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三语文_上海市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联考语文试卷
更新时间:2023-05-17 16:07: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 上海高三语文课本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上海市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联考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卷上用钢笔或签字笔将学校、班级、姓名等填写清楚。
2.所有试题的答案必须全部填写在答卷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答题时应注意试题题号和答卷题号一一对应,不能错位。
3.本试卷共6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15分)
漫说姓名文化
⑴当我们热热闹闹地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我以为,其实遗忘了最大的一笔遗产,这就是姓名文化。汉族的姓名文化经数千年积累演变,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文化系统,蕴涵着丰厚的人文信息、民俗资源、历史积淀、社会符号、文明指向、思想意趣、家族身份、修养成果。可惜,姓名文化这一遗产已经明显衰落,到了必须抢救并且难以传承的地步。我们的姓氏尽管依然保存,但是姓氏文化原本代表的乡土情怀和根源归属却多被斩断。
⑵根的意识曾是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根的文字载体就是绵延不断的谱牒,根的终极意义是宗亲归属感。从前,谱牒和宗亲的广博关怀可以让人千里之外也互为依托;现在,宗亲仍可以令个人与家庭在茫茫人海中,在生疏的大千世界里,在冷漠的现代社会内,寻求到一份精神的慰藉。这宗亲早已不是血缘之亲,而是一种天然存在的横向联系。
⑶在根的延续中,我们拥有了一代代祖先的迁徙史,拥有了祖先的业绩或名望,与之相联的是那个岁月的社会风情、时代风云,于是,厚重的历史感自然落在了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阅读、想象自己的祖先那一次次艰难经历,让我们与文化与祖国与民族的历史密不可分。
⑷在姓氏文化浓浓的熏陶下,不管走在哪里,仰望“四知堂”的匾文,我们知道了主人姓氏的归属;远远看见“陇右名望”,我们也明白了这一村的大姓是什么。
⑸可是,当祠堂大多毁灭无存,剩余的祠堂早已失去了原有意义;当匾额一扫而空,只剩下残片断字遗留在博物馆里;当谱牒遗弃一净,三代以上不知为何物时,姓氏文化就不再是文化,只不过是个人称谓的前缀而已。
⑹姓氏文化若与名字相比,还算幸运,毕竟所有的姓氏延续至今。可是名字早已无所谓文化,仅仅是一个个再简单不过的符号罢了,而且,高度一致、大面积雷同,已成定局。
⑺我们的人名文化历史也很悠久,包涵更为丰富。从商代的干支入名,到后来的“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牲畜,不以器币”入名的禁忌;由春秋战国时期打破禁忌,好以贱丑隐疾为名,再到西汉以后尊崇圣洁文雅为风尚;从新莽禁用双字,到南北朝盛行二字;由唐宋时代形成的以辈次命名,再到清乾隆钦定孔子后裔辈次用字三十个,非但组成了绵延不绝的人名历史,也在人名的走向转变中显示了我国历代官风民俗、文学礼仪。人名文化还包括字、号,还有学名、小名、诨名,互补互衬,传递出长辈的期待,自己的志向、性情和旨趣。
⑻人名文化的衰败以至断裂,首先是由于蜂拥趋附。这种趋附中间毫无文化意义可寻,趋的是一时的政治风云,附的是暂且的社会大潮。时过境迁,趋附的名字大多成了一模一样的时代政治符号,简单得
只剩有口号和追风的标记,不见任何情趣与素养。另外,则是因为人名文化传承载体的丧失。过去很多目不识丁的人,许多没有读书经历的农民,却可以起一个非常有文化内涵的名字,这是因为他们的邻里和同族中总有一两位识文断字的人,可能是过去的秀才,或许是私塾先生。他们的历史文化涵养和代代相传的人名文化知识,让他们负起了传承之责。然而,这样的人早已作古。那个时代,即使许多乡土情调浓郁的名字,也带有山野特色,不像后来,连山乡渔村也和各地一样,都是跟风赶潮的产物。
⑼人名不再成为文化,在于大量的名字简单直白。如果少数名字简单直白,也不妨看作名称原始意义的回归,甚至算作一类风格。可是,当简单直白的名字以千万百万计,不但失去了文化,就连最直接的区别功能也荡然无存。有人以为现在人口众多,重名难免,可是,过去那些名字,比如元济、斯年、相伯、寅恪、平伯、寅初、廷黻、用彤、实秋、语堂、云五、右任,怎么可能高度重复?那时,即便有几个重名,相遇也是一种惊喜;现在遭逢重名,大概只觉得在批量复制的符号堆里又添了一个同类而已。
⑽人名不再成为文化,还在于起名不讲究,甚至非常草率。过去名字是文化,那是因为许多名字通伦理,讲蕴藉,有出处,求承载。名字伴随人的一生,特别是汉字,声形义并茂,因而名字有可能影响终生的志趣和品貌。当一个人自己的名字随随便便时,也就不会对名字有多少文化认识;当大多数人对名字无所谓时,名字也就不再是文化的载体。
⑾姓名文化,作为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是一种活的传承,而这传承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如何传承我们的姓名文化,这个问题需要我们每个人思考并且担当。
