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专插本政治论冲刺资料重点记忆

更新时间:2024-06-02 06:0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2年广东专插本《政治理论》LHY1416重点记忆

(注:此资料为原创,在充分分析历年真题后选出以下知识点作为记忆的重点知识点,其中

2011年版命中大部分考试大题目,取得75分的好成绩!)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也就是 “使中国革命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也就是使马克思主义“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即指导作用):

(1)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

2、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3、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三个代表”概括地说,就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3、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4、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5、“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1)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 (2)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保证。 (3)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是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2、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3、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基本要求和重大意义

1、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之一,其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

3、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

4、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全面推进各方面建设,促进各环节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5、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

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1)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答:1、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它们既是一脉相承又是与时俱进的,是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

(1.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全党的指导思想。

2、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把握时代主题,抓住历史机遇,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4、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以上四点在详细阐述时则需回答]

5、这四个理论成果,前者为后者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后者在前者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它们辨证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2)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植根于人民的政治立场。

(3)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3、这一理论体系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第二章

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 ?

基本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重要意义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第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第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第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为什么说事实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

1、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创造性理论,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

2、改革开放以来,党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坚持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始终的是实事求是。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最本质的东西。

为什么说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

1、走自己的路,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处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的根本要求。 2、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3、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要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但不能照搬其他国家的做法,不能丢掉本身制度的优越性。

4、走自己的路,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需要根据变化了的实际不断发展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使之具体化和深刻化。

5、走自己的路,意味着对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突破,也意味着开拓创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如何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 1、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去寻找事物内部的规律性。

2、解放思想,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3、与时俱进,要求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4、求真务实,是要坚持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的根本要求。

5、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 也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内容。

6、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7、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与时俱进,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一切从发展变化着的实际出发。 8、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求真务实,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9、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目的和归宿都是实事求是,是一脉相承的。

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为什么要继续解放思想? (为什么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1、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继续解放思想。 2、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

3、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4、改革开放30年来,在实践上的发展,理论上的突破,工作上的进步,都是解放思想的结果。

5、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在新世纪新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才能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第三章

如何理解近代中国革命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间的关系?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2)没有两次国共合作的实践,就没有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

(3)没有建立和巩固农村根据地的实践,就不会有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 (4)没有革命战争的实践,就不会有建立人民军队和关于军事战争的理论。

(5)没有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中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实践,就不会有党的建设的理论。 总之,没有近代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就不会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新民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1、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问题。

2、新民主民主革命不能由任何别的阶级和任何别的政党充当领导者,只能和必须由无产阶级及其正常充当领导者。

3、无产阶级有自身的特点和优点:

第一,身受三重压迫,形成了中国无产阶级坚决的斗争性和彻底的革命性。 第二,分布集中,有利于队伍的组织和团结。

第三,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有利于形成亲密的联盟。

4、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是在与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斗争中实现的。

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

1、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

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2、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

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1、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

2、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包含两个联盟:一个是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广大知识分子及其他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农联盟;另一个是工人阶级和非劳动人民的联盟,主要是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第一个联盟是统一战线的基础,第二个是统一战线的必须。 3、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是革命战争的主要形式。

4、党的建设,包括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加强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是党领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必须。

5、三大法宝之间的相互关系:

(1)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2)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的实行者。 (3)三个法宝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相互联系,辩证统一。

第四章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

1、“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3、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

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1、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2、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有三种主要的经济成分: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其中个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这意味着国营经济没有其应有的地位。

3、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随着土地革命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转变。

4、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 综上所述,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社会。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1、在坚持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中,党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这对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保持稳定,促进生产力发展,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进步,意义重大。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避免了改造期间可能发生的剧烈社会震荡和经济破坏。 3、进行和平改造,解决了诸如实现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和平过渡与消灭剥削制度这类矛盾。

如何认识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1、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

2、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社会主义制度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是中国几千年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 4、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胜利,为其他相对落后的国家提供了重要经验。 5、是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

