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冲刺 - 记叙文思路结构、文章主旨、标题的含义及作用专题汇

更新时间:2024-03-01 07:4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师辅导教案

学员编号: 年 级:初三 课 时 数: 3 学员姓名:YYY 辅导科目:语文 学科教师: XX 授课类型 星 级 教学目的 C——记叙文思路结构 ★★★ C——记叙文主旨的考察 ★★★★ C——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 1、学会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提高阅读中整体感知的能力。 2、学会归纳概括文章主旨,正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正确处理相关习题; 3、学会理解和分析记叙文的标题的含义、作用,能体会标题的好处、妙处。 教学内容 授课日期及时段 C——把握记叙文思路结构 专题导入 (你注意记叙文的“路线图”了吗?) (2分钟) 典例训练 (知识加油站!) (20分钟) 记叙文定义: 记叙文简单地说就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兼用议论和抒情的文章,包括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的文章,还包括散文、小说、回忆录等。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生动的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1

记叙文思路和结构:

文章的思路就是作者围绕一个中心,按照一定的顺序,连贯地有条理地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和脉络。思路是文章结构的基础。阅读记叙文首先要注意理清作者的思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结构,这样有助于我们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把握记叙文思路技巧如下: 1、 把握文章结构:

①时间推移分段法:按时间先后顺序划分; ②空间转换分段法:按地点的转换来划分;

③情节过程分段法:按照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发展的过程来划分; ④内容性质分段法:按照文章内容的不同角度来划分;

⑤结构特点分段法:按照“总—分—总”的逻辑顺序来划分。 综上可知,记叙文常按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情感等结构全文。 如《山中访友》(沪教版七上),通读全文,我们就会发现这篇文章的结构属于总分总式,开头写带着好心情去山中访友,中间依次写见到山中九位自然界的朋友,最后带着好心情离开朋友。这样有去有回,首尾连贯,思路清晰分明。 2、 把握叙述顺序:

记叙的顺序,是指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把已经确定好的材料安排好,按一定的次序去写。正确把握记叙顺序,能有效地帮助孩子把握文章思路结构。 记叙的顺序有三种:

(1)顺叙 即按照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从开端、发展、高潮写到结局;有时也可以按作者的观察顺序来写。顺序是最常见、最基本的叙述方式,采用这种写法可以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地表现出来。

(2)倒叙 把事情的结局或后面发生的事情先写出来,然后再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往往出于作者表达的需要;或是为了突出中心,或是为了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是为了结构的变化,使叙述有波澜;或是为了造成悬念,引人入胜。阅读时要注意倒叙和顺叙交换处的句子是怎样连接起来的。

(3)插叙 在顺叙的过程中,由于内容的需要,中断原来的情节的叙述,插入相关的情节或事件,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插叙的作用是补充交代,使叙述更加完整,使文章更充实、更周密、在结构上更紧凑,能够更好地突出中心。 顺叙、倒叙、插叙三者之间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是第一人称。采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以第三者的角度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情、场景等是第三人称。 3、 抓文章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是指自始至终贯穿于全文的一条线,可以作线索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分六类,简称为:物线、事线、人线、情线、时线、地线。线索在语言上往往是有标志的,有的题目本身就是线索;有的是采用某个词语从头到尾反复出现的办法来显示;有的是通过议论、抒情等方式来显示。它是作者展开文章内容、安排情节的思路。因而,理清线索有利于掌握全文的布局。

能够作为线索的事物多种多样,主要有:

1、以时间为线索。这类文章以时间发展为线索,把不同的事件、人物串联在一起。 2、以某一中心事件为线索。如鲁迅的《社戏》 3、以某一件有意义的实物为线索。如《枣核》。

4、以人物为线索,如《背影》一文,以人物的某一特征“背影”为线索。 5、以地点变换为线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6、以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比如,《羚羊木雕》(沪教版六下),为了理清文章思路,我们首先可按照六要素去分析。时间有三:今天,上星期,昨天。地点是我家和万芳家;人物有我、爸爸妈妈、奶奶和万芳;事情的起因是妈妈逼我去要回“羚羊木雕”;经过是我到万芳家去要“羚羊木雕”;结果是万芳把“羚羊木雕”还给了我,我很伤心。这样一分析,我们发现文章是以“羚羊木雕”为线索来展开全文的,理清思路就不难了:妈妈询问木雕的下落——妈妈逼我“要”回木雕——向万芳索要木雕——万芳送还木雕。中间还插叙了一节,交待我把木雕送给万芳的原因。这么一理,思路就清楚了,原来写

