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黑龙江省十二五规划

更新时间:2023-07-26 18:17: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0年黑龙江省十二五规划

(2010 年 10 月 26 日 中国*黑龙江省第十届委员会第十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全面总结了我国“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成就,科学 分析了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时期经 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结合黑龙江实际,认真贯 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科学制定我省“十二五”规划,对于我 们紧紧抓住和用好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推进“八大经济 区”和“十大工程”建设,推动全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具有十 分重要意义。

一、准确把握战略导向,坚持从省情出发走符合黑龙江实际的科学发展 道路 制定“十二五”规划,必须按照中央要求,审时度势,精心谋划,确立 科学发展主调,把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局,制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目标, 努力走出一条符合黑龙江实际的科学发展道路。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际环境的巨大变化、金融危 机的巨大冲击和改革发展的巨大压力,在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下,省 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聚

精会神搞建设、一 心一意谋发展,全力推进“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全省经济 社会实现持续快速发展。预计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11.6%,突破 1 万亿元大关,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 20.6%,跃上 1 千亿元台阶,是经济 实力明显增强的五年。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日趋完善,优势产业支撑作用明 显提高,现代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是经济结构 明显优化的五年。公路、铁路、水运、民航等现代交通运输能力大幅度提 高,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明显加大的 五年。经济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 节改革取得新突破,高水平、宽领域、深层次对外经贸合作格局初步形成, 是改革开放步伐明显加快的五年。江河、大气等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 工业生产能耗和污染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水土流失、草原“三化”和生 态环境脆弱等问题得到有效缓解,是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的五年。城乡居民 收入实现较快增长,“三供两治”、“三棚一草”等民生工程建设取得重 大进展,城市改造、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成效卓著,社会保障体系、 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是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的五年。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许多矛盾和问 题,主要是:经济发展速度相对缓慢,结构

性矛盾依然突出;体制机制性 障碍没有根本消除,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任务十分艰巨;对外开放层 次不高,对俄经贸合作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薄弱,改 善民生任务相当繁重;非公有制经济实力不强,发展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 等等。 (二)“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外环境 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增长格局有新变化,但经济全球化大趋 势没有改变;国内经济发展方式有新变化,但经济发展长期向好基本趋势 没有改变,国内外环境对我省加快发展总体有利。从国际环境看,受金融 危机影响,全球经济发生深度调整,为我省发挥资源和产业优势,承接国 际产业转移和要素重组,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新的机遇。经济危机孕 育科技革命,催生新兴产业,为我省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加快发展高新 技术产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受全球资源环境约束,绿色经济呈现强劲发展 态势,为我省发挥生态和环境优势,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新的机遇。 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为我省发挥区位和地缘优势,加快对俄及东北 亚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从国内环境看,内生型发展将是今后相当长时期 经济发展基点,扩大内需将成为常态化措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和 消费结构升级及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存在巨大需求,将进一步扩大我省经 济增长空间。国家加大力度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在着力发展现 代装备制

造业、资源型城市接续产业和现代农业、高科技产业等方面给予 重点支持,将进一步扩大我省产业拓展空间。从省内环境看,“八大经济 区”发展战略,产业定位准确、区域布局合理,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方向, 为我省长远发展奠定重要基础;涵盖三次产业,涉及结构调整、科技创新、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为我省协调发展奠定重要基础;面向俄 罗斯、融入东北亚,全面发挥口岸优势,整合开放资源,为我省开放发展 奠定重要基础;坚持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产业,引领发展新模式,拓展 发展新途径,为我省创新发展奠定基础;突出资源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 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我 省绿色发展奠定重要基础。 但也要清醒认识到,“十二五”时期,面临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国内调 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双重挑战,以及深化改革调整深层次利益关 系等重大问题,我省加快发展形势更加严峻,仍然面对诸多可以预见和难 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竞争更加激烈,贸易保护主义 抬头,不确定因素增多,我省将面临扩大对外开放的巨大压力。区域经济 格局不断调整变化,集群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围绕市场、资源、人才、 技术竞争更加激烈,各地发展势头迅猛,我省将面临区域竞争的巨大压力。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城镇化水平不高,县域经济实力不强,资源型城市

