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伊索寓言》2课时教案

更新时间:2024-01-24 00:2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2.伊索寓言

授课地点:康家埠教学点 授课时间:2014.10.27 授课人:俞能洋

教材分析:

古希腊的《伊索寓言》脍炙人口,在全世界享有盛誉。本课选取了其中三则寓言,故事情节简单紧凑,意蕴丰厚。故事中的角色是同学们熟悉的动物,因此感到亲切自然,兴趣浓厚。每则寓言的最后点明寓意,又使人获得深刻的启示和教益。其中的一则寓言《牧童和狼》更是倍受同学们的喜爱,它告诉我们: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选一两个自己喜欢的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2·学会本课中的3个生字,认识3个要求认识的字,理解生词。 3·读懂《牧童和狼》,并从中受益。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寓意。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 教学思路:

教学中以学生的朗读为主,使他们在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再以说的形式复述故事,最后由故事悟出道理,结合实际和平时的积累写出感受,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都喜欢听故事,还记得《狼和小羊》、《龟兔赛跑》、《狐狸和乌鸦》吗?老师告诉你们,它们都出自《伊索寓言》。(板书课题) 2·简介寓言、伊索

那谁知道什么是寓言?伊索吗? 学生根据搜集自由叙说。 (小黑板出示)

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

伊索:B.C6的古希腊寓言家,曾是个奴隶,一个长得很丑却智慧无穷的人,在孩子们眼中他就是广袤的大森林。《伊索寓言》是一本世界最古老的寓言集,它以文字凝炼,故事生动,饱含哲理,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故事中的角色大都是同学们熟悉的动物。作者伊索在每则寓言最后大都用一句精辟的话点明故事的寓意。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伊索寓言》中选出来的三个故事——《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小故事。 2·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个故事?说一说大概内容。

三·学习《牧童和狼》

大部分同学都对第二个故事感兴趣,那我们就一起先来好好读读。 (一) 自学生字,读通全文

1·提出自学要求:小声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哪几个自然段是讲“故事”, 哪个自然段揭示寓意? 3·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1)惊慌 说谎

比较音,形,义 (2)一贯 习惯

书写“贯”字笔顺,理解“一贯”意思

4·指名分节读课文 第1~2自然段:故事

第3自然段:寓意(请用 画出)

(二) 细读课文,领会寓意

1·请同学们把1~2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概括故事大意。(一个牧童屡次大叫“狼来了”欺骗村民,当“狼真的来了”,谁也没有去帮助他)

2·默读1~2自然段,边读边画,在“好几次”和“后来”发生的事情中,牧童和村民们各有什么不同的表现?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好几次 后来 牧童 “狼来了”哈哈大笑 “狼来了”喊破喉咙 村民 闻声赶来 无人帮忙 3·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1)好几次他大叫:“狼来了!狼来了!” (2)牧童吓坏了,他慌忙大叫:“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 a·牧童大叫,前后情感有什么不同? b·范读,指名读,齐读 4·有感情朗读1~2自然段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 5·在故事中理解寓意

从哪看出牧童“一贯”说谎? “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 6·生活中理解寓意

你读后有什么想法?请写在文中插图旁 (1)生命不会在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

(2)生活中,我们不能撒谎,应该做个诚实的孩子! (3)假如你喜欢撒谎,请改正!

?? 教学反思:

上课开始由“故事”导入,就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上来了。当介绍完《伊索寓言》后,我让学生自读故事,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接着,我又趁热打铁,让学生们细读自己最感兴趣的故事《牧童和狼》,在读中作比较,抓住关键词语讨论牧童和村民前后的不同表现,这为理解寓意打下了基础。此外,在比较中我又让学生对比了牧童前后大叫“狼来了!”不同的情感,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去朗读,去感悟。最后在读完全篇后,我让学生写出自己的感受,然后表达出来!大家根据自己的生活实践和平时积累,也用一句精辟的话概括出来了。其他的两个故事,我会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教学,相信也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2伊索寓言

——《狐狸和葡萄》《蝉和狐狸》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本

教材分析:

古希腊的《伊索寓言》脍炙人口,在全世界享有盛誉。本课选取了其中三则寓言,故事情节简单紧凑,意蕴丰厚。故事中的角色是同学们熟悉的动物,因此感到亲切自然,兴趣浓厚。每则寓言的最后点明寓意,又使人获得深刻的启示和教益。另外两则寓言《狐狸和葡萄》《蝉和狐狸》分别告诉我们: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中的7个生字,认识1个要求认识的字,理解生词。 3·读懂《狐狸和葡萄》《蝉和狐狸》,并从中受益。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寓意。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

