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无行

更新时间:2024-02-19 12:12: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篇一:2015南方时评

让公众对阅读真正产生兴趣

2015-08-14 08:33:09来源:南方日报作者:潮 白

在读书面前,尽管自认为是“骐骥”,也还是应当摆出“驽马”的姿态。无他,读书没有半点儿捷径可走,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不要以为依赖搜索引擎就可以弥补读书不足的底气。一年一度的南国书香节今天开锣了,本届以“阅读无处不在”为年度口号。这是个在其他场合也常能听见的说法,该是为书香节所借用。按我的理解,这话的意思大抵说读书不用那么小资,非要与什么慵懒、午后阳光、泡壶茶或冲杯咖啡之类为伍,而应该是件比较随意的事情,就像唐朝的李密一样,趴在牛背上也能津津有味地阅读《汉书》,而且读得入迷。也就是说,不用因为书籍的神圣而使读书变得矫情。

阅读诚然无处不在,但阅读所能带来的成效更无处不在。有一套歌诀不是叫“书中自有”什么嘛,然而正像一部二十四史不仅仅是某个权威人物定义的“贪污史”而是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一样,书中也不只有“千锺粟”“黄金屋”“颜如玉”那几样。比如晋朝有个痛改前非的典范叫做周处,这个人从小横行乡里,乡邻将他与当地的南山猛虎和长桥恶蛟并称为“三害”。周处发奋改过自新,就是从“折节读书”开始。又比如对于官员而言,还可以避免出丑。张之洞55岁大寿时收到不少贺词,其中以周锡恩的最为他所青睐,“大为激赏”到什么程度?来个客,张之洞“必引观此屏”。谁知一个显然是读过不少书的机要文案说那篇东西眼熟,很像龚自珍的文字。张之洞翻检龚自珍集,果然找到一篇《阮元年谱序》,“两两比对,则全抄龚文者三分之二,改易龚文者三分之一,而格调句法,与龚文无以异也”。张之洞感慨道:“周伯晋(锡恩字)欺我不读书,我广为延誉,使天下学人,同观此文者,皆讥我不读书,伯晋负我矣,文人无行奈何。”

张之洞27岁就中了探花,被授翰林院编修,自云不读书显然是受骗之后的自嘲,但现代很多人恐怕是真不读书了。上半年进行的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告诉我们,2014年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6本。留心一下就会发现,几年来的这个数字都是4本到5本之间波动。而与之相映但不成趣的是,韩国是11本,法国是20本,日本是40本。当然,我这是转引的数字,不知道其中有没有“崇洋媚外”的成分。1年365天,取最高值来平均,意味着73天也就是两个半月才看一本书。账可能不该这么算,加上网络阅读也算阅读,不一定非得读传统的纸质书,但是这个数据还是忒可怜了些,毕竟像我这种不那么适应新媒体阅读的,全国也还有好几亿人吧。所以,书香节的主要使命,在我看来未必是着重推介读什么书,而更应该强调如何读书,读书的方式方法,让公众对阅读真正产生兴趣。

当然,无论怎样的外力推动,读不读书、读多少书,完全在于个人的自觉和刻苦,自觉的程度同时决定了刻苦的程度。古人因为读书有“头悬梁,锥刺股”的,有“凿壁偷光”的,有“囊萤映雪”的,用《三字经》的概括叫做“彼不教,自勤苦”,阐释的就是这层道理。当代有一些人看不出这层道理,在古人的行为上钻牛角尖,嘲笑他们真是愚笨得可以,脑袋既然都耷拉到拿锥子扎大腿了,困成那个样干脆就睡,硬撑着干什么呢?对这样的所谓“新解”,甭跟他废话,告诉他不要自以为比古人聪明足矣。荀子的《劝学》我们都熟悉,其中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更是耳熟能详的名句。倘若我们把荀子揭示出的浅显道理付诸实践,会发现如何受益无穷。比如今人每视二十四史为典籍大山,以为读了有多了不起,实际上瞿兑之先生早就说了:“能看毕二十四史殊不为难,然肯用此功者殊不多见。”想一想,中华书局的标点本二十四史,不过区区240余册,还不算厚,读一遍有何难哉?“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在读书面前,尽管自认为是“骐骥”,也还是应当摆出“驽马”的姿态。无他,读书没有半点儿捷径可走,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不要以为依赖搜索引擎就可以弥补读书不足的底气。

不要把“敢骂”解读为“质疑”精神

2015-09-29 16:54:34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熊丙奇

倡导质疑和批判精神,不是靠鼓励“骂”权威、“骂”教授,而是要倡导说理,独立思考、自由表达,如果经历这起事件,人大这名学生和其他大学生,能明白怎样进行正常的学术质疑和批评,学会理性思考,那也不失一种收获。

人大教授发公开信断绝与“狂徒”弟子关系一事,会有怎样的结果,人大还没有回应——或许是孙教授收回公开信,继续担任导师,或者学校出面给这名学生换一名导师。对这件事,还有值得讨论的地方,其中一点就是,学生该怎样质疑教授、前辈?

