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一年级

更新时间:2024-07-12 02:2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高中政治一年级 前言 《我们的经济生活》

(一)教学基本内容

1、经济生活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

生产是经济活动的基础,交换是经济活动的流通过程,分配是经济活动的中间环节,消费是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建设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经济建设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开拓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新途径,迅速提高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集中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3、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以人为本,就是把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

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4、我国人民生活在2000年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总体上的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主要是就经济目标来说的。总体上的小康还偏重于物质消费,不能更多地注重精神消费;还偏重于生存需要,不能更多地满足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总体上的小康是一个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社会生产力、国内生产总值将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国家的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实力将显著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进一步完善;我国人均GDP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人民生活将更加殷实、宽裕;全国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将加快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民族地区的发展,体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原则。

在实现经济目标、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上海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唯一的出路在于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

6、经济知识和经济眼光

1

中学生要学习经济知识,学会运用“经济眼光”分析经济问题,要学会看经济背景、学习算经济账、懂得经济法规。

(二)教学基本要求

一、学习水平[A]

1、生活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 [A]

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构成了经济活动的四个环节,要注重各环节在经济活动中地位 和作用。

二、学习水平[B]

2、经济建设是我国现阶段的中心任务 [B]

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大力促进生产力发展两个角度理解以经济 建设为中心的原因和意义。

3、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B]

从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促进经济和社 会的全面发展,

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B] 理解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区别,从六个方面掌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实现 四个文明的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5、青年走向社会需要有经济意识 [B]

要认识学习经济知识,培养现代经济生活所需要的“经济眼光”,对我们青年学生观察、 分析、处理问题具有的意义。

三、学习水平[C]

6、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 所需掌握的知识要点:(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促进生 产力发展。(2)坚持科学发展观。(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要能够结合“发展经济与改善生活”、“产业发展与劳动就业”、“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对外开放与开放意识”等课内容,说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开放,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

第一课《发展经济与改善生活》

(一)教学基本内容

1、 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社会生产始终是一国社会财富增长的源泉。社会的存在要以社会生产为基础,社会的发展也要以社会生产为基础。 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就是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即在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发生的联系。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选择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一种生产关系如国能够调动人们进行经济活动的积极性,它就会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起促进作用;而当一种生产关系或者其中的有些环节压抑了人们经济活动的积极性时,它就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这是生产关系就需要作变革和调整了。

3、 构成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

劳动者的劳动、以土地为代表的自然资源、资本、经营管理、科学技术等。劳动、土地、资本要素被称为实体性要素,经营管理属于联结兴要素,科学技术属于渗透性要素。各生产要素只有合理地搭配组合在一起,才能进行现实的和有效的社会生产。

(1)劳动者的劳动是社会生产来已进行的最基本最活跃的要素。劳动者的素质直接 关系到社会财富创造的数量和质量。

(2)自然资源包括土地、水源、森林、矿藏等。土地是社会生产不可或缺的自然要 素,土地要素具有不可再生性特征。 (3)资本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

(4)经营管理是现代社会生产的一个基本要素。对劳动、土地、资本等要素起组织、联结、整合作用的要素,就是经营管理。经营管理要素是企业家提供的一种特殊的复杂劳动,又被称为“企业家才能”。

(5)科学技术在社会财富增长中起决定性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成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量。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表现在:第一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信息化,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二节约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并使产品的质量更高,性能更优。第三促进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平衡、协调,实现清洁生产,使经济增长可持续地进行。 4、 新型工业化道路

我国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条新型工业化道路特征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和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其本身也成为新型工业化的一个标志。 5、 国民经济信息化

(1)所谓信息化,就是在农业、工业、服务业和科学技术等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现代化的过程。

(2)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密不可分,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物质基础,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总之,只有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才能真正加快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信息化与工业化之间的联动和互相促进,是中国最终完成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3

6、 经济增长统计指标:GDP

(1)GDP是一国(或地区)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最终产品与劳务价值的总和。一个国家的GDP称为国内生产总值,一个地区的GDP称为地区生产总值。“一国(或地区)”是一个国土(或地区)范围的概念。一国(或地区)的GDP不仅包括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新生产的有形产品的价值,还包括非物质生产提供的无形产品(服务)的价值。

(2)一国(或地区)GDP反映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而人均GDP则反映一国(或地区)人们的富裕程度。国民经济各部门创造的价值在GDP中所占的比例的变化,还能反映出一国(或地区)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情况和发展趋势。 (3)GDP统计指标本身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7、 经济增长的根本意义和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 (1)经济增长的根本意义,就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保证社会成员享有充分的福利和得到全面的发展。

(2)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是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生活,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 (3)实现社会生产的目的要做到:

要使每一经济主体的行为纳入社会生产的轨道。 要让政府部门的管理与决策更加科学化、规范化。

要通过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的协调发展,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成果。 8、 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离不开社会积累

(1)所谓积累,就是指把新创造的财富中的一部分转化为社会未来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准备和物质准备的过程。当积累用一定的价值量表示出来时,称积累基金,而它在GDP总量中所占的比重,称积累率。

(2)重视积累的作用。有了积累,才会有条件扩大生产规模,让根多的人有工作和有收入;才会有条件去建立更多的学校、医院、公园等公共设施;才能有力量瀛对重大的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社会积累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只有通过积累来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才能保证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3)社会积累主要来源渠道:政府的财政渠道;企业的利润留成;居民的一部分消费基金的转化。

(二)教学基本要求

一、学习水平[A]

1、经济增长统计指标:GDP [A] 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范围是“一国”,包括物质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提供的价值。了 解GDP总量和人均GDP反映的不同内容,清楚GDP本身也有一定的缺陷。

二、学习水平[B]

2、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B]

从社会存在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生产两个方面理解社会生产始终是一国社会财富增长的 源泉。

3、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 [B]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种反作用体现在促进和阻碍两个方面。我国目前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就是对原有生产关系的调整。

4

4、构成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 [B]

着重理解构成社会生产的五个基本要素的地位和作用。劳动、土地、资本为实体性要素,经营管理为联结性要素,科学技术是渗透性要素。

5、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B]

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科技进步在社会财富增长中的决定性作用日益突出。

6、新型工业化道路 [B]

结合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去理解和把握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含义 7、国民经济的信息化 [B]

了解信息化的含义,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理解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辩证关系。 8、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 [B]

了解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从三个方面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能够结合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涵,理解这部分内容。 9、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离不开社会积累 [B]

理解社会积累的重要性,了解社会积累基金的来源。 三、学习水平[C]

10、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国民经济信息化

所需掌握的知识点: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信息化及与工业化的关系。 可以联系我国的国情,阐述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性;可以分析说明党和政府为实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所采取的重大措施,如国家近几年为节能降耗所采取的措施等等。此处可联系的知识点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技术是构成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成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推动力;优化产业结构。

5

第二课《适度消费与合理消费》

(一) 教学基本内容

1、个人收入与可支配收入 在总收入中,扣除需要缴纳的税收和社会保障金的余下收入是可支配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分为消费和储蓄的两部分。

