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重武器之火炮篇

更新时间:2024-05-27 03:0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抗战重武器之火炮篇(1)

国民革命军(以下简称国军)野战炮兵部队创立于黄埔建军,开始装备的是苏联援助的火炮,建立之初炮兵的规模很小,火炮的数量也有限。北伐开始的时候,蒋介石的第一集团军炮兵仅有1个团,装备18门俄制山炮而已。通过北伐期间大败北洋军阀,这才缴获了一批火炮,但战争结束时候,也仅有2个炮兵团,这里面装备的火炮各式各样有德式,日式,俄式等而且都是些型号不一,口径不同的破烂货。

随着北伐战争的胜利,国民政府逐渐控制全国,各兵工厂生产的火炮开始进入国军的装备中,同时为了抗战做准备国民政府还从国外进口了大批军火,这其中就有很多的大炮,国军的炮兵建设这才有了起色。

炮兵的编制通常分为两种:即队属炮兵和预备炮兵。队属炮兵就是直接隶属于步兵师或装甲师的火力支援单位,受隶属部队的部队长指挥;而预备炮兵则是直接受统帅部指挥,根据战事的需要被临时配属予指定的部队,进行火力的加强。国军的炮兵编制也遵循这一原则。

炮兵在国军陆军中兵种色为蓝色,这可以通过炮兵佩戴的军衔的领章的底色来区分。在如今拍摄的战争片中几乎所有的国军兵种戴的领章底色都是步兵的红色,真无语。

炮兵少尉军衔

炮兵的兵种旗

接下来我就采用时间的顺序,按预备炮兵和队属炮兵的分类对国军在抗战时使用的主要火炮给大家做一下科普,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理解70年前的那场关乎中华民族生死命运的决战。

预备炮兵

1935年3月1日,陆军整理处在武昌正式成立。设立炮兵整理处,专负整理炮兵之责。将全国原有的火炮和近年进口的火炮按炮的种类统一进行了整编,此时炮兵共有炮567门

(一个拥有200多万陆军的国家就装备了这么点火炮也真是个笑话),其中已不能使用的110门过于陈旧的,予以废弃。国军堪用的火炮共有457门,整理时按照炮种统筹编成,并补充器材、马匹。经过改订编制,划一炮种,裁汰老弱。

编制如下:

炮兵第1旅(瑞典博福斯Bofors式75山炮L/20)

炮兵第1团 装备博福斯山炮二十四门(第1营、第2营) 炮兵第5团 装备博福斯山炮二十四门(第1营、第2营) 炮兵第2旅(瑞典博福斯Bofors式75山炮L/20)

炮兵第2团 装备博福斯山炮二十四门(第1营、第2营) 炮兵第3团 装备博福斯山炮二十四门(第1营、第2营) 炮兵第6旅(德制克虏伯式野炮Krupp, 75野炮, L/29)

炮兵第7团 克虏伯式野炮(第1营、第2营、第3营)36门 炮兵第12团 克虏伯式野炮(第1营、第2营、第3营)36门 炮兵第8旅(辽十四式L/30 77式野炮)

炮兵第15团(第1营、第2营、第3营)36门 炮兵第16团(第1营、第2营、第3营)36门 独立炮兵第4团(日三八式75野炮)L/30 36门 独立炮兵第6团(日三八式75野炮)L/30 36门

独立炮兵第8团(辽十四式十五生榴弹炮L/12)16门 独立炮兵第17团(辽十四式十五生榴弹炮L/12)16门 独立山炮第一、第二、第三营 每营12门博福斯山炮 独立野炮第四、第五、第六营 每营12门克式野炮

以上编制合计:山炮132门, 野炮 252门,榴弹炮32门。

是时,又将第三十二师所属炮兵团划出,改编为独立炮兵第九团,辖野炮、重迫营各1个。

不久,将野炮营划归师属炮兵,而将重迫营与独立重迫第一、第二、第三营,合编为独立步兵炮团。

同时将广东省所属山炮28门(法制施耐德式M1919 75毫米山炮)重新编成炮兵第九团(原为克式75野炮和重迫各1营),辖重山炮1个营、轻山炮2个营。

1936年中国从德国订购的24门32倍径的150毫米榴弹炮运到,随即成立独立炮兵第十团,1937年底运到的另24门30倍径的150毫米榴弹炮被编为炮兵第十四团。之后到货的105毫米榴弹炮被编为炮兵第十一和第十三团。

1.博福斯75毫米山炮

其中炮兵第一旅和第二旅和3个独立山炮营装备的为瑞典的博福斯M1930 L/20 75毫米山炮。

博福斯75毫米山炮

博福斯山炮最大的外形特点,就是它的防盾。防盾有个明显的弧线,这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防弹!

