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讲稿 -

更新时间:2023-11-14 00:3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社会学概论》教案

参考教材

1.《现代社会学》(第二版),吴增基、吴鹏森、苏振芳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4月第二版。

2.《现代社会学教程》,张敦福主编,高等教育社出版社,2001年1月。 3.《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郑杭生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 4.《社会学教程》,易益典、周拱熹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2月。

参考书

1.[美] 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年。

2.[法] 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商务出版社,1998年。 3.[英] 吉登斯:《社会理论与现代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4.陆学艺:《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5.[美] 文森特·帕里罗:《当代社会问题》,华夏出版社,1987年中文版。 6.藩乃谷、马戎:《社区研究与社会发展》,华夏出版社,2000年。 7.[英] 罗宾·科恩、保罗·肯尼迪:《全球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年。

8.[美] 摩尔根,《古代社会》,商务印书馆,1877年中文出版。 9.[美] 格尔茨:《文化的解释》,译林出版社,1999年中文版。 10.贾春增:《国外社会学史》(修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0

月第2版。

11.段忠桥:《当代国外社会思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第1

版。

12.郑杭生:《跨世纪中国社会学—回顾与展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年10月第1版。

13.[英]A.肯顿:《行为互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14.许欣欣:《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年版。

15.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1

第一章 社会学的性质与任务

社会学是社会科学的一门独立的基础性科学,有着广阔的研究领域和丰富的研究内容。初次接触社会学这门学科,一般都会提出这样一些问题:社会学是研究什么的?研究它有何意义?怎样去研究和掌握它?所有这些都是应当首先说明的问题,也是社会学这门学科的基本问题。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地回答这些问题,才能为社会学的发展奠定科学的基础,是社会学的研究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第一节 什么是社会学

一、社会学的由来

社会学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是由孔德最初创立的。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自然科学背景。其中历史背景包括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自然科学基础包括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的进化论、细胞学等自然科学的划时代的发明。社会学是资本主义的产物,它是为了解决和缓和资本主义的毛肚呢若产生的。

社会学的思想来源有:历代思想家的社会思想,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思想等。 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人们有不同的看法。

1.认为社会学就是关于社会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社会。(孔德) 2.认为社会学是关于社会关系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社会关系。(索罗金)

3.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行为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社会行为。(马克斯·韦伯)

4.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组织和社会制度的科学。(帕森斯) 5.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群体的科学。(斯莫尔)

6.认为社会学是研究人类共同生活的科学。(福武直、费孝通)

7.认为社会学是研究包括社会制度和社会潮流、社会心理在内的社会事实的科 学。(涂尔干)

8. 认为社会学是研究人们相互作用的社会形式的科学。(齐美尔) 9.认为社会学是研究社会问题的科学。(芝加哥学派、我国部分学者) 10.认为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调查及其方法的科学。

11.认为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 会科学。(郑杭生)

以上各种观点体现了人们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不同看法,这些看法及体现了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又体现了社会学的本质,因而体现了社会学这门学科的本质。

第二节 社会学的学科地位

一、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

关于社会学学科的历史地位的演变问题,人们曾经做过探讨。我国早期的社会学家孙本文的观点可以反映社会学的学科地位的

2

1.总和说:把社会学和各门社会科学的关系看作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综合说:认为社会学是将各门社会科学的成果从社会整体的角度加以综合得出的。

3.普遍说:认为社会学的原理具有普遍性,适用于一切社会现象;各门社会科学的原则只有特殊性,只适用于特殊的社会现象。

4.平等说: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一样,都研究社会生活现象的一个方面。 5.共通说: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生活现象的共通原理的科学。 6.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处于并列的地位。

7.社会科学分为一般、特殊、个别等三个层次。属于第一层次的是像历史唯物论那样的哲学科学;属于第二层次的是社会学、历史学这样的综合性社会科学;属于第三层次的是经济学、政治学、教育学、法学等专门社会科学。

二、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1.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

2.社会学与单科性社会科学的关系(综合性社会科学与单科性科学的关系) 3.社会学与其他综合性社会科学的关系(特殊根特殊的关系)

