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地质灾害调查区划报告11.20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5-12 23:0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四川省都江堰市

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

四川省地质调查院 二○○五年十一月

四川省都江堰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

(2005年1月——2005年11月)

任务书编号:成国土资函[2005]16号

项目承担单位 :四川省地质调查院 项目参加单位 :都江堰市国土资源局

项目组成员 :袁丙华 方国华 毛李 成 刘兆鑫

项目负责人 :袁丙华 报

写 :袁丙华 方国华 毛 院 长 :岳昌桐 总工程师 :王全伟 鄢 毅 提

位 :四川省地质调查院

提交报告时间 :2005年11月

郁 罗 明

郁 刘兆鑫

四川省地质调查院

《四川省都江堰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项目

野外验收意见

2005年8月25日,四川省地质调查院组织有关专家在成都市对“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项目”野外工作情况进行了验收,经认真检查评议,形成验收意见如下:

1、项目组按设计全面完成了任务书规定的各项野外工作,完成了都江堰市地质 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面积1027.5km2,共调查全市19个乡镇,333个行政村,调查地质灾害隐患点53处,填写调查卡片53处,野外调查工作手图(1:50000地形图)一套,并对都江堰市基础地质资料进行了认真收集整理。

2、项目组在调查中突出重点,按照设计要求与都江堰市国土资源局工作人员 密切配合,抓住突发性地质灾害点,深入各乡镇、村和农户,认真填写地质灾害申报和地质灾害调查卡片,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详细调查。

3、项目组严格执行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技术要求实施细则,在调查过 程中,对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对灾害形态、规模、发育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危害程度(灾情和险情)进行了详细调查记录,各项野外原始资料收集齐全。野外工作完成的各类卡片和表格均按照有关规定认真填写,对都江堰市各乡镇概况调查均详细记录于会议纪要中,形成资料符合要求。

4、调查中,与都江堰市国土资源局工作人员一起,在各乡镇积极配合下, 对各地质灾害隐患点落实了监测责任人,填写了防灾明白卡,协助都江堰市建立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监测网络。

5、项目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按设计要求进行了质量管理,项目组内进行了野外资料自检和互检。

6、项目组还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

(1)中间性分析研究工作应加大力度,各项统计工作应加快进行,基本图件的草图编制应尽快开始,尽可能形成各类小结;

(2)野外调查记录卡片尚有一些漏项,应尽快补充完善;平面、剖面图要进行整饰、整理,提高地质水平;

(3)个别点的照片缺失,建议野外补充;

(4)质量管理工作要尽可能保留文字记录资料,管理活动记录、质量管理工作总结等亦有资料;

综上所述,都江堰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野外工作符合县(市)地质灾害调查的有关技术要求,全面完成了设计工作量,获得的野外资料详实、准确、完整,收集资料丰富,同意转入室内资料整理和综合研究、报告编写工作。

四川省地质调查院

二○○五年八月二十五日

四川省都江堰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初审意见书 组织审查单位 四川省地质调查院 审查时间 2005年11月8 日 初 审 意 见 2005年11月8日,四川省地质调查院组织有关专家,对《四川省都江堰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进行了初审,在听取项目组对项目完成情况及报告内容的汇报后,经过认真评议,形成初审意见如下: 1、报告在充分收集工作区的基础地质、气象水文、社会经济、水文工程地质特征、地质灾害发育概况等资料基础上,对工作区进行了较全面的地质灾害调查,按《设计》要求进行工作安排,措施得当,工作精度达到了《实施细则》和《设计》要求,较好地完成了本次工作任务。 2、项目组在调查工作中突出“以人为本”,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全市地质灾害调查、访问等工作。完成地质灾害调查面积1027.5km,19个乡(镇),调查路线560km。调查各类地质灾害点53处,其中滑坡34处,不稳定斜坡3处,崩塌(危岩)13处,泥石流2处,塌陷1处,完成野外调查卡片53份,照片260张,落实防灾预案33份,建立标准数据库卡片53份。在调查工作基础上,综合分析了都江堰市地质灾害分布发育特征,对全市进行了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划分出高易发区面积271.85km,中易发区面积153.86km,低易发区面积347.78 km,不易发区面积434.01 km,易发程度分区划分合理。并对区内重要地质灾害点进行了较全面的调查分析,资料翔实,对其危险性的预测评价结论正确,较好地结合了全面调查与重点分析相结合的原则。 3、“报告”通过野外调查、资料二次开发研究,对区内滑坡、崩塌(危岩)等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形成条件、影响因素及分布规律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对区内地质灾害进行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四川省大部分县(市)物价水平和当地物价水平,采用统一价格折算法对区内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潜在经济损失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较科学合理。 4、“报告”在分析了区内地质灾害发育特征的基础上,结合本区人类工程特点,划定了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一般防治区,提出了近、中、远期防治规划建议,真实地反映了区内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轻重缓急,以利于区内经济建设的全面发展。 5、加强文图表的校核工作,各项统计数据要一致,相互吻合;图件应更加美观。 综上所述,该报告目的明确,内容齐全,章节安排合理,重点突出,论据充分,结论明确,文、图、表并茂,提交的附图表达方式合理,层次清楚,图示、图例规范、清晰、美观,符合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规定要求,同意上报成都市国土局审查验收。 22222 初审单位:四川省地质调查院 二○○五年十一月八日

项 目 概 况 通过对都江堰市的地质灾害进行调查研究,查明本市存在的地质灾害和地质灾目的任务 害隐患点,划分出地质灾害易发区,建立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协助都江堰市政府制定地质灾害预警方案和防治规划,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 2005年1月:收集资料,现场踏勘,根据任务书要求编制设计及基础性图件。学习地质灾害调查有关技术要求,熟悉前人资料,落实人员装备。 2005年7月—8月:开展野外调查工作,走访乡(镇)、行政村开座谈会填制野 工作方法 外调查卡片,测绘地质灾害综合材料图,建立市、乡(镇)、村的群测群防预警网络。野外工作结束后进行了野外工作资料验收。 2005年9月—2005年11月:对都江堰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的资料进行整理研究,完成对文字报告、相关图件等成果的编制。建立都江堰市地质灾害地理信息系统,提交最终成果。 完成实物 工作量 野外调查测绘面积1027.5km,调查乡镇19个,调查路线560km,填制调查卡片53张,拍摄地质灾害现场照片260张,落实地质灾害防灾预案33份。 都江堰市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是滑坡、崩塌(危岩)、不稳定斜坡、泥石流和塌陷,本次共调查地质灾害隐患点53个,其中滑坡34处,不稳定斜坡3处,崩塌(危岩)13处,泥石流2处,塌陷1处。地质灾害规模以小型为主,其中大型4处、中型9处、小型40处;按危害程度分为:特大型(I级)0处、大型(II级)0处、中型(III级)4处、小型(IV级)49处。地质灾害分布受斜坡地貌、岩性等因素控制,地质灾害形成以自然地质环境为主导因素,暴雨、人为不良工程活动为主要诱发因素。 调查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划分为4个大区,6个亚区,其中地质灾害高易发主要结论 亚区2个,地质灾害中易发亚区2个,地质灾害低易发亚区1个,地质灾害不易发亚区1个。划分出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2个、次重点防治区2个、一般防治区2个,并结合都江堰市发展规划提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分期分批的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减少因地质灾害造成的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加强地质环境管理,在划定的地质灾害易发区内从事任何工程建设都必需进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杜绝人为不良工程活动诱发地质灾害。 强化地质灾害监测网络运行,落实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预防责任制,对已调查发现的53个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群测群防监控。 完成成果 1、《四川省都江堰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纸质版和电子版) 2、四川省都江堰市地质灾害地理信息系统 附图1、《四川省都江堰市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1:10万) 附图2、《四川省都江堰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图》(1:10万) 《四川省都江堰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报告》 主要成果 附件1、《四川省都江堰市地质灾害防治预案》 附图、 附件 附件2、附件3、《四川省都江堰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照片册》 附件4、《四川省都江堰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调查表册》

