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概论》教案 - 3

更新时间:2024-05-18 17:0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财政学概论》是财政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财经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主要阐述财政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同时吸收财政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反映财税改革的最新政策和实践。该课程的重点教学内容是财政职能、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体制、财政政策、财政管理。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在了解财政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熟练应用财政基本知识,分析归纳有关实际财经问题,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财政学概论》教案

前 言

一、为什么要学习财政学?

1.增加知识、了解社会;(财政学与生活息息相关) (1)知识时代; (2)作为社会人;

(3)走出认识误区——知识实用主义; 2.财政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3.树立宏观思维观念。 二、如何学习。 1.勤于思考; 2.善于观察; 3.自觉接受; 4.灵活方法;

第一章 财政与财政学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用。

——王安石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认识种种 财政现象,对财政的产生、发展有清晰的了解,明确财政与国家的关系,掌握财政的构成要素、一般概念和特征,并通过 现象把握财政的本质,同时,掌握科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为学好财政的基本理论和财政管理的基本技能奠定良好的基础。 〖考核要点〗 财政的概念; 财政要素与特征;

财政是国家配置资源的重要方式;

财政是国家调控经济及干预社会生活的经济手段; 财政与国家的关系; 财政与经济的关系。 〖课时分配〗5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财政的概念

一、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财政现象 (一)财政就在我们身边;

(二)财政是一个涉及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复杂的经济分配活动 二、财政的产生

(一)剩余产品的出现为财政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社会公共需要的形成与发展是财政产生的重要条件 (三)国家的产生是财政形成的必要前提和根本标志 三、财政的发展

(一)奴隶制国家财政 (二)封建制国家财政 (三)资本主义国家财政 (四)社会主义国家财政 四、财政的定义

财政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以国家为主体对一部分社会产品的集中性分配。

第二节 财政要素与特征

一、财政分配的构成要素;

(一)分配主体——国家。国家是社会的正式代表,其他任何组织都无权代表社会 (二)分配客体—— 一部分社会产品; M (三)财政分配的目的——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四)分配形式——力役、实物、货币 二、财政分配的特征 (一)国家主体性 (二)强制性 (三)无偿性 (四)社会集中性

第三节 财政与国家

一、财政是国家存在及实现其职能的经济基础 二、财政是国家配置资源的重要方式

三、财政是国家调控经济及干预社会生活的经济手段 (一)国家利用财政作用于经济基础 支出、公债、补贴

(二)国家利用财政调节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1)税收;(2)支出(转移支付)

第四节 财政与经济

一、经济决定财政

(1)经济决定财政分配的对象—社会产品—收入 (2)经济体制决定财政分配体制。 二、财政影响经济

(1)财政作为生产要素——经济的一部分决定经济; (2)财政作为社会需求的一部分,调节供求关系;

(3)财政作为政策工具,调节社会、经济生活,促进经济发展。

第五节 财政学的对象与方法

一、财政学的研究对象

(一)财政学研究财政分配活动 (二)财政学研究财政分配关系

(三)财政学研究财政体制和财政政策 (四)财政学研究财政管理极其方法 二、财政学的研究方法

(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

(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三)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四)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第二章 财政职能

一个拥有主权的政府的崇高意图或目的便是最大可能地增进人的幸福。

——奥斯汀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明确公共需要的特征及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混合物品的区别,重点掌握财政各个职能的含义、存在的客观必要性及其主要内容,并且要把握本章的分析思路。 〖考核要点〗 公共需要的特征; 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 市场失灵与市场缺陷; 现代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 资源配置职能的必要性和内容; 收入分配职能的必要性和内容; 经济稳定职能的财政措施。 〖课时分配〗6课时

〖教学内容〗

上一章主要讲解了财政的种种现象以及与国家、经济的关系。本章重点是讲解财政的三大职能问题,同学们应重点掌握。

第一节 政府与市场

一、公共需要与私人需要 (一)公共需要与私人需要 (二)公共需要的特征 1.社会集合性 2.共同享用性 3.外部性

4.非市场竞争性和非营利性 5.客观性和历史性 6.层次性

二、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 (一)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 (二)混合物品

三、市场失灵与市场缺陷 (一)公共物品 (二)外部效应 (三)自然垄断 (四)信息不充分 (五)收入分配不公

(六)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波动 四、现代政府职能 (一)政治统治职能 (二)社会管理职能 (三)经济与发展职能

第二节 资源配置职能

一、资源配置职能的含义 (一)经济学意义上的资源: 1.人力资源——劳动者;

自然资源:土地、矿产、森林?? 2.非人力资源

人造资源:厂房、机器设备、农田水利设施?? (二)资源配置——合理、有效地使用有限资源 (三)资源配置方式

1.市场配置——需求制约价格,价格引导投资;

2.政府配置——财政收支活动;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等。 其中,安排支出——直接配置; 财政税收政策——间接配置。 二、资源配置职能的客观必然性。

1.社会公共需要的客观存在,需要财政配置资源——满足其需求; 2.弥补市场缺陷——盲目性——财政税收政策引导、制约。 三、资源配置职能的主要内容。

1.在政府部门与非政府部门之间配置; (比例) F/GDP F/V+M

2.在政府部门内部合理分配资源;

社会公共需求的内部结构——财政收支结构——各种比例(支出) 3.在不同地区之间配置资源;(调节)

财政补贴、财政投资、税收及财政政策,调节资源在各地区之间的流向。

4.调节资源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即在竞争与非竞争的产业部门之间调节。

第三节 收入分配职能

一、收入分配职能的含义

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的财政收支活动对社会成员的收入在总收入中所占分额的影响。其目的,是要将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

控制在社会可以接受的限度内,以实现社会公平的要求。 二、收入分配职能的客观必要性

1. 市场分配机制——以生产要素投入的数量决定。

要素投入与要素收入相对称,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要求和分配规则。而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的劳动能力、财产占有量、就业机会、竞争环境、条件均存在差异,从而导致收入多寡悬殊。 其结果导致:(1)挫伤劳动积极性; (2)生产效率下降;

(3)社会不稳、动荡不安。

2. 政府分配机制——矫正市场分配机制缺陷、调节分配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三、收入分配职能的主要内容

1. 调节部门及产业之间的收入分配 2. 调节企业之间的收入分配 3. 调节地区之间的收入分配 4. 调节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

四、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主要途径

资源税:自然条件、地理条件等形成的级差收入 1.税收 差别税率:不同行业的盈利水平 个人所得税、财产税、遗产税——个人收入 中央——地方 对地区

地方上级——下级

2.转移支付 退休保险、失业救济、 对个人 特困、 医疗保险等、 福利??

3.购买支出——政府部门人员工资、津贴。

第四节 经济稳定职能

一、经济稳定职能的含义

经济稳定职能是通过制定、实施和调整财政政策,运用税收、公债、投资等财政手段,调节和控制社会总供求平衡,以实现四大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持续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1)充分就业:95%左右就业;

(2)物价稳定:通货膨胀率为3%——5%; (3)国际收支平衡:影响国内总供求平衡; (4)适度的经济增长; 生产资料—原材料等 逆差:支出多—进口多 ▲国际收支 生活资料

顺差:出口多—国内物价减少 (收入多) 二、客观必要性 市场机制的缺陷:

(1)物价与就业的总水平由总需求水平确定,并与当时的生产能力有关,而总需求水平是难以估计的。(收入水平) (2)生产的盲目性、自发性 ——供给与需求之间出现的偏差,引起经济稳定; (3) 政策的原因; (4) 国际原因;如:

俄罗斯的改革:1991年150% 通货膨胀率; 1992年1354%通货膨胀率;

我 国:1998年通货膨胀率27%; 1994年通货膨胀率25%左右; 1997年通货膨胀率 -%; 1998年通货膨胀率0%; 1999年通货膨胀率 0.2%; 2000年通货膨胀率 2%; 2001年通货膨胀率 -%; 2002年通货膨胀率 -0.6%;

2003年通货膨胀率 3%; 2004年通货膨胀率 3.9%;

预计2005年通货膨胀率 1.8%;

