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讲义完整

更新时间:2024-06-08 13:1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 1 页 6/16/2015

外国教育史

远古教育阶段:原始社会的教育(300万年前~公元前3000年) 古代教育 中古教育阶段:奴隶社会的教育(前3000年~公元5世纪,即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近古教育阶段: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476~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资本主义形成时期(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近代教育 资本主义发展时期(1789年~1871年巴黎公社) 进入帝国主义时期(1871年~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二战结束 现代教育 二战结束~ 文明古国和古希腊的教育 第一节、文明古国的教育 一、外国最早的学校

人类最早进入奴隶制社会的文明古国主要是埃及、巴比伦、亚述、印度、中国。一般认为古埃及建立的学校是人类最古老的学校。

1、历史背景

①地处泥罗河流域,农业发达

天文学:观测天象,预测气侯及河水泛滥的同期 建立科学 几何学:丈量田亩、建造庙宇、房舍 水利学:灌溉

知识体系 医 学:制造木乃伊、医疗

地理学:对外贸易、军事远征

②前3500年进入妈奴隶制社会,统治者(法老)采取配置大小官吏,强化国家机器,实行对外侵略和宗教统治,这些知识要有专门的机构传授。

③文字出现:图形文字→用字母、音符、词组组成的复合文字 2、学校类型:

最早建立的学校是宫廷学校:培养皇子皇孙和朝臣子弟,学成后充任官吏,产生于埃及古王国末期。

到了中王国时期,一些政府机关在机关内部附设职官学校,招收贵族及官员子弟,以政府办公处所为校址,官吏充任教师。

此外,还有寺庙学校。一些规模宏大的寺庙往往同时又是传授高深科学知识的学府,吸引着要求深造的青年到寺庙里求学,重在学术知识的传授和探讨。

书吏学校:包括绘文书吏、书信书吏、军队书吏、国王书吏等,学习的内容由低到高是从读写算到数学、天文、医学。 二、文明古国的学校

前述几个文明古国中出现的学校除了介绍到的古埃及学校之外,还有祭司学校、神庙学校和古儒学校。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 2 页 6/16/2015

祭司学校:设在大寺庙里的学校。是早期奴隶制国家的最高级的学校,专收高级僧侣的子弟入学,主要任务是培养训练未来的高级僧侣,也称僧侣学校。

神庙学校:设在神庙,由僧侣担任教师。神庙学校的程度不等,即传授普通、初步的知识和神学课程,培养一般的官吏和神职人员,同时也传授一些较高深、专业性较强的知识,培养高级官吏和僧侣。

古儒学校:印度以古儒为师的学校。古儒是对经义有研究而专门从事青少年教育工作的人。主要进行经义的解释和各门知识的传授。 第二节、古希腊的教育 一、斯巴达的教育 (一)地理背景

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南部的拉哥尼亚平原,四周环山。是一个地理上比较封闭的农业城邦。 (二)社会结构

统治者:斯巴达人,约9000户,30000 人。

社会阶层 平民: 皮里阿西人,约30000户。

奴隶:希洛人,约300000人。

政体:军事奴隶主贵族专政。 (三)教育模式

1、教育目的:培养身强力壮、效忠国家的武士和统治者。 2、教育特点:军事体育教育 3、教育过程:

1)0~7岁:由父母养育

2)7~18岁:进入国家教育场所进行宫事教育。教育的内容是五项竞技,包括赛跑、跳跃、掷铁饼、投标枪和角力。此外还有骑马、游泳和射箭等。同时也进行政治、音乐教育。

3)18~20岁:进入高级军事训练团(Ephebia),进行正规军事教育。进入之前要经过多次鞭打等形式的考验。

4)20~30岁:开往边疆实战训练,到30岁成为正式合格的公民。 4、女子教育受到重视,其目的是培养强健的母亲和防卫本土的能力。

资料一、斯巴达青年到30岁成为公民后,被迫与国内最好的姑娘结婚。为防止父亲对子女的偏爱,国家宣布,儿童生下来一个时期后,他就成为所有父亲的儿子,所有成人对儿童都有同样的职责。

资料二、公民到45岁离开兵役生活,被安排作国民军,职责限制在地方部队活动和教育青年。到60岁(男性平均年龄是25岁)成为年长的政治家,在国会中服务。

二、雅典的教育 (一)地理状况

位于阿提卡半岛,境内多山,有大量优质陶土、大理石和银矿,还有优良的港湾,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雅典原是一个农业国,公元前7~6世纪工商业得到很大发展。

(二)社会结构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 3 页 6/16/2015

农业贵族与工商业奴隶主争夺政治权利导致雅典政治生活的民主气氛。经过一毓政治改革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政治格局。

贵族:农业贵族和工商业奴隶主 社会阶层 平民:农民和手工业者 奴隶 (三)教育模式

1、教育目的:培养德、智、体、美几方面和谐发展的、服从奴隶主阶级利益的上层人物(商人、武士和政治家)。 2、教育特点:和谐发展的教育 3、教育过程:

1)0~7岁:由父母养育

2)7~12、13岁:进入文法学校和弦琴学校学习。文法学校的教育内容主要是读、写、算。读是识字阅读,顺序是先字母、词,而后是《荷马史诗》、《伊索寓言》;写是描蜡板上的字;算是用石子、手指和算盘计算。弦琴学校的教育内容主要是音乐、唱歌、朗诵。

3)12、13岁~15、16岁:增加体操学校。体操学校的教育内容主要是五项竞技和游泳、骑马、舞蹈。这三类学校学业结束后,多数人结束学校生涯,从事各种职业。

4)15、16~18岁:少数富家子弟进入国立体育馆。教育内容包括体操教育、文化知识教育、音乐和社会活动。其中文化知识教育内容是三艺,即文法、修辞、辩证法。

5)18~20岁: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军事训练,属兵役性质。20岁时通过仪式成为一个正式的公民。

4、女子教育:与斯巴达不同的是雅典忽视女子教育。 三、智者学派

公元前5世纪中叶,希腊出现了第一批职业教师,他们从一个城邦到另一个城邦,传授知识、教授辩论术,活动中心是雅典。他们研究辩论术以及与辩论术有关的一切适知识,并把这些作为他们教学的主要内容。

希腊危机后智者学派沦为诡辩派。

作为一个学派,代表人物是普罗塔戈拉。 第二节 古罗马的教育

王政时期:BC8世纪~BC6世纪 共和时期:BC6世纪~BC1世纪 帝国时期:BC1世纪~AD5世纪 (一)共和时期的教育 1、共和早期

1)社会背景:平民和贵族都是罗马公民,享有同样的政治权利;生产形式主要是小农经济,平民基本上是农民。 2)教育模式:农民—军人教育

教育的主要形式是家庭教育,以道德-公民教育为核心。内容有骑马、角力、游泳;《十二铜表法》;简单的读写算等。

男童到16岁成为公民,开始服兵役。 2、共和后期 1)社会背景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 4 页 6/16/2015

BC3世纪开始,罗马不断扩大版图,商业和奴隶制经济迅速发展,形成了奴隶与奴隶主、平民与贵族、元老院贵族与商业贵族之间的各种矛盾和斗争。BC3世纪罗马兼并意大利南部的希腊殖民城市,BC146年,罗马征服希腊本土,希腊文化与教育流播到罗马。 2)教育体系

7~12岁入私立的小学,教学内容是读写算。贵族子女主要接受家庭教育。 12~16岁入文法学校,学习文法为主。开始只有希腊文法学校,学习《荷马史诗》及其他希腊文学;BC100年前后,出现拉丁文法学校,学习西塞罗等人的著作。

16岁后,进入修辞学校或雄辩术学校,BC1世纪中叶建立拉丁雄辩术学校。 3、帝国时期

这一时期教育的主要变化表现为:

1)改变教育目的,由培养演说家改为顺民和官吏 2)对初等学校实行国家监督,部分私立学校改为国立 3)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由国家委派) 四、昆体良教育思想 1、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

昆体良继承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重视人的天性差异的观点,认为人人可通过教育而培养成人,但人的心性各不相同,因此要研究、了解儿童的天性。

天性是教育的基础和原材料,教育要遵循儿童的天性,一是根据其倾向和才能进行教育教学;二是教育必须遵循儿童的年龄特点。 2、雄辩家的教育

教育目的是培养善良而精于雄辩术的人。

昆体良认为,雄辩家的主要任务是宣扬正义和德行,指导人们趋善避恶,因此,德行是雄辩家的首要品质,它通过教育获得。

培养雄辩家的途径是学校教育。它的优点有:①可以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②给儿童提供多方面的知识;③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培养社会活动的能力。 3、教学理论

班级授课制萌芽;专业教育应建立在广博的普通知识的基础上;启发诱导和提问解答;学习和休息交替。

第四节 古希腊的教育思想 一、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法也称产婆术,它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共同辩论的方法。首先由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教师用反诘的方式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回答荒谬,然后教师用种种事例启发学生,使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具体步骤分为讥讽、助产术、归纳和定义。

二、柏拉图的教育思想(公元前428~公元前347年)

柏拉图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在20时拜苏格拉底为师,学习8年,柏拉图死后逃出雅典,先后到麦加拉、埃及、小亚细亚、意大利、西西里宣传政治主张,公元387年回到雅典创办了阿加德米学园,在这里讲学40年(BC387~BC529)。

(一)理念论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 5 页 6/16/2015

柏拉图认为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现象世界是虚幻不定的,是理念世界的摹仿。理念世界是真定不变、第一性的。二个世界在人身上的体现就是人体和灵魂。灵魂能主动思考,由低到高由实物、关系、性质、数、道德、政治和善等内容组成。但是,当灵魂与人体结合时由于受到强烈的刺激,灵魂所具有的智慧被遗忘了。因此,人的学习是一个思考、回忆的过程。教育过程就是启发的过程。根据灵魂的原有理性、非理性构成的比例,柏拉图把人分成情欲型、铜铁质的劳动者,意志型、银质的军人和理性型、金质的哲学家三种类型,并根据社会的这三种阶层,柏拉图构建起了他培养哲学家的教育思想体系。

