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研,百年老校可持续发展的推进器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4-03 20:4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育科研,百年老校可持续发展的推进器

——常州市教科研基地总结性评估报告

常州市觅渡桥小学

执笔:章 莉

“觅渡”是一种人生哲理,有志者总在寻觅自己的人生价值,人生就应该是一辈子的觅渡,寻觅通向真善美的光明大道。

“觅渡”应该是奉献我们的人生,寻觅真理的渡船,达到理想的彼岸。 ——屠岸(觅小三十年代校友,文学翻译家)

教育就是一种寻觅,就是帮助学生寻觅到发展的可能方向和发展的最大可能,帮助学生完成人生的一次重要摆渡。

——成尚荣(原国家督学)

教育科研是教育教学的重要生产力,是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学习态度改善、学习能力发展、学习方式优化的催化剂,更是新一轮课堂教学改革顺利推进的根本保证。我校自从被常州市教研室确定为教科研基地以来,始终以省“十一五”重点资助课题为固校之本,以寻觅超越的“觅渡”精神为实践之魂,始终以建设教科研基地学校作为我校教科研工作的重心。

在市区教科研领导的关心下,在市教科研基地 “先进性”,“示范性”和“辐射性”的激励下,三年中,我校收获着教科研带来的喜人成效:明确的研究之路立学校发展之魂,促进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扎实的研究之路固教师发展之本,不断提升了教师的科研能力;有效的研究之路觅学生成长之源,为学生寻觅发展的可能方向和发展的最大可能。下面就以下三方面结合学校教育科研实绩汇报我校基地建设的具体情况:

创新教育科研机制,立学校办学之魂 ——让学校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策划中心

我们在市教科研基地的建设中明确教育科研的方向——

通过教育科研,解决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通过教育科研,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通过教育科研,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和知名度。

兴校的科研,不是一般的搞几个课题,得几个科研成果而已,而是要形成学校主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机制,从而改变学校面貌,形成学校的特色。

1、构建“特级领衔、团队共进”的管理团队,引领教科研的高位发展。

一项研究的推进,必须要有核心人物,可以把好方向、确定目标,但同时又必须有一支队伍来共同推进,来实现目标。我校的行政团队是行政上的领导团队,更是学校思想的领航者,始终将科研治校、科研兴校、科研强校放在第一位,整个团队都是学校课题核心组成员,每个成员都领衔着子课题的研究。

我校薛丽君校长是“九五”省级重点课题“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促进有差异的发展——差异教学策略与模式的研究”的核心研究成员,是“十五”省级重点资助课题“拓展学习时空、转变学习方式——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策划中心”的具体负责人,又是“十一五”省级重点资助课题“让学校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策划中心——觅渡精神引领下的校本发展研究”的主持人。她是省第九批特级教师,她的成长就是教育科研促进教师发展很好的例证。薛校长在管理过程中树立了“科研兴校、科研强校”的信念,决大多数的管理时间是在花在教科研上。

分管教科研的汤海燕副校长,2008年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在工作中用自己的研究、课堂教学实践引领和影响教师感受教育科研的力量,促进研究和实践的完美对接。多年来,在区级、辖市、省级范围多次执教观摩课、示范课、研究课,积极发挥着引领作用。她将课题研究作为“抓手”,作为“载体”,参与、组织优秀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与老师们一起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在她的带动和引领下,教师们的教科研能力不断提高,各级骨干教师不断成为科研型教师。

今年调入区教研室的原我校科研发展中心夏焱洁主任是充满研究热情、充满研究智慧、具有实干能力的一名市学科带头人。

正是他们“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思想,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以科研创名校的理念,实现着我校的高位可持续发展。在基地建设的三年里,正是通过教育科研这个导航抓手,不断明晰了学校办学理念,提炼了学校精神,形成了学校文化建设的共同愿景。

校训:觅渡 学校办学理念:

寻真致远 勤行谨识 冠冕群英 和而不同 学校发展目标:

学生终身发展的策划中心——努力建构以开发学生可能性为中心的地方 教师发展目标:

有思想的行动者——追求在不断的改变中提升自我 学生发展目标:

勤奋快乐的学习者——能够在自主的学习中发展可能

2、变革中层管理职能,促进教科研的有力推进。

在两位特级研究者的旁边,是实力强大的各学科负责人,我们的学科负责人都已很好到完成了从教学研究到教学和科研的融合。

我校原有的中层设置是传统模式,教导处的领导是学科负责人,但同时又担负着教学常规等事务性工作。如我们原来分管语文学科的教导还要负责课务安排,日常的调课等,牵扯了大量的精力,也不能集中精神搞教学研究。学校根据科研发展的需要,经过调查、论证,从07年9月起对中层机构进行了重新规划,设立了五部一处:课程教学部、信息资源部、教师发展部、学生发展部、后勤服务部及教务处。其中课程教学部是最大的部,包括6个发展

中心:语文学科发展中心、数学学科发展中心、英语学科发展中心、综合学科发展中心、科研发展中心、课程规划中心。

重新确定了各学科负责人的职能,5个中心的整合,极好地促进了教研科研的有机结合,使得学科管理工作即学科研究。以责任的方式提升自觉,以合作的方式实现融通,以研究的姿态从事管理,以成就一支有思想、能实践、敢创新的科研团队,在各领域保障教科研的有力推进。

3、重建学校制度,保障教科研的持续有效。

一个好的制度,不是制约,而是引导;不是管束,而是激励。我校从2006年开始对学校的系列制度进行改革,目标直指促进教师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提升自身素养,培养健康、快乐的觅小学生。(1)创生《觅渡桥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从教学常规、教学研究、教学效果三大方面21条细则,规定了觅小教师在教育教学上必须达到的底线。打破了只看考试成绩的单一衡量,而把要通过教育科研来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作为教师重要的任务来抓。(2)完善已有制度。删除不能促进教科研发展的,添加需要的,调整不足的。完善《课题管理制度》、《综合实践活动管理制度》、《校本培训学时计算与考核办法》、《教育教学工作成果奖励办法》,增加了《中层干部学期工作考核评价》、《年级管理考核实施办法》、《研究型教研组团队评价指标体系》、《活动节整体规划实施指导意见》、《“觅渡论坛”组织策划指导意见》。这些制度的确定,都经历了教师集体商量—提出个人想法——学校调整意见——教师再次讨论——初步完成这样的两下两上的过程。

以《行政例会制度》的事务型向研究型转变为例,行政例会从以往的任务布臵变革为具有有效开放性、多向互动性和深度研究性的研究例会。行政例会上每一个行政人员的发言,都力求做到事理结合,不仅要明白做什么事,还要明确为什么做事情,事情背后的道理或理念何在?对学校日常管理和发展中的诸多问题,概括为一些专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在例会上进行专题性讨论。使之成为各部门负责人积极思考并实现横向沟通部门之间合作互动的时空,实现管理的整合,提高管理的效率。

4、突出部门引领,突显科研人才

科研发展中心(教科室)专门研究教育教学问题的专业部门。所以学校对它的定位是非常明确的,即是研究的规划部门,又是问题的实践部门;既是信息的传递部门,又是信息的聚集地方;既是产生思想的地方,又是传播思想的地方;是人才产生、聚合的地方。学校搭建系列平台突显科研人才,如每年一度的教科研先进评比、教师小课题成果评比、“觅渡杯”论文评选活动、科研性教师上示范课、观摩课、学科联合教研活动等。把优秀的科研人才吸收成为科研发展中心成员,把评优评先的机会先给这些科研积极分子。

学校教育科研历年投入表

年 份

资金投入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至今 100000元 120000元 116494.4元 274170.1元 277931.1元 每年学校都会奖励科研骨干征订教育期刊,今年共奖励科研骨干《江苏教育》25份,《江苏教育研究》12份,《上海教育科研》10份。