三、经济稳定职能的内容

(一)调节社会总需求,实现供求总量大体平衡 需求过大时,紧缩政策; 需求不足时,扩张政策。

(二)调节社会总供求结构上的平衡 关键是调节社会总供给结构。

四、实现经济稳定职能的财政措施

(一)相机抉择机制 需求 < 供给 减税 需求 =供给 均衡财政政策 需求> 供给 增税 (二)自动稳定机制

累进税制:纳税额与收入(应税所得额)正相关关系

转移性支付:经济高涨时,领取社会救救济人数减少,失业率低;反之,亦然。 (三)其他措施。

投资、补贴、税收等对调节社会总供给结构起重要作用。

第三章 财政支出概述

世人莫不怀着一种与生俱来的欲望,要使支出超过收入,此乃一切进步的动力。

——勃特勒·S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了解财政支出的内涵与外延、基本分类方法以及支出形式;理解和掌握财政支出的规模、结构和原则等基本理论;能够结合我国财政实践,灵活运用公共需要和财政支出不断增长的理论,探讨提高我国财政支出比重,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途径。 〖考核要点〗

财政支出的内涵与外延;

决定财政支出形式的经济前提和具体因素; 优化我国支出结构的途径;

解析我国财政支出比重变动的轨迹; 衡量政府规模的合理而有效的指标。 〖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内容〗

财政支出与财政收入是财政分配的两个过程和阶段,是财政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本章主要讲述财政支出的基本知识(分类、形式、规模、结构)。

第一节 财政支出分类

一、财政支出的含义

财政支出 :1.一定数量的资金(国家集中掌握);

2.过程和行为——对国家集中的资金的分配(一个预算年 度内)。

3.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实现职能的物质基础。同时 也是(政府)国家职能范围及其变化的集中反映。 二、财政支出的分类

按不同归纳方法对财政支出进行科学分类,有助于研究和认识财政支出的性质、范围、结构和方向,从而有利于管好、用好之。 (一)以政府职能为标准分类

现代社会政府职能:政治、经济、社会三个方面。

与之相适应,财政支出一般可分为:国际支出、行政管理支出、 社会文教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经济建设支出。 国际上通用的分类法。

(二)以政府机构为标准分类 中央——部?? 地方——厅??

此法便于将财政支出与实际使用部门联系起来,有利于对支出效用的考核。 此法亦可看作是第一种分类的派生或具体化。 (三)以财政支出的具体用途为标准分类 生产性支出、非生产性支出。 生产性基建支出

企业改造支出 流动资金支出

生产性支出(积累) 科技文化费用 地质勘探费用 简易建筑费

支援农业生产支出 农业综合开发支出 非生产性基建支出 文、教、科、卫事业费 国际支出

非生产性支出(消费性) 行政管理费 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 武警部队支出 公、检、法支出

(四)以财政支出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为标准分类 补偿性支出、积累性支出、消费性支出 (五)以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为标准分类

购买性支出——直接获得等价补偿(市场性再分配); 转移性支出——无偿性支出或补助支出(非市场性分配)。

在国民经济核算方法中,以支出法计算GNP时,政府财政购买支出直接构成GNP,而转移性指出排除在外。 此法便于研究宏观经济效应,购买性支出直接影响社会供求关 系。

(六)在复式预算下,还可有经常性支出和建设性行支出或资本性支出之分 。

第二节 财政支出形式

财政支出形式是指采取何种方法和途径将资金使用出支,是就其自身形态而言的。 形式——经济效益、财政效益——职能实现问题。 一、财政支出形式的选择 (一)财政支出的基本形式 拨款(无偿) 两种基本形式 贷款(有偿)

(二)选择财政支出形式的决定因素 1.用款单位的所有制性质

2.用款单位的还帐能力或经济性质 必需的——拨款

3.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可有可无的——有偿

4.财政的承受能力——教育?? 二、财政支出的具体形式

(一)拨款形式:无偿——社会公共需要(社会职能、政治职能)行政管 理 各种周转金 专项资金

(二)贷款形式(有偿) 政策性投资贷款:粮、棉、粮储备贷款等 农业开发贷款、科技开发贷款与抚恤金贷 款

(三)补贴形式: (1)列预算支出

(2)抵补形式——以收入抵(上缴) (3)减免税 (4)财政退库

(5)财政贴息(代管付息)

(6)其他承受等(住房租金??)

第三节 财政支出规模

财政支出规模反映着政府参与社会财物(GDP、GNP)的状况,反映着社会公共需要的满足程度。(体现着政府职能的范围和程度),也反映着政府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程度。

一、财政支出规模的理论界定 (一)最低界限 (二)最高界限

二、衡量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有两类 (一)绝对量指标

绝对量指标—— 一国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个财政年度)财政支出的货币价值总额。 如:1995年,我国财政支出规模为6823.72亿元人民币,其中: 经济建设 2855.78亿 社会文教 1756.72亿 国 防 636.72 亿 行政管理 996.54 亿 其 他 577.96 亿

这一指标能直观地、具体地反映一定时期内政府财政支出的规模,是国家政府部门编制财政预算和控制财政支出规模的重要指标之一。

(二)相对量指标

相对量指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财政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F/GNP) (F/GDP) GNP—— 一国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 GDP—— 一国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二者的关系为:GDP + 来自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 — 付给国外的劳动者报酬和财产收入 = GNP 如:1995年,我国外汇收入大于外汇支出。 GNP为57494.9亿元人民币 GDP为58478.1亿元人民币

财政支出相对量指标: F/GNP为11.87% F/GDP为11.67%

相对量指标的益处:1.不同时期比较;2. 不同国家的比较。

但两类指标也有矛盾:一方面,绝对量反映不能扩大,如:从1978年的1122.09亿元——1995年的6823.72亿。另一方面,相对量指标不断下降,同期;1978年,F/GDP=30.96% , 1995年,F/GDP=11.67% 。(表明财政支出对经济的影响程度有所降低。) 同时,绝对量指标也有误导现象,如:与上年相比,财政支出增长了5%,但同时通货膨胀率亦为5%,则说明,财政支出规模实际并未扩大。因此,有必要对二类指标进行修正: 对绝对量指标:剔除通货膨胀因素;

对相对量指标:(1)经济不断增长或不变条件下,相对量指标上升,表明支出规模扩大;

(2)经济衰退或不变时,相对量指标下降,表明支出规模缩小。1、F/GDP↑;2、F/GDP↓;三、财政支出规模的发展趋势(不断增长)

四、瓦格纳法则

五、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因素 (一)经济因素 (二)政治因素 (三)社会因素

第四节 财政支出结构

一、政府职能与财政支出结构

财政支出结构是指按不同的标准分类下,各项支出在总额中的比重构成状况。如:一个班50人,男女各半(50%)。 按政府职能标准分类,财政支出一般分为 1980—1999 同组F

经济建设支出 10.85% 13.32% -2.45% 国防费 9.42% -3.88%

社会文教支出 16.52% +3.20% 行政管理费 18.88% +5.56% 其他支出

(见教科书 3-3表)

二、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与财政支出结构 购买性支出(经济建设、行政、文教、国防) 转移性支出(社会保障、财政补贴) 购买性支出 转移性支出 发达国家 小 大

发展中国家 大 小

原因:(1)经济发展水平

(2)经济发展模式(市场与计划) 三、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1.突出财政的公共性特征 2.加大科技与教育投资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第五节 财政支出原则

一、量入为出与量出为入相结合的原则 二、统筹兼顾、全面安排、保证重点的原则 三、厉行节约、提高效益的原则 四、公平原则——受益能力原则

经济公平——要素贡献与要素收入相一致。 不同情况 同等对象

社会公平 (横向公平) (纵向公平) 不同对待 同等对待 实现社会公平的途径: (1)社会保障制度; (2)政府间转移支付。

第四章 财政支出内容

国家可以通过任何法律,甚或进行单独行动,只要它的最终结果可以增进人类幸福之和,就不失为正当的。 ——杰文思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 手上有点钱的人认为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而穷人则明白世界上最重要的是金钱。 ——布伦南·G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支出的主要内容,包括公共消费支出、投资支出、财政补贴、社会保障支出和税收支出;理解和掌握加强支出管理的意义和办法;能够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分析一国准公共需要的主要项目和财政支出的重点。 〖考核要点〗

我国公共消费支出的范围; 我国政府投资的范围和重点; 财政补贴的功能;

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途径; 对税收支出的预算控制。 〖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内容〗

