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历史事件类》精选课后训练试题[1

更新时间:2024-05-16 03:0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历史事件类》精选课后训

练试题【19】(含答案考点及解析)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1.伤仲永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小题1】下列加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3分) A.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隶:属于 C.仲永之通悟 通悟:通达聪慧

B.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渐渐 D.贤于材人远矣贤:贤明

【小题2】下列加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传一乡秀才观之或以钱币乞之 C.于舅家见之贤于材人远矣

B.并自为其名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D.其诗以养父母或以钱币乞之

【小题3】下列对文段内容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选自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临川先生文集》,在历史上有不少名人著书立说,论述有关“神童”的问题,但这个问题论述得比较全面的还是王安石。

B.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了“指物作诗立就”“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三个阶段。 C.五岁时连书写工具都不认识,但却能写出既有文采又有道理的四句诗,这可以证明方仲永天资聪明。

D.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后天的教育,“受之人”是指人的天资。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天的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D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散文类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贤于材人远矣”中的“贤”应是聪明的意思。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2】试题分析:A“之”都是代词用法。B项中的“其”都是代词用法。C项中的“于”前者是“在”,后者是“比”。D项中的“以”前者与后面的“为”组成固定搭配,后者是“用,拿”的意思。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对于文言文中的多义词,要进行比较,放到具体的句子中能译出其意思来。不仅如此,最好还要知道它们的用法。容易混淆的还要进行归类积累,多看多联系,就能一眼看出它们的区别了。

【小题3】试题分析:“‘受之天’是指后天的教育,‘受之人’是指人的天资”的说法不正确,把它们的意思说反了。应改为“‘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 是指后天的教育”。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课文内容的理解、辨析能力。

点评: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在通读全文、了解作者观点的基础上,再精读各项涉及到的段落,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去衡量。

2.初,晖①同县张堪素有名称②,尝于太学③见晖,甚重之,接以友道,乃把晖臂曰:“欲以妻子托朱生。”晖以堪先达④,举手未敢对,自后不复相见。堪卒,晖闻其妻子贫困,乃自往候视,厚赈赡⑤之。晖少子怪而问曰:“大人不与堪为友,平生未曾相闻,子孙窃怪之。”晖曰:“堪尝有知己之言,吾以信于心也。” (节选自《后汉书》)

【注释】①晖:朱晖,与张堪同为东汉人。②名称:名声,名望。③大学:汉朝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④先达:指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⑤赈赡:救济,周济。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6分)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线的词语。(4分) ①晖同县张堪素有名称( ) ②尝于太学见晖( ) ③堪卒 ( ) ④子孙窃怪之( )

【小题2】下列句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例句:欲以妻子托朱生 A.可以为师矣

B.吾欲辱之,何以也

C.岁以大穰

D.以虫草为林

【小题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晖 闻 其 妻 子 贫 困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堪尝有知己之言,吾以信于心也。 (2)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小题5】结合文中朱晖的言行说说他是个怎样的人。(2分)

【答案】

【小题1】(1)①一向,向来 ②曾经 ③ 死、去世 ④ 对……感到奇怪/以……为怪 【小题2】D

【小题3】晖/ 闻/ 其 妻 子 贫 困

【小题4】(1)(张)堪曾经对我说过知己的话,我把他的信任记在心里(我铭记在心)。(2)略。

【小题5】重信义(情义)(1分),他虽口头没有答应张堪的嘱托,却名记在心,在张堪死后,还是帮助他的家长。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散文类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素、尝、卒”意思都是固定的,根据语境即可作答。“怪”是是活用词,要特别注意,应译为“对……感到奇怪(以……为怪)”。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2】试题分析:例句的“以”是把的意思,只有D中的“以”是把的意思。A B “可以、何以”是文言文中的固定搭配,与例句不同。C中的“以”是因此的意思。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能力。

点评:考查文言文的虚词,有“之”“于”“而”“以”“其”“为”“乃”“焉”等,平时我们要结合例句进行归类积累,熟知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不离句,理解文言虚词也是这样,把它放到句子里翻译翻译就感知出来了。这样才不至于死记硬背。

【小题3】试题分析:首先要理解本句的意思,根据语意将其划分停顿。“晖”是主语, “闻”是谓语,中间应停顿。“其妻子贫困”是宾语,谓语与宾语之间要停顿。即应为“晖/ 闻/其妻子贫困”。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理解和诵读能力。