博福斯75毫米山炮

博福斯公司是德国克虏伯公司设在瑞典的子公司,所使用的制炮技术均为德国的技术。此炮1930年开发成功,是当时最新式的山炮。国军所购型号炮管为口径之二十倍,全重785公斤,炮膛内有28条膛线右旋,缠度为七度九分四五秒,发射时装药燃烧之气体压力最大

为2600大气压。炮弹重量为6.5公斤,初速分别是:一号装药250米/秒、二号装药230米/秒、三号装药450米/秒。最大射程9150 米,高低射界-10°——+50°,方向射界-3°——+3°,由于炮膛线系右旋,射击所发“定偏”为右偏。炮身具有的可拆卸护板,厚约4.5厘米,以供炮组成员在射击时的基本保护。两个轮子间宽95厘米,轮子直径90厘米,炮身可分成八部载件由八匹马驮载或二匹马挽曳。

判断火炮好坏的标准无非是看火炮的射程,精度和威力,在与敌军的火炮进行炮战时如果你的射程不行,那么后面的那两个性能就是再好那也等于0。它射程比当时中国最先进的日制41式山炮高出百分之五十,如果在实战中,可以轻松将日本山炮打的找不到牙齿。就是最牛逼的日本94式75毫米山炮的射程也比博福斯山炮的射程少接近1公里。

操纵博福斯山炮的国军士兵

另外,既然该炮是德国技术制造,便拥有了德式火炮精度高的优点,在这一点上是日式火炮无法企及的。同时该炮的威力也相当可观,三四发炮弹击毁一座砖石结构的碉堡是没问题的。

第一批博福斯山炮是1932年运抵中国的,共15门,当时将其中的12门组建了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炮兵连。组建不久就参加了一. 二八淞沪抗战,由于敌我炮兵力量悬殊,只能采取“打了就跑”的游击战术,所发挥的作用有限。

随着订购的火炮陆续到来,在预备炮兵中共编成2个炮兵旅和3个独立炮兵营,每个炮兵旅辖2个炮兵团,每团有24门火炮,共96门。每个独立炮兵营有炮12门,两项相加一共有132门。

抗战爆发后,2个炮兵旅被分散配属给各个战区的步兵部队使用,先后参加了华北抗战,徐州会战,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等抗战前期的几乎所有大战,为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装有伪装网的博福斯山炮

同时火炮在战争中损耗巨大,由于该炮全系进口,国内除了炮弹外其他部件都不能生产,所以火炮就越打越少,到抗战中期后就基本消耗殆尽。

保存到现在的博福斯75毫米山炮

2.克虏伯1903型 L/29 75毫米野炮

德国军火商克虏伯公司,由于有锻造良好钢材的基础。成为十九世纪下半期至二十世纪的世界著名军火厂。管退式野战式火炮由法国人在1897年开发,但法国为了保密并没有出口这种新式火炮,德国于1902年也完成了该项技术的开发,克虏伯于1900年代所生产的一系列75毫米野战炮,广为各国采用,甚至还成为日本以及中国军队火炮的核心之一。包栝M1903 75毫米29倍径野战炮,M1905 75毫米30倍径野战炮,M1908 75毫米30倍径野战炮等等。克虏伯厂所生产的炮种,一贯享有质地良好,精度高的声名。因此这一系列的火炮,甚至在二次大战时期,尚为许多国家持续使用中,包括中国以及日本军队均是。

这种1903款野战炮属于德国军火商克虏伯公司的库存产品。是一种基本型号,稍加改动即可符合用户的要求。除了按客户要求设计之外,每位军火商都有一定数量的不同口径的火炮库存,可以迅速满足顾客需要。它的射程在8公里左右,重量950公斤,使用6匹马拖曳运动。尽管当时这种炮已经过时了,但仍在大量使用。该炮使用的是液体弹簧式后座系统和普通的克虏伯水平滑动炮门。

中国军队使用克虏伯75毫米野炮的历史很是悠久,从清朝末年编练北洋新军时就大量

进口该型的火炮装备给新军部队,当时一个师的部队有一个炮兵团,有36门75毫米野炮,还有18门75毫米山炮,也就是说一个师有54门身管支援火炮,这在以后的整个民国的历史上,都没有任何一支军队能超过它。也就是说在整个民国期间中国军队的装备是越来越差的。