(二)、培养哲学家的教育思想体系

3~6岁,进入公立学前教育机关,实施音乐教育和游戏。

7~17、18岁,分别进入文法学校、弦琴学校和体操学校,实施情感教育。三类学校分别实施普遍教育、音乐(音乐、舞蹈、读、写、算)和体育(体操、五项竞技)。具有铜铁质的人这一阶段完成后结束教育生涯,成为劳动者。

18~20岁,进入埃弗比团接受正规的军事教育。在这一时期,学习的文化科目是四艺: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具有银质的人这一阶段完成后结束教育生涯,成为军人。

20~30岁,学习四艺和哲学,发展心智,完成后成为行政官员。 30~35岁,研究辩证法,成为哲学家(高级官吏) 35~50岁,入世修行,成为哲学王,即最高统治者。 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第一节 中世纪黑暗时代的教育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外族入侵和奴隶起义的打击下灭亡。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外族入侵和连年战争使古希腊、罗马帝国的文明遭到严重的破坏,他们从原始状态发展,把古代文明、哲学、法律、政治一扫而光,代这以中世纪世俗和宗教育势力的高压。

一、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5世纪~9世纪)

1、社会背景

1)西欧中世纪基督教会的概况

中世纪基督教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5~10世纪末,基督教逐步与统治阶级相结合。最早接受基督教的是法兰克洛维,查理大帝为维持其不稳定的帝国,与教皇结为联盟,他以武力保护教皇利奥三世,教皇为他加冕。

第二阶段:11~13世纪末,基督教全盛时期,教会逐步凌驾于世俗政权之上。1075年教皇格利哥里七世颁布《教皇敕令》。13世纪教皇英诺森三世废黜二个德国皇帝,迫使英王、波兰、凶牙利、丹麦、葡萄牙诸王归属于他。

第三阶段:14~15世纪,封建制度与基督教会同时衰弱。14世纪农民运动和宗教异端运动给基督教会以沉重打击。它与城市反僧俗封建领主的压迫相联系。其中以12世纪中叶法国南部的阿尔比派所发动的反教会斗争最为剧烈,为此,英诺森三世组织了十字军进行东征。1233年在各教区建立了宗教裁判所。

2)西欧封建社会的社会阶层

世俗:国王-----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 教会:教皇-----大主教-----主教-----修道院长-----神甫-----修士(女) 教会不仅是宗教机构,还拥有大量土地,通过征收什一税剥削农民,并享有政治特权。教会的基本理论是教父学,包括上帝创业说、三位一体说和原罪说。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 16 页 6/16/2015

这是英国第一个关于初等教育的法案,其中最有意义的是强迫初等教育,它标志着国民初等教育制度正形成。

(二)1902年教育法(巴尔福法案)

巴尔福是当时英国保守党政府的首相。为解决补助金分配和中等教育问题,任命教育委员会常务干事莫兰特负责研究解决。经莫兰特起草,由巴尔福提交到下议院讨论通过。主要内容是:

① 废除原来的地方教育委员会和督促就学委员会,在各郡和郡级市设立地方教育局。

② 地方教育局具有兴办和资助中等学校、中等专科学校和职业学校的权力,并提供地方税款。

③ 地方教育局有否决学校管理委员会选择的不合格校长、教师的权力。 ④ 责成地方教育局对私立的和几乎所有教会学校进行资助,以进一步加强控制。

⑤ 规定地方教育局调查本地区的教育需要,并制定扩大和协调不同类型教育的计划,并考虑本地区初、中等教育的关系。 巴尔福法案的意义在于:

①标志着英国教育一个新时期的开始,对英国现代教育领导体制具有很大影响,形成了国会、教育委员会和地方教育局相结合、以地方教育局为主体的英国教育行政领导体制。

②对英国中等教育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大多数高等小学变成了中等学校并新建了本地区所需要的中等学校,结束了英国教育长期混乱的局面。

(三)1918年教育法(费舍教育法)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把进一步完善公共教育制度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教育第一次成为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国会通过了由教育委员会主席费舍的名字命名的费舍教育法:

① 地方当局为2~5岁儿童开办幼儿学校 ② 规定5~14岁为义务教育阶段 ③ 小学一律实行免费

④ 为超龄青少年设立继续教育的学校 ⑤ 改革考试制度

⑥ 禁止雇用未满12岁的儿童做工 费舍教育法的意义在于:

①在建立完整的国家教育系统方面迈进了一大步。初步确立了一个包括幼儿学校、小学、中学和职业学校在内的公立学校系统。

②将义务教育年龄延长到14岁,提高了公共教育的整体水平。 (四)1926年“哈多”报告 1924年英国工党上台执政,为顺应社会上普遍对中等教育的要求,首次提出了人人有权受中等教育的口号。任命哈多为主席的调查委员会对发展中等教育提出计划。内容包括:

① 小学教育应重新称为初等教育。

② 儿童在11岁之后所接受的各种形式的教育均称为中等教育,分为以学术

性课程为主的文法学校、实科倾向的现代中学、职业倾向的现代中学、公立小学高级班或高级小学。 ③ 义务教育年限规定为到15岁。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 17 页 6/16/2015

哈多报告的意义在于:

① 学校各阶段实现了连续和衔接。

② 四类中学适应了不同阶层的需要,也体现了不平等性。 (五)1944年教育法(巴特勒法案)

二战后,英国为恢复经济,于43年发表了《教育重组》,为1944年法案作了准备。1944年议会讨论通过了由教育委员会主席巴特勒提交的法案。主要内容包括:

① 废除原来只负责督导责任的教育委员会,设立教育部。 ② 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一年。

③ 规定11岁选择性考试,加强职业教育。 ④ 通过奖学金形式对高等教育进行控制。 这一法案颁布的意义:

① 确立了包括初、中等教育及继续教育在内的公共教育体系。

② 使初等教育首次以立法的形式被确定为公共教育的第一阶段,标志着英

国统一的初等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③ 纠正了前期存在的无序性和无系统性的缺点,从法律上保证了所有儿童

都能受中等教育。

五、英国教育改革的特点

1、英国的教育及改革表现出相当的保守性。

2、英国教育改革重视立法,通过渐进的方式进行变革。在立法特点上,英国重视通过某一具体方面立法来解决某些具体问题。例如,1870年解决在完善原有民办初等教育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公立初等教育的问题,到80年代入学率达到了90%;1902年旨在解决确立公立中等教育制度的问题;1918年主要内容仅仅是要将义务教育年限延长到14岁,并规定在接受完义务教育的儿童可以补习教育至16岁。

3、在英国教育改革中,教育机会的普及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的发展。首先是解决普及初等教育的问题,其次是人人接受平等的中等教育,最后在基本普及十年义务教育基础上,高等教育大发展才成为英国政府的主要政策目标。 第二节 洛克的教育思想 一、时代背景

洛克(1630~1704)所处的时代正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转折时期,1688年建立了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的君主立宪的政治体制。为了巩固君主立宪制度,资产阶级需要在意识形态领域寻找建立相应的理论体系。络克就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登上历史舞台。 二、生平及著作 1、生平(略) 2、著作

1689年《政府论》,政治学著作 1690年《人类理解论》,哲学著作 1693年《教育漫话》,教育代表作

洛克在担任莎夫茨伯利伯爵的家庭教师时积累了一些实际教育经验。他在流亡荷兰期间,担任友人爱德华·克拉克之子的家庭教师和医生。与爱德第十多次通信讨论关于贵族和资产阶级子弟的教育。后经友人请求于1693年将书信整理必为论文形式出版。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 18 页 6/16/2015

《教育漫话》的主题是反映资产阶级的要求,论述“绅士教育”,即论述刚刚夺得政权的新兴资产阶级与贵族子弟的教育。他引进医学科学,增强了教育理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在科学育人方面有特殊贡献。该书分三部分:体育、德育和智育。

三、社会政治观点:社会契约论(略) 四、哲学思想:白板说

在知识和观念的起源上,洛克认为人初生之时,心灵犹如一张白纸,上面没有任何记号和观念,观念的获得是从经验得来的,经验包括外部(感觉)和内部经验(心理活动如知觉、思维、怀疑、推论、认识、意愿等)。 五、绅士教育理论 1、思想源渊

①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注重健康体魄的锻炼、举止仪态的修养、实用知识的掌握、造就身心和谐发展的人。

②16世纪法国人文主义思想家蒙田。蒙田提出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身体健康、进退得宜、具有纯洁情操、高尚道德和判断能力的通达世故、善于处理实际事务的社会活动家。这类人物法文称“绅士”

③16世纪~17世纪初英国“绅士的教育”的实践和理论。

在这些基础上,洛克明确提出绅士教育问题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2、教育的作用、目的、途径

①作用:从之千差万别取决于教育。它建立在白板论的基础上。

②目的:培养绅士,即具有清晰的理智和坚强的意志,掌握经营工商业的知识与技能,仪态高雅、举止适度,通晓世故人情、善于处理公私事务,勤奋勇敢,既能满足个人幸福生活需要又能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资产阶级事业家。 ③途径:家庭教育。

之所以洛克主张通过家庭教育主要考虑到以下几点:

A.在当时上层子弟进的文法学校里不能学得治事处世的胆识与方法。 B.学校里学生良莠不齐,成份复杂,不利于绅士的培养。

C.学生人数太多,教师难以顾及每个学生,影响良好品格的形成。

因此,洛克认为应聘请具有严谨性格、良好礼仪、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较好的文化教养的人作为老师。 3、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1)论体育