个人总收入—(税收+社会保障金)=个人可支配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消费+储蓄(不仅指银行储蓄,包括购买股票、债券等等) 2、决定家庭消费和储蓄比例的因素 通常需要考虑两个因素:(1)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程度和家庭拥有财产的数量;(2)消费者的年龄和对未来收入的预期。除此之外,社会消费风尚、利率和物价水平等许多因素,也会对人们决定消费和储蓄的比例发生影响。 3、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生产决定消费,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发展的水平决定的。同时,消费对 生产又具有反作用。消费具有动力功能,对经济发展具有拉动作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的适度消费,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也有重要作用。 4、适度消费的涵义

适度消费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指与国情及实际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消费;对于个人和家 庭来说,是指与收入水平及社会风气相适应的消费。 5、适度消费的积极意义

(1)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消费具有动力功能,对经济发展具有拉动作用。在市场经 济条件下,消费需求量的增长,必然会推动生产量的增长,而生产的增长,自然会增加就业 减轻社会的压力。因此,适度消费对于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促进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是发展经济 的根本目的。适度消费体现了在经济发展基础上改善人民生活的生产目的。适度消费推动社 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创造,又必将促进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6、影响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 消费水平的高低(一个家庭拥有的消费资料和服务产品的数量多少和质量好坏)是提高生活质量的物质基础。生活质量的高低除了与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密切相关,还与其他因素有关 (1)与精神消费状况相关。 (2)与闲暇时间的多少有关。 (3)与生活环境有关。

8、生活水平提高了还要提倡艰苦朴素

艰苦朴素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一种适应时代要求的优良品质。提倡艰苦朴素不是反对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而是反对脱离生产发展和个人收入水平的奢侈浪费。

(1) 提倡艰苦朴素,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有利于实现我们追求共同富裕的美好理想; (2) 提倡艰苦朴素,有利于我们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3) 提倡艰苦朴素,有助于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艰苦朴素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与党的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是密切联系着的。我们坚持“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从日常的生活消费做起,努力养成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

9、消费结构及分类

6

消费支出的不同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构成了消费结构。消费结构可以从各种角度进行划分。大致可以分为:

(1) 生存消费、享受消费和发展消费。 (2) 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

(3) 耐用消费品、非耐用消费品和服务消费。 (4) 自给性消费和商品性消费。

(5) 最直观的分类,将消费支出项目分为衣、食、住、行、用。 10、恩格尔系数和恩格尔定律

恩格尔定律:食物消费比重随收入增加而减少的变化趋势。 恩格尔系数的计算公式:

食物支出

恩格尔系数 = ×100 消费支出总额

由于恩格尔系数是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而降低的,因此,恩格尔系数的大小已被广泛地用来 反映一个国家或家庭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的高低。 11、消费结构的变化和进步的趋势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消费水平逐步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从低层次的消费结构向高层次的消费结构转化。消费结构的这种进步反映了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费结构变化和进步的趋势,主要表现为: (1)、生存消费的比重逐步缩小,享受消费和发展消费的比重相应增大;

(2)、物质消费的比重逐步缩小,精神消费的比重相应增大; (3)、非耐用消费品消费的比重逐步缩小,耐用消费品和服务消费的比重相应增大; (4)、自给性消费的比重逐步缩小,商品性消费的比重相应增大。 (5)、消费结构的进步还突出表现在食物消费在全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逐步缩小,即恩

格尔系数的降低。

12、合理消费的涵义

合理消费就是在一定消费水平基础上实现消费结构的优化,以提高消费的效益。 13、消费弹性和刚性

合理安排不同的消费项目,需要了解消费需求的“弹性”和“刚性”。消费弹性归根到底是由不同消费项目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不同决定的。通常,消费需求弹性小的项目的重要性,要大于消费需求弹性大的项目。 14、培养健康的消费心理

消费者的行为是受消费心理支配的。健康的消费心理,有助于帮助消费者实现合理消费。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则妨碍合理消费。因此,要学会合理消费,提高消费效益,一方面学一点有关消费的科学知识,另一方面则要培养健康的消费心理。 15、常见的不健康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

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是指那些违反社会公德的、违反精神文明的、或者影响合理 消费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生活中常见的消费心理有:(1)攀比心理 (2)炫耀心理 (3) 从众心理 (4)逆反心理。

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不成熟表现为:冲动购物、缺乏自制力、自觉不自觉地将购物作为宣泄情 绪、疏解心理压力的手段。

不健康的消费心理会导致不良的消费习惯,不良的消费习惯将形成不合理的消费结构,从而影响消费的总体效益。 16、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关系

7

在市场经济中,消费者和经营者之间是一种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消费者是货币的所有 者,经营者是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没有经营者,就没有可供消费者消费的对象;没有消费者经营者就无法经营,更不可能实现盈利。

在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关系中,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这是因为 (1)消费者和经营者之间“信息不对称”。通常情况下消费者对消费对象(商品或服务)所掌握的价格、质量、成本等方面的信息,远远不如经营者。

(2)消费者一般是个别消费的,而经营者多数是有组织的法人。经营者往往拥有技术、法律关系等方面的专门人才,拥有广泛的信息渠道和社会关系,拥有雄厚的资金。因此,在信息收集、交易条件分析和决策,以及在商品服务质量检测和谈判交涉时,消费者无疑处于弱势地位。

正因为消费者与经营者相比处于弱势地位,因此要特别强调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17、维护消费者权益行为的意义

维护消费者权益的行为,有利于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有利于实现消费者与经营者良性互动、实现“双赢”。这是因为,这种维权行为使得违反诚信、甚至违法经营的 企业无法获利,直至淘汰出局;使得“假冒伪劣”商品和“坑蒙拐骗”行为无法存在;而尊重消费者权益的企业则可以获得合理的回报,不断发展壮大。 18、消费者依法享有的主要权利和应当履行的义务

消费者依法享有的权利,主要有安全权、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受尊重权、获得赔偿权。此外,消费者还有权对商品和服务的质量、价格、计量、经营作风、服务态度等提出意见,有权举报经营者的侵权行为和将有关情况如实向大众传媒反映;并享有获得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方面知识的权利;享有依法成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社会团体的权利。

基于消费者的相对弱势地位,我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给予了消费者特殊的保护,但并没有给消费者不正当维权的权利。消费者在勇于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同时,也应当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在消费时行为规范、举止得当,实现文明消费。 19、消费者要善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我国法律规定了解决消费者权益争议的多条途径,便于消费者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解决争议, 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与经营者协商和解。协商和解达成的协议是一种私下约定行为,并无法律效力。 (2)、请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调解。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是依法保护消费者合法 权益的社会团体,其任务是对商品和服务进行社会监督。调解不是必经程序。 (3)、向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申诉。申诉不具有强制执行的效力。 (4)、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仲裁裁决书具有法律效力,经 营者不履行,消费者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5)、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诉讼是解决消费者权益争议最有权威的方式。消费者往往 将诉讼作为解决争议的最终途径。