以后民国军阀混战中各派军阀从国外进口的此种火炮不在少数,其中炮兵第六旅是原东北军的炮兵部队,张作霖主政东北时就曾进口过大批的克虏伯火炮,估计该旅的克式野炮就是那时进口的。

国军中所使用的克虏伯75野战炮家族,除了德国原厂制造之火炮,尚有日本依照德造火炮为蓝本所仿制的三八式75野战炮,三八改,以及三八式75骑炮。国内之奉天兵工厂,

汉阳兵工厂等再仿制日本三八式而制造的辽造一三式,汉造克式29倍径75野战炮等数种克虏伯之野炮系统,性能大同小异,惟以德国原厂之品质最佳。

辽造一三式75毫米野炮

如国军中央直属精锐之74军,由于军炮兵规模为团,故师内建制之炮兵仅为连。该军51师(师长王耀武将军)师属炮兵连既是装备克虏伯75毫米野炮,当时连有炮3门,炮兵连长由军校10期的王建基担任。根据当时参战官兵回忆:这克虏伯75毫米野炮炮龄虽老,但其射击精度欲十分良好,具有极高的命中率。

3辽十四年式 L/30 77毫米野炮

1925年,东三省兵工厂仿奥地利百禄18年式30倍77毫米野炮试成14年式30倍77毫米野炮,母型炮是奥地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武器。该厂聘请奥地利 技师哈德曼负责设计和指导生产,一切性能均优于该厂1924年生产的辽13年式75毫米野炮。

辽十四式77毫米野炮

77毫米野炮初速528.5米/秒,最大射程11000米。 该炮大架中部挖空,供炮身后

退,且不必掘坑仰角即可达45度,而辽13年式75毫米野炮仰角17度以上必须掘坑。77毫米野炮大架后端为铰链式驻锄,运动 时可以翻上而固定在炮尾上,方向运动时只需大架移动,驻锄不移动,且驻锄由二支杆与制转机连接,更能固定位置。当时国内不具备生产77毫米野炮的条件,该厂直接从奥地利百禄厂购进320门零部件,在厂内只进行少量加工即组装成火炮,在进口零部件用完后即停止生产。

九一八事变后占领东北的日军总共虏获了该型火炮147门,唉,将近生产总量的一半啊。因为该武器与日军自己的军事体系不合拍,所以日军自己并没有使用,但是精明的日本人也没让它们闲着。这些火炮主要用在了武装伪军和收买中国的地方军阀了,例如日本人在争取29军宋哲元投靠鬼子的时候,送给整整一个炮兵营的全套装备(12门77毫米野炮)。

炮兵第八旅装备的该型野炮,是之前带入关内的,总的装备量还没鬼子手里的多。

4.日式38年式75毫米野炮

在前面讲克虏伯75毫米野炮的时候就提到过该型火炮,该炮其实就是克虏伯75毫米野炮的日本仿制型号。1904年日本陆军向克虏伯公司一次订购了400门M1903型75毫米野炮的成品和400门炮的组装件,因样炮在1905年(明治38年)抵达日本,故称38式野炮。1907年对原炮进行一些小改后由大阪兵工厂进行生产,装备日军师团炮兵。

该炮需要使用6匹马进行牵引,短距离的话3匹马也能进行移动,最大射程为8350米,战斗重量947千克,最大射速20发/分。以后因为原来使用的炮架影响射击的俯仰角和方向射界,日本对38式75毫米野炮进行了改进,被称为38改,改进的火炮更换了新的大架,咋这样俯仰角由16.5度增加到43度,射程提高了3千米达到了11600米,但也是炮的重量增加了将近200千克。

中国军队最早什么时候使用这种火炮,我还没有确切的数据,但是在北洋军阀时期,段祺瑞趁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获得借款组建的参战军中每个师就有一个由36门三八式75毫米野炮组成的炮兵团。另外东北的张作霖因为也依附日本,所以他也从日本进口了大批的38式75毫米野炮。同时国内还对其进行了仿制,例如奉天兵工厂的辽十三年式75毫米野炮就是它的中国仿制型。

在使用日本三八野炮方面,则有若干军属炮兵营装备之,例如在长沙第三次大捷中担任长沙守城重任的中央直属第10军(军长前为李玉堂,后为方先觉),其军属炮兵营所配备既是日本三八式75野炮,营共有三八式75野炮12门。

