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来中国大陆的宋史研究(1978-2008)
更新时间:2023-05-28 20:05: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三十年来中国大陆的宋史研究(1978-2008)张其凡
三十年来中国大陆的宋史研究(1978—2008)
暨南大学 张其凡
一、引言
200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走过了三十周年的历程。报纸、电视等传媒,不断有三十周年纪念的报道、活动及学术研讨,十分热闹。当此之际,回顾三十年来的中国大陆宋史研究的进展,是具有特殊意义的。
早在20世纪50年代,由大陆去台湾的著名学者、台湾大学教授方豪先生,就曾对20世纪前50年的宋史研究状况进行过总结和介绍,但较为简略。台湾著名学者、中国文化大学教授宋晞先生,自20世纪60年代,即注意及宋史研究的回顾与总结:1966年,在台北第20次“宋史座谈会”上做了《宋史研究论文与书籍目录》的发言,谈到各国研究宋史的状况;1981年,在台北第80次“宋史座谈会”上,又做了《世界各国研究宋史近况简述》的报告;1988年5月,他又在《华冈文科学报》第16期刊布《宋史研究的发展》一文,自元代谈到20世纪80年代末;1992年,再刊布《民国以来我国学者研究宋史的成果之评估与展望》。宋晞先生的这一系列论文,对90年代以前的宋史研究状况,作了介绍与评估,功不可没。
90年代初,台湾又有两位学者对本世纪以来的宋史研究及教学情况进行总结。1992年3月出版的台北《新史学》第3卷第1期上。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黄宽重先生刊布《海峡两岸宋史研究动向》一文,系统总结20世纪以来的宋史研究状况。此文1993年载于大陆的《历史研究》第3期上,是故在大陆的影响较大。1992年6月,台湾举办了“大学人文教育的回顾与展望”,台湾大学教授王德毅先生在会上做了《宋史教学的回顾》的报告,后收入会议论文集中。文中对20世纪以来中国的大学中有关宋史的教学情况做了大致介绍。
天津教育出版社,曾组织编写出版了“学术研究指南”丛书,惜乎中途而辍,但已出版《宋辽金史研究概述》,1995年10月出版,大32开,1册,39万字,署名“李天石、陈振编著”,其所叙内容,截止于1990年。1997年的《历史研究》第4期上,为迎接21世纪的到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曾瑜先生发表了《宋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文,比较系统、全面地回顾了20世纪宋史研究的状况。此文略加修正、补充后,刊于《宋史研究通讯》1997年第2期。
2004年,台湾的“国家科学委员会”,出版了由高明士主编的《战后台湾历史学研究(1945—2000)》丛书,其第4册为《宋辽金元史》,由韩桂华、王明荪编著,大32开,1
三十年来中国大陆的宋史研究(1978-2008)张其凡
册,共246页。
同年,福建人民出版社组织了“20世纪中国人文学科学术研究史丛书”,其中的“史学专辑”由陈祖武,杨泓主编,《宋史研究》则由上海师大的朱瑞熙、程郁编写,2006年1月出版,大32开,1册,约38万字。其所叙内容,截止于2000年。
三十年间,笔者也曾两次总结宋史研究情况。
1988年,中国历史学会主办的《史学情报》杂志,开辟了“回顾与展望”专栏。在第3期的专栏中,刊布了笔者以笔名“郑飞”撰写的《宋史研究:面临开拓与深入》一文,对1978年—1988年10年间的宋史研究作了简略回顾。
1998年,笔者又在王曾瑜、宋晞、黄宽重、王德毅诸先生大作的基础上,加以综合、补充,撰成《20世纪中国宋史研究的回顾》一文,约5万馀言,提交1998年在宁夏银川举行的中国宋史研究会第8届年会。嗣后,曾寄呈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宋晞教授斧正,再略加修订,刊布于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编的《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第9、10集(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南方出版社2002年7月)。其后,全文收入笔者《两宋历史文化概论》一书,由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回顾》所述内容,截止于1997年。
如今,又是10年过去了,笔者不揣冒昧,第3次撰文,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宋史研究的情况。综合前两文所述,补以近10年来的情况,以为此文。不当之处,尚希指正为盼。
二、宋史研究的进展与研究队伍的分布
(一)概说
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年中国大陆的宋史研究,可以10年为1期,分为前、中、后三期。1978年至1987年为前期,1988年至1997年为中期,1998年至2008年为后期。
前期可谓“文革”后的过渡与恢复时期,宋史研究的队伍以五六十年代人员为主,课题也多可窥见“文革”之阴影。自1978年开始大规模招收研究生后,1981年第一批硕士研究生毕业,宋史研究队伍不断注入新鲜血液,研究课题也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中彻底摆脱“文革”阴影,开始其科学的历程。1982年,大陆第1次授予18人博士学位,其中有历史学两名,即复旦大学历史地理专业的葛剑雄与周振鹤。自此,大陆开始了培养博士生的工作。中期,经历1989年事变的波折后,宋史研究开始向深度和广度迅猛扩展,博士研究生开始成批加入宋史研究队伍。后期,大规模招收博士生,加快了队伍建设,扩大了课题范围,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思想开始解放,禁区不断被冲破,宋史研究开始其蓬勃发展的历程。
90年代以后,文革前后毕业的研究生成长起来,开始出版著作,于是,好几所院校都有“宋史研究丛书”的编撰出版。
河南大学出版社,从1992年开始出版“宋代研究丛书”共3批,15本。书目如下:程
三十年来中国大陆的宋史研究(1978-2008)张其凡
民生著《宋代地域经济》、苗春德主编《宋代教育》、王云海主编《宋代司法制度》、姚瀛艇主编《宋代文化史》、周宝珠著《宋代东京研究》为第1批;贾玉英著《宋代监察制度》,苗书梅著《宋代官员选任和管理制度》、周宝珠著《清明上河图与清明上河学》、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王水照主编《宋代文学通论》为第2批,曹家齐《宋代交通管理制度研究》、杨庆存《黄庭坚与宋代文化》、沈冬梅《茶与宋代社会生活》、王曾瑜《岳飞和南宋前期政治与军事研究》、温伟耀《成圣之道——北宋二程修养功夫之研究》为第3批。据悉,他们正在征集稿件,准备再推出一批。2008年,“宋代研究丛书”又推出“日本学者系列”,已见到平田茂树、远藤隆俊、冈元司编《宋代社会的空间与交流》。
河北大学推出了《宋史研究丛书》,已见出版者有:漆侠《知困集》、《探知集》,邓小南《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姜锡东《宋代商业信用研究》,王曾瑜《宋朝阶级结构》、《金朝军制》,李华瑞《宋代酒的生产和征榷》,杨倩描《吴家将》、《王安石<易>学研究》,郭东旭《宋代法制研究》,梁太济《两宋阶级关系的若干问题》,裴汝诚《半粟集》,高聪明《宋代货币与货币流通研究》,王菱菱《宋代矿冶业研究》,杨渭生《宋代文化新观察》等。
云南大学也推出了《宋史研究丛书》,已见出版者有:林文勋《宋代商品经济史研究》,龙登高《宋代东南市场研究》,吴晓亮主编《宋代经济史研究》,王文成《宋代白银货币化研究》,缪坤和《宋代信用票据研究》,黄纯艳《宋代茶法研究》,张锦鹏《宋代商品供给研究》,林文勋、谷更有《唐宋乡村社会力量与基层控制》等。
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编辑了《宋代文化丛书》,由巴蜀书社出版,第1辑有7本:祝尚书《北宋古文运动发展史》,刁忠民《两宋御史中丞考》,王晓波《寇准年谱》,舒大刚《三苏后代研究》,王智勇《南宋吴氏家族的兴亡》,向以鲜《超越江湖的诗人》。该所还长年编有《宋代文化研究》(论文集),已出到第15集。
吉林文史出版社在20世纪90年代组织编写了“宋帝列传”,1997年出版,共12本:毛元佑、雷家宏《宋太祖》,张其凡《宋太宗》,汪圣铎《宋真宗》,黄燕生《宋仁宗、宋英宗》,仲伟民《宋神宗》,王菡《宋哲宗》,任崇岳《宋徽宗、宋钦宗》,王曾瑜《宋高宗》,方如金、陈国灿《宋孝宗》,虞云国《宋光宗、宋宁宗》,胡昭曦、蔡东洲《宋理宗、宋度宗》,曾庆瑛、刘耕荒《南宋末三帝》。张希清等《宋朝典制》。2004年11月重版,删去了图片,更简陋了。
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编有论文集《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已出13集,每集皆有宋史文章。他们还编有《宋代历史文化研究》及续编各1册,人民出版社出版。《续编》为纪念陈乐素先生百年诞辰的论文集。
