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系列之专题六文言文翻译和文言文断句

更新时间:2023-11-10 07:0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考复习系列专题六 文言文句子翻译和文言文断句

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文言文就是文言实词加虚词的语法组合。文言文中,虚词非常活跃,出现频率较高,表面上看很虚,但实质上有很强的实在意义,因而成了高考文言文的一个重要考点。

文言虚词指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副词,以及表示指示和疑问的代词。虚词意义虽较抽象,有时甚至只起语法作用,但是使用频率高、语法功能强,且古今变化大、用法灵活多样。 《考试大纲》在虚词考查方面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首先,要确定“常见文言虚词”的范围和对象,敲定把握的方向。 关于“常见文言虚词”这一点,《考试大纲》已明确规定了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名称速记排列:之乎者也,因为所以,何则而与焉,与其乃且若)

其次,知晓“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的意义. “虚词的用法”指的是虚词的词性、语法功能和在句中的关联关系(语法、句法)。

再次,明晰“理解??在文中的”这个说法的含义。 这个说法的含义,是指具有在阅读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懂得并能判断或加以具体解释的能力,而不是要求考生凭着对这些虚词的掌握情况随意去历数那些常见文言虚词具有哪些用法。换句话说,就是不能机械地背诵常见的18个虚词的意义,而应在具体的语境中辨识并运用,真正读懂和领会,掌握和解释某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文言虚词的考查形式一般有以下几种: (1)考查一个虚词,即从阅读材料中选一个句子,然后从课文中再选三个;(这种题型只在部分省份试卷中出现过) ★(2)从阅读材料中选择四个虚词,分列四组,每组由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一例和课文中的一例组成;(现在常见的基本考查形式) (3)从阅读材料中选择一个或两个虚词,分别对其进行用法说明,让考生进行判断;(现在比较少见) (4)完全从阅读材料中选定,不涉及课文。(比较少见) 文言虚词在高考语文试卷中是个重要的考点,高考常常会涉及,不过文言虚词的考查范围是有限的,最近几年高考涉及的文言虚词都在考纲规定的18个虚词之列,且难度不大,属于中等难度。

关于虚词的解题技巧:虚词的推断方法 1、对照比较法。 就是熟记一些文言虚词的典型例子,将句子、意义和用法一同记住,在做题过程中,将给定的句子与典型例句进行比较,推出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虚词判断方法。

例如 “之”的用法,我们可以熟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子孙视之不甚惜 ”等三个句子,我们可以分清它们的用法分别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做代词用 。了解了这些用法,下面的三个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①蚓无爪牙之利。 ②夫晋,何厌之有 。 ③侵之愈急。

2、语境推断法。 就是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判定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的方法。

①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 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 ”。“伏焉”即“伏在那里”。

- 1 -

3、“删” 、“换”、 “代”法。 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不受影响的一般是连词。

4、语法分析法。 根据语法知识判别虚词意义,首先将句子主干抽出,划分句子成分,而后看虚词的功能。一般来说,代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浯;副词充当句子的状语;介词往往与名词、代词组合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补语;连词在句子中只起连接作用,不作句子的成分,表动态或语气。

①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吾妻”是主语:“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作谓语:“我”是宾语;由此可确定“之”介于主谓间, 。 ②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

“鄙贱之人”中,“人”是中心词,“鄙贱”是定语,所以“之”应是助词,相当于“ ”。

5、句式分析法 ① 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于”是介词“ ”的意思。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 是定语后置句,“”“石”是中心语,“铿然有声者”是定语,“之”是助词, 。

6、对句互推法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 ① 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 “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 。 ②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

“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 ”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 的意思。

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B级。该考点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翻译

要求把文言文段中规定的句子翻译为通顺的现代汉语。各命题省市均设此题,分值为9~10分。高考文言文翻译主要要求“直译”,也就是字字落实;辅以必要的“意译”——也就是在“直译”不能准确表情达意时尽量做到符合原文意思。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出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与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准确解释字义;同时要分析句子结构,把握句式特点,体味句子语气。特殊句式和特殊用词现象往往是翻译题的采分点,翻译时必须准确地体现出来。翻译的关键是抓准得分点,按得分点准确地翻译出来。 1.翻译的两个原则

(1)整体原则。翻译前综观整个语句和语段,甚至是全篇,结合上下文语境来理解翻译词语和句子,决不能孤立地去翻译一个句子。

(2)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原则。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只有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2.翻译的三个标准

- 2 -

(1)“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2)“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的要求和习惯,并无语病。 (3)“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3. 翻译操作的五个步骤:

要确保文言文句子翻译的准确性,在具体答题过程中,要做到如下五个步骤: (1)读。通过读,明确其在文中的位置,以及与上下文的联系,初步了解大意。 (2)审。在翻译之前,要审清文言文句中重要的语法现象。

(3)切。将文言文句以词为单位逐一切分开来,然后使用文言文翻译的六种方法逐一加以解释。

(4)连。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将逐一解释出来的词义连缀成句。 4. 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 (1).翻译下面一个句子: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游褒禅山记》