重要性:健康的身体是满足个人幸福,获得事业成功的前提条件。提出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的论断。

健康身体的标准:能忍耐劳苦。

方法:身体训练。洛克在衣食住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2)论德育

地位:德育在洛克的理论体系中居于首要的地位。它是一个绅士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品质。因为今生来世幸福首先要被人看重、喜爱,进而自己感到喜悦。这要借助于德行。其次,德行越高,其他成就越容易获得。

德行的范畴:凡是能够给个人带来快乐幸福的行为就是善。具体而言美德包括二部分:

① 服从理性、自我克制。它是道德教育的基础。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 19 页 6/16/2015

② 良好的礼仪。要求整个外表和举止都要优雅有礼,因为礼仪具有获得他

人的尊重与好感的效用,而这是社会活动中取得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德行培养的途径:行为训练。

行为训练的具体要求如下:①及早实践。②及早管教。③奖惩得宜,培养羞耻心和荣誉感。④说理和规则。⑤榜样。

3)论智育

地位:智育处于次要地位,但却是必需的。因为它有助于发展理性、增长才干和处理各种事务。

智育的目的:除了传授科学知识外,更重要是发展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为此特别重视有助于形成推理能力的数学科目。

智育内容:依据发展思维能力、培养绅士品格、掌握日常生活有实际用处的知识三方面的任务,提出了一个以实用科目为基础的广泛的课程体系。同时,从绅士的健康和消消遣娱乐的需要出发,认为还应学习木工、农艺、园艺以及薰香、油饰、雕刻等技艺。

教学方法:

① 启发儿童求学欲望,激起读书兴趣。 ② 鼓励和培养儿童的好奇心。 ③ 集中和保持儿童的注意力。 ④ 从易到难,由简到繁。

法国近代教育(1789~1871年)

第一节 法国近代教育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一、法国思想启蒙运动

18世纪的法国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是人类历史上的又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大体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8世纪前期,以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为代表的自然神论者所提倡的资产阶级政治理论的传播;第二阶段是以爱尔维修、狄德罗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的唯物主义与无神论的宣传。

文学家伏尔泰认为宗教所宣传的蒙昧主义是人类理性大敌,是历史发展的障碍,它剥夺了人生“自然权利”,即享有财产和自由的权利。理想的政治制度是黄国式的君主立宪制。

卢梭是小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代言人,是法国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中的激进思想家。在国家政治制度上,坚持民主共和国。

百科全书派的出现一方面是政治斗争的需要,同时,18世纪中叶从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促使数学、力学、天文学、生物学等方面的巨大进步。

1751年出版《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与工艺详解词典》,主编是以狄德罗为首的法国唯物主义者。撰稿人包括130位启蒙思想家、科学家、律师、医生和工艺师等。

二、法国近代政治体制变迁简历

1789~1791年:制宪议会时期的君主立宪制。 1791~1792年:立法议会时期的君主立宪制。 1792.9~1794.7:法兰西共和国。 1794.7:热月政变

1799年:拿破化发动政变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 20 页 6/16/2015

1804~1814年:法西第一共和国。 1815~1830年:波旁王朝复辟。

1830年: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即七月王朝。 1848年:第三次资产阶级革命,建立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1852年:路易·波拿巴建立第二帝国。 1875~1940年:建立第三共和国。 三、法国近代教育立法和学校教育改革 1、《康多塞计划》

立法议会时期吉伦特党领袖之一康多塞代表公共教育委员会提出一项由国家举办世俗性学校的教育计划。提出之时正是法国向普鲁士、奥地利宣战之日,由于国会忙于讨论战争的问题,对教育方案无暇顾及,所以未付之实施,其中很多精神对后来法国的教育有深远的影响。

康多塞本人是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物理学家和数学家。重视世俗教育在争取国家进步中的作用。认为教育是把人民引向康乐幸福的主要手段。愚昧无知是因为社会上最贫困的阶级被剥夺了教育的后果。关心人民的教育应是国家最首要的任务。

康多塞设计了包括初级小学、高级小学、中学校以及专门学校和大学院在内的学校教育体系。4年制初级小学初实施6岁儿童入学的普及的公共教育,学习较为广泛的普通化知识并参加劳动。

3年制小学在原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实科教育。

中等、高等学校主要是培养政府公职人员和学术研究人员,应注重对工业发展有重要价值的科学知识的学习。

《康多塞计划》的特点:

① 加强教育的世俗性,废除宗教课程,排除宗教教育。

② 注重成人教育。把教育作为提高整个民族精神文明的手段。 ③ 提出普及、义务、免费的初等教育制度。 2、《雷佩尔提计划》

雷氏出身于贵族家庭,但思想接近雅各宾派。他受卢梭的影响,认为教育目的是培养身体健康、热爱劳动、遵守法纪和具有文化知识的共和国公民。为此必须创设一种良好的环境。

在法国建立共和国实行民主专政的环境下,雷氏拟定的教育方案得到了雅各宾派领袖的支持,于1793年向国民公会提出,并得到了普遍的欢迎。

对于《康多塞计划》,雷氏认为它不重视解决实现普及教育所需要的物质保证问题。指出让贫苦儿童接受教育首先要保障他们的衣食之源,要为他们提供寄宿学校和免费的衣食。这笔费用的获得要由国家向富人征收所得税及儿童的劳动收来解决。

《雷佩尔提计划》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由国家设立寄宿学校——“国民教育之家”,所有5~12岁的男孩和5~11岁的女孩均必须进入“国民教育之家”,由国家免费供应同样的伙食和衣物,接受同样的教育,父母无任何选择的自由。

为了吸收社会人士参加学校的管理工作,雷氏建议由学生家长52人组成“国民教育之家协会”。每月开会一次,成员每年在学校住一个星期,参加学校整个生活,并在月会上作报告,帮助学校改进工作。

《雷佩尔提计划》具有一定的人民性和革命性。是当时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最进步的方案。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 21 页 6/16/2015

1793年在国民公会上讨论修正通过。修正案取消了男女儿童一律入“国民教育之家”的规定,提出全国只设一所“国民教育之家”,其他办走读学校。虽然到10月即被废除了,但其基本精神和某些内容为之后的教育改革所吸收采用。 3、中央集权的教育领导体制

19世纪初,拿破仑建立中央集权的教育领导体制,把教育的领导监督权直接掌握在中央最高层。它自拿破仑时代形成后,延续近二个世纪之久,形成法国教育的显著特色。

1806年5月,拿破仑下令设立帝国大学,帝国大学是掌管全国教育行政最高权力的领导管理机关。帝国大学的首脑称总监(教育大臣),由拿破仑直接任命。大学附设评议会作为审议机构,并设若干名总督学。全国划分为27个大学区,区设总长和视学官,负责其所辖几个省份的教育行政领导工作。大中学教师以上都属国家官员,由总监任命。

此外还规定,无论何类学校,未经帝国大学许可一律不得开办,学校学年安排、课程设置、考试和升级规定等等,全国划一。 4、《基佐法案》

1830年法国爆发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复辟的波旁王朝,建立起君主立宪政体。随着大机器生产替代手工工场,生产技术发生很变革,大工业对技术人员和识字工人需要增加。

1831年法国政府派索邦大学教授库森考察普鲁士教育,回国后撰写了《普鲁士教育报告》

1833年法国历史学家、教育部长基佐参照库森报告制定和颁布教育基本法。内容包括:

①规定每一乡镇设初等小学一所,每5千人以上的城镇设高等小学一所,每一省设一所师范学校。

②教师经过国家考试合格取得能力证书者,方能在学校任教。废除1830年教会颁发教师资格证书和教士担任教师的特权。

③国家保证教师获得最低限度的薪俸。

基佐法案颁布后,法国初等学校网基本形成。 第二节 卢梭教育思想 一、生平与著作(略) 二、哲学思想:自然神论 1、上帝存在

上帝制定规则,这些必然法则规范着物质运动。物质运动包括自发的(有意志的生命物质)和他物作用而产生的(无生命的物质)二类。 2、上帝的形象

上帝是精神实体,无处不在,是创造美妙的世界的统一体,却不干预人世。上帝要求人公正、相爱、善良、仁慈,而基督教中的上帝是不公正、僧恶人类、毁灭、痛苦折磨、好战好斗的。对上帝形象的认识成为卢梭感觉论的基础。主张知识获得是感性的理解、理性的理解、属于自己的知识等过程。 三、自然教育理论 1.教育目的:自然人 1)、原始状态自然人:过着孤独生活,无知无识,淡泊寡欲。 2)、社会状态下的自然人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 22 页 6/16/2015

① 一般发展:进入文明社会以后,按正常发展的进程,原始状态的自然人应发展成为社会状态下的自然人:正义、权利、义务代替本能、生理冲动,理性代替欲望。

② 实际状态:但是在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实际上,原始状态下的自然人已经变成了臣民:私有财产导致贫富对立,由此产生国家,国家的产生加速了不平等从而导致人类不断堕落,社会成为专制社会,社会中的人不是公民,只是臣民。

③ 理想状态:在理想社会中,公民与自然人相一致:国家所做的是为全体公民幸福;公共幸福构成个体很大一部分的幸福;国家保卫公民的人身自由和财产权,必要时,公民挺身而出,为保卫国家利益而牺牲。 3)、教育目的:在现实的社会中,教育目的应指向社会公民和社会中的自然人(抽象的人),这种抽象的人不具有固定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职业,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坚持做人的本分,在社会生活的旋涡中不为种种欲念和人的偏见所掩没,除了自己的理智外,不为任何其他权威所控制,为理想社会的到来牺牲奋斗。 2.自然教育的含义

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但是在腐败的社会里,公众教育只能培养暴君和奴隶。采取自然教育才能使人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使人心得到改善。

卢梭主为,教育有三种类型: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其中,自然的教育是不能控制的,人的教育部分可以控制,事物的教育是可以控制的。要使三者一致,可控制的教育就应符合不可控制教育的性质。