在微信圈里,笔者看到很多帖子,对这名敢骂教授的学生,是挺欣赏的,并进而反思大学缺乏应有的包容精神,不允许批评、质疑,为那些年少轻狂的少年受到打压而不满。不少帖子,在论述时,引用了历史上的“狂徒”来加以佐证。其中,很著名的是发生在20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维特根斯坦身上的故事。他的故事,显得特别“狂”——维特根斯坦的剑桥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由三个国际学术大师组成:罗素、摩尔、魏斯曼。三个人在答辩前,一直漫无边际地讨论着维特根斯坦的博士论文里的问题。时间很长了,还没有哪个开口问“博士生”维特根斯坦一个问题。终于,罗素开口了,他却是转向摩尔的:“摩尔,你必须问他几个问题,你是教授。”摩尔表示,还没有弄懂维特根斯坦的问题。这时,维特根斯坦含笑走到摩尔与罗素面前,拍拍他们的肩膀,笑着说:不要担心,你们永远都弄不懂这些问题的。

论者认为,如果维特根斯坦遇到中国教授,被“嘲讽”的教授们,肯定不会让其博士论文通过。这种判断显然太武断。这个故事,是在学术范畴之类的“狂人”故事,维特根斯坦“狂得”令人羡慕,学生写出了高深的著述,教授们看不懂,懂得基本学术道理的教授们,还是知道对学术的敬畏的。事实上,我国历史上出现的“学术狂人”的故事,也多在学术范畴,发“狂语”的人,多有真才实学,而且,周围的人也认可其真才实学,于是也接受其“目空一切”。

把这些“狂人”的故事,用在人大这名骂学院、骂教授的学生身上,根本就是牛头不对马嘴,这种把敢骂塑造为有质疑精神的做法,反而对构建健康的学术环境不利。姑且不说这名学生是否已取得那些“学术狂人”般的学术成果,就是分析他“批评”教授的观点,也不是什么学术批评,基本上就是谩骂,比如,“千万别来我校,现在让北大来的垃圾老师毁了牌子。”学生批评教授“垃圾”可不可以,当然可以,但你要拿出论据,要有严密的论证,而不能“说你垃圾,你就是垃圾”。

但这样“骂”教授的学生,还被一些人认为有难能可贵的质疑精神,这暴露出两方面问题,一是社会舆论对我国的大学教育,大学的教授,有诸多不满,因此,借此发泄不满情绪。我国的大学教育和大学教授确实有很多问题,但是,这需要有理有据的分析,不能不问对错,只问立场,对凡是骂教授、骂大学的,就喝彩——这只会制造对立情绪,而难以倡导说理。二是批判质疑精神的缺失。讨论问题,没有正常批判、质疑的规则,把质疑、批评变异为谩骂、口水战,习惯扣帽子和打棍子。近年来,有网友在网上发言、跟帖,就爱“喷”,而且属于“喷粪”,语言低俗不堪。有的学生,误以为这也是批评和质疑,在自己发表意见时,挂在嘴边的也是这些语言。

笔者并不赞成导师通过公开信方式,“断绝”师生关系这种做法——应该通过正常的程序,按学校规则处理——但是,却认为导师对学生无理谩骂学院、教授,是有权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的。

倡导质疑和批判精神,不是靠鼓励“骂”权威、“骂”教授,而是要倡导说理,独立思考、自由表达,如果经历这起事件,人大这名学生和其他大学生,能明白怎样进行正常的学术质疑和批评,学会理性思考,那也不失一种收获。

慈善首先是一种生活方式

2015-07-21 10:47:53来源:人民日报作者:范正伟

将慈善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我们才不会周末跑到山区奉献爱心,平时却对身边的同事冷若冰霜;我们才不会一边行贿受贿偷税漏税,一边借慈善来体现社会责任;我们才不会在居高临下的慈善中,随意消费人的感情和自尊。

上周末,一篇题为《这个世界会好吗?——我被万科慈善豪车队殴打始末》的文章刷屏微信朋友圈。当事人唐林撰文自述称,其驾车前往西藏进行公益慈善活动的旅途中,险些被“万科慈善豪车队”逼下悬崖,此后又被车队多人殴打。一起交通事故,因为众多“标签”持续发酵。

尽管是“冲突”还是“围殴”尚在争论,尽管质疑唐林炒作的声音仍然存在,尽管万科连发声明向唐林无条件道歉,但抛开这些具体细节,已经披露的事实足以令人深思:为何一趟慈善之行,演变成开斗气车的危险之旅?为何两队爱心人马,不是彼此扶持而是怒目相向?毫无疑问,这一事件之所以广为关注,很大程度与“慈善”二字有关。这些年来,从陈光标的高调慈善,到成龙的裸捐风波,“慈善”一词变得流行而又敏感。一方面,它似乎更多地成了成功人士的“专利”,以至于在上述事件中,有人嘲讽“开个破皮卡,还去西藏做慈善”;另一方面,慈善似乎成为一个独立选项,与生活的其他方面割裂开来,似乎只有捐款捐物才是慈善,似乎只有在特定时空才有慈善。慈善和日常生活成了“两张皮”,甚至慈善与不善之举“并行不悖”,不仅对比强烈,也让人心生感慨。

那么,究竟何为慈善?慈善又该何为?

