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初等教育 2 试题

更新时间:2024-02-29 07:5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比较初等教育 复习资料 一、复习指导 “比较教育

”是一个新兴的教育科学分支学科,作为一个术语和一个学科领域,最早是由十九世纪初法国教育家朱利安所提出来的。朱利安本人并没有提供关于“比较教育”的一个明确定义,在他之后,许多比较教育家们也试图对比较教育加以界定。例如美国著名比较教育家康德尔、前苏联的比较教育家、日本的比较教育家等都提出过比较教育的定义。我国当代著名的比较教育家王承绪先生等也提出了比较教育的定义。从这些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比较教育是一门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教育现象进行描述、解释、分析,从而找出教育发展的共同规律的教育分支学科。比较教育的四个基本特点。第一个特点是,比较教育主要以比较研究法为基本研究方法,同时辅以其它方法。用比较研究方法作基本的方法是比较教育首要的特点。比较教育的第二个特点是,比较教育的研究着重以当代教育问题为研究中心。这是比较教育与教育史研究在时间上的分界。一般来说,教育史的研究主要从时间的纵向上来考察某些教育现象在特定区域内的演进变化;而比较教育主要从空间上、横向上来考察现行教育现象在不同区域内的共性差异。比较教育的第三个特点是,比较教育的研究具有国际性和跨国性。由于比较教育的研究往往以国家和地区为研究单位,关注于对不同国家之间的教育进行比较研究,这样就使这个学科具有很强的国际的、跨国的特性。比较教育研究的第四个特点是,比较教育以整个教育领域的各种教育现象和教育事实为研究对象。 比较教育三大使命,即科学的使命、人文的使命和决策的使命。比较教育这三大使命又演化为五大基本任务,即了解别国的教育、认识本国的教育、认识教育规律、推动教育改革,以及增进国际理解与合作。 比较教育的发展可以大致地分为“比较教育的史前期”和作为一个学科的比较教育“领域创建”、“学科建制”、“蓬勃发展”和“泛化发展”等四个时期。 例如“史前期”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在古希腊和古罗马就有许多学者和思想家曾经关注其他国家的教育,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军事家、政治家兼学者色诺芬(Xenophon, 430-355 B.C.)。色诺芬在他撰写的《波斯国王塞勒斯传》中,比较系统地记叙和评论了古波斯的教育见闻。 例如在比较教育领域的创建时期,法国人朱利安与1817年出版了《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和初步意见》,奠定了比较教育作为1817一个学科和研究领域的基础。因此年也称为比较教育的“第一年”和“诞生年”。 在比较教育学科的建制时期,主要是从1917到1947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在此期间,比较教育出现了一批本学科的学者教授,他们对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和学科教材建设比前一阶段更为关注,比较教育发展为许多著名大学的一门专业课程。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康德尔是这个时期第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康德尔出版了大量的有关比较教育研究的论文、专著和研究咨询报告。如《比较教育论文集》、《比较教育研究》、《教育的新时代——比较研究》(1954年)等等。《教育的新时代——比较研究》已有中译本。康德尔强调比较教育的方法论取决于研究的目的的需要。除了康德尔以外,此时期的其他重要的比较教育家还有英国的比较教育家汉斯和德国学者施奈德,他们也在这个时期作出了他们的重要贡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比较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期。比较教育研究的蓬勃发展首先表现在比较教育的研究规模迅速扩大。其次是比较教育组织涌现,国际性比较教育机构大量涌现。研究成果剧增,成果影响巨大。在此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埃德蒙.金、霍姆斯、贝雷迪和马林森等。埃德蒙?金曾是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教授,是当代比较教育领域最著名、最多产的学者之一。他的主要著作有:《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今日比较教育》(1958年初版,1979年第五版)、《从世界的角度看教育》(1962年初版)、《教育与社会变革》(1966)、《比较研究和教育决策》(1968)、《师范教育比较研究》(1970)、《教育的重组》(1977),等等。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比较教育进入了泛化发展时期,主要表现为欧美比较教育中心的一度衰弱,亚、非、拉地区比较教育得到兴起。 为了便于获取学习比较教育的资源,我们应该了解当今世界的几个主要的比较教育研究机构和主要的专业期刊。比较教育的组织与机构主要有国际教育研究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研究与革新中心、世界比较教育学会理事会、国际教育成就评估协会等。 国际比较教育期刊有

《展望:比较教育季刊》(Perspectives: Quarterly EducationReview of Comparative )。这份期刊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国际教育局(ISB)发行的刊物。还有《比较教育评论》、《比较教育》、《国际教育发展学报》、《比较:比较教育学报》等。我国国内的比较教育期刊在1960年代开始出现,现在已经发展到近十份,主要有北京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所主办的《比较教育研究》,原刊名为《外国教育动态》;由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主办的《全球教育展望》,原名为《外国教育资料》。自《外国教育资料》改版为《全球教育展望》以来,我国的教育内容,尤其是中小学教育改革和实践的内容,也走进了该期刊,使国外的教育理论和经验与我国的教育实践和创新产生了碰撞和交流。还有上海师范大学主办的《外国中小学教育》、东北师范大学主办的《外国教育研究》等。这些专门的比较教育研究的期刊既是反映我国比较教育研究的成果,也是我们学习和研