所谓自然的教育就是以发展儿童的“内在自然”或天性为中心的教育,人的教育和物的教育都应追随儿童的内在自然为鹄的。 3.自然教育的宗旨

教育必须遵循儿童内在自然的发展秩序,以此为依据,通过恰当的教育,使儿童的身心得以顺利的发展。

自然教育的基本原理:按照儿童身心的自然进程进行教育 4.自然教育的方法原则

1)、正确看待儿童

新的教育即自然的教育的一个必要前提就是要改变对儿童的看法。他提出:在万物的秩序中,人类有他的地位;在人生的秩序中,儿童有他的地位;应当把成人看做成人,把孩子看做孩子。

2)、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 成人的不干预、不灌输、不压制和让儿童遵循自然率性发展,就是所谓的“消极教育”。

消极教育要做的二件事:一是观察自由活动中的儿童,了解他的自然倾向和特点;一是防范来自外界的不良影响。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所谓消极教育实际上就是与传统的教育相反,使成人、教师在教育中的中心位置让位于儿童的自主发展。它带来了儿童观、教育观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四.自然主义教育的实施

1.0~2岁,婴儿期,身体的养育。

方法;身体锻炼

原则:保育的一切措施要合乎自然,要给孩子活动的自由。 教育环境:乡村

2.2~12岁,理智睡眠期(童年期)。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 23 页 6/16/2015

1)感官训练,发展身体

学习的头一件事情是忍受痛苦。提出触觉、视觉、听觉训练法及饮食上的要求。

2)消极教育

反对灌输理性教育。(道德灌输、让儿童读书)

这一时期不在于教学生以道德和真理,而在于防止他的心沾染罪恶,防止他的思想产生谬见。儿童周围的事物就是一本书,它使儿童在不知不觉中持续不断地丰富自己的记忆,从而增进判断力。开头什么也不教,结果反而会创造教育奇迹。

教育方法:自然后果法。 3.12~15岁,学习知识的最佳期

1)、文化知识教育

任务:智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兴趣、掌握研究学问的方法和提高能力。 内容:有用且能增进人的聪明才智的知识。这一阶段只学习自然科学。 方法:活动中学习。卢梭认为,要创造一种环境(或是鲁滨逊式的自然环境,或是工场的劳动环境),儿童置身其中,以教师为行动的榜样,那么他从一小时工作中学到的东西,比听教师讲一整天学到的东西还多。

2)劳动教育

劳动的作用:思想陶冶、锻炼思维能力、养成独立人格。

选择职业的原则:有用、适合自已的禀赋、适合自己的年龄和性别、清洁卫生无害于身体。

4.15~20岁,青春期教育;道德教育的时期。

1)教育环境:社会环境。 2)道德教育观:良心说。

认为人生而具有“公平的道德原则”,即良心。服从良心的指导就可以只凭直觉迅速作出道德判断。

3)道德价值观:道德的价值主要是心灵的内在满足,可以说是为道德而道德。

4)道德教育内容:

爱是道德的中心内容:自爱自利-----爱别人。 善良的感情、道德判断能力以及坚强的道德意志。 宗教教育(信念、理想教育) 爱情教育、性教育。 近代德国教育

第一节 德国近代教育制度发展概况 一、政治经济背景

17~19世纪初,英国、法国都经历了资产阶级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其时,德国还是由普鲁士、奥地利等大小城邦国组成的封建联盟式的农业国。农业人口占70%以上,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软弱但向往革命。

1848年3月建立二元制君主立宪之后,工业高速发展,到50、60年代形成了重工业为先导的模式,成为居美国之后的第二工业强国。 二、教育制度的发展 1、新教派控制教育时期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 24 页 6/16/2015

16世纪中叶,路德宗教改革产生的路德派和后来的虔信派为发展新教势力十分重视教育。二派的教育势力各有侧重:

路德派:初等学校、拉丁中学和文法中学(文科中学的前身)、大学。 虔信派:贫民学校(免费)、初等学校、拉丁学校和师范学校。 2、各城邦国分权管理时期

1)颁布教育法令实现国家化

①腓特烈二世学校教育法令(1763)

规定5~12岁的儿童必须到学校受教育,否则对家长实行罚款。 ②1794年普鲁士颁布《民法》被称为世俗教育的“大宪章”

规定各级学校均系国家机构,管理和教育青年是学校的职责,设立学校要经国家允许,所有公立学校都要接受政府的监督、观察。

2)设立学校教育管理机构

1787年普鲁士成立高级学校委员会负责管理中等、高等学校。 3)实科中学的建立

实科中学最早出现了18世纪的德国,比英国、法国早了一个世纪。它是一种即具有普通教育性质,又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新型学校。

1708年虔信派教徒席姆勒在哈勒创办“数学、力学、经济学实科中学” 1747年赫克在柏林开办“经济学、数学实科中学”。 3、洪堡德教育改革时期

1)泛爱主义学校运动

泛爱主义学校运动是法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的启蒙教育运动,以学习、移植卢梭教育思想为宗旨,主张热爱儿童,让儿童自由发展。代表人物是巴西多。泛爱主义学校以户外活动和游戏为重要课程。

2)新人文主义运动

新人文主义运动与泛爱主义学校运动相呼应,是德国新兴资产阶级的革命愿望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它打着学习和发扬古希腊文化一切珍贵和有用东西的旗号,被称为第二文艺复兴运动。

3)洪堡德教育改革

洪堡德是新人文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1808年担任公共教育部长,领导和管理全普鲁士的学校教育工作。

① 注意基础教育质量,改进和加强了小学师资的培训工作。

② 改革文科中学,扩大普通基础学科的教学,使文科中学更接近实际生活。 ③ 加强对中学师资的考检与选择,中学教师需通过国家考试,取得合格证

书,改变了由神学家、牧师任教的现象。

④ 重视重建新的大学,注意把大学办成哲学、科学和学术的中心。 洪德堡和费希特于1810年创建了柏林大学,聘请黑格尔(哲学)、冯特(实验心理学)、斯塔尔(法律)、穆拉(病理解剖学)担任教师。马克思曾在这里学习。

第二节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著作(略) 二、教育体系的理论基础

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体系是建立在形而上学实在论哲学、观念心理学和五种道德伦理观的基础上的。 1、形而上学实在论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 25 页 6/16/2015

认为构成宇宙的是无数绝对的实在(精神实体),使宇宙具有不变的内核。而且不可知。实在之间的互相影响和关系,又构成了可变的外形。 2、观念心理学

统觉(apperception)一词最早由莱布尼兹提出,认为统觉是一种自发活动,它主要依赖于心灵中已有内容的影响。通过统觉,人们理解、记忆和思考相互联合的观念,从而使高级的思维活动得以完成。

康德继承并发展了莱布尼兹的统觉理论。认为统觉是理智的活动,统觉的能力不是建立在灵魂已有内容的基础上的,而是由一切产生于外界的经验所赋予的。(认识论视野)

洛克为代表的联想主义心理学:观念由感觉引起,并由于观念间的引力以某种方式产生联合,从而使简单观念成为复杂观念。 灵魂(实在) 躯体 表象 人 感官大门 上意识 统觉团 意识阈 心理活动 观念的集聚与分散 下意识 观念团 观念团 观念团 ?? ?? 向某方面集聚 和谐或抵触 兴趣 3、五种道德伦理观 情感 五种道德是内心自由(内心的判断)、完善(内部理智能力的协调)、仁慈、正义(克已守法的观念)、公平与报偿(法律制裁)。它们是维持现存社会的永恒真理和道德标准。

内心自由指的是一个人有了正确的思想或者说对真善美具有了明确的认识,就能够自觉地依照道德规范行事,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理性的原则。

完善指人调节自己的意志、作出判断的一种尺度。

仁慈是指一种绝对的善,它要求人无私地为他人谋福利,与人为善,从而使自己的意志与他人的意志协调统一。

正义的观念也就是守法的观念,它要求避免不同意志之间的冲突,并且按照人们自愿达成的协议(或法律)解决冲突。

公平与报偿是指当人故意作祟时予以应有的惩罚,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三、学校儿童管理论 1、地位与作用

儿童的管理是进行教学和道德教育的首要条件。因为管理是制止儿童盲目冲动的种子烈性发展和防止儿童反社会倾向滋生的有力手段。 2、措施和方法

惩罚性威胁:学校应规定具体的命令、禁则,设惩罚簿。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 26 页 6/16/2015

监督

惩罚:批评、警告、站墙角、禁食、禁闭、打手等。 安排紧凑而内容丰富的活动,使儿童无空闲做不好的事。 3、简评

肯定了儿童管理的地位和作用。管理方法中如规章制度、丰富的活动、教育者的威信与爱等有可取积极的一面。但另一方面,赫氏把德育与管理机械分开,把儿童看成消极被管的对象对之后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四、课程论

1、 经验、兴趣与课程

基本主张: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儿童的经验和兴趣相一致。

1)经验: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经验是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基础。但儿童早期的经验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分散、杂乱),需要教学加以补充和整理。反映在教材中则为直观教材。

2)兴趣:兴趣存在于经验之中,因此,只有与儿童经验相联系的内容,才能引起儿童浓厚的兴趣。它能使儿童保持意识的警觉状态,从而更好的接受教材。

3)兴趣课程体系 经验的兴趣 自然、物理、化学、地理 经验的兴趣 思辨的兴趣 数学、逻辑、文法 审美的兴趣 文学、绘画 同情的兴趣 外国语、(古典语言和现代语)、本国语 同情的兴趣 社会的兴趣 历史、政治、法律 宗教的兴趣 神学 2、统觉与课程 新的观念和知识总是在原有的理智背景中形成的,是以原有观念和知识为基础产生的。从这里推理出,课程的安排应当使儿童能够不断地从熟悉的材料逐步过渡到密切相关但还不熟悉的材料。

