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复习纲要新课标人教版-李严

更新时间:2024-01-16 18:2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一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1.1人口的数量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记忆] 2、20世纪以来特别是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

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3、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理解记忆) 4、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变化比较:(理解记忆) 自然增长率水平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保持较低水平 人口增长特点 原因分析 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 今后变化趋势 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 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很多国家实施人口控制措施 典型国家举例 美国、德国、日本 增长缓慢 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 水平较高 巴西、印度、巴基斯坦 5、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记忆) 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6、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记忆)

人口模式 原始型 传统型 现代型 特 点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7、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 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转变的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文化观念、和相关的人口政策.

8、大部分发达国家为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但中国、古巴、韩国为现代型,世界人口增长模式为由传统型转向现代型的过渡阶段。[记忆] 1.2人口的空间变化

1、人口迁移: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又称为人口机械增长。[记忆] 人口迁移的判断: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时间的改变(通常为一年) 2、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 3、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比较: [记忆] 迁移原因 特 点 迁移路线 1.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 二战前 2.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开辟 1. 欧洲人到美洲、大洋洲 1.从旧大陆到新大陆 2.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洲 2.从已开发地区到未开发地区 1.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工 2.南亚、南欧、非洲人到西亚打工 3.南欧、非洲人到西欧 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 二战后 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2.定居移民减少,流动工人增加(外籍工人)

1

总结:[重点记忆]

拉美在战前迁入战后迁出、欧洲战前迁出战后迁入、亚洲、非洲都是迁出(西亚战前迁出战后迁入)、北美都是迁入 4、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口迁移:[重点记忆] 迁移原因 特点 迁移方向 1.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建设(“三线建设”) 2.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 1. 内地到沿海城市及工矿区 2. 农村到城市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 (改革开放前) 1.计划经济体制 有计划、有组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织地进行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 (改革开放后)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自发迁移 5、[理解记忆] 人口迁移对迁出地的影响:①缓解人口的压力(利)②造成人才流失(弊)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影响:①解决了劳动力不足(利)②加速城市化进程,利于迁入地区经济的发展(利)③加重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引发交通拥挤、居住困难等(弊)

6、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有 自然环境的差异和变化、经济因素、社会因素 ,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自然环境因素中,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等是最主要的;在经济因素中,经济发展、交通、通信等是主要因素;在社会因素中,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宗教等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其中 经济 因素往往起着主导因素[记忆] 1.3人口的合理容量

1、环境对人口的容量是有限度的,这种限度可以用 环境承载力 表示,重要指标是 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资源(正相关)、科技发展水平(正相关)、地区对外开放程度(正相关)、受教育水平(正相关)、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负相关)。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 资源 [重点记忆] 3、“木桶效应”揭示,决定一个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数量是最 短缺 的资源[记忆] 4、同一个国家和地区,环境人口容量大于人口合理容量 [记忆]

第二章 城市与城市化

2.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往往是 相同 ,这就导致同类活动在空间上的 集聚,形成功能区;各功能分区之间并无明确的 界线,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记忆]

2、城市中最广泛的功能分区是 住宅区 。中高级住宅主要分布在城市的 外缘 ,面积 较大;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一

般是低级 住宅区的分布地,环境较差。[记忆]

3、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线状分布。(市场最优、交通最优)[记忆] 4、中心商务区简称 CBD ,建筑物 高大密集 是其共同特点,既是商业活动中心,还是服务中心

5、工业生产有大量 运输 需求,因而需要寻求靠近交通便捷的地带;工业区位的变化特点:①不断向市区外缘移

动(考虑环境因素) ②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便于运输)[记忆] 6、城市地域结构模式:[记忆]

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7、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体现在各种活动的付租能力。影响付租能力高低的因素主要有:

交通的便捷程度,距离市中心的距离。[理解记忆] 8、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其他因素:[记忆]

①收入的高低,导致住宅区的分化(社会因素) ②历史文化或经济方面的声誉(社会因素) ③种族或宗教团体(唐人街等)(社会因素) ④早期土地的利用方式影响(历史因素) 9、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随城市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变化[理解]

早期:功能区分异不明显,市中心以市场、交通等优势吸引工业聚集

一定规模后:由于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工厂企业向外搬迁,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变化。 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2

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记忆]

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以下为县城、建制镇等

依据:城市(市区和郊区)非农业人口的规模 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理解记忆]

城市等级低,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城市等级高,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 3、促使上海城市等级提升和服务范围扩大的影响因素[理解记忆]