究比较初等教育的重要的学习资源。 广义的初等教育,自人类原始社会开始就已存在。在原始社会中,人类的初等教育呈现为一种非形式化的、与儿童生活紧密相连的教育;在奴隶社会中,由于文字的产生和社会分工等方面的发展,导致专门的初等教育机构产生,专门的教师出现。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儿童的初等教育呈现为一种非正规化、非制度化的状态,初等教育机构主要由私人开办。现代意义上的制度化的初等教育则是从人类近代社会开始出现的。进入近代社会后,人类的初等教育逐渐由非正规化、非制度化的状态转变为一种普及的、正规化和制度化的义务教育。发展到现代社会,初等教育逐渐成为基础教育的第一个阶段,此阶段教育的重点在于向所有法定入学年龄5、7岁~11、12岁的儿童提供教育,包括向学生提供读、写、算等方面的基础教育课程,同时也学习其他一些科目。现代意义上的初等教育往往与义务教育联系在一起,许多国家的义务教育一般是从初等教育开始的。 在现、当代社会中,初等教育的发展具有一个主要的特点,即教育改革频繁出现,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现代初等教育就围绕着儿童的发展和教育的质量问题展开着变革。在20世纪80年代后,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将提高初等教育的教育质量作为其不断改革所追求的理想,寻求着提高初等教育质量的措施和方法,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则积极地围绕两个核心问题展开改革,一是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二是初等教育质量的提高。 在历次改革中,往往会得到一些教育思想和理念的指导和影响,例如影响较大、较为广泛教育思想和理念有终身教育思想、学习化社会、全民教育思想等等。这些教育思想和理念成为许多国家实施初等教育改革过程中的指导思想,在一些国际性机构,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的促进下,这些教育思想被传播到许多国家,包括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也受到这些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影响。 初等教育制度往往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发展等因素有关。 美国等国家初等教育行政体系上所呈现出来的特点,例如,作为联邦制国家的美国,不存在全国统一的教育制度。在教育行政制度上最基本的特点之一就是高度的地方分权。其教育行政管理体系主要分为联邦、州和地方三个层次。由于教育权限属于各州,这就使得美国的各州之间的教育制度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一般来说,实施初等教育的机构是小学,小学的学制大都为68年,也有一些州的小学学习年限为年。招收6岁的儿童。在升留级制度上,一般按照儿童的年龄。但为了满足儿童个体发展的需要,也出现了许多灵活的、根据儿童认知发展水平的升级制度。英国教育行政体制的最大特点就是中央、地方、学校和教师等在管理上互相形成的一种“伙伴”关系。英国的现行学制是依据1944年教育法而确定的。在英格兰和威尔土,初等教育,通常招收5岁到11岁的儿童,初等教育机构一般由幼儿学校(招收5—7岁的儿童)和初级学校(招收7—11岁的儿童)两个阶段组成。法国,实行的是高度中央集权化的教育行政管理,其教育行政体系包括横向的教育行政、教育咨询、教育督学的三个系统以及纵向的中央、学区、省三个层次。其小学教育属义务教育(6?—16岁)的初级阶段,年限为5年,在各年级的称谓上与我们不同,预备阶段(PC,第1学年,6岁)3,初级阶段(CE1、CM2学年,,第7、4、85岁)学年,,中级阶段CE2,第2、9、10(岁)三CM1、个阶段。日本采取的是中央与地方相结合的管理方式。文部省是日本教育行政的最高机关。在学制上相对来说较为统一,学习年限为六年,招收年满6岁的儿童。 从这些国家以及我们没有列举的许多国家的初等教育制度的发展和改革来看,我们要关注的是这样一些问题。 初等教育学制,涉及学习年限、入学年龄、学校衔接、办学体制等问题。在学习年限上,大

多数国家的初等教育往往是4~6年,也有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初等教育学习年限为8年,甚至于10年。,一些国家的初等教育学习年限呈现出缩短趋势,一些国家保持不变,而一些国家则在一定范围的学习年限中徘徊。就目前来看,各国接受初等教育的起始年限大多为6岁左右,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则可以发现,初等教育的入学年龄上存在着逐渐下降的趋势。苏联、俄罗斯、德国、中国等国家的初等教育入学年龄上都呈现出这种趋势。 在追求初等教育质量的提高过程中,将初等教育视为一个人所接受的完整的教育历程中的一个阶段已成为许多国家所认同的一个观念,这样,初等教育的质量就不仅仅涉及初等教育本阶段的问题,而且涉及到其前后所衔接的教育阶段,如何实现这些教育阶段之间的良好衔接,成为各国初等教育制度改革中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一些国家对初等教育和学前教育的学习阶段进行了重新划分,加强小学和学前教育机构的合并或联系。在小学和初中的衔接问题上,许多国家都先后取消了小学升初中的升学考试,采取就近入学的方式、或开办一贯制学校等措施来实现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第一阶段的衔接。在许多国家中,初等教育的办学体制也发生的类似的变化,在保证公立教育机构的前提下,鼓励团体、个人等开办学校,以满足人们对初等教育的各种需要和提高初等教育的质量。 教育行政管理改革方向,主要有两种趋向,一是原来实行分权制的国家纷纷采取多种措施来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和管理,以保证整个国家的教育能保持一定的质量水平上,而另一种趋向则是原来实行高度集权的国家,则在教育管理上开始部分分权,赋予地方更多的教育自主权,以便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使教育改革能有效地进行。初等学校课程改革措施有两种取向。一是原来采用中央统一管理方式的国家逐渐出现课程管理权力的分散,增加课程管理的分权;二是原来采用分权的课程管理方式的国家开始采用统一课程管理的模式,增强课程管理上的统一性。 初等学校课程结构的改革,呈现出“综合化”的趋势。初等学校课程结构的发展过程中,课程的综合和分科是初等学校课程结构改革中的两种取向。我国初等学校课程改革中,初等学校课程结构在保证分科课程的基础上,重视综合课程的设置,自然、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等都体现了课程的综合化趋势。在低年级的课程结构中,综合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在初等学校课程中,设置综合课程是许多国家初等学校课程结构改革所采取的一个措施。例如综合化的科学课程、社会课程,也有独立设置的综合课程,例如日本小学中的“综合学习时间”,我国的“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在初等学校课程改革中,课程内容的改革是其主要的组成部分。各国初等学校课程内容的改革主要体现出不断现代化的趋势,主要表现为注重科学技术启蒙教育和更新课程的内容、注重信息技术的教育以及注重