投入逐年提高,说明对科研的越加重视,同时也反映能获得科研奖励的教师越来越多,获得培训机会也越来越多。这些科研性人才在各学科中起着核心带头的作用。

丰富教育科研内涵,固教师发展之本

——做有思想的行动者,追求在不断的改变中提升自我

我们在市教科研基地的建设中清晰了校本研修的做法—— 做到三个关注——

关注教研组建设,关注课堂,关注教师个体的成长规划 搭建三种平台——

走出去和请进来 “觅渡论坛” “秋白杯”青年教师素质大赛。 实现三种方式——

全员读书行动 青蓝工程 信息技术平台

教师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则是学校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在基地的建设中,成就了一大批具有教育科研能力的教师。

三年来,学校产生了省特级教师1名,市特级教师后备人才1名,15名市学科带头人,20名市骨干教师、19名区学科带头人、18名区骨干教师、7名市教学能手、7名市教坛新秀。19位教师分别获得“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市优秀辅导员”“区园丁奖称号”。

特级教师 1人 常州市觅渡桥小学校科研人员情况汇总

市学科市骨干区学科区骨干教坛新教学能带头人 教师 带头人 教师 秀 手 8人 1人 6人 8人 1人 11人 6人 6人 2人 4人 5人 4人 3人 6人 1人 3人 6人 1人 时 间 06年 07年 08年 09年上

徐小莉、周源、陈佳等41位老师在省、市、区级上课题研讨课。周礼晶、刘海英等20多名教师在省市区各级各类赛课中获一、二、三等奖。

科研骨干教师区级以上(含区级)公开课情况汇总

时 间 06年 07年 08年 09年上

3年中,教师理论与实践能力同步提高。两年中我校有142人次在各级各类发表122篇,获奖254篇。其中国家级刊物发表的有21篇,省级刊物发表的有48篇,省级以上发表数占两年总发表数的43%,说明发表层次比较高。获省级教育论文比赛一等奖的有17篇,二三等奖的有105篇,省级以上获奖的占总篇数45%,也能表示出学校教师科研成果的层次是比较高的。有8人参与参与编写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班主任教育丛书》

教师研究论文市级以上获奖发表情况汇总 获 奖 发 表 国家级 3 5 2 5 省级 48 35 29 10 市级 25 5 2 5 区级 34 25 32 9 国家级 8 8 5 省级 14 18 10 6 市级 13 10 12 8

国家级 1节 1节 1节 省级 1节 2节 5节 2节 市级 5节 13节 14节 8节 区级 11节 12节 13节 15节 年度 2006 2007 2008 2009上 上述所取得的成绩,正是源于我校在培养教师的过程中始终坚定着这一理念,那就是培养“科研性”教师,主要是进行“三个关注、三种平台、三种方式”的队伍建设工作。

三 个 关 注

一、关注系统的教研组建设

教师日常的教学研究团队主要就是教研组,在当下教育的推进中,建设“有效的、充满生命活力和研究气息”的教研组是非常重要的。几个变:

1、变刚性组织为柔性组织。

学校为教研组成员创设宽松的、具有研究气息的团队。学校多了为教研组服务,提供资源,少了对教研组的考核与评比。并为每个教研组都聘请了市区级的学科顾问,每周来学校进行研究活动。

2、变无序研究为定向、系统、连续的研究。

围绕子课题,各教研组开展了专题、课型研究,并及时转化为日常性研究。对内,建立

“跨学科”大教研制度,围绕同一主题,各学科日常研究做到四“强”。一是加强策划,提高研究的针对性;二是强调降低重心,提高研究的参与性。三是加强引领,提高研究的专业性。四是强调及时反思,提高研究的实效性。同时,打开校门搞校本研究,向兄弟学校开放、向社区社会开放、向媒体开放。

3、变重结果为重过程。

教研组的研究更加注重“前延后续”。一般来说,每个教研组的研究必须经历这样的过程:针对研究的内容,各年级都展开研究形成年级教案——交流讨论,形成一份教研组较认可的教案——进行试教——议课重建——上重建课——形成一份具有反思性的总结。这样的过程,每个教师都有思考、每个教师都有提高。也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建立了研究的意识和研究的能力。

在系统的教研组建设中,我校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科学教研组先后被评为市优秀教研组,体育教研组被评为市中小学星级体育教研组。 二、关注真实有效的课堂