(二) 教学基本要求

一、学习水平[A] 1、可支配收入 [A]

可支配收入=个人总收入-(税收+社会保障金)=消费+储蓄 2、消费结构变动的一般趋势 [A]

要知道消费结构变动的原因,结合实际把握消费结构不断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化。 3、恩格尔系数 [A]

8

恩格尔系数反映消费结构的变化,并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而降低。 二、学习水平[B]

4、适度消费的积极意义 [B]

适度消费的标准就是与国情及实际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社会风尚相适应。从消费 与生产的辩证关系(尤其是从消费的动力功能)的角度,理解适度消费在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

5、影响生活质量的因素 [B]

影响生活质量的因素有四个,其中消费水平是提高生活质量的物质基础。 6、提倡艰苦朴素作风 [B]

把握提倡艰苦朴素就是反对奢侈浪费的一种传统美德,认识提倡艰苦朴素作风的意义。 7、消费分类与消费结构 [B]

消费结构与消费分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要结合消费的分类来把握消费结构及 其变动趋势。

8、学会合理消费 [B]

合理消费就是在一定消费水平的的基础上实现消费结构优化,提高消费效益。要根据消 费的弹性和刚性大小,优化消费结构,合理消费。

9、培养健康的消费心理 [B]

结合现实消费生活中存在的常见消费心理和消费者心理不成熟的表现,理性认识健康消费心理对合理消费的积极作用。

10、消费者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意义 [B]

维护消费者权益意义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即对国家、消费者、经营者皆有利,有利于 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实现经营者与消费者的良性互动。

11、消费者依法享有的权利[B]

结合实例理解消费者依法享有的各权利的特点。 12、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有效途径和方法[B] 了解消费者维权的五大途径,明确各途径的特点。 三、学习水平[C]

10、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 [C] 所需掌握的知识点:(1)生产决定消费。(2)消费具有动力功能。(3)合理消费的积极 意义。(4)消费结构的变动趋势。

结合改革开放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消费水平、消费方式、消费心理不断变化的事实,以及党和国家实行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政策加以分析说明。

11、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C] 所需掌握的知识要点:(1)消费者依法享有的权利。(2) 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有效 途径和方法。

结合目前消费活动中所出现的侵权现象,以及我国相关法律的完善加以分析说明。

9

第三课《产业发展和劳动就业》

(一) 教学基本内容

1、 第一产业

第一产业是指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通常被称为“广义农业”。 2、 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处于基础地位,起着基础作用

农业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国名经济其他部门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农业。可见,人民生活的改善,国民经济的增长,最终取决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水平。因此,我们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始终把农业放在发展国名经济的首位,保证农业在提高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基础上持续、稳定发展。 3、 第二产业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是两个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最基本的部门。他们构成了社会物质资料生产的主体。

4、 工业在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和作用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带动整个经济发展的作用,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国力和现代化的水平。

工业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工业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技术装备、能源动力、大量的原材料;工业为人们提供基本的生活消费品;工业是国家积累的重要来源,也是加强国防的重要条件。 5、 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行业。为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服务活动的各种行业的总称。第三产业又被称作为广义的服务业。

6、 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在当代世界,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已 成为一国或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对促进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2)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第三产业在吸纳劳动力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发展第三产业是缓解我国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拓宽就业面,增加就业量的主要途径。

(3)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可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7、现代产业发展的趋势(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

产业结构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而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发展,大批高新技术崛起,并在各个产业部门广泛应用,大幅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而引起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断下降;新兴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显著提高,传统工业在新技术的基础上更新改造,工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下降;以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大幅度上升。 8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⑴为了大力发展生产力,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我国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谋求一个“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推进服务业全

10

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巩固和加强第一产业,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提高工业现代化水平;积极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 9、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就业的影响。

社会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的就业结构是密切联系的,随着现代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相应的变化。

(1)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大批富余劳动力从农村流入城市,进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2)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特别是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新兴工业的迅速发展和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大批富余劳动力从第二产业进入第三产业,是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大幅度上升。

(3)现代服务业迅速崛起,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和吸纳就业人口的主导力量。 10现阶段劳动就业的良好机遇

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就业问题已成为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大问题。在解决劳动就业问题上,我们既要看到面临任务的艰巨性,更要看到面临的良好的机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劳动者创造了广阔的就业机会;加入世贸组织,给劳动者提供了学多新的就业机会;政府的就业政策,更有利于劳动者的就业和创业。 11、劳动者就业途径和就业方式多种多样

就业是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在法定的劳动年龄之内依法从事某种有报酬的社会职业。

劳动者的就业途径是多种多样的。无论是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工作,还是自谋职业、自主创业都应视为就业。

劳动者的就业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固定工、季节工、临时工、小时工、轮岗工等。 12、劳动者正确解决择业问题

既要考虑个人的职业志向,又要考虑到社会需要;既要考虑经济待遇,更要有精神的追求; 既要了解职业岗位的要求,又要考虑个人主观条件。 13、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具备的基本条件

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必须提高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创新能力素质,是新型劳动者和创业者必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具备的基本条件。 14、劳动者依法行使的权利和依法履行的义务。

权利: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权、取得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获得劳动保护权、接受职业

培训权、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权、提请劳动争议处理权、依法享有的其他权利。 义务: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遵守职业道

德。

15、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劳动合同制度是我国的一种法定的用工制度。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协议。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 劳动争议处理的方式:

(1)协商。是劳动纠纷解决的选择程序。

(2)调解。不具有法律强制力,是法定程序,但不是必经程序。 (3)仲裁。是法定必经程序。

(4)诉讼。是解决劳动争议的最终程序。

11

(二)教学基本要求

一、学习水平[A]

1、社会生产的三大产业 [A]

了解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含义,知道第一、二产业是物质生产部门,第三 产业为生产、生活提供服务。

2、现代产业发展的趋势 [A]

明确产业结构发生根本变化的原因是科学技术的广泛使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各大产业 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发生变化。

3、劳动就业的途径和方式 [A] 二、学习水平[B]

4、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B] 从农业与人民生活、农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中把握农业的基础地位。结合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深理解农业的基础低位。

5、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 [B] 工业决定一国的国力和现代化水平。从工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与人民生 活及与国防之间的关系中理解工业的主导作用。

6、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意义

结合第三产业的含义,通过与农业、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的比较,把握第三产业在 国民经济中的作用,结合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现状,加深理解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

7、产业结构的调整 [B]

理解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目标、中心内容,具体内容。要实现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农业要走向现代农业;工业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工业现代化水平;第三产业要发展现代服务业。

8、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劳动就业的影响 [B] 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密切联系,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劳动就业结构必然发 生相应变化。

9、现阶段劳动就业的良好机遇 [B]

就业是民生之本,从三个方面理解我国劳动就业机遇良好。 10、劳动者的择业、就业和创业 [B]

结合目前就业、择业中出现的各种就业观念,理解劳动者正确解决就业问题应考虑的3个方面,以及新型劳动者和创业者应有的素质。

11、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B]

