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社会学理论(综合分析)

更新时间:2024-07-09 20:2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西方社会学整理版for 2013(pp)

西方社会学理论

绪论:西方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社会学作为一个学科概念在西方社会的产生 (标志性的人物和事件) 孔德 : ?

1838年——《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中首次提出“社会学”概念,标志着社会学作为一个学科的

正式出现 涂尔干: ? ? ?

1887年——法国波尔多大学,首次在高校开设社会学讲坛

1902年——应聘巴黎大学(索邦学院教育系),标志着社会学在最有声望的学府中获得承认 1913年——巴黎大学设立社会学教授职位(教育部特为涂尔干设立),标志学术界和教育部门

对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社会学的学科地位的正式承认。 小结: ? ?

在人类的知识体系中,社会学是一门最年轻的学科 社会学的创立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学术历程

二、西方社会学产生的背景 (一)历史背景和时代条件

18、19世纪西方社会的两次大革命导致社会学的产生 :一是资产阶级革命,即起始于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并于19世纪30-40年代波及到整个西方社会(特别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既是一场政治大革命也是一场思想大革命;二是产业革命,即从18世纪的英国开始,19世纪扩张到整个西欧和美国的产业革命。 ●为什么?

1.两次大革命导致了一个全新的现代社会,需要一种新的知识体系对这种变化进行解释。 ?

两次大革命导致了传统社会的瓦解和现代社会的产生,社会生活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现代社

会与传统社会之间存在根本性的差异,这种全新的社会以及它与传统社会之间的断裂,需要人们作出一种合理的解释,即(现代)社会何以可能?从而产生了以解释社会为目的的社会学。 2.现代社会产生了严重的社会问题,迫切需要一种知识体系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智力支持。 ?

现代社会在给人类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劳资冲突、阶级斗争、传

统价值失落、亲密关系的解体等),迫切需要一种知识体系来应对和解决这些严重的社会问题,而人类原有的知识体系中缺乏这种指向社会问题的学科,从而产生了直接为解决社会问题的社会学。 (二)科学条件

自然科学的重大进展推动了早期社会学的发展 ●表现:

1.从早期社会学的概念中(社会物理学、社会动力学、社会静力学、实证社会学、社会生物学等)可以清晰地看到自然科学的痕迹;

1

西方社会学整理版for 2013(pp)

2.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向自然科学看齐,决定了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原则是保持一种客观的立场和非人格化的思维;

3.社会学研究的自然科学倾向或客观性原则为社会学的危机或者社会学内部的分裂埋下了伏笔。 (三)思想渊源

1.最原始的思想萌芽:古希腊哲学 (1)柏拉图的社会学思想★ ?

“理想国”(理想社会的构想)的思想——社会分为三个等级(哲学王、武士、劳动者),并各有

自己的分工和社会职责。哲学王(统治阶级)负责管理社会;武士(上等阶级)负责保卫国家的安全;劳动者(下等阶级)负责用自己的劳动养活上等阶级。 ? ? ?

哲学王即圣人

上等阶级无私有财产,也没有家庭 结婚、生育和抚养子女是下等阶级的事情

贡献:社会分工思想;哲学王思想;社会分层思想 (2)亚里斯多德的社会学思想★ ?

1.中产阶级思想——最富有阶级、最贫困阶级和处于两者之间的中等阶级(人数最多的阶级),

最富有阶级的统治导致贵族政治,最贫困阶级得势导致民主政治。他反对贵族政治和民主政治,主张中等阶级掌权(建立共和体制),能抑制两个阶级的对立、保证社会秩序和稳定。 ?

2. 城邦社会学思想——①人之所以自然倾向于过城邦生活,是因为任何个人都不是自足的,只

有通过城邦生活,人类才能获得完全的满足;②人必须加入城邦生活,不只是因为城邦是满足人类需要的生活共同体,还因为城邦是实现人类本性的道德共同体。也就是说,人只有参加城邦生活才能成其为人;③在个人与城邦社会的关系问题上,亚里士多德是整体论和反原子主义的。他认为任何公民都应为城邦所公有,成为城邦的一部分,而不应该假想任何公民可私有其本身。 贡献:最朴素的中产阶级思想;最古典的整体社会观 2.最直接的思想来源:文艺复兴/启蒙思想/空想社会主义 (1)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社会学思想 :

马基雅维利(意大利著名政治社会学家 )的《君主论》思想★

被奉为欧洲历代君主的案头之书,政治家的最高指南,统治阶级巩固其统治的治国原则,和人类有史以来对政治斗争技巧最独到最精辟的解剖。马基雅维里最惊世骇俗的观点是:君王须兼狮子的凶残与狐狸的狡诈,为达到政治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他的观点自问世以来引发了激烈的争论,恨之者斥之为“暴君的导师”,爱之者尊其为“民族主义国家的理论先驱”。

贡献:最早用世俗的眼光看待社会生活中的统治者,统治者不再是圣人、贵族;社会统治的思想。 (2)启蒙运动最核心的社会学思想:社会契约论

★核心价值:自由、平等和天赋权利。主张社会秩序是建立在契约的基础上,社会或国家的起源则是一个从“自然状态”走向“社会状态”的过程。 ★代表人物:霍布斯★、洛克★和卢梭★

霍布斯的契约论:霍布斯认为自然状态就是互相敌对、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状态。人类为了生存、自

2

西方社会学整理版for 2013(pp)

由和权利,为了不在互相杀戮过程中被消灭,互相订立“契约”,把自己的权力进行转让而交付给一个“第三者”的个人或会议,由他来进行治理,这样就产生了国家。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人类一开始处于一种自由、平等和无压迫的自然状态,然而,这种自然状态却限制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为,自然状态中不利于人类生存的障碍,在阻力上超过了每个个人在那种状态中所能运用的能量,即自由平等的个人所具备的力量是有限的。于是,那种自然状态便不能继续维持,如果人类不改变其生存方式,不告别那种自然状态,就会消灭。所以只能共同创出一种“力量的总和”,这种“共同”不仅是个体的结合,而且必须形成一种共同意志(即公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维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这一结合使每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因此仍然像以往一样自由”。所以,社会秩序并非出于自然,而是人为的,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

洛克的社会契约论:洛克认为,人类一开始是拥有私有财产的,只是人人拥有私有财产的这种状况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之中,又不断受到他人侵犯的威胁,而当人们受到损害或发生争执时,无处可以申诉。因此,人们就互订契约,组成国家,并推举一些人组成政府治理国家。

★贡献:社会契约论所探讨的核心问题(社会秩序和社会起源)构成社会学的理论视阈;对个人、社会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诸种假设启发了社会学的基本思维。 (3)空想社会主义中最晚近的社会学思想 ★代表人物——圣西门

★把“社会哲学”置于科学体系之首及其实证性,构成了孔德社会学思想的直接来源; ★把社会看作一个有机体,为社会进化论和结构功能主义提供了对社会的基本假设; ★关于社会发展的阶段,在马克思的社会学思想中得到了确认。

三、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基本问题和基本论域 (一)基本问题或元问题

个人与社会、行动与结构、心灵与秩序的关系 ★为什么?

