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更新时间:2024-06-22 11:4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模板工程质量通病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湖北中电纯阳山80MW风电场工程
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编 制:
审 核:
审 批: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湖南火电建设公司
麻城纯阳山风电项目部
2016年4月
1.编制依据 ...................................................................................................................................... 1 2.工程概况 ...................................................................................................................................... 1 3.编制目标及原则 .......................................................................................................................... 2
3.1质量通病概述 ................................................................................................................... 2 3.2质量通病防治基本原则 ................................................................................................... 2 4.质量通病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 3
4.1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 3
4.1.1土石方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 3 4.1.2钢筋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 7 4.1.3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 10 4.2安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 16
4.2.1基础环不平整 ...................................................................................................... 16 4.2.2塔筒连接螺栓紧固不牢 ...................................................................................... 17 4.2.3叶片螺栓紧固不牢 .............................................................................................. 17 4.2.4塔筒及机舱卫生情况较差 .................................................................................. 17 4.2.5塔筒平台螺栓紧固不彻底 .................................................................................. 18 4.2.6风轮组装完毕不起吊 .......................................................................................... 18 4.2.7吊车履带及汽车吊支腿陷入场地 ...................................................................... 18 4.3电气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 19
4.3.1电缆敷设紊乱 ...................................................................................................... 19 4.3.2电缆管埋设不美观 .............................................................................................. 19 4.3.3电缆桥架支架安装不整齐 .................................................................................. 20 4.3.4盘柜电缆进线及标识不规范 .............................................................................. 20 4.3.5电缆防火材料封堵不严及表面工艺不美观 ...................................................... 21 4.3.6电缆接头处接触不良 .......................................................................................... 21 4.3.7盘柜安装工艺粗糙 .............................................................................................. 22 4.3.8盘柜内接线工艺差 .............................................................................................. 23 4.3.9电气设备接地 ...................................................................................................... 23 4.3.10成品保护工作不到位 ........................................................................................ 24