2004年,杭州市为弘扬南宋文化,在杭州市社会科学院设立南宋史研究中心,特聘已退休的浙江大学教授何忠礼为主任,方建新教授、徐吉军研究员为副主任,拨出数百万元,
三十年来中国大陆的宋史研究(1978-2008)张其凡
组织编写《南宋史丛书》50册。2005年与2006年、2008年,已召开过三次“南宋史研讨会”,2008年的会议还是国际研讨会。《南宋史丛书》已交稿一半以上,预计近两年内将由人民出版社与上海古籍出版社出齐。这是南宋史乃至宋史的一大盛事,也是迄今仅见的地方政府大手笔。2008年12月29日,为已出版的25部书籍,举行了《南宋史丛书》首发仪式。这25部书是:何忠礼《南宋政治史》(46万字),粟品孝《南宋军事史》(47.3万字),何俊、范立舟《南宋思想史》(46.6万字),苗春德、赵国权《南宋教育史》(39.6万字),葛金芳《南宋手工业史》(45.1万字),张锦鹏《南宋交通史》(40.7万字),吴松弟《南宋人口史》(36.7万字),杨倩描《南宋宗教史》(40万字),罗炳良《南宋史学史》(40万字),龚延明《岳飞研究》(38万字),韩酉山《秦桧研究》(40万字),姜青青《马扩研究》(35万字),邹志方《陆游研究》(40万字),束景南《朱熹研究》(35万字),邢舒绪《陆九渊研究》(25万字),辛更儒《辛弃疾研究》(38万字),周梦江、陈凡男《叶適研究》(30万字),张金岭《宋理宗研究》(30万字),俞兆鹏、俞晖《文天祥研究》(30万字),徐吉军《南宋都城临安》(53.2万字),唐俊杰、杜正贤《南宋临安城考古》(16.5万字),顾志兴《南宋临安典籍文化》(29.3万字),邓禾颖、唐俊杰《南宋官窑》(21万字),以上共843万字;杭州市社会科学院南宋史研究中心编《南宋史研究论丛》(上、下),上册33篇,下册34篇,共101万字。
上述这些丛书的出版,大大推进了宋史研究的发展,其功甚伟。
下面分三个时期,介绍一下宋史研究的进展情况与研究队伍的分布。
(二)前期(1978—1987年),第一个10年
1.总说
第一个10年,大陆的宋史研究大致还在恢复与积聚阶段,其最大事件便是中国宋史研究会的成立和《宋史研究通讯》的编纂发行,使大陆宋史学者有了自己的组织,有了交流与交锋的平台。但1987年年会以后,曾有5年间未能举行年会,《宋史研究通讯》也惨淡经营,举步维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宋史研究会的窘境。
据不完全统计,这10年间大陆已出版的有关宋史的专著达70部以上,总字数超过1000万。在报刊上发表的宋史研究论文逐年增多,从1978年的80余篇,到1987年的400篇以上,总计超过3000篇。字数超过1500万。宋史研究会编行的年会论文集《宋史研究论文集》,这一阶段出版3本,中州书画社出版了《宋史论集》,中华书局出版了《宋辽金史论丛》第1辑,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宋史研究集刊》,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沈括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资治通鉴丛论》,共约167万字。从这些数字看,与文革前17年对比,宋史研究可说是空前的繁荣。
断代史著作也出版了几部,如周宝珠、陈振的《简明宋史》、洪焕椿的《宋辽夏金史话》、
三十年来中国大陆的宋史研究(1978-2008)张其凡
杨树森、穆鸿利的《辽宋夏金元史》、吴泰的《宋朝史话》,如果再加上《中国通史》第5至7册和《中国史稿》第5册,则已有6部宋史或宋辽夏金元史专著,还有《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卷。此外,还有一批宋代的专史著作问世,如《宋明理学史》、《宋代社会研究》、《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宋代说书史》、《宋元佛教》、《唐宋词通论》、《宋词散论》、《宋朝兵制初探》、《宋代经济史》、《宋代四川经济述论》等。
宋代史籍的整理出版工作,也有很大进展。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点校本陆续出版,《通志》、《文献通考》等大部头史籍也已影印出版。中华书局与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行的《唐宋史料笔记丛刊》、《宋元笔记丛书》,也已出版了10多种。不少宋人文集和其他宋代史籍如《宋宰辅编年录》、《元丰九域志》等书也已整理出版,为治宋史者提供了便利,促进了宋史研究工作。专题史料汇编,近年来则有胡昭曦等人的《宋末四川战争史料选编》(57.2万字)、汤开建、刘建丽的《宋代吐蕃史料集(一)》(55.4万字)等出版。
这一时期,宋史研究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现状尚不能令人满意,有很多缺陷与不足,面临着开拓与深入的艰巨任务。从宏观来说,多卷本《宋史》的编纂工作,迄今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从微观来说,宋代的专史研究不足,还有很多空白点,即或是热点问题,也还需深入。
宋史研究中,有几个热点:一是经济,包括户等和阶级构成、客户问题、租佃制、地租、差役、户口等问题,每次年会中,总有半数已上是这方面的论文;二是王安石变法与熙丰、元祐党争,包括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人物,可称年年有论文,专著不断出;三是两宋之交的和战问题,岳飞、张浚、秦桧、辛弃疾等人物;四是宋初的改革与统一,包括太祖、太宗、赵普、杨家将等人物;五是三次农民起义:王小波、李顺,宋江、方腊,钟相、杨幺,但近年来已趋向冷落;六是宋蒙战争,包括文天祥等人物。这六方面的论著,占已刊行宋史研究论著的大半。除此而外的两宋历史,则研究不多,甚或空白。如北宋仁宗朝的历史,除庆历新政外,尚少研究;北宋中期的重要政治人物韩琦、富弼,几乎还没有什么研究;北宋后40年的政治与经济状况,也少有人涉足;南宋除一头一尾外,其余时期的研究也不多。又如两宋政治史、军事史、文化史、科技史等专史著作,仍付阙如。如果没有对北宋初年到南宋末年的分段详尽研究,没有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专门研究,是很难把握两宋历史全貌的,从而也就不可能有多卷本《宋史》的问世。因此,不把目光局限于热点问题研究,多做些“垦荒”工作,多进行一些专题的或专门史的微观或中观研究,是非常必要的,由此,宋史研究也许能有突破性进展。
在众多的宋史研究论文中,炒冷饭的重复之作时有所见,不认真读书而故作惊人之语的亦大有人在。因此,重视研究信息,提倡严谨的学风,是非常有需要的。宋史研究中,有不少传统的流行观点,如理学统治论、相权削弱论、对土地政策的非议、对某些人物的评论等,
三十年来中国大陆的宋史研究(1978-2008)张其凡
占据统治地位长达数十年,仔细考查起来,却都不尽然,甚至南辕北辙。不循于旧说,不慑于权威,实事求是地考察研究,才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全貌。为此,应当提倡学术争辩,提倡观点交锋,才能越辩越明。80年代初,在讨论宋江问题时,曾各抒己见、激烈争论。遗憾的是,这种现象还不多见。
宋代史籍,虽然在长时期中历经战火、天灾及人为的毁损,但存留至今者仍可谓汗牛充栋,不胜其览。也正因此,对宋代史籍还没有足够的重视。现存的宋代文集、笔记、小说等著作到底有多少,迄今仍是未知数,无法确知。这些著作已整理或印行者,还只是一小部分。编辑宋人著作书目提要,整理、介绍、出版宋人著作,势在当行,尚需努力。这是宋史研究进一步开拓和深入的需要。
“宋代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朝代。从政治制度、学术思想、民族文化心理等方面讲,对近代乃至现代中国的影响,宋代恐怕是其他朝代所不能比拟的。因此,研究并弄清宋代制度、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历史状况,不仅可以提供历史的借鉴,而且有助于我们理解和认识近、现代的中国。从这点上讲,以往宋史研究的成果还不够深入,还没有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与其他断代史的研究比较,宋史研究略嫌沉闷,不大活跃,甚至可以说比较刻板,思维方式比较陈旧,因而阻碍了宋史研究的发展,迄今尚未出现大的突破。这些问题,是值得宋史学界深思的。”笔者在1988年写下的这段话,今天看来,仍是有针对性的。
1988年以前的10年间,宋史研究论著的出版数量还不多,其作者也主要是文革前的老中青作者,80年代后毕业的研究生尚在积蓄力量,晋升职称,争取住房。出版的著作中,也是以个人文集或旧作修订为主,如陈乐素先生的《求是集》,聂崇岐先生的《宋史丛考》,漆侠先生的《求实集》,华山先生的《宋史论集》,关履权先生的《两宋史论》,邓广铭先生的《岳飞传》。徐规先生《王禹偁事迹著作编年》,关履权先生《宋代广州的海外贸易》,吴泰、陈高华先生的《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等书,则是作者积多年之力而为的力作。而朱瑞熙先生的《宋代社会研究》,涉及面广,论点新颖,但分量较小,今天看来,也嫌单薄,更像是论纲。