(1) 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 (2) 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 (3) 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

4、在同一个区域中,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记忆] 2.3城市化

1、城市化的表现[理解记忆]

(1)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乡村用地变为城市用地)、城市数量增加 (2) 城市人口的增加(乡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 (3)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4) 产业结构调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

2、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记忆] 推力:(乡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拉力:(城市)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 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记忆] 4、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记忆] 城市化阶段 初期阶段 中期加速 阶段 后期阶段 城市化 水平 25%~30%以下,低 30%~70%,较高 70%以上,高 发展速度 缓慢 迅速 缓慢,甚至停滞 地域扩展趋势 缓慢 快 继续增大 常见的问题 城市各功能用地混杂布置,功能区分异不明确 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住房紧张等 大城市的中心空洞化、逆城市化等 5、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化比较[记忆]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水平低;发展不合理(出现畸形发展);处于初期或中期加速阶段

中国处于中期加速阶段、印度处于初期阶段

发达国家:起步早;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处于后期阶段。如:美国、英国 6、过快的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记忆]

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此外还有住房拥挤,交通拥挤,就医上学困难等问题。

7、缓解过快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① 合理规划城市 ② 使城市化进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③ 提高城市绿化程度 ④ 提高城市居民绿化意识 ⑤ 分散大城市职能 8、如何建设“生态城市”:[记忆]

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

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天人合一”)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3.1农业的区位选择

1、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理解记忆]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3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 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因素。

2、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决策者对农业土地合理利用的选择[记忆] 3、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理解记忆] 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 千烟洲立体农业(地形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 环地中海地区农业的变迁(市场和交通) 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 大城市周边的乳畜业、园艺业(市场因素) 4、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理解记忆]

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利用科技改造自然因素例子:培育良种促进农业发展(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

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使世界农业出现专业化和地域化 5、农业地域的含义

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6、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自然区位条件: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劳动力丰富;生产方式、技术先进 7、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墨累-达令盆地)的主要特征:[理解记忆]

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形成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小麦—牧羊) 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

3.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及作物[记忆]

分布:亚洲的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都有分布)

作物:水稻为主(水稻的习性:好暖喜湿;联系地中海气候区不适宜种水稻的原因) 2、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1)气候以季风为主,高温多雨适合水稻生长(雨热同期) (2)地势平坦,适宜水田管理 (3)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4)人多地少,生活习惯导致粮食需求量大 (5)水稻生产的历史悠久(7000年历史) 3、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重点记忆]

(1)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2)单产高,商品率低 (3)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 (4)水利工程量大

4、商品谷物农业是一种面向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分布在 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乌克兰等[记忆] 5、国外的商品谷物农业的经营方式是家庭经营;我国东北和西北也有商品谷物农业,但经营方式是国营[记忆] 6、商品谷物农业的作物以 小麦和 玉米为主[记忆]

7、世界上最大的商品谷物生产国是 美国 ,主要分布在该国的 中部平原 .[记忆] 8、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区位条件(图3.14):地 广 人 稀 ;自然条件 优越;市场 广阔 ;交通便利;科技 先进 ;

机械化水平 高[记忆]

9、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重点记忆]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3.3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及生产对象[记忆]

分布:美国、澳大利亚、阿根廷、南非(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4

生产对象:美国、阿根廷牧牛;澳大利亚、南非牧羊 2、大牧场放牧业(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区位条件[记忆]

(1)气候温暖,草类茂盛 (2)地广人稀,地价低 (3)距离海港近,交通便利 3、大牧场放牧业特点[记忆] 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

4、大牧场放牧业典型分布地区:阿根廷潘帕斯草原[记忆] 5、乳畜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及农产品[记忆] 乳畜业的分布地区,大多紧邻 消费市场

比较发达的地区主要是: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中国北京上海大城市周围 农产品:牛奶及乳制品

6、乳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1)饲料:气候温凉、潮湿,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

(2)市场: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 7、乳畜业的主要特点[记忆]

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面向城市市场) 8、典型分布地区: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区[记忆]

第四章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4.1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1.从经济利益看工厂应选择在具有明显区位优势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 2.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记忆]

