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行政学复习材

更新时间:2024-02-27 19:1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公共行政学复习材料

1.

公共行政的涵义与特征。

公共行政是指国家行政组织和其他履行公共行政职能的公共部门依法行使公共权力,对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的活动。

具体理解:公共行政的主体是国家公共行政组织;公共行政的客体是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公共行政的实质是国家行政组织和其他公共组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组织和管理活动;公共行政应依法进行(根本特征)。 特征:(一)公共性(二)权威性(三)规范性(四)民主性(五)效率性 2.

公共行政学的涵义与特点。

公共行政学是研究公共组织进行公共行政活动的学问。具体来说,公共行政学是研究公共行政组织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的规律的理论体系。

特点:政治性;应用性;变革性;综合性。 3.

公共行政学产生的背景、原因、过程。

形成的社会背景:美、英、法、德等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完成了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第二次科技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由生产和资本集中所引起的垄断统治开始形成;国家对外的政治扩张和经济扩张,国际交往频繁了。

产生的原因:强化国家职能的需要;科学管理运动的推动;社会生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结果;政治理论和政府实践的产物。 产生的过程:11887 年,美国学者威尔逊在美国的 《 政治学季刊 》 上发表了他的著名论文 《 行政学研究 》 。这篇文章的问世,被认为是公共行政学产生的标志。

古德诺、泰勒、法约尔、韦伯、魏劳毕、费富纳、怀特等人的贡献。 4.

学习、研究公共行政学的意义和方法。

意义:(一)有助于掌握公共行政规律,正确行使政府职能,指导我国政府的公共行政实践(二)有助于我国政府迎接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三)可以为政府正确地制定政策和有效地执行政策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从而有利于提高政府公共行政的水平和行政效率(四)有助于提高政府公务员的素质,培养和造就适应社会发展的行政人才。

方法:(一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二)调查研究法(三)历史研究法(四)案例分析法(五)比较研究法(六)系统研究法 5.

公共行政环境的涵义及其特征。 (一)公共行政环境的涵义

公共行政环境主要指公共行政组织运行的外部环境,也就是在公共行政组织界限之外,对其存在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各种要素、条件的总和。一般的环境不能称为公共行政环境,只有那些影响到公共行政的外部环境才能称为公共行政环境。 (二)公共行政环境的特征 :复杂性;差异性;变动性;综合性。 6.

行政生态学(代表人物、理论)。

1957 年,哈佛大学教授里格斯发表了 《 比较公共行政模式 》 。 1961 年,他又发表了 《 行政生态学 》 ,这是行政生态学的代表作。里格斯把行政生态学定义为研究 “ 自然以及人类文化环境与公共政策运行之间的相互影响情形 ” 的科学。

行政生态学研究的主要领域: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对公共行政的影响;文化环境与公共行政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心理环境对

公共行政的影响;生理环境对公共行政的影响。 1.融合型,即农业社会的行政模式 ① 经济水平是农业生产力;

② 政治与行政不分,权力来源于君主;

③ 实行世卿世禄的行政制度,行政官吏在政治和经济上自成特殊的阶级; ④ 政府与民众较少沟通;

⑤ 土地的分配和管理是政府的重要事务; ⑥ 官僚的职位重于行政政策; ⑦ 行政风范带有浓厚的亲族主义色彩;

⑧ 行政活动以地域或土地为基础,行政的主要问题是维持 行政的一致和统一。

2.衍射型,即工业社会的行政模式

① 经济基础是美国式的自由经济或苏联式的管制经济; ② 民众有影响政府决策的渠道,政府与民众关系密切; ③ 行政风范体现平等主义、成就导向和对事不对人原则; ④ 沟通渠道发达;

⑤ 社会高度专业化,行政管理的主要问题是谋求专业化基础上的协调和统一。 3.棱柱型,即过渡社会的行政模式

① 同时具有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行政形态的一些特征;

② 政府的制度、法规不健全,已有的仍不能实际起到约束和规范作用; ③ 形式上虽已抛弃了传统社会中的行政特性,实际上仍具有其影响力; ④ 同时呈现出异质的行政制度、行政风范和行政行为; ⑤ 传统结构与现代结构重叠存在。 7.

公共行政环境与公共行政的辩证关系。

公共行政环境是公共行政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它决定、影响或制约公共行政目标的制定、机构设置、体制运行和活动方式的选择等。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公共行政环境,就必定有什么样的公共行政。但公共行政在适应公共行政环境的同时,又能动地利用和改造公共行政环境。

(一)、公共行政环境对公共行政的制约作用:公共行政环境是公共行政系统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公共行政环境决定着公共行政的框架、结构及运行的基本规则;公共行政环境影响甚至决定公共行政职能的内容及其实现;公共行政环境影响着公共行政过程。

(二)、公共行政对公共行政环境的利用和改造

公共行政存在和发展的全部价值就在于它在适应公共行政环境的基础上,可以能动地利用和改造公共行政环境。 1) 2) 3)

利用公共行政环境所提供的政治、经济、文化、技术、心理等条件,针对所面临的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政策、方针和具体办法,并迅速有效地加以实施。

通过对公共行政环境的再认识、再思考、再总结,主动自觉地纠正以往错误的、不符合公共行政环境要求的管理行为、管理法规和管理方式。

公共行政对公共行政环境的能动作用,也可以表现在消极方面,即对公共行政环境起到阻碍和破坏作用。 (三)、公共行政与公共行政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

公共行政与公共行政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由不平衡到平衡,再到不平衡,再到平衡,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动态平衡的过程。

1) 2) 8.

公共行政与公共行政环境之间的相对平衡:公共行政符合公共行政环境的基本性质;公共行政适应公共行政环境的现状和发展水平;公共行政顺应公共行政环境的发展方向。

公共行政和公共行政环境平衡的特点:综合平衡;宏观平衡;暂时平衡。 公共行政环境的主要内容(要素)。

一 、 政治环境:公共行政的政治环境,是指在国家宪政体系中,不包括公共行政自身因素在内的上层建筑各项要素的综合。 二 、经济环境:公共行政的经济环境是指对公共行政活动有重大影响的各种经济因素的总和,主要涉及一个国家

的经济制度( 经济环境的核心内容 )和生产力水平两个方面。 三 、文化环境:公共行政的文化环境是指由一定的世界观、理想、信念、伦理、价值、心理、文化程度等构成的综合体。 四 、国际环境:公共行政的国际环境是指一个国家同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自然地理等方面的相互关系及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关系。 五 、自然环境:公共行政的自然环境是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它包括地形、气候、土壤、森林、矿藏、海洋、水系及动植物分布等自然物和生态物。 9.

