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Q正传》谈鲁迅早期小说的批判性

更新时间:2024-01-11 10:5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从《阿Q正传》谈鲁迅小说的批判性

李小平

【内容提要】: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小说数量不多,但质量很高。但他的小说思想深刻,技巧精练,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鲁迅毕生从事着对国民性批判的工作。鲁迅对国民性的批判是他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是因为在“五四”时期传统文化正严重地牵绊着中国社会的进步。鲁迅的文学批判观念是以促进人的精神健全、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尺度的,他旨在通过对愚弱国民灵魂的批判否定,重建新的理想的人性,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他将文学的审美超越意义和精神价值的追求,与人的现实价值的实现结合了起来,强化了文学观念中的批判性、真实性、历史感和超越性。《阿Q正传》是一部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品,它深刻的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面貌,批判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尖锐的提出了中国民主革命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农民问题。作品表明:只有通过强有力的思想启蒙,彻底打碎农民精神上的枷锁,才能使他们真正觉醒,走向反抗和斗争的道路。《阿Q正传》思想内涵博大精深,艺术手法精湛绝伦,是鲁迅先生最杰出的代表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也是世界文化长廊中的一件珍品,是千古不朽的名著。

【关键词】:阿Q正传 鲁迅 小说 批判性 正 文:

一、从《阿Q正传》的思想主题看鲁迅小说的批判性:

《阿Q正传》通过阿Q的悲剧命运,深刻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现实面貌,揭示和批判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不彻底性,尖锐的提出

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本质问题:农民问题。小说表明只有通过强有力的思想启蒙,彻底打碎农民精神上的枷锁,才能使他们真正觉醒,走向反抗和斗争的道路,中国的民主革命才会有光明的前景。小说特别透过阿Q身上的“精

神胜利法”,在更为深广的层次上,揭露了中华民族的劣根性,揭示了病态社会中

不幸人们的“病苦”,以此“引起疗救者的注意”。

二、《阿Q正传》是辛亥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形象总结:

鲁迅写《阿Q正传》的本意“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的”,但我们必须注意到,小说是把阿Q这样一个人物安置在辛亥革命这样一个历史的环境中,通过描写阿Q悲剧的一生来暴露国民的弱点的。就是说,小说对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现实面貌,尤其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有着高度真实的描绘,深刻的反映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可以说,《阿Q正传》是辛亥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形象总结。

(1)从小说反映的时代和环境来看,《阿Q正传》是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江南农村为背景的,未庄是辛亥革命的浪潮所波及的地方。

(2)从小说的各类人物对辛亥革命的认识来看,阿Q原来对革命毫无认识,甚至认为“造反便是与他为难”,但是极端贫困的经济地位终究要推动他倾向革命,特别当他看到“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也发生恐慌时,他对革命更加“神往”了。从阿Q的向往革命,我们可以看到在他身上始终潜藏着革命的可能性。然而,阿Q对偶革命的认识却是十分幼稚和糊涂的,充满着农民式的私有思想和复仇情绪。当他鼓足勇气投奔革命时,却依然弄不清革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而去找了假洋鬼子。举人老爷害怕革命,把财产移到乡下来了;向来骄横的赵老太爷知道革命党进城的消息之后,一方面见阿Q“革命”了,便怯怯地迎着他低声叫“老Q”;另一方面与家洋鬼子串通一气,抢先向革命投机。未庄的人原先不知道什么革命,阿Q“革命”之后,未庄人都用惊惧和可怕的眼光看着他。

(3)从这场革命的结果来看,革命的果实被封建地主阶级篡夺了。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举人老爷当了民政帮办,带兵的还是先前的老把总。阿Q被当作抢犯抓了去,成了新政府的“惩一警百”的牺牲品。未庄人的精神状态仍旧是麻木和冷酷的 。这些都说明:辛亥革命没有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没有启发他们的觉悟性和积极性,没有把农民自发的革命要求加以发扬和引导,相反地,以牺牲农民的利益向封建势力妥协而告终。这就是辛亥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三、从阿Q的形象及其典型意义看的鲁迅小说的批判性:

《阿Q正传》通过阿Q的形象揭示了中国农民的麻木和不觉悟,并由此反映了如不真正打碎农民的精神枷锁,中国的民主革命很难有光明的前景。阿Q是旧中国受压迫和剥削最深重的贫苦农民,是一个贫困的流氓无产者的典型,但作为奴隶,他无家无业,没有社会地位,任人污辱和欺凌。但他在长期的屈辱生活中,不能正视自己被压迫、受奴役的奴隶地位,却无忧无虑,达观自得。总是用精神上的虚幻的胜利来掩饰实际生活中的惨重的失败,以求得精神上的自我安慰与陶醉,这便是阿Q“精神胜利法”(即阿Q主义或者叫阿Q相)。其主要特征体现在:自欺欺人、自我安慰,只求得在精神上战胜对方;最能自尊自大,也最能自轻自贱;死要面子,讳疾忌医,从不敢正视自己的弱点,欺善怕恶,欺弱怕强,麻木健忘,糊涂终生。但精神胜利法却不是阿Q的最根本特征,他的根本特征是缺乏起码的自我意识和个性意识,他的所有的思想观念都不是从他的自身的生活体验和自然欲求中升华出来的,代表他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思想观念,是在消极的适应外界环境、适应封建社会现实关系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是被动地接受现存的、社会上流行和固有的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

阿Q性格是某种民族病态的集中显现。它深刻的阶级根源出自中国的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其历史来源则与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中国屡遭外族侵

略的屈辱历史紧密相联,而农民小生产者的保守落后,不觉悟等弱点,又使阿Q这样的农民更容易染上精神胜利法。阿Q生活的社会时代虽然已经过去,但阿Q性格所包含的内容并未绝迹。鲁迅多次表明,塑造阿Q的形象,实为画出国民的灵魂,以拯救民族的命运。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概括了极其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的,是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弱点。所以,阿Q是“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阿Q这一艺术典型有广泛的代表性,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一面镜子,同时又有独特鲜明的个性,鲁迅对阿Q的性格揭露意在于对整个旧社会的批判,对整个旧的意识形态的批判。

四、阿Q性格的基本特征及鲁迅批判精神胜利法的重大社会意义: 鲁迅小说《阿Q正传》是一部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品,它深刻的反映了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的面貌,批判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尖锐的提出了中国民主革命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农民问题。作品表明:只有通过强有力的思想启蒙,彻底打碎农民精神上的枷锁,才能使他们真正觉醒,走向反抗和斗争的道路。

小说的主人公阿Q生活在辛亥革命时期阶级矛盾非常尖锐、阶级对立十分严重的一个江南农村------未庄,是一个极其贫苦落后的流浪雇农,也沾染了一些流氓无产者的习气,即鲁迅所说的“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他无家无业,无亲无故,借住在一个土谷祠里,靠着给人做短工维持生活。阿Q的社会地位也非常低,连准确的姓氏都不可考,地主赵老太爷竟然不许他姓赵,并且给了他一记耳光。未庄的人平时谁也不注意阿Q,只在活儿忙的时候才记起他这个廉价劳动力来。人们对阿Q可以随便嘲弄,使他的人格受到难以容忍的上伤害。然而可悲的是,这样一个被侮辱被损害者,却似乎并无真正的愁苦,倒反而总是那么达观和得意。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阿Q虽然贫困和不幸,但在他身上却束缚着一种可怕的精神枷

锁,那便是精神胜利法(即阿Q主义或者叫阿Q相)。

(1)自欺欺人,自我安慰。其特点是用从幻想中求得胜利、从精神上战胜对方的方法来消除耻辱,取得安慰。因此,所谓的精神胜利法,实质上是一种奴隶主义和失败主义的表现。比如阿Q虽然用“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来解脱被人揪住辫子在墙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的难堪局面,虽然在赌赢的一堆洋钱被抢走之后用自打耳光而以为是打别人的耳光的“转败为胜”的办法来“战胜”对方,但是,这一切并不能掩盖他实际上处处是一个失败者。尤其令人吃惊的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发展到极致时,竟由“怒目而视”变成了“你还不配”,以丑骄人。 (2)爱面子、讳疾忌医,不敢正视自己的弱点和缺点。他连身上的虱子不如王胡多也觉得“大失体统”。他很自尊,可头上偏偏有几个癞疮疤,因而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阿Q既自尊自大而又最能自轻自贱,这两种对立的东西在他身上奇怪地统一着;当被别人扭住黄辫子,形势于自己很不利时,他可以大胆承认:“打虫子,好不好?我是虫子-------还不放么”?但不到十秒钟,阿Q又觉得仍是心满意足和得胜了:因为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而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这是何等荒唐的阿Q式的逻辑! (3)阿Q还欺善怕恶,怕强欺弱。他遭到失败后往往不敢向真正的敌手作斗争,比如被赵太爷打了耳光,他不敢抗议,换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他也不敢抗争。却转而向弱小者去报复。他的调笑小尼姑、与王胡以及小D的打架,都是他怕强欺弱的典型表现。

(4)此外,阿Q还十分麻木、健忘,特别是对于被压迫被海的麻木、健忘。他的糊涂和麻木可以说基本上贯穿了一生,如画圆圈时的思想状态,以及游街时竟因没唱几句戏而“很羞愧自己没志气”等等,都是精神极端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jk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