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读后感10篇
更新时间:2023-12-12 10:10:01 阅读量: 读后感大全 文档下载
《尼采》是一本由周国平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30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尼采》读后感(一):深入浅出~!!
当时买书的时候也只是突然对尼采起来兴趣。
在校图书馆看过一点原著之后觉得还是很难理解,所以就选了一个自己比较喜欢的作家,通过他来间接地了解尼采。
书中对尼采的生平也做了介绍,对于理解尼采的一些想法很有帮助。
文中所述及的内容也有作者自身参与的部分。
不知道以后会不会去看原著了,不过周国平确实写得深入浅出。
《尼采》读后感(二):我找到了尼采,尼采发现了我。
尼采的伟大在于用一行文字,写出了别人十行文字表达的意思,甚至是十行也写不出的。二十一世纪之初,读这位十九世纪末的是人哲学家的文字,依旧真实,倍感亲切。感叹他的伟大,但也知道自己无法承受成为天才的孤独。重估一切价值,是一句摄人心魄的至理之言。无法再去深思,否则会被真实伤害,还是选择欺骗,给自己的人生一个审美的解释,试图去超越自我,诗意的栖居在这个时空坐标中。
《尼采》读后感(三):生命的觉悟
尼采说人的本质就是不确定性和可塑性!我想这种特性可以使你达到任何高度和直接变成不是人(没有思考,没有目的,活着只是因为你拥有生命,而并不是因为你才活下来了)!是不是我们从生下来就是幸运儿,我们有机会给自己的生命赋予意义!貌似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也是经过层层筛选,我们筛选来之前都是万里挑一的优秀者,都是在那头经过很严格的测试和训练被认为有资格来到这世上去创造属于你自己的东西,不过来到世上之后有去创造的,但大部分是在沉沦的,因为世上影响你的因素太多,以致你不好抉择或者干脆放弃抉择,尼采口中的自我实验者大概就是这样吧!你自己就是你创造的最伟大的艺术品,等你回到那头时考官会给你个成绩,对你这次艺术创作之旅来个评价...
《尼采》读后感(四):为什么我读尼采
这本书是很久之前读的,但是现在仍心有戚戚,决定写点东西。也推荐像我一样的小白,如果直接读专著读不懂,就先读读其他的解读吧。
为什么读尼采呢?
其实我读的不多,一个手掌就能数过来,而且他的专著还读不懂。但是,一直被他吸引。首先想到的是他如此激进,他声称上帝已死,重估一切价值;他推崇酒神精神;他对人性有深刻的见解。我不管他是不是瞧不起女性,我只知道他能带给我启发,让我清醒地思考。
生而为人,应该读读这个自称是太阳的人是怎么看待“生而为人”这件事的。
整本书我做了无数笔记和思考,读的很兴奋。不过回想起来似乎当时并没有太多的批判性思考,只是被引导的很热血。
可能读解读确实会有点问题,作为尼采,他的书值得被反复阅读。
《尼采》读后感(五):人生确是悲剧,但是我们要像演喜剧一样地度过它!
85年的书,却如此的深刻,让人不得不击节赞叹,也让人怀恋那个如火烈烈的年代——文化是时代精神的体现。
上帝死了,旧的价值观崩溃,科学大发展,人类生活在忙碌与琐碎的工业过程中,新的时代追问新的价值观: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这时尼采提出了强力意志与酒神精神的概念:酒神精神是欢快的,愉悦的,以人为本的,强力意志赞扬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尼采哲学一切都是以人为中心。
所谓道德都是虚妄,基督教也不过是压抑人的工具,人活着不是为了上帝或者道德,而是在于发现,在于创造,在于自己,发现自己,超越自己。超人的意义并非是天使或神人,而在于不断的超越自己,并富有强力意志与酒神精神的人。这才是尼采心目中完美的“人”
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了小资产阶级的空虚和无聊,并知道了人生的意义之所在:人生确是悲剧,但是我们要像演喜剧一样欢快地高贵地度过它!
