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复习题

更新时间:2024-06-06 11:25: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生态学》复习题集锦

1. 如何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

生物依赖于环境,只有适应了环境生物才能生存并进化;同时,环境又靠生物来维持与调控;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

2. 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

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研究对象与范围:从分子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

3. 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及特点是什么?

研究对象的层次性更加明显,向宏观与微观两极发展;研究手段的更新;研究范围的扩

展;国际性是其民展趋势。 4. 简述经典生态学的几个学派及其特点

法瑞学派:重视群落研究的方法,用特征种和区别种划分群落的类型,建立了严密的植被等级分类系统。北欧学派:重视群落分析、森林群落与土壤pH值关系。英美学派:重视群落的动态,从植物群落演替观点提出演替系列、演替阶段群落分类方法,并提出了演替顶极的概念。苏联学派:注重建群种与优势种,建立了一个植被等级分类系统,并重视植被生态、植被地理与植被制图工作。

5. 简述生态因子的概念及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综合作用;直接和间接作用;主导因子作用(非等价性);不可替代作用和补偿作用;阶段性作用。 6. 关于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有哪些定律?

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主要有以下两个定律: A. Leibig最小因子定律:生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食物的量;不少学者对此作了两补充:这一定律只适用于稳定状态;要考虑各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B. Shelford耐性定律:生物的生存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出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应作几点补充:生物能够对一个因子耐受范围很广,而对另一个因子耐受范围很窄;对所有因子耐受范围很宽的生物一般分布较广;在一个因子处于不适状态时,对另一个因子耐受性会受影响;生物不同生长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不同,繁殖往往是敏感期;生物实际并不是在某一特定环境因子最适范围内生活,可能有其它更重要的因子在起作用。 7. 生物内稳态保持机制,有何生态意义?

生物内稳态: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机制:恒温动物通过体内产热过程以调节体温(生理过程);变温动物靠减少散热或利用环境热源使身体增温。生态意义:使生物对环境因子的耐受范围扩大。

8. 贝格曼规律与阿伦规律。

Bergman 规律: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单体面积的散热相对较少。 Allen 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耳、尾、四肢等在低温环境下有变小变短的趋势。 9. 土壤的生态作用,三种耐碱植物类型各有哪些特征?

生态作用:a 是许多生物的栖息场所;b 是生物进化的过渡环境;c 是植物生长的基质和营养库;d 是污染物转化的重要场地。 聚盐性植物特征:这类植物能适应在强盐渍化土壤生长,能从土壤里吸收大量的可溶性盐类,并把这些盐类积聚在体内而不受伤害。该类植物原生质对盐的抗性强,极高的渗透压。泌盐性植物特征:这类植物的根细胞对于盐类的透过性与聚盐性植物一样是很大,但是他们吸进体内的盐分不积累在体内,而是通过茎、叶表面上密布的分泌腺,把所吸收的过多盐分排出体外,这种作用称为泌盐作用。不透盐性植物:这类植物的根细胞对盐类的透过性非常小,所以他们虽然生长在盐碱土上,但在一定盐分浓度的土壤溶液中,几乎不吸收或很少吸收土壤中的盐类。

10.什么是种群?与个体特征相比较,种群有哪些重要的群体特征? 种群: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组合。群体特征: a 空间特征 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及分布方式; b 数量特征 密度随时间而发生变化;

c 遗传特征 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以区别与其它物种。 11.内禀增长率及其在控制人口方面的意义。

内禀增长率是指当环境不受限制时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所能达到的最大增长率。计算公式rm=lnR/T 控制人口途径:降低Ro值:降低世代增值率,限制每对夫妇的子女数;T值增大:推迟首次生殖时间或晚婚来达到。

12.比较种群指数增长模型(Z)和逻辑斯谛增长模型(L)。

A 前者适用于资源无限的条件下,后者适用于资源有限的条件下。

B 种群指数增长模型是与密度无关的增长模型,逻辑斯谛增长模型是与密度有关的增长模型。 C Z的增长曲线呈“J”型;L的增长曲线呈“S”型。

13.描述并分析Logistic模型,该模型有何重要的意义。

描述与分析:呈“S”型。具体可分为5个时期:①开始期,由于种群个体数很少,密度增长缓慢;②加速期,随个体数增加,密度增长逐渐加快;③转折期,当个体数达到饱

和密度一半(K/2)时密度增长最快;④减速期,个体数超过K/2以后,密度增长逐渐变慢;⑤饱和期,种群个体数达到K值而饱和。 重要的意义:它是许多两个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它是农、林、渔业等实践领域中,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模型中r、K两个参

数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 14.举例说明生态入侵现象。

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生态入侵(ecological invasion)。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原产墨西哥,解放前由缅甸、越南进入我国云南,现已蔓延至25°33’N地区,并向东扩展到广西、贵州境内。它常连接成片,发展成单种优势群落,侵入农田,危害牲畜,影响林木生长,成为当地“害草”。

15.什么是种群空间格局,主要有哪些类型?

种群空间格局(spatial pattern)定义: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空间格局或内分布型(internal distribution pattern)。 三种类型①

均匀型(uniform)②随机型(random)③成群型(clumped) 16.比较主要种群调节假说的优缺点。

① 气候学派, 气候学派多以昆虫为研究对象,他们的观点认为,种群参数受天气条件强烈影响,他们强调种群数量的变动,否定稳定性; ② 生物学派, 生物学派主张捕食、寄生、竞争等生物过程对种群调节的决定作用; ③ 食物因素; ④ 自动调节学说,包括行为

调节、内分泌调节和遗传调节。 17.简述生物繁殖方式的生态学意义。

(1)包括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两种方式。

(2)生态学意义:①在现有环境压力下的扩展性;②对多变环境的适应;③繁殖速度;④

繁殖潜力;⑤在自然选择条件下的进化速度。 (3)比较而言,无性繁殖在现有环境扩展性、繁殖速度、繁殖潜力方面优于有性繁殖,但

对多变环境的适应性却较差。 18.简述动植物扩散的生物学及生态学意义。

答:扩散是指生物体或繁殖体从一个生境转移到另一个生境的过程。动物扩散的生物学和生态学意义如下:①可以使种群内和种群间的个体得以交换,防止长期近亲繁殖而产生的不良后果;②可以补充或维持在正常分布区以外的暂时性分布区域的种群数量;③扩大种群的颁布区。对于动物来说,扩散可能带来遭到天敌侵袭、存活和繁殖成功率降低等诸多风险,但也可能降低暴露给捕食者了染上疾病的机会,增加遇到资源和配偶的机会。并由于杂种优

势而产生更多的合适后代的机会。 19.理解繁殖价值、亲本投资、繁殖成本的含义。

繁殖价值:是指在相同时间内特定年龄个体相对于新生个体的潜在繁殖贡献。

亲本投资:有机体在生产子代以及抚育和管护时所消耗的能量、时间和资源量。 繁殖成本:有机体在繁殖后代时对能量或资源的所有消费。

20.比较两种繁殖策略(r-选择和K-选择)。r—K选择理论在生产实践中具有什么指导意义?

答:(李博《生态学》P77~79)具体见下表:

表 r-选择和K-选择的某些相关特征 r-选择 气候 多变,不确定,难以预测 死亡 具灾变性,无规律 非密度制约 存活 幼体存活率低 数量 时间上变动大,不稳定 远远低于环境承载力 种内、种间竞多变,通常不紧张 争 选择倾向 1.发育快 2.增长力高 3.提高生育 4.体型小 5.一次繁殖 寿命 短,通常少于一年 最终结果 高繁殖力 注:引自Pianka,1970 1.发育缓慢 2.竞争力高 3.延迟生育 4.体型大 5.多次繁殖 长,通常大于一年 高存活力 K-选择 稳定,较确定,可预测 比较有规律 密度制约 幼体存活率高 时间上稳定 通常临近K值 经常保持紧张 r—K选择理论在生产实践中具有的指导意义:对确立保护动物的种类具有指导意义,具

体可选择害虫和熊猫做例子来说明。

21.种间关系有哪些基本类型?

答:种间关系是指生活在同一生境中的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种间关系有三大类,即有

利、有害、无利无害,具体见书P100~110。(两偏两竞,寄互捕中原) 22.生物密度效应的基本规律有哪两个?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生物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出现的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 主要两个基本规律是指产量恒定法则和-3/2法则。前者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的密度如何,最后的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即Y=W*d=Ki .后者则是指当种群密度提高时会出现“自疏现象”,即W=C*d-a,其中a为一个恒值3/2。 23.什么是他感作用?研究他感作用有什么重要意义?

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

间接的影响。 研究意义:①他感作用与歇地现象;②他感作用与植物群落中的种类组成;③他感作用

与植物群落的演替。 24.什么是高斯假说与竞争排斥原理?