2

的是一场家庭矛盾冲突,揭示了孩子渴望父母理解的心声。 4、抓表达方式。

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兼用议论和抒情的文章被称为记叙文。记叙文大多是先记叙、描写,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抒情、议论;也有边记叙、描写边抒情、议论的,我们称为夹叙夹议。正确分析表达方式的安排,尤其要注意抒情和议论,这些地方往往是作者思路情感变化之处。 5、注意标志性词句,抓关键词句。

标志性的句子如过渡句、中心句等,标志性的词语如“不仅……而且”、“也”、“还有”、“但是”等等,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表示地点转换的词语,表示作者情感变化的词语等等,在阅读的时候有意识地注意这些标志性词句有助于我们理清文章的思路。 (1)找过渡句

记叙文在记叙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情时,一般喜欢用过渡句来衔接上下文。因此可从过渡句上入手来理清文章思路。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不仅可以从题目上理思路,它还有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同样表明了作者的思路:“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由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笔触将由百草园转入到三味书屋里去。

又如《第一次真好》(人教版七上)文中第三段,“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这一句通过抒情的方式,承接上文表达感受。“细细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品味?有多少‘第一次’给你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这两以问句的方式引起下文。由此,我们能很快地知道作者接下来将要写生命中的许多“第一次”,文章思路就很容易理清了。 (2)找切换点

例如:《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运用了插叙,把过去和眼前的事揉和在一起写,但是文章并没因此而显得混乱。作者是怎样让自己的思路顺畅的呢?

原来在文中巧妙地用了几个句子作为眼前与过去的切换点。我们只要能找到切换点,就能很好地把握作者的思路了。文章一开始写毕业典礼即将开始,“我”坐在大礼堂里。写的是眼前,但是怎样引入到回忆中去呢?切换点就是襟上别着的一朵夹竹桃。“我的衣襟上有一朵粉红色的夹竹桃,是临来时妈妈从院子里摘下来给我别上的。她说:“‘夹竹桃是你爸爸种的,戴着它,就像爸爸看见你上台时一样!’”这样英子自然而然的就想起了与爸爸有关的事,思路随之被拉入回忆中去。

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将思路拉回现实中来的呢?我们得找到另外一个切换句:“我为什么总是想到这些呢?韩主任已经上台了。”韩主任作为一个切换点,又将思绪由回忆拉回眼前。然后再由韩主任在台上讲的一句话:“……长大了”,切换到记忆中常常要“我”作大人的那些人和事。就这样,作者巧妙地通过切换句,将回忆与现实不停地变换交织。只有找到了这些切换句,才能很好地把握文章的思路。

典型例题1

鞋 阎耀明

①年轻人的鞋坏了,去修。街口就有一个修鞋的,摊子不大,一个戴着单帽的人在埋头干活儿。年轻人把鞋放下,修鞋人拿起鞋,看了看,说过半个小时就可以来取。

②年轻人就离开了,往街上走。年轻人心里正烦,大学毕业有一阵子了,始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有人介绍一份,年轻人嫌工资太低,而且给一个连高中都没有读过的老板打工,年轻人觉得有点那个。年轻人找了不下二十份工作,都觉得不太满意,没有去做。他每天都注意看报纸上的用工信息,每天都去联系,有时上门去毛遂自荐,结果,都没

