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_酶动力学分析及活性调节

更新时间:2023-08-29 19:29: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四部分:酶动力学分析及活性调节(赵武玲老师) ---橄榄枝整理

第一章 酶的化学本质

1. 酶的化学本质:绝大多数的酶是具有催化活性的蛋白质,有些RNA也具有催化活性(称为核酶)。

2. 酶与其它催化剂的共性:

a催化效率高;b只改变化学反应的速度,不改变化学反应的平衡;c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 酶作为催化剂的特性:

a比非酶催化剂效率高;b作用条件温和;c具有高度专一性;d受严格调控

3. 酶的分类:

根据结构特点分:3种

单体酶(只含一条多肽链);寡聚酶(含2条或2条以上);多酶体系(几种酶比此嵌合形成的体系)。 根据酶的化学组成可以分为:2种

单成分酶;

双成分酶:酶蛋白和辅因子(辅酶和辅基),同时含有酶蛋白质和辅因子的双成分酶叫作全酶。

4. 双成分酶中:

酶蛋白决定反应的专一性,辅因子co-factor决定反应的性质:

辅基:与酶蛋白结合较为牢固,不易分离;辅酶:与酶蛋白结合较为松弛,易分离。其无严格界限

5. 酶的活性中心:(三个要点:定义、组成/结构、共同特征)

a定义:酶的活性中心是酶分子上直接与底物结合,并进行催化作用的部位。包括两个部位:结合部位:酶与底物结合的部位,决定酶的专一性;催化部位:参加催化的部位,决定酶的催化能力。 b组成/结构: 单成分酶的活性中心由酶蛋白上的少数几个氨基酸组成。

双成分酶中,除了酶蛋白上的几个氨基酸,辅基或辅酶分子上的某一部分往往也参与活性中心的组成。活性中心的基团都是必需基团。

c. 酶活性中心的共同特征:

(1)活性中心只占酶分子中很小的一部分;(2)活性中心具有三维结构;

(3)活性中心由疏水氨基酸形成口袋,极性氨基酸参与反应;(4)底物靠弱键与酶结合。

6. 酶的命名与分类:国际分类编号系统(六大类,顺序不可颠倒)

1.氧化还原酶类2.转移酶类3.水解酶类4.裂合酶类5.异构酶类6.连接酶类

国际分类编号方案:第一个数字:酶的类别;第二个数字:酶的亚类;第三个数字:酶的亚-亚类 第四个数字:酶在亚-亚类中的排序;编号前冠以EC,是国际酶学会缩写,如EC 4.1.1.1 7. 合酶与合成酶:合酶是催化加成反应的裂合酶;合成酶是反应需要ATP的参与,属于连接酶类。

8.酶作用的专一性:

结构专一性:键专一性、基团专一性、绝对专一性;

立体异构专一性:旋光异构专一性、几何异构专一性。

9. 酶作用专一性的假说--诱导契合学说:酶与底物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底物诱导酶活性中心发生构象变化,底物分子中的敏感键产生张力并“变形”。

10. 酶活力是酶催化一定化学反应的能力。表示方法:酶促反应速度、酶的活力单位

酶促反应速度:单位时间内,底物的消耗量或是产物的生成量。通常是测定反应的初速度。 1个酶活力单位,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在1min内转化1μmol底物的酶量,或是转化1μmol底物的有关基团的酶量。1 IU = 1μmol min-1

1个Kat是指在特定条件下每秒钟催化1mol底物所需的酶量。1 Kat = 1 mol s-1

酶的比活力Specific activity 反映了酶的纯度。单位:U /mg U-酶的活力单位,mg-蛋白质含量 酶的分离纯化方法与蛋白质的分离纯化方法相似,在分离纯化过程中,要注意:

必须保持酶的活力,必须随时跟踪酶的活力。

第二章 酶促反应动力学

1.米氏方程

KM : 米氏常数,即酶促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V=1/2Vmax时,Km=[S]

2.kcat表示当酶被底物饱和时,每秒每摩尔酶分子将底物转换成产物的摩尔数。Kcat=Vmax/[E]T

3.米氏方程应用:

(1)要求反应速度v达到Vmax的99%,其底物浓度应为:

v= Vmax[S] /(KM+[S]) 99% Vmax = Vmax[S] /(KM+[S] )99% × (KM+[S])= [S] [S]=99 KM

(2) 已知某个酶的[S]=3KM,求反应速度v相当于Vmax的百分率。

v = Vmax[S]/ (KM + [S]) v = Vmax· 3 KM / (KM + 3 KM ) v = ¾ Vmax v = 75% Vmax

(3)双倒数作图法

例:一个酶促反应中,反应速度与底物浓度的值如下:

[S] (mmol· L-1): 2.0 3.3 5.0 10.0

v (mmol· L-1 min-1): 2.5 3.1 3.6 4.2

(1)请用双倒数作图法计算KM和Vmax并画图。

(2)如果酶的浓度为4×10-5 mmol· L-1,请计算kcat(提示:kcat是每秒每个活性中心的反应速度,单位是s-1)。

3.三种可逆的抑制作用比较:竞争性抑制作用、非竞争性抑制作用、反竞争性抑制作用

不可逆抑制作用:有机磷化合物、有机汞、有机砷化合物、氰化物、烷化剂

4. 温度对反应速度的影响:最适温度;温度升高使酶促反应速度加快,但温度升高也可使酶变性 pH影响酶活性的原因:pH影响酶蛋白氨基酸侧链的解离;过酸、过碱影响酶蛋白的构象;pH影响底物的解离(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第三章 酶的催化机制

1.过渡态学说:反应中,酶E与底物S形成不稳定的过渡态ES 复合物,ES 再分解成产物P和酶E。

2.过渡态:反应物的化学键处于即将生成或断裂的过程中;

活化能:反应物从基态达到过渡态所需的能量。

酶能短暂地与反应物结合形成过渡态,从而降低了活化能,活化能(ΔG )与反应的速度有关。 但没有改变ΔG。反应体系的自由能变化(ΔG )与反应的平衡有关。

3. 酶降低反应活化能的原因:

(1)关键原因是过渡态稳定作用:一个酶的活性中心应在形状和化学性质上与底物的过渡态互补。

(2)酶与底物的结合:临近效应与定向效应;酶与底物地结合是弱键;底物敏感键变形;酶的活性中心是疏水的口袋。

(3)酶对底物的催化:酸碱催化,共价催化,金属离子催化

(4)综合作用

4. 酶原激活:从酶无活性的前体转变为有活性的酶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

5.核酶是具有催化活性的RNA;抗体酶是具有催化活性的特殊抗体。

第四章 调节酶

1.别构酶:以构象变化影响催化活性的酶。别构酶都是寡聚酶

2. 别构效应:调节物与酶的别构中心结合后,引起酶蛋白构象的变化,影响酶的活性中心与底物结合,从而调节酶促反应的速度及代谢过程。

3.别构酶的特点:

(1)别构酶都是寡聚酶,分子中包括活性中心和别构中心;

(2)别构酶的亚基具有R、T两种构象,R型对底物亲和力高; T型对底物亲和力低。

(3)别构酶具有别构效应,通过酶分子本身的构象变化来改变酶的活性;

正、负别构调节剂:ATP是酶的激活剂,CTP是酶的抑制剂

(4)别构酶动力学曲线不符合典型的米氏方程,不呈双曲线而呈“S”形 ;

(5)别构酶大多处于代谢的关键位置。

作用机理:齐变模型、序变模型

4. 同工酶:催化的化学反应相同,而酶蛋白本身的结构和化学组成(亚基组成、氨基酸组成、理化性质和免疫性能)不同的酶;

酶分子的共价修饰: 在特殊酶的作用下,将一化学基团可逆地结合于酶的表面,使酶在有活性和无活性或高活性与低活性形式间转换,借以控制代谢的方向和速度。

诱导酶: 在细胞中加入特定的诱导物后,诱导产生的酶。其合成受到诱导物和遗传基因的双重调控。

第五章 维生素与辅酶

维生素是一类小分子有机化合物,是生物生长发育和代谢所必需的。

酶的分类:单成分酶;双成分酶:酶蛋白和辅因子(辅酶和辅基)。大多数水溶性维生素及其衍生物是辅酶或辅基的组成成分,如NADH、FADH2、CoA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j2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