点评:划分停顿首先要整体理解句子,然后根据句意把句子有机的分开,注意词语不能断开。 【小题4】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吾以信于心”“ 熙”“病”等。“吾以信于心”要根据上下语境推断,应译为“我把他的信任记在心里”,“熙”应译为“开玩笑”,“病”应译为“辱”,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如第二句可译为“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小题5】试题分析:根据文章中人物的言行去推断.找到相关语句,朱晖虽口头没有答应张堪的嘱托,却名记在心,在张堪死后,还是帮助他的家长,由此可知,他是一个重情义的人。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根据能力。

点评:概括人物形象,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人物的言行的正面描写及相应的侧面描写,来整体感知的。整体感知的时候,理解文章主题,找到正确的用词方向也是很重要的。

3.(二)文言文阅读(16分)

[甲]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愤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籍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节选自《陈涉世家》)

[乙]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

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

曰:“请如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须臾,梁睨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授。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释]①会稽守:会稽郡的郡守。②梁:项梁,是项羽的叔父。③籍:项籍。项籍字羽,所以又称项羽。④睨:斜眼看。

【小题1】试解释下列加点词字的意思。(2分) ①吴广素爱人 素: ②比至陈 比: ③使公即桓楚将 将: ④恒楚亡在泽中 亡: 【小题2】读下面各组句子,指出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两组:(① ② )(2分) A.为坛而盟/山盟海誓

B.死即举大名耳/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C.吴广为都尉/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D.从民欲也/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①广故数言欲亡,愤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译:

②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译:

【小题4】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甲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4分) 答:

【小题5】从甲乙两文所叙的事件中,可看出陈涉和项梁各是怎样的一个人?(4分) 答:

【答案】

【小题1】①素:向来 ②比:等到 ③将:统帅,率领 ④亡:逃亡(2分,每解释对一个得0.5分)

【小题2】①A;②C (对一个可得1分,共2分)

【小题3】①吴广故意多次说要逃跑,使军官恼怒,让他们责辱他,(借此)来激怒士卒。 ②我听说先动手可以制服对方,后动手就被对方所制。(4分。每句2分,不要求文字一致,翻译正确,无语病即可)

【小题4】甲文中记叙了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过程。乙文写项梁夺取郡守之位的兵变过程。(4分,各2分)

【小题5】陈胜是一个富有谋略,机智果敢,并有一定组织和领导才能的人。项梁是一个沉着老练(或老谋深算、阴险狡诈等)做事迅速果断,善于随机应变的人。(4分,各2分)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人物传记类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①“素”属古今同义字,除了朴素、白色、素菜的义项外,今还有平素。②“比”为多义字,根据语境,“比”的意思为“等到”。③“将”有将军和率领(军队、士兵)之意,属多义字,根据语境,此处当是率领之意。④“亡”有逃亡、死亡、通“无”等义,根据语境,此处当为“逃亡”之意。以上四字均为单音节词,翻译时将它们换成现代汉语中合适的合成词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解释文言词语。

点评:本题难度系数为3,容易。此类题最常见题型有:①直接型,即指定文中若干个字词让学生直接解释,如本题;②选择型,即给出几组文言语句,指出已经解释的词语正确与否或者判断词义和用法是否相同等。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虚词,注意重要实词、虚词的积累,尤其是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古文现象,考试出现频率极高。 【小题2】试题分析: A项中的“盟”均为盟誓的意思。

B.前一个“名”指发动起义的大事,作名词,后一个“名”指取名,作动词,两者意思和用法均不相同。

C项中的“为”均作动词,为“当、做”的意思。

D.前一个“欲”指愿望、要求、想法等,作名词,后一个“欲”指想要的意思,属能源动词。两者意思和用法均不相同。故答案为AC。 考点: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多义词。

点评:本题难度系数为3,容易。此类题最常见题型有:①直接型,即指定文中若干个字词让学生直接解释,如本题;②选择型,即给出几组文言语句,指出已经解释的词语正确与否或者判断词义和用法是否相同等。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虚词,注意重要实词、虚词的积累,

尤其是古今异义、通假、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古文现象,考试出现频率极高。本题侧重考查一词多义,答题一靠扎实积累,二要紧扣语境。