根据《劳动法》规定,劳动者享有八大权利,履行五大义务。结合实例,能够判断出劳动者享有的权利。 三、学习水平[C]

12、产业结构调整及其对劳动就业的影响。[C] 所需掌握的知识点:(1)产业结构变化趋势。(2)产业结构优化升级。(3)产业结构对劳动就业影响。此处可联系的知识点有:(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3)发展三大产业的意义。

结合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发展的现状,党和国家制定的产业政策加以分析说明。 13、依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C] 所需掌握的知识点:(1)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2)劳动合同及劳动合同制度。(3)劳动争议的处理方式。

结合现实生活中劳动者维权案例加以分析说明。

12

第四课《国家财政与依法纳税》

(一)教学基本内容

1、财政和财政收支

(1)财政就是国家的收入和支出活动。

(2)财政收入就是国家通过征税等所取得的收入。财政收入取得的方式有税收收入、 国有资产收入、债务收入等。

(3)财政支出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而对所获得的收入进行开支。财政支出按国家职能划分可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债务支出等。

2、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之间的辩证关系

(1)财政收入的规模决定财政支出的规模。有收才有支,多收才能多支,少收职能少支。

(2)财政支出是财政收入的目的。财政的合理支出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又能为增加财政收入创造条件。

3、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之间的关系

经济发展是源,财政收入是流;经济发展是根,财政收入是叶。源远才能流长,根深才能叶茂。只有发展经济,厉行节约,才能广辟财源,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另一方面,财政收入保证国家职能的实现,在财政收入上保证国家权威把该收的坚决收起来是必要的,是保证人民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客观要求。增加财政收入,最根本的是发展经济,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4、国家安排财政收支的原则

(1)国家每年度的财政收入,应当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按照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三兼顾的原则来安排。

(2)国家每年度的财政支出,应当根据有可能实现的财政收入,分轻重缓急来安排,量入为出,尽力做到收支平衡,略有结余。

(3)为了保证国家财政收支的基本平衡,国家要制定科学的财政计划,并切实保证计划的贯彻落实。

5、财政的重要作用

国家的财政收入在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 财政有力地促进经济的发展。

(2) 财政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

(3) 财政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始发站 经济的目的,也是我国组织财政收支的出发点。财政在实现社会公平方面发挥着重要调节作用。

(4) 财政为巩固国防提供可靠的物质保障。 6、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 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是国家按照法律规定,向经济单位和个人无偿征 收财物的一种形式。行使征税的主体是政府,征税对象为社会成员,包括公民个人和各类经济组织。

征税是政府依靠法律规定的条件和标准,把一部分社会产品集到国家手中,在全社会范围内统一分配使用,以实现国家职能,满足社会公众对公众产品的需求。

7、税收的基本特征

13

(1)强制性。税收是依靠国家的政治权力强制征收的。征税必须有法律依据,税法是税收的法律依据和保证。

(2)无偿性。国家征税后,税款即为国家所有,不再归还纳税人,也不向纳税人支付任何报酬。

(3)相对固定性。国家在征税之前就通过法律形式明确规定征税的范围和标准等,非经国家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能随意改变。

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这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的基本标志。

8、税收的基本要素

国家的税收制度是由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组成。

(1)纳税人。纳税人是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纳税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

(2)征税对象。是指对什么东西或行为要征税。征税对象是国家征税的依据,是区别于不同税种的主要标志。

(3)税率。是指对某种数量的征税对象应征收多大比率的税率。税率是税收制度的中心环节,它的高低及调整直接体现了国家政策引导的方向和调控的意向。

9、税收的种类

在我国现行税收制度中的主要税种有:个人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印花税、关税等。 10、我国的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国家把人民群众创造的财富以税收的形式集中起来,不论是直接用于经济建设、发展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还是用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国防,都是为广大人民利益服务的,广大人民群众是税收的最终受益者。因此,我国的税收在本质上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

11、我国税收的作用

(1)税收是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我国的税收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税收成为国家最稳定的财政收入,使国家实现其职能具有切实的物质保证。

(2)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以税收为手段,通过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率的确定和具体的税收征管,可以促进生产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稳定,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税收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主要手段。国家通过税收可以了解和掌握国民经济运行的态势,找出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通过税收征管工作,了解企业的经营活动,配合政法、工商等部门,维护财经纪律,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12、纳税人的义务和权利

(1)纳税人承担的义务主要有:纳税申报义务;及时提供信息的义务;按时纳税的义务。

(2)纳税人享有的权利:及时获取税法信息的权利;监督税务部门工作的权利;纳税人信息资料保密的权利;了解和监督税款如何使用的权利。

13、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每个公民都应该有依法纳税的意识,将自觉纳税看成是公民的社会责任。

公民依法纳税,及时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同时也是对国家、对社会的一种贡献。 公民要努力培养依法纳税的自觉性,积极宣传税收的作用和纳税的意义,勇于协助税务部门维护国家税收,与破坏征税的行为作坚决的斗争,以维护税收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14、提倡诚信纳税

14

(1)诚信,有两层含义,一个是诚实、不说谎、不虚伪;另一个是讲信用。在经济学看来,诚信是基于人们共识的一种契约,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应遵守的“游戏规则”,它通过履行承诺而取得公众的信任。

(2)我们要树立诚信纳税的观念,在全社会形成“依法诚信纳税”的良好风尚。国家要健全诚信纳税的机制,一方面纳税人能够自觉地按照税法的规定申报自己应缴的税,另一方面,税务机关按照税法为纳税人创造一个简便、公开、透明的缴税环境。

(二)教学基本要求

一、学习水平[A]

1、国家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 [A] 把握以下几层意思:财政收支的含义、主要形式、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之间的辩证关系、 国家安排财政收支的原则。

2、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A]

了解税收的含义,明确征税的主体和征税的内涵。 3、税收的种类、基本特征和税收的构成要素 [A]

结合税收的含义理解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这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的基本标志。 税收的的三个基本要素不混淆,尤其注意税率是税收制度的中心环节,直接体现国家政策引导的方向和宏观调控的意图。我国的税种基本上有五种。

二、学习水平[B]

4、财政的重要作用 [B]

结合我国财政收支具体情况,理解财政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5、我国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B]

从税收用于国家建设方面的目的来理解我国税收的本质。结合实例理解我国税收的作 用。

6、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 [B]

根据税法规定,纳税人拥有四大权利和三大义务。 三、学习水平[C]

7、依法诚信纳税 [C] 所需掌握的知识点:(1)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2)我国的税收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3)依法纳税是公民应尽的义务。(3)国家健全诚信纳税机制 结合目前党和政府对财政、税收方面的制度改革加以分析说明,也可和第七课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相联系。

15

第五课 《金融服务与投资理财》

(一)教学基本内容

1、金融活动 在市场经济中,货币不仅充当着商品流通的媒介,其本身也在作为财产的代表成为信用活动的工具。由此产生的一系列与货币收支有关的交易和借贷等经济活动,就是金融活动。