土地、水源、原料、市场、运输、动力、政策、科技、个人偏好等 3.五大导向型工业类型:(按影响布局主导因素分类)[理解记忆] 类型名称 原料导向型工业 市场导向型工业 动力导向型工业 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技术导向型工业 典型工业部门 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 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工业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 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 适宜布局的地区 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 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 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 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 4、科技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力 增强 ,交通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力 增强 ,原料、燃料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力 减弱,劳动力数量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力 减弱,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力 增强 ,信息通达性对工业布局的影响力 增强 。[记忆]

5、钢铁工业区位的变化:19世纪靠近 煤矿 ;20世纪初期开始靠近 铁矿 ;二战以后转向 市场 [记忆] 6、鞍钢区位接近 原料和燃料 ;宝钢区位靠近 消费市场 ,受 交通运输 影响大 [记忆] 7.从环保角度分析污染工业的布局[记忆]

有大气污染的工厂:设在居民区常年盛行风向的下风地带或与常年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或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 有水污染的工厂:污水排放口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 固体废弃物污染:远离居民区和农田 8.一个工厂的区位选择整体分析思路:[理解] 经济角度 环境角度 4.2工业地域的形成

一、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

1、工业集聚、工业城市、工业地域、工业联系四者之间的顺序 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工业城市 2、工业联系的种类 生产工序上的联系 和 空间利用上的联系 [记忆]

3、工业集聚的优势:可以加强企业间的 信息交流 和 技术协作 ,降低中间产品的 运输费用 和 能源消耗 ,进而降

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可以共同利用 基础设施 ,节约 生产建设 投资。[记忆] 4、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以 生产工序的 工业联系基础,以降低 生产成本为 目的;规划形成的工业地域主要是 空间

5

和 信息 共同利用的工业联系 [记忆]

5、工业地域按照发育程度的不同,分为两类:[记忆] ①发育程度较低的工业地域:(如食品工业),以当地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为主,工业联系简单、规模小、工厂少。 ②发育程度较高的工业地域:(如钢铁工业区),工业联系复杂、面积大、协作企业多、生产规模大,往往能够形成专业化很强的工业城市。我国和世界许多著名的“钢铁城”“石油城”“汽车城” 二、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

近些年来,一些工序复杂、科技含量高的工业(如飞机、汽车制造工业和电子工业等)开始出现分散的趋势。跨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条件,降低成本,以最终获得最大的综合经济效益。 1、工业分散的原因(记忆):充分利用各国区位优势 2、工业分散的前提条件(记忆):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和通信技术 4.3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

1、传统工业区,例如德国 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 、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 ,是在丰富 煤铁 资源基础上,以 煤炭 、钢铁 、机械 、化工 、纺织等传统工业为主,以 大型 企业为核心,逐渐发展起来的工业地域。[记忆]

2、传统工业目前普遍面临 资源和能源 消耗大、 运输 量大、 污染 严重等问题。[记忆]

3、德国鲁尔区兴起的条件:有储量丰富的煤炭资源 ;离铁矿资源近;有充足的水源;便捷的水陆交通;有广阔的市

场[重点记忆]

4、鲁尔区衰落的原因:生产结构 单一 ;煤炭在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重 下降 ;世界钢铁市场需求量 下降 ;重化工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重点记忆]

5、鲁尔区综合整治的措施:调整工业 结构 与 布局 、发展 第三 产业和优化环境[重点记忆]

6、新兴工业区是以 中小 型企业为主的工业地域,例如意大利 东北部和中部 、德国南部 、美国硅谷[记忆] 7.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发展的主要条件(理解)

① 大批廉价劳动力是发展的当地条件;

② 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涨价是发展的国际条件; ③ 发达的信贷体系

④意大利高度开放的经济 国内条件 ⑤ 政府的大力支持

8.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独特的发展模式—工业小区(记忆)

(1)概念:指一个地区的中小企业(生产企业和生产企业之间、生产企业和非生产企业之间)以一项经营活动为中心,根据现代经营需要,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相互信赖 、比较稳固的 协作关系和产供销体系。(理解) (2)作用:有助于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理解) 9.比较(记忆)

工业区 生产规模 主要工业部门 生产过程 资本集中程度 工业分布 意大利新兴工业区 以 中小企业为主 轻工业 分散 低 传统工业区 以大型企业为主 重工业 集中生产 高 分散在小城镇或农村 集中布局 10、高新技术工业的特点:科技人员比重大 ;增长速度 快 产品更新换代周期 短 ;研发费用高 ;产品面向 世界市场[记忆]

11、美国硅谷是以 微电子 工业为主导,是世界上最大的 微电子 工业基地[记忆]