只有真正改变课堂,才能真正改变我们的教育。我校的研究的过程中,把重心落实到每天的课堂教学中。

1、课堂教学现状调研。我们每年9月都会开展一次较大规模的课堂教学调研,所有的课程进行了随机听课,关注90%的老师的各科课堂,并对课进行分析,发现学校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学期课堂教学发展的目标。

2、听随堂课。学校从校级领导到中层干部到教研组长,每人都有听随堂课的要求。校级和中层每学期至少要听40节,教研组长至少要听20节。听课、和上课教师交流、发现存在问题、帮助解决问题一起要完成。

3、引导教师把课堂中的问题作为课题来研究。学校90%的老师有自己研究的课题,100@周岁以下的教师至少参加一个课题的研究。这项指标是放在学期末《觅小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进行评定的。 三、关注教师个体的成长规划

学校要求每位教师都为自己设计了一份三年发展规划,并三次进行分析和修改,以达到教师三年发展规划的可行性、发展性。学校再根据教师在三年发展规划中提出的情况,整理出教师需要的帮助,如教师需要市区级上课的机会,学校出面帮助争取,教师需要更高的平台进行充电,学校为其创建??总之,学校关注到了每个教师的成长。在这过程中,学校也形成了“类”教师群体。不同类的教师学校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所以在三年中,学校又成长了一大批在常州市有科研影响力的教师。

三 种 平 台

一、走出去和请进来:提升素养的营养餐

学校06、07、08年共有200多人次外出听课、参与研究。邀请 33位上海、南京、浙江的教育教学专家来校进行专题讲座。如邀请上海教科研王洁博士做《课堂教学与教师发展》

专题讲座、华师大教育学博士生导师赵中建做《学校文化建设》专题讲座、江苏省教科院彭刚所长为我们讲述放牛班的春天的故事,省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王一军做《终身发展理念下学生素质基础的思考》,省中的丁伟明校长来讲学校课程设置等等。这些机会的创设,很好地打开了教师的视野,激荡着教师的心灵,感悟着教学的真谛。 二、“觅渡论坛”:创生智慧的分享园

每周五的“觅渡论坛”是我校整合科研与教研,促进学校科研深化最佳的研究场,最大效度地发挥以下作用:一是共同学习,提升理念;二是一起研究,关注实践;三是分享交流,寻求变化。06、07、08年中,我们大约有130名教师走向了论坛,论坛的组织实施也经历了一个价值逐步提升的过程:

开始阶段:随机散乱、点状思维。每期力求以一定的主题,给予老师一起分解工作中的酸甜苦辣,一同分享职业的尊严与幸福的时空,但完全是处于改变当时教师集会的单调,没什么主题,更谈不上系列化了。

起步阶段:明确主题、系列清晰。加大每次活动的策划和准备力度,更强调活动后的总结和反思。让团队信息交流更通畅,在不断的思维碰撞中相互启发,生成智慧。如 “天南海北话教育”,把出去学习的心得体会和老师交流;“研读书本共反思”,交流读书心得,传递教育信息。 “回眸历程再登高”,可以在论坛上畅谈职业发展历程,总结教育经验。

发展阶段:作为部门围绕目标推进工作的交流平台。进行全面策划,增加其功能,试图有计划地组织起全校层面的各种学习交流活动。除了计划表,还要详细的活动原则,活动保障等,有责任人负责制,也有部分负责制,论坛逐步走向成熟。

聚焦阶段:各部门都围绕“教师发展”从不同角度机进行论坛。

今后设想:“大论坛”“小论坛”作为学校发展、教师发展的“策划中心”。 三、“秋白杯”青年教师素质大赛:快速成长的练兵场

这项赛事已经举行了14年,每年的10月份,就是学校青年教师竞赛的火热时间。凡是刚进觅小的教师以及未获得市、区一等奖的教师都要参加比赛。比赛的项目涵盖说课、教学活动设计、练习活动设计、理论考试、课堂教学等。觅小所有的优秀教师都是从这里得到锻炼,在教科研道路上越走越远的。