财政支出究竟包括哪些具体内容?这时第四章重点要讲述的问题。

第一节 公共消费性支出

一、公共消费性支出的含义与性质 二、公共消费性支出的主要内容

(一)行政管理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外交支出、公安支出、司法检察支出、国家安全支出等; (二)国防支出:国防、国防科研、民兵建设、其他;

(三)文教、科卫、事业费:文化、出版、文物、体育、卫生、计划生育、地震、海洋、通讯、广播等; 三、公共消费性支出的管理

(一)逐步规范公共消费支出的范围

(二)推行定员定额管理,改进预算分配办法 (三)改进财务管理办法

第二节 投资性支出

一、投资性支出的含义和性质 二、政府投资的特点和范围

(一)政府投资的特点

(二)政府投资的范围:公益性、基础性、竞争性; 三、政府投资的重点

(一) 公用事业:电讯、自来水、供电、工交等; (二)基础产业:农业、能源、交通、邮电通讯等; (三)新兴产业:遗传、航天、电子信息等。 (四)政策性金融机构

第三节 社会保障支出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含义和内容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含义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及社会服务、个人储蓄积累保障。 二、社会保障支出的内容:抚恤及社会福利救济、社会保险基金支出。 三、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与发展

第四节 财政补贴

一、财政补贴的概念

财政补贴是指国家为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在一定时期内向特定企事业单位或居民的某些指定项目所提供的补助。 二、财政补贴的特征 (一)政策性 (二)灵活性 (三)时效性 (四)无偿性

三、财政补贴的分类

(一)按财政补贴的性质分类

可分为价格补贴、亏损补贴、职工福利补贴、财政贴息和税收支出。 (二)按财政补贴的对象分类

可分为对生产者的补贴、对经营者的补贴、对消费者的补贴。 (三)按财政补贴的方式分类 可分为明补和暗补

(四)按补贴的渠道分类

可分为退库、列支、抵补和税式支出。 四、财政补贴的功能

(1)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 (2)弥补价格体系的不足; (3)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 (4)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第五节 税收支出

一、税收支出的概念与性质

税收支出是政府为了实现特定的社会经济目标,通过税收法律条款,以主动放弃部分税收收入的形式而向特定纳税人提供的无偿性资助。

二、税收支出的形式 (一)税收豁免 (二)纳税扣除 (三)税收抵免 (四)优惠税率 (五)延期纳税 (六)盈亏相抵

三、税收支出的预算控制

(一)对税收支出进行预算控制的意义 (二)税收支出预算控制的方法

(三)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税收支出预算

第五章 财政支出效益

人本质上是一种政治动物。

——亚里士多德

要了解政府的政绩只需要观察民情。

——Junius Unidentified letter writer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了解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的基本途径和我国财政决策科学化的主要内容;理解和掌握财政支出效益的评价方法和我国财政支出制度改革的目标与具体措施;能够运用财政支出效益的评价方法对一些简单的支出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 〖考核要点〗

决定财政支出效益的环节;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与会计集中核算制度; 部门预算管理办法; 政府采购制度; 财政决策科学化。 〖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内容〗

要了解财政支出的效率状况以及对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有何影响,就必须分析财政支出效益的评价方法。

第一节 决定财政支出效益的环节

一、财政支出效益及其意义 二、决定财政支出效益的环节 (一)确定适当的财政支出规模 (二)建立合理的财政支出结构 (三)保证财政支出的有效使用

第二节 国外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方法

一、“成本—效益”分析法

(一)政府投资项目效益与成本的确定 (二)贴现率的确定 (三)时间期限的确定 二、最低费用选择法 三、公共定价法

第三节 我国财政支出制度改革

一、部门预算管理办法 (一)部门预算改革概述 (二)部门预算管理方法 1.定员定额管理办法 2.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法 3.综合预算管理办法 二、政府采购制度

(一)政府采购制度概述 1.政府采购制度的含义

政府采购制度,是以公开招标、投标为主要方式选择供应商(厂 商),从国内外市场上为政府部门或者团体购买商品或服务的一种制度,它具备公开性、公正性、竞争性、其中公开性是政府采购的基石。

西方国家的政府采购占GNP的比率叫多,一般为10%—20%,美国20% ,欧盟15%—20% ,日本 10% 。 2.政府采购制度的程序,一般为三个阶段: (1)确定采购要求; (2)鉴定采购合同;

(3)管理、执行采购合同。

(二)我国推行政府采购制度的必要性

(1)有利于政府强化支出管理,硬化政策约束,在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的环境下,降低交易费用,提高支出使用效益; (2)通过招标竞价,优中竞选,提高商品、服务质量;

(3)引入招标、投标、竞价机制,使得采购集团与供应商之间的“合谋博弈”转为“囚徒困境”型博弈,以减少他们之间的共谋和腐败现象。

(三)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现状与完善

政府采购在国外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而在我国才刚刚起来起步。 三、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含义和特点

1.含义: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就是由国库直接对各部门和单位的支付过程进行集中处理的一种制度。

2.特点:政府所有的财政性资金集中在国库或国库指定的代理行开设账户,所有的财政支出均通过这一单一账户进行拨付。同时,财政部门在单一账户下按支出部门、资金性质等设立国库分类账户。当支出发生时,财政资金由国库单一账户直接拨付给商品供应商和劳务提供者,不会出现非单一账户下的多个转账环节。 (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原因

1.重复和分散设置账户,导致财政资金活动透明度不高,不利于对其实施有效管理和全面监督;

2.财政收支信息反馈迟缓,难以及时为预算编制、执行分析和宏观经济调控提供准确依据;3.财政资金入库时间延滞,收入退库不规范,大量资金经常滞留在预算单位,降低了使用效率;

4.财政资金使用缺乏事前监督,截留、挤占、挪用等问题时有发生,甚至出现腐败现象。

因此,必须对现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分散的国库支付制度进行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 (三)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1.建立国库单一账户体系

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由国库单一账户、余额账户、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小额现金账户、特殊过渡性专户五种构成。 2.规范支出拨付程序 (1)支出类型。

(2)支付方式。按照不同的支付主体,对不同类型的支出,分别实行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 (3)支付程序。 四、会计集中核算

(一)会计集中核算的含义

它是将若干行政、事业预算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集中在财政部门的集中核算机构,统一进行办理的一种会计核算制度。 (二)会计集中核算的基本运作方式 (三)会计集中核算的效应及发展趋向

第四节 财政支出决策

一、财政支出决策与财政支出效益 二、公共选择理论

三、我国财政决策的科学化

第六章 财政收入概述

赋税是政府机器的经济基础,而不是其他任何东西。

——马克思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财政收入的分类和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主要因素,了解我国财政收入的构成及其变化。学习中,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尝试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我国财政收入状况,解决当前我国财政收入方面存在的某些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核要点〗

财政收入规模分析;

财政收入规模的确定和调整;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财政收入结构;

增加财政收入的途径。 〖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内容〗

财政收入是财政分配的第一个阶段,本章主要讲述财政收入的规模及其构成。

第一节 财政收入分类

一、财政收入的含义

财政收入是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依据政治权利和经济权利,主要从企事业单位和居民个人手中取得的由政府支配的一定量的社会产品价值。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财政收入主要表现为一定量的货币资金。 可以从不同角度理解:

1.企业、事业单位、居民——以税收、公债及其他形式上缴财政的货币资金; 2.政府、财政部门——掌握、不支配的一定数量的货币资金;(实物) 3.目的——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实现政府职能的资金来源; 4.过程——收入转移过程(大部分是无偿的); 5.实质——支配使用权的转移(经济利益关系)。 二、财政收入的形式分类

通常,包括税收和其他收入两大类。

(一)税收——国家和财政的主体收入。1998年,多项税收占财政收入的 93.8% 。 (二)其他收入

1.企业收入:1994年税制改革后,此项收入在财政统计中已经消失,但还存在微量。 2.债务收入: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以后,不再列入经常收入,债务收支单独核算。

3.其他收入:包括:排污费收入、城市水资源收入、教育费附加收入等单项收入,以及规费收入、事业收入和外事服务收入、国有资产管理收入、罚没收入等。 三、按财政收入来源分类 (一)是以财政收入来源的所有制结构为标准 (二)是以财政收入来源的部门结构为标准