4.社会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综合性学科与单科性学科的关系)

三、学习社会学的意义

社会学是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有力工具。它给人们提供了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新的理论和方法。学习社会学,有助于我们分析和解决当今社会的实际问题,促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第二章 社会运行的条件和机制

人类社会的运行条件和机制是相当复杂的,这些条件和机制构成了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而对社会学的研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节 社会运行的条件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人们对社会运行条件的研究,主要是从社会要素、功能主义、社会条件三个方面来进行的。其中主要的条件有:地理因素、人口因素、心理因素、文化因素等几个方面。有人将这些因素分为物质因素、心理因素、文化因素等几个方面;也有人将其划分为内部条件、外部条件或积极的因素、消极的因素等几个方面。

第二节 社会运行的机制

社会运行的机制是指人类社会有规律的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简单地说,就是社会运行所具有的带有规律性的模式。社会运行机制有不同的类型。如经济机制、政治机制、法律机制、管理机制等等。

第三章 西方社会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社会学在西方产生之后,形成了不同的流派。这些派别不仅理论观点不同,而

3

且在研究社会问题方面的方法和主张也不同。因此,社会学的不同派别和它的理论观点的形成,体现了社会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历史,同时也体现了社会学这门学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的趋势。

第一节 早期社会学的主要成果

早期社会学的成果,主要是指孔德和斯宾塞的社会学思想,他们提出了有价值的理论,并且奠定了社会学这门学科的基础。 一、孔德的社会学学说

孔德的社会学学说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他第一个把社会学作为一门关于人类社会的科学。他认为,宇宙现象分为五 类,即天体现象、物理现象、化学现象、生理现象、社会现象。这五类现象在整个宇宙中是统一的,相互关联的。前四种宇宙现象已形成了专门的科学,即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只有社会现象还是个空白,需要一种学科来补充,这种科学,就是圣西门所倡导的“社会物理学”,也就是后来孔德所提出的“社会学”。

2.孔德提出了社会学研究的实证方法。孔德认为:“社会学”就是“关于社会现象根本法则的实证研究”。所谓实证研究,孔德认为有四种方法:(1)观察的方法。包括直接的观察和间接的观察,通过观察才可以得到确切的材料。(2)实验的方法。直接实验是在专门为研究目的而创造的条件下对社会现象进行观察。间接实验是研究由于社会动荡而产生的病态性偏差。(3)比较的方法。通过对人与低于人类的物种之间、不同的共存社会存在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4)历史的方法。即把人类不同的连贯状态作历史的比较,使人们了解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3.孔德试图把社会学理论系统化。他认为社会学理论体系可分为两个部分,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社会静力学研究的是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其目的是研究社会的“和谐”和“秩序”。社会动力学研究的是达到“完全社会”的各种推动力,即研究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孔德还把人类智慧发展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市政阶段。与此项适应,人类社会也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军事阶段、过渡阶段和工业阶段。

二、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

斯宾塞认为,社会就像生物有机体一样,有三个系统。营养(生产)系统负责必须产品的生产;循环(分配)系统负责社会各个部分在分工基础上的联系;神经(调节)系统保证各个部分服从社会整体。其中,营养的部分由劳动阶级担负,分配功能由商人担负,调节功能由工业资本家担负,这三者相互配合,缺一不可。斯宾塞把社会和个人的关系比拟为生物机体和细胞的关系。但同时他又指出,社会有机体和生物有机体存在本质的区别。他还认为,社会有机体是一种“超级有机体”,要依靠语言、文字、科学、艺术、思想等系统来维持其正常的活动或生活;而生物有机体则依靠物理、化学的作用来维持其生长。他也提出了社会进化论思想。 三、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

涂尔干的社会学思想主要有四个方面:

1.提出了社会事实论。涂尔干理论的核心是关于“社会事实”的概念。他认为“社会事实”是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它是一种个人外部的存在,是决定个人行为而