1.除了姓名文化,请你再举两种非物质文化遗产。(2分)
⑴;⑵。
2.文章中“根”的含义是。(3分)
3.第⑼段中列举了众多不可能“高度重复”的名字,可印证第⑺段“”这句话。(2分)
4.姓名文化这一遗产衰落的根本原因在于:(4分)
⑴;⑵;
⑶;⑷。
5.下列说法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姓名文化与长城、故宫等均属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
B.为避免词语的重复,作者或用“姓氏文化”或用“人名文化”,其实两者意义相同。
C.自商代直至清代,人们在取名字时,始终严格遵循着统治者规定的各种禁忌入名。
D.过去目不识丁的农民能起很有文化内涵的名字,主要靠有文化的秀才或私塾先生。
E.人名承载着长辈们的期待,自己的志向和情趣,乡土情调,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6—11题。(23分)
但丁的目光赵丽宏
⑴暮色降临,那些曲折的街道和小巷顿时更显得幽深。眼看天色一点点幽暗,站在街口,只见那些古老楼房迎面压下来,遮住了窥探的视线。黄色的路灯突然亮了,石头的路面上光影闪动,随时都似乎会有奇景出现。黄昏的佛罗伦萨,在一个外来者的眼里,显得无比神秘。
⑵走过一条狭窄的小路时,陪我的意大利朋友轻声说:“但丁,他在这里住过。”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是一座很普通的临街小楼,看上去已经歪歪斜斜,门口挂着一盏方形风灯,灯不亮,闪烁着昏
黄的光。给人的感觉,这光芒也是古老的,五百年岁月,都浓缩在这幽暗的灯光中。当年,这该是一盏
油灯,在风中飘摇,但丁踏着夜色回家时,看见的也是差不多的景象吧。
⑶我走到小楼门前,门关着,无法进去。古老的山墙上,有但丁的青铜雕像,诗人眉峰紧锁,目光忧郁
..,越过我头顶,凝望着远方。我想象那小楼中,有窄而陡的楼梯,在黑暗中上升,通向一间..而深邃
书房,书房不会很大,但却能容纳下整个宇宙,诗人的幻想和思索在这里上天入地,寻哲人、会鬼神……写出《神曲》的伟大诗人,竟住在如此的寒舍中,这有点出乎我的意料。大诗人贫穷,中外古今,大抵如此。但丁贫穷,不会影响《神曲》的伟大。我仿佛看见那昏暗的灯光中闪动着一行字:!
⑷走在古老的石头街道上,很自然地产生这样的念头:这就是但丁当年走过的路,一条普通的小路,走出非凡的人生。他在这里邂逅初恋的姑娘贝特丽丝,也从这里走上被放逐的路。1300年,但丁三十五岁,那一年,他遭到权贵的迫害,被当政者宣布终身流放,永远不准返回佛罗伦萨。这样的遭遇,对一般人也许是沉沦和毁灭,然而对但丁,这却是一个伟大的开端。
⑸但丁从此开始流亡生活。他说:“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离开佛罗伦萨,他旅行,观察,思考,游遍了意大利,认识了社会各阶层的人物。他每天都在思考生命的意义,思考国家的命运和人类的前途。他没有想到,告别故乡,就成了永远的游子,在他活着的时候,竟然再没有机会重返佛罗伦萨。晚年的但丁,定居于古城拉韦纳,将一生的经历和思考,倾注于《神曲》的创作。一个游子,客居他乡,心含着愁苦,也怀着憧憬,用鹅毛笔写出一行行奇妙的诗句。《神曲》长达一万四千余行,但丁在诗中梦游地狱、炼狱,历经千难万险,最后抵达天堂。其惊人的想象力和深邃的思想,前无古人。但丁说过他写《神曲》的目的是“要使生活在这一世界的人们摆脱悲惨的遭遇,把他们引到幸福的境地”,他是为爱和理想而创作。我记得《神曲·天堂篇》的结语:
只是一阵闪光掠过我的心灵,
我心中的意志就得到了实现。
要达到那崇高的幻想,我力不胜任;
但是我的欲望和意志已像
均匀转动的轮子般被爱推动——
爱也推动那太阳和其他的星辰。
⑹他的《神曲》,是欧洲文艺复兴的先声,也使他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被人称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⑺在但丁流放期间,佛罗伦萨当局感觉将这位大诗人拒之门外很不得人心,便宣告,只要但丁公开承认错误、宣誓忏悔,就可让他回乡。然而但丁认为自己没有错,断然拒绝。1321年,但丁在威尼斯染上疟疾,返回拉韦纳不久便离开人世。他的遗体被拉韦纳人安葬在市中心圣弗兰切斯科教堂广场上。佛
罗伦萨市政当局提出把但丁的遗体迁回故乡,遭到拉韦纳人的拒绝。也许
..是为了表达故乡对这位伟大诗人的歉意,佛罗伦萨当局委托拉韦纳人在但丁墓前设一盏长明灯,灯油,则由佛罗伦萨永久提供。1829年,佛罗伦萨在圣十字教堂为但丁立了墓碑和雕像,同时把教堂前的广场命名为但丁广场。这时离但丁辞世已经过了五百多年。
⑻我来到但丁广场时,天已经落黑,下起了小雨。空旷的广场上不见人影,圣十字教堂在雨中,远远看去,像一个白衣巨人,孤独地站在微雨迷梦的夜色里。教堂已经关门,我只能站在门口沉思默想。在这座教堂里,埋葬着佛罗伦萨历代的主教和显赫的权贵。但丁的墓碑,在教堂的入口处,只是块普通
八校联考第3 页共6 页
的石碑,上面刻着诗人的姓名和生卒年月。然而,到这里的人们,大多只为但丁而来,为他的《神曲》而来。这应了李白诗句的意境:“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⑼教堂大门的左侧,有一尊高大的大理石雕像,是但丁的立像。台基上,刻着诗人的姓名,台基的两边,是两头大理石狮子,威严地护卫在主人的脚下。但丁穿着宽大的长袍,伫立在精致的台基上,诗人的目光,一如他故居前那尊铜像,忧郁
..,俯视着夜色迷茫的大地。
..而深邃
6.请根据文意,将第⑶段最后所空缺的一句话补全。(不超过15字)(2分)
7.文章多次写到但丁的目光“忧郁而深邃”,请纵观全文,指出“忧郁”、“深邃”的含义。(4分)忧郁:;深邃:。