3

有谈成。年轻人自然心里不是滋味,别的不用说,光鞋就走坏了两双。鞋走坏了可以修,往修鞋摊儿上一放就行了,可工作始终没有影子,这让年轻人很是心焦。 ③取鞋的时候,年轻人付了钱,正要走,修鞋人问:“还没有找到工作?”年轻人一愣,说:“没有。”转身闷闷不乐地走了。 ④不久,年轻人又去那儿修鞋,却先愣了一下。原来的修鞋摊儿不见了,被一间干干净净的小屋取代了。修鞋人坐在屋里,正捧着一份杂志看。年轻人走进屋里看了看,放下鞋说:“这小屋不错,你发财了。”街口这地段,金贵,能有一间屋,是许多人眼馋的事。修鞋人说:“夏天省得风吹日晒,冬天省得挨冻,享点福吧。”年轻人说:“你把一个小小的修鞋摊儿干大了,不简单。”修鞋人放下杂志,开始干活儿。 ⑤年轻人没有出去,拿起杂志一看,竟是一本文学杂志。年轻人问:“你喜欢?”修鞋人说:“喜欢。”转眼就修好了。修鞋人问:“这么久了,应该找到工作了吧?”年轻人有点不高兴,觉得修鞋人多嘴。但他不好跟一个修鞋人发火。年轻人没有说话。修鞋人真是多嘴了,年轻人往外掏钱时,又说:“这个小摊儿,我干了两年多,总算有一点模样了,我挺高兴的。”年轻人觉得修鞋人说的话是给自己听的,有挖苦人的味道,放钱时就把不满表现出来了,他没有放,而是扔。修鞋人似乎看出来了,淡淡地笑了一下。 ⑥年轻人再次来修鞋时,修鞋人放下杂志,请他先坐下,还倒了一杯水。年轻人颇觉迷惑,不知道修鞋人为什么这么客气。修鞋人说:“我们是校友。”年请人一惊,认真地看修鞋人,却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这个人。修鞋人说:“你大学没毕业的时候,有一年寒假你到我这儿来修鞋,我见你戴着校徽,知道咱两是一个大学的校友。”年轻人吃惊了,目不转睛地看着修鞋人。修鞋人说:“我毕业已经两年了。我高你两界,算是师兄了,我叫钉子。”年轻人似乎一下想起了什么,说:“钉子?对了,是钉子。我在校报上见过这个名字。钉子就是你呀?你好像写了几首诗,发表在校报上。”修鞋人说:“没错,钉子就是我。我挺喜欢文学的,觉得生活中如果有文学相伴,那感觉是不一样的。我毕业后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也不能啥都不干啊,就干起了这个。我父亲是鞋厂的技师,摆弄鞋有一套,我学来了。” ⑦年轻人不解地看着修鞋人,心里觉得一个大学毕业生修鞋,咋想咋有点那个。修鞋人开始干活儿。年轻人翻着杂志,竟看到了钉子的名字,杂志上登了他的一篇小说。年轻人一目十行地看了一遍,写的就是修鞋的事。“修完了。”修鞋人说:“鞋穿在脚上,所以鞋听脚的。我只会修鞋,不会告诉脚怎么走路。所以我和你说过的话,你可以不听,或者只当没有听见。” ⑧年轻人拿出钱。修鞋人说:“这次不要钱了。”“为什么?”年轻人问。“不为什么。”修鞋人答。年轻人看了修鞋人一眼,似有所悟…… ⑨年轻人走出小屋,在门外站了好一阵,才慢慢离去。 本文记叙了年轻人大学毕业后三次修鞋的经过。阅读作品,填写下面的表格。(4分)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修鞋人的表现 关心年轻人的工作 ② 述说从事修鞋的缘由并启发年轻人 年轻人的感受 ① ③ ④ 答案:①闷闷不乐②再次关心年轻人的工作并述说修鞋经历③受到挖苦,感到不满④似有所悟 4