高斯假说:当两个物种对同一种资源和空间的利用越相似,其生态重叠越多,竞争就越

激烈。 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

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 25.理解生态位、基础生态位和实际生态位的含义。

生态位:在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

系。 基础生态位:在生物群落中,能够为某一物种所栖息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

实际生态位:在生物群落中,一个种实际占有的实际生态空间。

26.什么是生物群落?它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答:生物群落是指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环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特定的功能的生物集合体。基本特征:①具有一定的外貌;②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③具有一定的群落结构;④形成群落环境;⑤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⑥一定的动态特征;⑦一定的分布范

围;⑧群落的边界特征。 27.群落种类组成及其研究意义。

答:以发展比较成熟的植物群落为例,群落组成主要有:①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和建群种(优势层的优势种);②亚优势种(个体数量和作用仅次于优势种的物种);③伴生种(与优势种相伴存,但不起主要作用);④偶见种或稀见种(在群落中出现频率很低的种类)。 群落种类组成的研究意义:①群落种类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也是鉴别不同群落类型的基本特征;②群落学研究一般都

从分析种类组成开始。 28.群落结构的时空格局及其生态意义。

答: 群落结构的时间格局:主要是指群落波动(如群落季相变化)和群落演替。 群落结构的空间格局:包括水平格局和垂直格局。

生态意义:对群落结构的时空格局的研究是研究群落性质与功能、群落变化或演替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

29.简述群落交错区的生态意义。

(3)硫循环

(4)磷循环

49.简述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三向地带性规律。

答:(1)纬度:太阳高度角及其季节变化因纬度而不同,太阳辐射量也因纬度而异。由于热量沿纬度的变化,出现生态系统类型有规律的更替,如从赤道向北极依次出现热带雨林、

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北方针叶林与苔原,即所谓纬向地带性。 (2)经度:在北美大陆和欧亚大陆,由于海陆分布格局与大气环流特点,水分梯度常沿经向变化,因此导致生态系统的经向分异,即由沿海湿润区的森林,经半干旱的草原到干旱区的荒漠。有人把这种变化与纬度地带性并列,称之为经度地带性。实际上,两者是不同的,前者是一种严格的自然地理规律,后者是在局部大陆上的一种自然地理现象,而在其它大陆如澳大利亚,这种经向变化就大不相同。

(3)海拔:海拔高度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左右,或每升高180m,气温下降1℃上下。而降水最初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但达到一定界线后,降水量又开始降低。由于海拔高度的变化,常引起自然生态系统有规律地垂直更替,有人称此现象为垂直地带性。 此外,地形与岩石性质对生态系统的分布也有重大影响。如我国青藏高原的隆起,改变了大气环流,使我国亚热带出现了大面积常绿阔叶林;在同一地区范围内,酸性岩石与碱性岩石地区分布了性质不同的生态系统。

50.你认为垂直地带性和水平地带性有何异同?

答:同:①两者的植被分布顺序相似;②垂直带与水平带上相应的植被类型,在外貌上

也基本相似。 异:①纬度带的宽度较垂直带的宽度大的多。②纬度带的相对连续性,垂直带的相对间断性。③纬度带、垂直带植被类型分布顺序的相似性,指群落的优势生活型和外貌,植物种类成分和群落生态结构有很大差异。

51.湿地的定义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

答:湿地系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常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钖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湿地在空间上分布在陆地和水域交接的相对稳定的过渡区和生态交错区;在时间上呈现周期性干湿交替的动态变化;在生态上表现为水、陆环境因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是兼有水陆特征的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以及信息传递将陆地生态系统与水生生态系统联系起来。湿地的陆生环境和水生环境的双重特性使其具有单纯陆地类型和单纯水域

类型所不具有的复杂性质。 ■特殊的界面系统 湿地是水、陆两种界面交互延伸的一定区域,是水域和陆地过渡形态的自然体。湿地处于大气系统、陆地系统与水体系统的界面交合处,存在联结各界面的水体-陆地-植被-大气界面系统,区别于一般陆地生态系统只具有陆地-植被-大气界面系统和一般

水域生态系统只具有的水体-植被-大气界面系统。 ■特殊的景观特征 湿地生态系统处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区域,湿地区域的多种表现形式,体现为湿地景观的特殊性。湿地的景观也具有周期性变化的特征。湿地具有明显的植被、土壤、水位和盐度的梯度变化、斑块变化、时间变化的特征。 ■

特殊的生物类群 湿地生态系统所处的独特的水文、土壤、气候等环境条件所形成的独特的生态环境为丰富多彩动植物群落提供了复杂而完备的特殊生境。由于湿地物种种类异常丰富,又有非常高的生物生产力,所以湿地生物之间形成了复杂食物链、食物网。 ■特殊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湿地土壤不同于一般的陆地土壤,它是在水分过饱和的厌氧环境条件下形成的,这种环境条件使得湿地有其独特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湿地土壤在淹水时形成强还原区,但在水体-土壤界面上常有氧化薄层,这不仅影响着碳、氢(水)、氧、氮、磷和硫以及各种生命必需元素在湿地生态系统内部的土壤和植物之间进行的各种迁移转化和能量交换过程,也影响着湿地与毗邻生态系统之间进行的化学物质交换过程。 52.红树林生态系统有哪些特点?

答:生境特征:①地质地貌:分布于隐蔽海岸,风小浪小,水体运动慢而多淤泥沉积。花岗岩或玄武岩的风化产物。②底质:细质的冲积土,含大量的有机质,含盐量02-2.5%pH 4-8。③温度:海水温度24-27度,气温20-30度。④海水和潮汐:必不可少 红树林的组成:7个主要群系,即木榄群系、秋茄群系、红树群系、桐花群系、海桑群系、白骨壤群系和水椰群系。 对海滩湿地的适应性:根系形成各种适应的根系(表面根、气生根、呼吸根、支柱根等);胎生;旱生结构与抗盐适应:叶片出现旱生结构,具有高渗透压,树皮富含丹宁,也现拒盐或泌盐适应。

红树林植物群落分布和演替特点:低潮泥滩带:是红树林先锋植物种类生长的地带。中潮带:是红树林植物生长的繁盛地带。高潮带:是红树林带与陆岸过渡的地带。 红树林区的底栖动物:红树林中占优势的海洋动物是软体动物,还有多毛类、甲壳类及一些特殊鱼类等。

53.什么是缀块-廊道-基底模式?如何区分这三类景观结构单元? 答:景观生态学家认为,景观由三种结构单元组成,即缀块、廊道、基底,并由此发展出一系列的理论和方法,这种观点被称之为缀块-廊道-基底模式。缀块泛指与周围环境在外貌或性质上不同,但又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部分。廊道是指景观中与相邻两边环境不同的线性或带状结构。基底是指景观中分布最广、连结性也最大的背景结构。必须指出的是,缀块、廊道、基底的区分往往是相对的。

54.什么是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是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景观结构是指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景观功能是指景观结构与生态迷过程的相互作用或景观

结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景观动态是指景观结构和景观功能随时间推移发生变化。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结构一定程度上决定功能,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又受到功能的

影响,结构与功能是动态发展的基础。 55.什么是景观连接度?它对景观功能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是指景观空间结构单元相互之间连续性的量度,它包括结构连接度和功能连接度。景观功能是通过景观结构之间的相互联系得以表达,而景观连接度是反映景观结构联系的指

标,因此,景观连接度是景观功能体系的重要内容。

56.什么是中性模型?

答:是指不包含地形变化、空间聚集性、干扰历史和其他生态学过程及其影响的模型。 57.全球变化的主要现象和研究领域有哪些?

答:①温室气体浓度增加;②全球气温升高。自19世纪后半叶以来,全球地表年均温升高0.3-0.6度;③海平面上升。据估计,在过去的100年间全球海平面升高了10-25cm;④

土地利用和覆盖变化;⑤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的变化。 58.你认为目前全球变化产生了哪些生态后果?

答:①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呼吸和分解。温度和生长季长度是制约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植物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全球变暖使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植物提高生产力,而使高温、干旱地区生态系统生产力下降;②生物群落的空间分布。根据IPCC的分析,假如地表气温上升2-3.5度,气候带将向高纬度地区迁移1度,向高海拔地带迁移100米。导致生物群落的迁移和在地理空间上的再分布;③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和生物多样性。环境变化的速率可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④生态系统的结构。生物群落的变化和物种组成的改变显然使生态系统结构产生重大变化;⑤生态系统的功能;⑥需要进一步加强的研究领域。包括:a.微观层次

生态生理学b.生态系统动态的研究c.大范围生态与环境监测。 59.你认为该如何减缓全球变化?

答:①减缓全球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和颗粒物的形成。其核心是控制化石能的消耗。途径:提高化石能的能效;开发其他形式的能源。②生态系统管理。摆正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人类社会必须寻求有效的途径,使其适应并管理环境。③减缓变化的机制,包

括技术、管理、法律和教育几个层面进行。 60.简述生物多样性的类型及保护意义。

答: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与景观多样性。保护意义:在现代农业育种中,作物与家畜的遗传多样性更具特殊意义;目前,在部分牿的用途不明,它们中许多是人类粮食、医药等宝贵的后备资源。(待补充)

61.假设你主持规划建立一个新的自然保护区,你将如何规划?步骤是什么?