2、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

(1)货币执行交换媒介的功能。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商品交换是直接的物物交换。在交换的实践中,人们逐渐习惯于用某种比较容易为大家接受的商品来充当商品交换“中间人”,从而导致了货币的产生。

(2)货币执行计价单位的功能,就是赋予商品一定的价格。 3、从金银货币到纸币

在历史上,金银曾长期充当货币,用黄金充当货币的制度,叫做金本位制。

现代的货币制度,是以纸张作为货币材料,并且币值不再与黄金挂钩的货币制度,也叫纸币本位制度。当今世界,纸币本身就是货币,而不再是金银货币的代表和符号。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各种电子货币取代了部分纸币进行流通。 4、纸币与铸币相比的优点:

(1)印刷纸币的成本比铸造金银货币低得多;

(2)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防止贵金属损失; (3)纸币比金银货币更容易保管、携带、运输。 因此,纸币取代铸币是必然的趋势。 5、货币的借贷活动 货币作为财产的代表,不仅可以储存起来作为未来的购买力,而且可以通过出让给别人收取利息实现增值。让渡货币在一段时间内的使用权,就是货币借贷活动。

在让渡货币的使用权借贷活动中,当事人双方之间体现的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货币的借贷活动是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6、 利息及计算公式

(1)利率是一定时期中利息和本金的比率。

(2)利率有单利和复利之分,它们的计算方法是不同的。 单利计算公式:单利=本金×利率×年数 复利计算公式:复利=本金×(1+利率)年数 7、中央银行的地位

(1)中央银行是代表国家进行金融调控的特殊金融机构。我国的中央银行是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不是以赢利为目的的金融企业,而是受国务院领导的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制定货币政策,运用货币发行、利率、汇率等手段加以实施,贯彻政府宏观调控的意图。

(2)我国中央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相比有明显的区别

第一,中央银行是政府的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是政府制定货币政策、实施金融调控的机构。它还经理国库,经营国家外汇和黄金储备,对外代表政府从事国际金融活动。

第二,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只有中国人民银行可以代表国家,统一发行人民币。 第三,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中国人民银行也从事存贷款和资金划拨清算等业务。但他服务的对象仅仅是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

(3)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进行金融的宏观调控。

16

8、商业银行的地位和职能

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中,商业银行是银行业的主干,占据着主体的地位。

商业银行是以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等为基本业务综合性银行。 商业银行与中央银行的不同,不是国家行政机关,而是金融企业,以赢利为目的。 9、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

(1)吸收存款是商业银行最重要的资金来源,也是进行贷款等其他业务的基础。银行吸收储蓄存款的原则是:“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储户保密。”银行储蓄存款实行实名制,居民到银行存款必须出示身份证或其他规定的有效证件。

(2)商业银行在吸收存款后,必须发放贷款,并且收取比存款利息更高的贷款利息。贷款利息和存款利息的差额,是我国商业银行取得收益的主要来源。银行发放贷款的主要对象是企业,居民个人也可以向银行贷款。

(3)商业银行还从事多种中间业务活动。中间业务是指银行不运用自己的资金,通过为客户提供服务,收取手续费的各种业务。银行在办理中间业务时中,不是信用中介,而是服务中介。

在银行的中间业务中,最重要的是转帐结算业务,。银行为客户和客户之间因商品交易、服务收费、资金借贷等所产生的钱款收付进行清算了结的服务,就是转账结算。

我国银行在转账结算中,主要使用支票、本票、汇票、银行卡等作为结算工具。银行卡有借记卡和贷记卡之分,前者不可以透支,后者即使存款账户中没有足够的钱款,也可以在约定的限额内透支消费。

10、银行的作用

银行为我国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企业的经营活动提供金融服务,是社会经济活动顺利进行的纽带。

11、投资理财与规避风险

(1)对于企业来说,理财是为了防范因天灾人祸而可能造成的损害,实现资产的安全。对于家庭来说,理财的首要目标,是使自己一生衣食无忧,获得基本的保障。

(2)投资理财首先要注意借助保险提供的保险服务,从而规避某个方面的风险。 (3)直接利用证券市场进行投资,从而实现资产增值。 12、保险含义及职能

(1)保险,是指以集中起众人的保险费,建立保险基金,补偿参与者因自然灾害或者意外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或对个人死亡、伤残给予经济补偿的一种方法和制度。

(2)保险的基本职能是分散风险、补偿损失。分散风险是补偿损失的基础,补偿损失是分散风险的体现。此外,保险又具有资金融通和对防灾防损进行社会管理的职能。

(3)参加保险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财务上的保障,不是为了赚钱,实现财产的增值。 13、 债券与股票

债券与股票,是两种最基本的债券品种。债券是一种表明债权、债务关系的凭证。投资者购买债券,就是将这笔资金让度给债券发行者使用,发行者承担支付利息及到期还本的义务,债券的发行者,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国家。股票是股份公司发行的公司财产所有权的证书。购买股票的投资者,成为公司的股东。股东有权按照持股比例享有股东权益,参与股东分红和重大事项决策。

14、证券交易

为了方便投资者转让上市公司的股票和不得提前赎回的债券,国家建立了证券交易所,投资者可以委托证券公司代为买进和卖出证券。

现代经济学中所说的投资风险是指在客观条件不确定的情况下,人们进行投资决策所发生的收益不确定性。

17

在证券交易所买卖证券,证券价格是经常波动的,由此产生的投资风险。在证券市场,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是成正比的,这种风险与收益的关系,构成了证券市场的风险机制。

15、投资理财应当遵循的原则

投资理财要综合权衡投资的安全性、赢利性和流动性,建立起合理的投资组合,树立投资的风险意识和效益意识。在投资理财时除了遵守相关的法律和道德规范以外,要借鉴和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分散投资原则。 长期投资原则。

理性投资原则:首先,搞清衡量投资价值的标准。衡量社会各种资本投资价值的标尺就是市场的利息率,证券价格=投资收益/利息率。其次,投资要量力而行。

个性投资原则。

(二)教学基本要求

一、学习水平[A]

1、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 [A] 了解商业银行三大主要业务活动,注意吸收存款在银行业务中基础作用,前两者属于信用业务,银行与客户之间是债权和债务关系;后者属于服务业务。

2、利用证券市场实现资产增值 [A]

注意债券与股票的区别,了解证券市场风险机制。 二、学习水平[B]

3、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功能[B]

理解货币两大功能,即执行交换媒介的职能和计价单位的功能。 4、中央银行的性质和职能[B] 通过与商业银行的比较,去把握中央银行的独特职能,并结合我国央行近期制定和执行的货币政策来理解央行的性质与职能,进而理解中央银行的含义。

5、投资理财与规避风险[B]