当代中国公共行政的国际环境。

和平与发展是我们时代的主题,是现代国际环境的基本趋势和主要特点。 (一)经济环境 总趋势: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正朝着高度和深度发展。 表现: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国际经济竞争的加剧。 主要消极因素: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国际经济波动。 (二)政治环境 主题: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

表现:多极格局初露端倪;全球性的两种社会政治制度对立转为多样性的政治制度并存发展;国际竞争由单纯的军事领域竞争转向以经济、科教为主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主要消极因素: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西方国家的 “ 和平演变 ” 图谋;恐怖主义与宗教极端主义。 (三)文化环境 主题:人类精神文明的极大发展和极大丰富。

表现:科技、教育飞速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人类社会;文化产业的崛起,不同文化的交与合作日益发展。 主要消极因素:文明的 “ 冲突 ” 或 “ 碰撞 ” ;消极、颓废的文化;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困境。 (四)自然环境 主题:守护人类共同家园,实现可持续发展。

现状:人类文明与自然的冲突日益加剧,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污染和破坏情况令人担忧,治理环境的任务相当艰巨。 10. 当代中国公共行政的国内环境。

我们中国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段,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1) 2) 3)

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社会主义国家。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即不发达的阶段。

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从事公共行政活动,必须立足于这一基本国情而不能超越这一必然的阶段。

(一)政治环境:

中国现行的政治体制日臻完善;执政党的领导方式发生转变; 公民社会日益成熟壮大;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不断发展。 (二)经济环境:生产力大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并逐步完善;经济增长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节约型转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已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

(三)文化环境:当代中国行政文化的核心,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传统文化的影响仍然很大;西方文化的渗入;道德水平呈现多层次性。 11. 简述公共行政职能的涵义与特征。 (一)公共行政职能的涵义

公共行政职能也就是政府职能,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它反映着公共行政的基本内容和活动方向,是公共行政的本质表现。通俗地说,公共行政职能指的就是政府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公共行政职能国家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职能的表现和具体执行。 (二)公共行政职能的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动态性;公共性;系统性 12. 简述公共行政职能的实现方式。

行政职能的实现方式基本上经历了由直接方式为主向直接、间接方式并用的发展过程。

(一)直接方式 直接方式是指行政机关通过行政权力的行使和运用以达到实现行政职能目的的方式。 政府职能实现的直接方式即是行政命令手段。

(二)间接方式 间接方式指行政机关并非直接依靠行政权力而以法律和经济等手段来实现行政职能的方式。 间接方式包括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思想教育手段。 13. 简述公共行政的基本职能。

公共行政的基本职能可概括为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和一般社会职能。

(一)政治职能 政治职能是指保卫国家的独立和主权,保护公民的生命安全及各种合法权益,保护国有或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维护国家的政治秩序等职能。

(二)经济职能 经济职能是指政府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负有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维护经济基础稳定的职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该有如下经济职能:1. 规范和稳定市场秩序,确保自由竞争;2. 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确保国民经济平衡发展;3. 直接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弥补市场供给不足;4. 管理国有资产,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三)文化职能

文化职能是指政府领导和组织精神文明建设的职能,包括:意识形态职能,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职能,发展文学艺术和体育卫生职能,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职能,清除有害的文化产品的职能。 (四)社会职能

社会职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职能是指除了政治职能之外的所有社会管理职能,狭义的社会职能是指政府除了政治、经济和文化职能之外的社会管理职能。

这里所说的社会职能就是指后者,也即政府组织动员全社会力量对社会公共生活领域进行管理的职能。 政府的社会职能主要有下列内容:

1. 维护社会秩序;2. 提供社会保障;3. 实施人口政策;4. 保护自然环境。 1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行政职能体系。

党的十六大报告:完善政府的 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

(一)经济调节职能 政府的经济调节职能主要是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优化经济结构。

(二)市场监管职能 政府作为制度的供给者,应通过制定和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履行其在市场监管方面的主要职能。 (三)社会管理职能 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协调社会矛盾;保证社会公正;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公共服务职能 公共服务,就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具体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布公共信息,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

15. 公共行政职能转变的涵义及其制约因素。

涵义:公共行政职能转变即政府职能转变,是指为了适应公共行政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对公共行政职能(政府职能)进行的调整、重组和优化,主要涉及职能内容、职能范围、职能重心、职能方式和职能关系等。

制约因素:(一)政府与市场经济的影响(二)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影响(三)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影响(四)体制改革的影响(五)公共行政自身发展的影响 16. 中国公共行政职能转变。 (一)中国公共行政职能转变的必然性

(1)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经济体制的一系列变革,必然要求包括公共行政体制在内的整个上层建筑与之相配套、相适应,要求政府行政职能的调整与转变。

(2) 实现政府职能体系合理配置的根本途径改革开放前政府职能的特征:集中计划管理、微观直接管理、片面强调政治职能。弊端:政府机构膨胀、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容易产生腐败、企业和社会缺乏动力机制。

(3)政府机构改革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职能是机构设置和机构改革的重要依据。只有分清职能和明确职能,才有可能据此对政府机构进行科学的调整和改革,避免陷入 “ 精简一膨胀一再精简一再膨胀 ” 的循环怪圈。 (二)、中国公共行政职能转变的内容。

(1). 职能重心的转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了政府职能重心的根本转变。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更加重视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着力解决民生问题。

(2). 职能方式的转变 ① 由运用行政手段为主转向运用经济手段为主 ; ② 由微观管理、直接管理为主转向宏观管理、间接管理为主; ③ 由重视计划,排斥市场转向把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起来。 (3). 职能关系的转变

分清职能、理顺关系、划分不同管理主体之间的职责权限。

① 理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上级地方政府与下级地方政府之间的职能关系;② 理顺政企关系;③ 理顺政事关系;④ 理顺政社关系;⑤ 理顺政府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关系。

17. 简述公共行政组织的涵义与特征。

(一)、公共行政组织的涵义

组织: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按特定的结构形式和活动规范结合而成的开放型群体。

广义的公共行政组织:各种为达到共同目的而具备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执行性管理职能的组织系统。 狭义的公共行政组织:专指为推行政务,依据宪法和法律组建的国家行政机关体系。 (二)、特征:公共性 ;系统性 ;政治性;权威性 ;发展性;法制性。 18. 公共行政组织设计应遵循哪些原则。

职能目标原则;职、责、权一致原则;精简效能原则;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适当原则;统一与权变结合原则;依法设置原则。 公共行政组织的结构类型:公共行政组织结构,是指公共行政组织各构成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是由法律所确认的各种正式关系的模式。

公共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又称为公共行政组织的层级结构或直线制、层级制,是指公共行政组织的纵向分工,也就是公共行政组织系统内部上下级之间的机构、职位、人员的配备和责任、权力、工作程序的等级划分。基本要求:层级节制、 只管一个层次。

纵向结构(直线制)的优点 1. 分层负责,事权集中,统一指挥;2. 行动迅速,利于监督控制;3. 能发挥各个层级行政组织的积极性、创造性;4. 各层级行政首长负责全面管理工作,有利于培养全面型行政管理人才。