2

目 录

第一章 绪 言 ...................................................... 1 第一节 项目来源和目的任务 ........................................... 1 一、项目来源 ....................................................... 1 二、目的任务 ....................................................... 1 第二节 工作区范围和自然地理概况 ..................................... 2 一、地理位臵 ....................................................... 2 二、行政区划与人口分布 ............................................. 3 三、经济概况 ....................................................... 4 四、人类工程—经济活动 ............................................. 5 第三节 前人地质工作研究程度 ......................................... 6 第四节 工作概况 ................................................... 7 一、工作过程 ....................................................... 7 二、工作方法 ....................................................... 8 三、完成主要工作量 ................................................ 10 四、工作质量评述 .................................................. 10 第二章 区域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条件 ................................... 12 第一节 气象与水文 .................................................. 12 一、气象特征 ...................................................... 12 二、水文特征 ...................................................... 13 第二节 地形地貌 .................................................... 14 一、地形特征 ...................................................... 14 二、地貌特征 ...................................................... 15 第三节 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 .......................................... 17 一、地层岩性 ...................................................... 17 二 地质构造及地震 ................................................ 20 第三节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 22 一、工程地质条件 .................................................. 22 二、水文地质条件 .................................................. 23 第五节 人类工程活动 ................................................ 24 一、道路建设 ...................................................... 24 二、矿产、水能资源开发 ............................................ 24 三、旅游资源开发 .................................................. 25 第三章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 26 第一节 地质灾害发育类型及规模 ...................................... 26 第二节 地质灾害分布特征 ......................................... 26 一、地质灾害分布与地形地貌的关系 .................................. 26 二、地质灾害分布与地层岩性的关系 .................................. 28 三、地质灾害分布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 28 四、地质灾害发生与降雨的关系 ...................................... 29 五、地质灾害发生与人类工程活动的关系 .............................. 29 第三节 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 .................................. 30 一、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 ............................................ 30 二、地质灾害形成的影响因素 ........................................ 33

I

第四章 地质灾害点危险性初步评估与预测 ............................... 35 第一节 地质灾害点危险性初步评估 .................................... 35 第二节 重要地质灾害点危险性初步评估与预测 ......................... 37 一、崩山滑坡 ...................................................... 37 二、高家坪滑坡 .................................................... 39 三、青城后山五环岩崩塌(危岩) .................................... 41 第五章 地质灾害经济损失评估 ......................................... 45 第一节 评估原则与方法 .............................................. 45 一、评估原则 ...................................................... 45 二、评估方法 ...................................................... 45 第二节 地质灾害经济损失评估 ........................................ 46 一、滑坡地质灾害经济损失评估 ...................................... 49 二、崩塌地质灾害经济损失评估 ...................................... 49 三、潜在不稳定斜坡地质灾害经济损失评估 ............................ 50 四、泥石流地质灾害经济损失评估 .................................... 50 五、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经济损失评估 .................................. 50 第六章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及评价 ................................... 51 第一节 分区目的和原则 .............................................. 51 一、分区目的 ...................................................... 51 二、分区原则 ...................................................... 51 第二节 致灾因子的确定和分区方法 .................................... 52 一、致灾因子的确定 ................................................ 52 二、分区方法 ...................................................... 52 第三节 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及评价 .................................. 54 一、易发程度分区 .................................................. 54 二、分区评价 ...................................................... 56 第七章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 61 第一节 地质灾害防治目标与原则 ...................................... 61 一、地质灾害防治目标 .............................................. 61 二、地质灾害防治原则 .............................................. 61 第二节 地质灾害防治分区 ............................................ 61 一、分区原则与方法 ................................................ 61 二、防治分区评价 .................................................. 65 第三节 防治方案 .................................................. 70 一、总体部署和主要任务 ............................................ 70 二、防治方案 ...................................................... 71 三、防治方案的实施安排 ............................................ 77 第五节 实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保证措施 ............................. 80 一、行政管理措施 .................................................. 80 二、技术性措施 .................................................... 80 三、资金保证措施 .................................................. 82 四、抢险救灾措施 .................................................. 82 第六节 预期效果 .................................................. 83 结论与建议 .......................................................... 84

一、结 论 ........................................................ 84 二、下一步工作建议 ................................................ 86

II

第一章 绪 言

第一节 项目来源和目的任务

一、项目来源

四川省都江堰市地处成都平原西北部与川西北高山高原的过渡地带,幅员面积1207.5km2,跨成都平原与龙门山、邛崃山山地区两个不同的自然地理区域。山地和丘陵面积793.1km2,占全区面积的65.7%。这一地区断裂构造发育、地层岩性变化大、地形地貌零乱,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地段。为加强都江堰市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进一步促进工农业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成都市国土资源局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成都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将《四川省都江堰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项目,以委托函的形式下达给四川省地质调查院,编号为成国土资函[2005]16号。工作性质为:调查评价,工作年限从2005年1月开始至2005年11月底止。提交地质灾害调查成果,为指导都江堰市制定减灾和防灾规划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二、目的任务

调查都江堰市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段,划出地质灾害易发区,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健全群专结合的监测网络,在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编制县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建立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群测群防网络,协助市、乡、镇人民政府制定防灾预案,发挥减灾防灾效益,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根据委托函下达的工作目的和县市地质灾害调查的技术要求,确定本项目的任务为:

1、调查区内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范围、规模、稳定状态、危害程度以及与地质灾害形成密切相关的地质环境条件。

2、调查区内城镇、重要工程设施、大中型企业、居民集居地以及旅游景点周围地质环境及其受地质灾害的威胁程度。

3、调查并预测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类型、强度、影响范围和发展趋势,评价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与地质灾害发育程度的相互影响关系。

4、评价工作区地质环境和重大地质灾害体的稳定状态、发展趋势。

5、调查全市区域内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划分地质灾害危险区、易发区。建立全市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制定防灾预案。

6、编制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建议。

1

7、进行全市区域内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建设,建立地质灾害地理信息系统,实现对地质灾害的动态化管理 。

第二节 工作区范围和自然地理概况

一、地理位臵

都江堰市位于成都市的北部,成都平原与川西高原的过渡地带,南距成都市市区48km,地跨北纬30°44′54″至30°22′09″,东经103°25′42″至103°47′00″之间,南北最长68.4km,东西最宽34.0km,幅员面积1207.5km2,地处岷江上游和中游结合部位,东邻彭州市、郫县、温江市,南连崇州市,西、北接汶川县。

都江堰市为对外开放城市、旅游城市,现有成(都)~灌(都江堰)高速公路及正在建设中的都(都江堰)~汶(汶川)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乡道及旅游支线等,至2004年底,全市域内通车里程达1055.75km,其中乡村级公路811.74 km,等级公路244.01 km,铁路已与全国连网,属交通发达地区(见图1-1交通位臵图)。

2

二、行政区划与人口分布

都江堰市辖17个镇、2个乡、331个村(见图1-2行政区划图),总人口598366人。都江堰市乡镇分布不均一,北部及西部山区面积大、人口密度小:东南部平原区面积小、人口密度大。全市平均一个乡镇63.55 km2,东南部平原区平均一个乡镇43.43 km2,西北部山区平均一个乡镇75.22 km2,而虹口乡的面积就达344.8 km2,占全市面积的28.56%,其中又有约40%为无人区。

2004年底都江堰市人口59.8万人,全市人口密度为496.8人/ km2。人口分布相对不均一,2004年末北部山区虹口乡人口密度最小,平均为17.8人/ km2,东南部平原区平均为816.6人/ km2(见表1-1)。

表1-1 都江堰市2004年末乡镇人口统计表

地貌分区 乡镇名 虹口乡 龙池镇 向峨乡 紫平铺镇 灌口镇 北部 山区 蒲阳镇 玉堂镇 幸福镇 胥家镇 中兴镇 青城山镇 大观镇 天马镇 聚源镇 崇义镇 平原区 翠月湖镇 石羊镇 安龙镇 柳街镇 人数/面积(km2) 6140/344.80 3847/88.83 14764/58.80 11345/48.00 84805/17.12 37233/60.97 19008/52.17 83539/24.38 38313/26.67 26508/48.70 28517/94.97 17208/60.75 31634/53.91 31509/36.24 41475/46.85 14797/17.12 45559/49.87 24325/27.66 37840/46.51 2 密度(人/km2) 17.8 43.3 251.1 236.4 4953.7 610.7 364.3 3426.5 1436.6 544.3 300.3 283.3 586.8 869.5 885.3 864.3 913.6 879.4 813.6 816.58 400.82 全市总人口:598366人;平均人口密度:496.85人/km(2004年底)