【小题3】试题分析:注意关键词的翻译,①如“数”译为“多次”,变单音节词为双音节;“亡”,为一词多义,此处解作“逃亡”;“愤恚”,译为要在“使(军官)恼怒”,属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令辱之”属宾语省略,可在“令”后加“令(尉)”;“之”指吴广,代词。②句“为人所制”,“为…所…”,表示被动,可译为“被…所…”;“制”,制服。 考点: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

点评:本题难度系数为2,稍难,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翻译必须忠实原文,明白晓畅。可直译,可意译。但倡导直译,尽量做到字字落实,可按照“留、删、补、调、换”五字诀的方法进行。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重要实词或虚词等系得分点,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小题4】试题分析:“主要”说明抓住最核心的内容即可,“甲乙两段文字”要求答题针对该两段,而不是某一段。“用自己的话”说明从文中直接不能寻求到答案,但可借助关键词句。甲乙两段文字均是写人记事的,可以按照记叙文的概述方式答题。梳理文章内容,概括段意,即可给出答案。注意语言精准简洁。考点:本题考查解说浅显文言文内容,具体表现为梳理、提炼、概括阅读信息。

点评:本题难度系数为2,稍难,此类题题型表现为填空题、简答题、图表题等。答题要在全面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精准概括,所概括的点要准、全,既不能将一点拆开,又不能将两点合并,其次如果有对概括语言提出“简要”之类要求的,用语还要做到简洁。解答本题一要整体阅读,疏通文意,把握语段的基本内容,二要概括段落大意,三要区分段落之间的关系,四要用语精准。本题题型为简述题,答案语言要简洁,提炼出要点即可。

【小题5】试题分析:甲段:从“陈胜佐之,并杀两慰”可以看出“富有谋略,机智果敢”,从“诏令徒属”宣传鼓动、筑坛而盟、诈称他人、自立为将军等,可以看出“富有谋略”,有一定的组织和领导才能。起义形势迅速发展从侧面说明陈胜的谋略才能。乙段:客观地分析,项梁设计斩杀太守夺权、又能“持守头,佩其印授”,从正面看,他沉着老练,迅速果断,善于应变,从反面看,则老谋深算、阴险狡诈。 考点:本题考查评价人物形象。

点评:本题难度系数为1,较难。答题一看事件,二看人物之间的关系,三看时代背景,四看作者倾向。

4.古文阅读。 古 镜 (宋)沈 括

[甲]古人铸鉴,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凹则照人而大,凸则照人面小。小鉴不能全视人面,故令微凸,收人面令小,则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此工之巧智,后人不能造。

[乙]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

②③

皆透在屋壁上,了了分明。人有原其理,以谓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予观之,理诚如是。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 。

(选自《梦溪笔谈》,有删节)

[注释]①鉴:镜子。②原:推究。③差:略微。

【小题1】下列给【乙】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加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B.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C.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D.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

【小题2】下列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收人而令小令初下,群臣进谏(《邹忌讽秦王纳谏》) B.予观之同予者何人(《爱莲说》) C.又见他家所藏才美不外见(《马说》)

D.文画铭字无纤异者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 【小题4】根据文段内容,完成下面题目(4分)

(1)古人制镜,使镜面略凸,能收到“ ”的效果(用文中原句填空,1分); 制造的透光镜,能在日光下透射出背面的花纹和文字。由此可见古代铸镜技艺很 (用一 个词语概括,1分)

(2)有人推究透光镜能透光的原因,作者原先赞同,后来产生了怀疑。他怀疑的依据是 什么?(2分)

【答案】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花纹(文字)虽在背面,但镜面上有隐隐约约的痕迹,所以在日光下就显现出来了。 【小题1】(4分)(1)鉴虽小而能全纳人面(1分) 精湛(高超)(1分) (2)别的形制相同的镜子都不能透光,只有这面透光(2分)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散文类 【解析】

【小题1】要整体感知语句的意思,根据意思划分停顿即可。

【小题1】B 两字均为“我”人称代词,相同。A中一动词一名词,不同。C中读间不同,意思也不同。D中后一个“异”为活用用法,亦不同。

【小题1】要做到字字落实,并结合课内此字的用法、意思加以推测,用通顺的语句表达出来即可。

【小题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难度较大的为第二步,但要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即“然予家有三鉴,又见他家所藏,皆是一样,文画铭字无纤异者,形制甚古,唯此鉴光透其他鉴虽至薄者莫能透。意古人别自有术 ”一个“然”字写出了作者的质疑,即答案应在后面的句子中提炼出来。

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 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问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4分)