1.编制依据
1.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 1.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1.3《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8-2002 1.4业主提供的设计图纸及质量管理文件
1.5《湖北麻城纯阳山80MW风电场工程B标段施工组织设计》 1.6输变电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实施管理规程(QGDW248-2008) 1.7公司《质量、安全健康、环境管理手册》 1.8《电力建设消除施工质量通病守则》(1995版)
1.9《中华人民共和国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房屋建筑部分》(2009版) 1.10《中华人民共和国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电力工程部分》(2011版) 1.11《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及评定规程》(DL-T5210 2012)
1.1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质量验收及评定规程》(DL/T5161.1~17- 2002)
2.工程概况
2.1地理位置
湖北麻城纯阳山风电场工程位于麻城市福田河镇北侧。场址距麻城市中心北偏东方向约38km,风电场紧邻湖北与河南的省界。场区地貌形态属于低山地貌,山坡较陡,坡角20°~40°,局部超过45°,场区内冲沟发育。
纯阳山风电场拟安装37台风电机组,总装机容量80MW。风机机位多处于山顶及山梁上,少许处于山坡上,交通不便。升压站场地位于原纯阳山村所在地(现已搬迁),地貌属山间冲沟,通过后期平整,地势较平坦。 2.2水文地质条件
在勘测深度范围内,站址区内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土类中的孔隙水,水位埋深为0.0~2.3m。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受气候影响明显。此处为山间沟谷地带,有地表水汇集于此,形成了流水沟。勘测期间因天气下雨,场内有地表水流过,低洼地段并有积水。富水性不稳定,水位、水量随季节性变化较大。 2.3地下水、场地土的腐蚀性
场地自然状态下以弱透水地层为主,场地环境类别为Ⅱ类。
根据勘测取水试样经分析,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
1
钢筋(干湿交替状况)具微腐蚀性。
根据土试样腐蚀性分析,场地浅层土对混凝土结构具微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 2.4交通道路
本电风场位于湖北省麻城市境内,北边与河南省接壤,距离麻城市城区约38km。风场周边有多条省道及国道,如G45大广高速、G106国道、河南省S339省道等从风场四周通过,对外交通十分便利。G106国道自北至南,沿风场东侧穿过,本风电场外部交通主要依托G106国道连接高速公路网。 2.5施工范围
本标段的工作范围主要包括:25台2000KW风力发电机组、12台2500KW风力发电机组所有项目的建筑安装工程及与之对应的通讯、接地,包括(但不限于):测量定位放线、基础土(石)开挖、钢筋制作安装、基础环安装调平、混凝土浇筑、塔筒安装、风电机组安装、风机箱变建筑、安装:包括变压器及支架的安装调试。
风机及箱变防雷接地系统、直埋电缆管的加工制作及安装; 与风机有关的所有电缆(含光缆)工程的安装和调试工作; 其他根据图纸设计属于本区域的所有土建及安装调试工程。
3.编制目标及原则
3.1质量通病概述
工程质量通病是指工程中经常发生的、普遍存在的一些工程质量问题。质量通病面大量广,危害极大;消除质量通病,是提高施工项目质量的关键环节。产生质量通病的原因虽多,涉及面亦广,但究其主要原因,是参与项目施工的组织者、指挥者和操作者缺乏质量意识,不讲“认真”二字。其实,消除质量通病,并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要求,办不到的事。只要真正在思想上重视质量,牢固树立“质量第二”的观念,认真遵守施工程序和操作规程;认真贯彻执行技术责任制;认真坚持质量标准、严格检查,实行层层把关;认真总结产生质量通病的经验教训,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3.2质量通病防治基本原则
1、质量通病的治理要以管理和技术措施为主,反对不计成本,以治理为名进行不必要的变更的治理行为。在管理上,要加强施工组织,完善各项制度,落实质量责任,推广标准化、精细化施工管理;在技术上,要加强技术创新,鼓励研发、推广和采用新技术、
2
新材料,完善工艺流程和标准,严格执行强制性标准。
2、质量通病的治理要和精细化管理相结合,治理工作注重从小、从细抓起。治理质量通病的过程就是一个精细化管理的过程,要注重抓好工程质量的细小部位,施工管理的细小措施,施工工艺的细小环节。
3、质量通病的治理要加强协作,各负其责。在治理过程中,要通过治理责任这个纽带,建立治理沟通、协作机制,形成合力,共同发挥作用。
4、质量通病的治理要预先制定专项治理措施,找准病因,对症下药,做到事半功倍。质量通病是长期形成的痼疾,治理活动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要根据工程实际情况,突出重点、重点突破,带动全面。