纵向结构(直线制)的缺点1. 缺乏专业化的管理分工,各层级行政首长管辖事务过多,难以事事精通;2. 容易形成地方地块分割,不利于各地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发展,也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宏观控制 公共行政组织的横向结构

亦称部门化结构、分部化结构、职能制,指同级行政部门之间平衡分工、相互合作与协调的构成形式。

一级政府除领导机关之外,按职能目标、权力责任、专业性质或管辖区域的不同划分为若干平行的职能部门。公共行政组织结构部门化是为适应社会功能分化和公共事务日益增长的客观需要。 公共行政组织横向结构的类型

1.按职能划分根据业务性质设置政府部门2.按管理程序划分根据管理环节设置政府部门3.按管理对象划分根据管理、服务的对象设置政府部门4.按地域划分根据行政区划设置政府部门 横向结构(职能制)的优点

1. 对于所管理的对象实行专业化管理,自成体系、分工合作,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2. 使行政首长摆脱日常具体业务,集中精力筹划全局的决策领导。3. 在横向结构中,专业分工、业务相似,往往伴随着行政人员专业技能的迅速提高,易于提高组织效率。

横向结构(职能制)的缺点

1. 如果分工过细,容易造成机构臃肿、部门林立、管理失控,也增加了协调的难度。2.职能部门之间常是平行协商关系,当职能部门间缺乏主动协调时,上级不得不陷于没完没了的协调中,易于降低决策质量。 19. 公共行政组织的体制类型。

(一) 公共行政组织的领导体制:首长制与委员会制首长制又称一长制或首长负责制,指行政首长独自掌握决策权和指

挥权,对管辖的公共事务进行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并完全负责的领导体制。 委员会制是指在一个行政系统中,由两个人以上掌握最高决策权和指挥权,按多数原则进行决策的行政领导体制。

(二)公共行政组织的权力体制:集权制与分权制集权制是指行政权力集中于上级机关,下级机关没有或很少有自主权,

必须依照上级机关的法令或指示采取行动的权力体制。 分权制是指下级机关在其管辖范围内有自主决定权,上级机关只作某些重大的方针、政策方面的指示、规定,而不干涉下级机关在其权限之内所做决定的行政权力体制。

20. 毛泽东、邓小平的公共行政组织理论。

(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民主革命时期的革命根据地建立了人民政权,创立了适合我国实际的行政组织理论。坚持共产党对政府组织的领导; 依靠人民大众管政府; 强调政府组织的设置必须适应革命中心任务的需要; 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划分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职权,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实行精兵简政; 注重政府组织的作风建设,强调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形成官兵一致、军政一致、军民一致的良好人际关系。

(二)邓小平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行政组织理论,主要是:针对我国存在的 “ 机构臃肿,层次重叠,手续繁杂,效率极低 ” 的问题,明确提出 “ 精简机构是一场革命 ” 的论断; 指出我国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 精简、统一、效能” 的行政组织体系,建立从上到下的强有力的工作系统; 改

革的方针是 “ 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走一步,看一步 ” 。 21. 公共行政组织改革的涵义与动因。

(一)公共行政组织改革就是为适应环境的变化,提高公共行政组织的效能,而对公共行政组织的机构、人员、任务、技术等方面所进行的重大调整和变革。

具体理解:公共行政组织改革是公共行政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客观要求; 公共行政组织改革是在原有组织基础之上的部分质变; 公共行政组织改革是实现公共行政组织动态平衡的手段; 公共行政组织改革的目的是要提高公共行政组织的效能。

(二)公共行政组织改革的动力因素: 行政环境;行政目标与价值观;公共行政理论创新;改革的心理因素;技术因素的推动。

我国公共行政组织改革的必要性:消除公共行政组织自身弊端,提高行政效能的重要

途径;适应社会发展规律,促进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22. 我国公共行政组织存在的问题。

纵向层次过多,权力过分集中;横向部门划分过细,职能不明,交叉重复;组织结构不协调,不配套;公共行政组织法规不健全;人员严重超编,财政负担沉重。 23. 推进我国公共行政组织改革的策略。

以服务型政府建设为目标,继续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推进大部门管理体制改革,在精简机构的同时提高政府的效能和活力;适时调整行政区划,压缩行政层级,进一步理顺政府间关系;加强行政组织法制建设,实现行政组织编制管理的法治化;继续完善公务员制度,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采取正确的改革策略和措施,妥善解决机构撤并、人员分流等老大难问题。

24. 公共人事行政的原则、地位和作用。

原则:知人善任原则 ;公平竞争原则 ;功绩原则;依法管理原则 ;德才兼备原则 。

地位和作用:公共人事行政在国家政权建设和行政管理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公共人事行政是立国安邦、巩固政权的根本大计;公共人事行政是政治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公共人事行政是开发政府人力资源的重要保证。

人事行政的定义:以公共行政人员或公务员为主要对象的一系列管理理论、法规、制度、政策、措施的总和,是公共行政机关对其工作人员依法管理的一系列活动。人事行政的目标:人适其事,事得其人,人尽其才,事竟其功。 传统人事行政和现代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区别:

25. 公务员的涵义(中西方对比)

西方:公务员就是从事国家公务活动的人员。西方国家通常把通过非选举程序而被任命担任政府职务的国家工作人员称为公务员。

中方:《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 第二条规定, “ 本法所称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这个定义,包含着公务员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即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只有同时具备,才是公务员。 26. 西方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内容与特征。

基本内容:实行以考任制为核心的任用制度;实行以工作实绩为基础的考核制度。

特征: 统一管理;公开考试录用;严格考核,以功绩晋升;政治中立;法律保障;强化培训;较高的工资福利待遇;讲求职业道德。

27. 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特点。

体现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路线;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引入优胜劣汰的竞争激励机制;具有畅通的新陈代谢渠道;强调全过程监督的廉政机制;实施功过分明的勤政保障机制。 28. 中国公务员管理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机制。

公务员管理的原则,是指公务员管理活动和管理行为应遵循的原理和准则。

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监督约束与激励保障并重的原则 ;任人唯贤、德才兼备,注重工作实绩的原则;分类管理的原则 ;法治的原则 。 主要机制:

分类管理机制。 分类管理机制是科学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在职位分类的基础上实行职务、职级管理,为公务员提供多样化

的职业发展阶梯,为进一步完善留出空间。

更新机制。流水不腐,保证和不断提高公务员素质水平。

共六项制度:录用、职务任免、培训、交流、辞职辞退、退休。

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包括考核、奖励、职务升降、工资保险福利

监督机制。不可缺少的部分。包括义务与权利、纪律处分、回避、申诉与控告四个环节。 29. 公务员职业道德的涵义、特点和内容。

涵义:公务员职业道德就是行政道德,是指公务员在公共行政活动中应该遵守的伦理规范。 公务员职业道德是调解公务员个人与社会、个人与政府机关、个人与集体以及政府各部门之间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的总和。