1.对社会的认知或侧重社会,或侧重个人,都离不开两者之间的关系; 2.区别社会学的流派和属性都是根据这个问题来划分的; 3.社会学的主要内容,都是由这个问题派生和延伸出来的; 4.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工具和论题都是围绕这个问题构建的; 5.社会学中不同的方法论,体现了对这个问题不同的认知立场; 讨论与总结

1. 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是一个永恒的问题和不解的难题; 2. 任何一种社会学理论,都不能回避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 3. 掌握和理解社会学理论的关键,是个人与社会关系。 (二)基本论域:

基本论域就是基本问题所包含的问题或派生出来的问题

3

西方社会学整理版for 2013(pp)

? ?

1.个人(行为)何以可能? 2.社会(秩序、变迁)何以可能?

讨论与小结

1.上述论域的任何主张都是围绕着个人与社会关系展开的,不能割裂两者之间的联系。这是社会学的一个基本的理论原则,也是社会学想像力的具体表现;

2.两大论域展开的逻辑和路径取决于对社会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假设和不同的方法论立场。 四、西方社会学理论的总体分期

1.古典社会学理论(19世纪30年代-20世纪20年代) (1)创立与奠基阶段:

法国:孔德(1798-1857)→托克维尔(1805-1859) 德国:马克思( 1818-1883) 英国:斯宾塞(1820-1903) (2)成熟与分化阶段:

德国:滕尼斯(1855-1936)、齐美尔(1858-1918)、韦伯(1864-1920) 法国:杜尔克姆(1858-1917) 意大利:帕累托(1848-1923)

2.现代社会学理论(20世纪30年代-20世纪80年代) 四大传统社会学流派:

(1)结构功能论:帕森斯的系统结构功能理论;默顿的经验功能主义 (2)社会冲突论:科塞的功能冲突论;达伦多夫的辩证冲突论 (3)社会交换论: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论;布劳的结构主义交换论 (4)社会互动论:库利;托马斯;米德;布鲁默;戈夫曼 →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 →加芬克尔的常人方法学

3.当代社会学理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 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 新功能主义

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与现代性分析 布尔迪厄的社会学理论

福柯、埃里亚斯等人的后现代社会理论 五、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三个动向 1.微观-宏观的整合

在20世纪的一半时间里,西方社会学理论中充斥着个体与集体、主观与客观、行动与结构的二分法,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存在着宏观与微观的对立。

进入80年代,越来越多的理论家认识到,将宏观与微观分开,只注重其中的一端是十分片面和有害

4

西方社会学整理版for 2013(pp)

的,社会学理论若要发展,要能更准确地解释社会现实,便必须将二者结合起来。如,杰弗里·亚历山大,安东尼·吉登斯,乔治·瑞泽尔,詹姆斯·科尔曼,诺贝特·埃利亚斯等。 2.能动性-结构的整合

个体行动者的能动性――社会结构的制约性

[英]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用结构二重性克服微观与宏观的分离,社会系统既是它们不断组织的实践的,也是这些实践的结果,结构既对行动者起制约作用,又赋予他们能动性。行动者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吸收构成结构的规则与资源而构造行动,同时这些行动又不断再产生结构特性,同时社会系统的特性受当前社会行动造成的非预期结果的制约。 [英]玛格丽特·阿切尔的二元论: [法]皮埃尔·布尔迪厄的反思社会学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 3.理论的综合

回顾西方社会学理论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它经过了从分化到综合到再分化的历程,80年代后又步入了一个新的综合时期。半个多世纪以前,一代理论巨人帕森斯综合韦伯、杜尔克姆、弗洛伊德、马克思等人的思想,构建了一座宏观的理论大厦,只注重社会系统的均衡与稳定而忽视了冲突与社会变迁,因此,到了60年代,在当时美国社会剧烈动荡的背景下,他的理论便遇到了多方面强有力的挑战,各种单维理论从各自的角度向这一理论发起攻击,直至动摇了帕森斯的理论综合。进入80年代后,这些单维、片面的理论所固有的局限在新的社会现实面前得到空前的暴露。于是,年轻一代理论家们在整个社会学学科状况和各理论传统的理性反思基础上,以更加开放的态度,从不同的角度致力于新的理论综合,构建多维的、综合的社会学理论。

新功能主义、哈贝马斯的批评理论和沟通行动理论、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与现代性分析、布(尔)迪厄的社会学理论、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后现代主义社会学(福柯)等都带有综合的明显特征。 六、关于社会学前景的九个观点

1.社会学将逐步摆脱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社会思想的遗影 2.伴随着社会学争论而来的是将出现新的理论综合 3.社会学分析的主要对象将被深刻反思

4.社会学将比以前任何时候都重视对世界体系的研究 5.社会科学内已有的学科划分将会变得越来越模糊

6.社会学家将重新培育出一种对长期的大规模社会转型过程的关怀 7.社会学将进一步强化对社会政策或改革实践的研究 8.社会运动将继续对激发社会学想像力起主导作用 9.社会学像以前仍然是一门富有争议的学科

个人主义(唯名) 交互(互为)主体性 集体主义(唯实)

社会观 调和主义者 假论 社会性质决定个人行动

5

西方社会学整理版for 2013(pp)