4

不以个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物。他强调的基本方法论原则是,用社会事实来说明社会事实,即“某个社会事实的决定性原因应该从先于它的社会事实中去探求,而不是到个人意识的状态中去探求”,反对用个人心里动机去解释社会事实。他把社会事实分为两种基本的类型:一是物质的社会事实,如劳动分工、法律等;二是非物质的社会事实,如集体意识、集体表象、社会潮流等。他特别重视集体意识等非物质的社会事实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他强调必须从社会本身的性质中寻找社会生活的说明,必须从社会内部结构中寻找重要的社会进程最初起因。

2.提出了社会团结论。涂尔干把社会团结分为两种不同性质的类型,一种是机械团结,另一种是有机团结。他认为产生这两种团结类型的主要原因在于不同的劳动分工形式。机械团结是不发达的和古代社会中的团结,它是由缺乏社会分工而形成的个人之间的同质性造成的。在这种社会中,全体成员所具有的共同意识和行为形成了一种约束力,约束每个社会成员,使之没有多少自由。有机团结则是发达的现代社会的团结,它是有社会分工的发达而形成的个人之间的异质性增强,人们彼此之间的依赖性也就日益增强。在这种社会中,共同意识的约束力趋于减少,人们有较多的思想和信仰自由,个性可获得较大发展。

3.对宗教现象进行了研究。涂尔干对社会道德基础的关心,促进了他关于宗教的社会功能的经典社会学观点的发展。他认为宗教是使个人产生恪守社会要求的道德责任感的力量之一。宗教实质上是社会的产物。它和社会之间存在着紧密地相互依赖关系,宗教思想以来和反映着它的社会结构类型。人们共同崇拜的神灵,都不过是社会力量的投影。当人们颂扬神灵时,实际上是在无意识地颂扬社会力量,这种力量远远超过他们自身的存在,所以不得不赋予其神圣的意义。

4.给予社会学以具体的研究范围和特定的研究方法。这是涂尔干对社会学的主要贡献。它认为社会学是不同于哲学的一门独立的科学。它第一个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放在社会学的框架中进行分析。他在《社会学年刊》的纲目中,把社会学知识体系分成普通社会学、宗教社会学、法律和道德社会学、犯罪社会学、经济社会学、美学社会学、人口统计等主要类别。这种分类方法至今仍有较大影响。在社会学研究方法方面,他主张用经验的观察和对事实材料的分析来代替理论的思辨和主观的玄想,根据事实材料来寻找社会现象的规律。他所创立的这一套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对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韦伯的社会学理论

韦伯的社会学理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理解社会学理论。韦伯把社会学定义为理解社会行动的科学,即要通过理解社会行动的过程与结果,对社会行动做出因果解释,因此他把社会学称为“理解社会学”。

2.政治社会学理论。韦伯对政治统治的合法性进行了研究,并认为政治统治的合法性有传统权威型统治、魅力权威型统治和法理权威型统治等三种类型。他还研究了科层制(官僚制)的问题。

五、芝加哥学派的社会学思想

芝加哥学派形成于20世纪初期。该学派一方面研究芝加哥市的外来移民、流浪汉、盗贼、舞女等群体的问题,另一方面又提出了城市区位安排的模式,认为城市不是一个杂乱无章的庞然大物,而是有一定内部结构的统一体。以此来肯定西方城

5

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等几种类型。他的理论还预测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出现。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划分方法,我们通常把社会形态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等几种类型。

第五章 社会文化

在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中,又一个引起社会学家普遍关注的独特方面,即社会文化。社会文化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及整个社会的运行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研究社会的文化现象,研究社会文化在社会结构中的作用及其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是社会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第一节 文化的概述

一、文化的概念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在历史上,人们对它的涵义有过不同的解释。根据英国人类学家泰勒的解释,“文化是一种包括知识、信仰、道德、法规、习俗以及所有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合整体。”泰勒的这一定义,后来被人们广泛地所接受。