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的客观必然性

1、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社会的经济基础。

2、政治领域发生重大变化,确立了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 3、社会阶级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广大劳动人民成为社会的主人。

4、国际的形式也决定了中国选择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封锁,而苏联向中国伸出援手,因此,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

第五章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主要强调关于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特征,进一步深入到实现共同富裕这个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上。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紧密地结合起来,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与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1、1992年邓小平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强调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 2、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3、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决不能长期建立在生产力水平低下和贫穷的基础上。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这是对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

4、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是维护和平和稳定的力量,是世界和平力量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的发展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新的推动力量。

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因在经济建设方面缺乏经验而模仿苏联的模式,缺乏创造性和独立自主的能力。 2、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毛泽东就向全党提出要探索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走出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

3、毛泽东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同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和如何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相联系的。

4、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初步探索中提出的许多重要思想的观点,尽管有的还是不够成熟设想,有的并未付诸实施,有的后来也没有能坚持下去,但它们都为后来的探索做了开创性的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同时也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提供了良好的开端,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基础。

为什么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2、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才能实现自己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承担起自己的历史责任,中国的问题都要依靠发展。 3、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是人民得到最多实惠的时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这些历史性成就充分证明,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方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如何理解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党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2、中国共产党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

3、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

的基础之上。

4、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不断完善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5、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必须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6、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还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 3、“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基本途径。 4、“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是实现现代化目标的领导力量、依靠力量。 5、“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实现现代化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内容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四有”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的利益问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1、邓小平曾指出:我们现在搞的社会主义是“不够格”的。初级阶段是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

2、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我国只能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在我国,要改变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的基本状况,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实现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

3、社会主义所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是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经济和社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的。一方面,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需要继续完成的历史性任务,我们还要为此付出很大的努力;另一方面,我们又面临着以信息化为标志的新的科技革命的挑战,面临着综合国力竞争中所处的不利地位的压力。所有这些,都决定了我国必须经过很长的初级阶段才能进入生产力比较发达、社会主义制度比较成熟的阶段。

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

1、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处理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关系,把二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统一起来。

2、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贯通、不可分割。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一方面,必须充分认识四项基本原则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不断获得新的内容,另一方面又必须在改革开放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3、毫不动摇的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把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最可宝贵的经验,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

如何理解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

1、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制定的民主革命的纲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是党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最低纲领。

2、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辨证统一。最高纲领为最低纲领的制定指明前进方向,最低纲领为最高纲领的实现准备必要的条件。

3、坚持两者的统一,就是坚持理想与现实、方向和道路、目的和过程、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等方方面面的统一。

4、科学阐明和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是党在理论上政治上清醒和成熟的重要标志。

如何理解“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联系和区别?

1、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开始达到小康水平,在此基础上,党十六大提出了在21世纪的前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两者的联系:处于“三步走”战略中第二步走向第三步的战略阶段,即小康阶段。 3、两者的区别:

(1)总体小康,指总体上达到小康;全面建设小康则是21世纪前20年要达到的目标。

(2)总体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则是将目前的小康社会发展成为更高水平,较全面,发展较平衡的小康社会。

如何理解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十六大从我国总体上实现的小康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这一实际情况出发,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七大在此基础上,对我国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新要求既与十六大的精神相一致,又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

为什么说党的基本路线是兴国、立国、强国的重大法宝?

1、党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证明,党的基本路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群众的幸福线,是兴国、立国、强国的重大法宝。

第七章

如何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1、改革开放是党在时期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

2、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

3、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2、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稳定是前提,做到在政治和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3、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改革和发展要始终注意适应国情和社会的承受能力,要统筹安排改革和发展的举措,以保持稳定,促进改革和发展。

4、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人民群众是改革发展的主体和动力,是稳定的力量源泉和深厚基础。

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1、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不可分割。

2、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我们必须将对外开放的立足点和归宿点放在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上。

3、对外开放可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离不开对外开放,我们绝不能闭关自守、自给自足。

第八章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基本依据:

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2、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公有制经济的范围: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非公有制经济 ?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 ?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市场经济的要求市场主体多元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 2、通过竞争,促进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

3、外资企业会带来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还有一些与社会化生产规律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和资本组织方式。

七. 按劳分配与多种分配方式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

社会主义之所以必须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的决定的。

?