理解投资理财的重要性,了解保险的含义,能区分保险的基本职能和派生职能,懂得参加保险与投资的区别。

6、投资理财应当遵循的原则[B] 在权衡投资的安全性、赢利性和流动性的基础上,建立合理投资组合,并遵循四大原则,重视理性投资的内涵。

18

第六课 经济制度与社会保障

(一)教学基本内容

1、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实行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伟大成果,也是我们中华民族走向共同富裕的基本的制度的保证。 2、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1)坚持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3)在我国,国有经济在整个国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它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对保证我国经济的社会主义方向和整个国民经济的稳步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4)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农业集体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现阶段农业生产的主要经济形式。目前,我国的农村集体经济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5)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6)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公有制是国家引导、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在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7)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须努力探索能够极大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形式。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要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3、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

(1)坚持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2)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要鼓励多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依法保护各类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同时加强引导、监督和管理。做到既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作用,又限制其不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消极作用。

(3)个体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的个人私有和个体劳动为基础的经济。个体经济主要分布在商贸、餐饮业、社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4)私营经济是指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一种私有制经济。私营经济已成为促进我国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5)个体、私营经济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个体、私营经济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扩大了社会就业,近期更发展为新增就业岗位的主渠道;个体、私营经济已成为支撑地方经济的主体;个体、私营经济推进了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促进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完善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6)我国现阶段的外资经济,是指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通常称为“三资企业”。其中,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属于混合所有

19

制经济。外资经济对于扩大我国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我国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借鉴国外的科学管理经验,提高我国的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有利于弥补我国建设资金的不足,扩大我国的生产建设规模;有利于加强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扩大产品出口,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外汇收入;有利于给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并培养出一批业务精良的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壮大,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力量。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繁荣城乡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有利于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4、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我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相对滞后性和不平衡性,决定了公有制经济只能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主体形式,而不能成为唯一的形式。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5、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

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种分配制度是与我国现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 6、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范围内劳动者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所谓按劳分配,就是把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使劳动者获得的个人消费品同他的劳动支出成正比,以此决定社会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

(2)社会主义社会的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具有客观必然性。第一、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决定了必须实行按劳分配。第二、现阶段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必须实行按劳分配。第三、社会主义社会人们劳动差别的存在,决定了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在我国现阶段的多种分配方式中,按劳分配居于主体地位,这是由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以公有制为主体所决定的。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是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客观要求,也是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重要保证。 7、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每一种生产要素进入市场并获得相应的回报,由此必然引出多种分配方式,要求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2)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按劳动要素分配;按资本要素分配;按技术要素分配;按管理要素分配;按土地要素分配。

8、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意义

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原则的同时,确立劳动、资本、技术、管理、土地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既能体现一般劳动的价值,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能体现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等复杂劳动的价值,激发广大科技人员和管理工作者的创业活力;还能体现包括资本、土地、产权等的价值,以集中各种生产要素投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这样,彩绘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

20

福于人民,造福于社会。

9、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1)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所谓效率是指人们对经济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做到人尽其材,物尽其用,在资源有效配置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效益的较快增长。所谓公平,是指一定社会中人们之间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合理化。

(2)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公平和效率作为矛盾的双方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前提,只有当物质财富被较多较快地创造出来,人们才有可能去实现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公平;公平则是追求效率的社会条件,劳动者只有在利益和权利分配上实现公平,才能激发出极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去追求更高的效率。因此,我们要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不能以牺牲效率来换取公平,也不能以牺牲公平来换取效率,必须把效率与公平有机结合起来。

(3)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贯彻落实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实行机会均等,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要加强政府对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注重社会公平,特别要关注就业机会和分配过程的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强化对分配结果的监管。

(4)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第一、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使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第二,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必然要求。第三,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总之,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贯彻落实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原则,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我们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缩小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这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也有助于推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10、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保障制度

(1)社会保障是民安所在。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安全、更可靠的保障,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也是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

(2)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为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提供保障的一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涉及每个劳动者的切身利益。

(3)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等内容。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

(4)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一项带有根本性的制度建设,是当前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目标是,建立统一、规范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真正形成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

(5)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对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推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有着特殊的作用。第一、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对企业深化改革起着促进和保证作用。第二、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有助于增强企业活力,促进经济发展。第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有助于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稳定。总之,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经济

21

发展的“推进器”,是实现社会公平的“调节器”,是维护社会安定的“稳定器”。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深化改革、稳定社会、安邦治国的根本大计,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

(二)教学基本要求

一、学习水平[A]

1、了解按劳分配、效率、公平、社会保障制度等基本概念,知道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 劳动收入都受法律的保护。

二、学习水平[B]

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及其多种有效实现形式 [B]

重点把握公有制的内容及主体地位的体现,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努力使股份 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3、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B] 理解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及重要意义。 4、按劳分配为主体及其客观必然性 [B] 5、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B]

要认识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多种形式。

6、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B]

要理解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以及怎样正确处理二者关系。特别注意这里所讲的公平是“相对公平”。

7、把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B]

8、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保障制度[B]

结合现实党和国家对社保制度改革所采取的具体措施,重点理解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和意义。

三、学习水平[C]

9、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C] 所需掌握的知识要点:(1)公有制地位及表现(2)多种所有制内容、意义(3)我国 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要全面把握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主要内容,理解毫不动摇巩固发展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和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完全统一的。重点掌握公有制为主体地位的重大意义。

结合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分析说明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分析说明当前国企改革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分析说明我国政府采取的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有关举措。

10、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C]

所需掌握的知识要点:(1)按劳分配的含义、地位及客观必然性(2)多种分配方式的 具体形式(3)我国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可以结合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分析说明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22

第七课《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

(一)教学基本内容

1、现代市场的特征

所谓市场,从最一般意义上讲,就是指商品交易关系的总和,主要包括买方和卖方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包括买卖关系引发出来的卖方与卖方的关系以及买方与买方之间的关系。

现代市场的特征:

(1) 统一的市场。统一是指各类市场在国内区域之间应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2) 开放的市场。市场同时向所有的商品生产经营者、购买者开放。开放,不仅指一国 范围内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市场开放,还指世界范围内国与国之间的市场开放。一个开放的市场,能使企业之间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的层次上展开竞争与合作,促进经济发展。

(3) 竞争的市场。竞争,指各经济主体为了维护和扩大自己的利益而采取的各种自我保 护行为和扩展行为。

(4) 有序的市场。有序,指有完备的市场运行规则,进入市场的每一经济主体都能自觉 维护和遵守它们,以此使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利益得到协调。 统一、开放、竞争、有序,是现代市场的共同特征。

2、市场交易的原则

市场行为准则有称市场交易原则。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自愿原则。 (2)平等原则 (3)互利原则

3、资源配置的内容和方式

资源配置含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资源在社会生产的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问题。二是资源分配后使用的有效性问题。

在现代社会,资源配置的方式有两种: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与此联系,存在着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经济运行体制。一个社会如果主要市场来配置各种资源,即把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方式和主要手段,那么这个社会选择的是市场经济。

4、市场经济的作用

(1)合理而有效地配置资源。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在不同行业之间,资源通过流动,会逐渐趋于一个较优的配置比例,使每一行业的资源,既不过多,也不过少。二是在同一行业内部,通过不同企业之间的竞争,资源会流向效率更高、效益更好的企业。