特点:鲜明的政治性;一定的强制性;高层次示范性。

内容:忠于国家、 忠于宪法、 忠于政府;廉洁勤政、 克己奉公;实事求是、 光明磊落;顾全大局、 坚持团结;坚持原则、 敢于创新;忠于职守、 服从领导。 30. 公共行政领导和公共行政领导者的涵义。

公共行政领导,是指在 公共行政组织中,经选举或任命而享有法定权威的领导者个人或领导者集体 ,依法行使行政权力,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有效地影响部属,以实现行政目标的行为过程。

公共行政领导者是指在公共行政系统中有正式权威和正式职位的集体或个人,是公共行政领导活动的发起者、指挥者、协调者和监督者,也是公共行政责任的承担者。 31. 简述公共行政领导者的权力与责任。

(一)公共行政领导权力 领导权力是领导者控制、影响他人的力量。公共行政领导权力是指公共行政领导者利用其合法地位,以不同的激励方式和制约方式,引导下属同心协力达成行政目标的影响力。

(二)公共行政领导责任 公共行政领导责任是指公共行政领导者违反其法定的义务所引起的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作为公共行政领导者,责任是第一位,权力是第二位的,权力是尽责的手段,责任才是公共行政领导的真正属性。

32. 公共行政领导者应具备的素质结构。(个人、群体) :

个人

群体:

33. 公共行政领导的方法与艺术。

方法:公共行政领导方法是指公共行政领导者在行政活动过程中,为实现行政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手段、办法和程序的总和。 公共行政领导方法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领导制度要求的具有广泛制约力与影响力的根本方法。足以提高工作效率的具体可变的方法。

前者是基本稳定的,称为基本领导方法;后者随时间和条件而改变,称为领导方式和艺术。 公共行政领导的基本方法:实事求是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矛盾分析的方法。

艺术:公共行政领导艺术是公共行政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为有效地达到行政目标而灵活地运用的各种技巧、手段和特殊方法。公共行政领导艺术是公共行政领导者的智慧、学识、才能、胆识、经验的综合反映,是 个性化 、 艺术化的公共行政领导方法。

公共行政领导艺术的类型:总体性、局部性、专业性的领导艺术(范围影响);授权艺术、用人艺术、运时艺术、处事艺术(领导事务的类型)。

(一)授权艺术:授权是公共行政领导者的 “ 分身术 ”。

授权的基本原则是:① 因事择人,视能授权;② 逐级授权;(领导者只对直接下属授权)③ 明责授权;④ 责任尚存;(授权留责)⑤ 授权追踪;(授权后的监督)⑥ 防止反向授权。

(二)用人艺术:公共行政领导者的用人之道:① 胸襟宽广,甘当伯乐;② 适才使用,扬长避短;③ 待人以诚,取信于人;④ 注意激励,奖罚分明;⑤ 用养结合,爱护下属。

(三)运时艺术:公共行政领导者必须树立强烈的时间观念,善于运筹自己的时间。 运时艺术的要诀:① 自觉形成时间意识;② 合理安排时间消耗比例;③ 善于把握高效率的黄金时间段;④ 延长内在时间。

(四)处事艺术:处事艺术的要点:① 专心务本职;② 统筹兼顾(学会弹钢琴),突出重点(即抓关键)。 34. 简述公共行政决策的涵义与特征。

涵义:公共行政决策,是指具有公共行政决策权的组织或个人依据国家的法律,为了实现公共行政目标,按照一定的原则,确定行政目标、制定并选择行动方案的过程。

或者:公共行政决策是公共行政组织为履行公共行政职能所作的行为设计和抉择过程。

特征:公共行政决策主体的合法权威性;公共行政决策客体的广泛性;公共行政决策目标的非营利性;公共行政决策制定的关联性;公共行政决策功能的社会性。 35. 公共行政决策的主要类型。

(一)依据公共行政决策主体地位的不同,分为国家决策和地方决策 (二)依照决策目标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分为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

(三)依照决策所具有的条件及可靠程度不同,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 (四)依照决策问题出现的情况不同,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 (五)按照使用的决策方法的先进程度,可分为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

(六)按照决策者的思维模式不同,可分为理性决策和非理性决策 36. 公共行政决策的原则和过程(程序)。

原则:(一)信息准全快原则;(二)科学预测原则;(三)系统分析原则;(四)切实可行原则 (五)目标优化原则;(六)动态调整原则;(七)大胆创新原则;(八)民主参与原则

过程:

37. 如何实现公共行政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党的十六大报告:“正确决策是各项工作成功的重要前提。要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党的十七大报告:“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制定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公共政策原则上要公开听取意见。”

头脑风暴法:1)确定议题:一个好的头脑风暴法从对问题的准确阐明开始。一般而言,比较具体的议题能使与会者较快产生设想,主持人也较容易掌握;比较抽象和宏观的议题引发设想的时间较长,但设想的创造性也可能较强。(2)会前准备 主持人要收集一些资料预先给大家参考。就参与者而言,在开会之前,对于要解决的问题一定要有所了解。会场可作适当布置,座位排成圆环形的环境往往比教室式的环境更为有利。此外,在头脑风暴会正式开始前还可以出一些创造力测验题供大家思考,以便活跃气氛,促进思维(3)确定人选一般以8人~12人为宜。与会者人数太少不利于交流信息,激发思维;而人数太多则不容易掌握,并且每个人发言的机会相对减少,也会影响会场气氛。(4)明确分工要推定一名主持人,1~2名记录员(秘书)。主持人的作用是在头脑风暴畅谈会开始时重申讨论的议题和纪律,在会议进程中启发引导,掌握进程。 记录员应将与会者的所有设想都及时记录,最好写在黑板等醒目处。记录员也应随时出自己的设想,切忌持旁观态度。(5)规定纪律要集中注意力积极投入,不消极旁观;不要私下议论,以免影响他人的思考;发言要针对目标,开门见山,不要客套,也不必做过多的解释;与会之间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切忌相互褒贬等等。(6)掌握时间会议时间由主持人掌握,不宜在会前定死。一般来说,以几十分钟为宜。经验表明,创造性较强的设想一般要在会议开始10分钟~15分钟后逐渐产生。会议时间最好安排在30~45分钟之间。徜若需要更长时间,就应把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分别进行专题讨论。(7)会后处理头脑风暴法的设想处理通常安排在头脑风暴畅谈会的次日进行。在此以前,主持人或记录员(秘书)应设法收集与会者在会后产生的新设想,以便一并进行评价处理。设想处理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专家评审,可聘请有关专家及畅谈会与会者代表若干人(5人左右为宜)承担这项工作。另一种是二次会议评审,即由头脑风暴畅谈会的参加者共同举行第二次会议,集体进行设想的评价处理。 树形决策用于解决结构不良的决策问题。它把假设和赋值与其他问题关联起来,使决策者能合理地进行决策选择 38. 简述公共行政执行的涵义。

