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24-03-17 16:1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试卷封面

姓 名:范明超

单 位:贵州省石阡县中等职业学校 专 业: 数学 考试科目: 教育学原理 考试分数:

2012年10月07日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考试试卷评分表

题 号 分 数 签 名 1 课程名称 教育学原理 2 姓 名 范明超 3 单 位 贵州省石阡县中等职业县 4 专 业 数学 5 2012年10月07日 评阅教师签字: 年 月 日

6 7 8 9 10 总 分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教育学原理》考试试卷

一、名词解释题(每道题4分,共16分) 1、教育

答: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学制

答: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纵向和横向关系 3、教育目的

答:所谓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也有人称目标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

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 4、终身教育

答:人们在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包括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方式,既有学校教育,又有社会教育;既有正规教育,也有非正规教育。主张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二、简答题(每道题8分,共32分)

1、简述教育经验与教育规律之间的关系。

答:教育经验是指符合教育规律的有效做法。经验既然是通过摸索、尝试而总结概括出来的一种做法,它便带有工作的程序性、个体或区域的局限性、作用的有限性、产生的偶然性等。教育经验是对教育实践的较低层次的反映。

教育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只能发现、掌握和利用它,而不能任意制造、改变或废除它;而教育原则是第二性的,是人们根据需要制定的教学活动的基本准则,它与科学发展水平、人们的认识能力密切相关。

教育经验会随着人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入、积累而逐步丰富;教育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会引导和启发人们去增加自身的教育经验。 2、简述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答:现代社会的形成与发展,促使现代教育的产生与发展。现代教育发展很快,在社会现代化方面显示极重要的的作用。

现代教育是与现代社会相适应并为之服务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管理体系、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形式的总和。它是从古代教育发展来的,与古代教育有某些共同特征,例如阶级性等。但现代教育是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为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形成发展的,具有区别于古代教育的特征;同时由于现时代存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差别,因而也形成了两种不同性质的现代教育。

现代教育是在商品经济占主导地位、现代科技高度发展、高度的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产生发展的,因而形成了一些基本特征。

(1)商品性

现代教育是在商品经济发展并日益普遍化条件下产生、发展起来的,与商品经济有一定联系,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应主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但教育不能商品化,教育本身不是商品。

(2)生产性

古代学校主要职能在政治方面,从事传统的手工工具生产,不需要经过学校教育。现代生产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要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须通过教育。现代生产和现代科技都要求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在高校则要求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

(3)科学性

现代科学技术向社会有机体全面渗透,不仅生产劳动科学化,日常生活也日益科学化,因而学校教育内容以科学技术教育为最主要方面。当代重视教育,即把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看作一个整体,研究其相互关系,并引入学校教育。

(4)民主性

接受学校教育和参与学校教育被看作现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教育普及性、群众性,成人教育的迅速发展,传统教育向终身教育的发展以及教育过程中师生间民主平等关系等,都体现了民主性。当然这些并不否定现代教育仍有阶级性。

(5)发展性

现代教育更重智力发展,重视人的各方面的潜能,包括右脑潜能的开发,重视人的个性发展。

3、简述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答:组成部分:

(1)德育: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转化为 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

(2)智育: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 (3)体育:体育是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机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增强他们的体质的教育。

(4)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是实施其他各育的需要,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渗透在全面发展教育的各个方面,对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有促进作用。

(5)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现代生产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生产技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的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 相互关系: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都是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各自有自身的基本任务,不能相互代替,但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一个整体。其中,德育是实施各育的思想基础,为其它各育起着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的作用;智育是其他各育的知识和智力基础,各育的实施都不能离开知识技能教育;体育为各育的实施提供健康基础,是各育得以实施的物质保证;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德、智、体的具体运用与实施,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的发展和提高。因此,对学生实施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基本教育内容。

4、简析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答:教师的任务、角色和劳动特点决定教师素质的特殊性。教师基本素质包括:第一,思想政治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理论的武装和现代教育思想观念的树立。 第二,职业道德素质。包括对事业,无私奉献;对学生,真诚热爱;对同志,团结协作;对自己,严格要求,以身作则。

第三,科学文化素质。包括扎实地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较为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良好的文化素养;文化科学发展史的知识;对文化科学的新发展、新成果有所了解。

第四,教育理论素质。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树立现代教育思想观念,掌握教育规律。

第五,教育能力素质。包括了解学生及同学生交流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第六,身体心理素质。有充沛的体力,健康的意识和习惯。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具有认知过程的良好心理品质;情感意志过程的心理表现;良好个性心理特征。

三、论述题(每道题16分,共32分) 1、试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答: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从总体上来说,学生既是客体,又是主体,是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

学生是教育的客体。这是相对于教师而言的,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施教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代表着社会的利益和要求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知识内容和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而学生是教师施加教育影响的承受着,是教育对象。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学习任务的主要承担者。相对于学习内容而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与学生主体相对应的是学习的客体,它不仅包括教师施加的一切教育影响,也包括教师本身,教师也是学生学习的对象。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使教师在教的过程中想到学生的学,并自觉地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承认学生的客体地位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提高教育活动效果的关键和根本。

学生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具有主体与客体的双重性。相对于教师而言,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而从学生学的过程来看,学生又是主体。但就教育过程的总体来说,在教与学者两个主体的关系上,教师是主导的。因为学生的学,无论是学的程度与水平,还是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与引导。