5、质量通病治理活动要在明确责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一线人员的智慧,要防止质量通病的治理要求、治理措施和一线人员不见面的情况,要让一线工程人员了解质量通病的名称、危害、产生原因和表现形式,掌握治理的措施和施工工艺关键环节,把治理的直接责任落实到一线,调动一线人员的积极性。 3.3工程质量通病治理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成学耀 副组长:马强
成员:曹天敏、刘金喜、成学维
主要职责:编制本工程项目质量通病预防措施及管理制度;实施阶段性现场质量工艺及质量通病预防情况的专项检查;公布检查报告;对违反规定的施工单位进行处理。
4.质量通病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4.1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4.1.1土石方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4.1.1.1土方开挖主要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1、场地积水(场地范围内局部积水) 产生原因
(1)场地周围未做排水沟或场地未做成一定排水坡度,或存在反向排水坡。 (2)测量偏差,使场地标高不一。 防治措施:
(1)按要求做好场地排水坡和排水沟。
3
(2)做好测量复核,避免出现标高错误。
2、挖土边坡塌方(在挖方过程中或挖方后,边坡土方局部或大面积塌陷或滑塌) 产生原因:
(1)基坑(槽)开挖较深,未按规定放坡。
(2)在有地表水,地下水作用的土层开挖基坑(槽),未采取有效降排水措施。 (3)坡顶堆载过大或受外力震动影响,使坡体内剪切应力增大,土体失去稳定而导致塌方。
(4)土质松软,开挖次序、方法不当而造成塌方。
防治措施:根据不同土层土质情况采用适当的挖方坡度;做好地面排水措施,基坑开挖范围内有地下水时,采取降水措施;坡顶上弃土、堆载,使远离挖方土边缘3~5m;土方开挖应自上而下分段分层依次进行,并随时做成一定坡势,以利泄水;避免先挖坡脚,造成坡体失稳;相邻基坑(槽)开挖,应遵循先深后浅,或同时进行的施工顺序。处理方法,可将坡脚塌方清除,做临时性支护(如推装土草袋设支撑护墙)措施。
3、超挖(边坡面界面不平,出现较大凹陷) 产生原因:
(1)采用机械开挖,操作控制不严,局部多挖。
(2)边坡上存在松软土层,受外界因素影响自行滑塌,造成坡面凹洼不平。 (3)测量放线错误。
防治措施:机械开挖,预留0.3m厚采用人工修坡;加强测量复测,进行严格定位。 4、基坑(槽)泡水(地基被水淹泡,造成地基承载力降低) 产生原因:
(1)开挖基坑(槽)未设排水沟或挡水堤,地面水流入基坑(槽)。 (2)在地下水位以下挖土,未采取降水措施将水位降至基底开挖面以下。 (3)施工中未连续降水,或停电影响。
防治措施:开挖基坑(槽)周围应设排水沟或挡水堤;地下水位以下挖土应降低地下水位,使水位降低至开挖面以下0.5~1.0m。
5、基底产生扰动土 产生原因:
(1)基槽开挖时排水措施差,尤其是在基底积水或土壤含水量大的情况下进行施工,
4
土很容易被扰动。
(2)土方开挖时超挖,后又用虚土回填,该虚土经施工操作后亦改变了原状土的物理性能,变成了扰动土。
防治措施:
(1)认真做好基坑排水和降水工作。降水工作应待基础回填土完成后,方可停止。 (2)土方开挖应连续进行,尽量缩短施工时间。雨季施工或基槽(坑)开挖后不能及时进行下一道工序施工时,可在基底标高以上留15~30cm的土不挖,待下一道工序开工前再挖除。采用机械挖土时,应在基底标高以上留一定厚度的土用人工清除。冬季施工时,还应注意基底土不要受冻,下一道工序施工前应认真检查。禁止受冻土被隐蔽覆盖。为防止基底土冻结,可预留松土层或采用保温材料覆盖措施,待下一道工序施工前再清除松土层或去掉保温材料覆盖层。
(3)严格控制基底标高。如个别地方发生超挖,严禁用虚土回填。处理方法应征得设计单位的同意。
4.1.1.2回填土主要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1、填方边坡塌方(填方边坡塌陷或滑塌) 产生原因:
(1)边坡坡度偏陡。
(2)边坡基底的草皮、淤泥、松土未清理干净;与原陡坡接合未挖成阶梯形搭接,或填方土料采用淤泥质土等不合要求的土料。
(3)边坡填土未按要求分层回填压(夯)实。
(4)坡顶坡脚未做好排水设施。由于水的渗入,土内聚力降低,或坡脚被冲刷而导致塌方。
防治措施:永久性填方的边坡坡度应根据填方高度、土的种类和工程重要性按设计规定放坡;按要求清理基底和做阶梯形接槎;选用符合要求的土料,按填土压实标准进行分层、回填碾压或夯实;在边坡上下部做好排水沟,避免在影响边坡稳定的范围内积水。
2、填土出现橡皮土
产生原因:在含水量较大的腐殖土、泥炭土、黏土或粉质黏土等原状土上进行回填,或采用这种土作土料回填,当对其进行夯击或碾压,表面易形成一层硬壳,使土内水分不易渗透和散发,因而使土形成软塑状态的橡皮土。施工后有轮式车辆碾压。
5
防治措施:
(1)夯实填土时,适当控制填土的含水量,避免在含水量过大的原状土上进行回填。 (2)填方区如有地表水时,应设排水沟排走,如有地下水应降低至基底下0.5m。 (3)施工后严禁轮式车辆碾压。
(4)可用干土石灰粉等吸水材料均匀掺入土中降低含水量,或将橡皮土翻松、晾干、风干至最优含水量范围,再夯(压)实。
3、回填土密实度达不到要求 产生原因:
(1)填方土料不符合要求,土颗粒过大,含石块等硬质填料;采用了碎块草皮、有机质含量大于8%的土、淤泥质土或杂填土作填料。
(2)土的含水量过大或过小,因而达不到最优含水量下的密实度要求。 (3)填土厚度过大或压实遍数不够;或碾压机械行驶速度过快。 (4)碾压或夯实机具能量不够,影响深度较小,使密实度达不到要求。 防治措施:
(1)选择符合要求的土料回填,土料过筛;按所选用的压实机械性能,通过试验确定含水量,控制每层铺土厚度、压实遍数、机械行驶速度;严格进行水平分层回填、压(夯)实;加强现场检验,使其达到要求的密实度。
(2)如土料不合要求,可采取换土或掺入石灰、碎石等措施压实加固;土料含水量过大,可采取翻松、晾晒、风干或掺入干土重新压、夯实;含水量过小时,在回填压实前适当洒水增湿;如碾压机具能量过小,可采取增加压实遍数或使用大功率压实机械碾压等措施。
4.1.1.3基坑主要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1、基坑(槽)回填土沉陷(基坑、槽回填土局部或大片出现沉陷,造成散水坡空鼓下沉)
产生原因:
(1)基坑槽中的积水淤泥杂物未清除就回填,或基础两侧用松土回填,未经分层夯实。