不可否认,慈善有经济性的一面,比如有“避税”的动因,甚至不排除“广告”的动机。但根本上来讲,慈善的价值更在于伦理性,“怀有仁爱之心谓之慈,广行济困之举谓之善”,慈善是一种基于人性光辉的选择。而这种人性光辉,总是由内而外、由近及远地普照。因此,中国的《孝经》中才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西方的古老谚语才讲,“慈善始于家庭”。从身边的人开始理解慈善,从能做的事开始践行慈善,让慈善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恐怕才是慈善的初衷所在。

将慈善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我们才不会周末跑到山区奉献爱心,平时却对身边的同事冷若冰霜;我们才不会一边行贿受贿偷税漏税,一边借慈善来体现社会责任;我们才不会在居高临下的慈善中,随意消费人的感情和自尊。

将慈善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在做慈善时,才不会滋生道德优越感,陷入施恩求报的烦恼中;才能认识到,慈善并非单纯给予,而是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获得了内心的充盈;才不会把慈善当作一种手段,甚至陷入意识形态的纷争。

将慈善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我们才不会“论迹不论心”,将慈善行为异化为物质比拼,单纯以钱财的多寡论英雄;才会在面对炫耀式、作秀式慈善时,有自己的清醒判断;才能在关心别人做什么的同时,更聚焦于自己可以做什么。

生活可以有“诗和远方”,慈善却不该有“灯下黑”。现代慈善的一大特点,就是把慈心善行落实到日常生活当中,使之成为公民的一种爱心表达、一种社会责任、一种生活方式。慈善作为一个人良知良能的体现,其最可贵的价值,不仅在于做了某件大事,更在于它充盈于身边的一件件小事。老弱病残过马路时的“随手一扶”、邻里矛盾纠纷时的“随手一劝”、看见路边垃圾时的“随手一捡”,这些何尝不是慈善?下雨了,你走在路上,陌生人关心你,与你共撑一把雨伞;夜里,前路漆黑,你胆怯不敢前行,他人为你点一盏灯引路,这些又何尝不是慈善?

有学者指出,基本完成工业化之后的国家,如果能够兴起广泛而持续的慈善运动,整个社会就会实现稳定的转型和提升。近些年来,从网络助学到免费午餐,从爱心义卖到公益书屋,越来越多的“微慈善”,不断丰富着人们对慈善的认知、诠释着“友善”的核心价值观。这种具体而微的慈善,正是慈善的真谛和力量所在——慈善需要的不仅是“富人之力”,更

前提,则是让慈善成为现代公民的内在价值选择,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方式。

篇二:语文试题

2011级初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

语 文

本试卷包括两道大题,共28道小题。共6页。全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

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考生务必按照考试要求在答题卡上的指定区域内作答,在草稿纸、试卷上答

题无效。

一、阅读(60分)

(一)名句积累与运用(15分)

1.大漠孤烟直,□□□□□。(王维《使至塞上》)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3.□□□□□□□,□□□□□□□。仿佛梦魂归地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李清照《渔家傲》)

4.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5.王湾《次北固山下》中“□□□□□,□□□□□”两句天人两合,物我一理,表现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的自然规律,殷璠也在《河岳英灵集》赞其为“诗人以来少有此句”。 6.杜甫作为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多表现出“对中兴济世的热切,对生灵涂炭的悲悯”。在安史之乱中寓居成都而写下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

□□□□□”两句便表现了这种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7.任何英雄人物都不能凭空地创造历史,都是要受着时代制约的,事业的成功离不开条件和机遇。杜牧在《赤壁》中,借评论历史而阐发自己“时势造英雄”见解的诗句是:□□□

□□□□,□□□□□□□。

8.“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这种恪尽职守、忠义不悔的精神,使无数仁人志士成为国家危难之时可倚重的贤臣良将。诸葛亮在《出师表》中“□□□□□□□,□□□□□

□□”的表述,便很好地诠释了对蜀汉王朝的忠诚。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9. 本文作者是 (朝代)的文学家(人名)。(1分) 10.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水尤.清冽( )②佁然..

不动( ) ③斗折..蛇行( )④隶.