2.第一阶段:1978-1982
第一个10年,又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自1978年至1982年为第一个阶段。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1977年宣告“文革”结束。饱受摧残的宋史研究,从浩劫中复苏,慢慢地开始恢复元气,1978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当时,招收宋史方向研究生的单位有:北京大学邓广铭,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陈乐素,杭州大学陈乐素、徐规,开封师院张秉仁,上海师院程应镠等5处,成为“文革”后最早培养宋史研究人才的地方。1979年秋天,在开封师院召开了“《简明宋史》审稿会”,宋史学界的隽彦,一时齐聚开封。这是一次重要的学术会议,不仅直接促成了大陆1949年以后第一部断代宋史《简明宋
三十年来中国大陆的宋史研究(1978-2008)张其凡
史》的出版,更重要的是,完成了宋史研究会的准备工作,确定于1980年在上海师院举行“中国宋史研究会成立大会”。
1980年10月,“中国宋史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1届年会”在上海师院(今上海师大)举行,与会代表60多人。在会上,正式成立了中国宋史研究会,选举邓广铭为会长,陈乐素为副会长,程应镠为秘书长,理事13人。秘书处设在上海师院。这种组织形式,反映了当时宋史研究的格局。从此,大陆宋史学者有了自己的学术组织,开始了正常的学术活动。会后,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会议论文集。
1982年10月,在郑州举行了第2届年会,由河南省社科院承办,与会者达80多人。会后,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论文集。
1984年10月,在杭州举行了第3届年会,由杭州大学历史系承办,10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后,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论文集。
1987年9月,在石家庄举行了第4届年会。由河北大学承办,与会代表107人,会后,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论文集。此次会议上,对宋史研究会理事会进行了增补,由于程序的不当,引发了争议。此次会后,宋史研究会的正副会长如下:会长:邓广铭,副会长:陈乐素、徐规、郦家驹、漆侠、乔幼梅、朱瑞熙、王曾瑜,秘书长仍为程应镠,理事共15人。会后,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论文集。
邓广铭先生1949年以后一直在北京大学执掌教席,此时任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中国史学会主席团五主席之一。他发表了一系列有关王安石、岳飞及其他方面的论文,并最终修订出版了《王安石》、《岳飞传》两书。北京大学又是大陆在“文革”后最早招收宋史博士生的单位。邓广铭还与程应镠一道,在此时主持编纂了第一部大型工具书《中国历史大辞典 宋史卷》,并在80年代完成出版。邓广铭先生于1979年招收了宋史研究生张希清等人。1982年开始招收博士生。
陈乐素先生于1975年被强迫退休后,一直寓居杭州,进行《宋史艺文志考证》的修订工作。1978年,他在杭州大学复职,出任历史系教授,被推选为浙江省历史学会会长,同时,又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聘为兼任研究员,故同时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与杭州大学两处招收研究生。在历史研究所招收的研究生是张其凡,在杭州大学招收了何忠礼、周生春、孙云清、翁福清等4人。他在杭州大学建立了宋史研究室,当时成员主要有:徐规、倪士毅、梁太济、龚延明等人。1979年,陈乐素南下广州,在暨南大学建立宋史研究室,徐规继任杭州大学宋史研究室主任。徐规先生是张荫麟、陈乐素先生的及门高弟,他在五六十年代经历坎坷,发文不多。“文革”后,接连刊出《陈亮永嘉之行及其与永嘉事功学派的关系》、《沈括生卒年问题的再探索》(1977年)、《朱仙镇之役与岳飞班师考辨》、《南宋绍兴十年前后“内外大军”人数考》(1978年)、《沈括“官于宛丘”献疑》(1979年)等
三十年来中国大陆的宋史研究(1978-2008)张其凡
文,1982年,更出版《王禹偁事迹著作编年》,获日本宋史权威周藤吉之的高度赞扬,从此奠定其在宋史学界的地位。他主持下的杭州大学宋史研究室成为大陆宋史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程应镠(1916—1994年),江西新建人,早年从事魏晋南北朝史研究,有一段坎坷的经历,“哀乐中年感逝川”。“文革”后,他在上海师院任职,1979年,出任恢复后的中国史学会副秘书长。当时,上海师院与华东师大共同承担点校整理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一书的任务。1978年,在程应镠的主持下,上海师院历史系和古籍研究所招收了宋史研究生,包括:吕友仁、李伟国、萧鲁阳、俞宗宪、朱杰人、王松龄等人;聚集起一批从事宋代文史研究的学者,主要有:郑世刚、许沛藻、金圆、孙菊园、裴汝诚等人。他是《宋史》和《续资治通鉴长编》两部大型史籍校点整理的主要组织者和定稿人,他与邓广铭共同担任主编,自70年代末开始编纂《中国历史大辞典 宋史卷》。他担任宋史研究会秘书长后,为研究会的发展壮大呕心沥血,付出了大量劳动。继张家驹先生之后,程应镠发展壮大了上海师院的宋史研究队伍,使其成为大陆宋史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开封师院历史系,是“文革”后大陆最早招收宋史研究生的院校之一。张秉仁先生(1910—1994年)主持的宋史研究室,有王云海、姚瀛艇、周宝珠等人。加上《史学月刊》杂志与河南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有陈振)当时都设在开封师院,这里也成为宋史研究的基地之一。1978年,以张秉仁先生的名义,招收了宋史研究生,有穆朝庆、魏天安、刘坤太、张德宗等人。在发起十院校共同编写《中国古代史》教材后,开封师院历史系与河南社科院历史所又在此时开始共同编写《简明宋史》一书,以填补大陆宋代断代史之空缺。此书于1985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署名:周宝珠、陈振主编,约46万字。
在这一时期,发表论文的,除邓广铭、陈乐素、徐规、漆侠、吴天墀、朱瑞熙、周宝珠、关履权、陈守忠、李蔚、柯昌基、胡昭曦、万绳楠、杨国宜、王云海、程溯洛、苏金源、李春圃、张邦炜、赵俪生、裴汝诚、杨德泉、汪槐龄、沈起炜等五六十年代已刊发论文者外,也有少数新人出现,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乃是同毕业于北京大学、同服务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吴泰、王曾瑜二人。吴泰大学时受教于邓广铭先生,毕业后又成为陈乐素先生的研究生,他在这一时期成为宋史研究的风云人物,在这一时期的几个热门话题上,他都发表过重要意见。关于宋江问题的争论,他是首先挑起论战的一方主将,他又较早地提出为岳飞恢复名誉。惜乎他英年早逝于80年代中期,连副研究员也未评上,不免令人扼腕。王曾瑜在“文革”中苦读《宋会要》而出名,在这一时期,他发表了一系列水平较高的论文。还有,与朱瑞熙是同学的蒙文通高足贾大泉,也在此时开始刊发论文。1980年中国宋史研究会成立,最年轻的与会者,是41岁的王曾瑜。这一时期宋史研究队伍的年龄,可见一斑。
这一时期的宋史研究,从批判“四人帮”谬论开始,逐步扩及宋史研究的多个领域。其
三十年来中国大陆的宋史研究(1978-2008)张其凡
热门课题,主要有四个:①宋江问题,②岳飞问题,③农民起义,④王安石变法,论文也大多集中于这四个课题。
1978年6月8日,吴泰在《光明日报》发表了《历史上的宋江是不是投降派》一文。接着,邓广铭、李培浩在6月29日的《光明日报》上发表《历史上宋江的面貌》一文,在当年《社会科学战线》第2期发表《历史上的宋江不是投降派》一文。有关宋江问题的大论战由此展开,历时约4年之久,成为大陆宋史学界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一道风景线。吴泰毕业于北京大学,曾受教于邓广铭先生,故而这场论战被有些人称为“学生与老师的论战”,引人注目,得到当时整个史学界的关注。
有关宋江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40年代,余嘉锡先生撰《宋江三十六人考》,认为宋江投降了宋廷;50年代,张政烺撰《宋江考》,以1939年出土的《折可存墓志铭》为据,认为宋江之降是诈降,并且未征方腊。但是,客观地讲,70年代末的论战并非余、张之争的继续,而是“文革”后期评《水浒》运动的馀音,所以争论的问题“历史上的宋江是不是投降派?”“历史上的宋江是否征方腊?”也带有浓厚的“文革”中评《水浒》运动的风格。
