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更新时间:2023-10-25 12:2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

——扬国粹,传文化,从语文开始

中国是一个古老文明的国家,她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她的古老,是她在创造历史文明进程中,能保持着自身丰厚的传统精神,善于在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精神中,融合世界其他各民族优秀文化的营养,经过5000年来的传承和汲取,她的文明得到不断丰富、发展和提高。

如果说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的外在表现,那么,文化就是一个国家独有的尊贵名片,这些“名片”介绍着国家的特点,民风民俗。它,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悄悄地在幕后牵引这市场经济。作为中国人

的我们也经常以我们的古老而悠久的传统文化引以为傲。 然而很可惜的是,现代的中学生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不仅一无所知,而且不屑一顾。作为传承文化与知识的教师看到这古文明被现代文明所掩盖,而悄然把自己的灿烂文化置于一边的时候,那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所以从现在开始,从身边开始,为我们的国粹做点事,那就是将我国的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有机的融合到一起。

一、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已经不仅仅是“十六大”以来党和政府“培育民族精神”的一系列布署,而应该把他看成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目标来完成。

在我们讲究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不能单单按部就班,以文解文,进行枯燥无味的、空洞的、使人厌烦、使人昏昏入睡的授课;不能以“一切为了考试过关”作为授课的目的;不要“填鸭式”的教学;我们必须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己任,改变授课方式,只有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范围,才能说是提高了学生的素质;我们应以学生素质的提高为重,搞好语文教学。在教学时充分挖掘和展示传统文化优秀篇章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倾心倾力,感同身受地教,学生就会受到震憾、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成为价值观和人生观。注重利用传统文化培育学生的人文素质。因此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

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我国历史上,通常是由官方公布标准化的学习文本,来推进官学和民间的基础教育,如魏晋时期刊刻“三体石经”,隋唐以来陆续公布官定的“九经”、“十三经”和“四书”等教本;在民间,几乎同时推出了“千字文”、“百家姓”、“唐诗三百首”、“三字经”等普及读本;在宫廷还有《文选》、《古文观止》等范本;即便是在科举时代,基础教育读物也体现出较强的实用性、工具性和传统性。这些经验和资源为今天学习传统文化提供了某种借鉴。

可见中华传统文化带有鲜明的过去时代的烙印,它创成于本民族祖先,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值得后人重视、传承与发展。当然,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教师要认真加以取舍,引导学生学习经典,

让学生沉浸进去,从阅读中获得美感,产生愉悦之情。国家“二期课改”语文教材中,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目前考试仍采用让学生选择ABC填充式,把作品思想、美感、意境、韵味破坏殆尽。我们认为,语文教师更要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有相应的传统文化根基和艺术修养,不但能把古典作品中美的东西阐释出来,还能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老师勤于耕读,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学生就会敬佩你。反之那些只会背背教学参考书、敲敲电脑查查资料的老师,让学生佩服你是不可能的。

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以陶冶情操、增强语感

例如讲授《过零丁洋》时,教者在讲完此文后穿插讲述古代爱国诗人文天祥的生平、他的一些事迹以及他的重要作品的情况。教者通过简单易懂的言语描述,可以产生比较好的效果:我国古代诸如《过零丁洋》这样的爱国诗词数不胜数,同样,爱国诗人也非常之多,其中影响比较大的就有文天祥一个。文天祥,南宋大臣、文学家,著名的民族英雄。二十岁考取进士第一名,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1276年,元军迫近南宋京城临安(今杭州),他被派往元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在镇江逃出,得到人民群众的救援,由海路至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击元军。曾一度收复了一些失地,后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转战海丰、潮阳一带。宋末帝赵昺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被元军所俘。后被押送大都(今北京),囚禁三年,迭经威逼利诱,受尽百般折磨,始终不屈。于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1283

年1月9日)在柴市从容就义,表现出坚贞的民族气节。文天祥的后期作品密切反映现实,艺术地反映了作者的斗争生活和爱国思想,展现了南宋军民抗击元军的情景,写得沉郁悲壮,感人至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舍身取义,一片丹心将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这激情慷慨的两句诗,表明了诗人舍身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全诗也因有此两句收尾而成为一代名作,千古壮歌。 相信,经过教者这样“点拨”,学生在课后一定会记得在中国古代有这么一个文学家、爱国诗人的存在,而他的情操、品格也一定会萦绕与同学们的心中;对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他们也许一辈子也忘不了,最重要的是,他们曾深深地震撼于文天祥的高尚的爱国情操与民族气节当中。同时一定要要求学生反复朗读,熟读成诵,以增强语感。

四、与学生价值取向共优化, 学会知识,学会做人

与学生价值取向共优化指的是把传统文化纳入语文教学要注意和学生的精神、人生发展需求和谐结合起来。传统文化只有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才是有意义的。古人曰“和易以恩”,融洽的学习氛围才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在传统文化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应互为对象,平等主动,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故应激励学生放胆而言,使其平等参与到教学中来,在观点的碰撞中闪耀智慧光芒,让每个学习者都切实感受到把古人思想和自己思考结合起来的乐趣和收获。

语文教师要承担起价值引领的重责,要审慎、准确把握传统文化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将一些推介给学生阅读的古文化作品拿来进行全面“透视”,看一下 “经典”里究竟有多少真经典,“经典”中的经典是什么,然后将一部分有价值的“经典“内容拣选出来给学生们看。教师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以德育人的独特而强大的功能,竭力引导学生在感受、感悟传统文化底蕴的过程中,能受到心灵的感动、人格的感化。使学生与传统文化文本的对话过程中,通过静心阅读,与作者相逢与案前灯下,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对作者的认识、思想、情感、追求、人格、志趣、品位等,或认同,或发问,或共鸣,或陶醉??应倡导生命与生命的平等交流的体悟学习方式。教学方式上,强调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强调课堂内外的互动,强调书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历、人生追求的结合,强调纸质教材与多媒体课件的结合,强调学习与研究的结合等等。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思想渐渐摆脱浮躁,使学生的精神受到圣哲前贤思想的滋养,让学生既学文化,又学做人,语文教学之舟才能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上又能吮吸着鲜活的时代气息扬帆远航!

最后,我想,一切文化包括传统文化和与时俱进的现代文化,只有容入到生活中,以生活为载体,才能呈现出其耀眼的光芒,规范我们的思想和言行,使得我们做到智圆行方,从容面对生活,担负起文化传承的重任。

一个国家的进步,需要文化的支持: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需要文化的推动,一个国家要想跻身“大国”的行列,想要腾飞,想要

崛起,更离不开“文化”这个通往大国之路的必经通道!可见,保护我国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当代中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传承并发扬我国的优秀传统,让祖国腾飞,让做过崛起,让中国重新变成名副其实的“大国”!让中国这个东方的巨人傲然屹立在世界上,迎接着希望的曙光!

沈阳市第七十二中学

高蕊 2007年3月10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gz2.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