三 种 方 式

一、读书行动:全员涵泳

形式上——全员参与,分层落实。从校级、中层、教师都有必读书和选读书。内容上——全面了解,突出重点。要求上——边读边做,注重体悟。完成“读书心得名片”,并上传校园网。学校还成立了写作沙龙,定期为教师进行论文指导,提高读书与实践、研究与提炼的能力。

二、青蓝工程:双向滋养

一方面,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促进青年教师在任教初期迅速成长;另一方面,获得双赢,促进成熟性教师进一步反思实践,形成风格。除区级层面上的名师工作室外,学校还成立了

“孟兰工作室”“丁静工作室”等学校名师工作室。 三、信息技术平台:发散共享

第一是校园网的使用,校园网上有各学科的专题网页,有课题研究的专题网页,有读书论坛,有论文集粹,有教案库。第二是把学校教师研究的好的课拍下来,作为可视性资源进行共享。

扎实课题日常研究,觅学生成长之源

——做勤奋快乐的学习者,能够在自主的学习中发展可能

我们在市教科研基地建设中明晰了课题研究的价值——

课题研究不是为研究而研究, 是为教育教学而服务, 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我们认为:最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才是最有价值的!

2006年,“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根据学校实际和发展方向,我们制定了“十一五”学校教科研工作三年规划方案,做好了“十一五”课题的申报工作。主课题《让学校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策划中心》已被立项为江苏省重点课题。另有一项中央电教馆立项课题。

2007年,进行实践性研究,对课题中提出的确立“觅小学生素质发展标准”进行研讨,对初步提炼出来的六大觅小学生素质标准进行内涵解读以及如何指导实践,并举行了阶段汇报,邀请了省、市、区教科研领导和兄弟学校领导、老师,把阶段研究成果向外传递、辐射,各子课题酝酿论证。

2008年,继续进行实践性研究,工作重心落到子课题的组织实施,“课程规划”的论证、制定上。课程规划是“十一五”课题实施中期,进一步思考课题研究要达成的目标——让学校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策划中心,推进学校整体变革发展,实现学生素质标准要求的重要抓手,在前期我们数次邀请省、市、区教科研领导,做了大量的研究论证工作后,《让学校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策划中心————常州市觅渡桥小学课程规划(试行)》八易其稿并最终定稿分学科实施建议也一一出炉。

2009年,明晰课程规划中学校发展愿景、培养目标,形成鲜明的办学理念、课程理念,确立学校核心理念引领下的各个领域工作,特别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新秩序、新常规、新方法。通过对学校课程的整体设计和规划,增强课程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从而让学生享受课程,让课程成就学生,并定于09年12月下旬进行课题二次阶段汇报,把课题研究的转型性变革实践研究引向深入。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始终实践着课题研究的真谛,在提升课题价值、追求课题品质、让

每一位老师亲历研究过程,让每一位孩子获得发展。 一、提升课题研究的价值——定向、系统、连续

理清学校发展的规律,确立学校发展的方向,强化学校的品牌。觅小“十五”课题是“拓展学习时空、转变学习方式——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策划中心”,此课题用省教科所所长彭刚的话来说“是具有原创性的真问题、真行动、真实践、真研究,是很有价值的课题”,因此,被确定为省级“十五”重点资助课题,并历经5年的研究后,此课题获得江苏省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在“十一五”课题确立时,学校在审视当前教育任务和教育方向后,与省市区各级科研领导反复交流后,继续在原有课题研究的基础上拓展研究,确定了“让学校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策划中心——觅渡精神引领下的校本发展研究”。视角拓宽了,脉络清晰了,也传承了前面的研究成果,体现了科研研究的价值,始终“咬定青山不放松”,在这个领域里研究出具有觅小特色的科研成果。我们还注重课题研究领域的丰富性,学校“十五”信息技术课题《拓展学习时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获中央电教馆信息技术课题成果二等奖,“十一五”信息技术课题《构建学校信息文化 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正在研究中。 二、追求课题研究的品质——真实、扎实、有效

