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处理实验技术》指导书

更新时间:2023-11-26 16:2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水处理实验技术》指导书

实验一 颗粒自由沉淀实验

一、颗粒自由沉淀实验

颗粒自由沉淀实验是研究浓度较稀时的单颗颗粒的沉淀规律。一般是通过沉淀柱静沉实验,获取颗粒沉淀曲线。它不仅具有理论指导意义,而且也是给水排水处理工程中,某些构筑物如给水与污水的沉砂池设计的重要依据。 目的

1.加深对自由沉淀特点、基本概念及沉淀规律的理解。

2.掌握颗粒自由沉淀实验的方法,并能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整理、计算和绘制颗粒自由沉淀曲线。

原理

浓度较稀的、粒状颗粒的沉淀属于自由沉淀,其特点是静沉过程中颗粒互不干扰、等速下沉,其沉速在层流区符合Stokes(斯笃克斯)公式。

但是由于水中颗粒的复杂性,颗粒粒径、颗粒比重很难或无法准确地测定,因而沉淀效果、特性无法通过公式求得而是通过静沉实验确定。 由于自由沉淀时颗粒是等速下沉,下沉速度与沉淀高度无关,因而自由沉淀可在一般沉淀柱内进行,但其直径应足够大,一般应使D≥100mm以免颗粒沉淀受柱壁干扰。

具有大小不同颗粒的悬浮物静沉总去除率与截留速度U。、颗粒重量百分率的关系如下:

E?(1?P0)??P00uSdP (3-1) u0 此种计算方法也称为悬浮物去除率的累积曲线计算法。

设在一水深为H的沉淀柱内进行自由沉淀实验,如图3一且示。实验开始,沉淀时间为0,此时沉淀柱内悬浮物分布是均匀的,即每个断面上颗粒的数量与粒径的组成相同,悬浮物浓度为C0(mg/L),此时去除率E=0。 实验开始后,不同沉淀时间I;,颗粒最小沉淀速度U;相应为 Ui?H (3-2) ti此即为ti,时间内从水面下沉到池底(此处为取样点)的最小颗粒di所具有的沉速。此时取 样点处水样悬浮物浓度为Ci,而

C0?CiC?1?i?1?Pi?E0 (3-3) C0C0Ci (3-4) C0此时去除率E0,表示具有沉速u≥ui(粒径d≥di)的颗粒去除率,而 Pi?则反映了ti时,未被去除之颗粒即d

实际上沉淀时间ti内,由水中沉至池底的颗粒是由两部分颗粒组成,即沉速u≥ui的那一部分颗粒能全部沉至池底。除此之外,颗粒沉速us<ui的那一部分颗粒,也有一部分能沉

至池底。这是因为,这部分颗粒虽然粒径很小,沉速us<ui,但是这部分颗粒并不都在水面,而是均匀地分布在整个沉淀柱的高度内,因此,只要在水面下,它们下沉至池底所用的时间能少于或等于具有沉速ui的颗粒由水面降至池底所用的时间ti,那么这部分颗粒也能从水中被除去。

沉速us<ui的那部分颗粒虽然有一部分能从水中去除,但其中也是粒径大的沉到池底的多,粒径小的沉到池底的少,各种粒径颗粒去除率并不相同。因此若能分别求出各种粒径的颗粒占全部颗粒的百分比,并求出该粒径在时间ti内能沉至池底的颗粒占本粒径颗粒的百分比,则二者乘积即为此种粒径颗粒在全部颗粒中的去除率。如此分别求出us<ui的那些颗粒的去除率,并相加后,即可得出这部分颗粒的去除率。

为了推求其计算式,我们首先绘制ui~P关系曲线,其横坐标为颗粒沉速u,纵坐标为未被去除颗粒的百分比P,如图3-2示。由图中可见, ?P?P1?P2?C1C2C1?C2 (3-5) ??C0C0C0故ΔP是当选择的颗粒沉速由u1降至u2时,整个水中所能多去除的那部分颗粒的去除率,

也就是所选择的要去除的颗粒粒径由d1减到d2时,此时水中所能多去除的,即粒径在d1~d2之间的那部分颗粒所占的百分比。因此当ΔP间隔无限小时,则dP代表了小于di的某一粒径d占全部颗粒的百分比。这些颗粒能沉至池底的条件,应是由水中某一点沉至池底所的用的时间,必须等于或小于具有沉速为ui的颗粒由水面沉至池底所用的时间,即应满足

xH?u?uiHu?x?ui

由于颗粒均匀分布,又为等速沉淀,故沉速和 uα

x,如图3-1所示,而 H

xu? ?Huiu?uS ?uiu0 此即为同一粒径颗粒的去除率。取u0=ui,且为设计选用的颗粒沉速;us=uα,则有

由上述分析可见,dPS。反映了具有沉速uS颗粒占全部颗粒的百分比,而

uS u0则反映了在设计沉速为u0的前提下,具有沉速uS(<u0)的颗粒去除量占本颗粒总量的百分比。故

uSdP (3-6) u0正是反映了在设计沉速为u0时,具有沉速为uS的颗粒所能去除的部分占全部颗粒的比率。利用积分求解这部分U。M。。的颗粒的去除率,则为 故颗粒的去除率为