公共行政执行是指按照公共行政的客观规律,为实现公共行政决策目标而进行的行政活动。

另一定义:公共行政执行也称行政实施,是行政机关及行政人员依法实施公共行政决策,以实现预期行政目标的过程。 理解公共行政执行的涵义,应把握以下要点:

公共行政执行的主体是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以及由行政机关授权的社会组织; 公共行政执行是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依法落实公共行政决策的执法活动; 公共行政执行须以决策目标为导向,以决策标准为标准,以实现公共利益为宗旨。

39. 简述公共行政执行的地位与作用。 (一)公共行政执行的地位

公共行政执行是公共行政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现公共行政职能的必要途径; 公共行政执行是公共行政决策的实践检验过程; 公共行政执行是衡量公共行政组织及其运行状况的重要标准。

(二)公共行政执行的作用:指导协调;沟通信息,传递情报;控制执行情况和进程;监督执行的效能。 40. 简述公共行政执行的过程。(三个阶段)

一、公共行政执行的准备。

(一)计划准备:制定公共行政执行计划的程序; 制定公共行政执行计划的方法。 (二)思想准备(三)组织准备(四)物质准备 二、公共行政执行的实施。

(一)公共行政指挥:公共行政指挥及其作用;公共行政指挥的原则;公共行政指挥的方式。 (二)公共行政沟通:公共行政沟通的涵义与作用;公共行政沟通的分类

(三)公共行政协调:公共行政协调的涵义、特点与作用;公共行政协调的类型(范围);公共行政协调的原则;公共行政协调的方式、方法和手段。

(四)公共行政控制:公共行政控制的涵义与作用;公共行政控制的类型。 三、公共行政执行的评估。

(一)公共行政执行评估的涵义与作用:公共行政执行评估的涵义;公共行政执行评估的作用。 (二)公共行政执行评估的原则与方法:公共行政执行评估的原则;公共行政执行评估的方法。 (三)公共行政执行评估的内容与程序:公共行政执行评估的内容。 41. 影响公共行政执行的主因素。

公共行政执行是否顺利有效,受主客观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一)非执行主体方面的因素:公共行政决策所要解决问题的性质;公共行政决策本身的质量;公共行政决策实施对象对决策的态度。

(二)执行主体方面的因素:公共行政执行机关的组织结构;公共行政执行领导者的权威;公共行政执行人员对决策的忠实程度公共行政执行者对决策的追踪管理。 42. 公共行政执行的障碍及其如何克服。

障碍:1. 公共行政执行中的“中梗阻”现象;2. 公共行政执行中的“观望症”;3. 公共行政执行中的决策“走样”现象;4. 公共行政执行中的“低效率”。

对策:1. 实现公共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2. 合理设置公共行政执行机构;3. 提高公共行政执行人员的素质;4. 建立健全公共行政执行的动力机制;5. 加大公共行政执行资源的投入;6. 加强公共行政执行环境建设。 43. 公共行政监督的涵义与特点。 (一)公共行政监督的涵义

广义的公共行政监督指政党、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社会组织、社会舆论和公民以及行政系统内部,依法对政府和行政人员的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公平性和有效性进行监察和督促的行为。

狭义的公共行政监督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作为监督主体依法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的行政行为实施检查、督促和纠偏。 公共行政学通常采用广义的公共行政监督概念。

(二) 特点:监督主体的多样性;监督对象的特定性;监督内容的广泛性;监督权力的法定性;监督效力的层次性 44. 公共行政监督的原则与作用。

原则:依法独立监督;实事求是;法纪面前人人平等;教育与惩处相结合;依靠群众监督;监督检查与改进工作相结合。 作用:预防作用;惩戒作用; 保障作用;促进作用。 45. 我国的公共行政监督体系(内外部)。 内部体系: 1) 2) 3) a) b) c)

我国公共行政的内部监督体系是指由国家行政机关内部相互之间的各种监督组成的有机统一的体系。 其特点为监督主体和客体都是国家行政机关,是行政系统内部的自我监督。 公共行政的内部监督体系主要由一般监督、业务监督和专门监督三部分组成。

一般监督是指各行政机关相互之间按照直接隶属关系,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进行的监督。凡有领导关系的都要进行双向自我监督。

业务监督有两种:一是上级对下级的业务监督(上一级政府部门对下级政府对口部门的监督),又称主管监督; 专门监督是由政府设立的专门机关独立行使监督权,对所有部门的行政工作实行专业性分工的监督,如行政监察、审计监督等。 外部体系: 1)

公共行政的外部监督体系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以外的监督主体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所实施的 各种监督组成的二是部门之间的业务监督(政府部门基于自身职能对与其无隶属关系的平级或下级政府部门的监督),又称职能监督。

有机统一体系 。 2)

我国的公共行政外部监督体系主要由政党监督、权力机关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组织监督、人民群众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所构成。 a) b) c) d) e) f)

政党监督:政党对行政机关的监督是由该政党在政权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权力机关监督,又叫立法监督,即国家权力机关(立法机关)对国家行政机关实行的监督。

司法监督是指国家司法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通过司法手段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的监督。

社会组织监督主要指社会团体和群众组织的监督。它们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积极参与社会协商对话、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人民群众监督是指公民个人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

社会舆论监督是指新闻机构通过报道、评论或民意测验等方式形成公众舆论,对违法违纪的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施加舆论压力,以达到监督目的。

46. 我国公共行政监督中的主要问题及其改进之策。 主要问题:

我国公共行政监督体系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明显的缺陷:权力机关监督的实际权力比较小;民主党派的行政监督作用未充分发挥出来;公民监督的实际效力小;政府内部监督机制不完善;新闻舆论监督禁忌多等。 改进之策:

(一)开展民主法制教育,强化监督意识

领导者和被监督对象要有自觉接受监督的思想意识和心理准备,克服对监督的抵触情绪; (二)加强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

从机构建设、职权规范、监督程序及人大代表的资格、职责等方面入手。 (三)充分发挥执政党监督的作用

一是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避免权力过分集中;二是党要依法实施监督。 (四)提高公民在公共行政监督中的地位和作用

当前亟需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加大政务公开力度,做到透明行政;二是要尽快制定 “ 公民监督法 ” 。 (五)强化政府机关内部监督

制定严格和科学的岗位责任制、廉政责任制等工作规则和程序;强化上下级、同级和部门之间的监督制约;定期对领导干部进行评议和审计;坚决查处违法违纪行为。 (六)加强新闻舆论监督

加强新闻宣传、新闻舆论监督的立法,从法律、制度上引导、规范和保障新闻舆论监督。 (七)健全、完善公共行政监督的法律、法规和制度

加强监督立法工作,制定一系列专门监督法律,完善已出台的法律法规,真正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纳入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