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体现

1、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分配领域中主体的分配原则

2、按劳分配是公有制经济内部主体的分配原则 多种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生产要素的分类:一类是各种物质生产条件,另一类是人的劳动。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不同分配形式: 1、 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2、 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 3、 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

社会保障体系

1、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制度。 2、以经济发展为基础,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合理地确定保障方式和标准。

3、现有社会保障制度: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并且承认和允许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

第一,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不同。

第二,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差距和富裕

程度的不同。

第三,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

第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

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党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为前提。 2、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

3、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都要求我们必须“好”字当前,“好”中求“快”。 4、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问题无足轻重,是要着力于“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

为什么要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新型国家,一般来说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

1、 当今的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2、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

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 3、 有没有创新能力,能不能进行创新,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4、 我国科技的总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为此必须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力提高

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1、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内需

1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2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3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

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是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3、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主要表现在:它同信息化等现代化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4、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要紧紧抓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要性、必然性和原则、要求、重要途径(重大意义)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以节约使用能源资源和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

1、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要性: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得到加强,同时人民群众对生产生活环境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2)我国的经济增长基本是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上,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逐渐成为中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3)如果不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不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放到更重要的位置,不加大保护环境的力度,生产环境会越来越恶化,这不仅将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而且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因此,必须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性: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 第一、 我国人口多给资源环境带来重大压力;

第二、 我国资料相对不足、资源消耗高、资源利用效率低已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第三、 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威胁着人的自下而上的发展。 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则:可持续发展 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1)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2)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 (3)加大节能环保投入。

(4)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促进生态修复。 5、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大幅度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物排放、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九章

如何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1、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坚持我国民主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才能有可靠的保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核心在于坚持党的领导。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与人民民主、党的领导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绝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是对立起来。

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

科学内涵

1、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个人意志而改变。

2、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 3、宪法和法律是实施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

?

重要意义

1、依法治国是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4、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团结和民主是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

3、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一种社会主义的新型政党制度,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党制或多党制有根本的不同。具有如下特征:

(1)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2)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目标,都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准则。 (3)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 (4)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

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大制度的政体?

?

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

1、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同我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斗争中的一个创造。

2、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革命传统的一种形

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3、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就是要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4、坚持人民民主专政,首先要坚持国家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5、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充分履行国家政权的专政职能。

?

坚持和完善人大制度的政体: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2、实践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最高实现形式,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

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011年-34题)

1、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实行这种制度,体现了我国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发展要求。

(1)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存在和发展,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依据; (2)近代以来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基础; (3)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人口分布格局,各地资源条件和发展的差异,是区域自治的现实条件。 3、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把民族因素与区域相结合,把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相结合,把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相结合,是党和各族人民的一个伟大创举。

为什么要加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

1、基层民主是我国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各阶层人士,在城乡基层政权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基层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的民主权利。它不仅是一种基层自治和民主管理制度,而且作为国家制度民主的具体化,是社会主义民主广泛而深刻的实践.

2、党十七大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一方面,发展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另一方面,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有利于提高全民的民主素养。

第十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及其相互关系(2011年-33题)

?