3

图1-2 都江堰市行政区划图

三、经济概况

都江堰市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为93.17亿元,增长13.5%(可比价),全口径财政收入6.55亿元,增长32.3%;地方财政收入3.53亿元,增长45.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43元, 增长45.1%;农民人均纯收入4040元,增长12.0%。目前社会经济特点为GDP增长加快,旅游业、工业经济持续增长,经济结构日趋合理。

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已发展到103家。涉及机械、造纸、医药、化工、矿产、能源、环保型材料等行业。城镇居民人均收入8043元,增长11.7%。

都江堰市平原区是四川省粮油主产地之一,尤其在山前地带出产的优质水稻在全国享有盛誉,在海拔1000m左右的山地区是水果、药材、茶叶的生产基地,其优质猕猴桃畅销国内外。至2004年底,全市拥有耕地20174亩,林地69155.6公顷,森

4

林覆盖率达到59.95%。粮食产量17.19万吨,油料产量1.11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4040元,增长12.0%。

四、人类工程—经济活动

都江堰市也是成都市的北大门之一,经都江堰市北上可达甘肃、青海、新疆、西藏等省区,矿产资源、水利资源、旅游资源极为丰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日趋频繁。区内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矿产开发:主要的矿产有煤、硅石、石灰石、沙石、石材及页岩。对煤炭的开采已经停止,现还有4种矿产在开采,其中石灰石的开采量约200万吨、石英砂20万吨、建筑沙石料5000m3、建筑用砖1亿块。

2、水利水电工程方面:自古以来都江堰水利工程就闻名于世,新中国成立以来,不仅改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灌溉干、支渠,还在山区支沟中修建中、小型水库,特别是正在建设的紫坪铺水利水电工程,是都江堰市近年来的最大人类工程活动之一。现有小型水电站9座,总装机40万千瓦,年发电量6.8亿度(kw/t)。

3、道路建设:改扩建城镇道路和交通要道、加紧兴建村村通村道、成都市的九环线(至九寨沟)高速公路(都汶段)在本市域内已快建成,道路建设是本市近年来的主要人类工程活动。至2004年底,新增乡村公路51km,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074km,等级公路263km,乡村级公路811km。由紫坪铺公司改建213国道12.5km,2005年5月投入运营以来,除桥隧外的路段地质灾害发生频繁,经常断道堵车、毁车、造成人员伤亡。

4、城镇建设:随着都江堰市知名度的提高、投资环境和居住环境的改善,城镇建设发展较快,城镇区2004年底建成区面积达到39km2;目前场镇达29个,主要场镇有19个,由昔日的一、两条街的集镇发展成为占地1至2.5km2的场镇。城市化率达到32.7%。

5、工业: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已发展到103家。涉及机械、造纸、医药、化工、能源、环保型材料等行业。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46家;实现利税上1000万元的企业5家。规模以上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104.2%。

6、农业:年完成农业总产值(现价)达14.94亿元,实现商品产值10.26亿元,农业商品率达68.7%。粮经比为56:44。

7、旅游:有闻名于世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青城山、都江堰,以及灵岩寺、龙池、虹口等名胜古迹和自然景观,全市旅游人数2004年已达455.64万人,较上一年增长74.9%。旅游综合收入13.03亿元,较上一年增长62.41%。

5

第三节 前人地质工作研究程度

区内解放前只在局部地段进行过地质、煤田地质工作。解放后,随着工农业的发展,由四川省地质局、水电部成都勘察设计院、科研教学等单位分别在本区进行过不同程度的地质调查和勘察工作,对区内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见图1-3前人研究工作程度图)。主要成果有:

1、1957~1960年成都水文工程地质大队开展过川西平原1:20万水文地质普查,只包括本区的平原地区。

2、1960年成都地院以李承三教授为首的第四系冰川考察队,沿岷江干流进行了专项冰川考察工作。

图1-3 前人工作研究程度图

6

3、1975年由四川省地矿局二区测队完成了灌县幅1:20万区域地质普查工作,对山区地层、地质构造有较全面系统的研究。

4、水电部成都勘测设计院从灌县~下索桥段,沿岷江河谷分别在鱼咀、紫坪铺、映秀、鱼子溪等地段进行过1:5000~1:2000的工程地质勘察。

5、1978年由四川省地矿局成都水文工程地质大队完成了灌县幅1:20万区域水文地质普查工作,对本区地下水的赋存、分布、水量、水质及补给、径流、排泄等特征有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对区域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系统论证。

6、20世纪80-90年代完成的《灌县志》、《都江堰市国土志》,2001年都江堰市政府完成的《四川省都江堰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2010)》等。

7、《都江堰市二○○五年地质灾害防御预案》,为本次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基础。通过乡镇报灾和群众报送主要地质灾害调查表35份。

以上地质工作基本查明了区内的区域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为本次调查工作提供了基础性资料。

第四节 工作概况

一、工作过程

1、四川省地质调查院于2005年1月18日接到成都市国土资源局的项目委托函后,即组建了项目小组。于1月29日在成都市国土资源局矿管处领导的带领下,到都江堰市国土资源局进行了衔接,都江堰市即组建了项目协调小组。

2、四川省地质调查院根据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下发的《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以及《项目委托函》的要求,在都江堰市国土资源局矿管科的协作下,编制《四川省都江堰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项目设计书。设计书根据都江堰市自的然地质环境,结合防灾的需要,提出调查工作突出“以人为本”,即以“保护人类自身生存环境为中心”,围绕有受灾危险的居民区,交通干线和重要设施开展工作,以突发性地质灾害为重点,兼顾潜在不稳定斜坡。调查工作的原则是:全面调查,重点突出,以人为本,群测群防。

3、2005年入汛以来,由都江堰市国土资源局牵头,多次召开有气象、建设、交通、水利、农业、医疗、财政、民政、各乡镇及电视台参加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通报地质灾害的灾情,公布防灾预案。发生的多起地质灾害,由副市长、国土局副局长领队相关人员及时赶赴现场,查看灾情后及时作出处理,相关人员进行地质灾害调查和记录。

4、2005年7月~8月,在都江堰市政府及市国土资源局的大力支持和专业技术

7

人员的密切配合下,投入2个野外调查小组,分赴各乡(镇),在各乡(镇)国土员的带领下,对地质灾害点进行实地调查,填写调查表、进行GPS定位、拍照、确定危害程度和防治对策。每到一地,调查组成员向群众宣传地质灾害及群测群防科普知识,指导群众开展对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工作,对重要险情的点及时委托群众开展危险时段的监测工作。对未纳入防灾预案的重大地质灾害点及时编制防灾预案。

5、2005年8月底,地调院进行野外资料验收后,并转入室内资料整理。 6、2005年9月~11月为室内资料整理工作阶段,在对所收集资料全面整理与统计分析后,编制出了文字报告及相应图件(工作进度见下表1—2)。

表1—2 工 作 进 度 一 览 表

2005年 工 作 内 容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收集资料,编制设计书及基础性图件,设计审查 野外现场调查 成果报告编制,完成相应图件和报告编制,成果数字化 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和信息系统建设 报告评审,修改报告

二、工作方法 1、调查组织机构

都江堰市成立了《四川省都江堰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项目实施协调小组,市政府汪邦军副市长任组长、国土资源局何晓林副局长任副组长、陈永洁、张林为协调员、各乡镇国土所所长及国土员为组员的项目实施协调小组。

四川省地质调查院成立了《四川省都江堰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项目实施小组,袁丙华教授级高工任项目负责人,方国华、毛郁高级工程师任组长,罗明、李成、刘兆鑫为组员。

2、项目实施(见图1-4)

(1)准备工作阶段:2005年2月~2005年6月编写项目设计书和审查设计;

8

各乡镇采用群众报灾形式获得全市地质灾害资料,收集区内已有地质灾害点调查资料,了解地质灾害的种类、规模、数量和分布状况,进行地质灾害危险和易发程度初步分区,确定工作区划分,对已有地质灾害点编制防灾预案。