8.第⑺段“也许是为了表达故乡对这位伟大诗人的歉意……”一句中的“也许”二字能否去掉?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
9.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
A.第⑴段的景物描写,着力于神秘氛围的创造,为写作对象但丁的出现制造了悬念。
B.文章以“但丁的目光”为线索,通过回忆但丁的经历,发现了磨难对人生的价值。
C.佛罗伦萨市政当局和拉韦纳人对但丁遗体的争夺表现了意大利人民对文艺的热爱。
D.从《神曲·天堂篇》的结语“我力不胜任”等词句中可以看出但丁的犹豫和懦弱。
E.第⑺段写宁愿不回故乡也不愿意公开认错,表现了但丁高贵的品质和战斗的精神。
F.本文语言质朴从容,充满哲理;将游记穿插在人物传记中,手法新颖,独具特色
10.第⑷段“走在古老的石头街道上,很自然地产生这样的念头”一句对我们发现本文的写作思路有很大的启发。请梳理说明作者的思路。(4分)
11.古今中外,像但丁一样,人生曲折但成就非凡的诗人比比皆是。请以但丁为个案,推究其中的道理。(100字左右)(4分)
。
(三)填写下列名句中的空缺(任选5空)(5分)
12.⑴千岩万转路不定,。(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⑵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岂独伶人也哉。(欧阳修《伶官传序》)
⑶,铁骑突出刀枪鸣。(白居易《琵琶行》)
⑷,而后人哀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⑸仁者见仁,。(易经《系辞上》)
⑹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何也?。(贾谊《过秦论》)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16题。(8分)
幽居初夏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荫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①,木笔犹开第一花②。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释】①箨龙:笋。②木笔:辛夷花。
13.诗人陆游是朝诗人,梁启超誉之为“亘古男儿一放翁”。(1分)
14.全诗描写初夏景色,着重突出一个“□”字。(1分)
15.尾联隐含了作者的感情。(3分)
16.对此诗理解、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湖山”二字总领全篇,先从大处着笔勾勒环境。
B.颔联铺写水满、草深、鹭下、蛙鸣等典型的初夏景物。
C.诗的前六句极写幽静之美景,显现诗人怡然自得之乐。
D.最后诗人叹息老之将至旧友情断,落寞无聊之感顿生。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
李牧戍边
⑴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岁数,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⑵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强复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命。”王许之。
⑶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①五万人,彀者②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匈奴十余万骑。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⑷赵悼襄王元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庞壤杀剧辛。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
⑸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功赵。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释】①百金之士:能受到百金奖赏的勇猛将士。②彀(gu)者:射手。彀:拉满弓。
17.写出下列带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⑴赵王让.李牧()⑵悉.勒习战()
⑶匈奴小入,佯北.不胜()⑷拔.武遂、方城()
18.据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正确的选项是()(2分)
⑴如是岁数,亦不亡.失⑵廉颇既亡.入魏
⑶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⑷击秦军于.宜安
A. ⑴⑵不相同,⑶⑷不相同;
B. ⑴⑵相同,⑶⑷不相同;
C. ⑴⑵不相同,⑶⑷相同;
D. ⑴⑵相同,⑶⑷相同。
八校联考第5 页共6 页
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⑴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
⑵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
20.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2分)