第二节 财政收入规模

一、衡量财政收入规模的指标 (一)绝对量指标 (二)相对量指标

二、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

(一)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基础性制约。

1.经济发展水平反映一个国家的社会产品的丰富程度和经济效益的高低。 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产品及净值↑—— GNP↑—— F↑ 如:1986年,中央政府经常收入占GNP的%: 低收入国家——15.4%; 中等收入国家——24.0%

发达国家:英国 37.9%;法国 40.9%;意大利 36.7%;荷兰 51.6% 。 再如:1880年,英国、法国、美国、F/GNP为10%左右; 20世纪80年代:英国、法国、美国、F/GNP为20—40% 。

2.生产技术水平是指生产中采用先进技术的程度,又可称为技术进步。其对F的影响: 第一:技术进步→生产速度加快→生产质量提高→GNP增长→F增长 ; 第二:技术进步→物耗降低→效益提高 →产品附加的比重上升→F增加 ; (二)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的制约。 年份 政府收入 企业收入 个人收入

1978年 31.3% -19.3 18.2% +3.3 50.5% +16 1994年 12.0% 21.5% 66.5 (三)价格的影响。(见表)

1. 1984年、1985年,F↑高于物价↑,F的实际、名义均增;

2. 1987年、1988年、1989年,物价↑高于F↑,F名义↑、实际↓; 3. 1986年,二者大体一致,F不增不减。

我国零售物价上升率和财政收入增长率对比(%) 年份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零售物价上升率 2.8 8.8 6.0 7.3 18.5 17.8 财政收入增长率 20.2 22.0 5.8 3.6 7.2 13.1 见表中,价格对财政收入增减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是:引发物价总水平上升的原因——财政赤字; 二是:现行财政收入制度——累进税制。 三、我国财政收入增长变化趋势

财政收入以经济为基础。所以,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财政收入也必然不断增长。 我国财政收入增长变化趋势

项目 财政收入 同GDP增长对比的弹性系数 年份 (亿元) 比上年增长(%) 1978 1980 1985 1990 1995 1996 1997 1132.3 1159.9 2004.8 2937.1 6242.2 7408.0 8651.1 29.5 1.2 22.0 10.2 19.6 18.7 16.8 2.23 0.10 0.88 1.05 0.78 1.08 1.73 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 31.2 25.7 22.4 15.8 10.7 10.8 11.6

财政收入:1978年——1132.5亿元

1995年——6242.2亿元↑ 增长4.5倍,平均增长10.56% 。 财政收入:1978年——31.2%

占GDP% 1995年——10.67%↓ 每年降一个多%点。

与国际上比较,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明显偏低,既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

1990年,美国为34%,法国为46.3%,英国为41.4%,泰国为21.3%,印度为(87年)20.5%,韩国为(92年)18.5% 。 如果按调整口径计算,1996年,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7.8%,也低于别的国家。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存在两个问题: (1)财政收入增长慢于GDP增长; (2)财政收入增长慢于财政支出增长; 这种情形导致两种结果:

(1)收不抵支,出现财政赤字,且不断增长;

(2)支出不能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及政府实现职能的正常需要,预算外资金不断膨胀,财政被肢解,国家资金分散化。 随着近几年来,财政体制的改革深入,税收征管工作的不断加强,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停止下降且缓慢回升,1998年上升为12.4%,比1995年上升了1.7% 。

第三节 财政收入结构

一、财政收入分项目构成

即财政收入形式构成。如表示: 财政收入分项目构成(%) 年份 1978 1980 1985 1990 1995 1996 1997 1998 各项 税收 45.9 49.3 101.9 96.2 96.7 93.3 95.2 93.8 企业 收入 50.5 37.5 2.2 2.7 企业亏 损补贴 -25.3 -19.7 -5.3 -4.6 -4.3 -3.3 能源交通重 点建设基金 7.3 6.3 0.3 0.1 预算调 节基金 4.5 0.6 0.2 教育其他收费附入 加 1.3 1.3 1.2 1.1 3.6 13.2 13.9 10.2 6.4 9.7 7.9 8.4 1993年,利改税第一步,对国有企业征收所得税;

1994年,第二步利改税,工商税分解为:产品、增值、营业、盐税、 1983年,开征能源重点交通建设基金,1994年停征; 1989年,征集预算调节基金; 1994年,开征教育费附加。

二、财政收入所有制构成

财政收入和工业总产值的所有制构成(%) 年份 1978 1980 1985 1990 1995 国 有 财政收工业总产值 入 87.0 86.8 77.7 71.3 71.1 77.6 76.0 64.9 54.6 33.9 集 体 财政收入 12.6 12.6 19.3 18.6 17.3 个 体 其 他 工业总产财政收入 工业总产值 财政收入 工业总产值 值 22.4 23.5 32.1 35.6 36.6 0.4 0.6 1.9 4.7 6.1 1.9 5.4 12.9 0.9 5.4 5.5 0.5 1.2 4.4 16.6 从表中看出,1978—1995年间国有经济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77.6%下降为33.9%,而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只由87.0%下降为71.1%,集体经济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却仅由22.4%上升为36.6%,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却仅由12.6%上升为17.3%;1985—1995年间,个体经济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上升为6.1%,其他经济成分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2%上升为16.6%,而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也仅由0.9%上升为5.5%。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税率高的企业,如烟酒行业等主要是国有企业,自然其上缴比重较大;二是,至今尚未实行完全统一的税制,国有企业税负重(1994年以前);三是集体及个体经济小型企业居多,税收征管难度大。

三、财政收入部门构成

财政收入部门结构分析,在于说明各生产流通部门在提供财政收入中的贡献极其贡献程度。这里的部门有双重含义:一是按传统意义上的部门分类,分为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及服务业等;二是按现代意义上的产业分类,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按传统意义上的分类,工农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两大生产部门,它们创造的国民收入始终占国民收入总额的80%以上,也是提供财政收入的主要部门,直接表现为工业始终是财政收入的支柱。 这类财政收入部门构成情况见表:

财政收入部门构成(%) 年 份 1978 1980 1985 1990 1995 工 业 74.6 77.4 59.6 46.5 43.9 农 业 2.8 2.9 4.4 4.3 5.8 商 业 12.1 1.4 7.2 24.7 32.6 交通运输 7.2 6.0 6.5 7.9 3.6 建 筑 0.2 0.1 0.4 1.5 2.0 其 他 3.1 12.2 21.9 15.1 12.1 从表中看到,农业部门直接提供财政收入的比重是比较低的。但是,农业是国名经济的基础,是其他部门赖以发展的基本条件,没有农业的发展,其他部门的发展及所能提供的财政收入都将受到制约,从这个意义上说,农业也是财政收入的基础。农业部门提供的财政收入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形式是直接上缴的农(牧)业税。另一种形式是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间接提供财政收入。 四、财政收入价值构成。 C、 V 、M

第七章 税收原理

一般来说,为了获得更多的公平,必须牺牲一部分效率。

——J·斯蒂格里茨

没有效率就没有经济。

——狄斯雷利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全面熟悉税收基本理论知识, 重点掌握税收的概念和特征、税制的含义及构成要素、税收分类方法、税收原则和拉弗曲线,理解税收负担、税负转嫁和税收效应理论,为后面具体税种的学习奠定基础,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税收的某些问题。 〖考核要点〗 税收概念和特征;

税收制度及税制构成要素; 税收分类; 税收中性原则; 税负转嫁与归宿; 税收效应; 拉弗曲线。 〖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内容〗

税收收入是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占整个财政收入的90%,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本章详细地介绍了税收的基本理论知识。

第一节 税收的概念与特征

一、什么是税收

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利,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和程序,参与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税收这一财政范畴: 1.税收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历史范畴; 2.税收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3.税收体现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凭借政治权力,强制的、无偿的) 4.税收是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 二、税收的基本特征 (一)强制性

1.分配关系的建立具有强制性; 2.征纳过程具有强制性。 (二)无偿性

1.针对具体纳税人而言,具有无偿性;

2.就财政活动总体或全部纳税人而言,这种无偿性又是相对性。 (三)固定性

1.固定性表现在税法中规定了征税对象、比例或数额;

2.固定性是相对而言的,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税法也会作相对应地、适当地调整。 “三性”的关系:税法(法律性)→强制性 → 无偿性→ 固定性