5、各国初等学校的基础学科的改革。教学改革

中,有多种教学理论指导,教材上主要例举和分析其中的发展性教学理论、掌握性教学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长期实验的基础上,赞科夫构建起注重儿童“一般发展”的发展性教学理论。发展性教学理论的指导思想是:从对学生的一般发展取得最大限度效果的角度出发来改革小学教学。掌握学习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一种教学改革理论。这种教学理论强调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并相信只要时间充足、教学方法得当,绝大多数的学生能够达到掌握学习的水平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近20年所兴起的一种新的认知理论。不同流派的建构主义者在对知识的看法上具有共同之处。建构主义者都强调学习活动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学习是学生根据外在的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和经验来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一个主动对外在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的人。每一个学习者都会基于自己原有的经验对新的信息进行选择和编码,在头脑中建构起自己对这一信息的理解,学习者原有的知识会因新的信息和经验的进入而发生改变。 在建构主义教学中,师生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的任务在于设计教学环境、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学习,促进学生完成建构知识的过程等等。 在初等学校的教学改革中,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上呈现出“个体化”的趋势。班级授课制虽然在普及教育上具有很大的价值,但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不利于教师对学生个人发展的关注。在强调教学质量的现代小学教学改革中,如何使教学活动更加有利于儿童个体的发展是各国初等学校教学改革所关注的一个共同问题。改变教学组织形式,使教学更加有利于儿童个体的发展以成为许多国家初等学校教学改革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缩小班级规模、减少班级学生人数是各国初等学校教学改革中所采取的一个共同措施。美国、法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家都逐渐地缩小初等学校的班级规模,以期提高初等学校的教学质量。我国的一些省市从20“90世纪小班化教学年代起也开展了缩小班级规模的”实验。 在各国初等学校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中,各种个别化教学组织形式出现。这些个别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其目的在于促进儿童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在于促进儿童的个体发展。例

teaching如美国的小队教学()、日本的初等学校推行的team 一种“一课多师”制等等。 各国对初等学校的教学方法也提出了改革要求。虽然各国教育家们在初等学校教学方法改革上提出了各种新的教学方法,但其中存在着共同之处,那就是儿童的学习过程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国家初等学校教学改革中所出现的新教学方法往往都是从有助于儿童完成其学习过程出发来创建的。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倡导的“发现教学法”、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兰?本达所创立的“探究-研讨教学法”、日本教育家提出的“解决课题教学法”、保加利亚教育家提出的“暗示教学法”,以及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影响下所产生的““抛锚式教学法随机进入教学法”、”“等等,都致力于如支架式教学法”、何围绕儿童的学习来组织教学活动,以更好地促进儿童自主学习。 语文、数学、科学等课程的教学改革是初等

6、学校教学改革中的重点美国的学校道德教育如同其 国民教育一样,任由各州自行设置,没有一个通用于全国或各类型学校的统一的道德教育目标和要求,不同的州、不同的地区甚至不同的校长都可根据各自的价值观去确定各自的道德教育目标,所以美国的学校没有专门从事道德教育工作的队伍,更没有统一的道德教育教材。学校道德教育的最大特点在于不开设专门的道德课,而是将道德教育寓于各科教学之中。英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学校道德教育主要通过宗教教育课程来进行。英国宗教教育注重向学生介绍宗教和精神领域的历史、内容和观点,尤其是对英国文化有着深远影响的宗教传统知识。虽然现代社会生活不断冲击宗教教育,但英国仍然坚持学校开设宗教教育的课程,只是在教学大纲上作了一些变革,主要倾向是宗教教育更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人生的意义、人与人的关系;从学生的日常经验和活动出发,联系到宗教教义,阐述人生、人与自然和社会的联系等等。 1999年发表的《英格兰国家课程复审意见》通过了公民教育以““公民个人与社会健康教育”(Citizenship)”这两门跨学科(PHSE)和课程为基本组织框架。现阶段英国小学公民教育具有政治性、道德性、参与性、阶段性以及跨学科性等特点。除了开设宗教课和公民道德课外,英国小学也通过其他一些学科和活动来体现其道德价值观念。最通常的是在文学、艺术、历史、健康教育(包括性教育)、为人父母及家庭生活的准备教育等课程中,对学生施以不同的影响。法国人一贯重视道德教育。二战后,这一传统保留了下来,而且随着社会的变化不断有所加强,尤其是近一二十年来,法国学校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加强儿童和青年学生的道德教育,以强化他们对于国家、民族、社会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法国学校道德教育主要是采取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主,以其他各科为辅的方式进行的。法国初等学校在公民教育上具有这些特点:一是道德教育内容上注重社会性道德教育。二是道德教育内容在安排上强调阶段性和现实性。强调公民教育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在内容的整体规划安排上体现出明显的阶段性。从地方到中央,从国内到国际,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相互衔接,前后一贯。三是采用多渠道、多途径来实施公民教育。日本初等学校道德教育历来以直接的方式为主,强调设置专门的道德教育课程的重要性。从1958年开始,日本在小学特设道德时间(道德课),这是战后日本小学道德教育政策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形成了以道德时间为核心的道德教育体制。日本将道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整体的根本,不仅通过道德时间(道德课)来进行,而且也渗透到各学科、特别活动和综合学习时间的教学或活动之中,并且十分强调整合所有教育时间及活动,以期收到全面道德教育的最佳功效。新加坡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的国家。新加坡政府及其领导人深刻的认识到,只有通过加强对国民进行公民道德教育,树立“我是新加坡人”的意识,才能使这些移民及其后裔逐渐放弃旧的国家认同感和归属感,而认同归属新加坡。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颁布了公民训练综合大纲,开始对全国中小学实施统一的公民教育,致力发展学生的社会观和公民职责观念。20世纪90年代,新加坡又对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为适应时代的变迁进行了