项目任务书 前期 准 收集资料,编写项目调查设计书 备阶 段 设计书审查 修改 县级协调座谈会 地方政府发文 乡(镇)乡座谈会 现场野外调查 村级座谈会 地质 灾实地调查、核实,建害立防御预案 调 查 现与场 区地划质工调重点工作区 一般工作区 概查区 作 查流阶程段 图 补充调 整理调查卡片 对重要隐患点,协助当 对需监测点查 录入计算机 地政府编制防灾预案 布设测控点 野外资料检查、验收 整理资料、完善Gis数据库 编制相关图件、编写文字报告 室内修资 料调查成果的数字化 改 整理 阶段项目评评审、验收 资料汇交 结 束

图1-4 都江堰市地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流程图

9

(2)野外调查工作阶段。采用1:1万~1:5万地形图为工作底图,以地质灾害测绘和已有区域地质、地质灾害等方面资料进行综合调查。

野外调查工作参加人员7~8人。其中四川省地质调查院技术人员4人(高级工程师1~2人,助理工程师3人);都江堰市国土资源局1人,乡镇国土所1人,村长或村书记1~2人,受灾村民1~3人。调查工作中各乡镇派国土员和灾害发生点所在地村委会负责人及村民介绍灾情,地质调查院技术人员进行测绘记录。核实群众性报灾(险)资料,收集相关资料,确定需调查的重大地质灾害点的相关信息;发放防灾避险明白卡和部署地质灾害点防灾预案乡、村级监测网络的建立工作等。

(3)室内资料分析、整理工作阶段:对野外调查和收集的资料加以整理、分类、,统计和分析,所有调查成果数字化并输入计算机完善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按《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编制相应图件和文字报告,对全县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与评价,对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了稳定性分析评价,提出都江堰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建议,建立了全县地质灾害地理信息系统,工作成果以纸质和光盘形式提供。

三、完成主要工作量

野外调查测量面积1207.5km2,实测调查乡镇10个,概查位于平原区的乡镇9个,调查乡镇涉及人口8.81万,按每个灾害点分别填写调查卡片,共填写调查卡片53个,拍摄地质灾害现场照片260张,调查观测路线长度560km。收集国民经济统计数据、地质灾害应急调查报告等最新资料4份。本项目共完成工作量见表1-3。

四、工作质量评述

项目组在收集和利用前人调查研究成果资料的基础上,根据调查“细则”要求和批准的项目设计书标准,着重对市域内的受地质灾害危及的居民点、公路交通要道、学校、工厂、矿山进行调查。在野外调查工作期间对所填制的调查卡片、图、编录等进行了组内自检、互检、专检等措施,后期还用3天时间作了补充调查,以做到调查成果全面真实,地质灾害现状调查无大的遗漏。经对本市域内已发生的和潜在的地质灾害作了较全面的调查,基本查明了都江堰市的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特别是近十年来发生的地质灾害的种类、分布、危害、形成机制与地质环境条件的关系。调查卡片内容全面,无遗漏,提交的成果能满足《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实施细则》要求,可作为都江堰市国民经济建设规划的重要依据。

10

表1-3 实 物 工 作 量 表 工作项目 地质灾害调查测绘面积 四川省都江堰市地质灾害 调查与区划设计 乡镇 野外 调查 内容 行政村 调查主干线 调查路线 滑坡 地质灾 害点及 隐患点 崩塌(危岩) 不稳定斜坡 泥石流 地面塌陷 野外调查卡片 资料 整理 标准数据库卡片 照片 防御预案 四川省都江堰市地提交 成果 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 四川省都江堰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四川省都江堰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实际材料图 其它 资料收集情况 份 8 都江堰市国土志、都江堰市2004年年鉴、地质灾害点专题调查、四川省都江堰市农业资源调查区划报告汇编、四川省都江堰市2005年上半年国民经济统计信息等资料。 份 1 套 1 正文1本,附图1张 套 1 正文1本,附图2张 单位 工作量 km 套 个 个 条 km 处 处 处 处 处 份 份 张 份 2备注 重点工作区270.3km,次重点工作区153.9km,一般工作区783.3km 正文1本,附图1张 17个镇,2个乡 大型2处、中型7处、小型25处 中型1处、中型1处、小型11处 大型1处、中型1处、小型1处 小型 小型 其中滑坡34份、崩塌(危岩)13份、不稳定斜坡3份、泥石流2份、地裂缝1份 其中滑坡34份、崩塌(危岩)13份、不稳定斜坡3份、泥石流2份、地裂缝1份 2221207.5 1 19 331 6 560 34 13 3 2 1 53 53 260 33

11

第二章 区域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条件

第一节 气象与水文

一、气象特征

区内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侯区。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与同一气候区的其他各地相比,又表现为温度较低,日照较少,阴雨天气频繁。

1、气温

由于区内北部、西部地势高,东南部地势低,北部虹口乡年平均气温12.2?,南部柳街镇年平均气温15.7?,极端最高温34?,极端最低温-5.0?,

2、降水

降水量:多年平均1225.4mm,最多年1605.4mm(1978年),最少年713.5mm(1974年)。从1955年~1981年以来年降雨量小于1000mm的仅两年。

降雨季节分布不均:5~9月占80%,月降雨平均最多的8月289.9mm,最少的1月份12.7mm。月最大592.9mm(1981年8月),一日最大213.4mm(1980年6月29日)。

年降雨日数:多年平均190天,最多年226天,最少年104天。

月降雨日数;多月平均15.8天,平均最多20.8天(9月),最少9.2天(12月),极端最多月30天(1961年10月),全月无雨日仅出现在1963年1月。

一次降雨量:一次最大连续降水日数33天(1954年9月8日~10月10日),降水量339.3mm。

蒸发量年平均930.9mm,占年降雨量对76%,最大月(7月)140.2mm,最小月(12月)27.1mm。多年平均湿度81%,最大85%,最小76%。主要气象资料统计见表2-1。

表2-1 都江堰市气象资料多年平均值一览表 (1955-1981年) 指标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气温 (?) 降水量(mm) 蒸发量(mm) 4.6 6.4 11.0 15.7 19.6 22.7 24.7 24.2 20.2 15.8 10.9 6.6 15.2 12.7 20.6 40.6 75.0 97.7 124.8 286.5 289.9 178.4 82.8 35.3 12.8 1257.1 30.6 39.6 64.1 84.7 114.1 133.0 140.2 132.8 83.1 48.6 38.0 27.1 930.9

12

二、水文特征

都江堰市全区均属长江流域岷江水系(见图2-1水系图)。

图2-1 都江堰市水系图

1、岷江干流及其支流

(1)岷江干流:是长江的主要支流,发源于松潘县岷山南麓,全长745km。在区内长47km,都江堰渠首以上属岷江上游,长17km;都江堰渠首以下(被鱼咀)分为内、外二江,外江为岷江正流(今称金马河),长30km,河床比降5‰。年平均流量491m3/s,最大洪水流量6400 m3/s,最小流量100 m3/s。悬移质输沙率多年平均845×104t,平均含沙量0.54kg/ m3,推移质输沙率丰水年平均200×104t,中水年平均150×104t,枯水年平均100×104t。

(2)白沙河:发源于虹口乡光光山南麓,至白沙场入岷江,全长49.3km,集雨面积363km,河床比降12‰。平均流量16.1 m3/s,最大1450 m3/s,最小1.5 m3/s。

13

其主要支流有:正河、头道河、二道河、小河、磨子沟、深溪沟。

(3)龙溪河:源出龙池岗,至楠木园入岷江,全长18km。平均流量6 m3/s,最大865 m3/s,最小0.2 m3/s。其主要支流有:干沟、汤家沟(又名煤炭洞沟)、三叉沟、孙家沟、猪槽沟、石庙子沟。

2、都江堰灌溉河

(1)蒲阳河:在城区蒲柏闸进水,经彭县、郫县、新都县,在庆兴乡左分流入人民渠,在石坝子分出锦水河,改称青白江,流至金堂县赵镇入沱江。全长117km。在区内长18.9 km。正常引水流量160 m3/s,排洪流量220 m3/s。

(2)柏条河:在城区蒲柏闸进水,经彭县、郫县。在石堤堰,右分为府河流入成都,左分为毗河流至金堂县赵镇入沱江。全长48km。在区内长17km。洪峰流量150 m3/s。

(3)走马河:在城区走马河闸进水,经都江堰市幸福乡左分柏木河,右分五陡河;至郫县两河口分出沱江,以下正流改称清水河;再流入成都市郊与磨底河回合,经百花潭至城东南汇入府河。全长83km,在区内长18km。进水流量150m3/s,排洪流量230m3/s。