(2)自动调节供求关系的平衡。供给与需求的大体平衡是整个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的必需的条件。而市场能自动调节供求关系,使其达到大体的平衡。市场的这一作用,是通过市场价格和市场竞争实现的。

(3)为各类经济信息的传递提供广阔的“平台”。能否及时、准确地掌握有价值的经济信息,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经济决策,进而影响收益的增加或减少。市场作为商品交易关系的总和,它既能从四面八方将信息集中起来,也能将信息向四面八方发散开去。信息的传递将参与社会化生产的人们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密切起来。

(4)对各类市场主体进行客观而公正的评价。市场这一的作用,促使企业积极进行产品的创新、技术的创新和经营管理的创新,引导投资者学做高明的投资者,帮助消费者成长为理智的消费者。

(5)择优汰劣。市场经济充满竞争,它使善抓机遇、生产经营效率高的适者生存和发展,因而使因循守旧者落伍和被淘汰。市场经济的这一作用是通过企业的竞争实现的。

23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法律保障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要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样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协调有序地运行,必须将其纳入法制轨道,促使市场经济的规范化和法制化。

(1)用法律规范市场的主体行为。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中最为重要的主体。因此,规范市场的主体行为就是主要规范企业行为。

(2)用法律规范市场秩序。要使不同的经济主体之间的交易活动有序进行,保障参与经济活动的各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就必须依法建立和规范市场秩序。制止违反诚实信用的行为和限制垄断行为。

(3)用法律规范政府的宏观调控。 (4)用法律规范社会保障制度。

(5)建立和健全各类法律服务中介机构。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道德建设

(1)树立自我负责的道德意识。自我负责,不仅指对自己负责,还指对社会、家庭、相关他人的负责,即要使自己的经济行为尽可能为社会、他人和自己都带来好处。

(2)笃守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普遍笃守诚信原则,不仅会使交易变得容易,而且无形中降低了经济活动的成本,使社会资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市场经济就是诚信经济。

(3)培养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断有所作为,必须具有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积极进取,一是要有强列的自信心。二是要有永不言败,不为挫折的勇气,三是还要有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

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建设,会使社会的经济活动更为健康和有效率,还能促使整个社会生活更加文明和进步。

7、宏观调控的含义

宏观调控就是国家运用计划、法规、政策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的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干预和调整,把微观经济活动纳入国民经济宏观发展的轨道,及时纠正经济运行中偏离宏观调控目标的倾向,以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8、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1)宏观调控有助于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如果完全依靠市场调节,难以避免经济德大起大落和资源的严重浪费。国家如果通过科学预测,并运用有效的手段,对经济发展进行适度干预,则可避免总供给和总需求的严重失衡,从而保证社会经济平稳发展。

(2)宏观调控有助于解决特殊领域内的资源配置问题。

(3)宏观调控有助于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市场经济的竞争原则和效率原则往往同社会公平原则发生冲突,引起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安定。国家通过调整税收政策、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等途径,可以对国民财富进行再分配,从而缩小贫富差距,保证社会公平,实行共同富裕的目标。

在保护公平竞争和限制垄断方面,在促进新兴产业成长和优化社会产业结构等方面,国家宏观调控也有特殊的作用。

9、宏观调控的目标

我国的宏观调控要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

(1)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础。它既要体现经济总量的增长,也要体现人均收入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改善,还应体现在能源消耗屡的下降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经济的增长应是建立在比例协调、结构优化和效率提升的基础之上。

24

(2)增加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增加就业不但能够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而且能够促进居民收入的普遍增长。从而形成“收入增长-----内需扩大------经济繁荣-----就业增加-----收入增长”的良性循环。

(3)稳定物价。

(4)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10、宏观调控的手段

国家常用调控手段是国家计划、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计划手段。计划是政府调节宏观经济平衡和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的一种手段。通过计划手段,能够影响宏观调控总量的平衡,调整生产力布局,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指国家通过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来调节社会总需求的变动,最后实现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基本平衡。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指国家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流通量来影响社会总需求的变动,最后实现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基本平衡。

(二)教学基本要求

一、学习水平[A] 1、现代市场的特征

分别把握统一、开放、竞争、平等的各自内涵。 2、市场交易的原则

把握自愿、平等、互利的内涵。

二、学习水平[B]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与计划经济的对比中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必然选择。

4、市场经济的作用

结合市场三大机制即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的相互作用来把握市场经济的五大功能。

5、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结合我国相关法律的完善理解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从五个方面促使市场经济规范化和 法制化,可与宏观调控的概念相联系来理解。

6、国家对经济必须实行宏观调控

首先从市场的弱点和缺陷来理解宏观调控的必然性,其次从我国坚持并不断优化宏观调控对经济发展的特别意义来理解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三、学习水平[C]

7、市场经济需要诚实守信的道德规范和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

所需掌握的知识点:市场经济的特征、原则;市场经济需要道德建设。

结合市场经济出现的关于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诚信建设)的现象加以分析说明。 8、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

所需掌握的知识点:宏观调控的含义、必要性;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宏观调控的三大手段;中央银行的职能;财政和税收的作用

分析说明当近年来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方面采取的重大措施和方针政策。

25

第八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一) 教学基本内容

1、 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内涵

现代市场经济是世界性的市场经济。生产要素流动的全球化、市场规则的全球化、金融运作的全球化、科技开发和利用的全球化,构成了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内涵。

2、 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特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经济全球化,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全球化市场体系的形成为标志。经济全球化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特征:

(1)国际间的商品流、资本流、技术流在数量上以空前的速度增长。 (2)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赖性增强,全球经济合作走向新的起点。

(3)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跨国公司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生产的组织者,成为国际间商品、技术和资本流动的主要参与者,已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主要动力。

3、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大大加快了生产社会化和国际化的过程,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经济全球化也有消极的影响,它加剧了世界经济的动荡和不稳定,使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进一步扩大,加大了国家间的贫富差距。

4、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具有两重性,它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同时也带来巨大的挑战。

(1)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机遇,这是主要的。

为我国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发展目标,提供了有利条件。

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提供更多的借鉴和选择。

为我们引进技术、输出劳务和人才的交流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市场。 (2)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挑战 使我国身处一个更加复杂多变的竞争环境中。 使我国经济遭遇动荡的可能性更大。

我国面临如何抵御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严峻考验。 5、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我国融入世界经济的战略选择

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我国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战略选择,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

6、世界贸易组织是世界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

(1)世贸组织是一个最重要的世界性贸易组织。它的目标是:各成员国(地区)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削减关税,削减国际贸易中的其他贸易障碍和歧视待遇,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生产和交换,促进各成员国(地区)的经济发展。

(2)世界贸易组织各成员国(地区)间实行:

最惠国待遇原则:是避免贸易歧视、贸易摩擦的重要基础。 国民待遇原则:是最惠国待遇原则的补充和延伸

透明度原则:是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的保证。 公平竞争原则:主要是指反倾销和反补贴。