接续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比较突出,我省将面临结构调整的巨 大压力。随着经济社会加速转型,新旧矛盾相互交织,特别是城乡居民收 入水平不高,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我 省将面临改善民生的巨大压力。 综合判断国际国内形势, 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 期,我省既面临加快发展新的机遇,也面临各种严峻挑战,机遇大于挑战。 只要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决心和信心,团结拼搏,开拓进取,就一定能 够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三)制定“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总体要求 指导思想: 制定 “十二五” 规划, 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 方式为主线,紧紧围绕“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坚定不移推进改 革开放,创新科学发展体制机制;坚定不移推进结构调整,提升产业核心 竞争力;坚定不移推进科教兴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定不移推进城乡 统筹,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定不移推进生态建设,提高可持续 发展能力;坚定不移推进民生改善,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努力走出一条符 合龙江实际的科学发展道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可靠的基础。 发展原则: ——坚持科学发展。认真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

全会精神,紧紧抓住和用 好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把握最广大人民的愿望,切实把 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切实把握党执政兴国的关键,充分体现发 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实现更快的发展速度、更好的发展质量、更大的 发展效益,确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坚持加快发展。 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 式的主攻方向,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努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提高产 业带动能力,在调整中加快、在加快中调整,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 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实现优化结构与加速发展有机统

一。 ——坚持协调发展。 要把统筹兼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方 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城乡区域发展相协调、速度质量效益相协 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努力实现各个区域相互 融合、重点领域相互促进、关键环节相互衔接。 ——坚持创新发展。 要把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 式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建立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建设科技创新体系,提高科 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的有机统一。 ——坚持绿色发展。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 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

济、生态经济, 加大绿色投入、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实现资源合理开发和永续 利用。 ——坚持共享发展。 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 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社会建设,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 促进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发展目标: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 境的基础上,到 2015 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比 2010 年翻一番,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使“十二五”成为我省改革开放 以来发展最快时期。 ——结构调整实现新突破。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和居民消 费率、城镇化率明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 使“十二五”成为经济发展方式实现重大转变时期。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经济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和社会管理体 制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深化,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国 际交流合作大幅度提升,使“十二五”成为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时期。 ——生态建设达到新水平。资源消耗得到有效降低,环境污染得到有效 治理,耕地农田得到有效保护,废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使“十二五”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时期。 ——城乡统筹取得新成效。国民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公共卫生体系比较 健全,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措施更加配套,基本

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 收入差距逐步缩小,使“十二五”成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加快推进时期。 ——人民生活得到新提高。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 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与经济发展同步,城乡居民住房、交通、文化和环境 等条件有较大改善,使“十二五”成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时期。 二、科学谋划战略布局,坚持以“八大经济区”牵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 发展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 建设“八大经济区”是我省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思路、发展战略,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这个鲜明主题。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要按照党 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要求,从省情实际出发,与建设“八大经济区”任务相 统一、政策相协调。 (一)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区。充分发挥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及沿 线肇东、安达等区域经济实力强、工业化水平高、经济辐射力大、科技人 才资源明显的优势,依托现有工业基础,集约利用土地,吸引国内外资本、 技术,发展壮大主导产业,构造全省振兴老工业基地核心区、全面实现小 康社会先行区。主要任务:加快核心示范区和重点园区建设,做大做强装 备、冶金、建材、化工、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大力扶持新型材料、节能 环保、服务外包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前 景广阔的疫苗、诊断试剂、新药产业化,积极谋划汽车制造、

轨道交通、 核电装备、风电装备等新项目,形成装备制造、石化、食品、医药、高新 技术和以现代物流业为主的服务业等特色产业集群。到 2015 年,建成多种 产业相互配套,新体制、高科技、外向型、生态化,结构合理、高速增长 的经济密集区、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 (二)东部煤电化基地建设区。充分发挥牡丹江、佳木斯、鸡西、七台 河、双鸭山和鹤岗 6 市煤炭资源丰富、城市相对密集、煤电化产业基础良 好优势,以延长煤炭产业链为主攻目标,以大项目建设为载体,合理布局、 有序开发,科学高效利用煤炭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主要任务:增加 资源储备,稳定煤炭产量,巩固煤电生产,调控焦炭产业,大力发展煤电 化产业,加快发展煤化工等接续产业,积极发展新材料、冶金、装备制造、 农产品加工、 林木产品加工等非煤替代产业, 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 2015 到 年,建成以煤电化产业为主导、相关产业配套支撑、煤电资源综合利用、 非煤产业快速崛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生态环境更加改善、生活环境更 加良好的重要经济增长板块。 (三)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充分发挥我省地处东北亚腹地的区位优 势,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以建设全国沿边开放桥头堡和枢 纽站为方向,全力打造面向东北亚、辐射亚欧大陆的扇型放射、多点向外 的经济贸易开发区。主要任务:完善哈尔滨、牡丹江、佳木斯等区域性中 心城市功能,