47. 公共行政法治的涵义。

公共行政法治即依法行政,是指公共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依据法律获取与行使公共行政权力的一种公共行政原则和社会控制方式。

48. 公共行政法治的地位和作用。 (一)公共行政法治的地位

公共行政法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环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个基本途径。公共行政法治 是依法治国的关键和核心;公共行政法治 是依法治国的难点所在。 (二)公共行政法治的作用

管理和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控制公共行政权力膨胀的必然选择;深化公共行政改革的有效方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的重要保障。 49. 公共行政法治的基本内容。 (一)行政职权法定化

1) 2)

行政职权法定是指行政主体对行政事项的管辖权力及管辖权限必须有法律法规的明确授予和界定。 行政职权法定化包括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行政权力法定,二是行政权限法定。

(二)行政机构法定化

行政机构法定是指行政机关必须按照宪法和行政组织法的规定设立,未经宪法和行政组织法的规定而设立的行政机关不享有行政职权。

(三)行政行为法治化

行政行为包括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公共行政的基本要求是,任何行政行为都要有法律依据,并且按法律规定来行使。(行政立法法治;行政执法法治;行政司法法治。) (四)行政程序法定化 1) 2)

行政程序是指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职权的过程中所遵循的一系列前后衔接的步骤、顺序、时间、方式和制度的总称。 行政程序法定化是指将那些符合公民利益的行政程序上升为法律,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以避免行政权力的滥用和行政侵权行为的发生。 (五)行政责任法定化 1) 2)

行政责任是行政违法或行政不当的法律后果。

行政责任法定化是指在法律法规中对行政主体由于不履行法定职责和义务所应承担的责任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不允许行政主体只实施行政活动而不承担责任。 50. 实现公共行政法治的途径。

(一)职权法定 授权原则。只有法律授予行政机关权力,行政机关才有权力。 (二)法律优先与法律保留 法律优先 1) 2)

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都必须与法律保持一致,否则无效。

在法律尚无规定,其他法律规范作了规定时,一旦法律就此事项作出规定,法律优先。

法律保留

有一部分权力只容许法律来规定,别的国家机关不能作出规定。 《 立法法 》 第 8 8 8 8 条规定了国家的专属立法权。 (三)依据法律 1) 2)

行政机关的行为必须依据法律,或者说,必须有法律依据。

根据法律和经法律授权制定的法规、规章,也应该是依法行政的依据。

(四)诚实信用、信赖保护

市场经济的基础是诚实信用。信赖保护是政府与百姓之间关系的基础。 按照这一原则,行政机关必须要做到: 1) 2) 3)

所发布的信息必须真实可靠,政策要相对保持稳定,确需变更的要尽可能事先规定过渡期,给百姓明确的预期; 所作的决定、政策不能朝令夕改、出尔反尔;

因客观原因,为了维护公共利益,政策、决定确需改变的,由此给百姓造成财产损失的,行政机关依法予以补偿。

51. 违法行政责任的承担及其追究。 (一)违法行政责任的含义 1) 2) 3) 4)

违法行政责任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公务员在行使行政职权的过程中因行政行为违反行政法律、法规而应该依法承担的法律责任。

违法行政责任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及公务员,不包括行政相对人。

违法行政责任的确定必须以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违反行政法律规范作为标准。 对违法行政责任必须由有权的国家机关依法追究。

(二)承担行政法律责任的方式

1)行政主体承担行政责任的方式:① 通报批评;② 赔礼道歉,承认错误;③ 恢复名誉,消除影响;④ 返还权益;⑤ 恢复原状;⑥ 停止违法行为;⑦ 履行职责;⑧ 撤销违法行政行为;⑨ 纠正不正当的行政行为;⑩ 行政赔偿。

2)公务员承担行政责任的方式:① 通报批评:这是惩戒性的责任,由有权机关采取会议和文件公布的方式。② 赔偿损失:它是由行政机关直接赔偿相对人的损失,承担行政责任,再由公务员全部或部分偿还。这是兼具惩戒性和补偿性的责任承担方式。③ 行政处分:这是公务员承担违法行政责任的主要方式。

3)违法行政责任的追究:

有权追究行政主体和公务员的行政责任的机关是行政机关、权力机关和司法机关。

① 行政机关的追究(三种方式):行政主体主动自觉地承担行政责任;行政主体的上级行政机关通过监督检查发现其违法行为,责令其必须依法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行政复议。 ② 权力机关的追究:主要是对行政机关的抽象行政行为进行监督,并且有权对政府组成人员追究法律责任。 ③ 司法机关的追究:即行政诉讼。法院根据 《 行政诉讼法 》有关规定,通过司法判决方式追究行政机关法律责任。

52. 公共行政绩效的涵义与特征。 涵义: 1) 2) 3)

绩效指的是行为主体的工作和活动所取得的成就或产生的积极效果。

公共行政绩效即政府机关和所属公共部门的工作成就或公共行政和服务活动所产生的积极效果。

公共行政绩效在西方国家又称 “ 公共生产力 ” 、 “ 政府生产力 ” 、 “ 公共组织绩效 ” 、 “ 政府业绩 ” 等。

特征:定性与定量的统一;经济绩效与社会绩效的统一;短期绩效与长期绩效的统一;局部绩效与整体绩效的统一。 53. 影响公共行政绩效的主要因素。 (一)行政环境因素 1) 2) 3) 4)

国家的政治安定,政治生活的民主化、法制化,是行政活动正常进行的基本条件,也是实现高效行政的大前提; 国家经济发展状况是提高公共行政绩效的物质基础;

党风、政风、社会风气及公民整体的效率意识,是影响公共行政绩效的社会心理条件;

地理环境形态及与此相关的交通、邮政、电信等事业的发展条件,也是影响公共行政绩效的重要因素。

(二) 行政组织因素 1)行政机构的设置

① 功能是否齐全,是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② 机构是否精简,有没有重叠臃肿的情况; ③ 权责是否分明,权责划分和组合是否合理;④ 管理的层次和幅度是否适当。 2)行政职位的设置

行政职位的数量应根据实现机关功能的需要,按照科学、高效的原则,经过法律程序确定下来。 3)公共行政各环节的协调

行政组织的各部门、各环节是否完善,是否尽职,能否很好地协调一致? (三)行政人员因素

人员因素对公共行政有直接影响,可分为三个方面:

公共行政领导者的素质;一般行政人员的素质;公共人事行政的工作质量。 (四)科学技术因素

在现代公共行政中,能否大幅度提高管理绩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把现代科学技术有效地运用于行政活动中。 1) 运用科学的管理技术和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可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降低行政人员的工作强度;

2) 运用以电子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处理技术,建设电子化政府,不仅有助于提高政府管理的绩效,也可以促进公民与政府之间的良性互动。