(4)江安河:在城区天乙街进水,经温江、郫县、双流中兴场入府河。全长106km,在区内长19km。进水流量55m3/s,排洪流量70m3/s。

(5)黑石河:在玉堂乡漏沙闸进水,经崇庆县、新津县城北龙王渡入西河。全长65km,在区内长26km。进水流量45m/s,排洪流量80m/s。

(6)沙沟河:在玉堂乡漏沙闸进水,经崇庆县、至元通场汇入西河。全长35km,在区内长28km。排洪流量120m3/s,最大洪水流量181m3/s。

3、山溪河流

都江堰市境内的山溪河有:南溪河、干河子(即麻柳林河)、泰安河(味江河)、土溪河、盘龙河、龙安河、桐麻沟、纸房沟、万丈沟、灵岩山沟、螃蟹沟、石定江、药王山沟、没头河、建福宫沟、人字桥沟等,多属季节性河流。

3

3

第二节 地形地貌

一、地形特征

都江堰市区域内地势西、北部高,东南部低,跨成都平原与龙门山山地区两个不同的自然地理区域,高山、中山、低山、丘陵和平原呈阶梯状分布。区内最高峰为北端的虹口乡光光山顶,海拔4582m,最低点位于南端柳街镇清凉村的三滴水,海拔592m,相对高差3990m。

高山区(海拔3500m以上)面积104.6km2,占全区面积的8.66%,分布在虹口

14

乡和龙溪乡,多由花岗岩、闪长岩及部分变质岩构成;中山区(海拔1000m~3500m)面积429.6km2,占全区面积的35.58%,分布在虹口乡、向峨乡、龙池镇、玉堂镇和中兴镇,主要由灰岩及部分砂页岩组成,其中2000m左右的岷江二级支流分水岭地带的高中山区面积335.0 km2;低山区(海拔722m~1000m)面积258.9km2,占全区面积的21.44%,分布在平原的边缘,多呈带状蜿蜒起伏的低山以及零散孤立的馒头状小丘,主要由三叠系、侏罗系碎屑岩组成;平原面积414.4km2,占全区面积的34.32%。

二、地貌特征

都江堰市市域内的地貌特征,明显地反映出受到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的控制,按其成因和形态可分为五大类(见图2—2地貌图),分述如下:

Ⅰ、平原、河谷断陷构造侵蚀堆积地貌

(Ⅰ-1)冲洪积、冰碛、冰水堆积的成都平原:由全新统冲洪积和上更新统冰碛、冰水堆积层形成扇状平原,以都江堰市区和蒲阳镇为扇顶,由西北向东南微倾,比降3‰左右。流经平原的岷江干流,还常形成河心滩及河漫滩,高出河水0.5~2.0m不等,规模数十米至数千米不等。由黄褐色粉砂质粘土、粘质砂土及砂卵石组成。

(Ⅰ-2)冲洪积扇、滑坡崩塌堆积扇及残坡积洪坡积台地或崩坡积斜坡地貌:冲洪积主要分布于岷江支流及山前暂时性溪流出山口,形成扇状,比降4~11‰不等,在龙门山前联缀成裙,上叠于上更新统冰水堆积平原之上;滑坡崩塌堆积扇主要分布于中山、低山、丘陵的坡麓、切割较深的河谷岸坡及低山缓斜坡,一般面积较小,分布零星;残坡积洪坡积台地主要分布于丘陵坡顶及低山的侵蚀基准面;崩坡积则主要分布于山坡的中下部,常是产生滑坡的部位。

Ⅱ、低山褶皱构造侵蚀地貌

分布于低山区,海拔高程在700~1000m左右,高差50~300m左右,山顶平缓,起伏不大。由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及第三系砂岩、泥岩、页岩、砾岩组成。

Ⅲ、中山断裂构造侵蚀地貌

Ⅲ-1、低中山、中山褶皱断裂构造侵蚀地貌

主要分布于中山区域,海拔高程在700~2100m左右,高差200~900m左右,由震旦系、三叠系、侏罗系及白垩系的变质岩、砂、泥、页岩、砾岩组成。深切沟谷发育,坡陡坡长,厚层砂岩及厚层砾岩常形成陡坎或陡崖,斜坡稳定性较差,规模不大的崩塌、滑坡较发育,处于断裂构造部位有大型的滑坡或崩塌发生;支沟口常发育规模不等的洪积锥、泥石流扇等。

15

图2-2 都江堰市地貌图

16

Ⅲ-2、中山褶皱断裂构造侵蚀溶蚀地貌

主要分布于中山区域的中间地带,海拔高程在800~1700m左右,高差400~700m左右,由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下统的灰岩组成。深切沟谷发育,断崖峭壁常见,形成断块状中山、帽状及梁状飞来峰,厚层灰岩常形陡崖,坡陡坡长,一般斜坡稳定性较好,坡脚有崩坡积,处于断裂构造破碎带上有滑坡或崩塌发生。溶蚀形态有:洼地、平台、漏斗及落水洞、溶洞、峰丛等。

Ⅳ、高中山、高山侵入构造侵蚀剥蚀地貌

主要分布于虹口乡北部的高中山、高山区域,多为无人区,海拔高程在2000~4582m左右,高差1100~2000m左右,由花岗岩、闪长岩及部分变质岩组成。由于地壳抬升强烈,高差大,山坡上部以融冻风化为主、山坡下部以侵蚀切割为主要特征,常形成不对称“V”型谷,坡麓地段常形成岩屑锥及坡积裾,局部坡面上有小型坡面泥石流,支沟支谷中时有泥石流(或水石流)发生。由于为无人区,植被较发育。

第三节 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

一、地层岩性

都江堰市市域在地质构造体系上,为龙门山构造带的中南段,属华夏构造体系。在大地构造上分别属扬子准地台和青藏地槽区。地质构造复杂,地层除缺失奥陶系外从元古界到第四系均有出露,总厚度达2万余米(见图2-3地质图)。现分述如下:

(一)元古界

1、黄水河群(Pthn2):分布在虹口乡光光山一带,为一套变质火山岩、绿色片岩、石英片岩类的中变质岩系。

2、震旦系下统火山岩组(Za):分布在龙溪及虹口关房沟一带,以灰绿色安山岩、凝灰岩及安山玄武岩为主,在关房沟处最厚达826m。

(二)古生界

1、泥盆系:中泥盆统观雾山组(D2g)出露于九甸坪向北东至懒板凳一带,为碳酸盐岩建造,岩性为浅灰色薄~厚层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夹泥质灰岩、碳质页岩。厚683m。上泥盆统沙窝子组(D3S)分布在懒板凳、九甸坪一线,岩性为灰色薄层块状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夹灰岩、页岩,前者厚718m,后者厚276m。

2、石炭系(C):分布在龙溪至懒板凳一带,为浅海碳酸盐岩建造,岩性为灰岩、生物碎屑灰岩、泥质灰岩等,厚0~495m。

3、二叠系:下二叠统的梁山组(P1L)见于龙溪沟,为海陆交替相铝铁页岩含煤建造,岩性为褐灰色粉砂岩、铝土页岩、碳质页岩夹透镜状无烟煤,厚0~29m;下

17

图2-3 都江堰市地质图

18

二叠统的栖霞组(P1q)分布于龙溪向北至小鱼洞,岩性为深灰色灰岩夹黑色页岩,厚200m;下二叠统茅口组(P1m)在九甸坪较完整,为浅海碳酸盐岩建造,岩性为浅灰色中层块状灰岩、白云质灰岩夹燧石条带,厚90~378m;上二叠统龙潭组(P2L)分布在九甸坪及懒板凳向斜核部,为海陆交替相沉积,岩性为黑碳质页岩、细砂岩夹灰煤、铁及铝土、局部为海底基性火山玄武岩,厚54~370m。

(三)中生界

1、三叠系:以上三叠统须家河组(T3X)分布最广。属海相、海陆交互相、河湖沼泽相含煤建造,岩性以砂岩、泥岩、碳质页岩为主夹煤,厚度>1100~3079m;下三叠以灰岩为主。