26

(3)世界贸易组织在国际经济贸易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较大幅度地降低了世界各国(地区)进口关税的水平,有力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它规定了国际贸易中的各项基本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有序进行;它实施了一些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条款,使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

7、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意义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我国融入世界经济的主要途径,即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它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1)有利于改善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

(2)有利于我国平等地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经贸活动,促进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更多地扩大出口。

(3)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更好地利用外资。

(4)有利于促进国内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5)有利于我们积极主动地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竞争,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最大限度地获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

8、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我国实施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1)实行对外开放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2)实行对外开放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3)实行对外开放也是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9、对外开放的主要形式

对外开放就是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对外经济合作和进行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的交流。

我国经济上实行对外开放的主要形式有: (1)对外贸易

是指国际间的商品流通,包括进口和出口两个方面。当出口值大于进口值时称外贸顺差;当进口值大于出口值时,称外贸逆差。出口换得外汇,进口支付外汇。我国要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加快转变对外贸易的增长方式,优化出口商品的结构,着力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

(2)利用外资

是对外经济关系的一种主要形式,是加速本国经济和技术发展的有效途径。利用外资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吸收直接投资,另一种是吸收国外间接投资。利于外资要坚持“积极、合理、有效”的原则,特别重视经济效益,保证稳定可靠的偿还能力。 (3)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它包括引进先进设备和部件、新型优质材料、专用产品设计、材料配方、管理方法,以及派出人员接受培训和聘请技术专家等。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既是科学技术本身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经济技术落后的国家争取在短时间内赶上发达国家的必由之路。它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有效途径。

10、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

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促进国内发展与改革,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及其它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是我们党以宽广的世界眼光,立足科学发展,是进一步扩大

27

对外开放的指导方针。

实施互利共赢是我们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必然要求。

实施互利共赢得开放战略,必须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宽发展空间,以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要积极推进国际区域经济合作。

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有助于我国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也有助于以我国的发展类促进世界的进步。

11、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1)“引进来”和“走出去”是对外开放政策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两者缺一不可。“引进来”提高“走出去”的实力,“走出去”则使“引进来”达到一个更高境界,相得益彰地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只有实行“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才能不断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 (2)只有大胆地、积极地“走出去”,才能弥补我国国内资源的不足;才能把我国的技术、设备、产品带出去,才更有条件引进更新的技术,发展新的产业;才能由小到大形成自己的跨国公司,以便更好地参与全球化的竞争;才能更好地促进第三世界的发展,增强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

(3)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我们要积极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通过合资、合作、控股参股、收购兼并、技术转让等各种形式“走出去”,开展跨国经营。要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公司和著名品牌,这是我国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的迫切需要。

12、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既不允许通过对外掠夺发展本国经济,也决不能把自己的国民经济建立在依赖外国经济的基础上。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要依靠自己国家和人民的力量,充分利用本国的资源,挖掘本国的一切潜力,积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来进行。我国的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只能走和平发展道路。

13、我国对外开放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只有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才能自主地掌握本国的经济命脉,逐步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实现国家的经济独立,从而维护国家的主权,只有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才能在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中维护国家的根本利益和经济安全。

14、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实行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自力更生地发展本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实行对外开放,又有利于增强本国自力更生地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实力。

我们实行的是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前提下的对外开放,其目的就是要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15、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经济全球化进程正在加速发展,各国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和联系日趋加强,从而加剧了各国经济安全的敏感度。

(1)我们要在对外开放进程中维护国家经济安全,首先,要坚持发展经济,努力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发展是硬道理,发展也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根本。没有发展,才是最大的经济不安全。

(2)要提高抗击国际经济冲击的免疫力。我们要抓紧建立国家经济安全的监测预警体制和

28

产业损害预警机制。

我们要学会正确认识和对待对外开放条件下的经济现象,增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在任何情况下,不能做出丝毫有损于国格和人格的事情。

(二)教学基本要求

一、学习水平[A]

1、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形式 [A]

了解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三大主要形式及其具体内容,了解我国对外开放三大形式的发 展状况及策略。 二、学习水平[B]

2、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B]

在了解经济全球化基本内涵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市场开放的特征,理解经济全球化的三 大特征,并关注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中的重要作用。

3、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B]

从辩证法的角度理解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两重性影响。 4、加入世贸组织是我国融入世界经济的战略选择 [B] 了解世贸组织目标、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入世以来反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统计数 字,辩证理解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重要意义。加入世贸组织,除有利于提高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之外,还有利于国内经济体制的改革。

5、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B]

可以从国际和国内的角度把握我国对外开放的客观要求。 6、扩大对外开放与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 [B] 理解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性,着重把握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辩 证关系及其目的;把握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必要性及方法。

7、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B] 着重把握以下两层内容:(1)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重要性。(2)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

8、在对外经济交往中要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B] 辩证理解对外开放条件下的经济现象,既要取人之长,又不妄自菲薄,维护国格、人格。 三、学习水平[C]

9、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C] 所需掌握的知识点:(1)加入世贸组织的重要意义。(2)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3)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的主要形式。(4)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5)我国对外开放的原则。

可以联系近年来党和国家为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所采取的方针、政策和重要措施等予以分析说明。

29

编写说明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高一教学基本要求》是根据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制定的《上海市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以及上海市高级中学课本一年级《思想政治》(2006年8月第3版第4次印刷)编写,供高中一年级教学用。

本《要求》按课由四部分组成:一是教学基本内容,二是教学基本要求,三是基本习题 训练,四是教学设计选。在教学基本内容部分,对教材内容作了梳理和归纳。在教学基本要求部分,对具体知识的掌握要求作了必要的提示,将学生的学习水平分为A(识记)、B(理解)、C级(运用)三个层次,A级:了解基本概念或道理,能在不同情境中予以再认和再现;对所涉及的一些社会现象予以正确辨认,或能列举所涉及的社会现象,用相关知识加以描述或简述。B级:理解领悟知识的内涵及其实质,知道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能够在相关的社会现象中,归纳比较阐述有关的知识,或能收集和整理有关信息,用相关知识进行说明,做出正确解释。C级:应用知识,正确分析、评价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指导自己的行为实践,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对社会现象进行具体分析,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或思路;能够对不同的社会现象进行辨别分析,揭示不同社会现象的不同本质,采取正确的价值判断和态度。许多提示尽管不很全面,但对学生准确理解知识会有较大的帮助。在基本习题训练部分,提供了一定数量的习题,通过习题训练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知识的能力和运用知识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设计选部分,选用了市优秀教学设计供老师们参考。因教材不断修改当中,我们这四部分内容也将会随之作出修改。

由于编写者水平所限,本《要求》所作的阐述和指导难免有疏漏、不妥之处,望广大师生在使用中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改进和完善。

参加本书编写工作的有普陀区曹杨二中刘艳敏老师、曹杨中学王艳老师、苏玉梅老师、长征中学屈君老师、东新中学陈静老师,普陀教育学院高中政治教研员王秀芬老师。全书由王秀芬、王艳老师统稿。

3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c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