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学设计周明鉴

更新时间:2023-03-16 12:5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人教版必修五第三单元

《咬文嚼字》

(第二课时)

学校: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 年级: 高二 学科: 语文 姓名: 周明鉴

《咬文嚼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基于“语言”的“语文核心素养”

从字面上讲,语文的基础是“语”(词汇、句子、修辞、语法等)与“文”(文章、文学、文化),这也应该是语文课关注的焦点。所以,语文课程一定要守住语言、据于文本,进而提升学生审美能力、思想品质。

而刚刚发布的“普通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则把“语言建构与运用”放在首位,“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表征之一。”

“语言”作为基础,贯穿于语文核心素养:语言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能够“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形象,并能有依据、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现”;“审美鉴赏与创造”中要“能感受和体验语言文字作品所表现的形象美和情感美……能运用语言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表现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情感、态度和观念,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具有创新意识”;“文化传承与理解”中,也要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实现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2.基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

“普通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对学生提出要求。而这个四种素养的培养则要落实在每一堂语文课上。如果把语文教学比作一棵树,那么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根”,教学方式的选择是“枝叶”。课堂不能被繁杂美丽的枝叶遮盖,枝叶的要指向“根”。因而,教学方式的选择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教学中要着眼于创造学生语言表达的机会,要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机会,凸显“学习感”的课堂模式。 3.基于“可持续阅读”的单节课设计

语文课程承担的诸多任务决定,每一节课都应该指向广阔的“课外”,指向学生的“语文生活”。通过一节节的课,为学生搭建好“课文”与“阅读”的桥梁,指引学生进行贯穿终生的“可持续阅读”。这就要求单节课的设计要着眼于“激趣”、着眼于开阔阅读视野、着眼于培养阅读习惯、着眼于阅读审美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本课定位与学情分析

1

《咬文嚼字》一课选自人教版必修五第三单元。学生初次接触文艺评论和随笔,对文体比较陌生,但通过前两年的语文学习和阅读积累,对文章里的内容和例子比较熟悉,因而第一课时的文章脉络梳理,作者思维的路径并不困难。“会”与“懂”、“感”与“悟”、“学”与“用”毕竟是两回事。学生对对“咬文嚼字”典例的鉴赏、对“咬文嚼字”手法的运用、“咬文嚼字”精神的领悟还是不够的。希望通过本课时的学习,调动学生的阅读经验和情感体验,尝试“咬”“嚼”生活中的文字,文学作品中的文字,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在师生互动中体验咬文嚼字的微妙意味和创新的快乐。

2.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说明、技术准备

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a.任务驱动法:开门见山抛出问题,让学生明确本节课任务,基于以往的知识储备进行深入思考,并通过交流、讨论等方法解决问题。

b.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交流,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学生自己修正知识与思维中的缺陷,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c.点拨教学法:教师抓住学生课堂回答中的“点”——要害点、重点、误点——来“拨”疑难,“拨”障碍,带动课堂进程,启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的认识走向深入,并能联系以往知识和生活经验,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采用多媒体课件(PPT及音频播放)教学 3.前期教学状况、问题、对策

在第一课时里带领学生鉴赏本文材料的选择与使用的典型科学、说理过程的严谨。探究观点的真伪,品味文章的理趣,在探究中加深认识,激活已有的经验,尝试对文本中的例子作二次咬嚼。 第一课时后,为学生布置小组讨论的题目:请每组举出句式不同,情感不同;字数不同,意味不同;字眼不同,已经不同的例子,并分析其中的语言效果。达到活学活用,将“咬文嚼字”内化到学生内心。

三.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设计 1.教学目标:

a调动阅读经验和情感体验,尝试“咬”“嚼”生活与文学作品中的文字; b提高语言鉴赏及感悟能力,在互动中体验咬文嚼字的微妙意味和创新的快乐; c培养“咬文嚼字”的习惯,关注“有意味”的语言现象,并能品味其中的“理 趣”与“情趣”,品味中国语言文学的 魅力;

d借鉴本文语言的从容、洗练,提升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学习作者优秀的思维品质,提升思维能力。 2.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的生活积累和阅读积累,关注“有意味”的语言现象,并能品味其中的“理趣”与,品味中国语言文学的魅力。 3.教学难点

2

借鉴本文语言的从容、洗练,提升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学习作者优秀的思维品质,提升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设计意图及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多媒体设计 (一)回顾文章结构,文章思路 回顾文章结构,树立文章思路 构建文章思维导图 设计意图: 温故知新 思维“榜样” 设计意图: (二) 小组交流 作业回顾: 请每组举出句式不同,情感不同;字数不同,意味不同;字眼不同,已经不同的例子,并分析其中的语言效果。 2.组间交流、补充 1.小组发言 1.激发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 2.锻炼表达的逻辑性、准确性 片段一: 赏析:鲁迅《秋夜》开头的写法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问题:为何不说”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枣树“? (三)教师点拨 片段二: 体悟:《红楼梦》和少儿版《红楼梦》的区别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红楼梦》) 很久以前一个神仙补天之后,留下一块石头没用,便丢在山下面。(《红楼梦》 少儿版)

3

设计意图: 1.培养语言谁审美鉴赏能力能力 2.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3.激发阅读兴趣 4.渗透“读名著”“读原著”的阅读理念,提升阅读品味 交流阅读体验及发表小组讨论结果

片段三: 辨析:祥林嫂的两次陈述 我叫阿毛,没有应…… 他果然躺在草窠里 我叫,‘阿毛!’没有应…… 果然,他躺在草窠里 片段四: 品味:焦大口误中的合理性 焦大:咱们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 片段五: 联想:愁的奇妙表达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片段六: 猜猜:男主人公的对话 绿子(女)问:喜欢我到什么程度? 渡边(男)答:……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四)总结 语言是这个世界最有张力的东西 咬文嚼字 ——读出韵味 写出情感 撰写“三行情书”(亲情友情爱情民族情) (五)作业 五.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对于本节课学生的学习效果,主要采用课堂表现评价、小组评价和作品评价三种方式。 课堂表现评价,基于学生在课堂参与度、发言的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表现,由教师进行评定。

4

设计意图 明确教学目标,实现“可持续阅读” 设计意图: 读写结合,培养语言运用的能力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cu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