新一轮的改革。1990年新加坡教育部课程发展署成立了《好公民》教材组,负责修订新的小学公民教育教材。从1992年起,新加坡小学各年级均使用新编《好公民》教材。每周两节课,每节课30分钟。韩国是亚洲地区后发展型国家道德教育现代化的典型代表,受中华儒家文化传统的影响,韩国非常重视道德教育,把它作为立国之本,作为富国强国之根。为了加强学校道德教育、强化“国民精神”,韩国提出从纵向、横向两个方面入手:纵的方面是,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直到大学,根据年龄、心理、身体特点和知识准备程度,编写了整套国民精神教育的新教材,使国民精神教育贯穿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横的方面是,在学校教育的每门课程教材中,都能反映出国民精神教育的内容。第一位是《道德》课和《国民伦理》课以及社会科教材,要求直接反映国民精神教育的内容,要纲目清楚,内容体系化,第二位是《国语》课教材,要间接地反映国民精神教育的内容;第三位是理科教材和体育、音乐、美术、实科等教材,都要求精神教育系统化,进而要求国民精神教育生活化。 在新的道德课改革中,注重道德教育评估的改革是本次改革中值得我们关注的一方面。在道德课评估上坚持多样化原则,评估内容应包括道德知识、道德信念与态度、道德思考能力等方面,方法上体现多样化,尽量避免单一化(例如笔试)。目前韩国道德课评估分为四部分:一是对道德知识的评估,主要为笔试,加入多选题、主观表述题等多种形式;二是对道德信念的评估,包括-行为观察、面试、课堂问答观察等;三是对道德思考能力的评估,主要对道德价值判断能力进行评估;四是对道德实践能力的评估,这是道德课评估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方法上更要求多样化,包括前三种评估中提到的所有方法。 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学校道德教育的发展过程中,20世纪是最具变化的年代,西方的道德教育经历了由兴盛走向衰落再回归复兴的过程。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学校道德教育被忽视的状况有了很大的转变,出现了道德教育回归学校的趋势。这种根本性的转变主要的原因在于:第一,经济发展与道德水平的不协调性促使人们重新关注学校道德教育。第二,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大量社会道德问题促使人们重新认识道德教育。在这种背景下,70年代以后,西方各主要发达国家在教育改革中把道德教育改革提高到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高度来认识。西方各主要发达国家的社会大众强烈呼吁品德教育应该回归学校。世界初等学校道德教育在改革上主要呈现出四方面的趋势:一是在道德教育的目标追求上,强调培养富有民族精神的社会“好公民”;二是在价值观上,倡导回归生活世界的全球本位道德;三是在道德教育内容上,凸显道德、心理一体的健全人格教育;四是在实施道德教育的模式上,突出道德实践能力的多元整合取

7、学校管理向。主要涉及三方面的

管理内容:一是对教职员和对儿童学生的人员管理;二是包括学校预算、收入支出以及校园校舍等学校设施的财物管理;三是学校各种事务的管理。美国小学管理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模式,小学有很大的自主权,所以学校内部管理方式也多姿多彩。美国的公立小学有较大的办学主动权,美国小学校长实行聘任制。英国的小学也有很大的自主权,“伙伴关系”不仅是英国教育行政的基本特征,也是英国小学管理的基本特征。英国的小学管理可以概括为学校与地域社会、校长与教师学生、教师与学生、校长教师与学生家长等一系列的“伙伴关系”。英国小学一般设校长1名,副校长或校长助理1名。小学校长、副校长均为教师身份,要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法国教育行政当局的管理直接深入到学校内部。所以与美国、英国相比,法国小学的自主权较小。权威主义、专家治校是法国小学管理的基本特征,但上世纪70年代前后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是小学和小学的管理逐步开放。德国的教育权在各个州,小学管理结构也因州而异,但基本结构则大致相同。德国各州的基础学校直属地方教育部门管辖,实行校长负责制。通常,基础学校一般设校长、副校长负责学校的管理工作。20世纪70年代,在学校民主化的口号之下,德国的一些地区开始实施的一种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参加学校管理的制度,