第二节 税制结构与税收分类

一、税制的含义

税收制度简称税制,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税制也可以称为税收法律制度,是国家各种税收法律、法规、条例、实施细则和征收管理制度的总称,是国家向纳税人征税和纳税人向国家纳税的法律依据和工作程序。另一方面,税制是指国家按照一定的政策、法规、原则组成的税收体系,它的核心是主体税种的选择和各种税种的搭配问题。实际上就是指那种由各不同税种所组成的税收体系。

二、税制构成要素 (一)纳税人

纳税人亦称纳税义务人,是税法中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二)课税对象

课税对象又称征税对象,也称“纳税客体”,是税法中规定的征税的目的物,是国家据以征税的依据。

(三)税率 税率是应纳税额与课税对象之间的比率,主要解决征多少税的问题。税率是国家税收制度的核心。税率可分为比例税率、累进税率和定额税率三类。 (四)课税标准

课税标准是指国家征税时的实际依据。 (五)纳税环节

纳税环节是指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从生产到消费的流转过程中以及提供劳务的经营活动中应该缴纳税款的环节。 (六)纳税期限

纳税期限是税法规定的纳税人应当向国家缴纳税款的期限。 (七)附加、加成和减免

纳税人负担的轻重,主要是通过税率的高低来调节的。但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附加、加成和减免等措施来调整纳税人的负担。 (八)起征点和免征额

起征点是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开始征税时应达到的一定数额。免征额是课税对象中免予征税的数额。 三、税收分类

(一) 商品税类、所得税类、财产税类和其他税类

按照课税对象的性质可将各税种分为商品税类、所得税类、财产税类和其他税类。 (二)直接税与间接税

按税负转嫁与否,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 (三)从量税与从价税

按照课税标准分类,可将税收划分为从量税和从价税。 (四)价内税与价外税

以税收与价格的关系为标准,可将税收分为价内税和价外税。 (五)中央税与地方税

按收入的财政级次归属,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

第三节 税收原则

税收原则是税制设计和税制改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最早明确提出税收原则的是亚当·斯密。《国富论》中提出四原则: 1.平等;2.确定;3.便利;4.节省。 现代西方经济学家一般认为:

税收应具有公平、效率、稳定三大原则。 (一)公平原则

这是设计税收制度的首要原则。意在某一税制能够公平地或公正地对待每一纳税者,则这一税制就是公平的。这一原则的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纳税人对公平的自然愿望。 横向公平——同等; 纵向公平——不同。 (二)效率原则 1.经济效率; 2.本身效率。

使纳税人避遭其他损失(税收以外) “税收中性”

减少税收对市场机制有效运行的干扰(调节除外) (三)稳定原则

1.内在稳定器; 2.相机抉择。

第四节 税收负担

一、什么是税收负担 负担额

1.狭义:某个纳税人的负担——经济损失 负担率

2.广义:宏观税负——整个国民经济的税收负担水平。 二、税收负担的分类

(一).绝对税负与相对税负 (二)名义税负与实际税负

纳税人实际负担的税收即实际交纳的税款。 (三)宏观税负与微观税负 (四)直接税负与间接税负 三、“拉弗曲线”简介

研究税收负担和税收与经济的关系,有必要介绍一下由美国供给学派的代表人物阿瑟·拉弗设计的“拉弗曲线”,如下图所示。

税率 B C E A D O F 税收 该曲线在于说明税率与税收收入或GDP之间的函数关系。图中的纵轴代表税率,横轴代表税收收入或GDP,原点O表示两者皆为零,税率逐步提高到B点为100%,则税收收入或GDP的函数呈OAB,即为“拉弗曲线”。当税率提高到A点时税收收入或GDP最大;当税率超过A点继续提高时,税率越高,税收收入或GDP越少;当税率提高到B点即100%时,税收收入或GDP为零。因而图中的阴影部分被视为课税的“禁区”。

该曲线对说明税率与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1.说明高税率不一定会促进经济增长,取得高收入。高收人也不一定需要高税率。因为高税率会削弱经济主体的活力,导致经济的停滞或下降,高税率还往往带来过多的减免和优惠。 2.说明基于上述同样的理由,取得同样多的收入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税率如图中的C点和D点税收收入是相等的,而C点是高税率,D点是低税率。E、F点也是如此。

3.税率和税收收入及经济增长之间的最优结合虽然在实践中是少见的,但曲线从理论上证明是可能的,即表现在图中的A点,它是税制设计的理想目标模式,也就是最佳税率。 四、税负转嫁与归宿

(一)税负转嫁与归宿的概念

税负转嫁是指纳税人可以通过购入商品或卖出商品价格的变动,将全部或部分税收转移给他人负担的过程。税收归宿是指处于转嫁中的税负的最终落脚点。 (二)税负转嫁的形式 (1)前转——提高售价;

(2)后转——压低工资、延时、压低进价等; (3)散转——混转;

(4)消转——自我消化(不是一种);

(5)税收资本化——后转的特殊形式(资本品)(价格下降) (三)影响税负转嫁的因素

基本前提是:市场经济(商品货币经济)价格自由浮动。 (一)商品供求弹性

1.商品供给弹性——商品供给是对市场价格升降作出的发应程度。 大——说明:反映强烈

生产量↓→ 价格↑ → 转嫁给买者 小——说明:反映微弱

不能转产 → 价格↓ → 后转 → 卖者

2.商品需求弹性——商品需求量对市场价格升降做出的反映程度。 大——说明:购买量↓ → 价格回落 → 卖者 小——说明:购买量↑ → 价格上升 → 买者

需求弹性 > 供给弹性时,税负大部分由卖者负担; 需求弹性 < 供给弹性时,税负大部分由买者负担; 需求弹性 = 供给弹性时,二者负担;

需求弹性大,供给弹性为0时,卖方负担; 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为0时,买方负担。 宽:容易转嫁; (二)税基

狭窄:利于替代,不易转嫁。

完全竞争;

(三)市场 垄断竞争; 寡头垄断; 完全垄断。

第五节 税收效应 一、收入效应 二、替代效应

三、税收的“中性”

第八章 税收制度

即使被大家所公认的中性税收——人头税,也可以看到超额负担,因为它影响到纳税人对人口多少的规划。

——西蒙·詹姆斯

见予之形,不见夺之理。

——管仲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税收制度的组成与发展,掌握税收制度的类型,理解和掌握商品课税、所得课税和财产课税三大税类的特征及其主要税种的构成要素,熟悉国际税收基本理论,学会处理国家之间税收分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考核要点〗

我国现行税制的组成; 商品课税的一般特征;

我国现行增值税的基本要素; 所得课税的一般特征;

我国现行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基本要素; 国际税收及税收管辖权; 国际重复征税及减除方法; 税收饶让。

〖课时分配〗3课时 〖教学内容〗

目前我国税收体系的构成以及与国际税收之间存在的关系如何?这时本章重点要讲述的问题。

第一节 税收制度的组成与发展

一、税收制度的组成

税收制度总是由具体的税种组成的,但组成的方法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可供选择的理论主张,一是单一税制论,即认为一个国家的税收制度应由一个税类或少数几个税种构成。如单一的消费税、土地税、财产税以及单一的所得税等;它们的基本特征都是将某一类税收作为整个税收体系的基础。二是复合税制论,即认为一个国家的税收制度必须由多种税类的多个税种组成,通过多种税的互相配合和相辅相承组成一个完整的税收体系。 二、税收制度的发展

1、以商品劳务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 2、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 3、商品劳务税和所得税双主体结构 三、我国税制的历史演进

(一)1953年的工商税制改革; (二)1958年的工商税制改革; (三)1973年的工商税制改革;

(四)1979—1993年期间的工商税制改革; (五)1994年的工商税制改革。

第二节 商品课税

一、商品课税的特征和功能

商品课税是对以商品为课税对象的税种的统称。具有以下特征:

1、课征普遍:以商品为课税对象,现代社会是市场经济或商品经济,商品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对象,是社会生产成果最普遍的表现形式,因此,以商品为课税对象,无疑课税范围最广。 2、以流转额为计税依据

包括商品流转额——商品销售收入,和非商品流转额——交通运输、邮电通讯以及各种服务行业的营业收入。由于以商品流转额为课税依据,在税率既定的前提下,税额的多少只取决于流转额,即:毛收入,而与成本和费用水平无关。也就是说,即使亏损企业也要缴纳流转税,只要其有毛收入。