答:建立一个新的自然保护区,其关键是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保护的对象是什么?在哪里保护?怎样进行保护?据此,我们可按以下步骤来规划自然保护区:①对保护对象进行评估,包括与保护对象有关的其它生物的评估;②对保护区进行人文地理等方面的调查;③确定保护区的面积,以及规划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外围隔离等内容;④制定相应管护计划;⑤制定保护区的中长期保护计划。 62.如何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答: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包含了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1).公平性原则:即代际公平、代内公平(2).持续性原则:调整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对资源的要求,在生态系统可以保持相对稳定的范围内确定自己的消费标准。(3)系统性原则:从全局着眼,从系统的

169,生态系统内消费者的营养 级的确定是根据(D). A.消费者的个体大小 B.消费者的食量大小 C.消费者的食性 D.消费者的主要食性 170,阴性植物的特点是(D).

A.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 B.光补偿点较高,生长在阴湿条件下 C.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全光照条件下 D.光补偿点较低,生长在阴湿条件下

171,下列植物中,属于长日照植物的是(D). A.水稻 B.玉米 C.大豆 D.冬小麦 172,有效积温法则公式中,T0为(B).

A.平均温度 B.生物学零度 C.有效积温 D.天数 173,早生植物的特点是(A).

A.根系发达,叶表面积较小 B.根系发达,叶表面积较大

C.根系不发达,叶表面积较小 D.根系不发达,叶表面积较大 174,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结构是(B).

A.块状结构 B.团粒结构 C.核状结构 D.片状结构

175,土壤细菌和豆科植物的根系所形成的共生体称为(B). A.菌根 B.根瘤 C.菌丝 D.子实体

176,在单向风的影响下,树木对风适应的明显形态特征是(D). A.矮化 B.顶冠 C.根系发达 D.旗冠

177,在北半球中纬度的山区,阳坡的环境特点是(A). A.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小 B.温度较高,相对湿度较大 C.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小 D.温度较低,相对湿度较大

178,仅由树木构成的防护林带,风可以从林冠的上方和下方通过,这种林带的结构是(D). A.疏透结构 B.紧密结构 C.稀疏结构 D.通风结构

179,当潮湿气团越过大型山脉时,在迎风侧形成降水,而在背风侧形成干热气候,使山脉的两侧分布着截然不同的植被类型,这称为(A).

A.焚风效应 B.山风效应 C.谷风效应 D.陆风效应 180,种群是指(A).

A.一定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 B.不同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 C.一定空间内所有种的集合 D.不同空间内所有种的集合

181,一个种群内,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数量,幼年最多,老年最少,中年居中,这个种群的年龄结构型为(B).

A.稳定型 B.增长型 C.衰退型 D.混合型 182,种群平衡是指(B).

A.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均为零

B.种群数量在较长时期内维持在几乎同一水平 C.种群迁入和迁出相等

D.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

183,生态系统这一概念是由(D)首次提出的. A.奥德姆 B.林德曼 C.达尔文 D.坦斯利 184,法瑞法派群落分类方法的基础是(B).

A.演替原则 B.植物区系 C.植被型 D.群落生态 185,我国东北大兴安岭地区森林群落优势种是(D).

A.蒙古栎 B.长白落叶松 C.红松 D.兴安落叶松186,乔木树种的生活型为(D).

A.地面芽植物 B.地上芽植物 C.地下芽植物 D.高位芽植物 187,原始森林遭到破坏后,形成森林的过程为(B). A.原生演替 B.次生演替 C.水生演替 D.旱生演替 188,单元顶级学说中的\顶级\是指(A).

A.气候顶级 B.偏途顶级 C.土壤顶级 D.地形顶级 189,常绿阔叶林的分布区域是(C). A.温带 B.热带 C.亚热带 D.寒温带

190,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农田生态系统的(C)指标与总生产力的比值相对较高. A.初级总生产力 B.初级净生产力 C.群落净生产力 D.次级生产力

191,人类对作物补加能源的作用主要是(D). A.改善环境 B.消灭竞争者

C.增加总生产量 D.增加净生产量 192,初级生产力最高的区域是(C).

A.海洋 B.草原 C.海陆交接地带 D.荒漠

193,生产力和生物量最大的生态系统类型是(B). A.草原 B.森林 C.海洋 D.农田

194,下列生态系统中,属于人工生态系统的是(C). A.湖泊 B.草原 C.果园 D.热带雨林

195,下列能源中,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D). A.石油 B.天然气 C.煤 D.水能

196,群落演替在后期的成熟阶段(D).

A.总生产量与生物量的比值最高 B.总生产量,净生产量达到最大 C.总生产量大于总呼吸量 D.总生产量与总呼吸量大体相等 197,防治害虫时,应该做到(C). A.彻底消灭害虫种群 B.保护天敌

C.保护食物链的完整性 D.保护害虫种群

198,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资源占地球总水量的比例约为(B). A.3% B.0.5% C.20% D.万分之一

199,生态系统的概念是___于1953年提出来的.(B) A.Fisher B.Tansley C.Vickerman D.Mobius

200,外温动物的代谢速度随温度的增加用温度系数描述,那么温度系数Q10是温度升高__对代谢速度影响的指数.

A.20℃ B.5℃ C.10℃ D.15℃

201,在___竞争方式下,个体不直接相互作用.(B) A.干扰性 B.利用性 C.种间 D.种内

202,竞争剧烈时,生物可通过___离开种群密度高的地区.(B) A.流动 B.扩散 C.死亡 D.隐藏

203,在温带生态系统中,热的主要储存位置是___.(B) A.空气 B.土壤 C.水 D.生物体

204,生物体对实验环境条件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称为___.(C) A.气候驯化 B.调节 C.驯化 D.适应

205,___陈述了来自冷气候中的内温动物与来自温暖气候的内温动物相比,趋向于具有更短的末端(耳朵和四肢).(B)

A.比尔定律 B.阿伦法则 C.Hamilton定律 D.贝格曼规律 206,以下生物中,属于兼性互利共生的是___.(C)

A.地衣 B.菌根 C.蜜蜂与月季 D.珊瑚

207,杜鹃将蛋下在别种鸟的巢中,让这种鸟饲育其幼鸟,这一现象称为___.(C) A.社会性寄生 B.寄生 C.潜在寄生 D.真寄生

208,全球陆地的净初级生产力大约为___t/a干物质.(A) A.120×109 B.120×108 C.50×109 D.50×108

209,酸雨中含有的酸性化合物是___.(D) A.HCl与H2SO4 B.HNO3与HCl C.H3PO4与HNO3 D.H2SO4与HNO3

210,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有害生物的是___.(D) A.鼠 B.蝗虫 C.红蜘蛛 D.麻雀 211,稳态的英文是___.(A)

A.homeostasis B.homeotherm C.homogenons D.homologous 212,下面生物中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的是___.(C) A.蜗牛 B.细菌 C.藻类 D.蚯蚓

213,雄孔雀美丽的尾巴形成的原因在于___.(C) A.竞争 B.攻击 C.性选择 D.适应环境

214,捕食者优先选择能使其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___的一定大小的猎物.(D) A.质量 B.重量 C.体积 D.能量

215,白天,空气的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___.(B) A.增加 B.降低 C.不变 D.先降低后增加

216,___是将温度和时间相结合的一个测量,运用于外温动物可反应这些生物体的生长和发育依赖于环境温度及时间.(A)

A.生理时间 B.物理时间 C.生物钟 D.温度时间 217,收获理论中,收获目标指的是___.(C) A.收获最大产量 B.收获恒定产量

C.长期持续获得最大产量 D.收获种群所有个体

218,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每一年龄阶段个体数目的比率,通常用___表示.(B) A.年龄结构图 B.年龄金字塔图 C.年龄分布图 D.年龄组成图

219,大多数生物的稳态机制一大致一样的方式起作用:如果一个因子的内部水平太高,该机制将会减少它;如果水平太低,就提高它.这一过程称为___.(D) A.反馈 B.内调节 C.外调节 D.负反馈

220,对于植物,下面选项中___是可以被消耗掉的.(B) A.温度 B.太阳辐射 C.盐度 D.负反馈

221,生物体所处的物理环境称为其___.(A) A.栖息地(生境) B.生态为 C.位点 D.生存空间 222,夜间,空气的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___.(A) A.增加 B.降低 C.不变 D.先增加后降低

223,可见光穿过水体遵循一个称为___的负指数关系.(C) A.阿伦法则 B.Hamilton定律 C.比尔定律 D.贝格曼规律 224,绿色植物光合活性辐射(PAR)带波长位于___.(A)

A.380nm~700nm B.380nm~760nm C.150nm~4000nm D.490nm~620nm

225,植物光合作用同化量于呼吸消耗量相等时的光合活性辐射强度称为___.(B) A.饱和点 B.补偿点 C.平衡点 D.稳定点

226,___在湖泊中的营养物质循环中起关键作用.(C) A.鱼类 B.细菌 C.浮游动 物 D.藻类

227,根据生物体个生活期死亡率的高低,年龄存活曲线一般可以分为___种形式.(B) A.2 B.3 C.4 D.5

228,___是生态学的一种主要影响力,是扩散和领域现象的原因,并且是种群通过密度制约过程进行调节的重要原因.(B)

A.种间竞争 B.种内竞争 C.个体竞争 D.竞争 229,雄鹿的叉角形成的原因在于___.(C) A.攻击 B.防御 C.性选择 D.捕食 230,生态位的英文是___.(B)