吴泰继《历史上的宋江是不是投降派》之后,在1979年第2期《中国史研究》上又发表《再论宋江的几个问题》一文,坚持认为历史上的宋江是投降派,打过方腊。北郭在1979年第4期《北方论丛》发表《历史上的宋江是投降派》一文,观点与吴泰一致。邓广铭等人则在1978年8月29日《光明日报》上发表《再论历史上的宋江不是投降派》,在1980年第1期《社会科学战线》发表《就有关宋江是否投降、是否打方腊的一些史料的使用和鉴定问题答张国光君》,坚持认为历史上的宋江不是投降派,没有打过方腊。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针锋相对,引发了史学界的极大兴趣,很多人撰文参加讨论,但是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服,虽然发表了几十篇文章,但仍未解决问题。1981年第1期《中华文史论丛》,发表了马泰来《从李若水的〈捕盗偶成〉诗论历史上的宋江》一文,该文据李若水的《捕盗偶成》诗(《忠愍集》卷2),认为这是当时人记载,铁证如山,证明宋江确曾投降。邓广铭先生看到马泰来之文后,于1982年第4期《中华文史论丛》发表《关于宋江的投降与征方腊问题》一文,承认宋江确曾投降,但仍否认宋江打过方腊。至此,大论战暂告结束,宋江投降,遂成定论,但宋江是否打过方腊,则仍无定论。时过境迁,此后这个问题日渐淡出人们视野,不见有人提起了。
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岳飞是宋史研究中的另一个热门话题。1978年6月,杭州大学在陈乐素主持下,召开学术讨论会,座谈岳飞的评价问题。这是针对“评法批儒”中对岳飞的贬低和攻击而进行的拨乱反正。一时间,有关岳飞的论文充斥报刊,其中主要有:倪士毅等《论岳飞》(1978年),吴泰《应该恢复岳飞的历史地位》(1979年),徐渭平《论民族英雄岳飞》(1979年),史平《略论民族英雄岳飞》(1979年),周宝珠《岳飞冤狱及其平反
三十年来中国大陆的宋史研究(1978-2008)张其凡
昭雪前后的斗争》(1979年),汪槐龄《论岳飞的爱国主义》(1979年),邓广铭《“黄龙痛饮”考释》(1979年)、《〈鄂王行实编年〉所记朱仙镇之捷及有关岳飞奉诏班师诸事考辨》(1980年)、《岳飞的〈满江红〉词不是伪作》(1981年)、《论秦桧是杀害岳飞的元凶》(1981年)、《关于岳飞的几个问题》(1981年)、《再论岳飞的〈满江红〉词不是伪作》(1982年)、《八百四十年前的一桩大冤案〈岳飞惨遭杀害始末〉》(1982年)、《绍兴八九年内秦桧的卖国降敌和岳飞的坚决反抗》(1982年),王曾瑜《岳飞之死》、《岳飞几次北伐的考证》(均1979年)、《关于岳飞的家世》(1980年)、《岳家军的兵力和编制》(1981年)、《岳飞第一次北伐的考证》(1981年),王继烈《评岳飞的忠君思想》(1980年),蔡栋《〈岳氏宗谱〉和岳飞后代》(1980年),王瑞来《历史上的岳飞与小说中的岳飞》(1981年),豫嵩《关于岳飞的评价问题》(1981年),龚延明《也评岳飞的忠君思想》(1981年),张云霄《岳飞与赵构的斗争》(1982年),刘大有《吴玠与岳飞》(1982年)等。龚延明出版了专著《岳飞》(1980年),邓广铭出版了增订本《岳飞传》(1982年),王曾瑜出版了《岳飞新传》(1982年)。这时的岳飞研究,主要还是着眼于为岳飞恢复名誉,拨“文革”之乱而反之正。由于岳飞的地位和影响,此问题以后一直有人从事研究,还在杭州成立了由徐规先生担任会长的中国岳飞研究会,召开过多次国内与国际研讨会。
在这一时期,有关宋代农民起义的研究仍是热点。著作有白钢《〈钟相杨幺佚事〉及其史料价值》(1978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王小波李顺起义考述》(1978年),四川大学历史系编《王小波李顺起义史料汇编》(1978年),杨渭生《方腊起义》(1980年),安徽师大历史系《方腊起义研究》(1980年),白钢、向祥海《钟相杨幺起义始末》(1980年)等。《中国农民战争史论丛》也应运而出,1979年至1982年间共出了4辑,其中有关宋代的文章有16篇之多。论文则有:邱鸣皋《略论方腊起义的社会背景》(1977年)、《方腊起义大事记略》(1977年),雏飞《谈谈方腊起义的口号问题》(1978年),吴泰《关于方腊评价的若干问题》(1979年),陈振《方腊起义研究中的几个问题》(1979年),杨渭生《〈容斋逸史〉献疑》(1979年),朱瑞熙《论方腊起义与摩尼教的关系》(1979年),陈得芝《关于方腊的所谓“漆园誓师”》(1979年),朱瑞熙《“三面保义”辨》(1980年),吴泰《方腊出身问题考辨》(1980年),李祖德《曾敏行的〈独醒杂志〉与方腊起义》(1980年),李裕民《方腊起义新考》(1980年),杨渭生《关于方腊起义若干问题的再探索》(1980年),张海鹏、杨国宜《方腊研究中几个问题的商榷》(1980年),朱瑞熙《关于〈容斋逸史〉的作者》(1981年),王冠倬《方腊起义军攻占州县考》(1981年),白钢《“圣公”考》(1981年),邱鸣皋《有关方腊的一则资料的辨正》(1981年)。朱瑞熙《北宋王小波、李顺起义的几个问题》(1979年),吴天墀《王小波李顺起义为什么在川西地区发生》(1979年),周子云《王小波、李顺里贯起义发祥地考辨》(1979年),阎邦本《关于王小波李顺起义的几个问题》(1980年),
三十年来中国大陆的宋史研究(1978-2008)张其凡
鲁阳《王小波李顺起义的起因是“贩茶失职”吗》(1980年),杨继忠《〈老学庵笔记〉中王小波“自言”的两个问题》(1981年)。郑从周《谈钟相杨幺起义的特点》(1979年),李文彬《“车船”、“拍竿”及“木老鸦”考》(1981年),曹典礼《钟相起义事略》(1981年)。三大起义之外的有关文章有:陈守忠《试论北宋初年四川地区的士兵暴动和农民起义》(1978年),关履权《宋代的茶禁和茶户、茶贩的反抗斗争》(1978年),张明福《试论北宋庆历年间的兵变》(1980年),向祥海《范汝为起义简论》(1980年),裴汝诚《关于李金起义的几个问题》(1980年),温岭(陈高华)《南宋末年江西建昌的佃户暴动》(1981年),李文彬《南宋李接起义》(1981年)等。在这几年间,农民起义的研究承接解放后的研究馀绪,热闹非凡,争论颇多,形成一个高潮,并且成立了中国农民起义研究会。但进入八十年代后,日渐衰微,研究者也日逐减少,中国农民起义研究会的活动,也最终停止了。
在“文革”时的“评法批儒”中,被认定为“法家”的王安石,风光热闹地被讨论研究着,有关文章十分之多。邓广铭的《王安石》一书,也有幸在1975年改写后出版。“文革”结束后,王安石问题在一段时间内仍是热门。《文史哲》1977年第4期发表了吴泰《关于王安石变法的几个问题——驳“四人帮”及其喉舌散布的一些谬论》、朱瑞熙《四人帮歪曲王安石变法历史的险恶用心》两文,1977年12月8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吴泰《王安石的历史遭遇和四人帮的罪恶用心》一文,由此揭开了在王安石问题上拨乱反正的一页。其后,谷霁光有《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1978年),裴汝诚有《关于〈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的通信》(1978年),邓广铭有《从一篇黑文看罗思鼎们对宋史和王安石变法的懵懂无知——对〈从王安石变法看儒法论战的演变〉的批判》(1978年),颜中其《王安石变法同北宋封建社会各阶级的利害关系》(1979年)、任奇正《吏治改革的妥协性是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1979年)等文相继刊发。1980年,王曾瑜在《中国社会科学》第3期刊出《王安石变法简论》一文,洋洋数万言,全面否定了王安石变法,引人注目。1980年发表的有关王安石的论文还有:姜国柱《论王安石》,陈守忠《王安石变法与熙河之役》,李之勤《熙宁年间宋辽河东边界交涉研究——王安石弃地数百里说质疑》、《最早诬蔑王安石弃地的不是邵伯温而是苏辙》,杨渭生《王安石在鄞县的事迹考略》,谷霁光、谷远峰《王安石经济思想若干问题试析》,林岑《略论沈括与王安石的关系》等。其后,有关王安石的研究转入了正常轨道,仍然是宋史研究的热门课题,以此为硕士课题者不少。但是,角度、深度与评价都有了较大变化,更加贴近历史实际。
除上述四大热门课题外,发表的论文有研究宋代社会经济特别是租佃制的发展的,有研究宋代人物如宋太祖、赵普、韩侂胄、司马光、朱熹、范仲淹、曲端、余玠、杨家将等人的,还有研究宋金战争的,但比起四大热门来说,还嫌得薄弱与不足。
总起来说,这一阶段,虽只有四五年时间,但论文数量与研究者数量相比的话,是相当
三十年来中国大陆的宋史研究(1978-2008)张其凡
惊人的,这是对文革时期“万马齐喑”局面的一种反动,对重获学术研究权力的一种兴奋。这一时期的学术活动,是其后学术发展的先声,是我们应当记住的。
3.第二阶段:1982—1987年
第二阶段自1982年至1987年。
第一个10年中,宋史研究最重大的事件,莫过于宋史人才的培养与中国宋史研究会的成立壮大。
1981年,“文革”后第一批招收的研究生毕业,开始进入宋史研究队伍。这一批人后来大多成为宋史研究的骨干力量,如兰州大学的葛金芳,杭州大学的何忠礼、周生春,中国社科院的张其凡、上海师院的萧鲁阳、李伟国、吕友仁、朱杰人、俞宗宪,开封师院的魏天安、穆朝庆、刘坤太、张德宗等人。自此以后,每年都有研究生毕业,宋史研究队伍不断有新鲜血液输入,使宋史研究的队伍日益扩大。