(2)基槽宽度较窄,采用手工夯填,未达到要求的密实度。
(3)回填土料中干土块较多,受水浸泡产生沉陷,或采用含水量大的粘性土、淤泥
6
质土、碎块草皮作填料,回填密实度不符合要求。
(4)回填土采用水沉法沉实,密实度大大降低。
防治措施:回填前排净槽中积水,将淤泥、松土、杂物清理干净。回填土按要求采取严格分层回填、夯实。控制土料中不得含有直径大于5cm的土块及较多的干土块,严禁用水沉法回填土料。
2、回填土密实度达不到要求
产生原因:回填的土料(粉质黏土、粉土)含水量偏小或偏大。碾压工艺或遍数不合理。
防治措施:在回填压实前适当洒水增湿或晾晒,严格碾压施工工艺参数。 4.1.2钢筋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4.1.2.1钢筋成型尺寸不准确
已成型的钢筋尺寸和弯曲角度不符合设计要求。
原因:下料不准确;画线方法不对或误差大;用手工弯曲时,扳距选择不当;角度控制没有采取保证措施。
防治措施:加强钢筋配料管理工作,预先确定各种形状钢筋下料长度调整值。根据钢筋弯制角度和钢筋直径确定好扳距大小。
为保证弯曲角度符合要求,在设备和工具不能自行达到准确角度的情况下,可在成型案上画出角度准线或采取钉扒钉做标志的措施。
4.1.2.2已成型的钢筋变形
钢筋成型后外形准确,但在堆放或搬运过程中发现弯曲、歪斜、角度偏差。 原因:成型后,往地面摔得过重,或因地面不平,或与别的物体或钢筋碰撞成伤;堆放过高或支垫不当被压弯;搬运频繁,装卸“野蛮”。
防治措施:搬运、堆放要轻抬轻放,放置地点要平整,支垫应合理;尽量按施工需要运至现场并按使用先后堆放,以避免不必要的翻垛。
4.1.2.3过热:从焊缝或近缝区断口上可看到粗晶状态。 原因:
(1)预热过分,焊口及其近缝区金属强烈受热。
(2)预热时接触太轻,间歇时间太短,热量过分集中于焊口。
(3)沿焊件纵向的加热区域过宽,顶锻留量偏小,顶锻过程不足以使近缝区产生适
7
当的塑性变形,未能将过热金属排除于焊口之外。
(4)为了顶锻省力,带电顶锻延续较长,或顶锻不得法,致使金属过热。 防治措施:
(1)根据钢筋级别、品种规格等情况确定其预热程度,在施工中严加控制。 (2)采取低频预热方式,适当控制预热的接触时间、间歇时间以及压紧力。 (3)严格控制顶锻时的温度及留量。 (4)严格控制带电顶锻过程。
4.1.2.4脆断:在低应力状态下,接头处发生无预兆的突然断裂。脆断可分为淬硬脆段、过热脆断和烧伤脆断几种情况。
原因:
(1)焊接工艺方法不当。
(2)对焊接性能较差的钢筋,焊后虽然采取了热处理措施,但因温度过低,未能取得有效的效果。
防治措施:
(1)针对钢筋的焊接性,采取相应的焊接工艺。 (2)正确控制热处理程度。
4.1.2.5烧伤:钢筋与电极接触处表面微熔及烧伤。 原因:
(1)钢筋与电极接触处洁净程度不一致,有氧化物,夹紧力不足,局部区域电阻很大,因而产生了不允许的电阻热。
(2)电极外形不当或严重变形,导电面积不足,致使局部区域电流密度过大。 防治措施:
(1)清除钢筋被夹紧部位的铁锈和油污。 (2)清除电极内表面的氧化物。
(3)改进电极槽口形状,增大接触面积。 (4)夹紧钢筋。
4.1.2.6接头弯折或轴线偏移: 原因:
(1)钢筋端头歪斜。
8
(2)电极变形太大或安装不准确。 (3)焊机夹具晃动太大。 防治措施:
(1)正确调整电极位置。
(2)修整电极钳口或更换已变形的电极。 (3)矫直钢筋的弯头。 4.1.2.7钢筋直螺纹连接 (1)钢筋套丝缺陷:
原因:操作工人未经培训或操作不当。
防治措施:对操作工人进行培训,取得合格证后再上岗。 (2)接头露丝:拧紧后外露丝扣超过一个完整扣。 原因:接头的拧紧力矩值没有达到标准或漏拧。 防治措施:
1)按规定的力矩值,用力矩扳手拧紧接头。 2)连接完的接头必须立即用油漆做标记,防止漏拧。 4.1.2.8骨架外形尺寸不准、歪;扣筋被踩向下位移
原因:多根钢筋端部未对齐,绑扎时个别钢筋偏离规定位置。 防治措施:绑扎时将钢筋端部对齐,防止钢筋绑扎偏斜或骨架扭曲。 4.1.2.9受力筋保护层不符规定,露筋 原因:
(1)混凝土保护层垫块间距太大或脱落。 (2)钢筋绑扎骨架尺寸偏差大,局部接触模板。 (3)混凝土浇筑时,钢筋受碰撞位移。 防治措施:
(1)混凝土保护层垫块要适量可靠。 (2)钢筋绑扎时要控制好外形尺寸。
(3)混凝土浇筑时,应避免钢筋受碰撞位移。混凝土浇筑前、后应设专人检查修整。 4.1.2.10绑扎接头松脱
原因:搭接处没有扎牢,或搬运时碰撞、压弯接头处。
9
防治措施:钢筋搭接处应用铁丝扎牢。扎结部位在搭接部分的中心和两端共3处。搬运已扎好的钢筋骨架应轻抬轻放,尽量在模板内或模板附近绑扎搭接接头。
4.1.2.11弯起钢筋方向错误
原因:没有对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未认真核对图纸。 防治措施:对操作人员专门交底,或在钢筋上挂牌标识。
4.1.2.12钢筋接头位置错误,受力钢筋锚固长度、搭接长度不够,在连接区段内接头数量超规范
原因:没有对操作人员进行技术交底;未认真核对图纸。
防治措施:对操作人员专门交底,梁、柱、墙钢筋接头较多时,翻样配料加工时,应根据图纸预先画出施工翻样图,注明各号钢筋搭配顺序,并避开受力钢筋的最大弯矩处。
4.1.2.13浇灌混凝土不搭马道,乱踩钢筋野蛮施工;竖向插筋无扶正措施造成钢筋位移
原因:操作人员成品保护意识不强,技术交底未进行成品保护要求。
防治措施:加强对操作人员成品意识,建立工序交接制度,并在技术交底中进行成品保护措施交底,浇灌混凝土必须搭设马道。
4.1.3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4.1.3.1配合比不良
混凝土拌和物松散,保水性差,易于泌水、离析,难以振捣密实,浇筑后达不到要求的强度。
原因:
(1)混凝土配合比未经认真设计和试配,材料用量比例不当,水灰比大,砂浆少,石子多。
(2)使用原材料不符合施工配合比设计要求,袋装水泥重量不够或受潮结块,活性降低;骨料级配差,含杂质多;水被污染,或砂石含水率未扣除。
(3)材料未采用称量,用体积比代替重量比,用手推车量度,或虽用磅秤计量,计量工具未经校验,误差很大,材料用量不符合配合比要求。
(4)外加剂和掺料未严格称量,加料顺序错误,混凝土未搅拌均匀,造成混凝土匀质性很差,性能达不到要求。
(5)质量管理不善,拌制时,随意增减混凝土组成材料用量,使混凝土配合比不准。
10
防治措施:
(1)混凝土配合比应经认真设计和试配,使符合设计强度和性能要求,以及施工时和易性的要求,不得随意套用经验配合比。
(2)确保混凝土原材料质量,材料应经严格检验,水泥应有质量证明文件,并妥加保管,袋装水泥应抽查其重量,砂石粒径、级配、含泥量应符合要求;堆场应经清理,防止杂草、木屑、石灰、粘土等杂物混入。
