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更新时间:2023-04-17 16:50: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考研专业课资料、辅导、答疑一站式服务平台

第 1 页,共 14 页

目录

2018年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一) (2)

2018年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二) (5)

2018年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三) (7)

2018年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四) (10)

2018年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五) (12)

考研专业课资料、辅导、答疑一站式服务平台

第 2 页,共 14 页 2018年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一)

特别说明:

1-本资料为学员内部使用,整理汇编了2018考研复试重点题及历年复试常考题型。

2-资料仅供复试复习参考,与目标学校及研究生院官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

一、简答题

1. 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案】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特点主要有:

(1)突出教师的崇高地位,提倡全社会尊师;

(2)强调读书的神圣地位,引导全社会敬学。

(3)重视道德的培养,而忽视才能和技能的训练;

(4)重视师生间的承袭而忽视创造和发明;

(5)基本目的是培养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各级官吏,而不是建设国家的各种人才。

归纳起来说,中国传统教育的基本方针是教人怎样做人,而不是教人怎样去创业,怎样去开拓前进,怎样去改造社会。

2. 三类史籍的主要区别及其代表作。

【答案】中国文化的一明显特点就是崇古重史。“以史为鉴,以古为镜”,几乎是历代封建统治者奉行的教条,因而历代修史非常重要。在修史过程中形成了按体裁分类的三类史籍,其区别和代表作主要有:

(1)编年体

以《春秋》(鲁国史)为起始,以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为代表,是按历史编年分述历史事件,并杂以评论,借以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春秋》一书开创了我国编年史的先例。

(2)纪传体

司马迁的《史记》是这一类史书的开端,此后历代相沿,成为我国记载正史的主要体裁。纪传体以人为纲,穿插史实,并用专章记载典章制度。《史记》首创“本纪”(记述帝王事迹)、“年表”(按年月简列历史大事和人物)、“世家”(记述诸侯、圣哲名人事迹)、“书”(记述典章制度,《汉书》以后改称“志”)、“列传”(记述其他历史人物)。

(3)纪事本末体

它是以历史事件为纲,按类组织史料,每一类记述一个大的历史事件,可以单独成篇。这种写法,可以克服编年体“一事而隔越数卷,首尾难稽”和纪传体“一事而复见数篇,宾主莫辨”的缺点。它的创始者是南宋史学家袁枢,他把《资治通鉴》改编为239个专题的《通鉴纪事本末》。 3. 汉语中与“名”、“姓”有关的成语甚多,请任举二例,并简单分析一下古代的“姓”、“名”、“字”与今天我们常说的“名字”之间的关系。

【答案】(1)与“名”、“姓”相关的成语

考研专业课资料、辅导、答疑一站式服务平台

第 3 页,共 14 页 二姓之好、改名易姓、显姓扬名。

(2)“姓”、“名”、“字”与“名字”之间的关系

①姓

a.姓氏是标志社会结构中一种血缘关系的符号。中国姓氏的产生一般认为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那时的人们按母系血缘分成若干氏族,每个氏族都以图腾或居住地形成互相区别的族号,这个族号就是“姓”。《说文解字》中说:“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

b.而现在人们常说和常用的不再是母系氏族时期的从女的“姓”,而是父亲的姓氏。

②字

字是古代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字”的这一意义在现在已经不再使用,而“字”往往和“名”一起使用,表示“姓名”的意义。

③名

古代,人们在姓氏之外,还会取“名”、“字”和“号”。“名”的概念大概在氏族社会就已经出现了,《说文解字》中说:“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礼记·檀弓上》记载:“幼名,冠字”。注疏说:“名以名质,生若无名,不可分别,故始生二月而加名,故云初名也。冠字者,人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字由名演化而来,所以统称为“名字”。名一般用于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而字则用于下对上、少对长或对他人尊称。

总之,现在人们常用的“名字”只是古代的“名,它和古代的“姓”、“名”、“字”相比,意义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4. 什么是科举?如何评价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