课题研究,要真正能解决学校发展过程的问题,学校所追寻的发展方向,它不是装饰、不是口号。觅小在延续一直以来淳朴的研究之风,在“十一五”课题研究时,更是赋予了研究更高的品质——让每个教师在研究的过程中得到真实有效的发展。3年的研究历程,我们至上而下,5次邀请省、市级科研专家进行课题方案的修改,四易其稿;2次分散学习与集中讨论内化课题方案;3次在学习推荐的理论文章的基础上集中讨论“觅小学生素质发展标准”;3次邀请省、市级科研专家论证学校课程规划;各学科共计80次进行课堂教学研讨;10次课题核心组成员集中学习,总结经验、找准问题、推进研究;原市教研室朱川彬所长和我们在一起进行日常性的研究,每次重要活动,市区教研室领导都为我们进一步提炼价值、指明方向,悉心指导。

经历这样的上下互动、重心下移、开放研究,学校所有教师都裹进来,“学校课程规划”、“觅小学生素质发展标准”、各子课题、教师个人小课题??形成了较好地学校研究氛围,也使得教师对“十一五”课题的研究由浅入深,由外到里,悄悄地改变着觅小教师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形成新的觅小教科研文化,追求更高的教科研品质。 三、开展教师个人课题研究——让研究成为教师的工作方式

从2006年开始,学校构建三级课题网络。学校总课题——教研组研究课题——教师个人课题。三级课题之间是相互相成,互相支撑的。特别是教师个人课题,在学校动员,各级领导参与,合作伙伴或个人反复研讨后,有90%的教师明晰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将教学中的问题变成需要研究的课题,自主申报了以小团队或个人承担(11位)的教师小课题,最后在学校教科室备案的课题是29项。各小课题的研究正式启动后,教科室做好了两项工作:一是关注推进,经常举行有专家参与的研讨活动,帮助有需求的教师理清研究思路,找到研究路径。二是重视交流,每学期会组织进行分享性的学习活动,让小课题研究进展的情况及取得的初步研究成果得到交流,信息在交流中增值,即能提高研究者自己的研究水平,又能对其他教

师产生辐射作用。《江苏教育研究》金连平主编赞赏“觅小小课题研究形式好、研究态度认真、研究成效显著”,朱所说“觅小小课题研究是“不为积习所蔽,不为时尚所惑”,是消除教师职业倦怠和麻木的一剂良药教师”,胡金芳副局长认为“觅小教师小课题,在研究中树立了儿童立场观,并形成了研究习惯,走出了“小而精,实而活”之路”,

到2007年4月,29项小课题中已有11项完成了研究任务,予以结题,并评出了一等奖两个,二等奖三个,三等奖6个,举行了隆重的颁奖典礼,发放了较高的研究基金和奖励基金,在教师群体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也促进了其余教师课题研究的热情。其余的课题还在继续研究中。

四、制度建设和科研辐射——打造觅小科研品牌

结合学校从“九五”“十五”“十一五”课题研究过程中形成好的管理制度以及在新的研究中需要而产生的制度,学校教科室在最近几年中修改完善、创生了几项能促进学校科研氛围、激发教师科研热情的制度。1、学校教科研管理制度2、子课题(小课题)申报办法3、教师小课题研究工作制度4、“优秀教育科研工作者”评选标准5、“教科研优秀成果奖”评比标准6、学校教科室成员工作制度。在良好制度的催生下,一大批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他们所带的班级无论是在学习成绩、班队建设上都居于学校前列。 1、科研成果对外辐射

一大批优秀的具有教科研能力的教师的积聚,更加提升了觅小科研的品牌。河南省教育局于2006年、2007年连续两年邀请我校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研究与专题讲座,徐小莉老师在全省2007年“教海探航”颁奖大会上课题研究展示课、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前旗教育代表团、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校长代表团、浙江嵊泗教育代表团、苏州新实验学校代表团专程到觅小来听取学校开展教育科研的经验,河北承德教育代表团一行30几个中小学校长驻在觅小两天,从课堂教学实践、课题研究、校本课程研究、学校文化建设等方面全面了解学校教育科研的情况,原金松武副校长代表学校在全区进行科研研究经验汇报、夏焱洁主任的科研研究经验文章发表在《上海教育科研》08年第一期、江苏教育科学院规划办的网站特意把觅小的课题研究放在首页作为优秀课题进行推荐学习,《江苏教育》、《江苏教育研究》、《上海教育科研》对觅小的教育科研也作了专题报道。 2、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力,素养全面、个性突出