《尼采》读后感(六):尼采不是与全世界为敌,他只是与自己为敌
尼采先生在晚年真的患了精神疾病,这也许就是一个真正的哲学家最好的归宿。尼采的生平传奇又唏嘘,他的理论不可理喻,颐气指使,高屋建瓴,他像一个战无不胜的斗士,长满刺的生物和罗马竞技场上愤怒的公牛,充满着矛盾的他伤害别人,抛弃友谊和信仰,终于最后孤身一人,走向梦魇。
这是我读这本书之前对尼采的认知。
在读这本书之前,抱着一定要改变对自己这位时代伟人的想法拜读周国平先生的这本他传。我喜欢周国平和他写的散文,当我发现周国平有为尼采写书的时候便急不可耐地想一探究竟。
有可能是带着这样的心理暗示,我在周国平的行文措辞里将我对尼采的偏见一个一个粉碎个遍。但是在读到某些理论的时候也会发出WTF的惊讶,但这毫不影响我继续读下去的勇气。想想我在图书馆读尼采自传的时候,每天都有一万个想放弃的理由。尼采的思想和主张在周国平先生温柔平和的语言里面更加有说服力,更加易于接受,至少对我是这样。
“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这是我遇尼采的他说的话,通过这本书,我好像找到了那个说这句话的人。只能说,人生若只如初见,一切都是美好的。
《尼采》读后感(七):痛苦是常态,快乐是额外派发的巧克力
承认并接受人生的痛苦与无聊,但又不完全沉浸在无限绝望的苦痛中。要有信念,超越自己,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只要在任何的情况下都勇敢得去面对,你的诚意会打动自己。
生命就这样了,也可以不这样!至少生命本身对于你来说你会有不同的评价。这样就算没有荒废人生吧!
免不了去期待生活中的任何事,但从去年开始一直告诉自己去淡漠吧!是啊,现实往往令人失望,殊不知只是自己期待过高!事情本身就是那么普通的没有令人兴奋的状态啊!
即使知道接下来的一切都会令人觉得淡淡的,或者“失望”了,但是不能因为这样的预设,就可以去消极的面对,这样,自己是不会开心的!整个地球几十亿人都在面对生活中的那些事儿,虽然大家生活境遇个性不同,但其实需要面对的状况从本质上看就那么一些。世上的大道理也就那么几个,也就看自己能接受多少,真正实践多少了!
每一个明天也许会更好,但也很有可能会更差,但又怎样呢!慢慢接受,去习惯但不麻木,坚信自己去行动上态度上改变,总能会有不一样的心态或是境遇。这些都是原地不动的自己无法想象的!
《尼采》读后感(八):认知尼采
之前虽然向往周国平老师的作品,但是一直没来翻阅过其关于尼采的作品,对尼采占据哲学重要地位的上帝之死抱有相当的疑惑,直到这部作品,终于化解了心中的一部分好奇。
上帝之死,单只从这部书中来看,指的是当时科学发展起来,引发的基督教等大众信仰的崩塌,之后在社会上发生的一系列思想等等的变革。之后的哲学家们之中诸如海德格尔、萨特似乎都带有了这一部分色彩。不过,上帝之死也并不单单是这么简单的,需要更深入的看些方能知道了。
尼采对道德的一些判断单从书中这些内容,有些不好理解,需要看看他的原作。
尼采的自我、无意识等等,在弗洛伊德那里得到了发展,当然,现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也已经算不上最完善的了。个人来看,荣格的理论相对弗洛伊德更贴合现在这个时代。
尼采的超人理论,似乎并不只是指自我超越,所以周国平老师才说超人理论存在缺陷。在这个基础上的,尼采的等级制度,弱者接受强者的领导,完全可以理解,平等的概念本就只有在机会上平等才是公正的,强者利用自己的能力抓住机会,弱者无力抓住机会,这本就是人的主动选择的结果,并不算得上是达尔文主义。不过,我的这个解读应该也是一种对原作的误解吧,毕竟理论是具有时代性的。
另外,尼采对学者、教育的认知已经与当下对不上了,当时的教育工厂现在都已经经过了变革,主打促进创新了。这是时代变化后的价值重估,尼采的那些论点在当时还是非常有价值的。
《尼采》读后感(九):尼采:何不活在中国