A.habit B.niche C.site D.place

231,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全球气温上升了___.(D) A.0.5~0.7℃ B.0.3~0.5℃ C.0.5~0.7℃ D.0.4~0.7℃ 232,物质的热容量是1cm3物质上升___所需要的热量.(A) A.1℃ B.10℃ C.5℃ D.100℃

233,陆地生态系统中,生产量最高的是( B) A 温带常绿林 B 热带雨林 C 温带草原 D 落叶 234, 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生产量最高的是( C ) A 河口湾 B 大陆架 C 海藻床或珊瑚礁 D 大洋区

235, 限制浮游植物初级生产量的一个关键因子是( A ) A 磷 B 碳 C 硫 D 钾

236, 下列同化效率最高的动物类群是( C )

A 食草动物 B 杂食动物 C 肉食动物 D 碎食动物 237, 下列动物类群中,生产效率最高的是 (D )

A 无脊椎动物 B 外温性脊椎动物 C 内温性脊椎动物 D 原生动物

238, 下列各种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中,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最易成为限制因子的是( C ) A 二氧化碳 B 温度 C 水 D 营养物质

239,下列植物有机物质中的各种化学成分的分解速率最快的是( C ) A 木质素 B 纤维素 C 单糖 D 半纤维素

240,下列生态系统中,分解速率最高的是(B ) A 温带森林 B 热带森林 C 草地 D 北方针叶林 三,多项选择

1.减少土壤侵蚀的方法有( ABCD )

A.进行等高耕作 B.覆盖作物(如豆科作物) C.轮作 D.进行免耕农业

2.生态学所研究的有4个可辨别尺度的亚部分,对每一部分,生态学家感兴趣的对象是有变化的,那么在生态系统这一水平上,主要研究的项目有( ABD ) A.能流 B.食物网 C.群落的组成 D.营养物的组成

3.植物种间对辐射强度反应的重要战略差异显示为( CD ),它们分别具有是适应于高的和低的光辐射范围.

A.强辐射种 B.弱辐射种 C.阳地种 D.阴地种 4.种群的密度制约有( ABD )几种形式.

A.过度补偿 B.补偿不足 C.均衡补偿 D.准确补偿

5.大型种子无法有效地被风传布,除非靠水传布或依靠动物来散布,下面选项中的动物可作为种子扩散者的有( ABCD ).

A.啮齿动物 B.蝙蝠 C.鸟 D.蚂蚁

6.通常生态学所研究的几个可辨别尺度的亚部分包括( ABCD ) A.个体 B.种群 C.群落 D.生态系统 7.鸟和哺乳动物属于( AD )

A.恒温动物 B.外温动物 C.变温动物 D.内温动物 8.下面选项中属于种间相互作用的有( ABC ) A.竞争 B.捕食 C.寄生 D.自相残杀

9.地球上,最富有生产力的生态系统出现在( ABCD ) A.沼泽 B.温地 C.河口湾 D.耕地和珊瑚礁 10.农业对生态的影响有( ABCD )

A.控制害虫的后果 B.生物多样性减少

C.土壤侵蚀 D.营养物,水和能量利用的影响

11.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量的基本资源是 (ABDE ) A 光 B 二氧化碳 C 氧气 D 营养物质 E 水

12. 海洋浮游植物的净初级生产力决定于 (ACD )

A 太阳的日总辐射量 B 水的温度 C 水中的叶绿素含量 D 光强度随水深度而减弱的衰变系数 E 水中磷的含量

13.决定淡水生态系统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主要有 (ABD )

A 营养物质 B 光 C 水中氧气的浓度 D食草动物的捕食 E 水的浓度 14. 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有 (ABCDE )

A 收获量测定法 B 氧气测定法 C 二氧化碳测定法 D 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 E 叶绿素测定法分生产量.

15.分解作用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它包括 (ACD ) A 碎裂 B 溶解 C 异化 D 淋溶 E 矿化

16.分解过程 的特点和速率,决定于 (ABD )

A 待分解资源的质量 B 分解者的生物种类 C 待分解资源的种类 D 分解时的理化性质 E 待分解资源的数量

17.对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研究一般在哪三个层次上进行 (BCD ) A 物种 B 种群 C 食物链 D 生态系统 E 生物圈 18.生态系统中把多种多样的信息分为(ABCD )

A 物理信息 B 化学信息 C 行为信息 D 营养信息 E 图象信息 四,问答题

1,什么是生态学 简述其研究对象和范围.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由于生物是呈等级组织存在的,因此,从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直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2,简述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根据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分类:分子生态学,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与全球生态学等;根据生物类群分类: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等;根据生境类型分类:陆地生态学,海洋生态学,森林生态学,草原生态学,沙漠生态学等;根据交叉学科分类: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物理生态学等;根据应用领域分类:农业生态学,自然资源生态学,城市生态学,污染生态学等. 3,生态学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分为4个时期: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生态学的建立时期(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末),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现在).

4,简述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生态学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研究,实验室研究以及系统分析和模型三种类型.

野外调查研究是指在自然界原生境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考察研究,包括野外考察,定位观测和原地实验等方法.实验室研究是在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受控生态实验系统中研窆单项或多项

因子相互作用,及其对种群或群落影响的方法技术.系统分析和模型是指对野外调查研究或受控生态实验的大量资料和数据进行综合归纳分析,表达各种变量之间存在的种种相互关系,反映客观生态规律性,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方法技术. 5,种群具有哪些不同于个体的基本特征

种群具有个体所不具备的各种群体特征,大体分3类: (1)种群密度和空间格局.

(2)初级种群参数,包括出生率(natality),死亡率(mortality),迁入和迁出率.出生和迁入是使种群增加的因素,死亡和迁出是使种群减少的因素. (3)次级种群参数,包括性比,年龄分布和种群增长率等. 6,常用生命表的主要有哪些类型及各自的特点. 常用生命表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简单的生命表只是根据各年龄组的存活或死亡数据编制的.

(2)综合生命表与简单生命表不同之处在于增加了描述了各年龄的出生率.

(3)称动态生命表根据对同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存活数动态监察资料编制而成.这类生命表或称为同生群生命表.动态生命表中个体经历了同样的环境条件.

(4)静态生命表,是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作一年龄结构调查资料编制的.静态生命表中个体出生于不同年(或其他时间单位),经历了不同的环境条件.因此,编制静态生命表等于假定种群所经历的环境是没有变化的,有的学者对静态生命表持怀疑态度,但在难以获得动态生命表数据时,如果将静态生命表应用得法,还是有价值的. 7,写出逻辑斯谛方程,并指出各参数的含义. dN/dt:rN(1-N/K)=rN(K-N/K)

式中:N表示种群大小;t表示时间;dN/dt表示种群变化率;r表示瞬时增长率;K表示环境容量. 或写该方程的积分式:Nt=K/l+ea-rt\

式中:e表示自然对数的底;a表示曲线对原点的相对位置 8,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包括哪些类型

(1)季节消长 (2)不规则波动 (3)周期性波动 (4)种群爆发或大发生 (5)种群平衡 (6)种群的衰落与灭亡 (7)生态入侵 9,动物的领域性及决定领域面积的规律.

领域性是指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空间,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以鸣叫,气味标志或特异的姿势向入侵者宣告具领主的领域范围;以威胁或直接进攻驱赶入侵者等的行为.决定领域面积的几条规律: (1)领域面积随领域占有者的体重而扩大.

(2)食肉性种类的领域面积较同样体重的食草性种类大,并且体重越大,这种差别也越大. (3)领域行为和面积往往随生活史周期性变化,尤其是繁殖节律而变化.例如,鸟类一般在营巢期中领域行为表现最强烈,面积也大.

10,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可区分为哪几种类型

种群出生率是描述任何生物种群产生新个体的能力或速率.出生率还可分为下列几种: (1)绝对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新个体增加的数目. (2)专有出生率是指每个个体的绝对出生率.

(3)最大出生率是指种群处于理想条件下(无任何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生殖只受生理因素所限)的出生率.

(4)实际出生率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种群实际的出生率,亦称生态出生率.

死亡率可以用单位时间内死亡个体数表示;也可以用死亡的个体数与开始时种群个体数之比来表示.死亡率亦可区分为以下几种:

(1)最低死亡率是指在最适环境条件下测得的死亡率,种群中的个体都是由于活到了生理寿命才死亡的.

(2)实际死亡率是在某特定条件下的死亡率,它随种群状况和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亦称生态死亡率.

11,生物种间关系有哪些基本类型

(1)偏利 (2)原始合作(3)互利共生(4)中性作用 (5)竞争(6)偏害(7)寄生(8)捕食 12,高斯假说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种资源和空间时产生的种间竞争现象.两个物种越相似,它们的生态位重叠就越多,竞争就越激烈. 13,自然选择的类型有哪些

以选择结果分三类:(1)稳定选择 (2)定向选择(3)分裂选择

以生物学单位分四类: (1)配子选择(2)亲属选择 (3)群体选择 (4)性选择 14,简述谢尔福德(Shelford)耐性定律.

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这一理论被称为谢尔福德(Shelford)耐性定律.该定律认为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下限或耐性上限的因子都是限制因子;每一种生物对任何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能够耐受的范围,即生态幅;在生态幅当中包含着一个最适区,在最适区内,该物种具有最佳的生理和繁殖状态.