源头: 韦 伯 : 源头:孔德

↓ ↓ 斯宾塞 集大成者:迪尔凯姆 交换论 符号 齐美尔 极致:帕森斯 20世纪70年代—————————————————冲突论 现代性

(综述):首先,现代性是指一种时间观念,一种直线向前,不可重复的历史时间意识。 第一,现代性的出现是与文艺复兴之后,民族国家的出现,科学的发展,普遍的世俗思想即启蒙思想的兴起有着直接的关系。 第二,现代性还包括一种不同于以前的历史时间意识,虽然在纪元上都使用的是公历,但这种时间意识相对于中世纪而言,具有以下两种特征: 1、对自然世界,人类不仅可以通过理性活动来自主地获取科学知识,而且还能以“合理性”、“可计算性”和“可控制性”为标准达到对自然的控制,从而彻底摆脱了中世纪神权的控制; 2、在社会历史领域,人们不再蒙蔽于上帝和耶稣的历史阴影中,相信历史的发展是合目的的合进步的,人们可以通过理性协商实现世俗世界的自由、平等和博爱。 其次,现代性还是一种“精神(ethos),代表着一种不断改造世界的内在”要求,它具有“解构”和“重构”的双重取向:它注重的是对传统的解构,对当前的重构,其精神实质就是通过对过去的批判和发思来指导现代的世界改造。

(2)现代性的内容:

经济上的工业化。最核心的特征和首要内容,也是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标志和动因,更是现代社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政治上的民主化——社会上的城市化。分化、交往的扩展——文化上的世俗化——组织的科层化——观念上的理性化。

<3>现代性与现代化之辨:

首先,“现代性”常常被用于描述那些在技术、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最先进国家的共同特征,而且,它更多的是在欧洲社会现代化基础上抽象和提炼出来的那种共同的东西,代表着启蒙运动以来所形成的种种新制度、新思想和新观念,如理性、自由、民主、平等、契约、市场经济等。而现代化则泛指一个国家获取现代性这些特征的过程。——作为现代社会特性的现代性是唯一的,而迈向现代社会的现代化却可以是多种多样的。现代性代表着现代化的一种理念,而现代化则是现代性“化”的过程。

其次,作为一个概念,“现代性”是启蒙运动的直接产物,要远早于现代化概念的明确提出,按作为一个公共讨论的“问题域”,即作为一个理论问题,现代性问题的提出却要晚于现代化问题,仅是近三四十年的事,而且是对“现代化”运动的一种反思性产物。

再次,从其理论形态的表现来说,广义的现代化理论就是现代性理论,当我们讨论现代社会思想时,称其为现代性理论,而当我们在讨论现代社会的具体转型(也就是从前现代社会或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时,往往称其为现代化。

6

西方社会学整理版for 2013(pp)

最后,如果以“目的-手段”为坐标,就可以发现,越是接近于目标一端,现代化就越会表现出与现代性的共性;越是接近于手段一端的,现代化就越是表现出一种相异性。也就是说,现代化所要努力达成的目标与内容——现代性,是超越民族的,而现代化则是有着不同的实现手段,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

小结:在特定的历史阶段,现代性与现代化是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统一性,其统一的基础便是对现代社会的追求,现代性不仅代表着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还表达着现代化所要追求的具体指标。在随着西方社会从现代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型,现代性与现代化之间出现了理念和现实的分歧,现代性以及后现代思潮作为对现代化后果的反思而被作为一个学术问题被提出。

第一章 孔德和斯宾塞——古典社会学的创立与奠基

第一节 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 一、生平与著述简介: ?

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学创始人(社会学之父或鼻祖)。1814年

在巴黎工业大学学习,因反对陈旧的考试形式,忿而弃学;1817年任圣西门的秘书与学术合作人(7年);1824年因论文的署名问题导致关系破裂,决裂之后,生活与工作遭遇困境;1825年为生计所迫与小书店的老板娘结婚,后因妻子声名不佳而分手(另一种说法相反);后来担任富人子弟的家庭教师,在此期间醉心于理论研究和著述;晚年生活极为艰难,甚至靠施舍度日。1857年死于癌症。 ?

主要著作:《实证哲学教程》六卷1830——1842

二、孔德对社会学的奠基性贡献

(一)社会学学科地位的确立:科学等级体系中的皇冠 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学 ? ? ? ? ? ? ? ?

※根据

(1)整个宇宙中的现象由低级到高级依次分为:天文现象——物理现象——化学现象——生(2)人类首先实现对低级现象的科学认识,并形成一种实证性的知识,并为高级现象的认识(3)在知识体系的递进中,复杂性不断增加,一般性和简明性不断下降。

(1)实证:就是科学的、可检验的——必须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现象,把社会现(2)根据:社会是自然的一部分,获取社会的知识与获得自然的知识没有差别;

(3)前提:社会现象是以生物现象为基础的,社会有机体与生物有机体在基本结构和关系上(4)路径:从社会有机体的整体出发、不能将社会分割开来,只对个别进行研究。

物现象——社会现象。 提供基础。

(二)社会学学科品格的规定:实证主义社会学

象看成与天文、物理、化学、生物现象一样的客观现象进行研究;

存在相似之处;

(三)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形成

7

西方社会学整理版for 2013(pp)

? ? ? ?

观察法:来源于天文、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 实验法:来源于物理、化学、生物学

比较法:来源于生物学(有机体类比、人类社会的比较) 历史法:社会学独有

三、孔德的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

(一)社会静力学:研究社会的基本秩序及其组织、结构及其各部分之间关系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社会横断面入手,静态地考察人类社会的构成与协调制度,寻求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共存和持续的原则。 1.学术使命 :生活在法国历史上政治革命和流血时代,一场场狂飙突进式的革命和封建阶级的反扑,使整个社会原有的秩序荡然无存,他深受法国大革命的狂乱和无无序的刺激,试图寻求社会秩序的准则,挽救大革命之后的“革命后遗症”。因此社会静力学实际上就是要回答“社会秩序何以可能”? 2.思想灵感 :有机体类比

3.社会单位 :尽管社会学的分析对象可以分为个人、家庭和社会三个层次,但真正的社会单位是家庭而不是个人。即家庭是社会的起源),原因如下:

A.一个体系必须由性质相同的成分构成,个人并不符合这种系统构成的规定性; B.个人通过家庭进入社会的,家庭内部的训练为个人提供了必要的社会经验; C.正是在家庭内部,个人的利己主义倾向才有可能被抑制,学会为他人而生活; 4.社会纽带:

A.语言: 社会交往、文化传承↘

行动的媒介 B.分工: 经济合作、相互依赖↗

C.宗教: 情感忍痛、社会规范 → 行动的指导 (二)社会动力学

社会动力学是从社会变迁的连续阶段及其过程来研究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规律,其核心是社会变迁。 1.学术使命:回答现代工业社会何以可能?