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

相互关系:

1、马克思主义是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共同理想是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2、这四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3、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提炼和概括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

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2012年新增考点)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1、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创造生产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要地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2、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 3、要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的为重点,在关键环节上实现新突破。 4、办好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

5、要按照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1、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民主法治,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民主,实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广泛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

3、公平正义,就是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4、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5、充满活力,就是尊重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 6、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 7、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这六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总体特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理论意义

1、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3、是对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

现实意义

1、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2、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3、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4、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

总之,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

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

指导思想

1、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发展全局。

2、按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以解决民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

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2、坚持科学发展。(工作方针)

3、坚持改革开放。(主要动力) 4、坚持民主法治。(重要保证)

5、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重要条件)

6、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我国已经进入改革深刻发展的关键时期,空前的社会变革,给国家发展带来巨大活力,也带来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 2、是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通过和谐社会建设,为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和风险提供保障。

3、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实现、维护、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是党实现执政历史任务的重要条件。

加快推进以解决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2011年-36题)

1、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其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

2、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发展教育是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

3、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 4、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

5、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一项重要社会制度,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6、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健康是国民素质的重要体现,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 7、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社会稳定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

第十二章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意义

第一,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用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 第二,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第三,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政策灵活性。

第四,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第五,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1、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2、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之一。 3、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胡锦涛针对新世纪新阶段的提出了新的对台方针政策 第一,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 第二,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第三,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 第四,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

第五,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 第六,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第十三章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宗旨和基本原则

? ?

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基本原则

第一,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第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第三,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 第四,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

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目标。

第一, 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

根源。

第二, 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第三, 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 第四, 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第十四章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

?

内容

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联盟。

1、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2、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范围:一个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和基础;一个是大陆范围以外的,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

基本任务

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和平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正确理解工人阶级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

1、我国是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了工人阶级在国家的领导地位。

2、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以来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 3、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动力。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岗位流动加快,但这些变化没有改

变中国工人阶级作为国家主人的地位。

如何理解“四个尊重”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方针?

1、党的十六大强调:“必须尊重劳动(核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这要作为党和国家的一些重大方针在全社会认真贯彻。

2、在全社会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是时代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3、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是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具体体现。 4、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目的在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5、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有利于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社会主义时期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1、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2、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政治前提和基础。 3、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根本保证。 4、各民族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

1、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经验证明,在党的领导下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革命和建设胜利的重要保证,是党在政治上的一个巨大优势。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统一战线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在新世纪,统一战线作为党的一个重要法宝,应该加强和扩大,绝不能丢掉;作为党的一个政治优势,绝不能削弱;作为党的一项长期方针,绝不能动摇。

3、统一战线历来是为党的总路线、总任务服务的。在新时期壮大爱国统一战线,促进各方面关系的和谐,对于增进团结、凝聚力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何认识在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国防和人民军队建设的重要意义?

1、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为适应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史任务的新要求,胡锦涛对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做

出了“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科学定位。 第一, 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

第二, 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 第三, 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 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2、因此,在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国防和人民军队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 第二,人民解放军是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 第三,人民解放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第十五章

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两个先锋队)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是因为:

第一,中国共产党是以工人阶级为基础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第二,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

第三,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2、中国共产党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是因为:

第一,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相一致。 第二,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内在要求。 第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也是党以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的必然选择。

3、“两个先锋队”是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党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前提;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党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必然要求。

坚持党的领导为什么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1、坚持党的领导和改善党的领导是辨证统一的。改善党的领导所要解决的是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更好地实现党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问题。

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这是因为: 第一,只有改善党的领导,党才能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带来的严峻挑战。 第二,当代中国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三,从党的自身状况看,党的实际状况同使命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出现了很多问题,必须通过改善党的领导加以解决。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重要性(重要意义)(2011年-35题) 1、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 2、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能否长期执政的关键所在。

3、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怎么样才能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1、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2、必须加强以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重点的作风建设,加强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

为什么说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

1、这是党执政后始终面临和不断探索的一个重大课题,结合实际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这是党应对机遇和挑战、完成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

2、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关系党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要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改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健全领导体制,才能以此带动全党,使党的工作始终符合时代要求和人民精神。

如何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富裕,实现民族复兴。

第一,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二,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三,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凝聚人民力量,共建美好未来,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四,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dl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