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新课改心得体会(大全5篇)

更新时间:2023-08-23 02:54:01 阅读量: 心得体会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篇:学习新课改心得体会

学习新课改心得体会

带者新课程改革浓浓的春意,沐浴创新教育缕缕阳光,花季的雨露和园丁的微笑一齐映进我的视野。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过程。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

二、开展课改实验、走进新课改

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数学教学采取了提出题目——实验探索——引导观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实验教学法。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预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夸大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改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往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往做。

3、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2)学生地位的转变; (3)教学手段的转变;

4、采取四种方法

(1)激发学习爱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三、新课程给我带来的思考

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熟悉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

2、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把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3、夸大在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着落实“双基”的主导性作用。

在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牢牢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不由自主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

第二篇:课改心得体会-学习新课改心得体会

课改心得体会-学习新课改心得体会

XX年年8月23日 和静高级中学 刘志刚

学习新课改心得体会

随着时代的进步,基础教育也由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向全面的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在各实验区辅开。新课程的实验对教育管理者和一线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这一全新的教学理念给学校带来了新观点、新气象、新变化,给学校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在教学实施中也产生了新的困难和问题 。

一、.未雨绸缪,培训先行

制约新课改能否顺利实施的最关

键因素就是师资水平,而课改的最大成果之一就是体现新课改精神的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的成长,观念更新是前提,专业化成长是基础。新课程的制定是基于许多新的观念基础上的,因此,能否理解、认同、内化这些新的观念,是关系到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的最基本的条件。课改心得体会新课程倡导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其中,“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真正将这一核心理念转化成教师的行动,在开学之前我们就组织老师进行了培训,让老师们清楚了改革的背景、目标,明确了新课改的任务要求及实施做法,逐步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师生观、现代课程观。

二、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高中化学新教材全面渗透了化学课程标准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的三维教育。为此,我们高中化学教师必须要转

变观念,改进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创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课改心得体会

1、 转变角色,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变:以前,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是配角;教师是主动的,学生是被动的。这种角色,导致老师上课一言堂,学生因角色的被动而导致学习缺少主动探究的兴趣,课堂沉闷。教师要变主角为配角,做学生的朋友;变教学为导学,变演讲为参与。学生要变配角为主角,积极发言,大胆质疑,参与讨论,主动探究。师生角色转变后,课堂教学发生了明显变化:师生互动的机会多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大了,学生实验的课时多了,学生探究的能力强了,课堂学习气氛活跃了,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密切了。新教材把老教材的“演示实验”内容都改成以“观察·思考”、“活动·探究”、“动手实践”等具有发现学习特征的形式呈现,倡导的

是一种全新的教与学的思想,强调的是在获取知识过程中发现、探究、互动与合作。我们的教学活动一定要遵循教材的指导思想,多采用预测性质、实验探索、验证预测、得出结论的教学形式,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学生间的交流、师生间的交流,让学生自己去设计试验,亲自动手去做、去探究、去思考,在探究中学习,同时培养了合作意识,提高了实验能力。

2.不为教材为教材,整合课程资源

新课标下,教材只是课标的一种呈现形式,因此不要把教材看死,要敢于打破其结构,穿插学习,例如:学习《必修二》有机化学知识完全可和选修《有机化学基础》一块学习。再者,不同版本的教材对相同知识有不同的呈现方式,因此要结合不同版本教材,选自学生最容易接受的版本。

3.发挥化学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以教材为主线的课程资源,进行人文精神教育

新的高中化学课程在人文精神的培养方面显示了相对其他自然学科独具的优势。挖掘教材中隐性的人文素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就化学学科知识本身也寓含着许多人文知识,只要我们教师善于挖掘其中的人文内涵,就会在人文精神教育方面起到潜移默化、画龙点睛的效果。发挥“资料在线”、“历史回眸”“化学前沿”、“身边的化学”等栏目德育功能,塑造学生高尚的品德修养以及对化学之于人类环境、社会进步的正确认识。新教材令人耳目一新,图文并茂,生动形象,以图代文,可读性强。“资料在线”、“历史回眸”“化学前沿”、“身边的化学”栏目常有关于科学家、科研成果、化学发展史、化学与科技、化学与生活等资料介绍,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材料。