38式75毫米野炮

4.辽十四式150毫米榴弹炮 L/12

150毫米12倍径榴弹炮(仿日本明治38式),沈阳兵工厂1925年生产,炮身长1800毫米,炮架为双轮单脚式,炮闩不明.行列全重1850公斤,用六马挽曳,配备榴弹及破甲榴弹,分一,二,三号装药,初速为275,200,150米/秒,最大射程5900米。

东北军的38式150毫米榴弹炮正在发射

奉天兵工厂总共生产了21门。装备这种火炮的部队为独立炮兵第8团,第17团。这两个团原来都是东北军的炮兵部队,随着东北军的瓦解,东北军的炮兵部队也被国民政府整编。这两个炮兵团总共装备了32门这种火炮,但国内只生产了21门,这说明装备的火炮里有一部分是原装进口的日式38式150毫米榴弹炮。

在这里还得提一下北洋政府时的参战军,参战军训练处直辖有重炮一个营,装备有日本造三八式150毫米榴弹炮,后来参战军在直皖战争中被直系军队打垮,却被奉系的张作霖占了大便宜,将这个重炮营给收编了。这32门火炮里有没有当年的参战军火炮,那就不得而知了。

东北军装备的38式150毫米榴弹炮

处于拖曳状态的38式150毫米榴弹炮

这种炮虽然是重炮但是到了二战就绝对是古董炮了,但由于威力大,生产成本低,在日军部队里也有装备,尤其在战争后期更是重启该炮的生产线,进行大量生产,以使新组建的部队里有一定的重炮。

装备38式150毫米榴弹炮的日军

5.施耐德75毫米山炮

施耐德山炮是法国出产的火炮,相对于日式和德式火炮,法国的火炮在中国的使用范围远没有那么广泛,但法国毕竟是西欧的陆军强国,其出产的武器装备也是不差的。1929年军政部兵工署所拟制式兵器式样中就曾计划用法国的施耐德75毫米山炮作为中国陆军的制式火炮统一75毫米火炮的式样,但因为技术原因没有成功而作罢,由此可见施耐德山炮之精良。

这里介绍的施耐德山炮分为轻重两种。现在分别给大家进行介绍。 施耐德75毫米轻山炮

说它是轻山炮说实在有点太抬举它了,因为它就是一种步兵炮,而且并不是法军的制式装备,只是施耐德公司开发出来却没人要的货。它的法国名字叫施耐德二三式步榴炮。

施耐德75毫米轻山炮

施耐德轻山炮的特色是轻,全炮重量只有352公斤(山炮没有炮车,行列全重与放列全重差不多),真是轻得惊人!初速只有300m/s,符合步兵炮特色,因此最大(有效)射程为5000公尺。

其次,施耐德轻山炮的左右射界8度,高低射界度为-10~60度,仰角高也是步兵炮的特色。至于炮车轮,虽然照片看不出端倪,但我看十有八九也是木制的。

该火炮是联华洋行在中国代售的,卖给了南天王陈济棠40门,云南王龙云也有购买的此类火炮。后来陈济棠因为“两广事变”和平解决而下野,广东的炮兵被中央政府整编,全部的施耐德山炮被编为炮兵第九团。

施耐德重山炮

施耐德重山炮确实是山炮了,不过它的口径也是75毫米,它的正式型号为施耐德1919式75毫米山炮。(如果哪个仁兄说大孟你扯淡,它是施耐德1923式山炮,我只能告诉你,这个问题我慎重考虑过,在参考一些资料后,我决定不按军博的说法,而是按法军当时装备的制式型号称呼,如果你坚持自己的意见,那随你好了。)

施耐德1919年式75毫米山炮

炮身长:1396.5毫米,炮架式样:双轮单脚式,高低射界:低轴:-10度~22度 高轴:0度~40度,方向射界:左右各5度,弹重:榴弹6.33公斤 榴霰弹6.525公斤,最大射程:榴弹9600米(40度)榴霰弹7850米(40度),行列全重:677公斤,运动方式:两马挽拽,七马驮载。该炮也是陈济棠购买,最后一起被整编为炮兵第九团,一直到抗战中期还在使用。

在当时这是一款很先进的武器,在当年编练的北洋新军中曾大量装备。山炮炮架为双轮单脚式,炮闩为横楔式,行列全长4600毫米(放列全长3230毫 米)。行列全重405公斤(放列全重386公斤),用四马驮载或一马挽曳,也就是说,山炮可以用一匹马拉着走,也可以分解成四块,用四匹马驮着走。 火炮高低射界-8至+15度,使用榴弹重5.3公斤,初速280米/秒,射速 10-20发/分,最大射程4300米,有效射程4000米。