(根据题干、表格的要求,结合要素找出人物的经历,关于人物的描写,形成概括。) 要点小结 根据已给信息划分区间,注意所给信息与要填写的信息之间的关系,审题包括重视表格中的要求。 典型例题2 老街名嘴 刘建超 ①老街是个生意场所,家家户户都做买卖。做买卖嘛,免不了和各类人打交道,察言观色、能说会道是做好买卖的最起码要求。只要你走进门店,主家的话就兜着你走,天气啊气色啊穿着啊自己商品的优势啊,直到把你送出店门,慢走啊,再来!你耳朵旁就别想清静了。听进去听不进去是您的事,说不说可是主家的事。买卖不成情义在,情义哪来的?两片子嘴吧嗒出来的。 ②运动员的腿,老街人的嘴。老街人的嘴厉害,能够被老街人称作名嘴的人,那嘴上的功夫更是了得。这不,他来了:墩子左手掌心里不停地转动着两只核桃,也不知转了多少年,核桃打磨得油光锃亮,能影影绰绰映出人影;右手端着一只精巧黑亮的紫砂壶。对襟的蓝色马褂,镶着金边。千层底的方口布鞋白底黑面,走在青石板上,没有一点声响。方脸大耳,头发往后梳,打了发胶,一缕一缕隐约可见光亮的头皮。别以为他有多大年纪了,满打满算,才三十有五。这副打扮,那叫派儿! ③墩子现在可了不得,凭着两片子嘴,经常被市电视台邀请为嘉宾,评说足球赛事。墩子每天在街上绕上一圈,是在接受老街人的恭维。昨天的赛事转播,墩子又预测灵验——主队取得了胜利。 ④墩子走进了天织锦绸缎行,老板正在招呼生意。几个顾客在挑选布料,看来还拿不定主意。墩子把紫砂壶往柜台上一放,说道,看人看的是心肠,买货看的是质量。你看这布,手感光滑温柔似水,既不是纯棉也不是腈纶,而是最新技术两样混纺。纯棉穿着舒服却易褶皱,腈纶直挺穿着却不舒服,两样混纺各取所长。未来要靠小字辈,买货还是老字号。这天织锦绸缎行,祖上六代专营此行,诚信为本,童叟无欺,积德行善,四邻夸奖。您手里这布,老人穿着舒坦,中年人穿着端庄,年轻人穿着漂亮,孩子穿着阳光。做冬装保暖,裁夏衣凉爽,春秋服时尚。看看店家,慈眉善目,菩萨心肠,主家让让利,买家抬抬手,一桩好买卖,心情都舒畅。客户被说得直乐,一单生意也做成了。 ⑤主家连忙给墩子的紫砂壶里添上茶水。墩子向来不在自家泡茶的。 ⑥墩子自小嘴巴就乖巧,越是人多的时候越爱显摆,说出话来都是一套一套的。墩子15岁那年夏天,母亲和冠家起了纠纷。冠家是老街的大户人家,人多势众。本来是墩子母亲占理的事,却被冠家抢白得哑口无言,回到家生闷气抹眼泪。墩子放学回到家里,问清了事由,放下书包就去了冠家,在冠家门外的古槐树下开始辩理。冠家开始并没有把这个毛孩子放在眼里,没成想墩子口若悬河,说古论今、旁引博论,一开口就刹不住车了。大热的天, 一口水不喝滔滔不绝三个小时,两片子嘴唇上下翻飞不知疲倦,直把树上的蝉都给噪走了,老街被堵了半条道。冠家自知理亏,连忙托人去墩子家赔礼道歉。墩子一下子出了名。 ⑦若只是会说,也担当不了名嘴的雅号。墩子的嘴还有一绝就是“毒”。马家一个儿子自幼学坏,娶了媳妇后就虐待老母,墩子打抱不平前去理论,说你不忠不孝,会遭报应。那小子还犟,说我会遭啥报应? 我等着。墩子大声说,你小子得遭雷劈啊!夏季的第一场雷雨,那小子坐在自家的床头喝酒,被一声闷雷给击中了。没要命,却给打哑巴了。 ⑧墩子的名声从老街走向全城是因为足球赛。市里成立了足球队,墩子的一个外甥入选球队踢前锋。一次比赛前,电视台采访墩子的外甥,捎带采访了墩子。墩子不但说了外甥的优势,还大胆预测外甥将在比赛中凭大玩“帽子戏法”①5