(3)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保证计量准确,材料均应按重量比称量,计量工具应经常维修、校核,每班应复验1~2次。
(4)混凝土配合比应经试验室通过试验提出,并严格按配合比配料,不得随意加水。外加剂应先试验,严格控制掺用量,并按规程使用。
(5)混凝土拌制应根据砂、石实际含水量情况调整加水量,使水灰比和坍落度符合要求。混凝土施工和易性和保水性不能满足要求时,应通过试验调整,不得在已拌好的拌合物中随意添加材料。
(6)混凝土运输应采用不易使混凝土离析、漏浆或水分散失的运输工具。 4.1.3.2混凝土和易性差
拌合物松散不易粘结,或粘聚力大、成团,不易浇筑;或拌合物中水泥砂浆填不满石子间的孔隙;在运输、浇筑过程中出现分层离析,不易将混凝土振捣密实。
原因:
(1)水泥强度等级选用不当。当水泥强度等级与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之比大于22时,水泥用量过少,混凝土拌合物松散;当水泥强度等级与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之比小于10时水泥用量过多,混凝土拌合物粘聚力大、成团,不易浇筑。
(2)砂、石级配质量差,空隙率大,配合比砂率过小,难以将混凝土振捣密实。 (3)水灰比和混凝土坍落度过大,在运输时砂浆与石子离析,浇筑过程中不易控制其均匀性。
(4)计量工具未检验,误差较大,计量制度不严或采用了不正确的计量方法,造成配合比执行不准,和易性差。
(5)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够,没有拌合均匀。
(6)配合比的设计,不符合施工工艺对和易性的要求。 防治措施:
11
(1)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计算和试验方法,应符合有关技术规定。
(2)泵送混凝土配合比应根据泵的种类、泵送距离、输送管径、浇筑方法、气候条件等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碎石最大粒径与输送管内径之比,宜小于或等于1:3;卵石宜小于或等于是1:2.5,通过0.315mm筛孔的砂应不少于15%,砂率宜控制在38%~45%。
2)最小水泥用量宜为300kg/m3。 3)混凝土的坍落度宜为100~180mm。 4)混凝土内宜掺加适量的外加剂。
5)泵送轻骨料混凝土选用原材料及配合比,应通过试验确定。
(3)应合理选用水泥强度等级,使水泥强度等级与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之比控制在13~20之间。客观情况做不到时,可采取在混凝土拌合物中掺加混合材料(如粉煤等)或减水剂等技术措施,以改善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
(4)原材料计量应建立岗位责任制,计量方法力求简便易行、可靠。水的计量,应作标准计量水桶,外加剂应用小台秤计量。
(5)在混凝土拌制和浇筑过程中,应按规定检查混凝土组成材料的质量和用量,每工作班应不少于2次。
(6)在拌制地点及浇筑地点检查混凝土的坍落度或工作度,每一个工作班至少2次。 (7)在一个工作班内,如混凝土配合比受外界因素影响而有变动时,应及时检查、调整。
(8)随时检查混凝土搅拌时间,混凝土延续搅拌最短时间。 4.1.3.3外加剂使用不当
混凝土浇筑后,局部或大部分长时间不凝结硬化,或已浇筑完的混凝土结构物表面起鼓包,或混凝土拌合物浇筑前坍落度过小,不易浇筑。
原因:
(1)缓凝型减水剂(如木质素磺酸钙减水剂)掺入量过多。
(2)以干粉状掺入混凝土中的外加剂(如硫酸钠早强剂),细度不符合要求,含有大量未碾细的颗粒,遇水膨胀,造成混凝土表面鼓包。
(3)掺外加剂的混凝土拌合物运输停放时间过长,造成坍落度、稠度损失过大。 防治措施:
12
(1)施工前应详细了解外加剂的品种和特性,正确合理选用外加剂品种,其掺加量应通过试验确定。
(2)混凝土中掺用的外加剂应按有关标准签定合格,并经试验符合施工要求才可使用。
(3)运到现场的不同品种、用途的外加剂应分别存放,妥加保管,防止混淆或变质。 (4)粉状外加剂要保持干燥状态,防止受潮结块。已经结块的粉状外加剂,应烘干碾细,过0.6mm筛孔后使用。
(5)掺有外加剂的混凝土必须搅拌均匀,搅拌时间应适当延长。 (6)尽量缩短掺外加剂混凝土的运输和停放时间,减小坍落度损失。 4.1.3.4混凝土强度不足或强度不均匀,强度离差大
原因:混凝土拌制原材料质量未控制好,计量不严格,未认真执行配合比。 防治措施:控制好各种原材料的质量,要认真执行配合比,严格原材料的配料计量。 4.1.3.5轻骨料混凝土拌合物搅拌不匀,颜色不一致 原因:搅拌时间不足。
防治措施:要保证混凝土搅拌时,对拌合物搅拌的足够时间。 4.1.3.6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不稳定
原因:用水量掌握不准确,粗细骨料中含水率的变化未及时测定,未及时调整用水量。其次是用水计量不准确,水用量时多时少。
防治措施:混凝土搅拌时严格计量,及时测定粗细骨料中含水率的变化,调整用水量。 4.1.3.7匀质性差,强度达不到要求,混凝土试块抗压强度平均值低于0.85或0.9设计强度等级,或同批混凝土中个别试块强度值过高或过低,出现异常。
原因:
(1)水泥过期或受潮,活性降低;砂、石骨料级配不好,空隙率大,含泥量和杂质超过规定,有冻块混入;外加剂使用不当,掺量不准确。
(2)混凝土配合比不当,计量不准,袋装水泥欠重,计量器具失灵,施工中随意加水,没有扣除砂、石的含水量,使水灰比和坍落度增大。
(3)混凝土加料顺序颠倒,搅拌时间不够,拌合不匀。
(4)冬期低温施工,未采取保温措施,拆模过早,混凝土早期受冻。
(5)混凝土试块没有代表性,试模保管不善,混凝土试块制作未振捣密实,养护管
13
理不当,养护条件不符合要求;在同条件养护时,早期脱水、受冻或受外力损伤。
(6)混凝土拌合物搅拌完至浇筑完毕的延续时间过长,振捣过度,养护差,使混凝土强度受到损失。
防治措施:
(1)水泥应有出厂质量合格证,并应加强水泥保管工作,要求新鲜无结块,过期水泥经试验合格后才能使用。对水泥质量有疑问时,应进行复查试验,并按试验结果的强度等级使用。
(2)砂、石子粒径、级配、含泥量等应符合要求。
(3)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保证计量准确,及时测量砂、石含水率并扣除用水量。 (4)混凝土应按顺序加料、拌制,保证搅拌时间和拌匀。