2、侏罗系:下侏罗统自流井群(J1-2zL),分布在赵公山向斜,在须家河组之上发育一套山麓洪积相砾石层,岩性为灰、绿灰色砾岩、砂岩、紫红色泥岩不等厚互层,厚400→700m。中侏罗统沙溪庙组(J2S)分布在两河、泰安、中兴、玉堂一带,以厚层砂岩与泥岩间互为主,夹少量灰质砾岩,厚695m;遂宁组(J2Sn)在两河、周 家岩一带,以厚层砂岩与砂质泥岩、泥岩互层为主,夹少许石英质砾岩,厚194m; 上侏罗统莲花口组(J3L1、J3L2)分布在向峨场、金凤山、玉堂镇南华、泰安镇沙坪、五环岩、两河石板滩一带,为滨湖、浅湖红色砂泥岩建造,岩性为中层砂岩、粉砂岩与砂质泥岩不等厚互层夹灰质砾岩,厚1055~1083m。

3、白垩系:分布在区内平原边缘二王庙至青城山一带,与侏罗系呈假整合接触,其下部为夹关组(Kj),上部为灌口组(Kg),属内陆磨拉式山麓洪积相砂泥岩建造及浅湖相砂泥岩建造,厚度400~537m。

(四)新生界

1、第三系:下第三系相当于原白垩系灌口组上段(E)地层,分布在青城山以东及玉堂、白沙、都江村一带,不整合于白垩系之上,最大出露厚度>400m;上第三系大邑砾石层(N),分布在玉堂、大观等,不整合于下第三系之上,厚度0~532m。

2、第四系:冰碛(Q2gL)、冰水堆积(Q2fgL)分布在区内太平场、灌口、蒲阳场以东的平原、部分山前台地以及山区河流谷地、沟口和部分平缓斜坡。平原区属成都平原岷江冲洪积扇。沉积物多样,包括冲积、洪积、坡积、崩积和残积等。岩性包括:砂土、亚砂土、亚粘土、粘土、砾卵石、块碎石,以砾卵石层为主,厚度10~70m。

3、人工堆积(Q4ml):主要分布于向峨乡的石瓮河上游采石场、紫坪铺水库大坝附近、改建后的213国道线附近、个别建材厂的附近、以及个别居民建房时采取的内挖外填。分布零星,又相对集中堆放,为块碎石或块碎石夹粘土松散堆积。213国道局部填土已有小坍塌、石瓮河上游采石场的弃渣在洪水时已产生水石流。

19

二 地质构造及地震 (一)地质构造 1、褶皱构造

区内的褶皱构造有:彭灌复背斜、懒板凳—白石飞来峰、懒板凳向斜、赵公山向斜、青城山向斜和背斜、戴家沟向斜和石板滩背斜等(见图2-4 构造纲要图)。轴向多为北东向展布。以彭灌复背斜为例,轴向北40°—45°东,长约60km,宽约30km,为一梭状古隆起。裂隙以走向北10°—20°东和北60°—70°东两组压扭性裂隙最为发育,倾角60°—70°和70°—85°;呈走向北30°—50°西的裂隙多为张性。杂岩体多有片理劈理化。

图2-4 都江堰市构造纲要图

20

2、断裂构造

从晋宁运动开始至喜山运动,本区经历了岩浆侵入和断裂大规模活动,东南部成都平原下沉,北部前震旦系古生界老地层向东南推覆于中生界新地层之上,中间为龙门山构造带,形成一系列北东向压性、压扭性断裂,近南北向、东西向的扭性断裂和北西—南东向的张性、张扭性断裂。龙门山构造带在区内西北绵延长50km,宽20—50km,呈北东40°—50°方向展布,有两条北东向压扭性大断裂横穿本区。

(1)虹口映秀断裂:为龙门山后山北川—中滩铺断裂的一部分。为北东向压扭性深大断裂。分布于在虹口乡和龙池镇北部,境内长40Km,断层面向北西倾斜,倾向300°—330°,倾角50°—60°。在龙池的干沟,破碎带宽30m。

(2)灌县断裂(二王庙断裂):系龙门山前山江油—灌县断裂的一部分。从彭县通济场西南经宽河坝入境,又经洞坛口、懒板凳、都江堰火车站至二王庙,过岷江后南折,至泰安寺和两河北部入崇庆县境。在区内长约50km,走向为北东30°—60°,平均约为45°,断面倾向310°—330°,倾角45°—53°。属压扭性断层。从彭县花龙门至都江堰火车站一段,断层线走向由北东45°转为北东20°,向北突 出,切断了三叠系上统须河组和上侏罗统莲花口组。在二王庙处断层线近于东西向。 其南有三条北东向次一级小断层与其斜接。过岷江后二王庙断层走向变为南西。至泰安寺和苟家坪以南,发育两条北东东向的压扭性分支断层,说明二王庙断裂不仅为压扭性质,而且具有反扭特征。据重力测量和卫星照片解释资料,二王庙断裂为重力梯度带。这与它在地貌上是高山和平原的分界地带相符。据二王庙断层定点短水准测量,该断层北西盘和南东盘均有相对升降(8个月上升0.5mm),表明为活动性断裂。

(二)地震活动

调查区是一个地震活动频繁的地区 ,根据四川省地震烈度分区图,调查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Ⅵ~Ⅷ度区。属地震强烈和邻区强震波及区。

映秀断裂:据地震局1974年6月会议认为“中滩铺(映秀)断裂是彭灌杂岩边缘一条分界和控制性断层,具其明显压扭性特征和多期活动性,挽近活动也有显示,推断为强震发生区”。

灌县断裂:据灌县地震中心站定点水准测量,北西盘近期有相对上升,8个月内上升0.5mm,小三角测量发现北西盘向西移动即反扭,表明断层至今仍在活动。灌县新华彩印厂滑坡的发生和发展,与灌县断裂继续活动有关。

1983年3月19日,泰安镇发生4.0级地震。龙门山地震带、松潘地震带及鲜水河地震带所发生的强震或中强震,对本区亦有明显的震感和影响。

21

第三节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一、工程地质条件

调查区地貌形态多样,从平原至高山均有分布,各大岩类齐全,山区断裂褶皱发育,地震活动强烈。在不同的构造单元和不同的地貌部位具有不同的工程地质条件。按岩性、岩层组合、地形地貌等条件的不同,将调查区内划分为四个工程地质区 (图2—5 工程地质分区图)。

图2-5 都江堰市工程地质分区图

22

1、成都平原断陷工程地质区

为松散岩类的主要堆积区,沉积厚度各地不一,地层具二元结构,夹透镜状泥质或淤泥质软弱层,地下水埋深一般1~3m,此为基坑涌水,基础沉陷及不均匀沉陷的潜在因素。部分高台地多粘土,遇水浸泡或失水收缩干裂,易产生边坡滑动造成对工程的危害。

2、低山单斜红层半坚硬岩夹软弱岩组工程地质区

位于平原周边与山区衔接部位,由红色砂岩、砾岩与泥岩不等厚互层组成,属半坚硬至坚硬岩类,工程地质条件简单,为中小型工程建筑分布区。也由于受软弱夹层的控制及风化强烈,尚有基岩滑坡及土质滑坡等灾害发生。

3、高中山飞来峰龙门山隆起带地震强烈工程地质区

由岩浆岩、碳酸盐岩、含煤及砂页岩组成,为一系列北东向压扭性断裂构成叠瓦式断裂和飞来峰构造群,地质结构十分复杂,断裂纵横交错,地形陡峭,山高崖多,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现象发育。地震活动强烈,地震烈度Ⅶ~Ⅷ度,工程地质条件除岩浆岩外都受岩性结构和内外营力的控制,致使工程地质条件复杂。

4、西北部高山侵入岩体及变质片岩工程地质区

为高寒石漠分布带,融冻风化作用十分强烈,风化深度约10余米,沿河谷滑坡、泥石流、掉块等不良地质现象较发育,工程地质条件差。大部分为无人区,植被较发育,在一定程度上又仰制了地质灾害的发生。

二、水文地质条件

测区内由于各大岩类齐全,按含水介质的储水能力和地下水的水力性质,将地下水类型划分为四大类。

1、松散堆积岩类(Q)孔隙水

本类地下水可分为冲洪积、冰水堆积砂砾卵石孔隙水和洪坡积物、残坡积物、崩塌堆积物、滑坡堆积物等松散堆积孔隙水(上层滞水)。广泛分布于平原区和狭窄的山区河谷一级阶地,单井出水量以1000~5000m3/d为主。