54. 公共行政绩效在公共行政中的作用。

公共行政绩效水平的高低,关系到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关系到国家的繁荣昌盛,长治久安。 (一)公共行政绩效是公共行政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公共行政绩效是检查和衡量公共行政组织及其管理活动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标准 (三)公共行政绩效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四)提高公共行政绩效(效率)始终是公共行政学研究的主题和宗旨。 55. 公共行政绩效管理的涵义与特点。 (一)公共行政绩效管理的涵义

公共行政绩效管理,是一种针对特定公共组织(政府或其他公共部门)设定和实施计划,并对实现结果进行系统评估,旨在提高其经济、效率、效益、质量和公众满意度的新的管理实践和管理技术。 (二)公共行政绩效管理的特点

1)讲究结果导向。 绩效管理不否认程序和规则,但一切必须以公共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是否满足公众的需求来衡量,并根据结果的需要来组织、落实和协调管理。

2)注重组织绩效。 公共部门的公共性,决定了其绩效管理注重对组织绩效的追求,是一种对外的组织形象的塑造。 3)重视动态管理。 公共部门重视资源的整合,组织目标设定后,在运行过程中,不定期地对目标进行回顾、反馈和调整,并检查评估,以促进管理目标的真正实现。

4)强调战略管理。 公共部门的绩效管理需要积极回应外在环境的变化,不仅关注现实,还应指向未来,强调管理的持续性和循环性。

56. 公共行政绩效管理的意义。

(一)绩效管理有利于正确地选择公共行政目标(二)绩效管理体现了 “ 以结果为本 ” 的公共行政新理念(三)绩效管理有助于树立 “ 顾客至上 ” 的现代管理意识(四)绩效管理有助于建立政府与社会之间的良性关系(五)绩效管理有助于促使公共组织进行制度创新 57. 公共行政绩效管理的程序。 (一)明确组织使命 1) 2) 3) 1) 2)

组织使命包括组织的目标、战略和价值。

目标是组织所要达到的效果,为了实现目标而采取的主要途径就构成了战略;价值则是组织一切活动所遵循的行为准则,是组织的信仰。

组织使命是组织管理活动的基础,绩效管理其他环节的开展都是在这一使命统帅下的具体运作过程。 绩效计划是指建立、认同绩效目标,明确绩效衡量的基础以及工作行动的过程。

公共行政组织的工作计划是绩效管理开展的基础。没有确定的前景规划和明确的目标指引,组织就难以用发展的眼光来做出判断,进而做出各种决策,就会丧失动力。

(三)持续性的绩效管理包括:对现行绩效状况的监测与反馈;对绩效目标和工作计划进行调整;提出新的绩效改进计划。 我国当前的公共行政绩效状况及提升

我国公共行政效率的现状 1.推诿扯皮; 2.相互掣肘;3.手续繁琐;4.拖拉延误;5.人浮于事;6.文山会海;7.瞎指挥;8.怕负责任,不负责任;9.服务态度差;10.铺张浪费。

我国公共行政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1. 行政机构的垄断性;2. 行政行为评价的困难;3. 行政组织结构的不合理;4. 政府管理缺乏成本意识;5. 缺乏对政府的有效监督;6. 公务员制度不够完善

提高我国公共行政效率的途径和方法(一)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合理设置政府组织机构(二)适当引入竞争机制,消除或减少行政部门的垄断性(三)完善激励机制和监督制度,增强政府内部驱动力(四)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借鉴企业管(二)制定绩效计划

理的方法和技术(五)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推进政府绩效评估的制度化建设(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

58. 公共行政绩效评估的原则、标准和程序。

原则:实事求是原则;社会效益优先原则;定性与定量结合原则;动机与效果相统一的原则。

标准:( 1 ) 质量标准:① 行政决策的质量② 中间管理层的工作质量③ 具体执行层的工作质量④ 社会公众的满意度 ( 2 ) 数量标准:① 行政决策层的工作量② 中间管理层的工作量③ 具体执行层的工作量( 3 ) 时效标准:① 强调速度的标准: X 个 / 小时② 强调时限的标准: X 时间完成某工作( 4 ) 成本标准:① 衡量人力消耗的尺度(以工作日或工作时计算)② 衡量物力和财力消耗的尺度(以货币来计算)

程序:确定要测评的对象;确定预期绩效目标;收集测评所需的信息资料;确定衡量标准或指标;实施测评并编制测评报告;测评结果的反馈和运用。 59. 公共行政发展的涵义与特征。 (一)公共行政发展的涵义:

公共行政发展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和途径,创造、维持和加强公共行政能力,改变原有的与环境不相适应的公共行政形态,使其与环境保持新的动态平衡的更高一级的公共行政形态的过程。 这一定义体现出公共行政发展概念具有以下涵义: 1) 2) 3)

公共行政发展的前提是当前公共行政形态与系统环境的不适应性; 公共行政发展的目的在于对公共行政能力更高期望的实现; 公共行政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具有多样性。

(二)特征:公共行政发展的积极性;公共行政发展的整体性;公共行政发展的连续性;公共行政发展的目的性;公共行政发展的过程性。

60. 公共行政发展的动力与阻力。 (一)公共行政发展的动力

公共行政发展动力是指公共行政发展的推动因素。公共行政发展的动力主要有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两大方面。 公共行政发展的外部动力:① 经济基础的推动;② 政治的发展;③ 文化的变革;④ 技术的进步。

公共行政发展的内部动力:① 公共行政组织的演化;② 组织分工细化的影响;③ 政府内部改革人士的推动。 (二)公共行政发展的阻力

公共行政发展的阻力也来自于公共行政体系的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

公共行政发展的外部阻力:① 市场经济发育不完善;② 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改革的不配套。

公共行政发展的内部阻力:① 既有公共行政制度惯性的阻力;② 公务员既得利益的阻力;③ 滞后的公共行政文化的制约。 61. 公共行政改革的涵义和基本内容。 (一)公共行政改革的涵义

公共行政改革,是指政府为了适应变化了的公共行政环境而实施公共行政发展时所采取的途径和步骤,是政府有意识地对公共行政从结构、功能、过程到行为方式诸方面进行变革的活动。它在本质上是政府对环境的一种适应过程。 具体理解: 1) 2) 3)

公共行政改革是公共行政发展的基本途径,目的在于适应公共行政环境的发展变化,提高公共行政绩效; 公共行政改革必须改革政府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重新配置公共行政权力;

公共行政改革是个政治过程,必须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市场、社会组织和公民之间的关系。

基本内容: 美国行政学家 赫伯特·考夫曼将 公共 行政改革的内容 概括为七个方面:

(1) 限制行政机构直接管辖下的人员数量;(2) 将有关职能置于统一的指挥之下;(3) 为公共行政人员配备充分的辅助人手 ( 各级行政部门都曾经一贯地不断增加这类人员 ) ;(4) 授权公共部门公正而自主地改组其所领导的机构;(5) 减少某些单位和单位领导人对政治领导人所承担的影响与责任,保持政策的稳定性;(6) 分散行政权限;(7) 增加公众对公共行政的参与。