(5)冻期施工应根据环境大气温度情况,保持一定的浇灌温度,认真做好混凝土结构的保温和测温工作,防止混凝土早期受冻。在冬期条件下养护的混凝土,在遭受冻结前,硅酸盐或普通硅酸盐水泥配制的混凝土,应达到设计强度等级的30%以上,矿渣硅酸盐水泥配制的混凝土,应达到40%以上,但C10及C10以下的混凝土不得低于5 MPa。
(6)按施工验收规范要求认真制作混凝土试块,并加强对试块的管理和养护。 4.1.3.8蜂窝
原因: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厚,振捣不实或漏振,模板有缝隙使水泥浆流失,钢筋较密而混凝土坍落度过小或石子过大,柱、墙根部模板有缝隙,以致混凝土中的砂浆从下部涌出而造成。
防治措施:混凝土一次下料厚度及振捣应符合《山东省建筑工程施工工艺规程》规定。根据钢筋间距确定混凝土骨料规格,做好配合比。模板缝隙处理作为一道工序,要堵严。墙柱混凝土浇筑前先用与混凝土同配比的无石子砂浆铺浆不少于50 mm厚。
4.1.3.9露筋
原因:钢筋垫块位移、间距过大、漏放、钢筋紧贴模板、造成露筋,或梁、板底部振捣不实,也可能出现露筋。
防治措施:钢筋垫块按规定垫好,钢筋绑扎位置要保证不位移。混凝土振捣应防止漏振或过振。
4.1.3.10混凝土麻面、粘结
原因:拆模过早或模板表面漏刷隔离剂或模板湿润不够,构件表面混凝土易粘附在模
14
板上造成麻面脱皮。
防治措施:支模时应保证模板表面清洁干净,并刷好隔离剂。混凝土拆模严格按规定的时间进行。
4.1.3.11孔洞
原因:是钢筋较密的部位混凝土被卡,未经振捣就继续浇筑上层混凝土。 防治措施:钢筋较密的部位采用小直径振捣棒,防止混凝土漏振。 4.1.3.12烂根
原因:支模前未每边模板下口未找平,模板下口不严密,混凝土漏浆。
防治措施:支模前在每边模板下口抹找平层,保证模板下口严密。墙体混凝土浇筑前,先均匀浇筑5cm厚砂浆或减石子混凝土。混凝土坍落度要严格控制,防止混凝土离析,底部振捣应认真操作。
4.1.3.13混凝土表面蜂窝、露筋、孔洞、夹渣、烂根、漏浆严重;洞口变形,缺棱掉角。拆模早,不按规定进行养护;表面裂缝
原因:模板内杂物清理不干净,模板加固不牢,接缝不严密,拆模过早;混凝土浇筑时漏振或振捣不密实,欠振。木模板未充分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混凝土浇筑后养护不好,造成脱水,强度低,或模板吸水膨胀将边角拉裂,拆模时,棱角被粘掉;低温施工过早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拆模时,边角受外力或重物撞击,或保护不好,棱角被碰掉;模板未涂刷隔离剂,或涂刷不均。
防治措施:木模板在浇筑混凝土前应充分湿润,混凝土浇筑时应保证不漏振、欠振或过振。混凝土浇筑后应认真浇水养护,混凝土拆模应符合有关规定,拆模时注意保护棱角,避免用力过猛过急;吊运模板,防止撞击棱角,运输时,将成品阳角用草袋等保护好,以免碰损。
4.1.3.14脱模后,表面酥松脱落 原因:
(1)木模板未浇水湿透或湿润不够,混凝土表层水泥水化的水分被吸去,造成混凝土脱水酥松、脱落。
(2)炎热刮风天浇筑混凝土,脱模后未适当护盖浇水养护,造成混凝土表层快速脱水,产生酥松。
(3)冬期低温浇筑的混凝土,浇筑温度低,未采取保温措施,造成混凝土表面受冻、
15
酥松、脱落。
防治措施:
(1)木模板应在混凝土浇筑前充分浇水湿透。
(2)炎热刮风天浇筑混凝土,脱模后应立即适当护盖浇水养护,避免混凝土表层快速脱水,产生酥松。
(3)冬期低温浇筑的混凝土,应采取措施提高混凝土入模温度,采取保温措施,避免混凝土表面受冻。
4.1.3.15截面尺寸、垂直度、平整度超允许值过大 原因:
(1)混凝土浇筑后,表面仅用铁锹拍平,未用抹子找平压光。
(2)模板未支承在坚硬土层上,或支承面不足,支撑松动,土层浸水,致使新浇筑混凝土早期养护时发生不均匀下沉。
(3)混凝土强度未达到1.2 MPa时就上人,使表面出现凹凸不平或印痕。 防治措施:
(1)混凝土浇筑后严格按水平控制标志或弹线用抹子找平、压光,终凝后浇水养护。 (2)模板、支撑应有足够的承载力、刚度、稳定性,支柱和支撑必须支承在坚实的土层上,有足够的支承面积,并防止浸水,以保证结构不发生过量下沉。
(3)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经常检查模板和支撑情况,如有松动变形,应立即停止浇筑,并在混凝土凝结前修整加固好。
(4)混凝土强度达到1.2MPa后,方可上人操作。 4.2安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4.2.1基础环不平整 通病现象:塔筒倾斜过大。 原因分析:
1、基础环施工方法不当;
2、基础环安装测量误差大,验收不仔细。 防治措施:
1、要有专人监督施工,施工时基础环支脚与垫铁焊接牢固。进行基础钢筋敷设时,要进行对称布筋,防止发生推移,致使基础环超差;在进行砼浇筑时,要整圈分层浇筑,
16
禁止只从一侧下料,避免发生基础环推移。
2、加强基础环安装过程的检测工作,监理加强复检验收,确保安装尺寸准确;基础环支腿调节完成后要及时将调节螺栓锁死;检测时,方法要正确,要用不同仪器进行校准测量。
4.2.2塔筒连接螺栓紧固不牢 通病现象:力矩不平衡塔筒振动大。 原因分析:
1、吊装单位为赶进度紧固力矩不到位; 2、监督、验收力度不够。 防治措施:
1、吊装单位进行螺栓紧固时,要确保液压泵工作正常,压力表指示准确,紧固时进行对称紧固,紧固力矩按要求逐级加大直至最终规范要求。
2、加强监督、检查验收管理,严格按照执行标准进行验收,对不合格的要立即进行整改。
4.2.3叶片螺栓紧固不牢
通病现象:力矩不平衡造成叶片卡桨。 原因分析:
1、吊装单位为赶进度力矩紧固不到位; 2、监督、验收力度不够。 防治措施:
1、吊装单位进行螺栓紧固时,要确保液压泵工作正常,压力表指示准确,紧固时进行对称紧固,紧固力矩按要求逐级加大直至最终规范要求。
2、加强监督、检查验收管理,严格按照执行标准进行验收,对不合格的要立即进行整改。
4.2.4塔筒及机舱卫生情况较差
通病现象:塔筒及机舱有包装袋乱丢现象。 原因分析:
1、吊装单位完工后清理不彻底; 2、验收时力度执行不够 。
17
防治措施:
1、认真落实文明生产实施细则的有关要求,施工过程中对废弃物进行集中放入垃圾袋中;
2、施工完毕后,及时对卫生进行清理装车,运至制定垃圾存储场地统一处理。 3、进行完工验收时,加强文明生产验收工作,对不合格的进行考核,确保完工即达到标准。
4.2.5塔筒平台螺栓紧固不彻底 通病现象:塔筒平台有铁板晃动情况。 原因分析:
1、塔筒内平台铁板紧固不牢; 2、平台铁板尺寸误差过大。 防治措施:
1、加强塔筒制造和到货验收工作,对工艺不合格的,严谨出厂和到货卸车; 2、塔筒进行安装时要对平台紧固情况进行复检,发现松动现象的要进行紧固。 4.2.6风轮组装完毕不起吊
通病现象:使得风轮地面不平稳,造成设备损坏 原因分析:
1、天气原因、风大。 防治措施:
1、如果叶轮组装完毕不起吊时,应用绑绳禁锢在固体物上,绑紧,以免造成设备损坏及人员伤害。
4.2.7吊车履带及汽车吊支腿陷入场地
通病现象:吊车履带及汽车吊支腿陷入场地使得施工造成影响 原因分析:
1、施工场地地质密度不够 防治措施:
1、所有施工场地施工前检查地质密度,合格后,需铺垫路基板。
18
4.3电气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4.3.1电缆敷设紊乱
通病现象:电缆敷设紊乱,不易检查,不美观。 原因分析:
1、无整体敷设计划,或有计划但操作性不强;
2、设备接线设计优化工作不到位,致使施工中变更过多,影响电缆敷设工艺; 3、施工中,未严格执行计划,随意摆放,检查管理工作不到位;
4、敷设时,电缆沟内照明度不够(这一原因往往被忽视),很难发现质量缺陷。 防治措施:
1、根据电缆清册制定电缆敷设方案,根据电缆通道的布置方式及电缆的走向,编制电缆断面图,从而确定电缆的敷设及摆放顺序。
2、根据电缆实际到货情况,按无电缆中间头的要求,重新优化、修改电缆数据库,确定每轴电缆应敷设哪几根。
3、编排电缆敷设整体计划和分段计划。对于不确定的因素,计划中要有备选方案,计划还要满足系统的完整性。
4、根据电缆敷设计划,安排相应桥架、电缆管等项目的施工。
5、施工人员要详细了解施工方案,在施工过程中,对易产生电缆交叉的场所,例如隧道转弯处、交叉路口等地方要安排有经验的施工人员把关,按照既定的敷设方案进行。电缆敷设的技术负责人要在电缆敷设过程中进行技术指导和监督,确保电缆敷设的准确无误。
6、电缆敷设一批后,为保证电缆敷设的总体外观的协调美观,必须进行统一的整理,经质检部门检查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批电缆的敷设。电缆敷设完毕后,需上架进行全面整理并用专用绑线绑扎固定。
4.3.2电缆管埋设不美观
通病现象:在电缆管埋设方面主要是电缆管埋设标准不统一,工艺粗糙。 原因分析:
1、电缆管尺寸不统一,切割随意; 2、电缆管口未做倒角处理;
3、电缆管埋设随意,不安作业要求施工。
19
防治措施:
1、埋设的电缆管同设备高度统一标准,与地面垂直。 2、电缆管埋入土中部分防腐处理彻底,不应有漏刷现象。
3、切割电缆管方法要规范,电缆管口要进行打磨,不应有毛刺,确保其光滑、平整。 4、部分电缆管对接时要加装对接套管,保证电缆管内部的清洁。 4.3.3电缆桥架支架安装不整齐
通病现象:电缆桥架支架存在变形,不整齐,防腐处理不到位。 原因分析:
1、安装桥架过程中,不按照工艺施工; 2、施工中随意切割、开口;
3、需焊接时,质量差,防腐工作重视不够。 防治措施:
1、施工中严禁使用电、火焊切割桥架和支架。
2、进行焊接时,保证焊口质量,焊口的防腐处理要做好除污、除焊渣工作,按照工艺施工。
3、施工完及时加盖桥架盖板,按照工艺要求进行加固。 4.3.4盘柜电缆进线及标识不规范
通病现象:电缆进线弧度不一致,标识不规范,不清晰。 原因分析:
1、电缆进线固定不统一,未按照要求进行施工;
2、未进行电缆标识、挂牌工作策划,或人员责任心不强,未按照要求挂牌; 3、二次接线人员没有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接线,接线较随意。 防治措施:
1、对于电缆挂牌不统一和电缆绑扎不统一的问题,需要制订统一的标准,电缆牌的书写采用打号机进行,电缆牌内容应按照设计清册写明电缆编号、型号、起、止点、等内容,电缆牌的绑扎统一使用尼龙绑扎带,在电缆起、止点、隧道拐弯处、竖井要进行挂牌。电缆绑扎要使用统一的尼龙绑扎带,绑扎的位置要符合验评标准的规定,施工中要确定专门人员负责电缆绑扎,做到责任到人,确保电缆绑扎整齐、美观。
2、在电缆进入配电盘、柜的位置,制订统一的预留弧度,施工中严格执行,电缆头
20
的卡箍要使用统一的电缆卡子,卡箍位置一致,做到谁接线谁负责。
3、选用具有丰富经验的人员,进行盘柜二次接线工作,严格贯彻技术措施和质量措施。
4.3.5电缆防火材料封堵不严及表面工艺不美观 通病现象:电缆防火材料封堵不严及表面工艺不美观 原因分析:
1、电缆防火材料封堵不严,不实; 2、防火堵料封堵不规范,不美观; 3、防火涂料涂刷不均匀; 4、防火包绕材料缠绕不紧固。 防治措施:
1、电缆半层预留电缆孔时预留钢筋头,为接线结束后安装防火阻燃板使用。 2、将有机防火堵料密嵌于需封堵的孔隙中。
3、设计要求需在电缆周围包裹一层有机防火堵料时,必须包裹均匀密实。
4、隔板与有机防火堵料配合封堵时,堵料须略高于隔板,高出部分形状规则,要求采用金属边框定型。
5、电缆预留孔和电缆保护管两端口应采用有机堵料封堵严实,堵料嵌入管口的深度不应小于50mm。
6、用无机防火堵料构筑阻火墙时,应达到光洁平滑,无边角、毛刺。
7、阻火墙应设置在电缆支架处,构筑要牢固;并应设电缆预留孔,底部设排水孔洞。 8、防火包施工安装前对电缆作必要的整理,不得使用破损的阻火包。在电缆周围裹一层有机防火堵料,将防火包平整地嵌入电缆空隙中,防火包应交叉堆砌。
9、在电缆竖井处使用时,先将竖井孔下端放置一块与洞口大小相同的防火隔板,防火包的码放一定要密实。应按设计敷设防火卡具,保证电缆之间位置符合防火要求。
10、当用防火包构筑阻火墙时,阻火墙壁底部应用砖砌筑支墩。 4.3.6电缆接头处接触不良 通病现象:电缆接头处接触不良 原因分析:
1、焊锡质量不合格,造成焊后没有融合好,有溶渣,长期运行后造成电缆接触不良;
21
2、施工人员质量意识差,不按交底施工,在有电缆接头的施工中,应焊接的,不焊接,只是用线芯绑扎,长期运行肯定会造成接触不良,尤其是控制电缆接头最为严重;
3、电缆接头材料不合格;
4、厂家制作的接线端子不合格,弹簧压力不合格。 防治措施:
1、电力电缆的热塑头制作时,应符合施工验收规范及作业指导书的要求,喷灯烤制时应使用火焰均匀,热塑管中无气泡。
2、接线端子与芯线连接时,接线端子规格应与芯线相符,接线端子与线芯表面接触应良好,无裂纹、断线、铜端子表面应光滑,导线和端子压接应牢固,并能抗电机转动时产生松动。
3、控制电缆头装配应紧固、密实,电缆头绑扎上下两侧用尼龙绳扎紧,塑料带包缠密实紧固。
4、电缆头制作材料应选用合格厂家合格品,入库后应合理保管,作业场所应有照明和通风,注意防火防潮。电缆头制作材料在有效期内使用。
5、接线端子和设备之间螺栓应压固,螺栓公差应符合规范要求,后部设弹簧垫,其紧固性应足以防止机械运行振动时造成的松动。