2.思想灵感 :①通过人类智力(认识水平、思想方法)发展的基本规律来识别社会进步和变迁;或者说把人类社会的进步理解为人类理性进步的结果。②在社会进步或变迁的动力中,人类的智力状况(认识水平、思想方法)居于首要地位,因为人类历史的重大变迁都是由人类思想方法、认识水平(即智力因素)所决定的,或者说是人类理性的进步和发展史。因此,人类智力的发展规律指明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向。

3.人类智力发展的阶段 ? ?

A.神学阶段或虚构阶段(13世纪以前):人类坚信超自然的力量(神灵)是万事万物的根源,B.形而上学阶段或抽象阶段(13-18世纪):人类强调抽象的自然规律和法则是万事万物的基础,

用神灵和上帝的旨意来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

抽象的力量(规律、法则、真理)取代上帝和神灵成为新的崇拜对象,人类认识自然的方法主要是形而上的推理; ?

C科学的或实证阶段(18世纪之后):不再以虚构的神灵和形而上的(抽象的)法则来解释人

8

西方社会学整理版for 2013(pp)

类所面对的各种现象,取而代之的是通过实证的、科学的、可观察的和可检验的方法认识事物。实证阶段的特征是把经验资料作为知识的最根本来源,人们把推理和观察结合起来,合理地分析经验资料,最终将使人类发现规律。 ? ? ? 武力 ? ? ? ? ? ? ? ?

※只有依靠军人和武力这种无条件的统治形式,才能体现神灵、上帝至高无上的地位、无可辩※如果没有神学信仰的帮助,使人们盲目服从的军事首领、军事组织也就无法建立和巩固。 形而上学阶段(中世纪早期——18世纪):占据统治地位的是牧师和法官,民族国家成为主要※宗教的地位开始动摇,但尚未完全丧失统治地位; ※开始注重人权和法制;

※国家和军事开始(由攻击性)转向防御性和保护性的职能; ※人类理性的巨大进步,对上帝的崇拜转向(抽象)社会崇拜;

实证阶段(18世纪以来):由人道教的牧师和工业管理者统治的时代,工业社会组织成为占主

驳的旨意和不可置疑的权威性。

※人类智力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理性的进步史。 ※形而上学阶段是一种过渡性的阶段。

神学阶段(远古——中世纪早期):祭司(神灵的代理人)在社会生活中占据统治地位,军人

4.社会变迁的阶段 :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实证阶段

则具体管理着整个社会,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组织是军事或武力形式的组织,社会内聚力依靠军事和

的社会组织形式,法律充当了社会组织的基础,社会团结依靠法律系统来维持。

导地位的组织形式,而全人类构成一个巨大的、有机的社会组织并取代民族国家。社会生活依靠人道教的牧师和工业管理者共同协调(实际上是依靠实证性的科学来调节)。 ?

※ 人道教:以实证主义为基础的“人道主义”的宗教,社会学家是人道教的牧师,将成为社会生

活的指导者,任务是解释实证社会学的秩序、进步等教义,通过教育和布道去影响和指导社会生活。人道教与行使世俗权力的政府应该是并存的,而不是取代,人道教的牧师应该超越世俗的政治权力,从精神层面去指导社会生活。 ? ?

对孔德的评论: 1.贡献:<李峰版本>

(1)孔德为社会学确立的实证主义原则一直影响着后世社会学的发展。我们在后面的学习中,可以轻易地发现,孔德提出的那些思想,例如将社会视为一个有机体的见解,在西方社会学尤其是在迪尔凯姆和帕森斯代表的实证社会学传统中一直流行,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孔德不仅是社会学的开创者,而且也是我们前面所划分西方社会学三大研究范式之一——实证社会学的一代宗师。

9

※实证阶段意味着人类生活进入了科学时代,科学将彻底取代上帝、抽象的“实体”而成为社会※人道教最后成为孔德改造社会,恢复社会秩序的一种构想(实行普遍的道德教育、发挥牧师

生活的主宰;实证阶段是人类理性的最高阶段,意味着理性彻底战胜了上帝。 的特殊作用、通过实证学说的宣传控制社会舆论等,都体现了这种构想)。

西方社会学整理版for 2013(pp)

(2)孔德为社会学树立的两大主题“秩序”和“进步”一直是社会学理论建构的主要原则。 (3)孔德提出的社会学具体研究方法也为后世实证社会学的具体个案研究提供了指南。 (4)提倡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和原则来研究社会,为把社会学发展成客观性的科学有积极意义 2.不足

尽管这位实证主义创始人极力提倡把经验资料作为人类知识的最根本来源,但他却违背了自己确定的社会学研究原则。 一方面,不论是他的社会静力学还是社会动力学,他的理论都是建立在他所谓人性三要素的基础之上的,认为社会秩序源自人性中利己心与利他心的和谐一致,社会和历史的进步受人性中智力和思维发展的变化等等,具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并不是说唯心主义就一定是错的,而是因为他完全违背了他所提倡的实证主义原则。

另一方面,在他的社会学中,尤其是在探讨人类精神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三阶段论中,孔德并非是基于经验现实所得出的结论,而是在圣西门的揣测基础上作的一种概念演绎,仍是属于从概念到概念的思辨过程。 (另一版本)

一、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和原则来研究社会,反对主观唯心主义和僧侣主义,把社会学发展成客观性对科学有积极意义,但并不彻底。

二、方法论上的贡献要比具体的理论研究更突出,但显露出典型的资产阶级学者的立场和缺陷。 三、社会分工造成的人与人的相互依赖性,但基本上是一种资产阶级学者的保守立场来认识分工对社会秩序的影响。

孔德的社会学充满内在矛盾一方面为论证资本主义诞生和确立的合理性,他站在进化论立场上,主张人类社会发展有不可抗拒的规律,但另一方面又把资本主义看作人类历史发展到最高阶段,强调政府对社会生活的干预与调节。人类社会发展三阶段规律的认识是唯心主义,精神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每个历史时代都有它的时代精神是合理的

第二节 斯宾塞的生物主义社会学

一、生平与著述 ?