3、实行比例税率

除少数税种外,商品课税一般在税率的制定上,采用比例税率。 4、计算征收方便

以流转额为计税依据,不需要核算成本和盈利水平,同时采用比例税率,计税征税都十分方便。对税务人员的素质要求比较低。 二、商品课税的主要税种 (一)增值税

1.概念:增值税是以商品价值中的增值额为苛政对象的一个税种。 2.类型:生产性增值税;收入型增值税;消费性增值税。 3.征收范围 4.纳税人 5.税率

6.应纳税额的计算 (二)消费税 1.征税范围 2.纳税人 3.税率

4.应纳税额的计算 (三)营业税

1.营业税是以纳税人从事经营活动的营业额为了课税对象的税种。 2.征税范围 3.税率

4.应纳税额的计算

第三节 所得课税

一、所得课税的特征和功能 (一)税负相对公平;

(二)一般不存在重复征税问题,不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 (三)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 (四)课税有弹性。 二、所得课税的主要税种 (一)企业所得税 1.征税对象 2.纳税人 3.税率

4.应纳税额的计算 (二)个人所得税 1.征税对象 2.纳税人 3.税率

4.应纳税额的计算

(三)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 1.征税对象 2.纳税人 3.税率

4.应纳税额的计算 (四)土地增值税; (五)农(牧)业税。

第四节 资源课税与财产课税

一、资源课税与财产课税的一般特征 (一)课税比较公平

(二)具有促进社会节约的效能 (三)课税不普遍,且弹性较差 二、资源课税与财产课税的主要税种 (一)资源税; (二)遗产税;

第五节 国际税收

一、什么是国际税收

国际税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政府行使各自的征税权力,对跨国纳税人进行课税而发生的国家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二、税收管辖权

税收管辖权是一国政府在征税方面的主权,它表现在一国政府有权决定对什么征税、征哪些税以及征多少税。

税收管辖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国家主权的行使范围一般要遵从属地原则和属人原则,因此,一国的税收管辖权在征税范围问题上也必须遵从属地原则和属人原则。根据属地原则确定的税收管辖权,为地域管辖权又称来源地管辖权,即一国有权对来源于本国境内的一切所得征税,而不论取得这笔所得的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根据属人原则确定的税收管辖权,称居民管辖权或公民管辖权,即一国有权对本国居民或公民的一切所得征税,而不论他们的所得来源于本国还是外国。 三、国际重复征税及其减除

国际重复征税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在同一时期内,对同一纳税人或不同纳税人的同一征税对象或税源征收相同或类似的税收。 免除和减轻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

(一)免税法,也称豁免法,是指居住国政府对本国居民的境外所免于征税,仅对某来源于境内的所得征税。

(二)扣除法,也称扣税法,是指居住国政府在对本国居民的境外所得时,允许其将该所得的已纳税款作为费用予以扣除,只对扣除后的余额征税。

(三)低税法,是指居住国政府对本国居民的境外所得,按单独制定的较低税率征税。

(四)抵免法,是指居住国政府在对本国居民的境内境外所得汇总征税时,允许在其应纳税额中扣除境外的已纳税款,只就其差额缴税,以避免国际重复征税。 四、税收饶让

税收饶让是指一国政府对本国居民在国外得到减免的那部分所得税,视同已经缴纳,并允许其用这部分被减免的外国税款抵免在本国应缴纳的税收。税收饶让不是一种消除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而是居住国对从事国际经济活动的本国居民采取的一种税收优惠措施。

五、国际税收协定

国际税收协定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权国家,为了协调相互之间的税收分配关系而签订的一种书面税收协议。 六、关税与WTO (一)关税税种;

(二)GATT历次关税减让谈判。

第九章 国债与国债制度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国债的基本知识,特别要了解我国的国债制度以及国债规模与国债规模的衡量指标体系。本章的难点是国债的效应分析,要求教师讲清概念,使学生能够区别不同的国债效应。 〖考核要点〗

国债的内涵与功能; 国债的种类;

国债市场的内涵与功能; 我国现行的国债市场; 国债规模及衡量指标。 〖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内容〗

除了税收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以外,还有国债这一调节手段。

第一节 国债概述

一、国债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国债的含义 1.国债的含义

国债是指政府以债务人的身份,采取信用方式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借贷所形成的债务。 具体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政府财政信用中最主要的形式; (2)社会债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3)政府财政收入的一种特殊形式; (4)政府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 2.特点:

(1)与税收相比:有偿性、非强制性;

(2)与“私债”相比:国债的债务人——政府;

私债的债务人——企业等法人。

(3)信用基础不同:国债——主权、国有资源等,税收; 私债——债务人的财产。

(4)举债目的:国债:社会性、公共性、非盈利性; 私债:盈利性——唯一目的。 (二)国债的产生与发展

我国在建国以后,国债经历了三个阶段: 1. 1950年,302亿的人民胜利折实公债;

2. 1954—1958年,3546亿的国家经济建设公债; 3. 1981年—现在:逐年增长,迅速扩大。 1981年:48.66亿(发行额) 2001年:15608亿(余额)

(发行总额为5004.05亿,其中,到期还本付息:2005.95亿,弥补赤字2595.1亿,代地方发行:400亿。) 二、国债的功能 (一)弥补财政赤字

注意:(1)债台高筑;(2)挤出效应;(3)管理不当,引发通货膨胀。

(二)筹集建设资金:发行特种债券,如:1998年,发行2700亿,用于增加四大商业国有银行资本金。 投资结构(直接调节) (三)调节经济

货币流通量(间接调节) 三、国债类型

(一)按发行地域分类 内债和外债

(二)按偿还期限分类 定期国债和无期国债 定期国债:短期3、6、9、12日(调剂资金) 中期 弥补(2002年:2、3、

长期 赤字 7、10、15、20年,平均年限7.23年

无期国债亦称为永久国债。只按期支付利息,不归还。 (三)按应募条件分类 自由——自愿认购

强制——直接强制、间接强制

(四)按发行主体:中央、地方;(目前我国尚不能)

(五)按有无利息 有折——折息;(售价低于票面的差额) 有息——付息;

有奖——抽奖;无息——不付利息,只还本。 (六)按是否流动 (场外交易)

可转让——1988年始,允许1985年、1986年以上 不可转让——1984年以前发行的,不允许上市。 四、国债的结构。

企业(包括商业银行)

1.应债主题结构(来源结构) 居民

2.期限结构。

第二节 国债制度

一、公债制度的构成要素。

(一)发行对对象——承购者 金融机构 法人 非金融机构 国内、国外 企业 个人 中央银行

(二)发行价格——出售价格或购买价格; ▲ 与利息成正比:

( 1)平价发行——利率大体一致,即平稳,政府信用良好; ( 2)折价发行——低于票面值,偿还时按票面值;

原因:一是利率上升; 二是掩盖财政拮据; 三是吸引投资。 ( 3)溢价发行——高于票面值,偿还按票面值。 原因: 一是公债利率高于市场利率;

二是当期利率相当,但投资者预期市场利率下降。 三是公债的利率:利息/本金 × 100% 。 (三)利率

决定因素:1.金融市场利率水平;(同方向变化) 2.政府信用状况;(反方向变化) 3.资金供给量;(反比) (四)期限长短

▲ 目前,我国国债票面利率约高出同期限银行储蓄存款利率1—2% 。

二、公债的发行 (一)发行原则

1.需求原则:(1)政府;(2)认购者。 促进经济稳定 2.稳定经济原则 保持公债规模稳定

3.效率原则 ——降低发行费用(成本) (二)发行方式

1.直接推销法 80年代中期。(88年以前) 2.银行承受法 3.特别发行法

4.代销法 80年代后期——90年代初。 5.公募招标或招标拍卖法

▲目前,我国国债有两种方式:一是附有票面利率的按票面发行,既平价发行;另一种无票面利率的以低于票面利率发行,即贴现发行。

三、公债的流通。

证券交易所交易与场外时常交易;

(一)流通方式 自营买卖与代理买卖; 现货交易与期货交易。

(二)市场价格的确定及其收益。 收益 = 利息 + 增值 (每日公布)

