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不战而屈人之兵

更新时间:2023-12-09 05:5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不战而屈人之兵

“不战而屈人之兵” 语出孙子的《谋攻篇》。《孙子兵法》总结了战争的规律、战略、战术理论, 对于今天的政治、军事乃至经济等领域,仍有价值。

“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必以全策争于天下,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就是说不用兵,而用完善的计策争胜天下。

战争,作为人类社会进步的一种工具,如幽灵般徘徊游荡在世界的每个角落,我们往往在辉煌文明的背后,很难想象曾经的金戈铁马刀光剑影。从华夏文明的源头开始,到春秋战国的逐步兼并过程中,战争一直贯穿始终,最终经过一翻“无义战”后被秦所统一。秦晋崤之战就是在此时走入中国战争史的。无论是从战前的部署筹划,还是在交战时的谋略应用,这堪称是春秋时期最为著名的伏击歼灭战,都有条不紊的展现给后人。

我们可以想象,原本秦郑之间的战争,忽而又在秦晋之间进行,这场明星阵容奢华场景的大戏中不得不让我们提到著名的爱国商人弦高,他凭借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灵牙利齿机智地说服秦国的军队,使得秦军最终放弃了偷袭郑国的计划,转而偷袭滑国,得手后在西逃途中被早已经埋伏在那里的晋军全部歼灭。我们不难看出,屈高的这一举动正好是《孙子兵法》中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真实写照,并传为后世佳话。 “不战”这一思想在《孙子兵法》中被认为是善战的最高标准,这种不战而胜于力战的军事思想千百年来一直是战争者想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在整个人类战争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他与绝对的暴力战争有着本质的区别。《孙子兵法》中的这一独树一帜的思想对现代战争和社会发展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

僖公三十年,有人劝说秦穆公讨伐郑国,尽管两位老臣对此都不同意,但是秦穆公不听,依然派兵去偷袭郑国。秦国的大军开进滑国地界,在途中被一个叫弦高的商人挡住去路,他自称是郑国派来的使臣,要求见秦国主将。孟明大吃一惊,亲自接见那个自称使臣的人,并问他前来干什么?他告诉孟明说:“我叫弦高。我们的国君听到三位将军要到郑国来,特地派我送上一份微薄的礼物,慰劳贵军将士,表示我们一点心意。”接着,他献上四张熟牛皮和十二头肥牛。孟明原来打算在郑国毫无准备的时候,进行突然袭击。现在郑国使臣老远地跑来犒劳军队,这说明郑国早已有了准备,要偷袭就不可能了。于是孟明只好放弃了偷袭了的计划。

弦高的这种委婉中露锋芒的做法正好应和了《孙子兵法》中“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也正是这种思想的指引使得千百年来许多人无论在战争中还是日常生活都以“不战”思想为标准来衡量自己的事业,成就自己的理想。“谋攻篇”已经明确的告诉后人战争的原则:使敌人举国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国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军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军就次一等;使敌人全旅降服是上策,击破全旅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击破全卒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降服是上策,击破全伍就次一等;所以百战百胜算不上是最高明的,而不同过交战就迫使对方降服才是上策,才是最高明的。

秦晋崤之战前,郑国的烛之武在郑文公的请求下,较好地应用了“不战”思想,暂时保全了郑国,免遭外敌的侵略。使得秦军派大将留守郑国,逼迫晋军也不敢贸然行事悄然撤兵。历史上,许多人通过“不战”思想来保全自己,暂缓危险,最终完成自己大业,他们是英雄,不仅仅存在古代的春秋时期,而且始终贯穿与时代发展的每一个角落。

战争是政治实现的另一种手段,他的本质的通过暴力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而这种暴力是没有限度而言的。暴力的产生、发展及胜负,都有一定的政治规律在起作用,自然也就包含着复杂的军事斗争规律,有暴力必定有流血和伤亡,这样就与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截然相反,而“不战”思想始终贯穿于整个战争史,成为古往今来作战者的愿望,这一思想历来是高明的军事家所期求的最理想的战争结局,它的提出打破了冷兵器时代凭借强大人力、物力和财力就可以用武力战胜一切的愚昧观念,以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思想告诫后人在战争中只有能够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境界,才可以“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就可以“以正合,以奇胜”,达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目的。