而从者( ) 11. 文章开篇作者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运用了一系列动词详写了发现小石潭的经过。你认

为这样写有何作用?(2分)

12.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句中一个“清”字收尽全篇,道出了柳宗元对

小石潭的整体感受。你认为文中哪里能体现小石潭的这一特点?请结合具体语句简要分析。(2分)

13. 此文写于柳宗元贬居永州期间,含蓄地流露了他寂寞凄怆的心境。但文中多处语句能反

映出其以山水遣兴排遣抑郁的心态,对此请根据文章谈谈你的理解。(3分)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分)

严光传

范 晔

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也。少有高名,与光武①

同游学。及光武即位,乃变

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齐国上言②

:“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

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纁③

,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舍于北军,给床褥,太官朝夕进膳。

车驾即日幸其馆。光卧不起,帝即其卧所,抚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邪?”

光又眠不应,良久,乃张目熟视,曰:“昔唐尧着德,巢父洗耳④

。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

帝曰:“子陵,我竟不能下汝邪?”于是升⑤

舆叹息而去。

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帝从容问光曰:“朕何如昔时?”对曰:“陛下差增于往。”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坐甚急。帝笑曰:“朕故人严

子陵共卧耳。”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⑥

焉。建武十

七年,复特征⑦

,不至。年八十,终于家。

(选自《后汉书·严光传》有删改)

【注释】①光武:光武帝刘秀。 ②上言:上报。 ③玄纁:币帛的代辞,指礼物。 ④“昔唐尧着德,巢父洗耳”句:过去唐尧那样显著的品德,巢父许由听说要授给官职尚且去洗耳朵。意思是有些玷污了耳朵。 ⑤升:登上。⑥ 濑:从沙石上流过的急水。 ⑦特征:征召。

14.解释下列词语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1分) ①少.有高名( )②除.

为谏议大夫( )

15.古代读书人的志向依次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严光唾手可得之,但却不屑一顾。严光的这些精神都表现在哪些方面?(2分)

16.范仲淹曾在《严先生祠堂记》中赞颂严光所为是“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后世在赞颂不绝严光之时,却忽略了光武帝刘秀。请你评价作为一代帝王光武帝在严光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风范。(2分)

(三)现代文阅读(25分)

真名士,自风流

安 黎

《美文》杂志创办初期,我不足三十岁,贾平凹先生不足四十岁。用现在的目光打量过去,完全可以这样说:那时,我们还都算得上年轻。

那几年,贾先生上班骑着那辆咯吱作响的旧自行车,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到单位的楼下,把自行车往墙根一靠,拎起那个黑皮包,摇摇晃晃地爬上楼来。步入杂志社,他并不进入自己的办公室——他的办公桌上,蒙着厚厚的一层灰尘——径直推开了我的房门。把皮包搁在窗台上,或慢悠悠地去和别的同事寒暄,或撕一片稿纸,将其揉皱,攥在手心,急慌慌地奔向厕所。消停之后,他便坐在我对面的椅子上,要么处理手头积压的稿件,要么与我闲聊。中午,我们结伴去街上的餐馆吃饭。饭很简单,十有八九就一碗面,不带菜。偶尔奢华一回,至多每人一碗羊肉泡。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我与贾先生合伙吃饭不下五十次,却从未掏过钱。每进餐馆,他都奋勇向前。传说里的贾先生,堪比葛朗台,异常吝惜钱财。但据我的观察,却并非如此。与我在一起,每遇付账,他既主动又积极,有时候,还颇为霸道与专横。我若抢先一步把钱递给了老板,他并不肯就此罢休,坚决要把我付的钱从老板的手里夺回还给我。深知我的收入远不及他,因此,由我买单,他心里不安。

饭毕,回到我的房间,他躺在沙发上,我躺在床上。或默不作声地各自翻书,或漫无边际地闲扯,或死心塌地地闭目养神。我房间里摆放的那把沙发,是沙发家族里的“老人家”,包装陈旧简陋,内瓤更是糟糕,一根一根翘起的弹簧,有的断裂,有的张牙舞爪,致使沙发平整的表面之下,是千道沟壑万道梁。皮薄的人,一经坐上去,会被那些蓬扎扎的弹簧,戳得根本坐不住。贾先生躺在这样沙发上,无疑很受罪。我屡屡劝他与我互换位臵,他睡床,我睡沙发,但他不为所动。夏天酷暑难耐,房间里没有空调,仅有一台电扇,垂吊在屋顶。热得受不了了,贾先生干脆脱个精光,裸露着光溜溜的身子,惟留一件三角裤衩,遮挡住身体的要害部位。那时候,我孤身一人,办公室里容纳着我全部的生活内容。这间办公室,用途多样,既用来办公,又用来会客,更兼顾睡觉与吃饭。晚上下班之后,办公室很有可能沦落成一间厨房。若厌倦去街上就餐,我就会从床板下,依次拉出一个个的简易灶具,自己动手做起饭来。一个电炉子,一个小案板,一把菜刀,一把炒勺,一只搪瓷碗,一双竹筷子,加上油盐酱醋之类,足以让我凑合着把一顿简餐做熟。