据国务院学位办公室的统计,1987年,历史学分为14个专业,全国有权授予博士的学科、专业点共计67个,导师115人。其中,中国古代史中有博士点17个,为各专业之首(其他专业均不到10个),导师37人(其他专业最多15人)。专门史有博士点8个,导师9人。这些博士点和导师中,招收宋史方向博士生的导师有中国古代史的北京大学邓广铭,河北大学漆侠,杭州大学徐规,专门史(唐宋经济史)的云南大学的李埏。共计4个点4名导师而已。这10年间,宋史的博士点基本没有增加。
在这10年间,大陆宋史研究的队伍已增多达几百人之多,宋史研究的基地分布南北各省市。
北京大学的邓广铭先生,在80年代创建了北大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成为宋史研究的重要基地。邓广铭在1982年率先招收了宋史的博士生,其后又招收了5届,培养出周生春(1982级)、杨若薇(1983级)、陈植锷(1984级)、包伟民(1985级)、罗家祥(1986级)等5位博士。他治史强调基本训练,将“年代、地理、职官、目录”作为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四把钥匙”。邓广铭治史勇于创新,敢于以精微的论证,推翻前人的定论,无论是他对岳飞、辛弃疾、陈亮等的研究,还是对《宋史》的《职官志》和《刑法志》的考正,都反映了这种特点,他对辛弃疾的研究,更是实现了传记、年谱、词与诗文的完整组合。他校点增订了《陈亮集》(1987年),与张希清合作校点了《涑水记闻》(1989年),还著有《陈龙川传》、《韩世忠年谱》、《辛稼轩年谱》、《辛弃疾(稼轩)传》、《稼轩词编年笺注》、《稼轩诗文抄存》、《岳飞传》(增订本,1983年)邓广铭不愧是八九十年代宋史学界的领袖人物。
暨南大学的陈乐素先生,在南下广州后,研究方向转移到宋元明清文化史和岭南地方史上,先后发表了《流放岭南的元祐党人》(1982年)、《珠玑巷史事》(1982年)、《袁本与衢本〈郡斋读书志〉》(1983年)、《桂林石刻〈元祐党籍〉》(1983年)、《略论〈直斋书录解题〉》
三十年来中国大陆的宋史研究(1978-2008)张其凡
(1984年)、《北宋国家的古籍整理印行事业及其历史意义》(1988年)等论文。他平生的论著,大半都汇编为《求是集》第一、二集(1986年、1984年)。1984年,陈乐素在宋史研究室的基础上,为暨南大学创办了古籍研究所(又名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先后招收了三批宋史研究生。陈乐素治史,从目录学入手,以文献学、校勘学、避讳学、史料学、年代学等为基础,强调版本目录与考据,主张“脑、手、笔、腿四勤”,以“时、地、人、事”为“治史四要”。他每有著述,必先搜集大量史料,进行考订、分析、取舍,然后据以成文;继而又以文稿广事商榷,征求意见,几经删改,方肯刊布,因此,其论著考订精审,言而有据,素称严谨。他对《三朝北盟会编》及其作者徐梦莘的研究,对宋代著名目录学家晁公武、陈振孙及其著作《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的研究,尤其是对《宋史艺文志》五十年的考证研究,都获得了极有价值的成果。暨南大学古籍研究所研究宋史的还有常绍温、杨芷华、张其凡等人。
广州地区从事宋史研究的,还有华南师大的关履权、王棣、高美玲等人,中山大学的曾琼碧等人,广东省社科院历史所的袁征等。关履权(1918—1997年)招收过几届宋史研究生,王棣是他的第一个弟子,1980年入学。关履权出版了《两宋史论》(1983年)一书,还发表了不少论文。曾琼碧出版了《千古罪人秦桧》一书(1984年),发表了经济史论文十多篇,她也招收过宋史研究生。
上海师大(上海师院改名)的程应镠先生,出版了《司马光新传》、《范仲淹新传》等宋史方面的专著。80年代后期,朱瑞熙调入上海师大。这一阶段,由于程应镠先生是秘书长,故宋史研究会设在上海师大,具体工作由范荧负责。上海师大从事宋史研究的,还有郑世刚、许沛藻、虞云国、戴建国、顾吉辰、范荧、汤勤福等人。
杭州大学(原为浙江大学文理学院,1998年又并回浙大)的徐规先生,后来担任了宋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岳飞研究会会长。徐规,浙江平阳人,生于1920年,1946年以《宋代妇女的地位》获文学硕士学位。他于1986年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但在头一个十年中尚未招生。杭州大学也成为培养宋史研究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其成员有:杨渭生、梁太济、何忠礼、龚延明、包伟民等人。1985年,杭大宋史研究室编辑出版了《沈括研究》一书,汇集了相关论文18篇。徐规还主编了两集由杭大宋史研究室编的《宋史研究集刊》,分别在1986年和1988年出版。他还发表了有关宋代文献订误的论文19篇,有关宋代人物、史事考评的论文约20篇。
杭州与浙江从事宋史研究的还有:浙江大学的周生春,杭州师院的林正秋,浙江师大的方如金、陈国灿,温州师院的周梦江等人。
河北大学的漆侠先生(1923—2001年),1979年定为教授。他创建了河北大学历史研究所,其成员有郭东旭、高树林等人。1983年被批准为中国古代史专业的博士点,是河北省
三十年来中国大陆的宋史研究(1978-2008)张其凡
第一个博士点。1985年,他开始招收宋史博士生袁征,1987年,程民生、李华瑞来攻读博士学位。这一阶段,漆侠先生处毕业的博士生仅1988年的袁征1人。漆侠的研究领域一度以农民战争史为重点,曾担任过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会理事长。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他的研究以宋史为重点,主要集中于宋代经济史的研究。作为国家重点课题“中国古代经济史断代研究”之五的《宋代经济史》上下册,于1987年和1988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合共90馀万字,是迄今为止份量最大的宋代经济史研究专著。
李埏先生(1914—2008年),云南路南人,生于1914年,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曾入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师从向达、姚从吾,攻读宋史。1943年起,即在云南大学历史系教学。他是张荫麟先生最为赏识的学生之一,长期从事中国经济史的研究与教学工作。1982年,他在云南大学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封建经济史研究室,1983年,成为中国经济史的博士生导师。李埏的研究,以唐宋经济为主。1986年,他出版了自选论文集《中国封建经济史论集》。
四川大学也是大陆宋史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亦是培养宋史博士生的单位之一。吴天墀先生是宋史研究的前辈之一,他生于1913年,别名浦帆,四川万县人。1938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三四十年代即有《宋儒之风操与理性主义》(1939年)、《王安石性格及变法是非》(1939年)、《张詠治蜀事辑》(1940年)、《烛影斧声传疑》(1941年)等文发表。1980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西夏史稿》一书,并于1983年出版了增订本。80年代时,他与徐中舒先生共同指导宋史博士生,1985年,招收了蔡崇榜、刘复生为博士生,蔡于1988年毕业,刘于1990年毕业。
自80年代以来,胡昭曦及其硕士生们,即集中精力于晚宋史、宋蒙(元)关系史的研究,出版了《宋蒙(元)关系研究》与《宋蒙(元)关系史》两部书稿,成为晚宋史研究的中心。四川大学的古籍整理研究所,在曾枣庄和刘琳的主持下,从事《全宋文》的编纂整理,并于20世纪90年代完成。曾枣庄有《苏轼评传》(1982年)、《苏洵评传》(1983年)等著作。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贾大泉,乃蒙文通高足,有专著《宋代四川经济述论》等。这样,成都便成为雄居西南的大陆宋史研究的重镇。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宋辽金元研究室,一度十分兴盛,80年代时,有郦家驹、朱家源、王曾瑜、陈智超、吴泰、郭正忠等专攻宋史者。郦家驹在20世纪40年代与50年代先后在成都、北京受业于蒙文通先生,80年代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副所长,他发表了《试论韩侂胄评价的若干问题》(1981年)、《北宋时期的弊政和改革》(1983年)、《两宋时期土地所有权的转移》(1988年)等文,又是《中国史稿》第五册的主要作者之一。虽然由于担任行政工作,发表的论文不多,但他在中国宋史研究会成立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重要作用。吴泰掀起了关于宋江、岳飞等方面的大讨论,名震一时。惜乎在80年代即英