“不战”的战争思想他与绝对的暴力战争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不战”建立在最根本的战略方针之上,

把政治斗争与军事斗争相结合的一种高水准战争思想,他是一种进步的人道主义思想,它把战争从野蛮残暴的屠杀,引向力求保全敌人为自己所用的文明方式,他凭借机智勇敢的智慧和善辩的外交辞令和,避免战争,尽可能在战争中减少艰难而激烈残酷的战斗,从而减少战争的成本,争取克敌制胜的最佳方略和尽可能不战而而保全国家利益,以求达到全胜的目的,具有良好的战争后果,他通过征服他人的人心,让对方从长远利益出发来考虑自己的行为,缓解累卵之危。与之相对的暴力则不同,在封建帝王时代,施行杀敌立功,不惜“万骨枯”来换取“一将成名”,凭破敌杀将,手刃千仇为崇尚。往往借助自己的某一方面的优势,肆意挑起煽动战争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具有强大的破坏力,他的掠夺更加无情,仇恨也随之不断增加,暴力支配的战争是一幅人间地狱,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刀光剑影的血肉搏杀,往往他要利用许多无辜者的流血来完成。

战争的意图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以求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而“不战”和暴力战争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一方的利益,如此明白而浅显的道理,为什么要选择暴力战争呢?孙子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通过各种精巧的谋略,能够较好的应用“不战”思想来消耗对方的战斗力,进而瓦解敌人,这才是上等的谋略。毛泽东在平津战役中就完整的应用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思想。

在林彪打胜辽沈战役以后,挥师南下,以百万之师包围平津。毛主席深知,北平是中国的古都,必须保护。而守军统帅傅作义将军是国民党的一员猛将,他拥有60 多万军队,防守于北平、天津、张家口一带。在抗日战争时傅将军曾使日寇胆寒,同时他也是一位爱军爱民的将领,声望很高。共产党对他的人品也深为敬重。但是要争取他起义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打消他的幻想,毛泽东决定先打张家口,歼敌5 万余人,然后打天津,对北平围而不打。林彪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打下天津,威震北平。傅作义驻守的北平顿时陷入绝境。后来通过各种渠道对傅将军做工作,包括傅将军的女儿,也加入了共产党,傅将军在“内外夹攻”下,终于深明大义,接受和平改编,宣布起义,北平和平解放。新中国便有了一个完整的首都。 自古以来,不战而屈人之兵都是作战艺术最高境地的表现,这种战略的实施是建立在良好的外交辞令和机智巧辩为基础,以其委婉、含蓄和折衷呈现给对方。

“不战而屈人之兵”,作为孙子最大限度地发挥人们的智谋的思想,力求不战而达到化干戈为玉帛的目的,这是千百年来倍受人们推崇的理想型战略原则,是一个划时代的伟大命题。在人类进入和平与发展的时代,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争取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加快推动国家的高速发展,推动世界前进的步伐,已经成为每个国家的追求。这就为“不战而屈”提供了新的战略环境,高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不仅显著的提高了人类的智能,而且为解决社会各种问题提供了更加高效的手段,近而在解决这些新的国际矛盾时,“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仍然是现代战略运筹帷幄的最佳选择。准确的应用“不战”思想,才能够事半功倍,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

孙子从战略决策的高度,提出了他的“不战”思想,具有深刻的内涵和价值趋向,对当今的和平与发展起着重要影响。尤其是我国在解决台湾问题上就严格按照“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

实现中华民族统一的伟大和复兴,一直以来就是炎黄子孙梦寐以求的愿望,现在面对台湾错综复杂的形势,我们只有恰当的解决以致于不带有后遗症,最终才可以很好的完成统一,这些孙子的“不战”思想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告诉我们如何顺利解决台湾问题,综观全局,伐谋为上,只有准确的利用好不战思想,将“不战”中的计、谋、智、巧综合结合才可以运筹帷幄,才可以在台湾问题上达到全胜。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jy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