也就是学校议会制度

(Schulkonferenz)。议会由教师、家长和学生分别选择代表组成委员会,参加学校管理。日本的小学制度采用的是“设立者管理主义”,小学一般是由市、町、村(也有国立的、或都、道、府、县立的,但数量很少)设立的,管理的权限当然就在市、町、村教育委员会。在初等教育中,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水平的维持和提高要求很高,学校在教育内容方面必须严格遵守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教育标准,学校很难发挥独自的教育特色。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学校的自主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的管理逐渐转向更多的是尊重学校自主意愿的支援性的管理。这就使小学有可能逐渐创出自身得特色。 依法管理是各国初等教育的学校管理的共同特征,就是依法治教。各国关于初等学校管理改革共同的特点:各国都重视初等教育学校的社会性和公共性。其次,强调实行民主管理。第三,追求效率。第四,强调学校的自主性和

8、各国初等学校自律性。第五是中立性。教师的培养状况

美国的教师培养主要采取开放的模式来进行,与以专门培养为主的欧洲各国的基本体制不同。美国全国的高等教育机构中,与培养教师有关的占了一半以上,这就是奉行开放的结果。初等学校教师的培养和中等学校教师的培养是在同一大学的不同专业里进行,并非在另一种类的培养机构进行。小学教师的培养往往采取4+l的模式,即先在大学的文理学院学习4年,然后再进教育学院或教育系学习1年。 教师资格证书是美国从事教育工作者所不可或缺的证件。在美国任何一所学校,只能聘任持有效证书的教师,否则就要负法律责任;同样,任何一位应聘的教师必须持有效证书1975才能任教,否则也要负法律责任。年以前,英国小学师资培养主 要由教育学院(以前的训练学院)和大学教育系负责。志愿当教师的学生受完11年义务教育,并通过普通教育证书高级水平考试后,在18岁时即可进入教育学院学习。教育学院学制为3年,但大部分学院也开设4年级课程,学满4年者可获得学士学位。

英国培养小学教师的机构为大学教育学院(系)、高等教育学院和艺术中心。尤其是高等教育学院,其学生大多毕业后走向小学。英国教师培养课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四年制的“教育学士学位”课程(BED),另一类是一年制的“大学毕业后的教师证书培训”课程(PGCE)。后者接受各种专业的第一学位相当于学士取得者,进行教职教育和教育实习(学科的专业教育已在学士课程中学过,不再特别进行)。1989年法国颁布《教育方针法》,规定初等教育教师的职前培养和在职进修由大学师范学院由承担,原师范学校、学徒师范学校、地区教育1990中心等机构随之撤销。该方案于年在3个学区试点,1991年全面实施。法国现有29所大学师范学院,每学区一所。师范学院招收至少受过3年高等教育且获相应学位者,学制2年。这些国家小学教师的培养制度有一个共同的发展趋势,那就是对小学教师的学历要求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机构开始改制、升格,以适应社会需要培养更高层次的教师。开始是由中等师范培养具有中等学历的小学教师,然后中等师范升格为师范专科,培养大专程度的小学教师,然后更进一步,培养大学本科程度的小学教师。 从教师教育的机构来看,当初等学校教师的培养规格提高到大学本科程度以后,独立的教师教育体系又趋于弱化,由独立、封闭走向开放,或自身扩大为综合大学,或挂靠于其它综合大学。初等学校教师培养机构的大学化,小学教师的本科化己成为初等学校教师培养的发展趋势。 在初等学校教师培养的模式方面,职前教育、教育实习、转正前的见习和试用期以及在职培训之间的有机结合日益受到重视,出现了明显的一体化倾向。 初等学校教师培养不仅仅靠教师教育院校本身,而跟多地依托初等学校。综合大学甚至社会各界的参与初等学校教师培养也越来越被重视。 上世纪70、80年代以后,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发达国家初等学校教师培养的一种趋势。教师专业发展强调以初等学校为培养教师的基地,重视教师教育院校与初等学校的合作。强调教师形成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的意识。强调教师作为一个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要经历一个由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专业人员的发展历程。已经踏上教育教学工作岗位的教师,虽然经历了职前教育培训并获得了合格的教师资格认证,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是一个成熟的教育教学专业人员,教师的专业发展空间是无限的,成熟只是相对的,而发展则是绝对的。强调教师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专业人员,其发展的内涵是多方面、多领域的,既包括了知识的积累、技能的拥熟、能力的提高,也涵盖了态度的转变、性情的发展。一个相对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能够信守教育理想,献身教育工作,以学生利益为前提;强调专业知识与技能,参与专业决定,负起专业责任;行为表现有弹性,能够容忍压力,具有从多个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应用多种教

学模式进行教学的能力。 二、学期考试复习题

1、西赛罗是古罗马的一位著名学者和思想家,他在《演说家》和《共和政体》等著作中,比较研究古希腊

雅典 和 斯巴达 两个城邦的教育训练的方法。

2、美国南北战争后,其初等教育现代化完成的标志主要有:首先是 义务初等教育的普及 ,其次,初等教育开始不断地进行改革。

3、目前,英国实行 11年 义务教育。

4、日本初等学校课程实行的是 全国统一 课程标准,由文部省制定和颁布初等学校的课程标准。

5、在美国初等学校的阅读教学中,经常采用一种教学方法是“ 5W-H ”教授法。

6、日本1998年颁布的《小学学习指导纲要》的第一章中明确规定道德教育的目标,即:“道德教育的目标是,根据《教育基本法》及《学校教育法》所确定的教育根本精神,为了培养将 尊重人类的精神 和 对生命的敬畏之念 发挥于家庭、学校、其他社会的具体生活之中,具有丰富的情感,致力于创造个性丰富的文化和发展民主的社会及国家,进而为和平的国际社会做贡献,开拓未来的有主体性的日本人,而培养作为其基础的道德性。”

