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十一章 宏观经济学主要流派

更新时间:2023-10-10 16:3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十一章 宏观经济学主要流派

重点提示:

凯恩斯经济理论产生之前,在经济学界居统治地位的是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理论。该派理论主张对经济放任自流,着重研究微观经济行为。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以下简称“通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实现了 “凯恩斯革命”。凯恩斯理论源于说明和解决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问题,主张国家干预,着重研究宏观经济行为。这样,在西方市场经济理论体系内部就产生了干预与反干预两种势力,由此造成了经济理论上的矛盾和冲突。在此基础上发展形成了新古典综合派、新凯恩斯主义学派,以及反对凯恩斯理论体系的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等一些流派。

本章简要介绍上述几个主要经济学流派。

第一节 新古典综合派

一、新古典综合派出现的历史背景

《通论》出版以后,许多西方经济学家对其趋之若鹜,加以推崇,但同时也认为它行文晦涩,不易理解,理论结构有漏洞,个别论点模糊不清,甚至是错误的。他们为了更好学习和运用凯恩斯理论,对其进行了大量的注释、补充和改进的工作。这些承袭和发展凯恩斯经济学的学者称为凯恩斯主义者(Keynesians)。

在《通论》出版后的十余年间,即使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接受了凯恩斯的观点,但占主流地位的仍然是以微观经济学的价值和分配理论作为基础的马歇尔的新古典经济理论,其间并无凯恩斯经济理论的地位。

1948年,美国的凯恩斯主义者萨缪尔森出版了一本经济学教科书——《经济学:初步分析》。在该书中,他第一次以凯恩斯理论为主体,把新古典微观理论放在次要位置,同时用浅显的文字,叙述和解释凯恩斯的理论结构,使凯恩斯主义得以广泛传播,最终确定了凯恩斯理论在经济学中的主流地位,并使它演变成当代宏观经济学。

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保罗·萨缪尔森、阿尔文·汉森、沃尔特·海勒、詹姆斯·托宾、阿瑟·奥肯等。

二、新古典综合的含义

所谓“新古典综合”就是把以马歇尔和庇古为代表的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理

论同凯恩斯的经济学理论“综合”在一起。新古典综合就是总收入决定理论的要素与早先的相对价格和微观经济学的经典理论相结合。萨缪尔森在其广为流传的《经济学》教科书中写道:“在管理完善的体系中,运用货币和财政政策使经典理论提出的高度就业的假设得到证实时,经典理论就恢复了原有地位,经济学家也就重新树立信心来陈述经典理论和社会经济原理”。这意味着只要采取凯恩斯主义的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资本主义的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就可以避免经济萧条,实现充分就业;而一旦实现了充分就业,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就得以适用。

三、新古典综合派的主要理论

(一)“混合经济”理论

“混合经济”是指国家管理的公共经济部门和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私有经济相混合的市场经济。其特点是以市场经济为主,通过价格机制调节资源配置,这就需要新古典的微观经济理论;同时,政府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和干预经济生活,保证经济的均衡增长,这就需要凯恩斯理论和政策。

“混合经济”的理论基础是凯恩斯理论体系中的收入–支出模型、IS–LM模型以及新古典经济学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理论。

凯恩斯的收入–支出模型即有效需求决定国民收入的理论。凯恩斯认为:20世纪30年代经济萧条的根源是由于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所构成的总需求不足以实现充分就业。边际消费倾向小于1决定了消费需求的不足,即人们不会把增加的收入全部用于消费,资本边际效率在长期内递减决定了投资需求的不足。所以,仅仅依靠消费和自发的社会投资,不能保证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因此,只有政府刺激社会投资,或者政府直接投资才能够弥补社会有效需求的不足,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

IS–LM模型是对凯恩斯理论的补充和扩张。凯恩斯认为在商品市场上,要决定收入,必须先决定利率,否则无法确定投资水平,而利率是在货币市场上决定的。在货币市场上,要先确定一个特定的收入水平,否则无法确定利率,但收入水平又是在商品市场上决定的,因此利率的决定又依赖于商品市场。这样,凯恩斯的理论就陷入了一个循环推理的错误。凯恩斯的后继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把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结合起来,建立了一个均衡模型,即IS–LM模型。该模型是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和新古典一般均衡理论的结合,并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作用提供了说明。

新古典经济学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理论是建立在“看不见的手”——即市场机制自动调节资源配置原理基础上的。新古典综合派认为,在经济达到充分就业之

后,新古典经济学传统的微观经济学理论就会发挥作用。

(二)通货膨胀和失业理论

新古典综合派的通货膨胀和失业理论,主要通过菲利普斯曲线加以说明。新古典综合派的萨缪尔森等人将菲利普斯曲线稍加改变,用于表示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之间的彼此消长的关系。当经济处于萧条和失业状况,即有效需求不足时,实行扩张性政策能够增加总需求,减少失业率,从而使实际产出增加,但不会引起通货膨胀。在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时,如果再实行扩张性政策,扩大总需求,则会引起物价大幅度的上涨,引发通货膨胀。因为这时实际产出的增加受到资源和劳动供给无法增加的限制。此时的通货膨胀就是所谓“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根据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需求过度和需求不足是不会同时在经济生活中发生的,由此,通货膨胀和失业也不可能同时发生。