三、 课程改革带来的问题

1、理念的问题:新课程的理念有一个长期的接受过程,一部分老教师接受起来难度较大,要改变二十几年的教

学观念和教学方式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而年轻教师却又缺乏理性的指导,尝试的过程也阻碍正常教学的开展。

第三篇:学习新课改心得体会

新课标指引下的历史教学 广元市朝天中学

徐幔

短短的三天时间,听了几位课改专家的精彩讲座和几位专家教师的网上交流,对我这个初次接触课改的新手来说,收获甚大。同时,我也感受到做一名新课改指引下的历史教师难,而做一名新课标要求下的合格历史教师更难。但从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的发展来看,课改是必须的,只有改,才能为历史学科本身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作为一名在高中历史教育一线的老师,结合这几天培训,就高中历史教学谈谈自己的见解。

一、新的历史课标,赋予的时代要求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面向全体学生,重新整合了历史知识体系,淡化处理了一些学生难于理解的理论和概念。精选内容,删减了一些偏、旧的知识,把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通过设计多样的教学方法,动手实践、质疑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教育的目的。在新理念、新标准指导下编写的“人民教育版”历史新教材,以学习主题的形式来构建新的历史教科书体系,大幅度减少了知识点,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课文内容多样,具有选择性,鼓励学生从多种途径解决历史问题。针对新教材对知识点不作过多、过细的要求,有利于教师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的特点。这无形中要求我们历史教师要改变,过去“一言堂”的观念,要求建构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方式,“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建构有效的课堂教学,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培养符合新课程目标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教师要结束简单的灌输、解疑答惑,把自己变为一个引导者、参与者,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探索;要结束过去的教师“教”学生“听”的课堂情景,真正展现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学互教的充满活力的学习场面,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在学习方式上要把“被动学习接受”变成了现在的“主动发现学习”,普遍形成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总之,新课改使得学生的胆子大了,敢于提问,敢于质疑了,使要他们变得特别活跃,更有积极性,更有创造性,力求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二、在新课标要求下如何打造自己历史教学

课改新课标要求教与学方面完全有别于传统教学观,这一点给我的直观感觉,我们历史教学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造:

(一)树立五个方面的观念

第一是“以人为本”的观念。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树立起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因学而教”,因学生、因学习、因新的学习方法而教。因此,在教育中在实施尊重教育,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促使学生成功和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引导学生质疑、思考、调查、探究、评价、完善。

第二是课程观念。树立新的课程观,课程是由教科书、其他教学材料、教师与学生、教学情景、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不能把课程仅仅理解为教科书、理解为教师教的材料。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在课堂上交流研讨。所以,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的实施计划、教案的过程,更是课程创新与开发的过程。

第三是发展观念。人的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其努力的方向:通过教学活动使全部学生都能得到发展;使学生的各个方面都能发展;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使学生有能力可持续发展;对学生学习要特别注意激励教育,倡导发展性评价,突出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保护学生自尊心、自信心。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运用多种方式综合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 第四是交往观念。新课改把教学本质定位于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主张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双主体论)。超越了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等观点,不仅在理论上又突破,而且实践上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第五是开放观念。新的课程结构突破了原有的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我们置于一种动态、开放、现实、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中,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

首先,教育目标的开放性。即教育目标要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

其次,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力求构筑开放的教学内容体系。 在这方面应该拓宽教学内容的来源与范围,联系生活实际、现代科技的新发展、新成果,体现鲜明的时代感;展示教材内容与广阔的信息资源的有效联系,贯通课内外,同时,问题设计,习题设计具有开放性,允许有不同答案和解决方向。

最后,教学空间的开放性。坚持由课内到课外,由校内到校外,学科之间相互配合,相互渗透。

(二)着力培养五种意识

第一,课程标准、新教材意识。

认真学习、领会新课改精神,把握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研究新高考,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区别不同阶段,决定教学内容的深广度,选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即为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奠定基础。

第二,目标意识。

目标包括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教学目标——教案上要出示,指导备课;学习目标——课堂上要展示,引起共鸣。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有共性,也有区别。共性指统一的基本要求,区别在于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有不同的标准。理论和实践证明,目标对教学的交往互动起引导、调控作用;能促使产生师生心理同步效应。

第三,学生主体意识。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只有通过学生的学才能实现目的,所以,学生意识是新课改对教师提出的最大挑战之一。为此,我们要:坚持激励性教学原则,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使其爱学、乐学、会学、善学;创设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参与中观察、思考、交流、讨论、评价、完善;重视交往,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多种渠道,进行有意义的交流;突出能力培养,紧扣教学内容,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第四,课堂结构意识。