优秀的教师培养出优秀的学生。3年中,围绕6大素质标准进行教科研活动,学生在各方面都得到较好地发展。在国家级、省、市、区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仅以2008年春学期为例,我校学生就获国家级奖项165项。70%的同学进入市热点中学继续学习,在后续学习中各初中直升进入重点高中的以及考上重点大学的觅小学生比例是很高的,这说明觅小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后续发展能力是很强的。 3、学校文化建设让学校更具有质感

在课题研究的推进中,我们认为,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学校文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学校从整体设计出发,紧紧围绕研究核心,从学校、教师、学生的视角进行了规划与落实。如我们移建了秋白读书处、竖起了院士墙、建设了课程理念突出、功能齐全的科学教

室(机器人室、航空航天室、做中学室、生态室)、美术音乐教室,进行校园文化、办公室文化、班级文化的布置。自觉地站在文化的高度设计学校环境,突出文化的理念和精神,让百年觅渡风云在这里诉说历史与未来,展示觅渡人的追求与精神。

同时,我们意识到,学校文化更新的核心还在于内涵与结构的自我更新。我们抓住“勤谨、觅渡”,进一步提炼出学校精神“知新致远,和而不同”。并在学者、教育界文化界、教师、家长中广泛征求意见,家长积极参与,写出了两千多篇感动觅小、推动觅小发展的文章,我们选出了100多篇文化,正是站在科学研究的角度彰显出它的魅力,让觅小绽放出新时代的教育风采。

4、校本课程的设计丰富学生的生命色彩

学校围绕为学生奠定6大基础而重新对课程进行了规划。从育人的角度对活动类课程进行整体设计,注重活动设计、组织、开展与评价,并逐步固定下来,形成觅小的活动“年历”。

我校在选修的校本课程中设置了创新实践类课程共六大类20门课程,采用走班的形式在三、四年级开设,每周1课时,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一门创新实践类课程。而高年级则增设“思维训练”课程,每周1课时。

5、家长义工制让学校更开放、资源更集聚

学校在教科研的过程中,始终认为,一切优秀的资源都应该充分利用起来,为学生的发展而服务。而家长这一群体,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很好地开放家长资源,成为了我们研究的一个项目。家长义工制从原来单一家长到学校服务转变为家长参与学校研究。6年至少做一次义工,3000多名家长走进校园,86条建议体现真情,家长义工促使教育找到了共同话题,参与改进了民主管理,沟通增进了理解与支持,奉献感动了觅小师生。如家长走进教室为学生上消防课,为教师做安全讲座,参与民主管理与民主决策等等,让家校资源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流通。

基地总结性评估,让我们再次静下心来回顾走过的教科研之路,调整好方向,确立新的价值观念,让百年老校在常州市教科研基地的建设中实现整体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

2009.12

附“十一五”课题详细的研究过程: 研究时间 06、6 研究内容 课题研究方向 06、7 参与人员 伟校长、学校领导、各科学负责人 讨论“十一五”朱川彬所长、杨俊交流、碰撞 课题方案第一稿 伟校长、学校领导、各科学负责人