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英国社会学的奠基人,教师家庭出身。独苗+身体糟糕,童年和

少年时代未接受学校教育,知识来源于父亲的家庭教育(生物、物理和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13岁接受叔父的家庭教育。父亲和叔父都属新教教徒,受其影响,在政治上主张政治自由,支持宪章运动;经济上主张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干预;生活上主张禁欲主义,过清淡平和的生活。缺乏正规学校教育,未能考上大学,17岁(1837)时直接获得铁路工程师的职位(伦敦·伯明翰),四年完工后卸任回乡。此后7年,或从事小机器发明、或为激进刊物撰稿谋生。1842年出版《政府的本分》,表达了他的放任自由主义(激进个人主义)的政治立场(社会受规律支配,政府应当受限),并投入到英国的宪章运动中。1848年担任《经济学家》编辑(经济状况得以改善),期间结识了众多知识界名人(包括生物学家赫胥黎)。1850年出版《社会静力学》,进一步发挥了马尔萨斯的观点:生存竞争和适者生存原则是支配历史进化的主要动因,每个人的自由是不能剥夺的(只要他不侵害他人)。1852年出版《进化的假说》,提出社会进化的思想(早于达尔文,借鉴拉马克)。 ?

1853年他的叔父和父亲先后去世,继承了大笔遗产加上崇拜者的资助,彻底摆脱生计问题,

10

西方社会学整理版for 2013(pp)

1.在社区中,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建立在亲密的、不分你我的私人关系(或非正式关系)基础上;在社会中,相互关系是建立在目的、利益以及以此为条件的人们之间保持一定距离的基础上(正式社会关系)。

2.社区基于社会生活的一致性(人际之间全方位的权利和义务)原则;社会基于自由和理性原则。 3.社区的主要社会关系形式包括亲属关系、邻里关系、友谊关系等,它以血缘、情感和伦理为联系纽带,其现实的社会生活形态是家庭、乡村、街坊以及凭借和睦感情、伦理和宗教而自然形成小城镇或城市;社会的主要社会关系形式主要表现为契约、制度、商业交换和特殊利益关系,社会的现实社会生活形态则是诸如股份公司、大城市以及整个市场经济社会和正在展开的工业社会。

4.社区在本质上是有限的、聚集性程度高、呈密集型;社会按其本质是无限的、聚集性程度低,呈复合型。

5.社区的团结与整合是自然的、有机的,依靠道德和习俗来维持;社会的团结与整合是人为的、机械的,依靠常规、法律和公众舆论来维持。 (三)关于《社区与社会》的翻译

有人翻译成“公社与社会”、“共同体与社会”、“共同体与联合体;费孝通翻译为 “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 (四)社区与社会中的意志类型

1.讨论基础:受德国意志哲学的影响,认为人的意志在社会关系形式和社会生活形态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都是人的意志所决定的、激发的和创造的。

2.腾尼斯的两个假设或命题:社会关系形式和社会生活形态是人的意志的创造物;社区与社会中就应该存在两种不同的意志类型。

3.自然意志(本质意志):自然意志基于人内在的情感驱动,在处理社会关系或参与社会生活时表现为,不分目的和手段、个人利益就是整体利益(不分你我)。即使手段有损个人,只要有利他人,由于不分你我,这种手段依然会被采用,导致目的与手段合而为一(手段取代个人目的、目的隐退、手段就是目的)

理性意志(选择意志):理性意志:基于个人理智的思考、权衡和选择。在处理社会关系或参与社会生活时,明确的区分目的和手段,手段从属于目的,个人利益是理性意志的出发点,手段的选择以个人利益为标准进行取舍。 4.不同意志类型的产物:

特征 意志类型 意志取向 行动方式 互动表现 生活范围 公社 本质意志—情感动机型 整体意志、本质意志 传统的行动 本地网络,呈密集型 家庭、乡村、城镇 社会 选择意志—目的动机型 个人意志、选择意志 合理的行动 超本地网络,呈复合型 都市、国家、世界 21

西方社会学整理版for 2013(pp)

维护手段 结合性质 和睦感情、伦理、宗教 有机的方式 常规、法律、公众舆论 机械的方式

(五)《社区与社会》的思想价值

1. 具有历史和社会变迁的含义:揭示了欧洲社会在资本主义的影响下发生的一系列社会变迁的过程; 2.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价值)倾向:触及到现代工业社会中某种社会价值不可避免的坍塌,并表现出对“社区”精神的眷恋和不舍

3.提供了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概念工具(方法论意义):为分析社会生活所有现象提供了一种普遍性的概念。但是具有浓厚的形式主义色彩,因而不能对所有丰富的社会现实作出全面解释。

4. 最大意义在于企图去综合有关人类社会的理性主义和有机体论两种观点,前者认为社会是一个由期望获得特定的目的的理性行动的个人组成的群体;而后者把社会看作一个非理性的集合体。滕尼斯认为他们仅看到社会现实两大层面中的一个,将其视为人类社会的全部本质,人类既不是完全理性的,也不是完全非理性的。 (六)概念的继承与传承

德国社会学的全部历史都可以归结为腾尼斯所引入的这两个概念的历史。——汉斯·弗里尔 1. “社区”与“社会”的前身: 曼恩的身份社会与契约社会;斯宾塞的尚武社会与工业社会;托克维尔的贵族制与民主制;冯特的自然极与文化极

2.“社区”与“社会”的变种: 涂尔干的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库利的首属群体与次级群体;雷德菲尔德的乡民社会与市民社会;索罗金的亲密关系与契约关系;贝克尔的神圣社会与世俗社会。 四、社会生活的基本构成及形态的研究 (一)社会本质的三种基本形式:

公社-社会是对整个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两种因素的高度抽象,社会本质是使个体联系在一起的社会纽带,其要素包括:社会关系、社会集合体、社会集团。其中,社会关系是基础,社会集合体和社会集团是其主要表现形式。

·社会关系指维持某种固有的价值而发生的交互肯定形式。如血缘、亲属不是社会关系,只有通过知识和认识,通过交互形成相互的权利与义务才成为社会关系。――纯粹类型-联盟(通过双方的意志联合而缔结成的,统一目标发展)

·社会集合体指的是因为某种共同的自然或精神特征而被视为一个单位、一个整体或群体,如种族、民族或语言群体。如种族、民族或语言群体。――理想类型-党派(借选择意志形成的集合体,服务于选择意志利益的工具。)

·社会集团是第三种社会实体。同社会集群相比,最本质的是团体的组织形式(按规章秩序建立的)而不是团体所确定的目的。理想类型――联合体(制度化,领导机构是责任与权利的结合)。社会集团是社会实体最充分的实现形式。

22

西方社会学整理版for 2013(pp)

这三种社会实体可能更多体现出公社的特征,也可能更多的体现出社会的特征,取决于其成员中本质意志和选择意志何者占优。在这里,只涉及友好的,积极的社会关系形式,而忽视了竞争、冲突、格斗。