2、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 (1)砂、页岩裂隙层间水

由三叠系须家河的海陆相和河湖沼泽相的砂、页岩含煤建造组成。砂岩坚硬性脆,裂隙发育,贮水性较好,由于由泥、页岩作相对隔水层,地下水主要在层间运动,普遍承压或自流,富水程度中等。泉流量一般0.1~1L/s,单井出水量以100—500m3/d为主。

(2)“红层”砂岩及泥岩、砾岩裂隙孔隙水

23

主要分布在前山低山丘陵区,含水层由侏罗系、白垩系、第三系一套陆相、河湖相建造的红色砂岩、泥岩及砾岩组成。含水层以砂砾岩为主,厚度变化大,相变快,胶结物以钙质、硅质为主,在切割深、坡度大的地形有利部位,普遍具溶蚀现象。富水性差~较好,泉流量0.1~5.6 L/s不等;单井出水量27.7~604.8m3/d。

3、碳酸盐岩岩溶水

主要由三叠系嘉陵江组、二叠系、石炭系、泥盆系等地层组成。因地层所处部位不同、化学成分和夹碎屑岩百分比的不同,其富水性不均。泉流量一般10~100L/s,小者0.1~1.0L/s,暗河最大流量可达1071 L/s。

4、基岩裂隙水

由岩浆岩、变质岩系组成高山地貌,风化带厚10~30m。受地貌单元和气象要素的控制,地下水主要表现为补给、径流和排泄很快就完成,即径流短。富水性较差,泉流量一般0.1~1.0l/s。

第五节 人类工程活动

一、道路建设

都江堰市的公路交通建设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新路的修建和旧路的改扩建十分活跃。在不同地段的公路建设中诱发地质灾害比较突出,例如:如紫坪铺水库建成后,将淹没一部分213国道,于是将这部分国道上移至半山坡上,因边坡开挖导致滑坡的现象特别突出;又如青城山镇新建村级公路泰安村~尖峰村约2.5km,公路开挖后的内边坡削坡不足和未做支挡处理,产生危岩、滑坡、坍塌共计10余处。

二、矿产、水能资源开发

1、矿产开发:都江堰市的矿产资源较丰富。因为煤炭的开采引起诸多环境地质问题,现已全部停采。正在开采的有4种:其中石灰石的开采量较大,年开采量200万吨;石英砂20万吨/年、建筑沙石料5000m3/年、建筑用砖1亿块/年。现在对矿产开采的环境保护工作已做得很好,但值得一提的是,石瓮河上游的石灰石采场,以前采石后的弃渣堆于河道,方量约10000m3,大暴雨就可能形成泥石流;现在的开采量15万吨/年,弃渣量约占20%,堆于两侧支沟中,要注意不能堆得过高和过陡。

2、水能资源开发:都江堰市市域内地势从平原到高原,高差大,境内支流纵横落差大,还有年流量达144.9亿立方米的岷江干流,具有较丰富的水利水能资源。现有小型小电站9座,装机容量40万千瓦。近期建成(大坝建设以完成,2005年底开始蓄水)的紫坪铺水库,建设中对环境的保护做的较好;而先期建设的小水电,个别对环境有影响,如青城后山味江河上的异步电站,拦水坝对泄水的处理不当,

24

洪水对岸坡冲刷产生潜在性的滑坡;又如虹口乡白沙河右岸的深溪沟电站,电站取水后,沟水减少,使沟道产生淤积,若遇特大暴雨,有可能产生泥石流。

三、旅游资源开发

都江堰市的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有闻名于世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青城山、都江堰,以及灵岩寺、龙池、虹口等名胜古迹。地势上从平原到高原,地处亚热带,雨量丰沛植被发育,自然景观美,气候宜人,加之离成都市近,是很多人的避暑地选择。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设施建设从国有发展到集体和个人,包括道路建设和房屋建设,值得一提的是有些个体户在斜坡上修建渡假山庄或别墅时,引发滑坡的产生,如大观镇茶坪村6组和青城山镇白石村2组。

25

第三章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第一节 地质灾害发育类型及规模

都江堰市地处成都平原向川西高原过渡的地区,区内山地约占61%,相对高差大,地形切割比较剧烈,为地质灾害发育提供了地貌条件。东南边为成都平原,西北边为低山~高山,二者之间以构造接触,包括活动断裂构造,促使本区中部构造发育、地层出露齐全、岩性多样,为地质灾害发育提供了地质条件。从平原到高原,过渡地带受到气流上升的影响,降雨较丰沛,雨量集中且多局地性暴雨,为地质灾害发育提供了气候条件。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工程活动增强,也在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本区主要的地质灾害有滑坡及崩塌,其次为不稳定边坡、泥石流及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类型,本次调查地质灾害点53处,其中滑坡有34处,占64.1%,崩塌有13处,占24.5%,不稳定斜坡有3处、泥石流有2处、采煤塌陷有1处。地质灾害体的规模以小型为主,小型占73.6%,其次为中型及大型(见表3-1)。

表3—1 地质灾害类型及规模统计表 地质灾害 类型 滑坡 崩塌 不稳定斜坡 泥石流 采煤塌陷 合计 所占比例(%) 规模 大型 1 1 1 1 4 7.5 数量 小型 13 12 4 7 1 2 39 73.6 所占比例(%) 64.1 24.5 5.7 3.8 1.9 100 现状 发生的 潜在的 发生的 潜在的 中型 1 6 1 1 1 10 18.9 小计 15 19 4 9 3 2 1 53 合计 34 13 3 2 1 53 第二节 地质灾害分布特征

根据本次调查的53个地质灾害点来看,主要分布在平原到高原的过渡地带的低山、中山区(图3-1),分布涉及有10个乡镇,占全市乡镇总数的52.6%;分布面积约759.2km2,占全市全市面积的62.9%; 涉及人口约8.8万。其分布特征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降雨及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等关系较为密切。

一、地质灾害分布与地形地貌的关系

26

图3-1 都江堰市地质灾害分布图

27

地形和斜坡形态的形成与变化,是地壳运动和外营力作用的结果。本区地壳一边沉降另一边上升,地质构造又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地壳被切割成网格状,河流下切,斜坡陡峻,河谷狭窄。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陡坡陡崖地带,占灾害总数的90%左右;低山区占30%左右、中山区占60%左右(见表3—2)。

表3—2 地形地貌中地质灾害分布特征表 地形 地貌 平原区(Ⅰ) 低山区(Ⅱ) 中山区(Ⅲ) Ⅲ-1 Ⅲ-2 缓坡 <15 1 1 1.9 中坡 15~25 2 3 5 9.4 陡坡 15~55 1 13 20 2 1 37 69.8 陡崖 合计 >55 1 1 6 2 10 18.9 2 17 29 4 1 53 所占比例(%) 3.8 32.1 54.7 7.5 1.9 100 高中山、高山区(Ⅳ) 合计 所占比例(%) 二、地质灾害分布与地层岩性的关系

都江堰市域内的地层出露较为齐全,主要地层为三叠系须家河组、侏罗系及北部的火山侵入岩。三叠系须家河组地层的岩性为砂岩、泥岩、页岩及碳质页岩,受断裂构造作用后岩石破碎,岩层产状变化较大,其分布区风化厚度大,斜坡堆积物丰富,在该地层中易形成以滑坡为主的地质灾害。侏罗系地层的岩性以砂岩、泥质砂岩、砂质泥岩、泥岩及砾岩构成。砂岩和砾岩的抗风化能力较强,常形成陡坡、陡崖,易形成以崩塌为主的地质灾害。泥岩、砂质泥岩软弱,易形成负地形,易风化、吸水性好,遇水软化,强度随含水量而变化,易使上覆地层沿其软化面滑动。三叠系地层中的地质灾害占41.5%,侏罗系地层中的地质灾害占33.9%,二地层中的地质灾害就占到75.4%,其余6个地层中的地质灾害才占24.6%(见表3—3)。从岩性上表现出,松散堆积层中占66.0%,其次为砂、泥、页岩中占18.9%和砾岩中占9.4%(表3—4)。