7、在一般情况下,德国基础学校教师的工作量是每周任课 28 节,并兼一项学校管理工作,大约相当于5课时的工作量,例如图书、体育用具管理、电化教室等等。在所任课程中,每人几乎都要教 三四 种教材,如教物理的兼教深化,教数学的兼教德语等等。

8、唐朝高僧玄奘旅行取经20余年完成巨著《 大唐西域记 》,记载了印度的西域国家的民族历史、社会宗教和文化教育,详细介绍了印度等国的教育制度、学校课程和教师教学。

9、193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康德尔出版了比较教育领域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著作。 比较教育研究 。

10、英国比较教育家尼古拉斯·汉斯认为,“ 民族性 ”是比较研究各国教育中,必须特别重视的因素。

11、由于整个斯巴达社会处于一种“ 尚武 ”的观念中,因此,斯巴达儿童的初等教育也带有很浓烈的军事色彩,这不仅表现在儿童的学习内容上,也表现在儿童所接受初等教育的场所上。

12、1944年,英国设立了 11岁 考试来控制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衔接,这使得英国各地区的初等学校课程标准大体上一致。

13、现行的法国初等学校课程主要是1985年所颁布的全国小学教育计划所规定的,共7门:法语、数学、科学与技术、历史与地理、 公民教育 、艺术、体育。

14、英国初等学校学生的学业成绩评定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关键阶段末的统考,二是 校内教师的评价 。

15、韩国“第六次道德教育大纲”规定,《道德》科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设置。各年级的道德课内容都由“个人生活”、“家庭近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 国家民主生活 ”四部分组成。

16、美国小学教师的专业标准体现在教师教育课程的入学标准、 学历标准 、以及资格证书三方面。

17、1989年,法国颁布《教育方针法》,规定初等学校教师的职前培养和在职进修由 大学师范学院 承

担。

18、“比较教育”作为一个术语和一个学科领域,最早是由十九世纪初的一位法国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朱利安 提出来的。 19、 色诺芬 在他撰写的《波斯国王塞勒斯传》中,比较系统地记述和评论了古波斯的教育见闻。 20、中国宋代出现《_三字经____》,《百家姓》,同《__千字文____》一起成为宋代以后流传最广的文字读本,都属于集中识字。 21、法国是个政教分离主义的国家,国立学校都是 世俗 学校,不允许进行任何宗教教育。 22、随着进步教育运动的发展,以杜威为首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思想一度成为美国众多初等学校进行课程改革的依据。许多美国初等学校按照杜威的“ 儿童中心论 ”来编制和安排初等学校的课程,编制课程计划。 23、1990年,新加坡教育部课程发展署成立了《 好公民 》教材组,负责修订新小学公民教育教材。 24、20世纪80年代以来,法国教师的继续教育从其目标到具体实施办法上不断得到调整与完善。在教师继续教育目标上强调两个方面:一是不断适应教学与教育质量提高的需要,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及其对教师的新要求;二是 完善教师的人格 。 25、由于康德尔、汉斯、施耐德等同辈学者的大力倡导,用 历史学 的方法去探询制约教育发展的规律,成为20世纪上半期比较教育的基本研究方法。 26为了促进中小学教师力量、教师质量的平衡,加强校际之间的人事交流,日本实行实行中小学校教师 转任 制度,一个教师在莫一个学校工作年限一般为5年,最多不超过10年,就要调动到同一地区其他学校任教。 27、英国本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的BED课程主要有“教育理论”、“ 教育技能 ”、“主要课程 ”和“ 学校教育工作体会 ”。 28、英国近代公共初等教育制度的确立应归功于1870年《 初等教育法》的颁布。 29、在整个欧洲, 德国 的初等学校是最早产生的,也是最早建立起国家初等教育制度。 30、美国小学校长是学校的行政首长,向 学监 负责,执行学区理事会(教育委员会)的有关决议及负责学校日常行政事务。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80分)不是 1、简述比较教育的使命和任务。 即科学的使命、人文的使命和决策的使命。这三大使命又演化为五大基本任务。(1)了解别国的教育;(2)认识本国的教育;(3)认识教育的规律;(4)推动教育改革;(5)增进国际理解与合作。 2、中国与日本在近代初等教育发展上存在哪些异同? 日本和中国在近代初等教育制度的确立过程中,都广泛地借鉴了欧美的近代初等教育制度,也大量吸收了欧美初等教育的实践经验和思想。但两国由于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两国近代初等教育的发展状况存在很大差异。由于日本明治维新政府的领导者们试图通过变革,使得日本能够从一个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因此,他们对变革的

态度更加坚决和果断。从1872年开始,日本不断地变换着所学习的对象,从最初学习和照搬法国的学校制度,到采用美国的教育制度,后又模仿普

鲁士的做法,以试图在这个过程中寻找到一种适合日本社会发展状况的学校制度,并在20世纪初完成了初等义

务教育的普及。而近代的中国,清政府在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时,采用的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政策,因此,既受到西主近代初等教育影响,