而使球队取胜。比赛的过程果然如墩子所言,外甥独中三元,球队获得胜利。墩子成了名副其实的名嘴。只要有比赛,墩子就被电视台请去做解说嘉宾,而且每次预测都八九不离十。 ⑨一天,墩子被一伙人请到了狮子楼,皇家宴席伺候,席间那伙人不停地恭维着墩子。吃饱喝足,墩子也明白了他们的底细,是一伙地下赌球的家伙。墩子从衣兜里掏出一叠现金,往桌子上一放,说,对不起哥们儿,饭钱我付了。你们这一路,墩子不伺候。说罢,转着核桃,握着紫砂壶,走人了。 ⑩第二天,老街人看着头上绑着绷带、嘴角粘着纱布的墩子都吓了一跳。墩子也不解释,说,从小卖蒸馍,啥事都经过;从小卖核桃,啥事都知道。明日起,咱不说球了,说戏。哈哈,听戏去。 注: ①帽子戏法:指在一场足球比赛中,一名队员3次将球踢进对方球门。 文章写了有关“名嘴墩子”的几件事,阅读第④-⑩段,补全下面的相关情节。(4分) (1)巧言劝说顾客,生意做成;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训斥不孝子孙,毒咒应验;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拒绝赌球作弊,被打不悔。 答案示例:(2)为母冠家辩理,街道扬名 (4)评说足球赛事,精准灵验(或:扬名全城) (共4分。共2空,每空2分) (根据题干要求,结合要素找出人物的经历,关于人物的描写,分析已给信息形式——事件+结果,形成概括。) 要点小结 根据已给信息形式形成概括。 典型例题3 乡间的庙会 林莽 ①在华北的农村,有一种传统的习俗,每个村子每年都有定时的庙会。相邻的村子不会同时举行,在相对的农闲时节,它们各有自己的节日。 ②每逢庙会时节,村里张灯结彩,空地上用苇席搭起了戏台,台口用彩绸装饰,大红大绿的别有一番情趣。五十年代的乡村还没有电灯,几只比马灯大许多的汽灯挂在戏台上,把乡村里平淡的日子都照亮了。 ③庙会一般是三两天,每家都有亲友从四面八方的村子里来,他们套了牛车或牵了毛驴儿,穿上节日里的衣裳,篮子里的饽饽是点了红点的。这种走亲家,人们称它为\上庙\穿了新装的孩子们把村子装点得鲜活了起来。商家和小贩们也赶了来,为乡村里的节日增加了另一种氛围。庙会上有卖艺的,有卖衣服和布匹的,还有卖居家用品和各种农具的。我记忆最深的是吹糖人,还有卖芝麻糖和甘蔗的。庙会要比人们重视的春节、八月十五等传统的节日更具交往性和商业性。 ④在乡村的那几年,我和大人们赶过几次庙会。一早起就等着来接的车了。在乡间的土路上,木轮的大车上铺了6

苇席和棉被,女人和孩子们摇晃在上面,听着木轴发出的吱呀声和车把式悦耳的吆喝声。车把式们抱了结着红缨子的鞭子,有的跟车走在路边上,有的坐在车辕上。拉车的牲口也在脑门上结了红缨珞。人们相互应答着,这是一年一度的乡村里的节日,它点缀着质朴而平和的乡村生活。 ⑤五岁那年家乡的庙会在我记忆里留下了终生难忘的两件事:一是自己买了第一本书;另一件是第一次看了\鬼戏\⑥那是一本薄薄的小人书,一毛二分钱。书中讲的是战国时的故事,书名叫《一鼓作气》。我被封面上的战旗和战车吸引,天天拿着从庙会上买的木刀木枪,编撰着从戏台上看来的故事。那是我的第一本书,我把它保存了许多年。 ⑦庙会上最吸引人的是唱戏了,河北梆子那嘹亮的唱腔和急促的伴奏声划过夜空,老远就能听见了。无论春夏秋冬,台下总是熙熙攘攘地挤满了人。孩子们为了看得清楚,很早就用条凳占上了地方。开场锣鼓响过三遍,戏才真的开始了。往往开头总是一两段折子戏,然后才是正戏。最吸引孩子们的不是戏的内容,而是那些奇异的戏剧服饰,武将的靠背旗和长长的雉鸡翎,花旦的凤冠,还有丑角的花脸。许多戏的内容都已经忘光了,惟有一场鬼戏至今还深深地印在脑海中。那戏的名字叫《狮子楼》,讲的是《水浒传》中的故事。戏台上的汽灯都调得很暗,台上用酒点上了几簇鬼火,那蓝色的火焰后面不时地闪出武大郎青色的脸。我至今还记得,因为恐怖我紧紧抓住了大人的手,那几簇蓝色的火焰跳动得几乎让灵魂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⑧乡村的生活在孩子们的心中是平静的,它那明媚的阳光、土地与炊烟般的质朴让孩子们无所牵挂。白天和夜晚把孩子们的心截然地分开,那是不同的两个世界,在我们的想象中,夜将神秘的事物掩盖起来,那些黑暗中大地的絮语,那些闪动的遥远的星星,使我们总是充满了幻想。 ⑨不知为什么,在乡村的记忆中,我总有一股无名的哀伤,即使在高亢的戏剧的唱腔中,我也能听到它的存在。它幽幽地飘荡在大地上,或许,这就是华北原野上的\燕赵悲歌\,它神秘地在人们心中无尽地盘桓,已有几千年。(有删改) 本文写的是乡间庙会,简要说出全文围绕\庙会\行文的思路。(每空须有\庙会\二字)(3分) 答案示例:介绍乡间庙会 回忆儿时赶庙会的经历 由庙会引发的思考(共3分。共3空,每空1分) (提示孩子圈画题干,此题要求围绕\庙会\展开梳理) 要点小结 结合要素给文章分段,根据分值提取重要部分,按照题目要求形成表述。 典型例题4 晶莹的泪珠 陈忠实 ①我手里捏着一张休学申请书朝教务处走去。 ②我要求休学一年。 7