三十年来中国大陆的宋史研究(1978-2008)张其凡
年早逝。王曾瑜关于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的论文,朱家源关于经济方面的论文,陈高华、吴泰《宋元时期的海外贸易》、郭正忠关于盐业与经济方面的论文,都有举足轻重之份量。
河南是北宋首都开封所在省份,也是宋史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河南大学(前身是开封师院,改河南师大,再改今名)在文革后是第一批招收宋史硕士生的单位之一。由河南地区学者周宝珠、陈振主编的《简明宋史》(1985年)一书,是大陆第一部断代宋史专著。这一阶段,河南地区的宋史研究者主要集中于两处:河南大学与河南省社科院历史所。河南大学宋史研究室,由张秉仁先生创建,后发展为历史研究所,其成员,老一辈的有王云海、姚瀛艇,中青年多为河北大学的博士,如苗书梅、贾玉英等人,还有张德宗等人;该校历史系研究宋史者有周宝珠、程民生、刘坤太等人。在郑州的河南社科院,则有任崇岳、魏天安、穆朝庆、萧鲁阳等人。
武汉地区高校云集,也有不少宋史研究者。华中师大较早招收宋史研究生,由王瑞明先生指导。其高足罗家祥,硕士学业毕业后,又师从邓广铭先生攻读博士三年。华中师大从事宋史研究的还有张全明等人。武汉大学李涵女士(1922—2008年),江苏江阴人,生于北京,1947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历史系,1954年到武汉大学任教,是著名宋辽金元史学家。在70年代末即招收了宋史硕士生。她与刘经华合著了《范仲淹传》,并发表了不少论文。其研究生杨果女士,研究宋代官制颇有成就,硕士论文是研究宋代翰林学士的。毕业于武汉大学的韩茂莉,现在北京大学工作,著有《宋代农业地理》一书。湖北大学的葛金芳,是赵俪生的弟子,以研究宋代经济史为主,著有《宋辽夏金经济研析》等书。
辽宁大学的陈光崇先生,乃陈乐素先生弟子,从事史学史研究,发表了《欧阳修的史学》、《资治通鉴述论》等有关宋代史学的文章。他在80年代初招收的学生杨若薇、赵俊等人,后来都去攻读博士,小有成就。杨若薇是北大的博士,出自邓广铭门下,以《契丹王朝政治军事制度研究》一书获博士学位,现在香港工作。赵俊是华东师大的博士,出自吴泽门下,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编辑部从事编辑工作,同时进行史学史研究。
长春市的东北师大,有李春圃、杨树森、穆鸿利等人治宋史,李春圃是宋史研究会成立时的理事之一,他和吉林大学的苏金源合编有《宋代三次农民起义史料彚编》(1965年)。杨树森则和穆鸿利合编了《辽宋夏金元史》(1986年)。
(三)中期(1988—1997年),第二个10年
第二个10年中,先是经过了1989年“北京事件”,有几年的沉寂时期,无论是研究生的招生数量还是史学著作的出版情况,史学论文的发表情况,都有停滞甚或衰微现象。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宋辽金元史研究室,与隋唐五代研究室合并,虽有博士授予权,但这10年内未曾招收过1名宋史博士。即可看做是这10年衰微的一大表现。
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巡,发表了重要讲话。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市场
三十年来中国大陆的宋史研究(1978-2008)张其凡
经济”概念,中国大陆掀起了新一轮的改革开放热潮。1993年,台湾学者10馀人。在宋晞先生带领下,参加在杭州举行的“纪念岳飞诞辰89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1995年,以徐规先生为首,大陆十位宋史学者,赴台北参加“第二届宋史学术研讨会”。宋史研究也在两岸交流的频繁中开始其繁荣的历程,进入下一个新的10年。
1.宋史研究会的发展
1992年4月,在开封举行了第5届年会,由河南大学承办,与会代表85人。此次会上,邓广铭先生因年事已高,提出辞职,陈乐素先生已于1990年去世。宋史研究会理事会进行了换届选举,并规定以后每4年改选1次。改选后,宋史研究会理事有17人,会长:漆侠,副会长:徐规、郦家驹、程应镠、朱瑞熙、陈振、胡昭曦、王曾瑜。此次会后,秘书处迁至河北保定的河北大学,《宋史研究通讯》也随秘书处迁至保定出版。大会论文集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4年6月,在成都举行了第6届年会,由四川大学承办,与会代表90馀人。会后,由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论文集。
1996年 9月,在昆明市举办了第7届年会,由云南大学承办,与会者90多人。在此次年会上,改选了理事会,共选出理事21人,会长仍由漆侠担任,副会长:徐规、李埏、朱瑞熙、胡昭曦、乔幼梅、王曾瑜。会后,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了论文集。
创建中国宋史研究会的三大巨头,邓广铭于1998年去世,陈乐素于1990年去世,程应镠于1994年去世。活跃于1949年以前的宋史学者,至此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从1992年宋史研究会理事会改选后,改革开放后毕业的研究生开始进入理事会。1996年的理事会中,已有50后进入。而研究者中,已有60后开始崭露头角。
2.宋史研究的基地
这一时期的大陆宋史研究的基地主要有:
北京大学有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邓广铭任主任,成员有张希清、邓小南等人。1987年以后,邓广铭先生未再招收博士生。他与张希清合作校点了《涑水记闻》(1989年),还著有《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增订本)(1997年)、《岳飞传》(增订本)(1983年),他的单篇论文,在其晚年编为《邓广铭学术论著自选集》(1994年)与《邓广铭治史丛稿》(1997年)。他还有《邓广铭学术文化随笔》(1998年)一书。1997年,在他90寿诞时,为他编辑出版了纪念文集《仰止集》(1999年)。邓广铭不愧是八九十年代宋史学界的领袖人物。1998年,邓广铭先生去世。2006年,出版了《邓广铭全集》,凡10册。
河北大学有历史研究所,漆侠任所长,成员有:高树林、郭东旭等人。漆侠先生在这一时期培养的博士生有:程民生、李华瑞(1990年毕业,下同)、贾玉英、苗书梅、胡建华(1991年)、高聪明(1993年)、袁一堂(1995年)、刘秋根(1997年)、王菱菱、姜锡东(1998
三十年来中国大陆的宋史研究(1978-2008)张其凡
年)等人。1994年,漆侠与乔幼梅合作,完成并出版了“中国古代经济史断代研究”之六《辽夏金经济史》,共38万字。漆侠的已刊论文,大部分编入了《求实集》和《知困集》中。1992年,他出任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1992年以来,河北大学编辑的《宋史研究丛书》,连续出版了李华瑞的《宋代酒的生产和征榷》、高树林的《元代赋役制度研究》、梁太济的《两宋阶级关系的若干问题》、王曾瑜的《金朝军制》、裴汝诚的《半粟集》等著作,兴旺一时。1998年9月,河北人民出版社还出版了李华瑞的《宋夏关系史》,约36万字。
杭州大学(原为浙江大学文、理学院,1998年又并回浙江大学),有宋史研究室,徐规任主任,杨渭生任副主任,成员有梁太济、何忠礼、包伟民等人。徐规先后担任了宋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岳飞研究会会长。他自1989年开始招收宋史博士生,至1997年,已有9人毕业,他们是王云裳、安国楼(1992年)、刘伟文(1993年)、祖慧、刘连开、李勇先(1995年)、史继刚、唐代剑(1996年)、范立舟、曹家齐(1997年)等。除唐代剑由梁太济指导外,其他均由徐规指导。杭州大学已成为培养宋史研究人才的重要基地之一。10年来,徐规先生先后完成了《全宋诗 王禹偁诗》、《全宋诗 李焘诗》的点校与辑佚工作,《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的校勘与辑佚工作(此书已由中华书局出版),与梁太济等合作完成了《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的整理工作。徐规主持的《宋史补正》工作,被列为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重点课题,已出版龚延明的《宋史职官志补正》、何忠礼的《宋史选举志补正》、梁太济、包伟民的《宋史食货志补正》三种。1995年,杭州大学宋史研究室编辑了《徐规教授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五十周年纪念文集》,由杭州大学出版社出版。他的个人全集,命名为《仰素集》,以怀念恩师素痴(张荫麟)、乐素(陈乐素),全书90万字,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出版。杭州大学古籍研究所的龚延明、方建新、祖慧,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的周生春,也研究宋史。