12、美国硅谷迅速发展的区位因素有: 地理位置 优越、环境优美 ;气候 宜人(地中海气候) ;交通 便捷 ;全世界人才 高地;市场 稳定 ——美国 国防部军事订货; 创新 环境和 创新 文化[记忆]

第五章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5.1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6

一、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记忆)

方式 铁路运输 公路运输 水路运输 航空运输 管道运输 优点 运量 大 、速度 快 、运费 低 、受自然因素影响 小 、连续性 好 机动灵活 、周转速度快,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 强 历史悠久 运量 大 、运费 低 速度 最快 缺点 造价 高 、短途运费 较高 运量 小 、成本 高 速度 慢 、灵活性和连续性 差 、受自然因素影响 大 运量 小 、运费高 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的运输方式。连续性 好 投资 大 、灵活性 差 二、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与发展趋势:

分为一种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两种以上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及不同地域的综合运输网(见课本P80图)

[记忆]发展趋势:高速化、大型化和专业化(集装箱运输节省包装费用,便于实现装卸作业机械化,且货物运输安全)。 三、交通运输线、点的区位因素:[记忆]

1.经济、社会、技术、自然等非自然因素尤其是经济因素对交通建设起决定性意义的因素 2.南昆铁路建设的原因 (1)、促进沿线经济的发展(2)、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 (3)、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保证 5.2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影响

1.交通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变化的影响[理解] 交通线的发展: 促进聚落空间形态沿交通干线延伸发展

交通线的衰落: 城市发展缓慢或衰落、城市空间形态沿衰落交通线方向基本保持不变 交通网的形成: 促使多个城市相互连接,形成沿交通网分布的大城市 2.对商业网点密度的影响 [理解记忆]

山区 地势起伏大 交通运输方式单一 交通运输线稀少 商业网点密度小 平原 地形平坦 交通运输方式多样 交通运输线路密集 商业网点密度大 3.交通运输对商业网点分布位置的影响 [理解记忆] 市场最优原则-----分布在城市几何中心

交通最优原则-----分布在高速公路沿线,分布在城市道路交叉点,分布在市区环路边缘,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1、历史上出现了以下一些人地关系思想,按时间顺序排列: 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人地协调 [记忆] 2、人类还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只能机械的进行迁移,以逃避自然的惩罚,是农业文明 时期。 3、人类对人地关系有了科学的萌芽,是农业文明 时期,古代中国有了 因地制宜和保护生物 等主张 4、玛雅文明消失的主要原因是 生态环境的恶化 5、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是 工业文明 时期

6、当人类向环境 索取资源的速度 超过 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时,便会出现资源短缺、 生态破坏 等问题。[记忆]

7、资源短缺是社会发展的瓶颈,短缺的主要资源有 水资源 、 土地资源 、 矿产资源 、 能源 等[记忆] 8、生态破坏的表现主要是 水土流失 、 土地荒漠化 、 生物多样性减少 等 [记忆] 9、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废弃物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叫 环境的自净能力 10、环境污染的形成是因为人类向环境 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记忆] 11、环境污染的发生,与 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的发展模式密切相关[记忆] 12、发达国家工业化走过的 “先污染,后治理” 道路的教训是惨痛的

13、全球性环境问题有 全球气候变暖 、 臭氧层被破坏 、 土地荒漠化[记忆]

14、城市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环境污染 ;乡村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生态破坏 [记忆] 15、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体现在 过分消耗资源 带来的环境影响 [记忆]

7

16、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更加严重的原因[记忆] (1)环境承受发展与人口 的双重压力;(2)发达国家将部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17、环境问题的实质是 发展问题 [重点记忆]

18、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 的发展

19、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内涵 生态可持续发展 、 经济可持续发展 、 社会可持续发展 ,其中,生态可持续发展 是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 是目的[重点记忆] 20、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重点记忆]

21、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①庞大的人口压力;②资源短缺令人担忧;③深刻的环境危机: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迅速由城市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记忆]

22、 循环经济 是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实践模式,也是我国重要途径。[重点记忆]

23、循环经济以 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以提高生态效益 为核心,以 环境友好 方式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 生态 化

24、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是清洁生产,克服了传统工业只重视末端治理的弊端[重点记忆] 25、在农业经济调整中,我国大力推行 生态农业 ,以实现循环经济。北京留民营的做法有①调整生产结构,变为五业(农林牧渔副)并举;②实行综合利用;③开发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重点记忆]

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efo.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