③我敲响了教务处的门。获准以后便推开了门,一位年轻的女教师正伏在米黄色的办公桌上,手里拿着木杆蘸水笔在一本表册上填写着什么。\老师,给我开一张休学证书。\④她抬起头来,诧异地瞅了我一眼,然后拿起我的申请书看着。她很快看完了,抬起头来问:\就是你写的这些理由吗?\⑤\就是的。\⑥\不休学不行吗?\⑦\不行。\⑧\亲戚全都帮不上忙吗?\⑨\亲戚……也都穷。\⑩\可是……你休学一年,家里的经济状况也不见得能改变,一年后你怎么能保证复学呢?\(11)于是我就信心十足地告诉她我父亲的精确计划:待到明年我哥哥初中毕业,父亲谋划着让他投考师范学校,师范学校的学杂费和伙食费全由国家供给,据说还发三块零花钱。那时候我就可以复学接着念初中了。 (12)她轻轻舒了口气,拉开抽屉取出公文本在桌子上翻开,用那支木杆蘸水笔,在墨水瓶里蘸上墨水后又停下手,问:\你家里就再想不出办法了?\我看着那双充满忧郁的眼睛,突然意识到因为我的休学致使她心情不好。她平时就是在教务处做些抄抄写写的事,我和她几乎没有说过话,甚至至今也不知道她的姓名。我便说:\老师,没关系,我年龄小。\她说:\白白耽误一年多可惜!\随之又换了一种口吻说:\我知道你的名字,也认得你。每个班前三名的学生我都认识。\我的心情忽然灰暗起来。我没有开口。 (13)她终于落笔填写了公函,取出公章在下方盖了,又在切割线上盖上一枚合缝印章,吱吱吱撕下并不交给我,放在桌子上,然后把我的休学申请书抹土糨糊,贴在公文存根上。 (14)她做完这一切才重新拿起休学证书交给我,叮嘱道:\装好,别丢了。明年复学时拿着来找我。\(15)我把那张休学证书折叠了两番装进了口袋。她从桌子那边绕过来,又从我的口袋里掏出来塞进我的书包里,说:\明年这阵儿你一定要来复学。\我向她深深地鞠了躬,就走出门去。忽然听到背后一声\等等\她跟上我,和我并排在廊檐下的台阶上走着。我忽然心情很不好受,在争取得到了休学证书后,我很不愿意看见同班同学熟悉的脸孔,使低了头匆匆走起来,凭感觉可以知道她也加快了脚步,几乎和我同时走出学校大门。 (16)校门外拥来一拨偏远地区的学生,熟悉的同学便连连问我:\你来得平,报到了吧?\我含糊地笑笑就走过去了,想尽快远离正在迎接新学期的洋溢着欢乐气氛的学校大门。她又喊了一声\等等\。我停住脚步。她走过来拍了拍我的书包:\别把休学证书弄丢了。\我点点头。她又安慰我说:\我同意你的打算,休学一年不要紧,你年龄小。\(17)我抬起头来,猛然看见那双睫毛很长的眼睛里充满了泪水,像雨雾中正在涨溢的湖水,泪珠在眼眶里打着旋儿,晶莹透亮。我瞬即垂下头避开她的目光,要是再在她的眼睛处多驻留一秒,我肯定就会嚎啕大哭。我低着头咬着嘴唇,脚下盲目地拨弄着一块碎瓦片来抑制情绪,一股热辣辣的酸流从鼻腔倒灌进喉咙里去。我终于扬起头鼓着劲儿说:\老师……我走咧……\ (18)她的手轻轻搭上我的肩头:\记住,明年的今天来报到复学。\(19)我看见两滴晶莹的泪珠从她眼睫毛上滑落下来,缓缓流过一段,就在鼻翼两边挂住。我再次虔诚地向她鞠了一躬,然后转身走了。 (20)25年后,父亲在弥留之际,对坐在他身边的我说:\我有一件事对不住你……\ (21)我惊讶得不知所措。 (22)\我不该让你休那一年学!\(23)我浑身颤栗,久久无言。我高中毕业名落孙山,回到乡村,陷入无边无际的彷徨苦闷,那时我曾经猴急似的怨天尤人:\全都倒霉在休学那一年……\1962年毕业恰逢中国经济最困难的年月,高校招生名额大大减少,我们班剃了光头,8