(二) 社会价值论

·滕尼斯将人们所肯定、喜爱、尊敬和崇拜的现实或理想的对象视为价值。

·他将社会价值的主要形式分为三种:经济的、政治的和伦理的。财产属于经济价值;爱国主义属于政治价值;而个人尊严和荣誉则属于伦理价值。 (三)社会规范论

1.规范的本质是否定或限制。即使是正面的命令,也同时表现为对任何随意违反此项命令的行为的否定与禁止。

2.规范的产生:自发选择的;外部强加的 3.群体接受外部规范的前提

(1)对该规范的正当性笃信不移 (2)对违背规范之后果的恐惧 4.社会规范的类型:秩序、法律和道德 5.社会规范基础与社会形式的关系 秩序 法律 共同的习惯 理性(立法) 道德 宗教 公共舆论或民意 社区(本质意志) 普遍的同意 社会(选择意志) 契约 (四)科学研究中的价值问题

1.他反对在社会学的研究中掺进价值因素和道德感情,坚持价值中立的原则,试图做一个冷静的科学观察者和研究者。

2.他认为,要求社会学研究本身摆脱价值,并不意味着对价值不可以作科学的研究。伦理学正是对价值作科学研究的学科,与社会学科学不同。 评价:

(贾)特征表现:1.他的社会学尚未完全清除以前社会哲学和历史哲学的理论痕迹,时常与其他理论·

学说纠缠在一起;2.他是使社会学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方法论的原则,直至在广泛的经验观察中贯彻运用社会学的分析方法。3创立不涉及经验材料和历史内容的纯粹社会学的主张,理论社会学的任务是将社会关系概念化,而不是从事直接的社会观察。

意义(贡献):1.公社-社会影响很大,在当时社会学界引起热烈讨论,并进行解析、评价和发挥。2. 社区-社会的划分和论述在社会形态的分类学传统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直接影响到韦伯的理想类型。影响后来的学说体系:帕克的芝加哥学派“民俗与城市”两分法,以及帕森斯“模式变量”都表明了滕尼斯对社会学的影响。3.从理论的现实性来看,任何社会学上的文化比较、社会类型学的考察、对现代社会的诊断等都不同程度的涉及到滕尼斯和他的著作。

第三章 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

一、齐美尔简介:被排挤的天才

23

西方社会学整理版for 2013(pp)

格奥尔格·齐美尔(1858-1918)

1.犹太家庭出身。16岁时父亲去世,几乎从未享受过幸福的家庭生活,而边际感和不安全感过早降临到他头上。

2.在柏林文化界过分活跃,因其敏捷的思维,优异的口才而赢得巨大的声望而招妒。齐美尔的学术生涯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中断,1918年死于癌症。

3.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社会学本身所处在边际地位的反映,这种边际性不仅是一种负担,也是一种财富,眼界更为开阔,智力更加聪明。 4. 学术上所受的影响:

(1)早期,受法国和英国实证主义思想影响的齐美尔是达尔文和斯宾塞进化论的信徒。 (2)中期,康德,马克思的影响(批评主义)(3)晚年,尼采和帕格森的哲学。(意志哲学) ·齐美尔受排挤的原因:德国的反犹太情结;社会学在德国地位的低下;齐美尔在柏林大学的风头遭到同行的嫉妒。但是这种受排挤的边缘地位使他对社会和“社会学”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二、齐美尔眼中的社会学 (一)摘除“科学之王”桂冠 ?

自孔德以来,社会学被“自恋”为“科学之王,认为社会学应该包罗万象,因为所有人类行为都发

生在社会中,因此,凡是自然界以外的现象都应该划归到社会学之列,所有其他社会科学未能得到很好处理和解决的问题都应该交给社会学。齐美尔认为这种观点将会导致社会学的边界不清,成为一种无家可归者和漂泊无根者的收容所,这种状况将不利于社会学的发展。 ?

在齐美尔看来,社会学并非 “科学之王”,那些收容了其他学科的“剩余” 和 “未解决问题”的 “社

会学”,或者 “ 综合了所有社会现象的社会学 ” 仅仅是用一种新的方法、一种研究的辅助手段,和新的途径去掌握那些领域的各种现象,这种“社会学”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学科,也不是真正的社会学(因为它没有边界和对象),这种“社会学”只是一个空名。 (二)对唯名论与唯实论的调和 (对两者批判) ? ? ? ?

针对唯名论与唯实论的不同主张,齐美尔认为,由个人组成的社会与社会化的个人总是保持着个人被结合在社会里、又与社会相对应;既内在于社会、又外在于社会;既为社会存在、也为社会既不是一个虚名,也不是一个实体 。而是一个过程,一种具有意识的个体之间的互动过在这样一种调和的基础上,齐美尔认为社会不再是一种简单个体的组合,而是借助互动和交往

一种双重关系,相互建构; 个体而存在;

程,正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往)构成了社会;

而结合起来的。社会的存在具体表现为这些社会互动或交往的形式上;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社会也就不再拥有优先地位和绝对的力量,个人不完全是社会的产物,也不受社会的绝对支配;当然社会也不完全是个人意志的产物。 (三)社会学的对象 ?

齐美尔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社会交往的形式,即个人之间有意义的互动关系所构成

的社会形式。社会学的任务就是解释这些社会互动和交往的形式。诸如统治、服从、 竞争、合作、

24

西方社会学整理版for 2013(pp)

分工、 亲密、疏远、 权力关系、群体内部与外部关系等 。 (四)评价 ? ?

齐美尔是第一个用清醒的头脑和理性的判断来看待社会学的社会学家。

齐美尔开创了综合社会学的先河,在经典社会学所流行的对立思维中是一个异端。

三、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 (一)什么是社会交往

社会交往就是一种不同个体之间的社会互动过程,不过社会交往是一种相对持久和系统社会互动,只有这种社会互动(社会交往)才构成了社会的本质,偶然性的互动并不具备这种特性。 (二)形式社会学的基本命题:

·社会是个体间的互动。

·社会生活可以划分为内容和形式,社会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对互动形式的描述。 (三)社会形式作为研究对象的意义。P87-88

社会内容是丰富多彩的,社会学家只能对社会形式进行研究。

社会生活的几何学(数与形(群体构成的数量与社会互动的距离)社会学研究的是从内容中抽象出来的形式,只考察纯粹的形式。)