62. 公共行政改革的必然性。

(一)公共行政改革是适应时代发展和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必然要求 1) 2)

和平与发展已成为时代的主题,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已成为经济基础上的综合实力的竞争。 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和要求。

3) 1) 2) 1)

西方发达国家公共行政改革的示范和影响。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传统的 “ 科层制 ” 面临挑战。

革除弊端,重塑政府,提高政府绩效,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成为各国政府的一致选择。 公共行政改革是促进和实现公共行政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手段。 内容:

(一)、政府职能定位的市场化取向

内涵:重新检讨政府的社会福利职能、经济职能,将原来由政府承担的部分社会职能、经济职能推向社会、推向市场,

(二)公共行政改革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需要

(三)公共行政改革是实现公共行政科学化和现代化的需要 63. 西方发达国家公共行政改革的内容(主题)和特点。

从而减少政府负担,缩小政府规模,精简政府人员。

体现:压缩福利项目,收缩政府的社会职能;放松政府对工商企业的规制;推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收缩政府的经济职能。

思路:在公共服务供给领域引进市场机制,将政府权威与市场交换的优势进行 “ 杂交 ” ,从而提高政府职能输出的能力。

形式:合同出租、公私合作、用者付费等。

(二)、政府内部关系调整的分权化取向

分权化改革包括三项内容:行政系统内纵向分权;决策权与执行权相对分离;向政府雇员授权。 (三)、政府管理行为的绩效化取向

重视把企业管理的技术和方法引入政府管理,努力改善政策和规制的质量,由规制驱动转变为绩效和任务驱动,强调政府要像企业注重产品质量那样重视公共服务的质量。

(四)、政府组织机构的 “ 去科层化 ” 取向

所谓 “ 去科层化 ” ,就是摒弃科层制度下机构庞大、刻板僵化和效率低下等弊端,建立精干、合理、高效的政府机构。 内容:缩小政府规模;放松政府规制(主要指内部规制);弱化等级关系;改革公务员制度。 特点:

(一) 坚持持续、渐进式的行政改革,使行政改革稳步推进; (二) 坚持依法改革,重视配套立法;

(三) 注重政府管理内涵的改革,追求政府管理的效益;

(四) 组建精干的改革工作班子,重视发挥参谋咨询机构的作用; (五) 强化监督,形成立体的政府绩效评估机制。 64. 当代中国公共行政改革的经验和难点。

(一)当代中国行政改革的经验 ① 立足中国国情,坚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② 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套;③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辩证关系;④ 坚持对外开放,广泛吸收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公共行政改革经验及我国传统的行政精华;⑤ 坚持分步实施、逐步到位的渐进改革方式。 (二)当代中国公共行政改革的难点

① 观念和利益问题;② 职能转变,政企、政资、政事、政中分开问题;③ 改革的配套、平衡问题;④ 人员分流问题;⑤ 行政法制建设问题。

65. 中国公共行政发展的目标和途径。(我国行政改革的方向) (一)、目标:

( 1 )建设服务型政府:① 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②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培育公务员的服务意识③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权力运行;④ 加大政务公开力度,扩大群众参与和监督。

( 2 )建设责任政府:① 建立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度;② 建立政府绩效管理制度。 ( 3 )建设效能政府:① 提高政府管理效能;② 增强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 4 )建设法治政府:① 加强行政立法;② 加强行政执法及检查。

(二)、途径:公共行政理论创新;公共行政观念创新;公共行政职能创新;公共行政体制创新;公共行政制度创新;公共行政方式创新。

3) 1) 2) 1)

西方发达国家公共行政改革的示范和影响。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传统的 “ 科层制 ” 面临挑战。

革除弊端,重塑政府,提高政府绩效,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成为各国政府的一致选择。 公共行政改革是促进和实现公共行政科学化和现代化的基本途径和重要手段。 内容:

(一)、政府职能定位的市场化取向

内涵:重新检讨政府的社会福利职能、经济职能,将原来由政府承担的部分社会职能、经济职能推向社会、推向市场,

(二)公共行政改革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需要

(三)公共行政改革是实现公共行政科学化和现代化的需要 63. 西方发达国家公共行政改革的内容(主题)和特点。

从而减少政府负担,缩小政府规模,精简政府人员。

体现:压缩福利项目,收缩政府的社会职能;放松政府对工商企业的规制;推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收缩政府的经济职能。

思路:在公共服务供给领域引进市场机制,将政府权威与市场交换的优势进行 “ 杂交 ” ,从而提高政府职能输出的能力。

形式:合同出租、公私合作、用者付费等。

(二)、政府内部关系调整的分权化取向

分权化改革包括三项内容:行政系统内纵向分权;决策权与执行权相对分离;向政府雇员授权。 (三)、政府管理行为的绩效化取向

重视把企业管理的技术和方法引入政府管理,努力改善政策和规制的质量,由规制驱动转变为绩效和任务驱动,强调政府要像企业注重产品质量那样重视公共服务的质量。

(四)、政府组织机构的 “ 去科层化 ” 取向

所谓 “ 去科层化 ” ,就是摒弃科层制度下机构庞大、刻板僵化和效率低下等弊端,建立精干、合理、高效的政府机构。 内容:缩小政府规模;放松政府规制(主要指内部规制);弱化等级关系;改革公务员制度。 特点:

(一) 坚持持续、渐进式的行政改革,使行政改革稳步推进; (二) 坚持依法改革,重视配套立法;

(三) 注重政府管理内涵的改革,追求政府管理的效益;

(四) 组建精干的改革工作班子,重视发挥参谋咨询机构的作用; (五) 强化监督,形成立体的政府绩效评估机制。 64. 当代中国公共行政改革的经验和难点。

(一)当代中国行政改革的经验 ① 立足中国国情,坚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② 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套;③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辩证关系;④ 坚持对外开放,广泛吸收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公共行政改革经验及我国传统的行政精华;⑤ 坚持分步实施、逐步到位的渐进改革方式。 (二)当代中国公共行政改革的难点

① 观念和利益问题;② 职能转变,政企、政资、政事、政中分开问题;③ 改革的配套、平衡问题;④ 人员分流问题;⑤ 行政法制建设问题。

65. 中国公共行政发展的目标和途径。(我国行政改革的方向) (一)、目标:

( 1 )建设服务型政府:① 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②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培育公务员的服务意识③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权力运行;④ 加大政务公开力度,扩大群众参与和监督。

( 2 )建设责任政府:① 建立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度;② 建立政府绩效管理制度。 ( 3 )建设效能政府:① 提高政府管理效能;② 增强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 4 )建设法治政府:① 加强行政立法;② 加强行政执法及检查。

(二)、途径:公共行政理论创新;公共行政观念创新;公共行政职能创新;公共行政体制创新;公共行政制度创新;公共行政方式创新。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gq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