E?(1?P0)?工程中常用下式计算

E?(1?P0)??P00uSdP u0uSdP (3-7) u0?P00??PuS (3-8) u0 设备及用具

1.有机玻璃管沉淀柱一根,内径D≥100mm,高1.5m。工作水深即由溢流口至取样口距离,共两种,H1=0.9m,H2=1.2m。每根沉降往上设溢流管,取样管,进水及放空管。

2.配水及投配系统包括钢板水池,搅拌装置,水泵、配水管,循环水管和计量水深用标尺、如图3-3示。

3.计量水深用标尺,计时用秒表或手等。 4.玻璃烧杯,移液管,玻璃棒,瓷盘等。 5.悬浮物定量分析所需设备万分之一天平,带盖称量瓶,干燥皿、烘箱、抽滤装置、定量滤纸等。

6.水样可用煤气洗涤污水,轧钢污水,天然河水或人工配制水样。 步骤及记录

1.将实验用水倒入水池内,开启循环管路闸门2,用泵循环或机械搅拌装置搅拌,待池内水质均匀后,从池内取样,测定悬浮物浓度,此即为C0值。 2.开启闸门1、3,关几扣闸门2,水经配水管进入沉淀管内,当水上升到溢流口,并流出后,关闭闸门3、停泵。记录时间,沉淀实验开始。

3.隔5、10、20、30、60、120min由取样口取样,记录沉淀柱内液面高度。

4.观察悬浮颗粒沉淀特点、现象。I 5.测定水样悬浮物含量。

6.实验记录用表,如表3-1所示。

表3-1颗粒自由沉淀实验记录 日期: 水样:

静沉时间(min) 滤纸编号﹟ 称量瓶号﹟ 称量瓶+滤纸重(g) 取样体积(mL 瓶纸+SS重(g) 水样SS重(g) C0 (mg/L) C0 (mg/L) 沉淀高度H(cm) 0 5 10 20 30 60 120 注意事项 1.向沉淀柱内进水时,速度要适中,既要较快完成进水,以防进水中一些较重颗粒沉淀,又要防止速度过快造成柱内水体紊动,影响静沉实验效果。

2.取样前,一定要记录管中水面至取样口距离H0(以cm计)。 3.取样时,先排除管中积水而后取样,每次约取300~400mL。

4.测定悬浮物时,因颗粒较重,从烧杯取样要边搅边吸,以保证两平行水样的均匀性。贴于移液管壁上的细小颗粒一定要用蒸馏水洗净。 数据整理

1. 实验基本参数整理

实验日期: 水样性质及来源: 沉淀柱直径d= 柱高H=

水温: ℃ 原水悬浮物浓度C0(mg/L) 绘制沉淀柱草图及管路连接图 2.实验数据整理

将实验原始数据按表3-2整理,以备计算分析之用。 表中不同沉淀时间ti时,沉淀管内未被移除的悬浮物的百分比及颗粒沉速分别按下式计算 未被移除悬浮物的百分比 Pi?Ci100% C0扣 C0——原水中SS浓度值,mg/L;

Ci——某沉淀时间后,水样中SS浓度值,mg/L。 H。 相应颗粒沉速ui?HImm/s。 ti 4.以颗粒沉速u为横坐标,以P为纵坐标,在普通格纸上绘制u~P关系曲线。

5.利用图解法列表(表3-3)计算不同沉速时,悬浮物的去除率。

表3-2实验原始数据整理表 沉淀高度(cm) 沉淀时间(mln) 实测水样SS(mg/L) 计算用SS(mg/L) 未被移除颗粒百分比Pi 颗粒沉速u(mm/s) 序号 u0 P0 1-P0 ΔP 表3-3悬浮物去除率E的计算 ?uS??P u0 E?(1?P0)? ?uS??P u0 E?(1?P0)??uS??P u06.根据上述计算结果,以E为纵坐标,分别以u及t为横坐标,绘制u~E,t~E关系曲线。 思考题

1.自由沉淀中颗粒沉速与絮凝沉淀中颗粒沉速有何区别。 2.绘制自由沉淀静沉曲线的方法及意义。

3.沉淀柱高分别为H=1.2m,H=0.9m,两组实验成果是否一样,为什么? 4.利用上述实验资料,按 E?C0?CI100% C0计算不同沉淀时间t的沉淀效率E,绘制E~t,E~u静沉曲线,并和上述整理结果加以对照与分析,指出上述两种整理方法结果的适用条件。

二、原水颗粒分析实验

原水颗粒分析实验主要测定水中颗粒粒径的分布情况。水中悬浮颗粒的去除不仅与原水悬浮物数量或浊度大小有关,而且还与原水颗粒粒径的分布有关。粒径越小,越不易去除,因此颗粒分析实验对选择给水处理构筑物及投药量都是十分重要的。 目的

1.学会一种用一般设备测定颗粒粒径分布的方法。 2.加深对自由沉淀及stokes(斯笃克斯)公式的理解。 原理

100μm以下的泥沙颗粒沉降时雷诺数小于1,已知水温、沉速,可用stokes公式求出粒径。

u?式中 u——颗粒沉速,m/s;

g(Ss?1)d2 (3-9) 18v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el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