有一天,大约下午五点多钟,尚未下班,我提早溜了出去买烧饼,为晚饭未雨绸缪。拎着买来的烧饼,低着头往回走,却听到有人喊我的名字。只见贾先生跨在自行车身上,脚踩住地,手捏住自行车的闸,朝我挤眉弄眼。他瞄瞄我手中的饼子,明知故问我买饼子干啥?我说我吃晚饭呀!贾先生于是就叫我去他家里吃饭,宣称要亲自做面条给我吃。我反复推辞,坚决不去。但他不依不饶,除了言语上“走吧走吧”个不休,还掉转车头,尾随在我的身后,一直把我追踪至单位的楼下。经不住他的这般诚恳与盛情,我只好随他而去。

贾先生骑着自行车,我坐在他自行车的后座上。自行车颠颠簸簸,在混乱的小街上左拐右突。时值三伏天,地面发烫,空气燃烧,灼得人的皮肤疼痛。

贾先生家的门房,一中年男子上着一件背心,下蹬一双拖鞋,见贾先生推着车子进入了院子,便扯着嗓子问候:平娃,下班了啊?贾先生诺诺着,一副谦卑的姿态。

拿钥匙扭开房门,走进去,发现其住所,为三室一厅。厅不是很大,厅中央立一张桌案。饭时,桌案为餐桌;平时,桌案则是贾先生泼墨习字的平台。来了客人,招呼客人围着桌案落坐,冲一壶茶,与客人侃侃而聊。室内装修过,卧室里铺着红地毯;客厅的墙上,悬挂一副镜框,镜框里镶嵌着他亲笔书写的四个大字:上帝无言。落款“静虚村贾平凹”。静虚村,是他给自己的书房起的名字。

拿毛巾擦了汗渍,给我倒了一杯茶。尔后,贾先生就系起围裙,进入灶房,叮叮咣咣地做起饭来。他的情绪非常不错,甚至有点儿高亢,一边做饭,一边自娱自乐地哼起了歌曲。厨房的门敞开着,我不时跑至门前向里观望。一会儿,看到他正把切好的莲花白,倒向吱吱冒烟的油锅里;再一会儿,看到他正在案板上使劲地揉着一团面;再再一会儿,看到面团已经摊开在案板上,他手握一根擀杖,正在弯腰擀面。

擀面快要完成之时,韩俊芳大姐回来了。韩大姐和我是同事,办公室一墙之隔。韩大姐为人之忠厚,待人之真诚,处人之随和,以及对我关照之无微不至,让我一辈子都为之感怀与感动。韩大姐与我打过招呼,往厨房里一瞥,忍不住地朗笑起来,惊讶连连,唏嘘不已,嘴里发出“咦——,咦——”之声,揶揄贾先生莫不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怎么想起进厨房做饭了?韩大姐笑着对我说:安黎,还是你面子大呀!我和他结婚一二十年了,他进灶房做饭,这还是头一遭呀!

贾先生从灶房里出来,憨憨地笑着。他解下围裙,把围裙递给韩大姐。韩大姐系上围裙,步入灶房,接了贾先生的班,继续完成做饭的任务。饭摆上餐桌,令我颇感意外:除了面条,竟然还炒了六碟菜。这些菜,显然不是贾先生的杰作,而是韩大姐劳动的结晶。围着桌子就餐,韩大姐笑容满面地奚落起了贾先生:既然请安黎吃饭,冰箱里有那么多现成的菜,你不拿出来炒,就单单炒了一个莲花白?贾先生一副无辜委屈的摸样,嘟囔着说:依我的水平,能把莲花白炒熟,已相当不错了。韩大姐给我盛饭,嫌碗太小,于是将碗弃之,特意挑选了一个偌大的菜盆。盆里的面条,层峦叠嶂。韩大姐站起身,不顾盆里能否装得下,端起一碟碟的菜,不容分说,将菜一股脑儿地扣向我的饭盆里。韩大姐在城市生活许久了,但她的身上,永远储存着山里人特有的淳朴与实在,无丝毫的虚情假意。我后来在她家吃过很多次饭,每一回,她都这样盛饭,这样扣菜。吃饭这样,送人东西也是这样。几乎每一次,我去贾先生家,临离去,韩大姐都要把一个鼓鼓囊囊的塑料袋,塞到我手里。常常的情景是,她死死地拽着我的胳膊,拉开冰箱门,把冰箱里的食物水果等等,席卷一空,装入一个食品袋,然后迫使我无论如何都要把那个食品袋拿走。

吃完饭,参观了贾先生的书房,得到一本他主动为我签名的赠书,看到天色已晚,我随之告辞。出了书房,见韩大姐立于客厅,手里拎着早已准备好的一大袋食品,正在笑眯眯地等候着为我送别。