江南制造局从1907年到1928年累计生产494门之多,由于上海在北洋混战时期曾被多路军阀占据,因此该型火炮也就装备了多路的军阀部队,成为各派系军阀的看家法宝。

北洋军阀军队装备的沪造75毫米山炮

话说这种在民国初年的神兵利器,到了抗战时期就完全落伍了。它的最大问题在于射程太近,仅有4公里,而我们的敌人,日本的41式山炮射程则有6公里,而博福斯山炮射程

则高达近10公里。4公里的射程实在太小,当时82迫击炮最大射程也有差不多3公里,而120迫击炮射程高达5公里。射程太近,在炮战时非常容易被敌人火炮压制,这在实战中是一个极为可怕的缺陷。另外,沪造克虏伯式75mm山炮的炮弹初速非常小,仅为每秒280多米,而二战最烂的山炮,初速都在300米以上。另外沪造克虏伯式75mm山炮各个结构也过于老化。相比可以拆卸成10个零件的博福斯山炮,它笨重之极,垂垂老矣。总之,在二战期间,这门火炮基本属于老古董,理应不上阵,呆在仓库了。

但由于新式火炮不足,还是有不少部队装备了这种老爷炮。就是这种炮也不能管够,在抗战前20个调整师中除了36师,87师,88师等少数几个师外,基本上其他的部队山炮营或野炮营都缺编一个连,即只装备了8门75毫米山,野炮。

张自忠59军在临沂和日军第10师团血战的时候,为了歼灭敌军的碉堡,只得使用3门这种山炮。由于山炮射程近,威力有小,为了保证威力,59军将民房凿开,将火炮退到距离日军碉堡500多米炮击。

最终这种山炮直到抗战中后期才逐渐淘汰。

14.汉造10年式/辽14年式75毫米山炮

这两种山炮都是日式41式山炮的仿制型,在这里就放在一块讲了。

在上面讲晋绥军炮兵时曾提到过汉10年式山炮,它是由汉阳兵工厂生产的日式41式75毫米山炮的仿制型。

从样子看和它的原型基本一致,性能也基本一样。

1921年,汉阳兵工厂仿日本大正6年式75毫米山炮,称汉10年式75毫米山炮。此炮与沪造75毫米山炮相比,炮身为口径的18倍,初速加大到342米 /秒,最大射程6000米,放列全重增加到610公斤。炮管仍为单层,炮门为断隔螺纹式,紧塞作用好,比沪造炮闩横楔式强度大;火药产生的应力在炮闩横截 面上,分布均匀,因而炮闩不易受损,寿命较长;炮架为双轮叉脚式,比沪造双轮单脚式稳固;大架前分后合,不妨碍炮身后坐,能用较大的高低射角射击,但方向 射界,仍然受炮架限制,火炮稳定性仍较差。该炮的材料大部分由湖北钢铁广和上海兵工厂供应。该炮炮身加工已经按规定的工作程序(9道工序)进行,产品质量 可靠,到1928年为止,累计生产68门。

国军用汉10年式山炮向日军猛轰 北伐之后该炮继续生产,并在国军中广泛装备。在抗战中很多国军国军部队都装备了该型火炮

抗战中第32集团军装备的辽14年式75毫米山炮

1925年,东三省兵工厂仿制成功日本41式75毫米山炮,命名为辽14年式75毫米山炮,其性能、结构与汉沪两厂75毫米山炮接近,最大射程6350米,所需材料从日本、奥

地利等国进口,到1931年,共生产72门。九一八事变后,撤入关内的东北军携带了一些这种火炮,不过很快就消耗殆尽。

15.法式M1897 75毫米野炮

乍听这个名字好像很陌生,但是我要是说《亮剑》里李云龙攻打平安县城用的那个所谓的“意大利炮”,你是不是就感觉很熟悉了呢?当然这炮并不是什么“意大利炮”。

该型火炮更为人熟知名字是“75毫米法国炮”,绰号“75小姐”它是所有现代火炮的祖奶奶。它率先引入“快速发射”的概念(炮架后座系统,单体炮管,护盾,快速反应炮门),使得其他各种火炮一夜之间全都变得过时了。

炮身长:2700毫米(36倍径);炮栓形式:偏芯闭锁式;制退复进形式:液体空气式;炮架式样:双轮单脚式;高低射界:-11度~18度;方向射界:左右各6度;弹重:榴霰弹7.24公斤;初速:529米/秒;最大射程:8500米;放列全重:1160公斤;运动方式:六马挽拽。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gp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