又保持着原有文化传统和政治体制,使得中国近代初等教育出现了多种性质初等教育机构并存的局面。随着西

方教育思想和理论传入中国,普及教育思想和国民教育思想同样影响着近代中国,但由于近代中国战争频繁、经济落后等因素的影响,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初等义务教育并没有得到普及。

3、简述美国全国教育学会对小学教育目的的概括。 美国没有正式的、全国统一的

小学教育目的。但是美国全国教育协会曾将小学教育目的概括为(1)增进儿童的健康和发展儿童的体格;(2)增进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发展儿童的人格;(3)发展儿童对社会和科学世界的认识;(4)发展儿童有效地参与民主社会的技能;(5)发展儿童民主的

生活价值;(6)发展儿童的创造性能力。 4、简述美国的儿童中心课程编制方式。 这种编制课程的方式主要是以

儿童的能力、兴趣及需要为中心来计划学习的活动,注重在各种社会实际活动中培养儿童的能力和个性。虽然在所设的课程上与学科中心课程相似,但它的教学目标更为广泛、教学组织方式不同。没有固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由教师自己创造,书本、

教材和教具的使用也都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而定,一般采用活动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因此,又称为“活动课程”或“经验课程”。 5、法国初等学校的数学教学体

现出一种民主追求的倾向,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法国初等学校的数学教学体现

出一种对民主追求的倾向。主要表现为:(1)要求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儿童,对于学习数学有困难的儿童,教师应

该采取措施,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2)在初等学校的数学教学中,要求教学内容大众化和通俗化,使大多数儿童都能达到教学目标。(3)反对歧

视,尤其是反对对女孩学习数学的歧

视。

6、简述新加坡小学开设公民道德教育课程的宗旨。 新加坡小学开设公民道德教育课程的宗旨是培养具有以下素质的好公民:社会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维护组成社会的家庭;提倡种族和宗教间的宽宏大量和相互体谅;培养协商解

决问题的美德。 7、1988年,法国政府提出了哪

些新的提高教师社会经济地位,吸引大学毕业生当教师的措施? (1)重点提高那些教学质量高的学校教师的工资;(2)优先提高在规定课时之外又加班工作的教师的工资;(3)根据工资指数给所有教师提高工资,把教师的工资和退休金都提高25%;(4)采取补贴或奖金形式,给那些下班后留下来辅导学生的教师

发奖金。

8、根据美国教育家舒尔曼的观点,老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应具备哪些基础知识?

(1)学科知识;(2)一般教学知识即原则性的教学策略,如课堂管理及组织等;(3)课程知识,即对教材与教案的了解;(4)科学教学知识,即因不同学科的而异的教学方法;(5)对学生及其特点的认识; (6)对教学环境的认识,如对教学经费、视导单位、社区资源等方面的认识;(7)对教育目的、价值和教育哲学、教育的认识。

9、比较教育蓬勃发展时期表现出哪些特点?

研究规模迅速扩大,地方和国际性比较教育团体涌现,研究成果影响巨大,研究方法多种多样。

10、影响西方近代初等教育改革的因素有哪些?

(1)文艺复兴运动与宗教改革运动。(2)工业革命。(3)启蒙思想运动。

(4)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5)近代科学的发展。

11、简述巩固英国幼儿学校的教育目标。

英国幼儿学校的教育目标为①锻炼幼儿的体格。②培养良好的习惯。③发展幼儿的个性。④训练幼儿说话和听话能力。⑤提供活动和游戏的机会,认识较多的事物,以增进其生活知能。

12、影响初等教育课程改革的因素有哪些?

(1)社会发展;(2)文化、教育传统;(3)教师;(4)课程改革政策。

13、美国初等学校阅读教学的任务主要培养学生哪六种阅读技能?

(1)准备技能,主要指熟悉和掌握书面语言所必需的能力,例如识别字形、识记单词、背诵诗歌等。(2)阅读技能、包括正确发音、阅读速度等。(3)结构分析技能,主要指语法现象的掌握。(4)言语技能,指同义词、反义词和比喻的使用等。(5)理解技能,主要指对文章的主题的把握,以及对细节的理解、对信息分类整理的能力等等。(6)信息收集技能,包括理解说明文、会利用标题、页码、作者、目录、索引、辞书等收集资料。

14、1995年1月,法国国民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学大纲规定的小学公民教育课的目的是什么?

1995年1月,法国国民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学新大纲规定的小学公民教育课的目的是:

第一,尊重人、自己和他人(在出身、人格和财产方面,应该尊重他人和尊重自己,尊重每个人的思想表达);

第二,爱护公共财产,保护生活环境(消费教育,实施卫生、安全条例,健康教育,环境管理入门,以及人的生活环境和大家的公共财产等);

第三,认识共同生活的规则,了解公共生活的基本原则,学会担负责任,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包括班级和学校的公共生活规章制度,如同学友情、相互帮助、共同合作,责任感、努力和勤奋工作的意识)。

15、目前在法国的幼儿学校和小学中,除校长外,还设有哪三个委员会参与学校的管理?