15,简述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

有效积温法则的含意是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其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生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有效积温法则在农业生产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全年的农作物茬口必须根据当地的平均温度和每一作物所需的总有效积温进行安排,否则,农业生产将是十分盲目的.在植物保护,防治病虫害中,也要根据当地的平均温度以及某害虫的有效总积温进行预测预报. 16,分解过程的特点和速率决定于哪些因素

分解过程的特点和速率决定于待分解者的质量,分解者的生物种类和分解时的理化环境条件.三方面的组合决定分解过程每一阶段的速率. 17,顶极群落有哪些主要特征

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极群落的主要特征有: (1)生物量高;

(2)总生产量/群落呼吸小; (3)净生产量低;

(4)群落结构和食物链(网)复杂; (5)物种多样性和生化多样性高; (6)群落稳定性高.

18,引起种群波动的原因有那些

①时滞或称为延缓的密度制约,存在于密度变化及其对种群大小的影响之间. ②过度补偿性密度制约 ③环境的随机变化

19,怎样估计次级生产量

1 按同化量和呼吸量估计生产量 即P=A-R ;按摄食量和扣除粪尿量估计同化量 即A=C-FU 2 利用种群个体生长和出生的资料来计算动物的净生产量. 3 净生产量=生物量变化+死亡损失 20,动物集群的代价有那些 ①增加对食物的竞争 ②对于捕食者增加显眼性 ③增加感染疾病的风险

21,食草动物对植物群落的作用有那些

①许多食草动物的取食是有选择性的,影响群落中物种多度

②啃食抑制了竞争物种的生长,从而加速和维持了低竞争物种的多样性 22,种群密度制约有哪几种形式 简单解释一下这几种形式. ①过度补偿 ②补偿不足 ③准确补偿

23,在高度富养化的湖泊中蓝绿藻能成为优势浮游植物的原因 1 浮游动物和鱼类宁可吃其他藻类也不愿意以绿藻为食.

2 很多蓝绿藻都能固定大气中的氮,因此当氮短缺时它们就处于有利竞争地位 24,测定初级生产量的方法有哪些

1 收获量测定法 2 氧气测定法 3二氧化碳测定法 4 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 5 叶绿素测定法 26,简述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1)综合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4)阶段性作用;(5)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6)限制性作用.

27,植物对水分的适应类型有哪些

(1)水生植物有三类:①沉水植物;②浮水植物;③挺水植物. (2)陆生植物有三类:①湿生植物;②中生植物;③旱生植物. 28,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2)不同物种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是简单的物种集合; (3)形成一定的群落环境; (4)具有一定的结构; (5)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 (6)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7)具有边界特征.

29,生态平衡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1)系统结构的优化与稳定; (2)系统的能流,物流收支平衡;

(3)系统的自我修复,自我调节功能的保持. 30,简述环境,生态环境和生境的区别与联系.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生态环境是指围绕着生物体或者群体的所有生态因子的集合,或者说是指环境中对生物有影响的那部分因子的集合;生境则是指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其中包括生物本身对环境的影响. 31,环境的类型都有哪些

按环境的性质可将环境分成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被人类破坏后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3类;按环境的范围大小可将环境分为宇宙环境(或称星际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和内环境.

32,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生态因子分为哪几类

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其可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 33,,请回答协同进化所包含的内容 ⑴竞争与协同进化

⑵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协同进化. ⑶食草动物与植物的协同进化.

⑷寄生物与宿主的协同进化.

34,简述李比希(Liebig)最小因子定律.

在一定稳定状态下,任何特定因子的存在量低于某种生物的最小需要量,是决定该物种生存或分布的根本因素.这一理论被称做\最小因子定律\应用这一定律时,一是注意其只适用于稳定状态,即能量和物质的流入和流出处于平稳的情况;二是要考虑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35,简述谢尔福德(Shelford)耐性定律.

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这一理论被称为Shelford耐性定律.该定律认为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下限或耐性上限的因子都是限制因子;每一种生物对任何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能够耐受的范围,即生态幅;在生态幅当中包含着一个最适区,在最适区内,该物种具有最佳的生理和繁殖状态.

36,简述光的生态作用.

太阳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量源泉,地球上生物生活所必需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太阳光.太阳光本身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环境因子,太阳光辐射的强度,质量及其周期性变化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地理分布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37,简述光照强度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光照强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影响.不同植物对光照强度的反应不一样,形成阳性植物和阴性植物两个生态类型. 38,简述光质的生态作用.

(1)太阳光由红外光,可见光区和紫外光三部分构成,不同光质对生物有不同的作用.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只是可见光区;红外光主要引起热的变化;紫外光主要促进维生素D的形成和杀菌作用等.(2)可见光对动物生殖,体色变化,迁徙,毛羽更换,生长,发育等也有影响. 39,简述日照长度的生态作用与光周期现象.

太阳光在地球上一天完成一次昼夜交替,而大多数生物的生命活动也表现出昼夜节津.由于分布在地球各地的动植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昼夜变化格局的环境中,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了各类生物所特有的对日照长度变化的反应方式,即光周期现象.根据对日照长度的反应类型可把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动物尤其是鸟类的迁徙和生殖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 40,简述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

温度影响着生物的生长和生物的发育,并决定着生物的地理分布.任何一种生物都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正常生长发育.当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生物所能忍受的温度范围时,生物的生长发育就会受阻,甚至造成死亡.此外,地球表面的温度在时间上有四季变化和昼夜变化,温度的这些变化都能给生物带来多方面的深刻的影响. 41,简述有效积温法则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

有效积温法则的含意是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其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生物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有效积温法则在农业生产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全年的农作物茬口必须根据当地的平均温度和每一作物所需的总有效积温进行安排,否则,农业生产将是十分盲目的.在植物保护,防治病虫害中,也要根据当地的平均温度以及某害虫的有效总积温进行预测预报. 42,简述植物温周期现象.

自然界温度有规律的昼夜变化,使许多生物适应了变温环境,多数生物在变温下比恒温下生长得更好.植物生长与昼夜温度变化的关系更为密切,形成温周期现象.其主要表在:(1)大多数植物在变温下发芽较好;(2)植物的生长往往要求温度因子有规律的昼夜变化的配合. 43,简述物候节律及其意义.

生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温度的寒暑节律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物发育节律称为物候.植物的物候变化非常明显;动物对不同季节食物条件的变化以及对热能,水分和气体代谢的适应,导致生活方式与行为的周期性变化.物候研究观测的结果,可应用于确定农时,确定牧场利用时间,了解群落的动态等,特别是,对确定不同植物的适宜区域及指导植物引种工作具有重要价值.

44,简述极端低温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的适应.

温度低于一定的数值,生物便会因低温而受害,这个数值便称为临界温度.在临界温度以下,温度越低生物受害越重.长期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生物通过自然选择,在形态,生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很多明显的适应.

45,简述极端高温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的适应.

温度超过生物适宜温区的上限后就会对生物产生有害影响,温度越高对生物的伤害作用越大.如高温可减弱光合作用,增强呼吸作用,使植物的这两个重要过程失调,还可破坏植物的水分平衡.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表现在形态,生理和行为3个方面. 46,简述水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水生植物在水体环境中形成了与陆生植物具有很大不同的特征:一是具有发达的通气组织,以保证各器官组织对氧的需要.二是机械组织不发达甚至退化,以增强植物的弹性和抗扭曲能力,适应于水体流动.

47,简述土壤物理性质对生物的影响.

土壤的质地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大类.紧实的粘土和松散的沙土都不如壤土能有效的调节土壤水和保持良好的肥力状况.土壤结构可分为团粒结构,块状结构,片状结构和柱状结构等类型.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是结构良好的土壤.

土壤的质地和结构决定着土壤中的水分,空气和温度状况,而土壤水分,空气和温度及其配合状况又对植物和土壤动物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48,简述土壤化学性质对生物的影响.

土壤酸碱度是土壤各种化学性质的综合反应,它对土壤肥力,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土壤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各种营养元素的转化和释放,微量元素的有效性以及动物在土壤中的分布都有着重要影响.土壤有机质虽然含量少,但对土壤物理,化学,生物学性质影响很大,同时它又是植物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的养分和能量的源泉.植物所需的无机元素主要来自土壤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的分解.

49,简述土壤母质对生物的影响.

母质是指最终能形成土壤的松散物质,这些松散物质来自于母岩的破碎和风化(残积母质)或外来输送物(运移母质).土壤的矿物组成,化学组成和质地深受母质的影响.基性岩母质多形成土层深厚的粘质土壤,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营养元素,呈碱性或中性反应.冲积物母质质地较好,营养丰富,土壤肥力水平高.

50,空气主要组成成分的生态作用有哪些

氮是一切生命结构的原料.大气成分中氮气的含量非常丰富,但绿色植物一般不能够直接利用,必须通过固氮作用才能为大部分生物所利用,参与蛋白质的合成.固氮的途径一是高能固氮;二是工业固氮;三是生物固氮.氧气是动植物呼吸作用

所必需的物质,绝大多数动物没有氧气就不能生存.二氧化碳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在一定范围内,植物光合作用强度随二氧化碳浓度增加而增加.对于动物来说,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过高,会影响动物的呼吸代谢. 51,简述生物对风的适应.