(1)屋舍俨然 ________________ (2)便要还家 ________________ (3)遂迷 ________________ (4)寻病终 ________________ 【小题2】下列各项划线字与现在意思一样的是( )(2分) A.武陵人捕鱼为业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D.不足为外人道也

【小题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下面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是( )(2分)

A.本文采用层层设疑的写法,既表达了作者希望在现实中看到一个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也能激发读者的兴趣。

B.见到村中人的生活状况,渔人“乃大惊”,说明眼前的场景是他先前所未见过的。 C.渔人“处处志之”,却“遂迷”,让故事亦真亦幻,具有较浓的传奇色彩。

D.对于桃花源,刘子骥之后就无人“问津”,似乎也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 【小题5】作者在这篇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这个理想?(3分)

【答案】

【小题1】(1)整齐的样子(2)“要”通“邀”,邀请;(3)于是、就(4)不久 【小题1】A 【小题1】略 【小题1】B

【小题1】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平等,人们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在当时无法实现,只是人们的美好愿望。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散文类 【解析】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1】A中“捕鱼”古今意思相同。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1】B中应是桃源人“乃大惊”。

【小题1】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6.文言文阅读(15分)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小题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4分) ①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 ②父异( )焉

③日扳( )仲永环谒于邑人 ④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小题3】孙权指导吕蒙读书的方法和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2分) 方法: ; 目的: 。

【小题4】吕蒙跟方仲永求学经历有什么区别,你从这两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2分) 【小题5】假如你的好朋友沉迷于网络,你打算怎样劝告他?(3分) 我会对他说:“ ”。

【答案】

【小题1】(1)粗略的阅读(1分) (2)对… 感到诧异(1分) (3) 同“攀”,牵,引(1分) (4)当时专管经学传授的官(1分) 【小题1】略

【小题1】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每空各1分)

【小题1】方仲永天资聪颖不学习,由天才变成普通人;吕蒙由于学习勤奋,学有所成。学习使人进步等。 【小题1】略(3分)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散文类 【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能力。结合对文章的理解概括出方法以及目的即可。

【小题1】本题是一道开放题。结合“方仲永“以及”吕蒙“的描写来来他们求学经历的区别,并挖掘两则故事的主旨即可。

【小题1】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惟一。劝说的内容要一定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语需要婉转,这样便于别人接受。。

7.课外文言短文阅读。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字(1分) (1)先自度其足 (2)吾忘持度

【小题2】郑人犯了个什么错误?(2分)

【小题3】《郑人买履》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2分)

【答案】

【小题1】(1分)(1)量 (2)尺寸\\尺码 【小题1】(2分)做事太教条

【小题1】(2分)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散文类 【解析】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

【小题1】学生学会理解和概括内容。

【小题1】只要观点正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8.古诗文阅读

阅读(出师表》,回答相关问题。(10分)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讳、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小题1】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以伤先帝之明盖亦以精力白致者

C.三顾臣于草庐之中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B.若无兴德之言何陋之有? D.恐托付不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小题2】请将文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小题3】(1)选文第2段“临崩寄臣以大事”中的“大事”具体指什么?

(2)从作者回忆的三顾茅庐、临危受命、临崩寄大事三件往事中,我们可以体会其怎样的情感?(4分)

【答案】

【小题1】D(A中两个“以”的意思分别为“以致”、“凭”;B中第一个“之”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第二个“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C中的两个“顾”字的意思分别为“拜访”、“难道”:D中两个“效”字的意思都是“实现”。)

【小题1】我在战事失败(或兵败)的时候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受到委任(或奉命出使东吴)。(“于”、“际”翻译错误每个扣0.5分,缺主语扣1分。句式不顺不对扣1分。) 【小题1】(1)白帝城(刘备)托孤,兴复汉室(各1分)

(2)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效忠(报答)刘备父子之情。(用文中的“报先帝而忠陛下”亦可。)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公文类

【解析】

【小题1】D中两个“效”字的意思都是“实现”。A中两个“以”的意思分别为“以致”、“凭”;B中第一个“之”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第二个“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C中的两个“顾”字的意思分别为“拜访”、“难道”.所以选D.