A.李牧戍守边陲,采取以固守防御为主的战略,阻止了匈奴的入侵,维护了赵国的利益。
B.李牧为了国家忍辱负重抗拒干扰,常受命危难之际击溃强敌,表现了一代名将的品格。
C.李牧无法挽救昏君治国的局面,终因谗言而被杀,赵王昏庸糊涂不辨真相,令人叹息。
D.李牧用兵有法,不违心媚上,终使赵王不悦,功高盖世招佞臣妒忌,为秦反间计所害。
21. 请联系苏询《六国论》中有关李牧的内容,概述本文中的史实。(3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5题。(12分)
老杜之仁心
老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云:“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乐天《新制布裘》云:“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新制绫袄成》:“百姓多寒无可救,一身独暖亦何情。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皆伊尹自任一夫不获之辜也。或谓子美诗意宁苦身以利人,乐天诗意推身利以利人,二者较之,少陵为难,然老杜饥寒而悯人饥寒者也,白氏饱暖而悯人饥寒者也。忧劳者易生于善虑,安乐者多失于不思,乐天宜优。或又谓白氏之官稍达,而少陵尤卑,子美之语在前,而长庆在后。达者宜急,卑者可缓也;前者唱导,后者和之耳。同合而论,则老杜之仁心差贤矣。
22.文章提到有人认为“子美诗意宁苦身以利人”,请你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找出和“宁苦身”相对应的一句诗“”。(2分)
23.从三首诗歌中,我们能看到两位士大夫相同的高贵品质
(用文章中的原句回答);他们都具的思想。(4分)
24.文章运用了表现手法,对两位士大夫作出了相应的评价。(1分)
25.在评价杜甫和白居易诗歌时,作者认为老杜境界略高一筹。你同意吗?为什么?(5分)
二、70分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
⑴《现代汉语词典》:【辛苦】身心劳苦。【刻苦】肯下苦工夫,很能吃苦。
⑵一位教育研究专家说:“现在我们学生的学习,辛苦但并不刻苦,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现象。”
请以“谈‘刻苦’”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正在阅读:
倒车雷达系统电路图03-14
专题六 古诗歌鉴赏形象题(重点高中适用)04-04
2015年1月4日资金申请报告06-03
广告设计专业实习报告08-12
合作协议书05-22
- 教学能力大赛决赛获奖-教学实施报告-(完整图文版)
- 互联网+数据中心行业分析报告
- 2017上海杨浦区高三一模数学试题及答案
- 招商部差旅接待管理制度(4-25)
- 学生游玩安全注意事项
-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文档模板供参考)
- 叉车门架有限元分析及系统设计
- 2014帮助残疾人志愿者服务情况记录
-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 中国食物成分表2020年最新权威完整改进版
- 推动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
- 给水管道冲洗和消毒记录
- 计算机软件专业自我评价
- 高中数学必修1-5知识点归纳
- 2018-2022年中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发展趋势(目录)
- 生产车间巡查制度
- 2018版中国光热发电行业深度研究报告目录
- (通用)2019年中考数学总复习 第一章 第四节 数的开方与二次根式课件
-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说数课件粤教版
- 上市新药Lumateperone(卢美哌隆)合成检索总结报告
- 高三
- 语文
- 上海市
- 重点中学
- 联考
- 上海
- 试卷
- 部分
- 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高等教育学模拟练习题(物超所值)
- 天达利八球台球规则
- acer Aspire 4520G全拆机+散热改造
- Eoguvq东北农业大学教务处
- 班级评优材料(优秀班级评优材料,逻辑清晰,可修改)
- 三下乡活动计划书
- 乱斗西游2普贤菩萨怎么样?普贤菩萨属性技能搭配图鉴
- 大学物理学教程(第二版)下册答案
- 2009年石家庄市初中毕业生知识能力测试文综试卷(09
- 2016最新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数学3.4《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第1课时)教学设计
- 日产安全施工组织设计内容(终稿)
- 国家公务员面试常见题目逐字解析稿
- 5.2染色体变异导学稿(学生版)
- 西门子电烤箱使用说明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习题及答案----第6章习题详解
- 2011年嘉兴市第一次模拟测试文综试卷(word文字版)
- 院内规培心电图讲课
- 初中物理力学和电学测试题试卷
- 学习扶贫政策心得体会
- ARM平台上蓝牙协议栈Bluez的移植使用和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