风是许多树种的花粉和种子的传播者,风媒植物特有的花形和开花时间均是风媒植物对风的适应.在多风,大风的环境中,能直立的植物,往往会变得低矮,平展,并具有类似旱生植物的结构特征.\旗形树\也可以说是树木对盛行强风的适应.

52,简述焚风对生物的影响.

焚风是一种翻越高山,沿背风坡向下吹的干热风.焚风效应使背风坡山麓形成干热少雨的雨影区,并与山前出现完全不同的生境,在山 前的迎风坡面比在背风坡面植物生长的更茂盛,动植物的种类也更多.

53,简述高原气候对生物的影响.

高原地面的太阳总辐射量和有效太阳辐射增加,在水热条件比较好的地区,植物生产量很高.在海拔较高的地方,气温低,风速大,太阳辐射富于短波和紫外线,导致植物茎干短矮,叶面缩小,毛茸发达,茎叶富含花青素,花朵鲜艳,树冠形状奇异,有些呈匍匐状或坐垫状. 54,简述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整个生物界的生存和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它不仅影响每个生物的生存,而且还把各个生物连接为复杂的生命之网,决定着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生物在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中产生了协同进化.

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在寄生作用,偏利作用,偏害作用,竞争作用,他感作用等方面.动物和动物之间,除了互相产生不利的竞争和捕食关系之外,还有偏害,寄生,互利等相互作用方式.动物与植物的相互关系除了植食作用以外,还表现有原始合作,偏利作用和互利共生作用等.微生物与动物和植物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互利共生和寄生等. 55,简述节律性变温的生态作用.

温度因子和光因子一样存在昼夜之间及季节之间温度差异的周期性变化,称节律性变温.温度的周期性变化,对生物的生长发育,迁移,集群活动等有重要影响.

(1)昼夜变温对许多动物的发育有促进作用;植物生长与昼夜温度变化的关系更为密切,对种子萌发和植物的生长起到促进作用,形成植物的温周期现象. (2)变温对于植物体内物质的转移和积累具有良好的作用.

(3)生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温度的寒暑节律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物发育节律称为物候.

56,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1)种类组成特征;(2)外貌和结构特征;(3)动态特征. 57,生物群落的数量特征有哪些

(1)多度和密度;(2)频度;(3)盖度;(4)优势度;(5)重要值. 58,简述生物群落的结构特征.

(1)水平结构:①镶嵌性;②复合性;③群落交错区. (2)垂直结构 (3)年龄结构

59,生态位有哪些特征

(1)生态位的重叠;(2)生态位分离;(3)生态位宽度. 60,简述生物群落的演替特征.

(1)演替的方向性:①群落结构由简单到复杂;②物种组成由多到少;③种间关系由不平衡到平衡;④稳定性由不稳定到稳定.

(2)演替速度:先锋阶段极其缓慢,中期速度较快,后期(顶极期)停止演替.

(3)演替效应:前期的生物和群落创造了适应后期生物和群落生存的条件,但对自己反而不利,最终导致群落的替代

61,影响演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动物的活动性. (2)群落内部环境的改变. (3)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 (4)环境条件的变化. (5)人类活动.

62,群落交错区有哪些特征

(1)位置上:位于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 (2)生态环境:较复杂多样.

(3)种类多样性高,某些种的密度大. 63,比较镶嵌性和复合体. 镶嵌性 复合体

(1)内部斑点为同一群落的部分

(2)任一斑点都具有整个群落的一切层 (3)斑块较小

(4)斑块间生物相互间影响大 内部斑点属于不同群落

各斑点具各自所属群落的层次 斑块较大

斑块间生物相互间影响小 64,简述群落成层现象.

(1)植物的地上成层现象,主要原因光照.

(2)植物的地下成层现象,主要原因矿物质,养分,水. (3)动物的成层现象,主要原因食物.

(4)水生群落的成层现象,主要原因光,食物,温度.

65,层片具有哪些特征

(1)属于同一层片的植物生活型相同,并具有相当地个体数目,而且相互间有一定的联系. (2)在群落中具有一定的小环境. (3)在群落中占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 66,简述生物群落的发生过程.

(1)物种迁移: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的迁移. (2)定居:生物在新地区能正常生长繁殖.

(3)竞争:生物密集,种间产生竞争,竞争成功者留下,失败者退出,竞争成功者各自占有独特生态位,群落形成.

67,简述生物群落的发育过程.

(1)发育初期:①种类组成不稳定;②群落结构未定型;③内环境无特点. (2)发育盛期:①种类组成稳定;②群落结构已定型;③内环境有特点.

(3)发育末期:①老物种,尤其建群种生长渐弱;②新物种不断进入,进入新老交替. 68,生物群落的演替有哪些类型

(1)按演替延续时间:①世纪演替;②长期演替;③快速演替. (2)按演替起始条件:①原生演替;②次生演替. (3)按基质性质:①水生演替;②旱生演替.

(4)按控制演替的主导因素:①内因性演替;②外因性演替. 69,简述以裸岩开始的早生演替过程.

(1)地衣群落阶段;(2)苔藓群落阶段;(3)草本群落阶段;(4)灌木群落阶段;(5)森林群落阶段 生态学试题库 一、 填空:

1. 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它由大气圈的下层(对流层),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风化壳)组成。P2

2. 种的性状可分为基因型和表型。P11

3. 种群的空间格局类型可分为均匀型、随机型和成群型。P59

4. 根据休眠芽在不良季节的着生位置,可将陆生植物划分为5种生活型: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隐芽植物和一年生植物。P125

5. 群落演替按其起始条件可划分为: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P152

6. 土壤及时地满足生物对水、肥、气、热要求的能力称为土壤肥力。P38

7. 在生理上,盐土植物具有一系列的抗盐特性,根据它们对过量盐类的适应特点不同,可分为聚盐性植物、泌盐性植物、不透盐性植物。P40 8. 种群是群落结构与功能的最基本单位。P43

9. 生物体各部分器官的不均匀和不成比例的生长称为异速生长。P67

10. 在种群生活史的研究中,称有利于竞争能力增加的选择为K-选择。P77 11. 群落的外貌决定于群落优势的生活型和层片结构。P132

12. 中国的植物群落分类系统中所采用的3级主要的分类单位是:植被型、群系和群丛。P174 13. 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成分有: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P198

14. 消费者按其营养方式上的不同可分为:食草动物、食肉动物和大型肉食动物或顶极肉食动物。P199

15. 环境中的某些有害物质的浓度随食物链增大的现象称为生物放大作用。P201 16. 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减少。P203

17. 写出表达式:同化效率 = -----------------------------------(植物)

= ----------------------------------(动物)

= 被植物固定的能量 / 吸收的日光能 = 被动物吸收的能量 / 动物的摄食量 18. 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要最大限度地保持生物圈的稳定和平衡,必须在讲究经济效益的同时特别注意生态效益。P207

19. 决定淡水生态系统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主要是营养物质、光和食草动物的捕食。P213 20. 生态系统的分解作用是碎裂、异化和淋溶三个过程的综合。P218

21. 生态系统分解过程的特点和速率,决定于待分解资源的质量、分解者的生物种类和分解时的理化环境条件三方面。P220

22. 生态系统中用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称为信息素。P238

23.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分为三大类型:水循环、气体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P244 24. 固氮的途径有:高能固氮、工业固氮和生物固氮。P249

25. 含氮有机物的转化和分解过程主要包括有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P249 二、 选择:

1. 下列循环属于不完全循环的是:(C)P251

A 水循环 B 碳循环 C磷循环 D 氮循环 2. 请选择下列现象的主导因子:光合作用(C);春化作用(A)P13

A 温度 B 湿度 C 光强 D通气 3. 对植物来说,生理无效辐射是指(C);昆虫新陈代谢所必需的是(D)P23 A 红橙光 B 蓝紫光 C 绿光 D 紫外光

4. 短日照植物和长日照植物的日照时间分界点是(C)P25

A 6h B 8h C 10h D 12h

5. 种间关系中,一种群受抑制,而另一种群无影响的类型是(D)P88

A 原始合作 B 中性作用 C 偏利作用 D 偏害作用 6. 下列锥体最能保持金字塔形状的是(B)P203

A生物量锥体 B 能量锥体 C 数量锥体

7. 当生态系统发育成熟或演替达到顶级时,其净生产量(B)P210

A 最大 B 最小 C 无法确定

8. 生态系统中所有的物质循环都是在(C)的推动下完成的。P244

A 碳循环 B 氮循环 C 水循环 D 磷循环 三、 名词解释:

1.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P4

2. 物种的定义:是由内在因素(生殖、遗传、生理、生态、行为)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P10

3. 环境的概念: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P11

4. 生态因子的概念: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P13

5. 限制因子P15任何一种生态因子(1分)只要接近(1分)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1分),就称为这种生物的限制因子。

6. 生态幅P17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的适应范围的大小即生态幅,这主要决定于各个种的遗传特性。 7. 内稳态P19 8. 物候学P31 9. 种群P43