【小题1】翻译文言文注意字字落实。关键字解释:际:“——的时候”,于:在。注意省略主语:我。连词成句。 【小题1】

对历史背景的考查:白帝城托孤,兴复汉室两件事。

(2)对文章情感的把握。抓关键句 “报先帝而忠陛下”意思对即可。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

(甲)治水之法,既不可执一,泥于掌故,亦不可妄意轻信人言。,流有缓急,潴有浅深,势有曲直,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昔海忠介治河,布袍缓带,冒雨冲风,,亲给钱粮,不扣一厘,而随官人役亦未尝横索一钱。必如是而后事可举也。如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治水必躬亲》)

(乙)又曰:“欲水患消除,必专任大臣,而辅之以所属;责成于守令,而催办于粮里。不宜他官分督,而有失厚利。某处系上游水汇,某处系下流支港,应分某水以杀其势,应阔某岸以缓其冲,应浚某河以会其流,某处坝闸宜修,某处塘堰宜筑,应复旧,应新开,非专官而能之乎?”《履园丛话 水学》

【小题1】下列划线字意义、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4分) A.盖地有高低盖一癞蛤蟆也 C.泥于掌故往来于荒村野水之间 E、是以必得躬历山川 必专任大臣

【小题2】将下列语句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是以必得躬历山川,亲劳胼胝 (2)非专官而能之乎?

【小题3】甲文“非相度不得其情,非咨询不穷其致”,请联系乙文,说说“相度”“咨询'可以获得哪些实情。(用原文回答)(2分)

【小题4】甲文第二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小题5】甲文中,海瑞作为一个治水领导者,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2分) 【小题6】甲、乙文字中作者要表明的相同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4分)

【答案】 【小题1】BE

【小题1】(4分)因此必须亲自登上涉水,亲自辛劳,不怕吃苦。不是专职的官员而有能力做到这些吗?

B.先自度其足非相度不得其情

D.是以必得躬历山川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小题1】(2分)某处系上游水汇,某处系某处系下流支港,应分某水以杀其势,应阔某岸以缓其冲,应浚某河以会其流,某处坝闸宜修,某处塘堰宜筑,应复旧,应新开

【小题1】(3分)举例对比作用:更深刻、清晰的说明治水不但要躬亲,而且要清廉,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小题1】(2分)躬身治水不畏艰辛,勇于担当,讲究方法,清正廉明。

【小题1】(3分)治水必躬亲。只有这样,才能了解实情,获得百姓的支持,防止贪财求利,好逸恶劳;避免了无法听到正确意见。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散文类 【解析】略

10.(三)文言文阅读(20分)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小题1】.解释句中加线的词语。(4分)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②遂许先帝以驱驰: ③深入不毛: ④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小题2】.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此皆良实 用心良苦 C.死节之臣 节衣缩食

B.晓畅军事 家喻户晓 D.计日而待 千方百计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②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小题4】.选段中写道:“愿陛下亲之信之”。诸葛亮认为“陛下亲之信之”的具体做法应当是:① ;② 。(用原文回答) (2分)

【小题5】.结合《出师表》全文,说说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出师之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2分)

【小题6】.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很多事例足以体现这一特点,如“摆八卦阵”, , 。(2分) 【小题7】.回答下列问题。(4分)

(1)诸葛亮认为蜀军北伐的有利条件是什么?(原文回答)(2分) (2) 诸葛亮在本文中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和决心(2分)

【答案】

【小题1】(2分)(1)低微而鄙陋 (2)奔走效劳 (3)长草木 (4)把 【小题1】(2分)B

【小题1】(2分)答案示例:①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隆的原因。 ②先帝在世的时候,每当和我谈论这事,对桓、灵二帝没有不叹息、痛心和遗憾的。 【小题1】(2分).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小题1】(2分).答案要点:①为了解除后顾之忧 ②为了汉室之隆 【小题1】(2分).例:空城计 火烧赤壁 六出祁山 【小题1】(4分).(1)南方已定,兵甲已足。(2分)

(2)(2分)、主要表达了她报答先帝知遇之恩(或“报先帝而忠陛下”、效忠刘氏父子、感恩和感激);“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或“成霸业,兴汉室”、统一全国)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公文类

【解析】【小题1】(1)古今异意词,低微而鄙陋 (2)古今异意词,奔走效劳 (3)名词作动词,长草木 (4)介词,把

【小题2】B.通晓 A.善良/很 C.节操/节省 D.计算/办法

【小题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文语句是考查文言文综合能力的有效方式,所占分值较多,做这类题是应注意:1、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关键词语要翻译准确,力求做到“信”“达”“雅”。2、要注意文言句式的特点,翻译时还原成现代汉语语序。3、要注意语句整体的通顺完整。①所以:的原因;判断句。(各一分) ②痛恨:痛心和遗憾;状语后置句。(各一分)