归纳翻译特点:保留法——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

课堂练习:

①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②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2)、翻译下面一个句子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讨论归纳该句翻译特点:替换法——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古汉语中还有一些词类的活用现象,也应该用现代汉语的相应的词语加以置换。

课堂练习:

①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 臣所以去亲戚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③ 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 ④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⑤ 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使动) (3).翻译下面的一个句子: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归纳该句翻译的特点:删减法——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没有相应的词替代,如果硬译反而别扭或累赘,译文时可删减。这些词包括: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结构倒装的标志、句中停顿的词、个别连词及偏义复词中虚设成分等。

课堂练习:

① 夫战,勇气也。 ②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③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④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⑤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3 -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 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

②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项脊轩志》

③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庄暴见孟子》

④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游褒禅山记》

归纳该句翻译特点:增补法——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得通顺。

单音实词对译成双音实词,如①句; 数词后面增加量词,如②句;

省略句中应补充的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等,如③句;补充行文省略的内容,如关联词语等,如⑤句。

课堂练习:

①《书》曰:“谦受益,满招损。” ②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③ 然( )是说也,余犹疑之。 ④ 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 )行矣。

⑤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 )尽死。

(5).翻译下面句子: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归纳该句翻译特点:调序法——由于古今语法的演变,有的句型表达方式有所不同,译文时,应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及时调整。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短语后置等。 课堂练习:

① 古之人不余欺也。(宾语前置) ② 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宾语前置) ③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定语后置) ④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省略句) ⑤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主谓倒装) ⑥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定语置于谓语前) (6).意译,既是一种翻译的方式,也是一种翻译的方法。 ⅰ文言文中修辞方法的翻译,使用比喻、借代、婉曲、互文、用典等修辞手法,宜用意译。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也多运用各种修辞方法以增强表达效果,其中有些修辞方法的运用较为频繁。了解这些特殊的修辞方式,有助于正确翻译文言文。 ★比喻

文言文中的比喻句和现代汉语一样,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种类型。

①明喻。明喻往往使用“若、如”等比喻词加以表明。这种类型的文言文句子比较好理解,翻译起来也较容易。一般来说,只要把句子翻译成“……像……”或“……好像……”等格式即可。如:“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促织》)可译为:“ 。”

②暗喻。暗喻一般用“为”字表明,可以翻译成判断句,也可以翻译成明喻句。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可译为:“现在人家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还告辞什么呢? ”

- 4 -

用“刀俎”比喻项羽一方,用“鱼肉”比喻自己(刘邦)一方,形象地说明了敌强我弱的形势。

有的暗喻是直接以判断句的形式出现,翻译时可以直接翻译成判断句,也可以翻译成明喻句。如:“曹公,豺虎也。”(《赤壁之战》)可译为:“ 。” 有的暗喻不用比喻词,喻体以名词状语的形式出现。如:“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曰:?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世家》)可译为:“(陈胜)又暗地里派吴广潜藏在驻地附近被草木包围着的祠堂里,天黑以后点上篝火(装鬼火), ③借喻。借喻不出现本体,不用比喻词,直接用喻体表述。翻译时必须紧紧抓住喻体特征进行形象的描绘。如:“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陈情表》)可译为:“只因为祖母 ,奄奄一息,生命垂危。”

总之,含有比喻修辞手法的文言句子一般不能直译,而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灵活把握,紧抓喻体特征进行形象的描绘. ★借代

在文言文中,借代这种修辞方法运用得相当普遍,如果按字面翻译,往往会造成误解。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里的“布衣”应译为“ ”,如果按字面译为“布衣服”,那就译错了。在翻译时这种情况应采取意译的方法。

★互文

互文这种修辞方法在文言文中也较为常见。这类句子,在内容上前后互相补充,翻译时应当合起来进行理解。比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这里的“喜”,不仅指“物”,同时也指“己”;“悲”

不仅指“己”,也指“物”。应当译为:“不因为外物环境和自己遭遇的好坏而高兴或悲伤。” ★委婉

在语言表述中,为了某种需要,对某件事情不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而是换一种说法,这就是委婉。文言文中委婉修辞格常用于外交场合。如《赤壁之战》中,曹操给东吴下战书:“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这就是一种委婉说法,“会猎”就是“打仗”的意思。 ★讳饰

讳饰实际上也是一种委婉,往往是由于人的忌讳而改变了说法。如对于“死”,帝王死叫“山陵崩”“宫车晏驾”“千秋之后”,老百姓死则称为“填沟壑”,了解了这些说法的真正含义,才能准确地翻译文言文。 ★铺排

有些铺排的句子,翻译时还可以进行浓缩。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可译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原句为了增势壮气,故意用了繁笔,为精炼宜删略。

翻译练习:

①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比喻)

译文: ②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借代)

译文: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比喻)

译文: ④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

译文: ⅱ紧缩复句或言简意丰的句子,需分开翻译或补充。 例: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译文: ⅲ 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的习惯。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译文: 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 5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kz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