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第八册数学集体备课

更新时间:2024-06-16 21:37: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八册数学学期备课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共九个单元:1、简易方程 2、多边形的面积 3、因数与倍数4、认识正、负数 5、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6、对称、平移与旋转 7、分数加减法 8、统计 9、可能性 素材的选取具有现实性、科学性和时代性,坚持情境串带动问题串整合经验课程与学科课程,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解决问题的需要出发,优化知识结构。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拓宽学生的事视野。 二、教材地位及作用: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选取了反映社会生活的内容为素材,有计划的引导学生了解生活、认识社会,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内容是现实的,有价值的和富有挑战性的,使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动手实践等一系列学习活动,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增强对其他领域知识的了解,在优化单元知识结构方面也做了很大的改动和创新。使教材内容更好的为学生所理解,有利于引导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同时,增加多方面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简易方程,分数的意义,多边形的面积,统计等是教学重点。 难点:简易方程,分数加减法,多边形的面积是难点教学内容. 四、学情分析:

四年级现有学生38人。其中,优等生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在平时学习比较认真、努力、主动,他们接受新知识能力强,学习新知识较快,具有良好的数学学习基础。这些学生平时作业认真,每次完成的质量也很

好,测验成绩稳定,并且成绩也较好。但是也有一部分的后进生,他们对学习数学学习不是很感兴趣,学习不主动,数学的基础比较差,计算能力和分析应用题的能力都不强,加之对学习马虎的态度,平时没有较好的学习习惯,上课不专心听讲,注意力不集中、贪玩,老师留的作业不认真完成,这些学生在各种测验中成绩不尽人意,还需要加倍的努力。 五、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方程的意义、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并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理解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比较熟练地进行分数加减法的笔算和简单的口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认识真、假分数及带分数,能将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3、结合具体实例理解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的意义,会分解质因数。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及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意义,会找两个数的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和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结合现实素材理解约分的意义。会约分,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4、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计算它们的面积。

5、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设计图案。 6、结合具体实例认识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的作用,会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数据,能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或者折线统计图。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7、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有目的地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在经历观察、操作、类比、验证、归纳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感受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六、教改措施

1.结合教学内容,渗透思品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例题、练习题的设计,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及思品教育因素,结合教材内容适时适度的对学生进行思品教育。

2、以学生为主体,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尝试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 3、重视抓课堂教学改革,通过“5+35”模式启迪学生的思维,采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要求作业在课堂上完成,并及时反馈。

4、做好后进生的辅导工作和优等生的培养工作,实施“课内补课”的方法,组织互帮互学。 七、教学中应注意问题:

1、善于引领学生尝试自主运用已掌握的科学探究方法和已有知识,解决生活中形象直观或具有简单联系的具体问题。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多维目标。

2、注意加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努力激发他们主动发现问、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地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的意识。

3、善于借鉴学生生活经验与已有知识水平,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探究活动,层层上升,逐步推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八、业务学习及活动安排:

1.继续深入学习、探索、实践“和谐高效思维对话”课堂教学模式,加强业务理论学习,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创新。

2.加强集体备课,确定好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认真钻研,理解教材,认真书写教案。 九、教学进度安排:

单 元 一、简易方程 二、多边形的面积 三、因数与倍数 四、认识正、负数

课 时

9 6 5 2

教 学 进 度 第一周----第三周 第四周----第五周 第六周----第七周 第八周

第九周----第十周 第十一周—第十二周 第十三周—第十五周

五、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8 六、对称、平移与旋转 5 七、分数加减法

10

八、统计 4 第十六周—第十七周 九、可能性 2 第十八周 十、教法学法:

合作探究、讲授法、自学法、练习法、讨论法、实际操作法等各种方法灵活运用。 十一、教具学具:

学具袋、天平、温度计、方格纸、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等

第二单元 水产养殖场——多边形的面积

主备人:隋菊发 主讲人:李主任

参加人员:王校长 李主任 隋菊发 蒋洪运 栾增强 一、教学内容:

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面积计算,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梯形的认识、面积计算 ,简单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 二、地位作用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今后学习立体图形知识的基础,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知识是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重要内容,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的特征,教学难点是探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 四、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用数方格或转化的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图形面积;了解简单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2.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抽象和概括能力,渗透转化思想,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1.转化的图形:学生的答案有很多种,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转化成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还有把一个三角形沿高剪下拼成了正方形、长方形,还有把一个三角形沿中位线对折,两边也折转化成了2层的长方形。

2. 解决转化前后图形间的关系

(1)大小的关系:通过比较发现,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图形跟三角形关系是S = S÷2。一个三角形转化成的图形跟三角形关系是S=S (2)底和高的关系:拼割前后各部分有什么关系?(指底和高)能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吗?