课程设计原则:

相关:学校不同课程的安排应当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集中:在学校的所有课程中,选择一门科目作为学习的中心,使其他科目都作为学习和理解它的手段(历史和数学) 3、儿童发展与课程

文化纪元理论是儿童与课程维度设计选择课程的基础。

文化纪元理论认为,在人类历史的早期,感觉在人的认识中起主导地位,以后,想像逐渐发展起来,人类的想象力在诗与神话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最后,当理性发展起来时,人类就进入到成年。不同时代的文化成果集中反映了人类认识的不同发展水平。儿童个性和认识的发展重复了种族发展的过程。

课程程序: 发展阶段 年龄段 对应的种族发展阶课程内容 段 婴儿期 0—3 人类历史早期 身体养护、感官训练 幼儿期 4—8 人类的想象期 荷马史诗等具有想象性的材料 童年期 理性发展期 数学、历史等 青年期 五、教学论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 27 页 6/16/2015

1、教育性教学

“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推动手段的目的。” 2、形式阶段论

第一阶段:明了,即清楚明确地感知新教材。

新教材--------构成部分(与相关旧观念比较)-------若干特性。 这一阶段一般采用提示教学和分析教学,运用叙述法。

第二阶段:联合:学生获得的许多个别的但彼此又有联系的观念以后,要联合成一般概念(观念团)

这一阶段一般采用综合教学,记忆和想象至关重要。

第三阶段:系统:使初步联合起来的各种观念进一步与课程的整个内容和目的联合起来,使相关的新旧观念重新联合为集团,形成普遍性的概念,并调整各集团的关系,成为思想之环的一部分。

这一阶段一般也采用综合教学。

第四阶段:方法:通过一定形式的实际练习,把系统化的观念运用到个别情况中,以检查是否正确理解主题思想。

四个阶段可以表示为:个别的明确清楚-------许多个别的联合-------已联合的许多集体观念的系统化------依照观念系统化进行某种应用。

后来,赫尔巴特的学生戚勒把这四阶段发展成为五阶段:分析、综合、联系、系统、方法。

第三节 福禄培尔教育思想

一、教育的基本原理 1、思想渊源

哲学观上,主要受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费希特的行动哲学、谢林的自然哲学和克劳泽的万物在神论的深刻影响。早期进货思想及自然科学也被福禄培尔用做寻求自然及人的发展规律的依据。

教育思想上,裴斯泰洛齐的方法为其基础,尔后运用自己的哲学观点及教育经验加以改进、发展与扩充。 2、统一的原则

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形成了整体的观念,认识到人类与人周围的世界是统一的,都服从相同的规律。福禄培尔认为一切事物中存在着的永恒的法则是上帝精神,即上帝的力量。力以外还有形式与结构上的物质。上帝的精神在自然界中表现为结晶界单纯起作用的力、植物界起生存作用的力、动物界具有活力的力、人类躁动和激荡的精神的力。一切事物的命运和使命就在于展现它们的本质。

教育的实质正在于使人能自由和自觉地表现他的本质,帮助人类逐步认识自然、人性和上帝的统一。 3、顺应自然的原则

神性是人性的本质或根源,人性肯定是善的。教育、教学和训练的最初的基本标志必然是容忍的、顺应的,是保护性、防御性的。

儿童生活中不良现象的出现原因有二:人的本质的各个方面的发展被完全忽略;发展过程遭到不良干预。 4、发展的原则

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把自然哲学中进化的概念完全而充分地运用于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 28 页 6/16/2015

人性是一种不断发展和成长的东西。发展不仅是分阶段的,更是连续的和联系的。人的成长与万物生长一样必须服从两条互补的原则:对立与调和。教育过程中,对立物是内因与外因,即儿童天性与环境的矛盾。 5、创造的原则

人进行创造,原本仅仅是为了使存在于他身上的上帝的本质,在他自身以外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对儿童需要及早地给以从事外部工作和生产活动的训练,使其能从外部表现本质。 二、教育的分期

带着复演说的倾向划分阶段,但每阶段不是由年龄限度而定,而是由某些显著的特征决定。

婴儿期为吸收期;幼儿期是智力的培育和保护;少年期是学习期。 三、幼儿园教育理论 1、幼儿园地位

幼儿园教育作为家庭教育的补充而代替,强调幼儿园是家庭生活的继续和扩展。因此福禄培尔的幼儿园采取半日制。 2、幼儿园教育方法

幼儿园教育方法的基本原理是自我活动或自动性。自我活动帮助个体认识自然,认识人类,最终认识上帝的统一。为些重视儿童的亲身观察,并把游戏看做儿童内在本质向外的自发表现(游戏不等于儿童外部活动,而更多地是指儿童的心理态度)。

基于认识人性的需要福禄培尔把社会合作、互助参与作为重要的幼儿园教育方法。

四、幼儿园课程

游戏与歌谣;恩物;作业(将恩物知识运用于实践);运动游戏;自然研究。 五、学校教育

幼儿其儿童认识的任务是对事物外部特性的观察,少年期转向对事物内部本质的思考。

心灵、外部世界(首先是自然)以及作为媒介物的语言构成少年期儿童生活的核心。因此学校相应地设置三方面课程:认识心灵的科目;认识外在世界的科目;统一二者的科目。此外,增加了表现人的内心的科目即艺术。

总评:其一,其世界观的唯心主义倾向使其教育学说有着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其二,试图从自然发展的规律中寻求人及其教育发展的规律,并对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游戏的价值等,作出牵强附会的解说。其三,他的活动和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当时德国政治、社会条件的限制(社会意义不清楚)。

蒙台梭利与福禄培尔幼儿教育理论比较 相同之处:

①他们都接受了卢梭的影响,反对传统教育对儿童身心的束缚和压迫,反对外铄论;信奉性善,赞同内发论,主张以儿童为本位;要求认真研究儿童的特点,遵循自然,强调教育中自由及活动的重要性。

②都极其重视幼儿期教育,重视童年生活对人生的影响。倡导建立专门的幼儿社会教育机构及培训大批合格教师来从事幼儿教育工作。

不同之处: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 29 页 6/16/2015

①在教育内容、方法上,福禄培尔倡导游戏、恩物、作业(绘画、纸工、手工),认为游戏是幼儿自我表现的最高形式,强调应通过游戏来发展幼儿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蒙台梭利则主张工作、自我教育、感官教育(读写算的练习)、实际生活练习等,认为工作是幼儿特有的有价值的活动,反对有想像活动的游戏及玩具,否定了创造性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②在教育组织形式上,福禄培尔要求组织集体教学,蒙台梭利则主张个别活动,单独学习。

③在教师作用问题上,在福禄培尔的幼儿园里,教师被视为园丁,须承担对幼儿的关心、指导乃至教学(如恩物的演示、说明)职责;而在蒙台梭利的儿童之家,教师由主动转向被动,被称为指导者,只是承担指导、引导及环境保护、看护的责任。

近现代美国教育

第一节 近现代美国教育制度

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后,先是西班牙,继而是英、法、荷兰的殖民者纷至踏来。其中英国殖民势力最大,于1763年建立了13个英属殖民地。当时,北部以工业为中心,中部以小农经济为主,南部是以种殖园经济为基础的农奴奴制。独立战争前具有明显的殖民地色彩:

初等教育:仿照英国的妇女学校、慈善性的贫民初等学校。 中等教育:仿照英国文法学校设置了拉丁文法学校

高等教育:仿照英国牛津、剑桥大学,建立了1636年的哈佛学院、1701年的耶鲁学院、1754年的皇家学院和富兰克林学院。

1750年之后出现了实用主义的倾向,依照富兰克林的建议,开办了采用英语进行教学的美国中等学校和高等学校,称为文实中学。 一、独立战争后教育的振兴

1775年独立战争开始,76年通过《独立宣言》宣告独立。1783年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的独立。1787年制定了宪法,正式建立联邦政府。到1860年,工业生产已跃居世界第四位。

独立之后的最初十年,是美国教育的衰弱时期,1785~1787年土地法公布实施后,美国教育向分权、自由、普及、无宗教派别限制方向发展。

1、普通教育公立化、国有化 1843年“美国公立学校之父”、教育家、马萨诸塞州教育厅长贺拉斯·曼前往德国考察教育后,大力主张建立公立学校。之后收容分苦儿童的中小学大部分改为公立学校。

这一时期,美国各州普遍建立州立大学,27个州中有25个州设立了州立大学,普遍取消了神学讲座。

2、进行教育立法,实施普及义务教育

1825年伊利诺斯州制定了美国第一个教育法,之后,纽约、马萨诸塞州相继发布强迫义务教育法令,为以后普及初等义务教育打下了基础。

1839年在马萨诸塞州建立美国第一所州立师范学校。 1853年在伊利诺斯州建立第一所私立师范学校。 二、南北战争后教育制度的确立

1861年~1865年南北战争后美国经济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具有美国特点的完整教育制度确立。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 30 页 6/16/2015

1、教育领导体制:典型的地方分权制

州教育委员会(教育法)------地方教育行政机关(学区)

1866年,众议院议员加菲尔德提出设中央教育部被否决。1868年在内政部设置教育总署,70年改称教育局,不领导各州教育委员会,无决策权,只负责收集分发统计材料、情报、管理邦联教育经费,提供咨询帮助。

2、确立完整的教育

1)学前教育:重视托儿所和幼儿园 1890年,美国妇女伊丽沙白·皮皮迪在波斯顿开办了一所使用英语教学的幼儿园,这是美国的第一所幼儿园。

1873年圣路易斯州首次把学前教育例入公立学校的教育体系中,成为教育体系中的第一阶段。

2)初等教育

1918年、1919年密西西比州和亚拉巴马州最后通过义务教育法,经历了60多年时间基本实现了6~8年的义务教育(小学初等教育)