(选自《2013年中国精短美文精选》 有删改)

17.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2分) ①千道沟壑.( ) ②未雨绸.缪( ) ③侃.侃而聊( )④鼓鼓囊.囊( ) 18.有句老话叫做“文人无行”,当然“行”的包含有许多的内容。如“撕一片稿纸,将其揉皱,攥在手心,急慌慌地奔向厕所。”“贾先生干脆脱个精光,裸露着光溜溜的身子,惟留一件三角裤衩,遮挡住身体的要害部位。”你是怎样看待这两件似“无行”,且“不足为外人道”之事的?(3分)

19.文人相轻,是说文人间的互不待见。如,1934年,巴金参与编辑《文学季刊》抽掉了季羡林的稿子,这让季羡林大为不满。但,事情也未必都如此这般。品读下面的两段话,请说一说这是一种怎样的文人间的关系?(4分)

①他躺在沙发上,我躺在床上。或默不作声地各自翻书,或漫无边际地闲扯,或死心塌地地闭目养神。

②只见贾先生跨在自行车身上,脚踩住地,手捏住自行车的闸,朝我挤眉弄眼。他瞄瞄我手中的饼子,明知故问我买饼子干啥?

20.本文记叙的是贾平凹还未出大名时的点点趣事。可即使是当下成了大器,也还是那个“平娃”本色。那么,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本文都记叙了哪些故事?并对这些故事作以简要的评价。(两件事即可)(4分)

21.女主人回来后,对贾平凹先是“揶揄”,再是“奚落”,而贾平凹表现先是“憨憨地笑着”,再是“一副无辜委屈的摸样”。你怎样看待这对夫妻的表现?(4分)

22.作者评价“贾先生外表虽略显木讷,但意识异常通彻透亮。”若以文中的“贾先生诺诺着,一副谦卑的姿态。”“镜框里镶嵌着他亲笔书写的四个大字:上帝无言。落款‘静虚村贾平凹。’”你怎样理解作者何以对贾平凹得出这个结论的?(4分)

23.作者曾说过:“文坛上那些看起来平凡而又平凡,很不像大人物的人,他们有可能才是真正的大人物;贾平凹之所以巨擘陕西翘首全国文坛,与他们做人的方式,与他们为人的品格,息息相关。”请从“做人方式、为人品格”方面,说说贾平凹其人。(4分)

(四)名著阅读(5分)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这里宝玉昏昏默默,只见蒋玉菡走了进来,诉说忠顺府拿他之事;又见金钏儿进来哭说为他投井之情。宝玉半梦半醒,都不在意。忽又觉有人推他,恍恍忽忽听得有人悲戚之声。宝玉从梦中惊醒,睁眼一看,不是别人,却是林黛玉。

宝玉犹恐是梦,忙又将身子欠起来,向脸上细细一认,只见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不是黛玉,却是那个?宝玉还欲看时,怎奈下半截疼痛难忍,支持不住,便“嗳哟”一声,仍就倒下,叹了一声,说道:“你又做什么跑来!虽说太阳落下去,那地上的馀热未散,走两趟又要受了暑。我虽然捱了打,并不觉疼痛。我这个样儿,只装出来哄他们,好在外头布散与老爷听,其实是假的。你不可认真。”此时林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得利害。听了宝玉这番话,心中虽然有万句言词,只是不能说得,半日,方抽抽噎噎的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宝玉听说,便长叹一声,道:“你放心,别说这样话。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

(选自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年版)

24. 选文出自中国古典名著《》,作者是清代小说家 (人名)。(1分)

25. 宝玉挨打是小说前四十回的重大事件,王蒙评点此情节“诉肺腑以后,宝黛的关系

更加亲昵了”。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二人彼此关心,情真意切?(2分)

26. 宝玉挨打卧床将养,看到黛玉来了“叹了一声”,听了黛玉的话又“长叹一声”。宝玉的

两“叹”应该如何理解?(2分)

二、作文与综合实践(60分) (一)综合实践(10分)

27.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完成语言表达。

侯某与庞某签订桥梁挖桩施工协议合同,价格为每根桩2300元,开工后先付一部分工程款,工程结束验收后一次性付清。侯某施工了17根桩,其中完成14根。此时,庞某却突然告诉侯某,协议时错将“每排2300元”写成“每根2300元”了。一排是两根,酬劳减半,侯某不能接受。多次协商未果,侯庞诉诸法律。法院不支持庞某提出的“协议书笔误”一事,判定减去庞某先期已支付的部分款项,责令庞某还应再向侯某支付22530元。后来,庞某以