10. 内禀增长率P50排除不利的天气条件,提供理想的食物,排除捕食者和疾病,在这种人为的“不受限制”的条件下(2分),体现出的种群的增长率(1分)称为内禀增长率。 11. 生活史(生活周期)P64又称生活周期,是指一个生物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3分)。

12. 繁殖成效P70

13. 亲本投资P71有机体在生产子代以及抚育和管护时(1.5分)所消耗的能量、时间和资源量(1.5分)称为亲本投资。 14. 繁殖成本P72

15. 密度效应(邻接效应)P89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邻接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称为密度效应或邻接效应。 16. 生态位P103、P131 17. 优势种P117

18. 建群种P117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为优势种(1.5分)。优势层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1.5分)。

19. 盖度P120是指植物地上部分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即投影盖度(3分)。 20. 群落的镶嵌性P134

21. 边缘效应P135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1分)及一些种的密度(1分)增大的趋势(1分)称为边缘效应。 22. 营养级P202 23. 生态效率P204

24. 林德曼效率P205营养级间的同化能量之比值称为林德曼效率,相当于同化效率、生长效率和消费效率的乘积。这个比值大约为1/10,是湖泊生态系统的一个近似值,在其他的生态系统中,高则可达30%,低则可能只有1%或更低。 25. 初级生产量(第一性生产量)P208 26. 异养生态系统P233 27. 全球变化P331

28. 生态风险评估P372是利用生态学、环境化学及毒理学的知识(1.5分),定量地确定环境危

害对人类的负效应的概率及其强度的过程(1.5分)。

29. 生态规划P381是以生态学原理和城乡规划原理为指导(1分),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手段辨识、模拟和设计人工生态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确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生态适宜度(1分),探讨改善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生态建设对策,促进人与环境关系持续协调发展的一种规划方法(1分)。 四、 简答:

1. 环境因子和生态因子的区别与联系。P13

答:环境因子具有综合性和可调剂性,它包括生物有机体以外所有的环境要素。(2分)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

要素。(2分)

区别:环境因子的范围要比生态因子的大。(1分)

联系:都是指某些环境要素,生态因子包含在环境因子的范围之中。(1分) 2. Liebig最小因子定律P15 3. Shelford耐性定律P15

4. 什么是有效积温法则?写出其表达式。P27 5. 种群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P43

6. 什么是标志重捕法,如何用来估计调查动物的总数?P45

答:对不断移动位置的动物,直接统计个体数很困难,可以应用标志重捕法。在调查样地上,捕获一部分个体进行标志后释放,经一定期限进行重捕(2分)。根据重捕取样中标志比例与样地总数中标志比例相等的假定,来估计样地中被调查动物的总数(2分),即 N : M = n : m N = M×n/m

式中:M—标志数;N—重捕个体数;m—重捕中标记数;n—样地上个体总数。(2分) 7. 在调查和分析种群密度时,统计单体生物和构件生物的个体数的方法有何不同?P45 8. 什么是性比?什么是第一性比、第二性比和第三性比?P46 9. 什么是静态生命表和动态生命表?两者有何区别与联系?P49

10. 根据种群增长率的计算公式,提出并解释计划生育的实现途径。P50

11. 什么是逻辑斯谛方程,其中的r和K分别表示什么?该方程有何重要意义?P53 答:是与密度相关的种群增长模型的数学表达式: 微分形式 dN/dt = rN(1-N/K) = rN(K-N)/K

积分形式 Nt = K/(1+ea-rt) (2分)

逻辑斯谛方程的两个参数r和K,均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r表示物种的潜在增殖能力,而K则表示环境容纳量,即物种在特定环境中的平衡密度。(1分)

该方程的意义:①它是许多两个相互作用种群增长模型的基础;②它也是渔捞、林业、农业等实践领域中,确定最大持续产量的主要模型;③模型中两个参数r、K,已成为生物进化对策理论中的重要概念。(3分)

12. 逻辑斯谛曲线可以划分为哪几个时期?请分别对各个时期的特点加以描述。P53

答:逻辑斯谛曲线常划分为5个时期:①开始期,也称潜伏期,由于种群个体数很少,密

度增长缓慢;(1分)②加速期,随个体数增加,密度增长逐渐加快;(1分)③转折期,当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半(即K/2时),密度增长最快;(2分)④减速期,个体数超过K/2以后,密度增长逐渐变慢;(1分)⑤饱和期,种群个体数达到K值而饱和。(1分)

13. 动植物扩散有何意义?P70

14. 什么是r-选择和K-选择?请列表叙述其各自的相关特征。P77 15. 植物的选择受精的定义是什么?表现为哪些现象?有何意义?P84 16. 请列表说明生物和间相互关系的基本类型及其相关特征。P88 17. 植物的他感作用,在农业上有何应用?P97

答:他感作用就是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4分)在农业上的应用比如歇地现象。(2分) 18. 高斯假说的内容是什么?P101

19. 动物的捕食作用对被捕食种群有何意义?P107 20. 群落有何基本特征?P113

21. 什么是叶面积指数,它有何意义?P130

答:叶面积指数是群落结构的一个重要指标,并与群落的功能有直接关系,一般定义为:

LAI=总叶面积(单面计算)/单位土地面积。(3分)意义:LAI与相关群落的光能利用效率有直接关系。(3分)

22. 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有哪些?P136 23. 群落的演替与波动有何区别?P150

24. 构成系统必需具备的条件有哪些?P197

25. 什么是负反馈调节?它对维护生态平衡有什么指导意义?P206 26. 初级生产量有何测定方法?P213

答:①收获量测定法 (1.2分)②氧气测定法 (1.2分)③CO2测定法 (1.2分)④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 (1.2分) ⑤叶绿素测定法 (1.2分) 27. 影响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重要因素有哪些?P244 28. 为什么说沉积型循环往往是不完全的循环?P251

29. 与一般营养物质相比较,有毒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有何特点?P254

答:与其他物质不同的是大多数有毒物质,尤其是人工合成的大分子有机化合物和不可分解的重金属元素(2分),在生物体内具有浓缩现象,在代谢过程中不能被排除,而被生物体同化,长期停留在生物体内(2分),造成有机体中毒、死亡(2分)。这正是环境污染造成公害的原因。

30. 什么是景观和景观生态学?P308 答:生态学中的景观的定义可概括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景观是指几十km2至几百km2范围内,由不同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类型所组成的异质性地理单元。而反映气候、地理、生物、经济、社会和文化综合特征的景观复合体称为区域。狭义景观和区域可统称为宏观景观。(2分)广义景观则指出现在从微观宏观不同尺度上的,具有异质性或缀块性的空间单元。(2分)

景观生态学是研究景观单元的类型组成、空间格局及其与生态学过程相互作用的综合性学科。(2分)

31. 生物多样性的定义及层次。P338 32.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及原则。P358 答: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3分)

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3分) 五、 计算:

按照与密度无关的种群连续增长模型计算人口增长率:1970年世界人口36.9亿,1985年为48.4亿,求15年来人口增长率。P53

按照与密度无关的种群连续增长模型计算人口增长率:1970年世界人口37亿,1985年为48亿,求15年来人口增长率。

解: ∵ Nt = N0 ert lnNt= lnN0 + rt

r = (lnNt - lnN0)/t (3分)

则r = (ln48 – ln37)/(1985 - 1970) = 0.0173 (2分)

表示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为千分之17.3,即平均每1000人每年增加17.3人。再求周

限增长率(λ):

λ = er = e0.0173 = 1.0175 即每年人口是前一年的1.0175倍 六、 论述:

1.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P13 答:(一)综合作用: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都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生态因子所发生的作用虽然有直接和间接作用、主要和次要作用、重要和不重要作用之分,但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以互相转化。这是由于生物对某一个极限因子的耐受限度,会因其他因子的改变而改变,所以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2分) (二)主导因子作用:在诸多环境因子中,有一个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称为主导因子。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也发生变化。(2分)

(三)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区分生态因子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对认识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及分页都很重要。环境中的地形因子,其起伏程度、坡向、坡度、海拔高度及经纬度等对生物的作用不是直接,但它们能影响光照、温度、雨水等因子的分布,因而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这些地方的光照、温度、水分状况则对生物类型、生长和分布起间接的作用。(2分)

(四)阶段性作用:由于植物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的需求不同,因此,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也具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律变化所造成的。例如光照长短,在植物的春化阶段并不起作用,但在光周期阶段则是十分重要的。(2分)

(五)不可替代和补偿作用: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然不尽相同,但都各具有重要性,尤其是作为主导因子,如果缺少,便会影响生物的正常生长发育,甚至造成其生病或死亡。所以从总体上说生态因子是不可代替的,但是局部是能补偿的。生态因子的补偿作用只能在一定范围内作部分补偿,而不能以一个因子代替另一个因子,且因子之间的补偿作用也不是经常存在的。(2分)

2. 在同样的面积下,如何确定是建立一个大保护区好还是若干个小保护区好?P146

合计:97道题目

生态学考试试题

双击自动滚屏

一、 填空题(每空1分,共40分)

1。自从光合自养生物诞生以来,经过____年的漫长进化过程,目前地球上至少有______种生物。

2.__________称做生物圈,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

3.生态学作为一个学科名词,是德国博物学家E。HaeckelGF 1866年在其所著___________一书中首先提出来。

4.___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量源泉。

发布者:crx 发布时间:2006-4-12 阅读:272次

5.______是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

6.动物的扩散有三种形式:_____、____和_____。

7._________是认识植物群落的基础,也是区分不同植被类型的主要标志。 8.植物的定居包括____、____和____三个方面。

9.在群落演替研究过程中,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经典的______,二是__________。

10.生态系统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主要组成成分。

11.水体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如:_______________。 12.______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13.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分为三大类型,即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14.生态系统中的水循环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15.遥感包括______、_____、_______等。

16.人类的生态环境包括___圈、____圈、___圈和_______圈。 17.目前对全球变暖的理论解释是所谓的“________”假说。 二、 解释名词(每题5分,共20分)

1. 生态因子

2. 寄生

3. 生态系统

4.食物链

三、 问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 什么是种群空间格局,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2. 生态金字塔是如何形成的?