四、公债的偿还。 (一)国债偿还方法 买销法

直接偿还法

(二)资金来源 预算拨款——目前 预算结余——理论上 偿债基金

公债的调换与整理 五、我国的国债市场 (一)国债市场及其功能 国债发行市场 国债流通市场

功能:一是实现国债的发行和偿还;二是调节社会资金的运行。 (二)我国的国债发行市场 (三)我国的国债流通市场

第三节 国债的规模与效应

一、影响国债规模的决定因素

(一)居民负担能力 (二)国家偿债能力 (三)国债的使用方向 二、国债规模的衡量指标 (一)绝对指标 (二)相对指标

1.偿债率2.负担率3.债务依存度4.居民应债能力 三、国债的负担与效应

(一)国债的负担:内债负担与外债负担 (二)国债的代际负担

(三)国债效应1.信用市场效应2.长生效应3.收入分配效应4.物价效应

第四节 外债

一、外债的定义与种类

(一)定义:外债是指国境内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金融机构和其他机构对国境外的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金融机构、企业或其他机构用外国货币程度的具有契约性偿还义务的全部债务。 (二)功能 弥补国内建设资金不足 弥补国际收支差额 调节经济—“增量型”

(三)种类

发行外币债券和政府借款 二、外债的规模和结构 (一)衡量外债规模的指标

1.偿债率 = 期债券本金 / 出口创汇 20—25% ;

2.借债率 = 外债余额 /当年外汇收入 100% (客观能力); 3.债务率 = 外债余额 / 当年GNP 20%;

4.最后清偿率 = 外债余额 / 外汇储备 13% 。

5.配套资金率 = 本币投入 / 外债投入 新项目: 3 :1 老项目: 1.5 :1 国家整体: 2.5 :1 (二)外债的结构

1.外债的类型结构2.期限结构3.币种结构

第十章 政府预算

每个人都知道,预算只不过是国家本年度预期收入和支出一览表,并以上年度财政经验即平衡表为依据。

——马克思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政府预算的基本知识,特别要了解我国政府预算的基本方法与组织程序,为从事财经实际工作提供知识基础。 〖考核要点〗

我国政府预算体系;

单式预算与复式预算的优缺点; 零基预算的内涵与基本操作方法; 我国政府预算周期。 〖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内容〗

政府预算也是财政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本章讲述了预算体系的构成以及预算的编制、执行、决算。

第一节 政府预算概述

一、政府预算的含义

政府预算是政府财政的收支计划,是以收支一览表的形式表现的具用法律效力的文件,是政府财政实现计划管理和经济政策的工具。 二、预算年度 历年制

1月1日——12月31日; 多数国家,包括我国。

跨年制

4月1日——3月31日;(英、日、加、印度 、香港) 7月1日——6月30日;(瑞典、澳大利亚、埃及) 10月1日——9月30日;(美国、泰国)

确定标准:(一)与本国权利机关开会期间相一致; (二)便于新预算的执行,财政收入旺季始,充裕; (三)遵循本国的政治制度和历史条件。 三、预算组成。 1. 纵向结构 中央预算 省

市(地、市、州) 地方预算 县(县、旗) 乡(镇) 总预算

2. 横向结构 本级预算 单位预算(部门预算) 下级总预算 四、预算原则。

1. 公开性;2. 可靠性;3. 完整性;4. 统一性;5. 手段性。

第二节 政府预算类型

一、预算的组织形式 1.单式预算;

2.复式预算。(丹麦最早实施) 二、预算的编制方法 1.零基预算; 2.增量预算。

第三节政府预算周期 一、政府预算的编制 (一)准备阶段

(二)预算草案的编制 (三)审查和批准阶段 二、政府预算执行 (一)执行的任务 (二)预算调整 三、政府决算

第十一章 财政管理体制

每一个发达社会都存在某种形式的政府组织。这些组织可能代表社会成员的集体利益,但肯定对个人成员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

——A·C·庇古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就是要使学生了解财政管理体制的含义与实质、构成和内容,明确建立财政管理体制的原则,并了解预算外资金的现状与改革情况,为今后从事财经工作奠定相关的知识基础。 〖考核要点〗 财政管理体制;

财政管理体制的原则; 财政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 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预算外资金。

〖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内容〗

现行的财政管理体制是什么?其内容包括哪些?这是将要讲述的内容。

第一节 财政管理体制概述

一、财政管理体制的含义和实质。

财政管理体制是指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划分财政收支范围和财力财权的一项根本制度。其实质反映了集权和分权的关系问题。 (1)??根本制度; (2)??集权与分权;

(3)??处理集权与分权矛盾的依据。 二、财政管理体制的构成。 (一)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看

广义:预算、税收、部门预算、文教事业体制; 狭义:预算管理体制。 主体及级次的划分

(二)从财政管理体制本身的框架看 框架 财力与财权的划分 财力与调整方法等

统一政策与分级财政相结合; 三、财政管理体制的原则。

(一)统一政策与分级财政相结合的原则; (二)规范性与灵活性相兼顾的原则; (三)独立性与约束性相协调的原则; (四)财权与事权相对称的原则。

四、财政管理体制的作用。

1.财政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的核心和最基本的管理制度;

2.财政管理体制的规范性、稳定性有利于促进和加强财政管理; 3.财政管理体制对于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节 财政管理体制的内容

一、政府间职权的划分

(一)全国性公共需要与区域性公共需要的特征; (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行为目标; (三)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职权范围。

二、预算管理权限

(一)立法机关的预算管理权限; (二)各级政府的预算管理权限;

(三)各级政府财政部门的预算管理权限。

三、政府间的财政收支划分

(一)政府间财政支出的划分:职权划分

(二)政府间财政收入的划分:以税收划分为主 原则:1.功能;2.便利;3.效率、4.协调。 四、政府间的转移支付制度

(一)定义:政府间的转移支付制度是中央政府为均衡各地方政府的财力状况,协调地区间的经济法帐,对全国整体经济实施宏观调控,采取无偿补助的方式将中央掌握的一部分财力转移给地方政府的一种调节制度。 (二)形式1.对称性补助2.一般性补助3.专项性补助 (三)目的

1.增加地方政府收入; 2.实施宏观调控; 3.弥补外溢性;

4.促进地区间均衡化; 5.实现某些特殊社会目的。

第三节 财政管理体制的类型

一、集权型财政管理体制

二、集权与分权结合型财政管理体制 三、分权型财政管理体制 四、政府间的税收分割方式

第四节 预算外资金

一、含义

预算外资金是指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为履行或代行政府职能,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制度而收取、提取和安排使用的未纳入国家预算管理的各种财政性资金。 二、预算外资金的发展与现状 三、预算外资金的管理与改革 (一)加强预算外资金的管理 (二)预算外资金的进一步改革

第十二章 财政平衡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就是要使学生在了解财政平衡一般原理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和明确财政平衡与社会总供求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树立应有的宏观经济观念,并了解和掌握财政赤字的概念、弥补方式及其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考核要点〗 财政平衡;

财政平衡与社会总供求平衡; 财政赤字及类型; 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 财政赤字对经济的影响。 〖课时分配〗4课时 〖教学内容〗

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前面都已分别讲述过,那么,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本章重点要讲解的内容。

第一节 财政平衡概述

一、财政平衡的含义

收入 → 支出 = 结余 赤字 ↓ ↓ 收 支

物资 购买力 ∨ ∨ ————— 支 收 货币表示

二、财政平衡的两种计算口径

1.赤字(结余) = (经常收入+债务收入)—(经常支出+债务支出) 2.赤字(结余) = 经常收入 — 经常支出 三、财政平衡的科学理解 1.相对性; 2.动态性; 3.结构性; 4.真实性;

5.层次性;(分级)

第二节 财政平衡与社会总供给

一、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 (一)定义

社会总供给是指一定时期内全社会提供的进入市场可供购买的上品字(包括劳务)的价值总额或总量。社会总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全社会由货币支付嫩里的购买力总额。 (二)内容

主要包括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 二、财政平衡与社会供求平衡

(一)财政平衡与社会总供求的总量平衡

(二)财政平衡与社会总供求的结构平衡 (三)财政平衡是社会总供求平衡的调节手段

第三节 财政赤字

一、财政赤字的含义

当年政府财政支出大于收入的差额即为财政赤字。 二、财政赤字的类型

(一)预算赤字与赤字预算 (二)公开赤字与隐蔽赤字 (三)周期性赤字与结构性赤字 (四)中央赤字与地方赤字 (五)硬赤字与软赤字 三、财政赤字对经济的影响

(一)财政赤字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二)长期赤字财政政策的危害 四、弥补财政赤字的方式 (一)财政发行; (二)财政透支;