(3)公式推导

那谁能给大家说说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什么?如果我用S表示三角形的面积,a表示三角形的底,h表示三角形的高,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该怎么表示呢?

(4)推导拓展

我们再来看第二组,你能通过一个三角形的转化来推导它的面积公式吗?学生说明自己分析过程和思路。(析:把探究的权利充分的交给学生,学生自由组合,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折、移、拼、剪,得到了不同的图形,得到了正确的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三>归纳小结

好,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了三角形的面积,你们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回去继续反思整理,写出你们的反思报告。(析:课堂总结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会了什么,更要关注用什么方法学,学后有什么感想。)

集体分析:

本节课有以下两个特点

1. 充分体现了“问题意识的培养”。老师用了一种新的教学流程进行教学。即以“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当一个问题得到解决后,新的问题接着出现,学生始终处于“愤”和“悱”及对问题的探究中,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的兴奋点,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发展。 2.重视研究问题的过程。这节课以思维训练代替了重复练习,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为重点,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转化,然后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归纳、抽象概括推导出公式,没有通过太多的练习却获得了超常规的解题能力。这个过程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和提高的过程。 教师观点:

李万辉:教学时,应引导学生经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特征的认识过程,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等活动让学生自主发现图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蒋洪运:教学时,教师要注重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出发,指导学生利用学具开展操作活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较强,不同的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和角度不尽相同,教学时,应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

栾增强:要通过本单元中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梯形转化为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组合图形转化为基本图形等,渗透转化思想。

第三单元 团体操表演——因数与倍数

主备人:隋菊发 主讲人:李主任

参加人员:王校长 李主任 隋菊发 蒋洪运 栾增强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2、3、5倍数的特征;奇数与偶数;质数、合数;分解质因数。 二、地位作用:

本单元知识是对整数认识的一次拓展,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自然数、四则运算以及初步认识了因数和倍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今后学习约分、通分和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

2、3、5倍数的特征;质数和合数;分解质因数。 四、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实例,知道2、3、5倍数的特征,能找出100以内的2、3、5的倍数;理解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的含义,会分解质因数。

2.在探索自然数特征的过程中,经历观察、类比、猜测和归纳等数学活动,感受探索规律的基本方法。

3.通过探索活动,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初步的推理、归纳能力,产生探索自然数规律的好奇心。 五、学情分析:

本单元知识是对整数认识的一次拓展,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自然数、学习了四则运算以及因数、倍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今后学习约分和通分、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

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学具带等。 七、教法学法:

合作探究、讲授法、操作法、观察归纳法、讨论法、练习法等。 八、基本功训练重点:

信息窗1:

1、5×7=35,( )是( )的倍数,( )是( )的因数。 2、在60、55、59、11、42、20、45、19、62中,2的倍数有( ); 3、的倍数有( );5的倍数有( );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数有( );奇数有( );偶数有( )。

信息窗2:

1、一个合数至少有( )个因数,一个质数至少有( )个因数。 2、分解质因数。65 56 30 36 九、教改措施:

1.加强探究意识的培养和方法的指导。 2.鼓励学生探究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充分发挥习题的作用,巩固深化所学知识。 十、本单元建议课时数:5课时

信息窗1----------------------------2课时 信息窗2----------------------------3课时

十一、单元检测题: 见单元请自测题 十二、重点课时备课:

信息窗1 2、5倍数

教学内容:

2、5倍数的特征,教科书第48~50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2、5的倍数的特征,知道奇数、偶数的概念。会判断一个数是否是2、5的倍数。

2.在探索活动中,发展观察、分析和归纳概括能力,培养探求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2、3、5倍数的特征,奇数和偶数定义。 教法学法:

合作探究、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学具袋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学导思:

大家在电视上经常看过哪些文体节目?(篮球赛、杂技、舞蹈、合唱比赛、体操表演??)无论哪种活动都会使我们的身心感到愉悦,陶冶我们的情操。下面让我们到一个赛场去看一看,相信大家特别感兴趣。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找数学信息

圆圈舞:5人一组,共3组。叠罗汉:3人一组,共5组; 交谊舞:2人一组,共6组。 2、提出数学问题

跳圆圈舞的共多少人?叠罗汉的共多少人? 跳交谊舞的共多少人?一共多少人? 各项表演还可以分别选派几人参加?(板书) 3、解决数学问题

自己先自主列举合适的数,并能说出依据。大家观察最后需要的人数,有什么特征?交流发现:两个数之间相差5;个位上的数是5或0;都是整十数或相邻整十数之间的中间数??哪一条规律更简便易懂、易记?(个位上的数是5或0)

小结:这些数都是几的倍数?(5)记住后可以先举例,互相判断是不是5的倍数,再拿出百数表圈出5的倍数,进一步深化理解5的倍数的特征。

(迁移类推前面学过的方法探究2、3的倍数的特征。各应选多少人参加?这些人数有什么规律?小组内交流记录可能发现:2的倍数的特征是:个位上是0、2、4、6、8;3的倍数的特征:是各个数位上的数相加的和是3的倍数。)

组间交流时,能让学生举例说明,更有助于他们表达能力的提高与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教师板书:

教师讲解:像2、4、6、8、10、12??都是偶数;也就是以前学过的双数,1、3、5、7、9??都是奇数,也就是以前学过的单数。

三、巩固新知、拓展应用: 自主练习1、2、3

四、信息反馈、课堂评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吗?这些知识要理解掌握,因为它是后面学习的基础。 板书设计:

2、5的倍数

(个位上是0、2、4、6、8)——偶数 (个位上是1、3、5、7、9)——奇数

教师观点:

李万辉:层层辅垫,为学生自主探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探索一个数的所有因数的求法时,我是采用学生讨论的方法逐步理解因数和倍数的特征。首先,运用整数乘法的算式,初步感知因数和倍数;其次,让学生分小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集体讨论来理解因数和倍数的特征;然后,引导学生在讨论、发现中深化因数和倍数的特征。这三个方面的教学过程,学生的独立思考才有了思维的依托,遇到困难,他们就会自我想办法,自我解决问题,这样的探索就会有效,不会浮于表面,流于形势。

蒋洪运:本单元知识抽象,不易理解。教学时注意:一要提炼出有意义的问题,感受数学思考的价值,拓宽思路;二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所提示的探究知识的方法和工具(如百数表),加强探究意识的培养和方法的指导。

栾增强: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经验出发,促使学生深入思考,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探究规律。教学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经验出发,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法去探究规律,如探索2、3、5倍数的特征时,可以用列举的方法来研究,也可以用百数表来研究,在探索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和发散性。

四.中国的的热极——认识正.负数

主备人:隋菊发 主讲人:李主任

参加人员:王校长 李主任 隋菊发 蒋洪运 栾增强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初步认识正负数的意义, 用正负数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能借助温度计比较正、负数的大小。 二、地位作用: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自然数、小数和分数的基础上编排的,是对数的认识的又一次拓展,是今后学习有理数和运算的基础。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难点是正负数的大小比较。 四、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自然数、小数和分数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对数的认识的一次拓展,在本单元将认识正、负数在生活中的意义,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借助实例比较正、负数的大小。这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又一次扩展,为今后学习有理数及其运算奠定基础。 五、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了解正、负数的意义,学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会初步应用正负数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能借助温度计比较正、负数的大小。

2. 引导学生通过温度计认识正、负数是生活的需要,并通过实例学会比较正、负数的大小。

3. 从实际问题引入正数、负数,然后通过实例巩固,让学生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经历数学化,符号化的过程,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4. 通过对负数有关知识的介绍,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一种民族自豪感。 六、教学建议.

1、借助直观、经历“个性表示—数学地表示”的过程,了解正负数在表示温度时的实际意义,初步掌握正负数的意义及表示方法。

2、适当放手,促进迁移;适时讲解,提升认知。

3、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感知,进一步了解正负数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4、借助直观支持,初步感知负数的大小. 七.教法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讲授法.练习法.谈话法 八.教具准备:

温度计 多媒体课件 投影仪 九.本单元课时数:2课时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cs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