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英语课堂中的互动式教学模式

更新时间:2024-06-07 13:3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小学英语课堂中的互动式教学模式

摘要: 英语交际互动式教学是一种以教材为线索,通过教师与学生互为教学活动主角,互相交流信

息,来实现学生听、说、读、写英语能力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新课标下的小学英语课堂应突出 “师生”及 “生生”间的互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 互动式教学 生生互动 师生互动

随着课改的深入进行,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过去,许多学生在开始接触英语时,兴趣很高。但是,由于教师在课堂上总是机械地向学生灌输短语、句型以及语法的规则,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一些枯燥无味的知识。只有单纯地输入而并不及时地输出。久而久之,学习的结果是只会读、会背书本上的内容,而并没有形成实际运用的能力,从而逐渐丧失了学习英语的兴趣,也失去的学习英语的真正目的。

英语互动式教学要求课堂上加大信息量的输入,学生有更多实际运用的时间。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要进行转变,由原来的单纯的输入变成对学生进行引导。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要做更充分的准备,要能在课堂上调动每一名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多说,多练,多交流。同时对本课的相关内容要做充分的准备,在备课时必须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特点,从学生的心理角度来精心设计能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课堂的活动。同时,在教学中,只有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才能启发、诱导每位学生都参加活动。

那么,什么是互动式教学呢?简单地说, 英语交际互动式教学就是一种以教材为线索,通过教师与学生互为教学活动主角,互相交流信息,来实现学生听、说、读、写英语能力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有以下几种特点:

一、教学目的明确

英语学习是以交际为目的,它是一种语言的学习,通过对这种语言的学习达到交流,了解的目的。互动式教学的目的也正是如此,通过师生与生生互动,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用英语与人交流,充分地体现了英语的交际性。

二、零距离的师生关系,互动式的教学过程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无论在心理,身体还是情感等方面,在课堂上都要体现互动,即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建立零距离的师生关系,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这两方面都是双向的,缺一不可。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教师应发挥其主导作用,促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通过积极探究,使“死”的教材转化为“活”的能力。但从“学”的角度分析,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则是认知的主体,因此老

1

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并获取知识,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中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可见,互动式教学过程应包括两个层面,即师生间的互动和生生间的互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要有机地融合为一体,体现出相互学习,相互教育,相互影响,从而形成一种人人平等,互相合作,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 (一)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

在课堂上不能单向灌输,要做到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以达到师生共同融入课的效果。

1.提出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学习。

在“互动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导入,可以是提出问题,也可以是创设情境。在此基础上采取引导、点拨、 释疑、评价等多种教学手段,促使其在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例如,在学习fruit 这一课中,就可以先提出一些问题:Which fruit do you like? Which fruit does your father/mother/grandma/sister like?给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身边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与兴趣.再例如,在讲animal一课时,可以设计一个小情境,带领学生一同去动物园,通过多媒体等手段,带领学生一同到动物园学习小动物的名称.这样让学生从一上课就产生浓厚兴趣.

2.开放式教学,诱发学生质疑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的认识水平和思维方式,恰当地提出问题,为学生提供交流合作的机会,引导学生提出新的问题。使问题不断得到深化。

只有当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去探究有价值的问题之时,他们的思维才会活跃起来。学生的这一认知的过程就是经主动探究而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去尝试解决问题,由此充分展现个性。当学生受到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局限,提出的问题质量不高之时,教师应有针对性地加以点拨,变换质疑问难思维的角度,逐步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并要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观点和独到的见解,从中培养他们能在复杂的条件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探索求异,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活力

扎实的知识基础是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但有了知识并不等于就有了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需要多种思维形式的综合运用。直觉思维、想象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都是其中重要的思

2

维形式。任何发明创造总是建立在“求异思维”基础之上的,倘若没有“求异”,也就无所谓“创新”。 (二)生生互动式教学模式

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小组合作上。它有利于学生的全员参与,各抒己见,能使同伴间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1.提出讨论问题