形式和内容是辩证的关系。(形式不能没有内容单独存在,而不同的社会现象可能具有相同的形式,也可能具有不同的形式;同一种社会现象也可能具有多种不同的形式。)将形式与内容分开是形式社会学的一个起点。社会交往的内容是丰富多彩和纷繁复杂的;社会交往的形式则是从社会交往内容中抽象和归纳出来的、具有涵盖性的、类型化的、能够把握具体内容的社会交往方式。尽管形式与内容在现实中不可分割,但是,社会学如果不从无限的交往内容抽象和归纳出基本的类型进行研究,社会学要么变成大杂烩,要么就无从下手。因此,只有经过形式社会学的抽象和归纳,社会交往的内容才能被系统的认识。

(三)齐美尔的社会观:社会是由个人之间相互作用创造的、处于永恒生成过程之中的、具有特定形式的、真实存在的综合体。 三、不同群体的互动形式

1.群体构成的数量。关于群体规模的影响,齐美尔的基本思路是:参与交往的人数的变化以一种可以预料的方式影响着人们之间的交往。 2.社会互动的距离。 群体类型 互动形式 二人群体 互相依赖 三人群体 权威和支配地位的出现 大群体 制度或法律 小群体与大群体的区别;群体间关系形式与个人自由(侯-p101自由与约束。自治与他治的辩证社会学关系。)

四、形式社会学的范畴 1.社会交往的基本形式

不依赖于社会现实和社会历史阶段的具体情况而总是固定不变的社会交往形式,或者说在任何情境

25

西方社会学整理版for 2013(pp)

学科地位做出了巨大贡献。这种方法被布朗、默顿所发扬,成为人类学、社会学的主流方法。

四、社会分工论

(一)学术关怀

个人如何结合为社会,即社会的团结与整合问题,实际上是一个社会秩序问题。(涂尔干生活在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动荡中。这种动荡不仅表现为动荡的政治秩序,更重要的是表现剧烈的社会变革上。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的经济结构、社会关系、基本文化取向等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的价值、信仰、习俗、社会关系和谋生的模式正在逐步地破坏或趋于消灭,新的工业社会的秩序正在出现和初步建立,而且并不稳固。这一切都促使涂尔干深入地思考社会秩序问题。)为了解释社会秩序何以可能并挽救那个时代动荡不安的社会秩序,涂尔干始终在思考,究竟是什么力量将不同的个人联结在一起构成社会,这样一来,便产生了涂尔干的一个核心概念:社会团结(social solidarity)。 (二)社会团结

1. 什么是社会联系的纽带?

在迪尔凯姆以前:

1、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将个人联结在一起的是处于自然状态的人为了共同的利益而订立的契约。 2、孔德的国家强制力论,国家依赖其强制性的力量将个体成员“束缚”到一起。

3、斯宾塞的自由竞争论: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有同等的追求个人利益的权力,而每个人的利益又只能在他人那里获得,由这种平等的自由竞争形成了社会。

4、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团结在形成和维持社会有机体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社会秩序的本质是社会团结的形成,社会变迁的本质就是社会团结类型的变化,

·社会团结指把个体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纽带,是一种建立在共同情感、道德、信仰或价值观基础上的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以结合或吸引为特征的联系状态。 2.社会团结的基础:集体意识

一般社会成员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是社会成员的共同价值观念、共同道德规范。是社会成员在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上的一致性。它为建立社会秩序提供了保证:使理性契约得以缔结和履行、自由竞争得以进行、法律制裁得以实施、国家权力得以执行。 3. 社会团结的类型

·机械团结:通过共同的宗教信仰、价值规范和道德情感基础上的强烈的集体意识将同质性的诸多个体团结在一起的社会联系纽带。在原始社会、古代社会以及分工不发达社会中,由于社会分工不发达,人们的经历、活动、生活方式都十分相同,构成了一种共同的社会心理类型,并表现出强烈的集体意识和共同情感,几乎所有的个体对集体都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和相互认同,从而产生一种如同无机物的

36

西方社会学整理版for 2013(pp)

分子类聚一样的团结方式,即机械团结。

这种团结的特征是,集体意识完全吸纳了个体的人格,个性都淹没在对集体的遵从中,并有一致的宗教和道德倾向。这种以面对面为基础的同质性社会中,社会正是依靠这种共同的社会心理和集体情感驾驭着个体的思想乃至行动。

·有机团结:在社会分工的基础上形成的建立在社会成员异质性和相互依赖性基础上的社会联系纽带。在这种社会联结形式下,由于分工导致的专门化,增强了个体间的相互依赖。

(在分工发达的现代社会,由于分工导致的差异性,每一个个体都拥有自己的行动范围,都发展出自己的人格,因此基于“相似性吸引”的机械团结也就瓦解了。也就是说,依靠强烈的集体意识吸纳个体人格的社会团结纽带发生了断裂。但是,现代工业社会并没有呈现 混乱和解体状态。相反,分工所产生的专门化却增强了个体之间的相互依赖性。一方面,分工越是细致,个人对他人或社会的依赖就越深入,这就产生了一种的社会团结类型,即有机团结。;另一方面,每个人的行动越是专门化,个性就越是鲜明,就越能摆脱集体意识的束缚。具有各种器官的有机体一样,每个人都按照社会的分工执行专门的职能。它们并不像无机物的分子类聚那样简单地叠加,而是象高级有机体的不同功能系统一样相互协调、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相互制约,共同结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机械团结 低度分工 同质性 低度的个性 有机团结 高度分工 异质性 高度的个性 特殊的规范性模式一致是重要的 抽象的一般的价值上的一致是重要的 集体意识强大 较低的相互依赖 前工业、落后社会 压制型法律 个人与社会 集体意识微弱 高度的相互依赖 工业与城市 恢复型法律 民事主体之间

(四)机械团结中的集体意识与法律制裁 1.机械团结中的集体意识的形成

37

西方社会学整理版for 2013(pp)

在机械团结的社会中,个体之间的 “相似性吸引” 必然使相同的意识层层堆积、互融互强,最终形成一种强大的集体意识,它表现为至高无上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和道德规范。 2.机械团结中的集体意识排他性

机械团结中的集体意识不可能容忍任何对立面的存在。倘若出现了触犯集体意识的行为,所有耳闻目睹的人都会油然而生一种愤恨之情,并挺身而出,迎头痛击。因为,在他们看来,任何触犯集体意识的行为实际上是对所有人的伤害和对公共利益的损害,同时也是对集体情感和社会凝聚力的动摇。那么,它招致整个社会的谴责和愤慨是理所当然的。 3.机械团结中的集体意识的规范性