二、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文化与文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的联系在于:文化是文明的基础,文明的进步有赖于文化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则反过来促进文明的进步。它们的区别在于:第一,文化现象是同人类社会与生俱来的,而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后才出现的。可以说文明是较高阶段的文化。第二,文明是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它代表进步,不代表落后与反动,而文化则不是这样。文化有主流文化与支流文化、进步文化与反动文化之分。

第二节 文化的特征

文化的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2.文化的后得性。 3.文化的共享性。 4.文化的适应性。

5.文化的复合性(整体性)。 6.文化的多样性。

7.文化的阶级性和民族性。 8.文化的象征性。

9.文化的分化性与整合性。 10.文化的变异性与涵化性。 11.文化的连续性与继承性。

第三节 文化的结构

文化有不同的结构和组成部分。根据文化所包括的内容的性质,可以将它划分为外层文化、中层文化和里层文化;根据文化所包括的内容的复杂程度和范围的大

11

小,可以将它划分为文化特质、文化结丛和文化模式。根据不同文化在文化系统中的地位,还可以将它划分为主流文化、亚文化和反文化。

第四节 文化的功能

文化的功能是指文化在社会上发挥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为人类提供了适应和改变自然环境的能力。

2.文化是影响社会组织形式和运行形式的重要因素之一。 3.文化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4.文化影响着人类自生的素质。 5.文化是社会和民族分业的标志。

6.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和规范。

第五节 关于文化特性形成的理论

一、功能主义的解释方法

这种方法是西方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在研究文化现象时使用的一种解释方法。它以英国著名的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里夫—布朗的方法为代表。他们认为,一种特定的文化之所以产生和存在,是由于它发挥了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如美国的圣诞节、橄榄球赛、南方浸礼会等等都是一些具有美国特色的“文化丛”,它们在美国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人种学的解释方法

这种方法专门用生物学的观点来解释文化现象,认为不同民族或种族在文化上的差别是由于人种的不同而造成的。比如有的民族生性好斗,于是产生了竞争意识;有的民族生性懦弱,于是安分守己。这些生理素质方面的特点会在他们各自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反映出来。

三、生态学的解释方法

这种方法把特定的文化根源归结于环境的影响。认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性是由其资源和周围环境的特点以及这些环境的变化而决定的。

四、意识形态的解释方法

这种方法认为,某种文化特性的形成是某个阶级或某一社会利益集团支持的结果。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社会学家盖伊?¤斯王森等。

五、物质生活决定论的解释方法

这种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解释方法。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产阶级本身是资产阶级生产关系所有制关系的产物,是由资产阶级的生活条件决定的。他们还认为,人们的观念是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社会关系、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这种观点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论的基础。

第六章 人的社会化

社会是由一定数量的个人组成的有机整体,研究社会结构与运行机制,必须正确地认识具体的个人。作为社会新一代人中的个体,并不是生来就能适应周围环境的,他必须经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人的社会化。社会化是人的需要与环境、教育的矛盾的辩证统一。

12

第一节 个人社会化

一、社会化的涵义和内容

社会化是指个人通过学习群体化、学习社会角色,来发展自己的社会性的过程。社会化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技能社会化。 2.政治社会化。 3.行为社会化。 4.角色社会化。

二、社会化的过程

人的社会化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少儿时期的社会化。 2.青年时期的社会化。 3.中年时期的社会化。 4.老年时期的社会化。

三、影响社会化的因素

影响个人社会化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的影响。 2.学校的影响。 3.社会的影响。

第二节 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是由一定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符合一定的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它是人的多种社会属性或社会关系的反映,是构成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二、社会角色的类型

社会角色的类型有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根据获得角色的方式来划分)、规定性角色和开放性角色(根据角色规范化的程度来划分)、功利性角色和表现性角色(根据角色所追求的目标来划分)等几种类型。