【答案】(1)科举

隋开皇七年(587年),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规定采用考试办法选拔官吏,并于开皇八年设立“志行修谨”(有德)和“清平干济”(有才)两科,以选拔人才。大业三年(607年),隋场帝又在诸多科目中设立“明经”、“进士”二科,以考试策问取人。这就是科举制的真正开始。因其基本做法是设立科日,以考试举士,故称“科举”。

(2)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评价

①科举制的积极意义

a.科举制打破了门阀制度的出身限制,对国家而言,大大拓宽了选拔人才的基础,为选人任人开辟了更大的空间,对社会而言,是给更多中小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参与治国和施展才能的机会,这无疑有利于社会发展与国家稳定。

b.它与以前的人才选拔制度相比,具有相对公平、公正和公开的优点,是用人制度的历史性改革与进步,非但影响了日本、韩国、越南的科举制,也影响了欧洲的文官制。

考研专业课资料、辅导、答疑一站式服务平台

第 4 页,共 14 页 ②科举制的消极意义

a.使一般读书人养成一种侥幸进取的心理,认为只要一登龙门,便可身价百倍,因而寻章摘句,死记硬背,并小在实际本领卜下工夫。

b 全国举子甚多,而录取的名额又十分有限,考中实在不易,于是举子们不得不找靠山,行贿赂,通关节,走后门,费尽心机,不择手段。

c.明清两代,科举考试采用八股文取士,流弊更甚于前代。八股文形式死板,束缚思想,不能发挥一个人的真正才智。明清以来,科举考试益发腐败,考官和考生试场作弊层出不穷,屡见不鲜。

考研专业课资料、辅导、答疑一站式服务平台

第 5 页,共 14 页 2018年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中国文化史考研复试核心题库(二)

特别说明:

1-本资料为学员内部使用,整理汇编了2018考研复试重点题及历年复试常考题型。

2-资料仅供复试复习参考,与目标学校及研究生院官方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

一、简答题

1. 中国姓氏产生于什么时候?“姓”与“氏”的区别在哪里?

【答案】(1)中国姓氏的产生

中国的姓氏一般认为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会。那时的人们按母系血缘分成若干氏族,每个氏族都以图腾或居住地形成互相区别的族号,这个族号就是“姓”。“氏”的产生比“姓”要晚一些,这是因为同一母系血统的氏族子孙繁衍,人口增加,同一母族分为若干支族迁往不同的地方居住和生活,每个支族都要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支族的称号,这个称号就是“氏”。一个氏族分成多少个支族,就有多少个氏。进入夏、商、周三代,姓氏的功能除了保留那些原有的区别以外,又带上了浓厚的阶级色彩,特别是氏,都是由统治者赐封而得来的。姓与氏混合为一,大约在秦汉时代。

(2)“姓”与“氏”的区别

姓代表母系血统,氏代表氏族分支;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姓区别血统,氏区别子孙。这就是姓与氏在最初阶段的根本区别。

2. 古代书院教育的特点及其意义。

【答案】(1)古代书院教育的特点书院是我国封建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从宋代到清末,历时一千余年,管理制度与教学方式跟国子监与太学等有很大区别,在我国教育史上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教育书院的出现和兴起是在宋代初年。古代书院教育的特点有:

①教学方法除教师讲授外,还同时注重学生自学。朱熹为此还制定了六条读书法则:居敬持志(讲学习态度);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以上讲学习方法);切己体察;着紧用力(以上讲领会方法)。

②教学活动和学术研究相结合。中国古代的书院既是教育教学的中心,学术研究的基地,也是著名学者进行学术活动的中心。书院的主持人多为名师宿儒,既热衷于从事培养人才的教育教学工作,又积极从事学术理论的研究与传播。如宋代的朱熹在白鹿洞书院和w 麓书院的教学活动,使书院成为当时理学学术的中心。

③书院在教学方面的最大特点是朱熹创立的“讲会制度”,即学术辩论制度。这种讲会制度对促进学术交流和理学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2)古代书院教育的意义

书院教育为当时的社会上的平民提供了读书的场所,为国家培养了人才。在当时促进了学术的交流和发展,对于现今的学校教育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jlq.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