减掉相关材料费用为由,只愿支付18000元。案子经一年有余,侯某终于讨回自己的薪水。可让他哭笑不得的是,对方支付的竟然是18万枚的一角硬币,重达570公斤。

让人“哭笑不得”的恐怕不仅仅是候某。庞某所为,虽不违法,但实缺德。在《今日说法》中,一位办案警官在某案件结案时感慨地说:“我们这个社会,若没有失信,没有龌龊,没有阴暗,那该将是多么地美好啊!”违法者毕竟少数,并不构成社会主流,可“缺德”者呢?请你为这样的人、这样的现象,开一剂诊治的良方。(不少于120字)

(二)作文(50分)

28.以下作文,任选其一。

作文(1)题目:初中时代,我的青春黄金版

作文(2)阅读下面的材料,选择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有两个被人们关注的媒体采访话题:2013年的“你幸福吗?”2014年的“你的家风家教?”家风家教,往往难一言蔽之。有的严肃规范道德约束,有的舒缓轻松不拘一格。

陈独秀有两个儿子,陈延年和陈乔年。小时候他们生活在安徽老家,后被陈独秀接到上海,但并不在一起生活。陈独秀安排两个孩子白天在外做工,晚上寄宿在《新青年》杂志发行所的地板上。孩子的姨妈看不下去,向陈独秀提出让孩子回家居住。陈独秀说:“那样虽是善意,反而容易生出恶果。少年的人生,就应该让他们自创前程。”

许广平说:“鲁迅经常走到没人的空地方蹲着或睡倒。有一次夜饭之后,睡到黑黑的凉台地上,给四岁的海婴寻到了,也一声不响地并排睡下。

汪曾祺十几岁时,就和父亲对坐喝酒。17岁时给女朋友写信,父亲就在一边帮着出主意。父亲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汪曾祺说:“他的这种秉性也传给了我,不但影响着我和家人、朋友的关系,而且影响了我对所写的人物的态度以及对读者的态度。”

陈、鲁、汪父三位所为,其实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家风家教。父爱如山,有温和也有严厉;身教言教,更是影响深远。

作文要求:

①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结合你最熟悉的生活,抒发你最真挚的情感; ②认真书写,力求工整、美观; ③文章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姓名; ④不少于600字。

篇三:传统 (李建华)Microsoft Word 文档

第一单元经典驿站

(一)《论语·宪问》(二则)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明确?德与言,仁与勇?的辩证关系。

2.能力目标:用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来教育学生做一个真正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3.情感目标: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 教学方法:

采用耐心疏导、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事实上:一种文化也孕育着一种文明。?泱泱大国,礼仪之邦?的东方文明,正是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铸就的辉煌。 当我们掀开那悠久的历史,深入那灿烂的文化,研读那深邃的思想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古代强国,领略到的是堪称世界奇葩的灿烂文化,惊叹的是凝聚着民族智慧的伟大发明。

让美国《人名年鉴手册》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的孔子,其思想博大精深;享有世界级艺术奇观之称的敦煌莫高窟光彩照人;被日本人顶礼膜拜的是传播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僧鉴真。不仅如此,我们的诸子百家的?大争鸣?比欧洲的?文艺复兴?早了两千多年;我们的元杂剧比莎士比亚的剧作早了几个世纪;我们的?芦沟晓月?让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叹为观止。所有这一切都堪称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奇葩、世界艺术的精华。

伟大的祖国:不朽的文化、深刻的思想、精辟的学术,穿越历史的隧道,跨越无垠的时空,影响着的不仅是自己,还有全世界诸多的人们。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让他们的思想点燃我们思想的火花、心灵的明灯。

二、合作探究、探究明理

(一)朗读选文,自学生疑

1、有德者必有言: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2、以德报德: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二)、理解文意,学习释疑

1、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一定有善言,有善言的人不一定有德行。有仁德的人一定有勇气,有勇气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这一章解释的是言论与道德、勇敢与仁德之间的关系。这是孔子的道德哲学观,他认为勇敢只是仁德的一个方面,二者不能划等号,所以,人除了有勇以外,还要修养其他各种道德,从而成为有德之人。

2、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用正直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三)、师生交流,点难拨疑

1、为什么说?有德者必有言?呢?

一个人有德行,有修养,就一定会有好的言论、好的著作传世,可是反过来,一个有好的言论、好的著作传世的人却不一定就很有道德、修养。勇和仁的关系也一样。一个有仁德的人一定有勇气,这种勇气是指大智大勇,而不是打架斗狠的匹夫之勇。反过来说,一个有勇气的人却不一定有仁德。

这里最值得注意的是?有言者不必有德?一句。它成了后世说?文人无行?的理论依据。一个文人,一个著名作家,他当然是非常?有言?的了,有的甚至是?著作等身?,但却并不一定有好的道德修养。这就是所谓?文人无行?的现象。 当然,说?文人无行’?并不是说所有的文人都没有德行。这正如说?有言者不必有德?的?不必?是不一定一样。不一定有德,也就不一定没有德,所以,也有?有言者?又有德的情况。

勇与仁的关系也是这样,?勇者不必有仁?,也不排除勇者也有仁的情况存在。 从愿望来说,我们当然是希望有言者又有德,有勇者又有仁的了。

2、?以德报怨?是道家思想,孔子主张?以直报怨?,你赞同哪一种抱怨方式?为什么?