认真吸取成功的教改经验,针对学科特点,积极探讨构建高效低耗的教学结构,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措施。对照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成功的经验,目前可倡导以下几点:

1.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练习(主动学习)。 2.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先练后讲(尝试教学);整体入手,综合设计(整体教学)。 3.强化引入、课堂小结;强化过程,自学探究

第五,有效训练意识

训练是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任何课型均要体现讲、练结合。要坚持多种形式进行训练,特别重视思维训练,训练要规范、重过程、重方法。训练之后,要强化反馈评价,做到练、评、改结合。

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应该是多元化的,不同的学科、知识类型、教学对象年龄层次等,都具有自身的特性。因此,在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时应该注意这些方面,建立多元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就教学而言,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应灵活,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实施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针对不同的学科、知识类型、教学对象的年份层次实施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某一特定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而言,教学的结构进程虽然是固定的,但是教学方法却是灵活的,因此,同一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也应该是不拘一格的,应该是丰富多采的。

第四篇:学习新课改心得体会

学习新课改心得体会

带者新课程改革浓浓的春意,沐浴创新教育缕缕阳光,花季的雨露和园丁的微笑一齐映进我的视野。新课程改革让我体会到了教学的生命过程。

一、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

二、开展课改实验、走进新课改

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数学教学采取了提出题目——实验探索——引导观察——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的实验教学法。教师的关注由单一的学习效果转为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

1、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预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夸大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2、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改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往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往做。

3、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2)学生地位的转变; (3)教学手段的转变;

4、采取四种方法

(1)激发学习爱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三、新课程给我带来的思考

1、教师的教育观念开始发生变化,教师熟悉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教师不再是只受教材的框框限制,而是千方百计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能把平时积累的知识有机地融进课堂,重视研究性学习。

2、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注重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从重知识的把握转变到更注重学习方法、研究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

3、夸大在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在系统教材体系着落实“双基”的主导性作用。

在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牢牢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不由自主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

第五篇:学习新课改心得体会

学习新课改心得体会

神池县第三中学梁和平

学习新课改心得体会

神池县第三中学梁和平

通过新课程改革的学习,我对新课改有深刻的认识,体会到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社会的发展依靠改革、创新的推动,新课程改革就是顺应时代的发展,使学生改变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学会探究式学习。新课程改革注重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确立起来。下面谈谈我的体会

(一)教师地位的转变

传统课堂教学是以教师单纯的教为主体地位,学生只是“观众”与“听众”。在课堂上,学生被当成是单独的学习个体,而教师往往居高临下地对待学生,学生接受老师灌输的现有知识,他们是被动、机械性地学。而新课程课改中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同时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老师应尽可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把“主宰”权还给学生。我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以致用,而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因此,作为教师确实有必要转变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顺应课改的需求,把放飞心灵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营造宽松自由的课堂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里真正地引导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一来,学生有了较自由的学习窨,有了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大胆,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地表现自我。

(二)学生主体地位的转变

以往教学中,通常重结论,轻过程,一切由教师安排好。教师把

重点、难点嚼得很细,再喂给学生,学生通常被动接受,缺少参与;教师几乎把所有的原理、概念、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都当作定论呈现给学生,没有给学生留下发展的空间;教师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而开放式教学可以改变过去学生“等、靠、要”的被动形势,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自己探索、辨析思考,自己去体验,为其终身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使用的新教材中设置了很多活动性栏目,为我们使用开放式教学模式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三)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

打破过去单一地以“考试”分数为评价手段的一统天下,建立全方面、多角度,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以往,不管是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还是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是以考试作为手段,从而形成了“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的局面。而今,按照课改的精神,将不再以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我们都知识评价与考试主要是为了发现学生的进步与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学。如果只在学习期末对学生评价和考试则不能有效地达到这一目的;而且有很多的学业与非学业的内容不适合通过一次评价与考试进行检查,某些考试也要求评价不能局限在很短的时间内,如需要较长时间的任务和活动。因此,现在我们提倡学期末对学生的评价应根据不同的内容确定期末评价与平时评价相结合,这样既能减轻学生的期末考试的负担,避免出现“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同时也有助于通过不断的日常评价更好地促

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学。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i0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