6、加强对施工人员的质量意识的宣传,制订严格的质量奖惩制度,做到奖优罚劣。 4.3.7盘柜安装工艺粗糙
通病现象:盘底座接地不良,表面油漆破坏,水平度、垂直度超标。 原因分析:
1、紧固螺栓繁多,易疏忽未紧; 2、施工过程中磕碰;
3、施工人员不认真,或方法问题。及量具问题。 防治措施:
1、使用梅花扳手进行螺栓紧固,质检员逐个检察。 2、施工人员在搬抬盘柜过程中,将盘柜表面用石棉布包好。
3、对施工人员进行培训,加强施工人员技能水平,对量具进行检验。 4、盘柜施工结束后,采取盖塑料布方法进行保护。
22
4.3.8盘柜内接线工艺差
通病现象:二次接线有接头,进线电缆有交叉,电缆头制作不整齐,电缆绑扎不美观,电缆屏蔽接地不统一,电缆线号模糊、长短不一,端子排接线不整齐。
原因分析:
1、施工人员预留芯线长度不够,设计变更后芯线改变接线位置; 2、电缆进盘柜,施工人员未认真整理、摆放,质检放松;
3、电缆接线人员思想对质量不积极进取,追求速度,技术水平不高; 4、发现电缆线号不清晰、长短不一的现象,不更改、更换;
5、施工人员要求自身能力不高,蒙混过关等思想存在,造成不良后果。 防治措施:
1、严格按照规范和工艺要求进行安装;按照图纸预留好电缆长度。 2、电缆进盘柜,施工人员认真整理、摆放,质检认真。
3、电缆接线人员思想对质量积极进取,追求速度,技术水平严谨。 4、发现电缆线号不清晰、长短不一的现象,要积极更改、更换。 5、施工人员要加强责任心教育。 4.3.9电气设备接地
通病现象:接地无可断开测试点,接地焊接不符合要求,接地标识不规范、不统一 原因分析:
1、相关作业人员不掌握电气接地施工要求,对接地安装要求的“明显、可测、可靠、统一”重视程度不够;
2、焊接人员技术水平低,搭接随意,不能保证搭接长度; 3、接地标识施工没有统一制作,形成色条不统一,不美观。 防治措施:
1、施工人员要熟练掌握接地安装工程施工工艺,并认真按照要求进行施工; 2、明敷接地扁钢在安装前需平整,确保安装横平竖直。
3、对同一区域接地装置的安装形式、安装方向、高度和条纹标识宽度等内容应进行统一策划、安排施工。
4、要选用具有焊工证的专业焊接人员进行接地线的焊接工作,焊接搭接长度必须符合下列规定:①扁钢为其宽度的2倍(至少3个棱边焊接);②圆钢为其直径的6倍;③
23
圆钢与扁钢连接时,其长度为圆钢直径的6倍。
5、接地线沿建筑物墙壁水平敷设时,离地面距离宜为250—300mm;接地线与建筑物墙壁间的间隙宜为10—15mm。
6、明敷接地线,应在导体全长度或区间及每个边接部位附近的表面,涂以15—100mm宽度相等的黄绿相间的条纹标识。中性线宜涂淡蓝色标识。
7、电缆桥架全长在30米以内的,应设置不少于2处与接地干线相连;大于30米时,应每隔20—30米增加与接地干线的连接点。
8、架构接地应用两根接地线与主网不同的两点连接。 4.3.10成品保护工作不到位
通病现象:设备、盘柜有磕碰、损坏,设备内部灰尘过多 原因分析: 1.现场施工野蛮,
2.施工现场设备及材料二次污染严重,直接影响施工质量。 防治措施:
1、安装好的盘柜,应在盘柜上盖一层塑料布,防止灰尘、水侵入,还能防止其他硬物碰撞及划伤表面。
2、安装好的变压器,应在其周围设置围栏及警示牌,禁止人或车辆靠近。 3、敷设完的电缆管管口应及时进行封堵,防止硬物堵塞管口,无法穿电缆。 4、敷设完的电缆应派专人监护,并挂牌,防止现场电火焊施工时火星烫伤电缆。 5、已安装完的电缆桥架应及时做好成品保护措施,在桥架上悬挂标示牌,禁止他人损坏桥架,更不允许在桥架上施工。
6、已接完的电缆二次线,不允许他人随便拆卸。
24
圆钢与扁钢连接时,其长度为圆钢直径的6倍。
5、接地线沿建筑物墙壁水平敷设时,离地面距离宜为250—300mm;接地线与建筑物墙壁间的间隙宜为10—15mm。
6、明敷接地线,应在导体全长度或区间及每个边接部位附近的表面,涂以15—100mm宽度相等的黄绿相间的条纹标识。中性线宜涂淡蓝色标识。
7、电缆桥架全长在30米以内的,应设置不少于2处与接地干线相连;大于30米时,应每隔20—30米增加与接地干线的连接点。
8、架构接地应用两根接地线与主网不同的两点连接。 4.3.10成品保护工作不到位
通病现象:设备、盘柜有磕碰、损坏,设备内部灰尘过多 原因分析: 1.现场施工野蛮,
2.施工现场设备及材料二次污染严重,直接影响施工质量。 防治措施:
1、安装好的盘柜,应在盘柜上盖一层塑料布,防止灰尘、水侵入,还能防止其他硬物碰撞及划伤表面。
2、安装好的变压器,应在其周围设置围栏及警示牌,禁止人或车辆靠近。 3、敷设完的电缆管管口应及时进行封堵,防止硬物堵塞管口,无法穿电缆。 4、敷设完的电缆应派专人监护,并挂牌,防止现场电火焊施工时火星烫伤电缆。 5、已安装完的电缆桥架应及时做好成品保护措施,在桥架上悬挂标示牌,禁止他人损坏桥架,更不允许在桥架上施工。
6、已接完的电缆二次线,不允许他人随便拆卸。
24
正在阅读:
风电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06-22
岩石学复习资料09-19
SL320电气说明书12-27
人生就是这短短 6 句话08-02
一种网络流量监控系统的设计方案06-12
工程见习期工作小结02-15
27砌体工程施工方案03-10
璀璨人生歌曲,璀璨人生所有歌曲02-13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风电
- 防治措施
- 通病
- 质量
- 工程
- 沪教版六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期末试题
- 大堂副理标准操作程序 - 图文
- 三年级第二学期课课练
- 四级语法细说虚拟语气
- 各类住宅楼建筑安装工程造价分析表
- 全省安全生产大检查大整治大防控
- 企业分析单选多选题总复习
- 万里学院体育理论考试题库之健美操
- 东大19春学期《公共政策分析》在线作业2
- 2013 u大师v1.1.0版重装win7菜鸟级教程
- 2007-2009体育人文社会学业历年真题2
- 2017年辽宁省铁岭市中考数学试卷(Word解析版)
- 活血解毒汤治疗扁平疣153例
-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材分析
- 广东省三大重点林业生态工程考核表
- 郑和下西洋综述
- 孝歌歌词大全
- 金蝶EAS财务系统操作手册
- 国家税务总局王军局长在2015年全国税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二级建造师继续教育-BIM技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