三、地质灾害分布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区内地质构造发育,主要的地质构造有:映秀断裂、灌县断裂,且具有活动性,沿断裂破碎带及附近地质灾害发育。根据本次调查,沿映秀断裂破碎带发育地质灾害有13处,占本次调查数的24.5%;沿灌县断裂破碎带发育地质灾害有11处,占本次调查数的20.8%;分布在青城山背斜和向斜轴部的地质灾害有4处,占本次调查数的7.5%。即在被调查的53处地质灾害中有28处直接发生于构造线上,占被调查点的53%左右,地质灾害发育与地质构造的关系密切(见表3—5)。

28

表3—5 地质构造中地质灾害分布特征表 构造名称 映秀断裂 灌县断裂 青城山背、向斜 合 计 滑坡 9 7 崩塌 2 3 5 9.4 不稳定斜坡 2 2 3.8 泥石流 1 1 1.9 合计 13 11 4 28 所占比例(%) 24.5 20.8 7.5 52.8 4 20 37.7 四、地质灾害发生与降雨的关系

区内降雨丰沛,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225.4mm,降雨多集中于5月~9月份。由于地处平原到高原的过渡地带,年内其他月份仍有降雨,在地形地貌和地层构造组合的有利部位,仍有地质灾害发生。但区内地质灾害主要发生于雨季(5月~9月),特别是7月份,可占到被调查的47%左右,而直接就发生的可占到已发生的50%左右。年内的6~7月可占到被调查的70%左右(见表3—6)。

表3—6 地质灾害发育的时空分布特征 时空分布 灾害现状 发生的 潜在的 合计 所占比例(%) 1月 2 1 3 5.7 5月 2 5 7 13.2 6月 4 8 12 22.6 7月 11 14 25 47.2 8月 3 3 6 11.3 合计 22 31 53 100 五、地质灾害发生与人类工程活动的关系

人类的工程经济活动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对环境的影响有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与地质灾害也密切相关。积极的方面是开展对地质灾害的一系列预防和治理工程,消极的方面是工程活动不当,会诱发和加剧地质灾害发生。都江堰市的主要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有公路建设、水利水电建设、矿产开采、旅游设施和民房建设。现有的水利水电建设、矿产开采在环境保护方面做的较好,而公路建设、旅游设施和民房建设则诱发了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的发生。根据本次调查,属人为工程活动不当引发的地质灾害有10处,占18.9%;由人为工程活动与自然共同作用产生的地质灾害8处,占15.1%;属自然环境变化产生的地质灾害35处,占66.0%。可见,在现有被调查的地质灾害中,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的就占到34%,即3个中就有1个,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9

第三节 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

发生地质灾害的主要条件是由其特定的地质环境条件决定的,对都江堰市地质灾害发生、发育起主导作用的是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陡峻的地形、软硬相间的岩土组合和深大断裂活动带的影响三个因素是地质灾害易发的必备形成条件。大暴雨的激发和人类工程活动不当则是都江堰市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 1、地形地貌条件

都江堰市的地形地貌的分布是东南部平原约占34%,北部高中山和高山区约占28.8%,而中部和西部的低山、低中山、中山区约占31.0%,为平原到高原的过渡地带。其中地形:南北部的直线距离约60km,高差可达3990m,平均坡降约66.5‰。从平原边沿向西和向东到中高山区的边沿,平距约10~13km,相对高差(680~210)达1330m,相对坡降102~133‰,可见其区域上的陡倾(照片3—1)。根据本次的调查,都江堰市的地质灾害约95%发生在这一地带;这一地带是山区河、谷纵横,地形被切割的较破碎,斜坡以陡坡和陡崖为主,有约90%的地质灾害发生在陡坡和陡崖部位,即这一地带的地形地貌条件为地质灾害的形成提供了空间条件,有利于地质灾害的空间展布,因而这一区域的地质灾害发育。市域范围内的东南部的平原区地形平坦;北部的高原区(包括高中山区)多为无人区,植被发育,斜坡少陡崖;因而这两个区域的地形地貌条件就不利于地质灾害的发育。

2、地质构造条件

都江堰市市域内的地质构造主要集中于中部和西部的低山、低中山、中山区,构造线主要呈北东方向,次为北西和近南北向。其中呈北东向的映秀断裂和灌县断裂又为活动性的区域性大断裂,贯穿本市域内的中部和西部,断裂破碎带及破碎影响带较宽(可达30km),断裂壁、断层三角面较发育,由断裂压扭、逆冲而发育的构造裂隙,常切割较坚硬的岩层而形成陡坎和陡崖,为地质灾害发育提供了基本条件;断裂之间又发育褶皱,褶皱轴部岩体破碎,沿轴部常被侵蚀成沟谷,形成陡坡陡崖或在斜坡的下部产生较厚的松散堆积,在地形的配合下,也为地质灾害发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经本次调查的情况看,有53%左右的地质灾害就直接发生在构造线上,说明本区的地质构造有利于地质灾害的形成。在本区的东南部为成都平原,构造不发育;北部为岩浆侵入火成岩,构造不发育;因而地质灾害不发育,说明地质构造的发育与地质灾害的发育关系密切(照片3—2)。

30

3、地层岩性条件

都江堰市市域内的东南部成都平原为全新统冲洪积和更新统冰碛、冰水堆积砂卵石土及砂质粘土,地质灾害不发育;北部高中山、高山区为前震旦侵入岩体,为块状结构,连续分布面积大,利于岩体的稳定,因而地质灾害不发育。在中部和西部低山、低中山、中山区为震旦系至第三系的碎屑岩沉积,岩体为不等厚的层状结构,岩性为变质岩、砂岩、泥岩、页岩(或碳质页岩夹煤层)、砾岩等,在地质构造和所处地形地貌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岩层产状变化大,岩石较破碎,被风化强烈,斜坡上岩体的自稳性较差。特别当软硬岩层互层构成斜坡时,如砂岩、砾岩与泥岩、页岩互层构成斜坡时,泥、页岩抗风化能力弱被风化形成负地形,砂、砾岩抗风化能力强形成陡坎或陡崖,在陡坎或陡崖部位最容易形成危岩体进而发生崩塌(照片3—3)。在这一区域的斜坡脚,常为崩坡积堆积,岩性为块碎石土,结构松散,力学强度低,当厚增加到一定时,最容易产生滑坡。经本次调查,东南部平原区发育的地质灾害占被调查数的3.8%;西北部高中山、高山区发育的地质灾害占被调查数的1.9%;其余的约96%发育在市域的中部和西部低山、低中山、中山区;其中岩质的灾害体占34%,土质的灾害体占60%;在岩质灾害体中,三叠系须家组砂岩、泥岩、或页岩夹煤的不等厚互层地层中,发育的灾害体又占到岩质灾害体的55.6%,说明岩性及岩体组合与地质灾害的发育与否关系密切;在这一区域的第四系斜坡堆积的土质灾害体中,自然产生的灾害占62.9%,说明岩性与地质灾害的发育关系密切。

4、坡体结构条件

根据调查显示,不同的坡体结构,其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存在很大的差异。地形地貌、岩性组合和地质构造对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的控制并不是孤立的起作用,而是由它们的组合控制的,它们的不同组合就构成了不同的坡体结构,即在一些特定的斜坡地段地质灾害发育极高。如本区东南部平原区,地形平坦,岩性单一,构造不发育,地质灾害不发育;又如北部高中山、高山区,地形高差大,坡度也陡,但构造不发育,岩性单一,为侵入岩浆岩,岩石风化以碎石为主,易被剥蚀搬运,因而只局部形成小型坡面泥石流(照片3—4),块状结构斜坡;再如本区中部的低山、低中山、中山区,地形坡度大,构造发育,地层岩性复杂,地层产状变化大,所以地质灾害发育(照片3—5)层状结构斜坡,占到被调查数的86.8%。处于陡坡部位的占69.8%,又以土质滑坡为主,(照片3—6)松散结构斜坡。但就在这一区域,地形地貌和构造相同,而岩性为单一的厚层灰岩,其地质灾害也不发育。说明坡体结构与地质灾害的发育密切相关。

31

照片3—1 平原到山区

照片3—6 松散结构斜坡中灾害发育 照片3—3 岩性差异性风化形成危岩

照片3—2 断层三角面下的滑坡

照片3—5 层状结构斜坡中灾害重

3—4 块状结构斜坡(火成岩)灾害轻

32

照片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ju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