这一时期随着初等学校数量的增加和初等学校的不断普及,美国开始重视小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其中改革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国教育家帕克领导的“昆西教育更新运动”。

50年代福禄培尔的自动活动思想也随着德国移民潮流传播到美国,并很快得到运用和进一步发展。这股清新气息引发了帕克考察欧洲教育之行。从那里,他带回了浪漫自然主义儿童观、直观教学法、兴趣理论和以集中为核心的课程理论以及儿童自动活动思想,并立志改革美国落后的教育。

帕克认为当时美国学校的课程存在着诸多缺陷。主要表现为在课程的选择上无视学生的实际经验;在课程的编制上,课程之间缺乏联系;在课程的组织上,强调科学知识的逻辑体系,无视儿童的身体和心理特征。从浪漫自然主义出发,帕克明确提出“儿童必须是教育经验的中心”,并对传统学校的课程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在课程选择上,强调课程内容与儿童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加强了地理、绘画、体育、手工等科目的内容。在课程的编制和组织上,提出了中心统合的观点,主张把各门学科统一起来,通过学生自我活动和自我努力而掌握整体性知识。在这里,帕克已经向人们展现了早期活动课程的模型。

帕克是美国教育史上倡导儿童中心论并试图探索建立儿童中心课程体系的第一人。但帕克主要是一位教育实践家,昆西制度虽然在之后的柯克师范学校得到进一步完善,并被其弟子库克继承和发展,最终却还是把理论的建设留给了其后划时代的教育家杜威。

3)中等教育

南北战争后,美国公立中学得到较快的发展,各州普遍设立公立中学,公立中学成为公立初等学校的继续。但这一时期,公立中学主要为学生作职业准备的职能,与传统的中学为学生升大学作准备的职能发生冲。结果,公立中学的课程逐年增加,修业年限也逐步延长为4年,形成了美国普通教育的8-4学制(小学8年,中学4年)。美国中学的培养目标、中学与小学、大学的衔接问题成为美国教育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1895年,美国全国教育理事会指派的“十五人委员会”批评了普通教育的“8-4”制,建议缩短小学的年限,形成了“6-3-3”学制,这一学制对世界许多国家的普通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918年,美国成立的“中等教育改组委员会”提出中等教育的7大目标,主要内容是:保持央心健康、掌握基本知识技能、做家庭的有作为的成员、具有就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 31 页 6/16/2015

业能力、胜任公民职责、会利用闲暇时间、有良好的道德品格。这些目标一直成为美国中等教育的基本原则。

4)高等教育

这一时期,美国在强调高等教育讲求实用原则的同时,开始重视高等教育学校学术水平的提高。

19世纪末,美国的一些大学开始讨论重新划分高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的分界线问题。讨论的结果认为,分界线应当划在4年制的学院的第2年与第3年间,并且主张把学院划分为“初级”和“高级”两部分,初级部分可以单独设立学校。这样,在美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初级学院的提法。从此,美国高等教育进入 多层次、多结构发展阶段。 三、20世纪前半期的教育

20世纪前半期,在美国教育史上一般被称为“进步主义教育时期”,进步主义教育理论对美国学校教育产生重大影响。在这种理论影响下,美国注重儿童个人经验的活动课程得到迅速发展,而传统的、系统传授书本知识的教学遭到了批判和否定;强调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教学方法从讲授法转向解决问题为主的各种新式教学模式,如设计教学法、单元教学、分班分组教学、实验室制教学等。

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标志着美国科技力量培养上的失败,也宣告了进步主义教育的失败,从此美国开始进入连续不断的教育改革历程。 第二节 二战后美国教育改革 一、1958年的《国防教育法》

国防教育法的中心内容是由联邦政府增拨大量教育经费来迅速提高美国的教育质量。它规定从1959年至1962年的四年时间内,拨款8亿多美无。具体拨款资助的项目包括:

1)增加学生贷款,以鼓励学生努力学习

2)加强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新三艺)的教学,以提高教育质量。 3)设立国防科研奖学金,学习优秀的大学生可得到高额奖学金和获得进行科学研究的机会。

4)加强“天才教育”,选拔天资优越的学生重点训练、增进指导。 5)设立语言研究学习中心及训练班,提高现代外语教学水平。

6)研究和试验如何更有效地使用电视、电影、广播以及教育有关的视听设备,增强现代化教学手段设施。

7)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8)发展科学新闻的传播媒介。 9)进一步改善各州的教育统计。 二、60年代以后的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是美国二战后进行的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59年美国教育科学(Academy of Pedagogical Sciences)召开了由35位科学家与心理学家参加的会议,讨论关于普通学校中的课程改革问题。当时由著名结构主义心理学家布鞋鲁纳( J.Bruner)提出的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占了上风。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强调结构(包括知识、课程、教材和儿童认知结构)的重要性,要求按照知识的基本结构来设计课程,并把反映各门学科现代发展水平的基本概念与原理作为教材的中心;按照儿童认知发展结构来改进教学方法和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这种理论指导下,从60年代开始,就由许多科学家参与编写中小学各科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 32 页 6/16/2015

教材的工作,并有计划地对教师进行培训,以便更好地运用新教材。这次改革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70年代后半期,美国出现“恢复基础教育运动”(Back to the Basies),主要目的在于强调基础知识的传授,并恢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道德教育。

30多年来,美国的课程改革活动一直未停止,各派学说不断出现,但基本上可以说是进步教育与传统教育之争的延续。从发展趋势看,二派的在论争过程中已不断走向融合。 第三节 杜威教育思想

一、杜威研究教育问题的特点

1、杜威研究教育问题起点高。

杜威哲学理论的形成早于教育理论的形成。在杜威学术思想活动的早期,他感兴趣的是哲学、心理学和伦理学。大学毕业在中学任教期间,跟随其大学老师托里(H.A.P.Torrey)教授学习哲学史,开始发表哲学论文。1882年进入霍普金斯大学学习研究生课程,通过心理学家霍尔接触到斯宾塞哲学,通过哲学家皮尔斯接受了黑格尔哲学。毕业后入密歇根大学教授哲学。期间,詹姆斯的以进化论为基础的机能心理学使杜威旧有哲学信仰发生骤变,逐步形成经验主义哲学。也是在这一时期,杜威开始对教育问题产生了兴趣,试图将教育、心理和哲学思想综合起来进行研究。

2、杜威对教育问题的研究表现出对社会问题的关切。 杜威教育理论形成于19世纪90 年代,这一时期正是美国社会变革的分水岭。 18世纪后半期美国开始工业革命时还是英国的殖民地。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为工业发展理顺了生产关系,美国工业以惊人速度发展,到19世纪末完成近代工业化,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但在创造了物质的技术进步的同时,却使社会精神文化的发展相对滞后,导致了社会生活的失调。

在以上的背景下,美国(1900~ 1917)出现了进步主义社会改革运动。该运动的目的是在资本主义取得巨大物质进步的基础上,推动社会的全面改善,创造与物质繁荣相应的精神文化条件,重建遭到工业文明破坏的社会价值体系,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它实际上是一场文化重建运动。

主要代表作:《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我的教育信条》(1897);《儿童与课程》(1902);《经验与教育》(1938)。 二、教育理论的总纲领 1、教育即生活

从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及个人(儿童)生活的关系出发,杜威认为,学校生活是生活的一种形式。这种生活首先应与儿童的自己的生活相契合,满足儿童的需要和兴趣,使校园成为儿童的乐园,使儿童在现实的学校生活中得到乐趣。其次,应与学校以外的社会生活相契合,适应现代社会变化的趋势并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为使学校教育有益于社会的改造,杜威进一步提出“教育即社会”的命题,意在使学校生活成为一种经过选择的、净化的、理想的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一个合乎儿童发展的雏形的社会。

为实践学校即社会,杜威构建了活动性课程的理论。“学校课程的内容应当注意到从社会生活的最初无意识的统一体中分化出来”,使“代表社会活动的类型和基本形态”的活动如烹调、缝纫、手工等科目在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2、教育即生长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 33 页 6/16/2015

教育即生长是一种新的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 教育观:

生长是机体与外部环境、内在条件与外部条件交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持续不断的社会化的过程。教育是这一过程的最重要的部分,其作用就在于提供一个适当的环境适应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兴趣、需要的要求,使儿童生长中可取的倾向得以发展,使不可取的倾向因为用而废弃。

儿童发展观: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是使儿童获得充分生长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儿童个体的充分生长即是达到社会目的一个手段和工具,其本身便是民主主义的要求,含有丰富的价值意义。

3、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1)经验的内涵:在杜威的教育哲学中,经验具有两种词性:一是动词,指有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一是名词,指这种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与两种词性相适应,杜威提出了具有教育价值的经验必须具备的两个标准:经验的交互作用和经验的连续性。经验的交互作用既强调了经验的外部条件,同时也强调了经验中人的主动性。它“赋予经验的两个因素即客观的和内在的条件以同等的权利,任何正常的经验都是这两种条件的相互作用。”经验的连续性是指每一个经验的形成必须以已往的经验为基础,并以某种方式改变以后经验的性质。

2)经验的外延:经验是一种行为、行动,包含认识的、情感的、意志的等理性、非理性的因素。在经验过程中,儿童不仅获得知识,而且形成能力、养成品德。

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也就是人的身心的各种因素的全面改造、全面发展、全面生长。

三、教育目的

1、终极目的:生长

杜威认为外在的教育目的不能顾及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固定的目的呆板僵化,不具灵活性,不能适应变化了的具体情况;