四个班也仅仅考取了几个人,而上一年我们学校有50%的学生考取了大学。父亲说:\错过一年……让你错过了20年……而今你还算熬出点名堂了… (24)我猛然想起休学那年,出校门时那位女教师溢满眼眶又流挂在鼻翼上的晶莹的泪珠。我对已经跨进黄泉路上半步还向我忏悔的父亲讲了那一串泪珠的经历,父亲听后喃喃地说:\可你……怎么……不早点给我……说这女先生哩……\ (25)我今天把40年前的这一段经历写出来,对自己算是一种虔诚祈祷。当今,各种欲望膨胀成一种强大的浊流冲击着所有大门窗户和每一个人的心扉,我企望自己的泪泉,如女教师那饱含晶莹泪珠的泪泉,不至于堵塞,更不敢枯竭,那是滋养生命灵魂的泉源,也是滋润民族精神的泉源哦…… (选自陈忠实散文精选集《关于一条河的记忆》,有删改) 4段,请你用词语概括女教师在给\我\办休学证书过程中的心理变化。(4分) 阅读第①-1○答案示例:诧异 忧郁 惋惜 担忧 (比较上一题型,二者之间的共性在于没有已给信息,不同在于上题要求概括情节,此题要求概括人物的心理,思考二者之间的联系,明确人物的心理、情感等的产生基础就在于人物经历的情节。难点:心理过程不是都有明显的词语可以直接提取。方法: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去揣摩人物的内心) 要点小结 先根据分值给情节划分区间,再根据情节概括人物的心理、情感。注意分析人物描写。 强化练习 (熟能生巧!) (15分钟) 【练习一】(选作) 鼓王 ①小镇有人不知道镇长,但却没人不知道鼓王。每当听到“咚咚”的击鼓声,镇上的人就会说,鼓王又在试他制好的新鼓了。 ②鼓王姓伍,十七岁开始跟父亲学制鼓,年轻时挑着一担行头走街串巷,足迹遍布闽西北,那年头兵荒马乱的,赚口饭吃不容易,也幸亏有这手艺。用鼓王自己的话说,整整做了一甲子的鼓了,做出的鼓大大小小总有两三千面,也对得起“鼓王”这个称号了。这话不假,鼓王制作的鼓经久耐用,音色厚重,余音清纯,缭绕不绝,堪称鼓中精品。 ③鼓王快八十了,老伴前些年走了,又不愿意跟做官的儿子进城,就独自守在镇上的老宅里。其实小镇的人都知道,鼓王是不想抛下他那大半辈子的制鼓技艺罢了。 ④老了的鼓王在开春时收了个徒弟,徒弟年轻,很聪明,许多活一点就通,人前人后总是师傅长师傅短的。鼓王9