(1)教师委员会;(2)家长委员会;(3)学校理事会。

16、简述英国对初等学校初任教师的初任培训的监督和帮助的具体做法。

(1)明确新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需求。(2)设定专业成长目标和行动计划。

(3)对新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观察,主要是听课。(4)召开专业考察会议。

17、简述比较教育的特点。 第一、比较教育以比较教育研究方法为基本研究方法,同时辅以其他方法;第二、比较教育的研究以当代教育问题为中心;第三、比较教育的研究具有国际性的跨国性;第四、比较教育以整个教育领域的各种现象为研究对象。

18、“比较教育”至今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1)比较教育的“史前期”;(2)比较教育领域的创建时期;(3)比较教育的学科建制时期;(4)比较教育的蓬勃发展时期;(5)比较教育的泛化发展时期。

19、在学业评价中英国初等学校学生的课程作业有哪些类型?

(1)实践作业;(2)书面作业;(3)口头、听力作业;(4)表演作业。

20、简要回答世界初等学校道德教育的改革趋势。

(1)目标:培养富有民族精神的社会“好公民”;(2)价值:倡导回归生活世界的全球本位道德;(3)内容:凸显道德、心理一体的健全人格教育;(4)模式:突出道德实践能力的多元素整合取向。

21、目前在英国,要成为合格的小学老师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1)经过教育专业训练,取得教育学士学位。(2)通过英语和数学考试,获得证书。(3)经过为期一年的试用,而且试用考试必须合格。 22、学习比较教育有哪些意义

(1)增长教育知识;(2)学习别国经验;(3)形成教育观念。

23、简述英国小学7——11岁儿童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

(1)发展自尊心、自信心、独立性和责任感;(2)发挥作为未来公民及社会成员的积极作用;(3)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护自己与他人的健康;(4)发展积极的合作关系,学会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

24、在西方奴隶社会时期,儿童的初等教育具有哪些共同的特点?

(1)家庭在儿童初等教育中拥有极其重要的地位;(2)在儿童观上体现为“性恶”论倾向;(3)初等教育的内容主要为道德教育和基本的读写算。

25、在写作教学上,联邦德国初等学校的教师往往会通过哪四个途径来指导学生们编写故事? (1)先说个笑话,让学生把笑话编写成故事;(2)看图编写故事;(3)提供几个词汇,让学生利用这几个词来编写故事;(4)阅读报刊上的莫一新闻或消息,让学生围绕此消息来编写故事。

26、谈谈如何理解全民教育理念。 全民教育思想认为儿童、青少年和成人的基本学习需要是多样、复杂和不断变化的,因此有必要扩大并不断重新确定基础教育的范围以便能包含下列内容:(1) 学习始于幼儿阶段。因此,这需要幼儿护理和早期教育,这些可根据不同情况通过对家庭、社区或机构作出安排。(2) 除家庭教育外,小学教育是对儿童进行基础教育的重要形式。必须普及小学教育,确保所有儿童的基本小学需要都能得到满足,并考虑到社区的文化,需要和能力。起补充作用的其他教育计划有助于满足那些很少或没有机会接受正规教育的儿童的基本教育需要,但这些机会应该达到与学校教育相同的标准并得到足够的支持。(3)青年和成人的基本学习需要不多样的,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加以满足。扫盲计划不可缺少,因为读书识字本身是一种必要的技能,同时也是其他生活技能的基础。用母语扫盲可以巩固文化特性和文化传统。(4)其他的学习需要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满足:技术培训、学徒和……正规或非正规教育计划。利用一切现有的信息手段、交流渠道和社会活动来帮助传播基础知识,井就社会问题向人们进行宣传和教育。(5)除传统的手段外,还可以利用图书馆,电视、广播和其他传播媒介以发挥其满足全民基础教育需要的潜力。全民教育的具体目标包括到2000年普及和完成初等教育,提高学习成绩,使一定年龄段的一定比例的儿童达到或超过规定必需的学习成绩水平、降低成年人文盲率等等。但由于人口增长、经济落后、经费缺乏、师资缺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这些全民教育目标在实现的过程中遇到很大的困难。 27、举例说明各国初等学校课程内容改革的共同趋势。

(1)加强科学技术的启蒙教育 1984年第39届国际教育会议指出更新课程内容的重点是加强科学技术的启蒙教育,并且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进行科学技术启蒙应根据科学技术的进展、儿童性格的全面发展以及个人与社会生活的需要。二是科学技术启蒙建议应致力于发展儿童对科学的基本态度,如创造性,批判性、客观性和严格性,以及使儿童获得从切身环境出发,与智力,体力发展相适应的基本科技概念、能力和技术,例如观察、操作、测量、分类、探求、交流等。三是科学技术启蒙教育应当强调促进儿童与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之间的建设性的相互影响,培养所有学生对待科学技术的积极性,使儿童具有对新技术和科学应用于社会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待自然和对待科学技术的情感和态度,为儿童走向未来社会的生活做准备。在科学课程的内容方面,力求及时删除陈旧的内容,增加反映现代科学技术新成就的内容,加快现代科技到教程的转化过程,促进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1985年法国教育改革中把“科学与技术”课作为科学启蒙教育的主要课程。强调“科学与技术”课的目标在于:使儿童获得有关科学活动和工艺活动的方法,增强儿童尊重事物存在的客观性、建立假设和证明的必要性等科学品质,以及使儿童具有发明创造的兴趣。科学教育的目标还在于探索科学训练的结构,在于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科学技术的启蒙教育在英国初等学校课程改革中也受到极大的重视。英国初等学校科学教育所要完成的目标包括:传授科学知识、培养科学观、科学能力和科学的态度。其中科学能 力包括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假设的能力、预测的能力、计划和执行调查的能力、说明解释的能力、交际的能力。科学态度的培养主要包括好奇心,对事实的尊重、改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em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