尼采基于基督教义的破产首先肯定了个体生命终将归于虚无(没有来世没有天堂,但是宇宙存在某种整体的生命意志),然后又否定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认为人具有超脱性(超越性,神性),脱胎出了名之为酒神精神的东西。这是一种具有悲剧快感的东西,我理解是类似陶醉于sm的奴隶,无论多么痛苦(基于强力意志)也能从中体会到快感(跳舞者与欢笑)。所以,人应该像艺术家一样活,带着悲剧艺术来审美,品味生活中的所有,只有这样才能从中体会到长久而永恒的生命意义。但是,由于这一切都是基于求力量之增强(食物、女子和思想上都要最好的)的“强力意志”推到出来的,并且,并且,并且由他后来的“永恒轮回”和为了拒绝“永恒轮回”而提出的“命运之爱”看来,以上所有,都是他自欺欺人罢了。他的悲观中可以听到激昂,兴奋中可以看到病态。他从头到尾都是个受困于人生虚无的悲观主义者,只是他的高傲不允许自己悲观而已。
真是个伟大的疯子。但是他的真诚,他和自己较真那股劲,真的令我格外尊敬。说起来三言两语,做起来一生艰难。
还有另外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周国平写这本书的时候四十了。四十岁了还能有如此的激烈的热爱,让我想起他正青春的二十,究竟受到了什么样的压抑?尼采,何不活在中国!或许他曾在,只是被遗忘了?
书中一直提基督,开始我看的时候还是一种看客心态。但是突然有一句提到了孔子,犹如平地一声惊雷,让我惭愧又恐惧……我是活得有多糊涂?
一些杂乱无章的浅薄的感悟,拼凑成了“书评”。诸君看看就罢了,切勿当真
《尼采》读后感(十):缺失的时代, 亦是必然
1. 此书的“时代”价值远远大于书本身的“哲学”价值。 周国平老师完成此书时候(1985)恰逢总所周知的社会变革的第一轮昌盛之尾声, 矛盾开始重新暴露,争鸣有甚嚣之势。 个人和社会面临的问题不再是要不要开放, 而是开放之后的自我回归和反思。尼采思想的孤独感和力度, 正好是对整个混沌初显时代的一个回应。
2. 此书不是尼采的传记,我更愿意将此书归为“口水书”。 作者对尼采思想有着详尽的描述和归类, 一部分来自己作者本身的思索和阅历, 另外一部分来自于作者的积累和归类。但是作者的行文和文风,也正好落入了尼采对“学者”和“哲学家” 定义的窠臼。此书是标准的学者类型的书, 而不是哲学家类型的书。
3.此书没有对尼采思想的产生前因和发展的后果,作出一个恰当的分析。所有的类比, 无论是与康德还是与马克思, 都显得凌乱和软弱。作者笔下的尼采,在西方思想史中如同个人一样显得孤立,究竟尼采是座不可企及的高峰,还只是个顺理成章的过度?
4. 此书阐述了尼采思想的本质,根源在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面对的困境。作者却没有进一步拓展开去谈及任何东方文化和现代化的困境。 例如尼采关于真诚的描述, 与宋学当中“诚是本体”的认定本是同根。但是宋学从未走出本体, 而尼采却在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范畴不断侵略扩张, 这些正是东方文化的软肋, 也是文化的区别将社会引向另外一个必然。
5. 此书有助于人们对尼采思想的了解, 但是零散和口水的写法, 带来的是煽动性的冲动和专业深度的不足。 评价四星给予那个时代。所有的缺失和遗憾, 也许是中国哲学史当时的必然。
正在阅读:
尼采读后感10篇12-12
家庭暴力的文献综述10-02
怡丰城店打烊检查表05-31
重庆市南岸区2016-2017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英语试题05-01
Win7下MATLAB - 7.0下载地址和详细安装01-07
毕业论文范文1.陈彬05-26
2013新版高压入网电工考试(真题节选)04-16
购买集资房的法律纠纷防范08-26
《ACCESS数据库》报告 工资管理系统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