加强黑河和绥芬河、东宁等边境口岸建设,大力推进对俄、 韩、日等国家经贸科技合作,加快建设口岸、腹地和境外相结合的外向型 产业基地,创新发展边境互市贸易区、综合保税区、境内外加工区等各类 特色园区,着力建设以中心城市和边境口岸为节点、连接国内生产基地和 国外商品市场的国际经贸大通道和物流网,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和国际 竞争力。到 2015 年,基本形成以哈尔滨市为中心、内联相邻省区乃至沿海 省份、东连日本海地区、西接俄罗斯腹地的国际经贸大通道,建成我国面 向东北亚重要的产业聚集区和进出口贸易加工基地,成为我国开展东北亚 经贸科技合作示范区。

(四)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保护区。充分发挥我省大兴安岭、伊春、黑 河及周边地区森林资源丰富的优势,坚持生态主导、科学开发的方针,继 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加快发展与资源环境相适应的接续和替代产业, 积极稳妥推进林区改革,实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构筑国 家重要生态屏障。主要任务:修复和提升生态功能,加强对森林、草原、 湿地、水资源保护,科学有序开发林木和矿产资源,大力培育和发展以生 态旅游、特色种植养殖、绿色食品加工、北药开发、清洁能源、林木和矿 产资源开发及精深加工等为主导的生态型经济。到 2015 年,生态环境有新 改善,森林覆盖率有新提高,接续和替代产业有新

发展,建立较为完备的 林业生态体系、发达的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初步建成生产发 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新林区。 (五)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充分发挥我省松嫩、三江两大平 原土地资源优势,突出农垦发展现代农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推进农业水利 化、农机化、科技化、产业化、规模化、组织化,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主要任务:在地域广阔、土质肥沃、人口集中、农业资源富集的两大平原, 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提高农业资源综合利用率和单 位资源产出率,完善农业投入保障机制、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农业生态 环境补偿机制,推进农业综合配套改革,构筑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 格局。到 2015 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农民收入显著增加,农村 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建成全国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 (六)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充分发挥我省生态环境良好的优势, 突出冰雪、生态、边疆特色,以品牌建设为重点,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 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主要任务:加快建设哈尔滨冰城夏都旅游区、五大连 池旅游度假区、镜泊湖渤海国旅游集合区、小兴安岭森林旅游度假集合区、 神州北极旅游度假区、扎龙湿地生态旅游区、兴凯湖旅游度假集合区、大 庆温泉旅游度假区、抚远华夏东极旅游区、鹤岗黑龙江界江旅游集合区等 十大旅游开发区,重点建设五大连池、

镜泊湖、亚布力、汤旺河、神州北 极、兴凯湖、黑瞎子岛、名山、海林农场、七星农场、横头山及连环湖等 12 个旅游名镇,开发建设具有国际化、地域性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旅游精 品。到 2015 年,冰雪、湿地风情、五大连池等北国风光特色旅游成为国际 知名品牌,旅游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实现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大省 转变。 (七)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充分发挥我省沿边开放优势,以哈尔 滨、牡丹江为支撑,以绥芬河、东宁等边境口岸为节点,以内陆市县为依 托,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境内境外两个基地一起建,突 出外向型特色,走规模化、集群化、园区化发展之路,巩固对俄开放桥头 堡地位,打造全国沿边开放先导区。主要任务:加快建设对俄经贸合作加 工、商贸、旅游、物流、会展五大产业中心,重点建设哈尔滨江北工业新区、牡丹江经济开发区、绥芬河综合保税区、东宁经济开发区等 18 个境内 园区,积极建设康吉经济贸易合作区、十月区经济贸易合作区、米哈依洛 夫卡工业区等境外园区,形成口岸与腹地、境内与境外优势互补、良性互 动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到 2015 年,建成新型产业基地和内陆走向海洋的开 放经济走廊,在全国对俄经贸科技合作中的领先地位进一步巩固提升。 (八)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充分发挥我省科技、人才、产业和区 位优势,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制高点,