【小题4】要用原文回答。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小题5】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①为了解除后顾之忧 ②为了兴复汉室。

【小题6】考查对文章的拓展。例:空城计 火烧赤壁 六出祁山、七擒孟获。(任选其二)

【小题7】(1) 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2)可从“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得出。决心: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11.阅读《愚公移山》中的两段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小题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2分)

A..。.....。。

毕力平险

录毕,走送之(《送东阳马生序》)

B..。.....。。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争高直指《与朱元思书》)

C..。.....。。

杂然相许

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

D..。.....。。

何苦而不平

必先苦其心志(《生于忱患,死于安乐》)

【小题2】下面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是哪一项?(2分) 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B.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 C.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捕蛇者说》)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小题4】本文语言简洁,但又不失生动,请以“始龀,跳往助之”为例作简要分析。(2分) 【小题5】文中画线的句子是愚公之妻与智叟对愚公移山提出的看法,请加以比较,说说有什么不同之处。(3分)

【答案】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于是率领挑担子的三个儿孙,敲凿石头,挖掘泥土,用箕畚运到渤海的边上。

【小题1】寥寥六字,把一个邻家小孩积极参与挖山的动作、神情写活了。作者不直接写孩子小, 而是用“始龀”这一典型特征来表现他的幼小,孩子天真、可爱的样子跃然纸上。“跳 往助之”中只一个“跳”字,就把孩子兴奋得跳来跳去的那种稚气生动地描摹了出来。 这样就大大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

【小题1】不同一:出发点不同。其妻是在“杂然相许”的前提下“献疑”,一个“献”字表明她对愚公的关心;智叟不是提出疑问,“笑而止之”是对愚公的否定,“甚矣,汝之不惠”更加强了否定的

意思。不同二:语气不同。两人虽然都用了反问的句式,但其妻的语气是委婉的,智叟的语气是刻薄的。如“以君之力”与“以残年余力”相比,前者是委婉的提醒,后者则带有不敬之意;“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与“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相比,前者是一种担心,后者则是一种嘲讽。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散文类 【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词义要结合具体句子理解。A项前一个“全”,后一个“完”;B项前一个“一直”,后一个“指向”;C两个都是“答应”项前一个“的”,后一个“他”;D项前一个“愁”,后一个“使。。。。。。苦恼”。

12.课内外对比阅读。(12分)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无所②,故称瑞③耳。体兼彩④,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余,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释]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yūn yūn)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③瑞:吉,善。④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小题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出淤泥而不染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3)陶后鲜有闻 (4)而名之不可 【小题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2)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 译文:

【小题3】作者“独爱莲”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2分) 【小题4】阅读本文,许多同学喜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因为这两句写出了莲的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你还喜欢本文中描写莲的那些语句?为什么?(2分)

句子: 原因:

【小题5】某市在确定市花的活动中,居于民意调查前三名的是兰花、梅花、桂花。如果让你从这三种花中选择兰花,请你说说赞成它的理由。(2分) 我喜欢: 原因:

【答案】

【小题1】沾染(污染) 认为 少 命名

【小题2】(1)对于莲花的爱好,像我这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人该是很多了。 (2)即使是善于绘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体味来描绘兰花的形状,不能与兰花的神韵相像。 【小题3】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小题4】写出喜欢的句子1分,表述理由时写出莲的形象1分,进一步表述出其喻义1分。 示例:我喜欢“香远益清”这句话,因为这句写出了莲的芬芳,比喻君子美名远扬。

【小题5】示例:赞成兰花,兰花无论何时何地都是默默无闻的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散文类 【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回答此题,注意“名”为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即可。

【小题2】翻译第一句,注意“莲之爱”“牡丹之爱”的翻译;翻译第二句,要注意“以”“意”“肖”的意思即可。

【小题3】“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莲花高洁质朴品质的体现,读懂文意,不难找到原句。

【小题4】回答此题,需要在理解题目要求的基础上,从文章中选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说明理由即可。如:我喜欢“香远益清”这句话,因为这句写出了莲的芬芳,比喻君子美名远扬。 【小题5】题目有一定的开放性,只要写出喜欢的句子,表述理由时写出莲的形象,并进一步表述其喻意即可。如:赞成兰花,兰花无论何时何地都是默默无闻的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