杭州与浙江省从事宋史研究的还有:杭州师范学院的林正秋、浙江师范大学的方如金、陈国灿、温州师范学院(现温州大学)的周梦江等人。这一阶段,周梦江出版了《叶適与永嘉学派》(1992年)、《叶適年谱》(1996年)等书。林正秋出版了《宋代生活风俗研究》(1997年)等书。著有《北宋文化史述论》(1992年)的陈植锷,也在杭州大学工作,惜于1994年英年早逝,年方47岁。
云南大学,有中国经济史研究室,李埏任主任,治宋史的成员有:林文勋、吴晓亮等人。李埏先生培养出博士生14人,治宋史的有林文勋(1991年毕业)、李槐(1992年毕业)、龙登高(1993年毕业)、李桂英(1994年毕业)、黄纯艳(1996年毕业)、吴松(1998年毕业)、孙洪升(1998年毕业)、王文成(2000年毕业)等8人。90年代以来,云南大学出版社连续出版了林文勋的《宋代四川商品经济史研究》与吴晓亮、林文勋主编的《宋代经济史研究》及龙登高的《宋代东南市场研究》等书。因此,云南大学也是培养宋史研究者的重要基地之
三十年来中国大陆的宋史研究(1978-2008)张其凡
一。1996年第7届年会即在云南大学召开,李埏先生也于此年被推选为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1992年,云南大学历史系编辑出版了《纪念李埏教授从事学术活动五十周年史学论文集》。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学院改名)历史系和古籍所均有宋史学者,程应镠先生是其带头人。1993年,他执教50周年时,其学生将其论文汇编为《流金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出版。1994年,程先生去世。1987年,朱瑞熙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调入上海师大古籍所,1997年被四川大学聘为兼职博士生导师,1998年开始招收博士生。虽然,1992年时中国宋史研究会秘书处迁往保定市河北大学,但上海师大仍是宋史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其成员还有:郑世刚、许沛藻、顾吉辰、戴建国、虞云国、汤勤福、范荧、程郁等人。上海治宋史者还有上海大学的来可泓,复旦大学的吴松弟、华东师大的裴汝诚、严文儒等人。裴汝诚有《半粟集》(论文集,2000年)。
四川大学也是大陆宋史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亦是培养宋史博士生的单位之一。1998年9月,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吴天墀的文集《吴天墀文史存稿》,42万字。蔡崇榜的博士论文《宋代修史制度研究》与刘复生的博士论文《北宋中期的儒学复兴运动》两书,均已在台湾出版。1993年,胡昭曦成为博士生导师。胡昭曦,四川自贡人,生于1933年,1994年开始招收宋史博士生,至1999年,共招收宋史博士生7人:粟品孝(1997年毕业)、陈廷湘(1997年毕业)、勾承益(1997年毕业)、张金岭(1998年毕业)、张文(2000年毕业)、喻学忠(2002年毕业)、熊瑜(2003年毕业)。蔡崇榜,1996年成为博士生导师,1997年开始招收宋史博士生两人:邹志峰、史江。胡昭曦、刘复生、粟品孝合著了《宋代蜀学研究》一书,1998年4月西南师大出版社出版了《胡昭曦宋史论集》,36.4万字,收文25篇。四川大学在1994年主办了第6届年会。
四川大学的古籍整理研究所,在曾枣庄的主持下,从事《全宋文》编纂整理的同时,出版了一批宋史研究著作,主要有《现存宋人别集版本目录》、《宋人传记资料索引补编》、《中国地方志宋代人物资料索引》、《现存宋人著述总录》、《宋人年谱集目 宋编宋人年谱选刊》等工具书,刁忠民的《两宋御史中丞考》、王晓波的《寇准年谱》、王智勇的《南宋吴氏家族的兴亡》、舒大刚的《三苏后代研究》、祝尚书的《北宋古文运动发展史》、向以鲜的《超越江湖的诗人——后村研究》、李勇先的《〈舆地纪胜〉研究》等专著。四川师范大学的张邦炜,先后出版了《婚姻与社会(宋代)》(1989年)、《宋代皇亲与政治》(1993年)、《中国封建社会兴亡史 两宋卷》(1996年)等著作,着力于宋代社会生活的研究。这样,成都便继续是雄踞西南的大陆宋史研究的重镇。
河南大学仍是宋史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河南大学在这10年中第一个主办宋史年会——1992年的第5届年会。近年来,该校出版社出版了“宋代研究丛书”两批:第一批有
三十年来中国大陆的宋史研究(1978-2008)张其凡
五本,程民生著《宋代地域经济》、苗春德主编《宋代教育》、王云海主编《宋代司法制度》、姚瀛艇主编《宋代文化史》、周宝珠著《宋代东京研究》;第二批亦有五本, 贾玉英著《宋代监察制度》,苗书梅著《宋代官员选任和管理制度》、周宝珠著《清明上河图与清明上河学》、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王水照主编《宋代文学通论》。在郑州的河南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则有任崇岳、魏天安、穆朝庆、萧鲁阳等人,陈振原来也在此所工作,后调至南京师大。任崇岳是中国社会科学院1981届毕业的研究生,兼治宋元史和民族史,著述颇丰。魏天安是河南大学1981届毕业的研究生,研究宋代经济,有《宋代行会制度史》(1997年)一书。穆朝庆是河南大学1981届毕业的研究生,他在《历史研究》与《中国史研究》等杂志发表过多篇有关人口与经济的论文。萧鲁阳是上海师大1981届毕业的研究生,对宋代文献、思想颇有研究。郑州大学则有徐规先生的博士安国楼,他著有《宋朝周边民族政策研究》一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宋辽金元研究室,一度十分兴盛,进入90年代后,却日渐衰微,连研究室也和隋唐研究室合二为一了,从事宋史研究的名家,仅馀王曾瑜、陈智超两人而已。历史研究所也是招收宋史博士生的单位之一,但1997年以前,未招收过1名宋史博士生。虽然如此,郦家驹《韩酉山<秦桧传>序》(1999年)、王曾瑜的《宋朝阶级结构》(1996年)、陈智超的《解开“宋会要”之谜》(1995年)和《宋会要辑稿续编》、郭正忠的《宋代盐业经济史》和《宋盐管窥》及《三至十四世纪的中国度量衡》等著作,仍有举足轻重之分量,保持着较高的水平,令海内外宋史学界不敢轻视。
暨南大学的陈乐素先生,发表了《岭南学者梁廷楠》(1990年)等论文,主编了《宋元文史研究》与《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第1集。晚年,他倾注了大半精力,去完成自40年代即已开始的《宋史艺文志考证》的工作,终成初稿。其论著考证精审,言而有据,素称严谨。他对《三朝北盟会编》及其对宋代著名目录学家晁公武、陈振孙及其著作《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的研究,尤其是对《宋史艺文志》50年的考证研究,都获得了极有价值的成果。1990年陈乐素先生去世后,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于1992年编辑出版了《陈乐素教授(九十)诞辰纪念文集》。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还从1990年开始编辑出版《传统历史文献与传统文化》,至1998年,已出版6集,内中多有宋史研究文章。
常绍温先生(1923—2005年),1923年生,在四川的武汉大学本科毕业,1950年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到广州后主要从事宋代文化史的研究,发表了《北宋诗风士风与政治》、《略谈南宋女诗人王清惠及其诗词》等文。1987年她出任古籍所所长至1993年,并招收宋史研究生1批2人,1990年毕业。
暨大从事宋史研究的还有张其凡、杨芷华等人。近8年,张其凡连续出版了《赵普评传》(1991年)、《五代禁军初探》(1993年)、《宋初政治探研》(1995年)、《宋太宗》(1997年)等专著,发表了有关政治、军事的多篇论文。1996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杨芷华则完成了关
三十年来中国大陆的宋史研究(1978-2008)张其凡
于李昴英的系列研究文章,点校出版了李昴英的《文溪存稿》(1994年)。1997年,暨南大学召开了“宋元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
广州地区从事宋史研究的,还有华南师范大学的关履权、王棣、高美玲等,中山大学的曾琼碧等。关履权出版了《宋代广州的海外贸易》(1994年)一书,于1997年去世。曾琼碧也退休了。王棣有关于经济史等方面的论文。