形成相对 集中的高新科技产业开发区,用科学技术进步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主 要任务:充分吸收国内外先进科技资源、管理手段和资金,重点发展服务 外包、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绿色食品加工等高新技术产业, 加快建设哈大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牡丹江和佳木斯高新技术产 业开发区,煤化工、硅基新材料、农产品精深加工、生态保护与开发高新 科技特色产业基地,促进优势产业集聚,扶植特色产业壮大,培育新兴产 业发展。到 2015 年,哈尔滨、大庆两大高新区进入全国一流行列,其他各 类科技园区跨越发展,高新科技产业领先发展,全省产业结构实现战略升 级。 三、统筹部署战略任务,坚持用“十大工程”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 变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我 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性新特征。实施“十大工程”是建设“八大经济区” 的推进措施、重要抓手,充分体现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清晰主线。 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要按照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要求,紧密结 合我省实际,与实施“十大工程”项目相承接、措施相一致。 (一)以推进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一 是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以巩固提高千亿斤粮食产能、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为 目标,继续抓好两大平原水资源调配重点工程,建成一批主要流域控制性 大型枢纽工程,加强

江河湖泊综合治理,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加快先进农 业机械引进和现代农机新技术应用,组建农机合作社等专业服务组织,集 成配套运用先进农机具,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落实耕地保护责任制,加 大土地整理和中低产田改造,加强耕地保护和土壤改良,大规模建设旱涝 保收高标准农田。治理草原沙化、碱化和退化,发展节约型农业和循环型 农业,严格控制化肥、农药、废水等污染,切实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二是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效益,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 健全农业补贴等支持保护制度,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收入。引导农产品加工 业在产区布局,发展农村非农产业,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 三是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围绕粮食、畜牧等农牧产品精深加工,培育壮大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开展跨区域、行业经营,形成优 势产业集群。立足资源和市场优势,鼓励支持龙头企业通过资产联结、契 约联结、服务联结等多种形式,推进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建设,壮大 农牧产品基地。以农牧产品加工大企业集团为依托,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 绿色食品资源优势,加强品牌整合和宣传推介,集中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 的特色知名品牌。四是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良种选育、引进和 推广,加强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培训,大幅度

提高农业生产科技贡献率、成 果转化率、良种使用率和标准化率,强化农业科技服务。建立省级农业综 合信息服务平台,逐步实现农民生活消费、农业生产经营、农村市场流通、 资源环境监测和农业气象服务及灾害防御信息化,强化农业信息服务。建 设以商业性、合作性和政策性金融为主体,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 小额贷款公司为补充的农村金融体系, 探索建立农业担保公司和贷款抵押、 质押方式,大力发展适合农村实际需求的信贷产品,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强化农村金融服务。加强粮食市场宏观调控,建立大型现代化综合粮食市 场,发展大宗农产品交易市场,扶持粮食生产、加工、贸易为一体的大型 企业集团,强化粮食市场流通体系建设。五是发挥垦区示范带动作用。充 分发挥垦区装备、科技、人才等优势,大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利化和信 息化水平,把垦区建成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 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发展特色高效农业,确保垦区粮食生产能力稳 步提升,建成全国最重要商品粮基地。深化农垦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 制度,依托知名品牌,加快农垦企业集团化发展,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 特大型现代农业企业集团,建成全国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选择集中连 片、经济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中心垦区设立市镇,带动周边地区农 业经济快速发展。深入推进场县共建,打破行政壁垒,扩大合作

领域,创 新合作方式,提高合作层次,把农垦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推广到周边农村, 增强国有农场运用先进技术和建设现代农业的引领作用,加快全省现代农 业建设进程。