三、社会角色的扮演

社会角色的扮演通常要经过角色期待、角色领悟、角色实践三个阶段。 1.角色期待

角色期待又叫做角色期望。它是指社会对某一角色的行为模式的期望和要求。 2.角色领悟

角色领悟又叫做色认知。它是指角色扮演者对其角色规范和角色要求的认识和理解。

3.角色实践

角色实践又叫做角色行为。它是指角色扮演者的实际活动或过程,也是角色领悟的进一步的发展。

四、常见的角色失调现象

1.角色紧张。 2.角色冲突。 3.角色不清。

13

4.角色中断。 5.角色失败。

第七章 社会互动

社会是一个动态系统,个体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合作、竞争使社会展现出复杂、变动的局面。人们在复杂的社会交往中追求着自己的目标,也推动着社会的变化。社会互动是社会存在的基础,让我们从这一最基本的社会现象入手分析社会。

第一节 社会互动的概念

一、社会互动的含义

所谓的社会互动,通常是指社会主体之间由于接触而产生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的过程。社会互动的含义,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互动的行为主体必须是两个以上。 2.社会互动的行为主体之间必须相互接触。 3.社会互动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

4.社会互动是一个相互刺激、相互影响的过程。

二、社会互动的类型

社会互动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将其划分为人际互动(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互动)、群际互动(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个人与群体之间的互动、血缘互动、业缘互动、地缘互动、趣缘互动、机缘互动、个性互动、角色互动、合作式互动、冲突式互动、直线型互动、回环式互动等。

三、社会互动的功能

社会互动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互动产生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交互作用凝固化、模式化即构成特定的社会关系,构成特定的社会。

2.社会互动传播社会文化,传播社会信息,促进社会发展。 3.社会互动能够满足社会成员认识他人、评价他人的需要。 4.社会互动能够帮助社会成员获得自我、完善自我。

第二节 社会互动的基本过程

一、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是社会互动主体在社会生活环境中对客体的直接和整体反应。它包括对物、对人及其两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知觉。社会知觉具有以下几种特征:

1.选择性。 2.直接性。 3.恒常性。

二、社会判断

社会判断是在社会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互动客体的评价和推论。其中评价是指人们对互动客体赋予特定的性质、作用、形态、意义的一种认知过程;推论则是指在评价的基础上运用概念、体系进行逻辑推理的认识过程。

14

三、社会沟通

社会沟通是指社会互动主体依赖符号而实现交互作用的过程。它是信息传递和信息反馈的循环往复过程。社会沟通是社会互动的基本过程,是社会赖以形成的基础。

第三节 社会互动的基本行为方式

社会互动的行为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主要的方式有暗示、模仿、合作、冲突和群集行为等几种类型。

一、暗示

所谓的暗示,是指在无强制条件下,用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人们的心理或行为施加刺激,并可能使人们依此刺激作出反应的一种行为方式。

二、模仿

模仿是在有意识或无意识状态下,对某种刺激作出相同或相似反映的一种行为方式。通常认为,暗示与模仿是一组对应的行为方式,引起模仿的刺激就是暗示,模仿是暗示的反应,因此,模仿也是在无强制条件下产生的。

三、合作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之间,为了达到共同的目的而采取的一种相互配合的行为方式。从广义上讲,合作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人们为了生产和生存,必须采取这种形式。合作形式必须符合几个条件:(1)有共同的目标;(2)有共同的认识;(3)必须有可供合作的知识与技能。协同、援助、交换、调适是合作形式的几个主要类型。

四、冲突

冲突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之间由于利益、态度、价值观念的差异、对立而产生的一种对抗性行为方式。根据冲突的程度和方式,一般将其划分为竞争、斗争、战争三种类型。

五、群集行为

群集行为是指在自发和无组织状态下,许多人共同发生的相对一致的行为。它的发生具有自发性、无组织性、情绪性和暂时性的特点。群集行为的发生与环境场所、失范、社会控制不力、相对剥夺、权力斗争密切相关。

第八章 社会群体

人的生活从根本上说是群体的生活,与他人没有任何联系的个人是无法生存的。个人总要通过加入各种群体才能参与社会生活,社会也总要通过群体才能对个人的社会化过程及其社会生活施加影响。所以,群体既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单位,又是社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 社会群体的概述

一、社会群体的概念

社会群体是指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社会群体具

1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f4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