所提出的问题应有一定的挑战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讨论的热情。充分体现合作的快乐以及集体力量的强大。例如在学food一课,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你喜欢哪些食物,你认为哪些食物是健康食品,设计一个营养早餐。这样的问题贴近生活,有利于提高大家讨论的积极性。 2.小组合作研究

在小组讨论前,一定要明确目的,教师要讲清要求,以及具体实施的步骤,再保证充足的时间,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互相切磋,取长补短。通过小组交流,可以给每一个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因为涉及面比较小,无论哪种水平的学生都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3.小组间互相交流

小组讨论结束后,可以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小组间进行交流,每组要首先归纳出本组的观点,再在组长的带领下到其他小组进行交流,交换意见。这样有利于小组间的互相学习,也能发现其中的错误或遗漏进行及时修改。如果能提出新的质疑还可以展开进一步的讨论。同时,也可以采取汇报的形式,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全班展示,各展所长,各抒己见,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舞台。 4.归纳总结

在小组交流后,教师应给予及时的总结评价,对各组的讨论结果进行归纳、概括。从中引导学生共同总结规律找出答案,从而形成共识。在整个活动中,教师不要以个人观点影响学生,但又要从旁指导,引导学生如何理解。 三、倡导体验实践学习,为学生提供更多交流的机会。

教师可以在导课时利用或创设各种语环境,如:走进大自然,餐馆,商店,动物园,联欢会等。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和兴趣,增强好奇心。 (一)创设情景,让学生在体验中感知

能过图片、多媒体创设一些环境,让学生有身临其中的感觉,吸引其注意力。增加了趣味性。

3

(二)积极能与,让学生在交流中收获

利用教室及教室中的人,创设一种环境,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比如学family一课,就可以把教室变成一个家,其中每一个学生都是家庭中的一员。这样大大提高了交际的能力,以各种角色去与人交流,提高了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及内容,拓充学生的知识储备。

由于英语交际互动式教学打破了以往的教学模式,由以教师为主讲转化为师生互为教学活动主角,互相交流信息。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势必改变以往把范围局限于某课内的做法,往往是以教材为主线,根据学生的承受能力来定范围,常常是在学生可承受的范围内尽量增多输入内容,而且体裁范围广,包括各种语言变体。同时,教师还可以布置一些对教材内容有补充作用的、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课外收集资料才能完成的作业。另外,教师还可以指定一些难度略低于教材内容、题材广泛且趣味性强的补充材料让学生课后阅读。

五、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

英语互动式教学,以交际法教学为主要指导原则,并博采了其它教学法流派之长。

如:在学生可理解和承受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扩大学生的语言输入,是自然法教学流派的一大特点。如在游戏的设计中采用了情景法的情景设计;直接法的直观教具、挂图和演示动作;结构法的句型操练;翻译法的朗读、翻译;认识法的以学为中心的原则,听说法的以听说领先、兼顾读写的原则。

在平日的课堂上,又可以灵活地通过以下具体步骤加以实施: (一) 教师引入

在课堂上先由教师抛出问题,引发学生的质疑,或是通过情境教学的方式,把学生很自然地引入本课的教学内容中,从而让学生了解本课要学什么,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二) 学生自学

学生得到问题后,采取多种形式对本课内容进行自学,或材料收集,可以通过教材内容或是课外阅读材料获取。

(三) 小组讨论

自学后,把自学的成果拿到小组中加以讨论,即可以交流自己的自学成果,又可以分享他人的自学成果。小组讨论后,再把各组归纳的内容放到课堂上,一同汇报,由教师加以把握。

(四) 合作练习

根据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归纳总结,由组内自主进行合作练习,巩固本课所学的内容,

4

并进行小组汇报展示学习的成果。

(五) 当堂检测

教师根据本课的重点内容,对学生进行当堂检测,考查学生掌握的情况。 经过以上几个步骤,在课堂上实现了生生与师生间的互动,即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又给学生以广阔自由发挥的空间。

由此可见,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必定会使我们的英语课堂变得更加开放、活跃,也使英语的学习真正达到了其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才仁. 《英语教学交际论》[M].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5.第1版 [2] 李世虬. 《英语互动式教学法》[M].科学普及出版社.2006.5.第1版

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ev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