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

更新时间:2023-09-18 21:53:01 阅读量: 幼儿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

摘要:训诂学在我国历史上源远流长,它萌于先秦,兴于两汉,以解释传达语义为主要任务。在很多人看来训诂学是一门十分高深的学问,其实训诂学与中学的语文教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不仅为中学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经验,还弥补了很多现行课本注释中的不足。

关键字:训诂学 中学语文教学 密切关系

训诂学作为古代汉语研究的一个分支,是一门比较高深而又专门化的学问,而中学的语文教学却是一门较为普及的研究课题,说它们两者联系较为密切,是否有失偏颇。其实细想想也不尽然,训诂学虽然是一门理论深度较高,比较专门化的学问,但它又是以语言实践为依托的,非常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一门学问。它通过各种语言实践为我们正确理解语言、解释各种文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这些经验我们能够运用到今天的语文教学中,从而在教学中取得更大的成效。

中学的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而理解与运用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理解是运用的基础,运用又是在理解基础上的再提高。因而中学的语文教学就应该从理解入手。所谓理解,就是要让学生正确理解语文课本中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者的写作意图及表现形式。而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主要是靠文章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的。所以戴震说:“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其道者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其中的“道”大概就是与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作者的写作意图及表现形式等相一致。“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就是指必须通过文章的语言形式来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读经亦是如此,读其他的文章又何尝不是如此?可见,理解文章的内容应该以理解文章的语言为基础,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要读懂文章。而读懂文章就要求我们要理解其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中学语文就是这样一种以字、词、句为教学重点的教学活动,可以说字词的教学几乎贯穿了它的始终。同时,汉语重意合,不重形合。汉语的词形没有变化,汉语的主要语法手段只是语序和虚词。而面对从小就一直在说汉语的中学生这一现状,更是决定了中学的语文教学应以语义教学为重点,讲一些汉语的语法要点,让他们运用汉语的同时也真正地理解它。而这也是训诂学所要解决的问题和任务,在这一方面训诂学也是留下了诸多的经验和方法,所以教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若能运用些训诂学的知识和理论,定能在教学过程中取得很好的成效。

灵活地运用训诂学的知识和理论,还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传统的训诂实践在解词释义方面,有很多好的方法,这些方法既与汉语语言自身的特点紧密结合,又已经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一点在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如被很多学生常混为一谈的“即”和“既”,单纯地死记硬背虽然当时会让学生有印象,但这不会持续长久,日子一长依旧会产生模糊。但如果在教学中运用训诂学中的形训的方法,就可以让学生更加形象的记忆,改变死记硬背这种情况。“即”和“既”的左边都是相同的,都是器皿盛有事物的形状,所以就不用再去区分。但两个字的右边是不相同的,在记忆时我们可以这样区分,“卩”表示一个人面向器皿就食,“旡”表示一个人用完餐离开时背对器皿。所以“即”的本义为“就食”,因而就有走向、靠近的意思,如在“即位”“即席”

等词中的意义,也有“就是”的意义。而“既”的本义当是“食竟”,所以有“完毕”“已经”等意义。“既然”一词开始就是“已经这样”的意思,后来才虚化为连词,用来引出表推论的前提。通过这样的解释,我想这两个字及词语的意义学生们就会很难再忘记。

虽然在中学的语文教学中,教材对于古文的注解已经十分详尽了,但由于多种原因,可能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完美的地方,如果懂得一些训诂学的理论和知识,我们便可以重新加以审定和研究,把这些问题迎刃而解。如《触龙说赵太后》:“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之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解释为:“稍稍地增加了一些喜欢吃的东西。益,增加。”其实,此处“少”、“益”都是副词“稍微”,“渐渐”之义。此义在《苏武传》中也出现过:“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即(伤)稍微好些,而非“更加好些”。还有《李将军列传》:“??而广身自以大黄射其裨将,杀数人,胡虏益解。”“益解”指的是渐渐散去,而不是更加解围。所以如果掌握了一些训诂学的知识和方法,那么在碰到这样的古文注释时,我们就可以避免出现人云亦云的现象,而是用自己所掌握的训诂学知识对其进行重新的审视和研究,来对这些注解进行辨析,通过课文的内容找到最佳的解释,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训诂学的方法和经验,虽然提高了中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和效果,解决了课本中存在的很多不足,但在我们运用训诂学的知识时,也要切记以下几点:首先,解释时要对词义进行正确的理解,这样才不会导致对全句乃至全文的理解的偏差。如《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如果不知道“溅”与“惊”为使动用法,则很容易把它翻译成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这样南辕北辙的解释。其次,我们还要照顾原文句式,不要因为自己的喜好乱翻译。如《晏子故事两篇》中“何为者也”一句,应当译为“干什么的?”而非“这人是谁?”最后,还要正确理解句中的逻辑关系,以免导致对句中词语解释错误。虽然以上几点不足以避免在语文教学中会出现的各种错误,但是熟悉地掌握训诂学的知识与方面,一定会让我们在教学中减少错误的发生。

总之,训诂学为我们学习汉语,研究汉语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可以说它是语文教学的有力武器之一,我们在教学过程应该努力挖掘这一文化宝库,继承和发展汉语的优秀传统,提高中学语文教学的水平,尤其是古汉语的教学水平,让这一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郭在贻.训诂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5:10—12

[2]齐佩瑢.训诂学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1984:150—155 [3]李传书.训诂与中学语文教学[J].零陵学院学报.2003.24(1) [4]顾旻.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J].山东师大学报.1991.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h8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