研究方式 研究效果 初步确定研究方向,撰写课题方案 初步确定方案,继续修改 讨论“十一五”朱川彬所长、杨俊交流、碰撞 06、8 讨论“十一五”王一军副所长、朱交流、碰撞 课题方案第二稿 川彬所长、杨俊伟校长、学校领导、各科学负责人、教师代表 初步确定方案,继续修改 06、9 邀请专家来校论彭刚所长、王一军汇报、交流、形成第三稿修改意见 证第三稿 副所长、朱川彬所碰撞 长、杨俊伟校长、市教研室领导、区教研室领导、学校领导、各科学负责人、教师代表 06、10 第二次邀请专家彭刚所长、王一军汇报、交流、在第三稿的基础上最来校论证,形成副所长、朱川彬所碰撞 第四稿 长、杨俊伟校长、市教研室领导、区教研室领导、学校领导、各科学负责人、教师代表 终确定成型性方案 06、10 教师对课题论证全校教师分成四分组讨论 报告进行自我解组,由学校领导和读,并完成摘记 学科负责人主持 对论证报告提出不理解的、不同意见的等等 06、12 获悉课题被确定 为省重点资助课题 06、12 省“十一五”重省、市、区教科研课堂教学、方进一步明确了课题研点课题开题 领导以及部分学校案汇报、研讨 究落实到实践中 领导、教师 在前期阅读的基础上教师提出自己对素质发展标准的看法 针对前期的阅读与认识对6大基础形成自我解读 教师对觅小学生6大07、3 对课题中提出的全校教师分成四分组讨论 确立“觅小学生组,由学校领导和素质发展标准”学科负责人主持 进行研讨 07、5月 对初步提炼出来全校教师分成四分组讨论 的六大觅小学生组,由学校领导和素质进行解读 学科负责人主持 07、6

第二次对6大基全校教师分成四分组讨论 础进行交流、内组,由学校领导和化 07、8 体教师解读6大基础的内涵以及如何指导实践 07、9—07、进行实践研究 12 各中心组、各部门 日常性探索 学科负责人主持 论坛 暑期学习:向全全校教师 素质标准进行交流、内化 全校教师对6大基础的内涵和落实到课堂、班队建设、文化建设等实践行为中 初步在国定课程、校本课程、学校文化建设、班队建设形成研究成果 07、12 阶段汇报 省、市、区教科研课堂教学汇把阶段研究成果向外领导和兄弟学校领报、阶段性研传递、辐射 导、老师 究报告 08、1—继续进行实践性全体教师、教科室、日常性探索 08、4 研究,酝酿觅小科研骨干 课程改革纲要 08.308.6 组织子课题论证朱川彬所长、学校日常性探索 将教育科研的研究视—立项工作,初步课堂教学实领导、学科负责人、野扩大到整个学校的确立三级科研网践 骨干教师 全部的教育活动中。 络。 主题沙龙 有效组织“十一朱川彬所长、各子日常性探索 紧抓各子课题的—五”课题各子课课题组长、各学科课堂教学实实施工作,使各部门题的投入实施工聘请专家、全体教践 的研究方向和具体内作 容都确立 师 主题沙龙 “十一五”课题学校领导 阶段活动——课子课题组长 程规划准备活动 全体教师 “十一五”课题学校领导 阶段活动——课程规划准备活动 子课题组长 全体教师 “十一五”课题学校领导 阶段活动——课子课题组长 程规划撰写 科研骨干 教师参与课程规划的分室讨论 理性思考,教师发展目标基本确立,达成共识 在问卷调查基础上组织沙龙 发现校本问题,研究校本突破,为下月工作奠基。学校课程规划的难点和突破 课程改革的方向与重同步沙龙、专点,形成课堂教学改题沙龙 革方案;综合实践课程开发方案;校本课08.909.1 09.2 09.3 09.4-5

程开发方案;形成学校新的课程计划和课程表。 彭钢所长 王一军副所长 金连平主编 朱川彬所长、 让学生享受课程 蔡锁龙老师 09.5.26 让课程成就学生孙向阳老师 —— 学校课程市教研室领导 规划研讨活动 区教文局领导 区教研室领导 学校领导 子课题组长 科研骨干 十一五”课题阶09.6 段活动——课程规划论证 王一军副所长 学校领导 子课题组长 科研骨干 区教研室的刘老师和区专家对省“十09.3.17 一五”重点课题研究情况的调研 区教研室领导 学校领导 子课题组长 科研骨干 学校领导 子课题组长 学科主任 科研骨干 专题研讨 调研 陈主任都对我校的“十一五”课题和英语子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 “十一五”课题阶段活动——课09.9-09.10 程规划修订、分学科课程规划活动

扎实有效地指导制定课程规划 有专家参加的专题沙龙 规划基本成型 策划组织研讨活动,逐步做好课程规划分学科重点方面的转化工作。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g2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