山东大学在90年代后期,也成为培养宋史博士生的基地。山东大学的中国古代史博士点是1981年国务院审批的第一批博士点之一,1984年开始招生,1994年,乔幼梅成为博士生导师,1996年开始招生,1996年和1997年各招收博士生1人。乔幼梅在1996年出任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她在中青年时曾有过艰辛而坎坷的经历,20世纪80年代后重拾旧业,先后到南京大学与河北大学进修元史和宋史,其研究重点是宋辽夏金经济史,与其师漆侠先生相近。她曾与漆侠先生合著《辽夏金经济史》,又出版了论文集《宋辽夏金经济史研究》。山东大学还有王育济,是宋史学界的后起之秀,在宋代政治史的研究方面常有惊人之语。除一系列宋代政治史的论文外,他出版了《理学 实学 朴学》与《天理与人欲》两书,写作了《宋太祖传》。1996年王育济成为山东大学的博士生导师,1998年开始招收博士生。同在济南的山东师范大学,有赵继颜先生,也以研究宋史为主。1991年,出版了他写的《中国农民战争史 宋辽金元卷》。
武汉地区高校云集,也有不少宋史的研究者。华中师范大学王瑞明先生有《宋代政治史概论》(1989年)、《宋儒风采》(1997年)等专著,主编了《文献通考研究》(1994年)。华中师大从事宋史研究的还有罗家祥、张全明等人。武汉大学的李涵女士(1922-2008年),江苏江阴人,1947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54年到武汉大学历史系任教。她与刘经华合著了《范仲淹传》,并发表了不少论文。她于1988年退休。其弟子杨果女士,研究宋代官制颇有成就,著有《中国翰林制度研究》(1996年)一书。杨果1994年从石泉先生攻读博士学位,以《宋代两湖平原地理研究》为题,获博士学位。毕业于武汉大学的韩茂莉,在陕西师大获博士学位后,到北京大学做博士后,遂留校工作,有《宋代农业地理》(1993年)与《辽金农业地理》(1999年)等书。湖北大学的葛金芳,是赵俪生的弟子,以研究宋代经济史为主,著有《宋辽夏金经济研析》(1991年)一书,他的思辨与分析能力,在宋史学界是独步一时的。
根据《宋史研究通讯》统计:1988年发表宋史论文658篇,1989年发表494篇,1990年503篇,1991年434篇,1992年453篇,1993年501篇,1994年500篇,1995年482篇,1996年413篇,1997年442篇。10年间共发表论文约4880篇。
(四)后期(1998—2008年),第三个10年
1997年,开始申报一级学科硕士点、博士点。1998年与2000年,历史学先后批准了
三十年来中国大陆的宋史研究(1978-2008)张其凡
1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又批准了东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山东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云南大学6所大学为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05年,再批准天津师范大学、郑州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暨南大学、西北大学6校的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至2007年,至少有25所高校有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
据招生目录与实地调查,至2008年,大陆培养宋史博士生的单位有18个,具体情况如下: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张希清与邓小南于1998年成为博士生导师,张希清(2000-2007年)、邓小南(2000年始)招收宋史博士生。张希清招收博士生6人,有:余江宁(2001级)、袁良勇(2003级)、李淑慧(2004级)、朴时贤(韩国、2004级)、邵育欣(2005级)、董文静(2006级);邓小南招收了博士生11人:李全德(2000级)、高柯立(2002级)、梁建国(2004级)、王化雨(2004级)、张祎(2005级)、崔碧茹(韩国、2005级)、方诚峰(2005级)、古丽巍(2006级)、周佳(2006级)、姜勇(2008级)、秦克宏(2008级)。刘浦江治辽金史,2005年开始招博士生,有《二十世纪辽金史论著目录》(2003年)等。这个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张希清担任主任至2007年。他领衔主编了《10—13世纪中国文化的碰撞与融合》(2006年)、《澶渊之盟新论》(2007年)等书,主办了“邓广铭教授百年诞辰纪念大会”,会后出版了论文集。邓小南则出版了《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2006年)一书。此中心拥有一个四合院,藏书甚为可观,工作条件也较好。历史系还有赵冬梅等人也治宋史。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游彪自2005年开始招收博士生。他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读的博士,导师王曾瑜,2000年毕业后到北师大工作,有《宋代荫补制度研究》(2001年)、《宋代寺院经济史稿》(2003年)、《正说宋朝十八帝》(2005年)、《宋代特殊群体研究》(2006年)等著作。北师大研究宋史的还有罗炳良、汝企和等人。罗炳良有《南宋史学史》(2008年)等著作,汝企和点校了《续编两朝纲目备要》(1995年)。
首都师范大学唐宋史研究中心,2006年,李华瑞成为博士生导师,开始招收博士生。李华瑞原在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2003年调至首都师大。2008年,首都师大成立唐宋史研究中心。李华瑞有《宋夏关系史》(1998年)、《王安石变法研究史》(2004年)、《宋夏史研究》(2006年)等书。
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2000年,李华瑞、郭东旭开始招收博士生,直到2005年,李华瑞调走,郭东旭退休。2001年,姜锡东、刘秋根开始招收博士生。2004年,汪圣铎开始招收博士生。2005年,王善军、王菱菱开始招收博士生。2006-2008年,王曾瑜在河北大学
正在阅读:
高血糖的人适合吃的水果08-10
定向越野理论试题库参考答案09-09
水利水电工程毕业设计10-11
2018-2019年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1-2》练习题含答案6203-10
编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12-09
2018-2024年中国水下机器人(ROV)行业市场深度调查报告(目录) - 图文01-24
计划的写法及范文05-19
- 教学能力大赛决赛获奖-教学实施报告-(完整图文版)
- 互联网+数据中心行业分析报告
- 2017上海杨浦区高三一模数学试题及答案
- 招商部差旅接待管理制度(4-25)
- 学生游玩安全注意事项
-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文档模板供参考)
- 叉车门架有限元分析及系统设计
- 2014帮助残疾人志愿者服务情况记录
-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 中国食物成分表2020年最新权威完整改进版
- 推动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
- 给水管道冲洗和消毒记录
- 计算机软件专业自我评价
- 高中数学必修1-5知识点归纳
- 2018-2022年中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发展趋势(目录)
- 生产车间巡查制度
- 2018版中国光热发电行业深度研究报告目录
- (通用)2019年中考数学总复习 第一章 第四节 数的开方与二次根式课件
-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说数课件粤教版
- 上市新药Lumateperone(卢美哌隆)合成检索总结报告
- 宋史
- 中国
- 年来
- 大陆
- 研究
- 1978
- 2008
- 三十
- 职业道德学习笔记
- 中国电信岗位目录
- 精选小学二年级家长会发言稿
- 第七讲 蝴蝶模型 每周爽一爽
- 建质254号建设工程高大模板支撑系统施工安全监督管理导则
- 中小企业板上市全程指南
- 工装模具管理制度(1)
- 甘肃省平凉市华亭县事业单位考试高频考点每日一练带答案解析(2020年04月10日)(一)
- 富源县康红煤矿勘探设计
- 2010级高三化学教学指导意见
- 现行国家标准在鉴别蜂蜜掺假方面存在的缺陷
- 2015年十堰市初中毕业生调研考试数学试题及答案
- 初中物理答题技巧及概念(精编版)
- 如何提高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
- 2007医学影像技术027028毕业试卷
- 翻译理论-英译中
- 2.2.3.4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 采购流程及其它相关知识
- 荔枝龙眼等果树花期如何管理
- 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技能培养途径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