就很满足,逢人就夸自己收了个好徒弟,不再担心自己手艺会带进棺材去了。 ⑤鼓王教得很精心。自己制鼓,让徒弟边看边学制鼓的整套工艺。鼓王做鼓精工细作,一丝不苟,刨、铆、钉、削、蒙、雕、画、漆,大小十数种工艺,不来半点虚假。鼓桶必选上好的老杉木,还不能有疤节,有疤节会影响鼓声的回音效果,出现杂音,这是制鼓行当最忌讳的。蒙鼓面定要用老水牛的皮,那才坚实有韧劲。一般的鼓桶需制成椭圆形,这就得在备料时掌握一定的弧度,每块拼桶的料板规格大小厚薄和弧度都得一样,箍桶时是绝不能用铁线或篾条的,必须在每块料板之间用手工锥钻出小孔,再用煮过的防腐竹钉铆接。鼓桶做好,得让太阳暴晒三天,以防木料回潮,这样才不至于会收缩开裂。接下来一道很关键的工序就是蒙鼓面,牛皮先用碱水泡软,鼓面蒙上后还得用棕绳和木梭绞紧,待水分蒸发后,用竹钉将牛皮牢牢钉在鼓桶边沿。密密麻麻的竹钉呈梅花状排列,错落有致,这样才能将牛皮钉得牢固。接下来就是抛光,打理,上朱红大漆,有些鼓桶身上按照货主要求还会画上龙凤呈祥图。鼓王笔下的龙凤虽寥寥几笔,却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最后鼓王还得试鼓,擂、敲、砸、刮,鼓声或轻或重或缓或急,鼓王边敲边听,哪怕有丁点杂音,都不满意,必定返工重做。 ⑥鼓王还告诉徒弟,制鼓得有个规矩,就是现定现制。他从不先制好鼓来等买主,一是买主需要的规格不一样,二是鼓王认为他这辈子制鼓有定数,不能滥制。对于鼓王来说,鼓是有灵性和生命的,每面鼓都得有它的主人。一般一个一尺面宽的鼓,鼓王从备料到交货得花整整五天,有时货主等得急,就会催他。可鼓王从不理会,他有自己的说法,制鼓是精工细活,不能粗制滥造坏了自己一世名声,你要等不及到别的地方买去啊。这十里八乡现在也就鼓王还有这手艺,急也没办法,谁叫他是鼓王呢? ⑦鼓王挂在嘴边的话是:“这做鼓跟养孩子是一个理,得爱它,得怜它,得心里不愧对它。” ⑧徒弟学得也很用心。到入秋时,徒弟竟能制出像模像样的鼓了。 ⑨又过了半年,徒弟制出的鼓看起来和鼓王制的鼓已分不出两样,可奇怪的是鼓王就是没有让他出师的意思,徒弟就显出着急的模样。鼓王明了徒弟的心思,就问,都学成了?徒弟就点头。鼓王就说,学成你就走吧。 ⑩徒弟就走了,鼓王也不送,只是看着徒弟的背影轻轻叹了口气。 11不久,徒弟在小镇办起了一家鼓厂,还注册了商标,那商标的名称就叫“鼓王”○。徒弟的鼓厂办得很红火,没几年就红透闽南闽北,钱当然没少挣。有钱了的徒弟没忘记师傅,不仅把师傅的大照片挂在厂里的宣传墙上,说是“鼓王”的创始人,还隔三差五地拎了礼品来看师傅。 12鼓王却没显出高兴的样子,每次探望总问徒弟同样的问题。两天出一批鼓能行吗?徒弟说行;鼓王又问,那鼓○能响两年?徒弟答,坏了再买呗;鼓王再问,那买家就没意见?徒弟答,有什么意见,不就是俩钱买一玩意儿吗?坏得快,咱鼓才卖得快哩。 13问的次数多了,徒弟也见怪不怪了,想师傅真是年纪大了。鼓王再问,徒弟就笑笑,并不答话。 ○14自从徒弟的鼓厂办起后,鼓王的门庭就冷落了。有人就说鼓王教出徒弟,丢了饭碗。有人反驳说鼓王的徒弟可○是出了名的敬重师傅,鼓王现在是落得清闲,日子可美着呢。鼓王听了也不答话,常常一个人坐在院子里那棵枫树下,“吧嗒、吧嗒”抽竹烟管,迷离的目光落在徒弟厂子的屋顶,显得空空蒙蒙。 15可能是上了岁数了,鼓王老得愈快了,花白的头发已掉得差不多了,背也驼了,瘦,身子像根弯了的竹杆,偶○尔也做做鼓,可做活也没以前的风风火火,显得慢条斯理的样。也许烟抽多了的缘故,常咳,那咳声像擂鼓一般,惊天动地,末了伸长脖子喘气,像只老鸭。 16鼓王老了,怕是再也听不到那厚重而清纯的鼓声了,镇上有不少的人惋惜地说。 ○(原文有删改) 3段,补全下面的相关情节。阅读文章第④-1○(4分) 徒弟很聪明,鼓王很满意; 1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fi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