对任何希望在“相似性吸引所产生的共同体”中寻求归属感和认同感的人,任何希望借助这种共同体获得安全和资源的人,都会自觉地接受、内化和顺应集体主义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要求。于是,触犯集体意识的行为不仅受到整个社会的谴责,而且个人也会自觉地进行自我抵制。简单地说,集体意识通过唤起成员的共同情感和社会凝聚力,来谴责和抵制触犯集体情感的行为,从而为个体行动提供了框架和逻辑。

4.机械团结中的法律制裁:压制性制裁

集体意识的强弱可根据法律和惩罚制度加以衡量。刑法将任何威胁或违反集体良心的行为确认为犯罪。是基于情感愤怒之上的报复性惩罚,它既不考虑犯罪的实际危害程度,也不考虑惩罚的实际效果,只考虑报复欲望的充分满足和愤怒情绪的完全宣泄。压制性制裁往往采用暴力形式对抗犯罪行为对集体情感的破坏。压制性制裁正是通过超强的威慑和恐吓保证集体意识对个体行动的驾驭,实现社会对个体日常生活的有效监督和控制。 (五)有机团结中的集体意识与法律制裁 1.有机团结中集体意识的分化

在有机团结社会中,个人意识和个体人格已经摆脱了机械团结中集体意识的完全覆盖和吸纳,有了自由行动的空间和地盘,但是集体意识仍在继续为个体生活提供行动的基础。分工导致的有机团结并没有消灭和瓦解社会的集体意识,它只是分化为两个不同的层次继续存在和发挥作用。 集体意识:

·宏观价值:宏观价值:即最高层次的价值一致性。这种最高层次的价值一致性是有机团结社会中各个不同的机构、职业群体相互依赖和信任的价值基础和前提。换句话说,正是有了这种一致性,各种异质性的机构、群体、个人才有可能产生相互的依赖感和信任感。因此,集体意识在分化社会中仅仅是减弱了对日常生活具体细节的调节,从而为个人的自主性留下余地,但并不意味着个体行动已经脱离了最高层次的集体意识确立的价值一致性标准和道德规范。

·职业道德: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集体意识也不断分化为不同职业群体内部的集体意识,这就是涂尔干所说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在那些从事同一职业活动的人们所具有的同质性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就其性质来说,可以将其视为职业群体内部的共同价值观念。”职业道德也对职业群体内

38

西方社会学整理版for 2013(pp)

部成员的行为起着指导和制约作用。 2.有机团结中的:恢复性制裁

恢复性制裁并不一定会给犯人到来痛苦,其主要目的是维持社会分工造成的复杂的相互依赖关系,将被破坏的关系恢复到原来的正常状态。犯罪行为被看做是对被侵害一方权利的冒犯。法律承认个人的意志,制裁具有一定的限制。恢复性制裁的法律安排主要包括刑法以外的民法、商业法、诉讼法、行政法和宪法等。特点:基于审慎的理性、较宽容。

(六)社会分工――功能分析

1、社会分工的功能。分工是一种社会事实,分工是一种职业专门化。正常的分工是高度发达社会的特征,劳动分工所产生的道德属性使其具有整合社会机体,维护社会统一的功能,分工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结构从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的转变,是社会秩序之所以可以能的原因,也是有机团结的基础。迪尔凯姆在对社会分工进行功能分析时,区分了常态分工和变态分工,分别考察了正面功能和负面影响。

2、造成分工的原因:同一空间内人口的增长,使得人口密度增加,人们精神和活动方面的频率加大,必然导致生存竞争的激化,在这种情况下,职业专门化是减弱人们之间的生存竞争冲突,同时又能防止社会解体的一种合理选择,而不是个人兴趣。

3、社会分工造成的后果:

A、为个人意识和个性的发展造成了空隙,削弱集体意识,造成成员的异质性。

B、造成社会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依赖,带来一种相互依赖的意识。这种意识取代了传统集体意识维系社会团结的作用,为有机团结提供了新的基础。

4、社会团结的维持――中间团体,职业道德。

在有机团结的社会中,集体意识并没有完全破坏,而以一种分化的形式完整地保留着: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在那些从事同一职业活动的人们所具有的同质性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就其性质来说,可以将其视为职业群体内部的集体意识。

三.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团结所面临的危险,原因与表现 (一)社会解组的危险:

39

西方社会学整理版for 2013(pp)

社会解组:由于丧失了社会联系,社会整体蜕变为一种个体相互分裂的原子式堆积的状态。 杜尔克姆的“社会解组”概念,建立在他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一社会学基本问题的独特看法上,这一看法以强调社会道德规范的调节作用为显著特征。社会解组从根本上来说,是社会道德规范的调节作用发生了故障,从而使社会连结纽带出现松弛和断裂。

社会秩序的形成:人不同于一般生物,人的欲望不会因为满足而自动停止,如果人们的欲望不受到控制,在欲望的驱使下,个人就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相互斗争,人们就不能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和社会秩序。现存的社会之所以没有陷入人欲之争,是因为人的欲望受到社会道德规范的控制和调整。社会道德规范不仅是一种外在于个人、具有普遍期待性质和一定制裁手段的强制性力量,而且也是一种被个人所认可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是存在于个体之内的带有自愿倾向的普遍的共同心理状态。在道德规范的作用下,人的行为才可能出现模式化倾向,把个人的欲望转化为合理的特定目标,并为这种目标的实现提供合法的渠道,惩罚那些违反共有规范的行为。因此,社会结构的整合,即人们之间稳定结合的关系模式的维持,不能离开道德规范的调节作用。 ?

反常分工对社会团结的破坏作用

如果社会分工在破坏传统的机械团结的同时,没能创造出新的社会联结形式,就会引起社会动荡,杜尔克姆把这类分工称为“反常分工”

? 速度过快的分工(失范):

由于分工的增长而引起社会结构剧烈改组,在削弱了传统的集体意识的同时,道德规范的发展又没能及时跟上,导致社会调节发生故障,无法维系人们之间的联系,不能有效的控制人们的欲望和行为,从而造成了过渡阶段社会联系过于松散、甚至解组,称为“失范状态”。应当强调的是,失范状态主要是指社会联系丧失了必要的规范调节这样一种社会结构性质,而不是指个体层次的某种心理状态。在社会生活中具体表现为,个人脱离或弱化了同原来所属群体的联系,但又没能同新的群体建立起足够牢固的联系。

? 强制性分工(不平等分工):是指社会分工是在不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一部分强制另一部分人

4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c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