认清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明确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对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教师主导作用于学生主体地位的关系以及对认识教育规律,提高教育活动的整体水平,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

2、根据你的理论学习和个人实践,阐述素质教育的理论内涵、主要内容、基本特

点、实施困境及其原因与解决策略。

答:(1)教育学、心理学内涵:个体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以及神经系统的特点等。

(2)生理学医学内涵:指易患某种疾病的遗传因素;

(3)社会学内涵:个体在先天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而成的,顺利从事某种活动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在此基础上,素质教育可以表述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素质教育的实施途径和原则:

教育政策层面的措施

(1)切实转换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 (2)拓宽“路面”,加快教育发展,以发展促改革。

(3)建构“立交桥”——建立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结构体系;

(4)加快招生和评价制度的改革,完善督导评估。 (5)加快课程和教学改革。

(6)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建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7)加快社会用人制度的改革等等。 教育实践层面的措施

(1)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质量观是前提。 (2)突进课程与家学方法改革是关键 (3)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条件 (4)素质教育的评价机制是素质教育实施的保障

素质教育是与“应试教育”相对立的,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充分开发受教育者潜能的教育,是以社会文化塑造社会合格成员的教育,是促进受教育者个性化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教学生“六个学会”。

(1)教学生学会生活。教学生学会生活,是指培养学生从软弱无能的非特定

化的自然人变成有高度适应力的健全的社会人。这就是让学生认识生活,培养生活适应能力,增强生活自理能力。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实现社会化。认识人类适应人类生活,养成人类正常生活习惯,培养人类生活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劳动在人类生存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要培养学生爱劳动的思想意识,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2)教学生学会学习。教育家们预言:二十一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学习的人。中国古代就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科学论断。当今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态势,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更显示出教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意义,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注意力、创造力,要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树立坚强意志,养成良好的习惯,形成独特的个性,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会订计划,会阅读,会自学,会学思并用,劳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培养读写算能力,演讲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3)教学生学会思考。人类社会的进化演变是惊人的,从手工操作到工业化、电器化、自动化,从刀耕火种到农业机械化,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人们生活日臻美满,就是因为人有思维,学会思考是人类进化和发展的根本保证,要教学生认识思维的重要意义,加强学生逻辑思维的系统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促进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的萌发,掌握科学思维的策略和技巧,培养思维的自我调控能力,形成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协同发展的思维结构,以及思维和非认知因素协同发展的心理结构,要使学生明确思维类型,掌握各种思维方法,凡事问个为什么,“三思而后行”。

(4)教学生学会创造。人类历史是一部创造史,人们是历史的创造者,民族的兴旺,国家的富强,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人的创造潜能的开发,要教学生认识创造的意义,明确创造能力是依据知识、观察、打破定势、扩散和集中等因素培养和发展起来的,要让学生掌握缺点列举法,组合创造,逆向思考,特性列举,类比思考,移植法,焦点思考,迂回思考、仿形、仿生等各种创造方法,并积极开展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等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创造能力,发展学生个性,开发创造潜能。

(5)教学生学会关心。学会关心,是指要使学生懂得关心自己的健康成长,

关心他人的生活、学习、工作,关心社会发展进步,关心人类的生存和进化。这就要对学生进行身心健康教育,卫生保健教育,道德品质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人际关系理论教育,自然社会常识教育,理想、前途、抱负等方面的教育,以及人们的社会化教育和美感教育。

(6)教学生学会负责。学会负责是指对自己负责,对工作负责,对社会负责。这就要求学生要认识自我,加强自我调控能力,能适时调节自己的情绪态度,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有较高的职业责任感和事业心,要有竞争意识,要有创业精神,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要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和团结协作教育,懂得人多力量大,团结就是力量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普遍真理。要对学生进行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教育,使学生懂得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密切关系。

素质教育的特点是: (1)面向全体学生;

(2)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 (3)让学生主动发展

四、材料分析题:请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20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问题:

1、方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是什么?(4分)

答:“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具体来讲,在方仲永幼时能作诗 他的父亲每日带他在众人面前炫耀,没有让他继续学习,这就是后天教育不足的问题所导致方仲永长大成人后很平淡 ,也就是泯然众人矣的关键原因。

2、上文揭示出什么因素对方仲永的身心发展有影响?说明了什么问题?试分析论述之。(16分)

答:从方仲永的事例说明,遗传素质好的人,如果离开后天的环境、教育和主观努力,是不能得到充分发展的,人的知识、才能、思想、观点、性格、爱好、道德品质都是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从这个案例来看,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处于主导性地位。虽然方仲永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可以说是神童,但其父没有按客观规律来办事,没有提供让他学习的环境,而是从中获利,不让他上学,接受教育,即使他多次作诗,实践活动做的不少,但离开了教育,实践活动就难以达到既定目的和取得理想的结果。实践活动是人发展的基本途径,实践是人的实践,人要在实践中既达到改造外部世界,又同时使自身获得发展的目的,就必须要依靠教育作用的发挥。

另外我们也能从其父身上看到家庭教育也至关重要,如果他父亲是一个读书人,知道受教育的重要,他也不会白白毁掉一个天才,这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受教育是每个人的权利,谁也不能去剥夺。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jd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