题考查,要引起考生的注意,复习选修时要细一点。

4

【规范解答】选D。本题要求强调树立国际威望方面,A.B是与其他文件对比,无法体现国际威望,C仅仅是对法国的意义,因此排除。D强调其国际影响,推动民主思想的传播。

14. (2010·海南单科.T6)“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封侯非我意,但愿海 波平”。上述诗句反映了一位将领抵御外侮、维护国家安定的抱负。与此相符的历史 事件是

A.靖难之役 B.雅克萨之战 C.郑成功收复台湾 D.戚继光抗倭

【命题立意】本题以诗句材料为切入点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规范解答】选D。首先要明确题干中的诗句为明朝时期的戚继光所写。明朝初期倭寇经常对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掠夺和骚扰,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威胁。“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体现了戚继光对国家的责任以及对敌斗争的坚决,表达了他决心将自己的一生和抗倭事业结合起来,使自己处在时代激流的中心,为民族、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决心。“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意思是:升官封侯并非是我内心的真正志向. 但愿我大明的沿海风平浪静 早日扫清倭寇才是我的愿望啊!体现了一个\横戈马上\的将军在抵御外侮战争中所表露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的思想品质。由此,分析各选项,只有D项符合题目要求。“”“靖难之役” 是朱元章的儿子们为争夺皇位,发动的战争。“雅克萨之战”是清朝为抵御沙俄入侵而进行的战争。 “郑成功收复台湾”是指1662年2月1日,我国明末清初的民族英雄郑成功率领军队驱逐荷兰侵略者,收复了台湾。故A、B、C三项都不符合题目要求。 二、非选择题

15.(2010·海南单科.T29)(8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主导的盟国军事占领当局推动日本进行改革,其主要指令和内容如下:

人权指令 社会改革指令 除压制性制度;经济机构民主化 经济改革指令 将财阀企业分割;限制地主对土地的占有 神道指令 国家与神道分离 释放政治犯;废除治安维持法;修改宪法 解放妇女;支持工人运动;教育自由化、民主化;废 开除公职指令 禁止旧议员参与选举 ——摘编自《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后日本改革的背景。(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推动日本改革的目的。(3分)

【命题立意】本题以《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所给出的材料为切入点,考查日本战后的改革,主要考查学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l2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