教学思路:

教学中以学生的朗读为主,使他们在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再概括出故事大意,最后由故事悟出道理,结合实际和平时的积累写出感受,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寓意,导入新课

1·大家还记得上节课学习的《伊索寓言》中的《牧童和狼》吗?它告诉我们——(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

2·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伊索寓言》中的另外两则寓言——《狐狸和葡萄》《蝉和狐狸》(板书课题)

二·学习《狐狸和葡萄》 (一)自学生字,读通全文

1·提出自学要求:小声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哪几个自然段是讲“故事”, 哪个自然段揭示寓意?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 狸 狐狸

提醒注意单独念二声,词中读轻声 (2)出示: 葡萄 强调部首,理解意思

a·结合生活:你们吃过葡萄吗?葡萄什么味儿?那成熟的葡萄呢?(甜的) b·结合句子:“葡萄架上,垂下几串成熟的葡萄。”从句中哪几个词可知葡萄是甜的?(垂下,成熟)

c·看插图,描绘秋天葡萄成熟的景象。 (3)出示: 馋 强调字音,部首。

结合句子理解“馋得直流口水”可用什么词替换?(垂涎三尺)它又从侧面说明葡萄怎样? 4·指名分节读课文 第1~2自然段:故事

第3自然段:寓意(请用 画出)

(二)细读课文,领会寓意

1·请同学们把1~2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概括故事大意。(狐狸吃不到葡萄却说“是酸的,不好吃”。)

2·默读课文,思考:这些葡萄究竟酸不酸?好不好吃?为什么狐狸说这些牌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1)狐狸会想出哪些办法够葡萄?(学生自由叙说)

(2)结果是——(白费劲,无望)你能再用一些词语来形容狐狸此时此刻的心情吗?(无可奈何,愁眉苦脸,无能为力,无精打采) 3·有感情朗读1~2自然段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有些人无能为力,做不成事,却偏偏说时机还没有成熟。)“无能为力”什么意思?

4·故事中理解寓意:狐狸无能为力,够不着葡萄,却偏偏说葡萄还没有成熟。

5·生活中理解寓意: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像狐狸这样“吃不到葡萄却说葡萄酸”的人?

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请写下来。 (1) 做什么事都要量力而行!

(2) 如果自己尽力去做一件事了,即使没有成功,别人也不会笑你的。 ??

三·学习《蝉和狐狸》

过渡:接下来我们将按同样的方法学习最后一则寓言故事 (一)自学生字,读通全文

1·提出自学要求:小声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哪几个自然段是讲“故事”, 哪个自然段揭示寓意? 3·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比较: 戒心 告诫 强调部首和笔顺,理解意思 (2)出示: 掺杂

强调字音

4·指名分节读课文 第1~4自然段:故事

第5自然段:寓意(请用 画出)

(二)细读课文,领会寓意

1·请同学们把1~4自然段连起来读一读,概括故事大意。(狐狸想吃蝉,便假装赞美蝉的歌声美妙,但蝉看穿了狐狸的诡计,没有上当。) 2·默读课文,思考:

(1) 狐狸为了吃到蝉设下了什么圈套?(抓住狐狸的话体会他在说奉承话,目的是想骗蝉下来) (2) 蝉为什么没有上当?

“察觉有诈”——“摘树叶扔下来”试探——(抓住蝉的动作,语言等理解他的聪明,能从同伴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3·与《狐狸和乌鸦》作比较,理解狐狸的共性,蝉和乌鸦的不同。 4·有感情朗读1~4自然段

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5·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请写在文中插图旁。 (1) 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做个“聪明的人”!

(2) 做生活的有心人,时时总结,提醒自己不要重蹈别人的覆辙!

??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基本上沿用了上节课的教法。在文本的基础上超脱文本,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总结,他们不仅掌握了学习寓言的方法,而且敢大胆创新,拥有自己的见解,这些着实令人欣慰!在细读《狐狸和葡萄》课文之前,我让学生学习“葡萄”生词时结合句子和自己生活实际理解“成熟的葡萄是甜的”,这样的安排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为后文的理解奠定了基础。在学习《蝉和狐狸》时,当学生体会了蝉没上当的原因时,进一步深入,与《狐狸和乌鸦》作比较,从而得出寓意,水到渠成。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f3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