杜威主张生长为教育的目的,其主要意图在于反对外在因素对儿童发展的压制,在于要求教育尊重儿童愿望和要求,使儿童从教育本身中、从生长过程中得到乐趣。

在生长的标准上,杜威提出“继续生长”作为生长的标准。这种提法没有对生长标准进行质的规定性。也没有反映出教育目的的本质属性和价值取向。杜威虽然认为生长具有社会性的内容和方向,但杜威从过程本身来规定教育目的,将儿童生长凌驾于实质之上,是其生长目的论的主要问题所在。 2、生长的实质

教育是民主的工具,教育为了民主的同时,其自身也应是民主的。杜威的教育即生长本身体现了民主主义这一社会原则对教育的要求。杜威认为,个人各种能力的自由发展是民主主义的特征,民主主义的道德含义在于使每个社会成员得到全面生长和发展,由此,杜威实现了个人发展与民主的社会目标合而为一。 四、课程论:经验课程

面对美国社会的变化及其存在的问题,杜威要求教育积极适应社会工业化、民主化的需要,负起改造社会的重任。在他看来,学校最终的社会理想是通过全新的有社会思想的个人达到社会的改造。这种把教育的社会目标和儿童个人发展的目标通过间接和直接方式统一起来的观点在欧洲新教育家的思想当中也可以看见,困难的是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在课程的选择、编制和组织上协调两者的关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 34 页 6/16/2015

系。就教育如何适应工业化、民主化的社会生活问题,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观点,并且“把民主主义的发展和科学上的实验方法、生物科学上的进化论思想以及工业的改造联系起来,旨在指出这些发展所表明的教材和教育方法方面的变革。”就教育如何适应儿童生长需要问题,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长”的观点。在杜威的教育理论中还有第三个核心的命题:“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它同时强调了教育的内在条件(儿童的天性)和教育的社会条件,为其课程观奠定了理论的基础。

根据经验的相互作用原理,学科或教材是经验的客观条件,既使它具有内在的文化价值,但如果不适应学习者的需要和能力,就不可能成为儿童的经验。教育者的作用在于创造环境,提供良好的环境,使受教育者的需要和能力能够与环境相互作用,从而形成经验。从经验的连续性出发,杜威强调“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这种经验和在学习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提供起点。”

从经验哲学出发,杜威强调从做中学,主张以活动性的主动作业代替传统的教科书。它们包括园艺、烹饪、游戏、缝纫、印刷、纺织、油漆、绘画、游戏等。杜威认为主动作业具有多方面的优越性,应是学校课程的中心。但个体从做中学、经验中学获得的主要是直接经验。杜威看到了直接经验的局限性,也看到间接经验对儿童生长和经验改造中所起的巨大作用。面对如何使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统一的问题,针对教材的逻辑体系与儿童生长的心理顺序的矛盾,杜威提出了教材心理化的主张。它包括两方面的工作,其一,把逻辑性的、间接经验性的教材直接经验化;其二,直接经验系统化。与这两方面工作相对应形成教材心理化的两个步骤:第一步“把各门学科的教材或知识各部分恢复到原来的经验。”第二步是将已经经验到的东西逐步发展成为更充实、更丰富、更有组织的形式,这是渐渐接近于提供给熟练的成人的那种教材的形式。” 可见,教材心理化强调儿童的直接经验是一个现实的起点,而包含在各门科目里的事实和真理是课程的终点。它表明把课程理解为一个动态过程,在理论上,有助于消除儿童与课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对立现象。

杜威依据其经验、课程动态过程的观点,强调课程设计要以儿童的天赋资源--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在杜威看来,儿童有四种本能的基本冲动:社交及语言的冲动、建设性的制造或制作的自我表现的冲动,研究与探索的冲动、表现性的艺术冲动。与之相对应,儿童有四方面本能的兴趣:语言交际的兴趣、探究与发现的兴趣、制造与自我表现的兴趣和艺术的兴趣。与四方面兴趣相适应的课程分别是历史与社会研究课程、自然科学课程和交际与表现课程,分别以体力、智力与合作为目标。这三组课程和三方面的目标共同构建起了杜威经验课程完整的体系。

从杜威的教育著作及其完成的年代来看,其活动课程理论和与之相互联系的教育哲学体系的建构是同时展开的。芝加哥实验学校的实验及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学校与社会》、《儿童与课程》和《教育的兴趣与努力》标志着杜威活动课程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虽然经验课程理论也存在着很多缺陷(1936年杜威在《芝加哥实验的理论》中就曾指出:“关于‘教材’,迫切的问题是要在儿童当前的直接经验中寻找一些东西,它们是在以后的年代里发展成为比较详尽、专门而有组织的知识的根基。要解决这个问题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并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到现在还没有解决,而且永远不可能彻底解决。”),而且芝加哥实验学校的课程改革并没有直接的继承者和仿效者,但实验学校的原则、课程和方法在之后的岁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 35 页 6/16/2015

月里产生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不仅奠定了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基础,也成为20世纪课程论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另一方面,杜威教育哲学形成过程中的观点及其以《民主主义与教育》为标志形成的完整的理论体系为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一开始就提供了很高的基点和强有力的理论保障,成为许多活动课程改革实验的理论基础,并确立了美国20世纪初活动课程理论与实践的主色调。

第七章 其他教育思想与思潮

第一节 19世纪末至此20世纪前期欧美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兴起的社会背景:一是19世纪末欧美国家工业和经济迅速发展,新的科学技术广泛使用,促使整个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人们寄希望于教育的改进来解决各种社会矛盾;二是初等教育的普及促使人们关注教育质量,为此重视研究儿童的特性。

一、新教育运动

新教育运动开始于19世纪80年代的英国,而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初期以建立不同于传统学校的新学校作为新教育的实验室为其特征,一战后新教育理论进一步发展。二战后衰落。 1、教育实践

1889年英国教育家雷迪创办阿博茨霍尔姆乡村寄宿学校,以造就新型的英国各种领导阶层人士为目标,上午功课,下午体育锻炼和户外实践,晚上娱乐和艺术活动。→之后该校教师巴德利开创贝达尔斯学校,倾向于培养创造者。

德国利茨参观雷迪学校后开创德国第一所乡村教育之家,并形成乡村之家运动。法国的德莫林创办罗歇斯学校,被称为运动学校。

乡村寄宿学校收费高,规模一般很小,独立于国家教育制度之外。

新教育运动推行儿童中心的教育目标,强调活动以及儿童个人自由而完善的发展。

2、教育理论

瑞典的爱伦凯主张依据卢梭的自然教育原则改革旧教育,以造就身心健全、自由独立和富于创造精神的新人。为此,倡导自由教育,主张建立以儿童为中的理想学校,使儿童在独立自主的活动中获得经验,发展自我。

比利时的德可乐利受卢梭、自然科学以及格式塔心理学机能心理学影响,重视儿童本能与兴趣,主张学校沿二条路线改革:加强教育与生活联系;为儿童发展提供适宜有刺激的环境。提出兴趣中心课程论思想:食物、躲避自然灾害、防御敌人、劳动和相互依赖是兴趣中心,课程分个人知识和环境知识二大类,以个人生活中的需要为中联系环境的知识组成教学单元逐年学习。教学方法分为观察、联想和表达三段。

英国的罗素则明确提出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

总结:新教育家思想的重点在儿童个人的发展,所注重的主要是精英教育而非大众教育,未解决好教育过程中的一些基本矛盾,如儿童主动性与教师工作、活动与系统知识、自由和纪律、发展个性与社会合作的矛盾等等。 二、进步教育运动

兴起与成型阶段

19世纪末,帕克昆西教学法(儿童中心;重视学校的社会功能;课程与实践活动相联系,围绕一个核心安排相互联系的科目;强调培养儿童自我探索和创造的精神)→赖斯对传统教育的批评→1896年的杜威芝加哥实验学校→约翰逊的有机教育学校(以卢梭思想为依据,目标在于发展人的整个机体,遵循学生的自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 36 页 6/16/2015

然生长,提供必需的作业和活动);帕克赫斯特的道尔顿计划(公约或合同式的学习;改教室为各科作业室或实验室;用表格法了解学生学习进度;以自由与合作为原则)。二者强调个性发展,重视儿童的兴趣和能力。→沃特的葛雷计划实行分团学制,受杜威影响,试图指导学习和劳动,抽象的和实用的以及个性的和社会的等因素结合起来。→1919年科布发起建立进步教育发展协会,1924年创办《进步教育》杂志。→进步教育运动日益专业化,推动公众的理解和支持。→运动内部出现分化,拉格强调儿童中心,康茨主张社会中心。

转折阶段(1929----1943)

大萧条一方面使进步教育运动发生转向,更加意识到学校的社会职能,运动重心从初等教育转向中等教育;另一方面加剧了运动内。部的分裂,出现改造主义

衰落阶段(1944---1957)

44年进步教育协会更名,53年恢复,55年协会解散,57年《进步教育》停办。

原因:一是失支了生存的社会基础;二是教育理论与实践本身存在局限;三是对教师要求过高。 三、实验教育学

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于德国,随后在欧美一些国家发展的以教育实验为标志的教育思想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的梅伊曼和拉尹、法国的比纳、美国的霍尔和桑代克。

重视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的关系,重视实验,并强调从实验的结果中寻找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是实验教育学的基本特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片面强调儿童的生物性,过分考虑教育的自然科学化,忽视社会性因素。 四、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与劳作学校 1、公民教育理论

国家职能的思想是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理论的政治基础。为建立一个文化法治的国家,国家有双重任务:维护国家内在与外在的安全及其公民的身心健康;向伦理人社会发展,逐步实现人道国家的理想。

公民教育的中心是通过个人的完善来实现为国家服务的目的;有用的国家公民应具备在三项品质:有国家任务的知识,有服务国家的能力,有效力国家的品质。

2、劳作学校理论

公民教育、职业教育和劳作学校的关系是目的、手段和机构的关系。 劳作的教育学定义:劳作是身心并用的活动;劳作既有客观目的又须经艰辛,富有教育意义;劳作应能唤起个人客观兴趣。