3. 什么是生物群落?它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4. 什么是生态恢复,生态恢复与恢复生态学的关系?

5. 淡水湖泊生态系统有哪些特点?

生态学考试试题答案 一、 填空题:

1。.30多亿年,1000万。2。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部分,由大气圈的下层(对流层),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风化壳)。3。普通生物形态学

4.光。5。水。6。迁出、迁入和迁移。7。群落的外貌。8。发芽、生长和繁殖。9。演替观、个体论演替观。10。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11。浮游植物-浮游动物-草食性鱼类-肉食性鱼类。12。能量。13。水循环、气体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14。截取、渗透、蒸发、蒸腾和地表径流。15。航空照片、卫星影像、热红外图像。16。地圈、生物圈、水圈和大气圈。17。“温室效应” 二、 名词解释

1。.13页。2。109页。3.197页。4.201页 三、 问答题

1。.58-59页。2.203页。3.112-113页。4.359-360页 5。.286-287页

《普通生态学》考试试卷(A)卷参考答案

一、填空(每空1分,共18分)

1. 体内环境;2. 随机分布,均匀分布 (或均匀分布,随机分布);3. 气候学派,生物学派;4. 原生裸地;5. 优势种和建群种 亚优势种 伴生种 偶见种或稀见种;6. 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7. 粒度,幅度;8. 水循环、气体循环、沉积循环。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4分)

1. D;2. A;3. B;4. A;5. B;6. C;7. A。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8分)

1. 生态幅:在自然界,由于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1分),每一个种都适应于一定的环境,并有其特定的适应范围(1分)。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为生态幅(2分)。

2. 指示生物:生物在与环境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的过程中,每一种都留下了深刻的环境烙印(1分)。因此常用生物作为指示者,反映环境的某些特征(2分),这一生物为指示生物(1分)。 3. 内禀增长率:环境条件最适宜的条件下(2分),种群的增长速率(2分)。

4. 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1分),排列的链状顺序(3分)。 5. 景观:在空间上,不同生态系统的组合(4分)。或地球表面气候、土壤、地貌、生物各种成分的综合体。

6.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食物的量。

7. 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的一种相对稳定状态。当处于这一状态时,生态系统内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高度适应,种群结构和数量比例长久保持相对稳定,生产与消费和分解之间相互协调,系统能量和物质的输入与输出之间接近平衡。生态系统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因为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仍在不间断地进行,生物个体也在不断地进行更新。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 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及特点有:(1)研究尺度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发展(2分)。在微观向生理生态学、分子生态学发展;宏观向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发展。(2)研究手段的更新,使研究从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发展(1分)。以小集水区技术为主的定位观测的实验生态学、先进的测试手段(如同位素示踪、电子仪器)和3S技术、以及数学建模等极大丰富了实验生态学内容。(3)学科的交叉渗透,形成新的交叉或边缘学科(1分)。(4)研究网络化和信息化,实现数据共享(1分)。

2. (1)综合作用规律(1分)。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2)主导因子作用规律(1分)。在诸多环境因子中,有一个对生物起决定作用的生态因子,称为主导因子。(3)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规律(1分)。有的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不是直接的,如地形因子,主要影响其他生态因子,从而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4)阶段性作用规律(1分)。生物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的需求不同。(5)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规律(1分)。生态因子是不可替代的,但可以局部补偿。

3. 生命表如下表(2分)

年龄 x

存活数 nx

死亡数 dx

存活率 lx

死亡率 qx

Lx

Tx

生物期望

ex

表中dx=nx-nx+1,lx=nx/n0,qx=dx/nx,Lx=(nx+nx+1)/2,Tx=∑Lx,ex=Tx/nx。(每个公式0.5分)

4.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1)空间结构,即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分);(2)营养结构,即食物链和食物网结构(2分);(3)组成结构,生态系统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1分)。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1分)。

5. 盐土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引起植物的生理干旱;(1分) (2)伤害植物组织;(1分) (3)引起细胞中毒;(1分)(4)影响植物的正常营养;(1分)(5)在高浓度盐类的作用下,气孔保卫细胞内的淀粉形成过程受到妨碍,气孔不能关闭。(1分)

五、论述题(15分)

(1)根据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变化,可以将生态系统的演替分为更新期、积累期、过度期和稳定期(3分)。(2)植被的消失,导致径流量增加、养分损失增加和水土流失(3分);(3)植被恢复后,随演替进程,生物调节作用也逐步恢复(3分)。(4)植被建设能控制水土流失、维持土壤肥力、通过生物量积累而

增加碳汇等(6分)。可根据回答某一方面的深度,可以酌情加分。

《普通生态学》考试试卷(B)卷参考答案

一、填空(每空1分,共18分)

1. 环境要素;2. 随机分布 均匀分布 (或均匀分布 随机分布);3. 气候学派 生物学派;4. 原生演替 次生演替;5. 生产者 消费者 还原者;6. 粒度 幅度;7. 水循环 气体型循环 沉积循环;8.阳性植物 阴性植物 中间型植物。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4分)

1. D;2. B;3. A;4. A;5. B;6. C;7. A。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8分)

1. Shelford定律:生物的生存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1分),只要其中某一因子的量或质的不足或过多,超过某生物的耐性限度,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3分)。这一概念为Shelford耐性定律。

2. 顶级群落:任何一类演替都经过迁移、定居、群聚、竞争、反应和稳定6个阶段(2分),达到与当地气候条件保持协调和平衡的群落,即演替的终点(2分),这一终点就称为顶级群落。 3. 限制因子:是对生物的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等起限制作用的因子。(4分)

4. 他感作用:是指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4分)

5. 高斯假说:两个物种越相似,它们的生态位重叠就越多,竞争就越激烈。这种种间竞争情况后来被称之为高斯假说。(4分)

6. 景观:在空间上,不同生态系统的组合(4分)。或地球表面气候、土壤、地貌、生物各种成分的综合体。

7. 重要值:其等于(相对密度或多度+相对显著度或盖度+相对频度)/3 (4分)。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 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及特点有:(1)研究尺度向宏观和微观两极发展(2分)。在微观向生理生态学、分子生态学发展;宏观向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发展。(2)研究手段的更新,使研究从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发展。(1分)以小集水区技术为主的定位观测的实验生态学、先进的测试手段(如同位素示踪、电子仪器)和3S技术、以及数学建模等极大丰富了实验生态学内容。(3)学科的交叉渗透,形成新的交叉或边缘学科(1分)。(4)研究网络化和信息化,实现数据共享(1分)。

2. (1)水是生物体的组成部分(1分)。(2)水是很好的溶剂,与养分循环连接在一起(1分)。(3)水是生物新陈代谢的直接参与者,也是光合作用的原料(1分)。(4)水能维持生物细胞和组织的形态(1

分)。(5)水能调节生态系统的热量平衡(1分)。(6)水影响植物的分布(1分)。

3. dN/dt=rN(1-N/K)。r种是种群增长率,K环境容量。(2分)根据该方程可以(1)研究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1分);(2)确定最大持续产量(1分);(3)研究生物进化的对策理论,如r对策和K对策(1分)。

4.(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服从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2)“越流越细”即能量流动过程中逐级减少;(3)是单向流动的,不可逆的。

5.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表现在(1)景观中斑块面积、形状以及数目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学过程产生影响。其中物种数量与面积关系为S=cAz(1分);(2)物种数量的变化为dS/dt=I-E,岛屿面积越大,生物物种数量越多,岛屿间距离越远,物种灭绝率越高(1分)。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设计中应考虑(1)保护区的面积和保护区的数量(1分);(1)保护区的形状(0.5分);(3)破碎化的影响(1分);(4)优先保护的对象(0.5分)和(5)保护区之间的联系(1分)。

五、论述题(15分)

(1)根据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变化,可以将生态系统的演替分为更新期、积累期、过度期和稳定期(3分)。(2)植被的消失,导致径流量增加、养分损失增加和水土流失(3分);(3)植被恢复后,随演替进程,生物调节作用也逐步恢复(3分)。(4)植被建设能控制水土流失、维持土壤肥力、通过生物量积累而增加碳汇等(6分)。可根据回答某一方面的深度,可以酌情加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gd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