(三)新古典增长模型

在第八章中已经介绍了“哈罗德–多马”模型。由于这一模型假定生产技术不变,因而劳动和资本的比率不变,依据此模型,充分就业均衡增长的条件难以满足(详见第八章相关内容)。而索罗、斯旺以及米德提出的增长模型称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该模型引进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价格理论,认为通过市场调节生产要素的价格,各生产要素都将得以充分利用,从而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这样,从长期来看,存在着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的必然趋势(详见第八章相关内容)。总之,新古典综合派接纳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目的,是要引进新古典的微观经济学来补充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引进市场调节机制来补充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同时,进一步以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来补充和完善“哈罗德–多马”模型,以证明混合经济完全可以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

四、新古典综合派的政策主张

根据新古典综合派的观点,经济社会本身能自行调节趋于均衡,政府正确运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以实现宏观经济效果。这样,经济社会就会是一个既无经济危机,又能充分就业的社会。具体来说,就是政府积极采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收入政策,对社会的总需求进行适时和适度的调节,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但事实并非如此,长期运用新古典综合派的经济政策,并没有像萨缪尔森等人预期的那样,出现一个既消灭了大量失业,又避免了通货膨胀的理想境地。而是到了70年代,产生了既有大量失业又有严重通货膨胀的“滞胀”局面。

为了解决“滞胀”局面,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新古典综合派对其理论进

行频繁的修改并综合反对派的某些观点,以弥补其自身理论的不足。

第二节 货币主义学派

一、货币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通货膨胀与高失业率并存的“滞胀”的经济状态,这严重地动摇了新古典综合派的统治地位。该学派既在理论上提不出对“滞胀”现象合理解释,又在政策上提不出能使西方政府同时解决通货膨胀和失业的政策措施。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经济学的其他流派纷纷对主流学派进行抨击和责难,他们认为,凯恩斯提出的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可能就是这种新的经济不稳定的根源。这种观点在货币主义学派得到了集中体现。

货币主义或货币学派发源于美国芝加哥大学,该校经济学教授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是公认的货币主义的代表人物。自20世纪50年代后期,弗里德曼便打着对抗“凯恩斯主义”的旗号,提出“现代货币数量论”,重新强调货币政策的首要作用。与此同时,他还竭力反对凯恩斯提出的在布雷顿森林会议所决定实施的固定汇率制,主张通过市场的自由活动以实现自由汇率或浮动汇率。然而当时,弗里德曼提出的观点并未引起学界和政府的重视。

20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美国和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日益严重,以弗里德曼为首的货币主义便逐渐得到政府当局的青睐。1976年,弗里德曼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货币主义更是盛极一时。

在货币主义阵营中,除了芝加哥大学弗里德曼的追随者外,英国的艾伦·沃尔特斯(Allan Walters)、戴维·莱德勒(David Laidler)、迈克尔·帕金(Micharl Parkin)等,也是有影响的货币主义者。

二、货币主义的理论基础

货币主义有两个基本理论:新货币数量论和自然率假说。下面依次加以说明。 (一)新货币数量论

货币主义认为,货币数量是解释价格水平涨落的基本因素。不过这种观点在历史上早已有之。英国经济学家休谟是这个命题的早期解说者。20世纪初期,英美经济学家也提出“货币数量论”,其中以美国欧文·费希尔(Irving Fisher)的“交易方程式”和英国庇古(A.C.Pigou)的“剑桥方程式”最为著名。

下面在了解新货币数量论之前,首先介绍一下传统的货币数量论。 1.传统货币数量论

(1)交易方程式

费希尔在1911年出版的《货币购买力》一书中提出了交易方程式:

MV?Py

式中,M——流通中的货币数量 P ——价格总水平或价格指数

y ——一国的实际国民收入

V ——货币收入的流通速度,等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除以货币总量

V和y一般被视为常量。V是由公众的支付习惯、通讯的发达程度等制度上的因素决定的,而这些因素在短期内不会发生变化,因此在短期内V不会有很大的变化;y主要取决于资源和技术,而在充分就业的状态下,不可能发生变化。这样,物价水平决定于货币数量,即价格P就会随着货币数量M正比例地变动。正因为费希尔在这里所强调的是货币作为交易媒介(流通手段)的作用,所以此方程式又叫做交易方程式。 (2)剑桥方程式

庇古根据他的老师马歇尔的学说,在1917发表的《货币的价值》一文中提出了一个所谓的剑桥方程式:

M?kY?kPy

式中,P——价格总水平或价格指数

Y——名义国民生产总值,即以货币计量的国民生产总值 y——实际国民生产总值

k——货币需求总量占名义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是货币收入流通速

度的倒数

k的大小可能受到个人财富、利率以及预期通货膨胀率等因素的影响,在短期内这些因素不会有大的改变,所以,可以把k看作常数。这里的M与交易方程式中的M在意义上有所不同,它强调货币作为储藏手段的职能,代表人们对货币的需求量。这样,k被看作常数,而y在达到充分就业均衡时也是一个常数,价格水平P的高低就取决于货币数量M的大小,即价格水平同货币数量成正比例变化。

(3)两个方程式的比较

由上可知,交易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企图说明同样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ks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