劳作学校三项任务:职业陶治的预备;职业陶冶的伦理化;团体的伦理化。

第二节 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 一、教育实践历程

1774年把新压改为“贫儿之家”,收容6~18岁的穷孩子,在教育史上首次进行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初步实践。1780年被迫停办。

裴氏转向对社会和教育问题的探索,发表著作,初步建构了裴氏的社会观和教育思想的雏形。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 37 页 6/16/2015

1799年组建斯坦兹孤儿院,开始第二次教育实验。在这里,首先基于对儿童的爱心,力求办成一个充满亲子之爱的大家庭式的教育机构;其次,办求对儿童全面进行“心的教育----手的教育----头的教育,使儿童在智力、身体、道德方面都得到发展。同年9月改为医院。

1800年,在布格多夫一所小学开展他的第三次教育实验。这次教育实验的中心是,在初等学校根据人性的发展规律,组织合适的教学内容,运用简化的教育方法对儿童进行全面的和谐发展教育。1805年迁址建立伊佛东学校。成为当时欧洲的教育圣地。 二、教育目的

1、社会观:知识和理性是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灵丹妙药。人们有了知识就能认清自己的本性和使命,摆脱愚昧,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博爱的社会。

平等的教育权利要求每一个人都必须获得符合他的本性和社会地位的教育。 2、教育功能

① 促进人的发展尤其是能力的发展,因为人有心、脑手三种天赋的基本能力。 ② 人的发展必须通过教育。因为人有三种状态:动物性、社会性、道德性。 ③ 教育意味着完整的人的发展

④ 教育使人成为人格得到发展的真正独立的人。 三、教育心理学化

裴氏认为,教育心理学化就是把教育提高到科学的水平,将教育科学建立在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具体来说,有以下几层意思:

① 将教育目的和教育的理论指导置于儿童本性发展的自然法则基础上。 ② 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编制适合儿童的学习心理规律,即教学内容心理学

化。

③ 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心理学化。

原则与方法心理学化首要的是使教学程序与学生的认识过程相协调。认识过程包括三个阶段:模糊的感觉印象→精确的感觉印象→清晰的表象→概念。因此原则有直观性、循序渐进性。 ④ 要让儿童成为他自己的教育者。 四、要素教育

要素教育论的基本思想就是认为初等学校的各种教育都应该从最简单的要素开始,然后逐渐转到日益复杂的要素,以便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和谐发展。

探索要素教育的原因:儿童天赋能力和力量的发展有其自然的顺序即从简单到复杂;使广大劳动人民都能受到更加简便有效的教育。

儿童对母亲的爱是道德教育最基本的要素;数目、形状和语言是教学的基本要素,智育主要是计算教学、测量教学和语言教学;关节活动是体育的最基本的要素。

第三节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

一、 批判继承空想社会主义者思想

1、空想社会主义者主要是从人性论出发,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及其教育中的各种弊端只是由于它不符合人性或者人的理性。马恩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科学地提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及其教育的资产阶级本质。

2、对欧文的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的性格形成学说,马恩批评其重蹈了旧唯物主义的错误,将人视为完全是环境的消极产物,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看不到人是历史法的积极参加者,他们在实践过程中改变着客观世界,同时也改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 38 页 6/16/2015

变着人自身,从而必然依靠少数贤明的教育实施良好的教育来实现社会的根本改造。

3、马恩扬弃了空想者基于人性论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从现代工业生产的本性对劳动者的要求以及社会向共产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与人的彻底解放之间的内存联系,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给予科学论述。 二、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马恩认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这种生产既为人类自身的生产提供了物质条件,又要求人类自身通过教育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总全起来构成社会关系,即社会。因此,教育与社会生产的关系也就必然表现为教育与一定社会关系的关系。社会或社会关系决定教育就是说一定社会的这些关系制约着教育的发展、社会性质、社会职能,同时又要求教育为这些关系服务。由此决定了教育的历史性和阶级性。

另一方面,教育还受多重因素的制约,教育对社会关系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继承性。

三、教育与社会生产

第一,教育是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劳动能力是人的峰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一是使劳动力技术化、专门化;二是改变劳动能力的形态,变简单劳动力为复杂劳动力;三是培养起更新职业劳动的能力。

第二,教育是科学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手段。

科学知识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物化于生产过程中才能转化为直接生产力。它主要通过二条途径:一是科学作用于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生产的工艺流程;二是使劳动者掌握科学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二者养分是教育。

第三,学校还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场所。

因此教师的教育劳动是具有生产性的劳动。但马克思将其列入消费基金。 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生产、现代科学与现代教育密切联系的反映和要求。

首先,由于大工业的本性需要尽可能多方面发展的工人,客观上先是要求将生产劳动与教育结合起来,使工人尽可能受到适应劳动职能变更的教育;然后是要求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培养能多方面发展的劳动者。

其次,由于机器大工业生产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的,通过科学这一中介将教育与生产劳动有机地相结合提供了基础。

再次,综合技术教育,这“使儿童和少年了解生产各个过程的基本原理,同时使他们获得运用各种生产的最简单的工具的技能”的现代教育内容,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提供了重要的纽带。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教育实质上是资本家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的手段,只有彻底变革旧的生产方式,在合理社会制度下,才能从劳动和教育制度上为其实现提供日益完善的条件。 五、人的本质和个性形成 1、人的本质观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 39 页 6/16/2015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人的本质观的特点:①在现实上考察人、认识人;②强调人的社会性;③人具有实践活动的主观能动性。 2、个性形成

首先,人的遗传素质是人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

其次,对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人们所处的社会条件和教育。 第三,人们在改造客观环境的实践中,能动地接受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从而又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发展自身。 六、论人的全面发展

1、人片面发展的社会要源

旧式分工,即同私有制以及阶级划分紧密联系的凝固化的分工导致人的片面发展。随着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劳动分工由社会分工进入生产过程内部分工,使工人一生束缚于某种工具和操作上,成为局部劳动的自动的工具;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则使工人下降为机器的一个活动零件,智力劳动进一步同工人相分离,将个人的片面发展推向顶点和普遍化。 2、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机器大工业生产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从科学技术上为打破旧式分工的凝固化、专门化展现了可能性,也为其提供了基础。

大工业的本性要求人的方面发展,而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却使人更加片面化,这是机器大工业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矛盾的反映。 3、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

①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消灭阶级划分,全面占有生产力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

②高度发展社会生产

③向全体社会成员施以普遍的全面教育,实行教育与真正自由的生产劳动相结合。

第四节 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一、改造主义教育

20世纪30年代从实用主义和进步教育中分化出来,到50年代形成独立的教育思想。初期有康茨和拉格,布拉梅尔德50年代发表一系列著作后最后形成。

1、教育应该以改造社会为目标

2、教育要重视培养社会一致的精神。所谓社会一致指不分阶级的人与人之

间的合作关系,即通过共同协商而能消除阶级分歧的一致意见,并在行动上一致。

3、强调行为科学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

4、教学上应该以社会问题为中心。主张课程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主,教学应

以问题为中,重视学科之间的联系。如四年制学院的轮状课程围绕经济、政治、文化和心理四个领域中的有关问题。 5、教师应进行民主的、劝说的教育。 二、要素主义教育

1938年“要素主义者促进美国教育委员会”的成立是要素主义教育形成的标志。发起者、主要代表人物是巴格莱。60年代代表人物是科南特和里科弗。

错误!未指定书签。 第 40 页 6/16/2015

1、把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

在人类的文化遗产中存在着永恒不变的、共同的、超时空的要素,它们是种族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基础。中小学要强调双基(新三艺),按逻辑系统编写教材、进行教学。

2、教学过程是一个训练智慧的过程。强调传统的心智训练,传授整个人生的知识。

3、强调学生在学习上必须努力和专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把学生的自由当做手段,而应是过程的目的与结果。

4、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核心地位

由于忽视学生自己的兴趣和身心特点经及能力水平,片面强调系统的、学术性的基本知识学习,加上所编教材脱离学校教育实际,70年代起逐渐失去优势地位。

三、永恒主义教育

20世纪30年代形成的一种提倡复古的教育理论。代表人物有美国的哈钦斯、英国的利文斯通和法国的阿兰。

1、教育的性质永恒不变

基于古典实在论哲学,认为宇宙存在一种永恒的、绝对的、同一的实在,事物的变化以其不变的固有本质为基础,被一种永恒的普遍法则支配。

理性是人性中共同的最主要的永恒不变的特性,建立在这一人性基础上并为表现和发展人性的教育在本质上是不变的。

2、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出我们人类天性中共同的要素,对人施以人性的教育,达到人性的自我实现、人的进步和完善。

3、永恒的古典学科应该在学校课程中占有中心地位 4、提倡通过教学进行学习 四、存在主义教育

存在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个流派,一战后产生于德国,二战传至法,之后流行于欧美。存在主义是种把人的存在(个人主观的自我意识)当做其基础和出发点的哲学。基本论点是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即人首先存在着,通过他自己的自由选择而决定他的本质。德国博尔诺夫、美国尼勒应用它于教育理论形成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1、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在于使学生实现自我生成。通过自我表现自我肯定意

识到自我存在,进而自我完成。因此教育的具体目标是发展个人的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责任感。 2、强调品格教育的重要性。

3、提倡学生自由选择道德标准。人的自由就是人的存在,自由是个人的自

由选择即个人对自己所做的一切负责。道德教育的任务主要是使学生具有独立意识、自尊心、养成自主、自律的精神 4、主张个别教育的方法

5、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信任的关系。教师的作用是利用自己的人格和知识,

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发发展自我。

五、新行为主义教育

20世纪30年代产生,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托尔曼、斯金纳和加涅。60年代是繁盛时期。

1、教育就是塑造行为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d5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