(二) 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为重点, 统筹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一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突出抓好镇村规划和建设,加快农村泥草房改造, 引导乡村居民适度集中居住,改善农民居住条件。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 工程,全部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强农村公路建设,推进城乡客运交 通一体化。推广利用太阳能、风能、沼气等清洁能源,改变农民生活方式。 加大村屯绿化、垃圾处理、公共卫生等建设力度,搞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二是构建农村公共服 务体系。大力改善农村办学条件,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巩固发展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健全农村医疗服务网络。扎实推进乡村文化 体育设施建设,满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 高农村医疗保险标准,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健全覆盖城乡居 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加大投入力度,确保扶贫开发重点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三是实施农业综 合配套改革。创新土地流转和管理制度,支持种植大户、土地经营专业合 作社、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国有农场等进行土地规模经营,建立完

善县 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推动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大幅度提高土地规 模经营面积和效益。创新财政支农政策体系,增加对产粮大县和粮食产业 项目财政奖励补贴,加大水利、农机、生态、科技等工程补贴力度,不断 提高支农资金比重。创新经营组织形式,扶持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专业 协会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重点鼓励农民兴办农机、水利、农产品营销合 作社,健全合作组织制度,推进示范社建设,为农民提供便捷高效、质优 价廉的各种专业服务。 (三)以推进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工程为重点,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一 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建立国家级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推进优 势和骨干产品升级换代,建设国内最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发电设备、数 控机床制造、现代农机制造和焊接基地,国内重要的交通运输设备、军事 装备制造基地,做强装备制造业。加快优势资源整合,打造国际知名品牌, 培育壮大粮食加工、畜产品加工和特色食品加工产业,建设具有国际竞争 力的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做强绿色食品工业。重点发展石油化工产业,做 大煤化工产业,积极发展生物化工产业,适度发展有机硅产业,促进化学 工业跨越式发展,做强化学工业。科学有序开发矿产资源,采用先进实用 技术,提高煤炭、石油、天然气采收率,开发煤层气,发展煤转电及热电 联产项目,优化能源结构,建设国家特大型能源产业基地,做强能源工

业。 实施品牌战略,巩固强化抗生素、化学药品优势地位,建设世界级抗感染 药物、国家级生物技术药品和现代中药三大生产基地,做强医药工业。二 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发展风电、水电、生物质发电和太阳能 发电等可再生能源产业,合理开发利用地热,有计划发展核电,提高新能 源消费比重,推动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重点建设高水平国家级新材料产 业基地,打造配套性强、附加值高、拉动力大的优势特色产业群,推动新 材料产业加快发展。加快推广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工业废物回收利用、余 热余压发电、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等节能环保技术和设备,推动节能环保 产业加快发展。大力推进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品等技术产业化, 推动生物产业加快发展。建设数字集群通信、汽车电子产品、敏感器件和 LED 等生产基地,推动信息产业加快发展。重点发展新能源发电装备、新 能源汽车、飞机和新型农机装备产业,建设高档重型数控机床、高端工量 具及轴承、冶金石化装备和大型铸锻造件基地,实现本地化、成套化、批 量化制造,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三是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加快 企业重组,积极推进企业跨国界、地区、行业、所有制战略整合,增强综 合竞争力。支持央企发展壮大,提高地方企业吃配能力,带动地方经济特 色发展。推进省属重点企业资本运营,延伸产业链条,密切上下游企业和 配套企业联系,促进产业

协调,降低配套成本,组建大型企业集团,提高产业整体实力。扶持引导拥有自主专利技术、资本运作水平高、市场开拓 能力强、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和为大企业配套服务发 展,加快推进产业集群化,提升工业经济整体实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是构建和完善现代产业体系。着眼于为建设“八大经济区”提供有力支 撑, 按照国家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要求, 紧紧围绕 “十 二五”时期产业发展方向和政策导向,充分发挥我省产业发展优势和潜力, 进一步加大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力度,着力推进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切实提 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以工业硅、多晶 硅、太阳能电池组件、逆变器等配套产品和太阳薄膜电池为重点的光伏新 材料产业;以碳纤维及复合材料、白光 LED、LED 用衬底晶圆、改性工程塑 料等为重点的新材料产业;以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 为重点的生物产业;核电、风电、燃气轮机等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新型 农机装备制造产业;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产业;绿色食品产业;矿产钢铁产 业;煤化工和石油化工产业;林纸产业等“十大产业”。经过五年努力, 初步形成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 现代产业体系。 (四)以推进现代交通网络建设工程为重点,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 力。一是加快公路设施建设。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e1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