考点:文言文阅读 文言实词的理解 文言句子的翻译 文意的把握

点评:文言实词的理解属于基础性题目,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做好此类题目,要注意文言实词的积累,可以用组词的方法来确定文言实词的含义,要特别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特殊的文言词语。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特殊的文言词语。对内容的理解,必须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做好题目。

13.多言何益(10分)

子禽问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虾蟆、蛙、蝇,日夜恒鸣,口干舌檘,然而不听。今观晨鸡,时夜而鸣,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墨子·附录》)

注:檘(pì),同\敝\,困,疲劳。 【小题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3分)

(1)日夜恒鸣( ) (2)时夜而鸣( ) (3)然而不听( ) 【小题2】翻译下面句子。(2分) 多言有益乎?

【小题3】(2分)从某一个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 【小题4】(3分)阅读本文后,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答案】

【小题1】(1)一直、持久(2)切合时机、按时(3)却 【小题2】多说话有好处吗?

【小题3】(1)说话要说到点子上(2)说话要看准时机 【小题4】要适时而言,否则便是废话。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解析】 试题分析:

【小题1】回答此题,注意“时”名词作状语。 【小题2】翻译此句时,注意“言”“益”的解释。

【小题3】回答此题,要善于找角度,然后简要概括即可。 【小题4】根据文意,可知生活中我们要适时而言,不说废话。 考点:文言文阅读 文言实词的理解 文言文句子的翻译 文意的把握

点评:文言实词的理解属于基础性题目,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做好此类题目,要注意文言实词的积累,可以用组词的方法来确定文言实词的含义,要特别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特殊的文言词语。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要特别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特殊的文言词语。对内容的理解,必须在读懂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做好题目。

14.阅读下文,完成下题 不见长安

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

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便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注】①洛下:洛阳,西晋京都所在地,当时被匈奴占领。②东渡意:晋王朝东迁的原委。 【小题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

(1)更重问之( ) (2)异昨日之言( ) 【小题2】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你认为长安像太阳一样远吗?

B.你认为长安与太阳比,哪一个更远? C.你认为长安与太阳比远,怎么样? D.你认为长安远看太阳,像什么?

【小题3】明帝认为“日远”的理由是 ;认为“日近”的理由是 ”(用文中原句回答)。 【小题4】从晋元帝的处境考虑,他从晋明帝的第二次回答中感受到什么?

【答案】

【小题1】又 不同 【小题2】B

【小题3】不闻人从日边来 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小题4】思考角度一:与失去旧都相关,例如“晋元帝感受到重返旧都异常艰难”; 思考角度二:与晋明帝相关,例如“晋元帝感受到晋明帝对自己的宽慰”。 (两个思考角度均可。如果答“晋明帝很聪明”则不得分。)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文言文中大多一字一义解释时可以单字扩充为双字来解释,如本题中“异”为“不同”,要根据语境仔细辨析。 【小题2】

试题分析:阅读全文,了解内容,根据语境理解划线句的意思,抓住关键词的解释来比较判断正误。此句中的“如”是“相比”的意思,答案为B。 【小题3】

试题分析:仔细阅读全文,读懂内容,抓住题中的信息点,梳理语句,摘引词句填答即可。 【小题4】

试题分析:阅读全文,找到“晋明帝的第二次回答”的内容,先从字面上理解句子的意思,再根据题中的问题理解作答。

15.岳阳楼记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 吾谁与归? 【小题1】下列加横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前人之述备矣 (2)南极潇湘 (3)薄暮冥冥

【小题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微斯人,吾谁与归? 【小题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先写岳阳楼的雄伟景观,再借景抒发不同的览物之情,卒章显志,点明主旨。 B.“微斯人,吾谁与归?”既是慰勉滕子京,也体现了作者欲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 C.选文中的“乐”与《醉翁亭记》中的“乐”相同,都是追求与民同乐的理想境界。

D.选文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由景抒情,由情入议。句式骈散结合,行文富于变化。

【答案】

【小题1】(1)全面,详尽;(2)直到尽头;(3)迫近。 【小题2】(1)不因外物的好坏,而或喜或悲。 (2)如果没有这种人,我追随投奔谁呢? 【小题3】C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句子中的的关键词有“以” 吾谁与归?倒装句式,了解了关键字词的意思,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

试题分析:C.选文中的“乐”虽遭贬谪却仍能奋发积极进取,胸怀天下。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B。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ik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