社会需要宽容,但是不能一味的宽容,而应该区别对待,这个社会上总是有很多阴暗的人与事,但是同样这个社会上还存在着善良与正义。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依靠着陌生人的善良,那么我们就用善良来回报这个社会。

还要用?以直报怨?的态度来对待这个社会上的丑恶与黑暗,而对于那些微不足道的伤害,统统一笑风云过吧,冤冤相报何时了,太过于计较的话岂不是很累。

(四)、共同研讨,反思学习

1、一个有道德的人一定有精妙的言论,这是言行一致;但有精妙言论的人未必都是有道德的人,因为生活中难免有心口不一的奸佞之人。一个仁者一定有大勇,无私无畏,见义勇为;而勇者却不一定有仁,有的人惊世骇俗,一朝之忿而不顾身家性命,这只是匹夫之勇,是血气方刚之辈。?德与言,仁与勇?的辩证关系在这里被孔子一言道破。

2、报德、抱怨是人们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其实这是一个做人的原则问题。孔子主张?以直报怨?以直道而行,是主张明辨是非的。

(五)熟读成诵

三、检测反馈、拓展应用

1、读下列诗歌: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留得心魂在,残躯付劫灰。

青磷光不灭,夜夜照燕台。

这两首诗壮怀激烈、气贯长虹、曾激励国人志士的悲壮诗,让后人无论如何也无法和中国人人所不齿的卖国贼,大汉汗——汪精卫联系起来。谁能够知道,这样的大汉奸,却能够写出这样的爱国诗?历史就是和我们开了这样一个大大的玩笑,也佐证 ?有德者不必有言?的正确性,质疑了?文如其人?的正确性。

在生活中,你能分辨言行一致、或心口不一的人吗?怎样才能成为言行一致的人?

2、蒙牛乳业这两年通过成功的事件营销,行业地位逐渐建立起来了。但当年牛根生和同事们创立的过程却是九死一生,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各种困难,而且,其中大多数困难还是竞争对手人为制造出来的。所以,在采取什么竞争哲学这个问题上,

牛根生应该是很有发言权的。他在阐述?小胜凭智,大胜靠德?的座右铭时,讲了一段非常精彩的话:

?其实就是’与自己较劲’!发生任何问题,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因为改变自己容易,改变别人难。假使矛盾双方的责任各占50%,那么,你先从改变自己开始。当你主动改变后,你会发现,对方也会跟着改变,而且这种改变不是同比例的,往往你改变10%后,他会改变30%,真所谓’你敬他一尺,他敬你一丈’。万一你改变了50%以后,对方还是一点不变,怎么办呢?你还是要坚持’与自己较劲’,因为95%的情形不是这样的。当你无数次地’与自己较劲’后,回头再看,大数定律的效能就显现出来了:你通过改变自己而改变了世界!?(《人力资本》)

这不仅仅是不主动做坏事,而且是主动让步,近于主动做好事了,牛根生这个说法,其实是对以直报怨或以德抱怨战略的最好注解。每天抱怨自己的经营环境恶劣,以至于无法让他们在经营中保持基本的诚信原则的人潜心读一读蒙牛创业的历史,应该会有所启示。

现实生活中,怎样才能做到?以直报怨?或?以德抱怨?,宽容地对待别人?

(二)《论语·卫灵公》(1、2则)

李建华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教诲,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2. 能力目标:用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来教育培养学生 ?仁爱孝悌?、?重义轻利?、?谦和礼让?、?真诚守信?等各方面的美德。

3. 情感目标: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提高学生道德修养,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

教学方法:

采用自学感悟、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由于孔子对现实人生和社会生活有很深刻的认识,《论语》中颇多言简意赅、富含哲理性和启发性的语句。它对很多文化名人产生深远的影响。毛泽东很喜欢《论语》,曾经借用《论语》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话给他的女儿们取名为李敏、李讷,希望她们成为少说空话,多做实事的人。

二、合作探究、探究明理

(一)朗读选文,自学生疑

1、子曰:?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通?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2、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二)、理解文意,学习释疑

1、孔子说:可以跟他交谈而不跟他交谈,这是失去了可以交谈的人。不可以跟他交谈而跟他交谈,这是浪费言词。明智的人既不失人又不失言。

(可以同他谈的话,却不同他谈,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谈的话,却同他谈,这就是说错了话。有智慧的人既不失去朋友,又不说错话。)

2、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三)、师生交流,点难拨疑

?杀身成仁?被近现代以来某些人加以解释和利用后,似乎已经成了贬义词。我们应当怎样理解呢?

其实,我们认真、深入地去理解孔子所说的这段话,主要谈了他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自古以来,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四)、共同研讨,反思学习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dab.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