(三)动用上年或历年结余; (四)发行公债。

第十三章 财政宏观调控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要使学生了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宏观调控的必要性,明确财政宏观调控的目标与对象,掌握财政宏观调控的方式和手段,把握财政宏观调控的特点和条件,并深刻理解财政政策及其与财政宏观调控的内在联系。 〖考核要点〗

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财政宏观调控的目标与对象; 财政宏观调控的手段及特点; 财政宏观调控的必要条件; 财政政策及其构成要素;

财政政策与财政宏观调控的关系。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内容〗

在现实经济生活当中,总会出现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之间的矛盾,导致经济出现失衡,采取何种调节手段是十三章要讲解的主要内容,也是财政学的重点。

第一节 市场经济与财政宏观调控

一、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一)市场缺陷与政府干预经济

市场是一架机器(精巧)??(在完全竞争的情况下) 但是市场不是万能的,令人失望的: 1.市场竞争是不完全的。

垄断导致 → 价格信息失真 →误导资源配置; 2.市场机制存在着外部效应;

3.市场导致资源配置的盲目性、自发性;

4.市场分配机制——按生产要素的“能力”和“贡献”; 5.市场不能提供公共产品。 (二)宏观调控。 要素: 主体——国家 客体——宏观经济 经济手段

手段 法律手段

行政手段 目标

二、财政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第二节 财政宏观调控的目标和对象

一、财政宏观调控的目标 (一)经济稳定增长 (二)收入公平分配 (三)经济与社会的协调 二、财政宏观调控对象

(一)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的关系 (二)资源的配置 (三)收入的分配

第三节 财政宏观调控的方式和手段

一、财政宏观调控方式 计划

直接调控手段 行政手段 法律手段 预算

间接调控手段 税收 国债 补贴

二、财政宏观调控手段 (一)国家预算; (二)税收; (三)国债; (四)财政补贴; (五)财政投资。

第四节 财政宏观调控的特点和条件

一、财政宏观调控的特点 (一)调控内涵的综合性

调控对象的复合性;行为动机和社会性;调控目标的双重性。(社会和经济) (二)多元性(手段) (三)广泛性(作用) 二、财政宏观调控的条件

(一)规范的企业经营机制和市场体系 (二)与其他调控系统密切配合 (三)完善财政调控体系。

第五节 财政政策与财政宏观调控

一、财政政策及其要素 (一)财政政策的定义

财政政策是国家为实现一定的财政目标而制定的、指导财政分配活动和处理各种财政分配关系的基本准则及其相应措施,是国家意志在财政分配关系方面的反映。 (二)财政政策的构成要素 1.主体2.目标3.工具 二、财政政策类型

(一)宏观财政政策与微观财政政策

(二)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三、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

(一)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 (二)财政政策效应

四、财政政策与财政宏观调控

(一)通货紧缩缺口下的财政政策的运用 1.扩大财政支出2.降低税负3.发行公债 (二)通货膨胀缺口下的财政政策的运用 1.削减政府投资支出2.增加税负

(三)供求总量大体平衡而结构失衡条件下的财政政策调节 1.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关系的调节 2.对投资需求结构的调节 3.对消费需求结构的调节

第十四章 财政管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要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财政管理的含义及其客观必要性以及财政管理的要素、职能等主要内容,并了解和掌握与财政管理密切相关的财政制度、财政监督、财税审计和财政法制等基本概念及其内容。 〖考核要点〗

财政管理的客观必要性; 财政管理的要素及职能; 财政制度与财政管理的关系; 财政监督及内容; 财税审计的必要性。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财政管理概述

一、财政管理的含义与特点

财政管理就是国家为了实现预期目标,依据一定的准则,采取一定的手段,对财政分配过程及其相关经济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智慧、协调、监督、控制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二、财政管理的各管客观必要性 三、财政管理的要素 (一)主体 (二)对象 (三)目的 (四)手段

四、财政管理的内容 (一)预算管理 (二)国库管理 (三)税收管理

(四)社会保障资金管理

第二节 财政制度与财政管理

一、财政制度是国家制度的重要内容 二、财政制度与财政管理的关系

第三节 财政监督

一、财政监督的含义

财政监督是财政管理主体依据财政政策、法规,对财政分配及其相关的经济活动进行的检查、督促、校正、控制和反映,以保证财政分配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财政监督的内容 (一)财政分配过程

(二)与财政分配相关的各种经济活动 三、财政监督过程

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

第四节 财税审计

一、财税审计的内容

二、财税审计的过程

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事后审计

第五节 财政法制

一、财政法制存在的客观必要性 二、财政法制的基本功能 (一)社会功能 (二)经济功能

三、财政法制是财政管理的法律保障

四、加强财政法制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 (一)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建立健全财政法规体系 (二)严格执法,加强监督

(三)深入开展财政法制宣传,增强全民财政法规观念

结束语

经济学是什么? 为何学经济学? 生活中的经济现象

一、什么经济学?

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只有200多年的历史,从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奠基。经济学的定义: 1.研究人与人之间与生产和交换有关种种活动;

2.分析经济总体的运动——价格、产量和失业的趋势; 3.关于选择的科学;

4.研究人类如何组织他们的消费和生产的活动; 5.研究货币、利息率、资本和财富; 6.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定义;

7.经济学理论并没有提供一套立即可用的完整结论。它不是一种教条,只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的器官、一种思维的技巧、帮助拥有他的人得出正确结论。 8.萨谬尔森:

经济学是研究人和社会如何进行选择,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资源,以便生产各种商品,并在现在或将来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 9.经济不是一门使人生幸福的艺术;

如果把所有经济学家首尾相接地排成一队,他们也得不出一个结论。 ▲经济学是研究供给与需求的一门学科。

二、为何学经济学? 1.提高生活质量; 2.了解政府决策;

3.掌握经济学就是为了逻辑推理。

三、生活中的经济现象。

1.供需问题 :价格 资源问题 非典时期 2.楼道灯管坏了! 3.垃圾中的边际效用; 4.无人售货商店;

5.保修期与价格成反比; 6.薄利就可以多销吗? 7.汽车养路费问题; 8.节俭与经济;

9.规则的指定标准; 90级、20级、60级 10.价格——需求——销售量;(食堂)

11.小偷也懂经济学? 12.机票也打折? 13.政府为百姓服务? 14.自扫门前雪; 15.鼓励健身;

16.绿色食品与健康的经济学效应; 17.人人被雇、人人雇人; 18.??????

参考文献目录:

1、(美)哈维·S.罗森:《财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2、马海涛:《公共财政学》,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年版。

3、王传纶、高培勇:《当代西方财政经济理论》,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4、雷爱先著:《公共支出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5、财政部办公厅编:《财政支出结构优化与支出效率》,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6、何振一、阎坤主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改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7、项怀诚:《中国财政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8、陈共:《财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邓子基、邱华炳:《财政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0、 杨丹方:《财政支出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11、刘剑文:《财政税收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12、袁东:《公共债务与经济增长》,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版。 13、杨大楷等:《国债综合管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4、 孙树明、李绍刚、徐国乔主编:《中国财政法全书》,经济管理出版社,1995年版。 15、麦履康、黄挹卿主编:《中国政府预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11.小偷也懂经济学? 12.机票也打折? 13.政府为百姓服务? 14.自扫门前雪; 15.鼓励健身;

16.绿色食品与健康的经济学效应; 17.人人被雇、人人雇人; 18.??????

参考文献目录:

1、(美)哈维·S.罗森:《财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 2、马海涛:《公共财政学》,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年版。

3、王传纶、高培勇:《当代西方财政经济理论》,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4、雷爱先著:《公共支出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5、财政部办公厅编:《财政支出结构优化与支出效率》,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6、何振一、阎坤主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改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7、项怀诚:《中国财政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8、陈共:《财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邓子基、邱华炳:《财政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0、 杨丹方:《财政支出经济分析》,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 11、刘剑文:《财政税收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12、袁东:《公共债务与经济增长》,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版。 13、杨大楷等:《国债综合管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4、 孙树明、李绍刚、徐国乔主编:《中国财政法全书》,经济管理出版社,1995年版。 15、麦履康、黄挹卿主编:《中国政府预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k1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