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20个必备考点

更新时间:2023-10-27 02:1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现在这个时候,政治的复习应该加紧了,以下是王吉老师整理的马原20个必备考点,大家抓紧背了。

【说明】运用四步审题法审题,然后用关键词锁定考点,五步答题法答题(推荐使用第一、二、三、四步答题),今年考生必须关注的重要考点有如下20个,必须背诵。(如下内容选自《掌中贝》,今天得到的最新消息是,《掌中贝》已经出版,由于出版流程缓慢,让大家久等了。

马原1

意识的能动作用与发挥主观能动性

1.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2.正确把握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必须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最后,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马原2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总之,实践是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物质变换。

2.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3.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马原3

事物普遍联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的特点。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2.事物普遍联系原理要求我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要求我们树立世界眼光,顺应世界潮流,把握世界发展进程中的各种联系,发展自己。

马原4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的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1.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所谓发展,是指前进上升的运动,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所谓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2.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的原理启示我们,我们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作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

马原5

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

1. 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

2.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则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根本性质。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具体表现在:第一,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第二,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假象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3. 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启示我们:人们不能停留于现象,必须透过现象揭示本质。

马原6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1. 矛盾的含义:矛盾是指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2. 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3. 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因为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和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4. 方法论意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

马原7

从个别上升到一般再到个别: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1. 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含义: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2. 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3. 意义:(1)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一切科学认识的前提,所谓分析事物,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2)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

的灵魂。(3)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马原8

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的重要作用,是由对立统一规律在辩证法中的地位决定的。矛盾分析法包含广泛而深刻的内容。例如,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和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都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体现。

马原9

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与抓主要矛盾的方法

1.在矛盾群中又存在着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根本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2. 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启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抓住重点难点,紧紧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难点工作,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发展。

马原10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质量互变规律

1.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2.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事物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及其转化所体现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表明事物的发展过程既有历史的联系,又有不同的历史阶段。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

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但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马原11

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

战略思维能力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就是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就是破除迷信、超越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能力。底线思维能力就是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的思维能力。

马原12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马原13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认识的过程)

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由实践到认识,即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飞跃,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于:第一,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第二,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考点1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jn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