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复习大纲(专题1,2)

更新时间:2024-01-01 16:4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何谓中国进入后改革开放时代?(六大变化)

第一专题 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

?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

理论构成: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

理论灵魂:实事求是 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

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如何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等。

毛泽东思想

第一部分 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一、时代背景:20世纪前中期世界和中国政局的变动,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时代背景。

1、向西方学习迷梦的破产。 2、走俄国人道路的新生选择。

二、历史需要: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历史需要。

1、革命运动的客观需要。 2、曲折探索的历史产物。

三、阶级基础:工人阶级成长壮大,工人运动深入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阶级基础。

1、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 2、工人运动深入发展。

四、思想条件: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与传播,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准备了思想条件。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2、马列主义的传入与传播。

五、实践平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是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的实践平台。

第二部分 毛泽东与毛泽东思想

一、为什么毛泽东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杰出的代表,这个理论成果以他的名字命名?

胸怀大志 刻苦读书、深入实际、注重调查 信念坚定 逆境中不消沉 热爱人民 健康管理 凡人生活、 名言名句

二、如何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 1、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2、 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3、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1

4、要区分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晚年的错误。

错误倾向: 有人借口毛泽东晚年犯了错误而否定毛泽东思想,把他晚年的错误与毛泽东思想混为一谈。

有人把毛泽东思想分为“正确的”和“不正确的”两部分,否定毛泽东思想是科学的、完整的体系。

正确答案:毛泽东的思想包括晚年的错误,但毛泽东思想不包括晚年的错误,因为:违背了马列主义、个人主观臆断的产物、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 总之,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必须把握四对关系: 毛泽东思想与马列主义的关系;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 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个人;

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晚年错误思想。

邓小平理论

?第一部分 邓小平理论产生的主客观条件

一、时代背景:当代国际局势的新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1、刻骨铭心的两大灾难。2、时代主题的当代转化。3、步履维艰的追求进程。 二、历史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 1、石破天惊的两大震撼。2、经验教训的理性反思。 三、现实条件: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条件。其脉络如下:

1、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1978-1982) 2、邓小平理论的正式形成。(1982-1987) 3、邓小平理论的体系建立。(1987-1992) 4、邓小平理论的确立阶段。(1992-1997) 补充:当代中国政治转型的特点与隐忧?

四、个人禀赋:邓小平同志对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邓小平影响中国30年改革开放最为经典的十句话

请对毛泽东、邓小平两代领导人的执政内容、风格、方式进行比较?

第二部分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一、恢复并确立了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二、将党的思想路线发展成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做到实事求是,必须破除十大阻力

辩论题目:解放思想,主要是领导干部的事,抑或主要是群众百姓的事?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世情的发展:当今国际形势的新发展,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2

1、政治多极化格局曲折发展。 2、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 3、文化多样化形态相互激荡。 4、科技信息化浪潮迅猛发展。

二、国情的变化:我国社会生活发生的新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加入世贸组织,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各方面都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践来源。

三、党情的挑战:党自身建设面临的新挑战,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1、党的历史方位变迁。 2、党的队伍结构变化。 3、党内出现的一些问题。江泽民曾在不同场合严肃指出党内存在的各种突出问题,归结为三个“相当不少”,即:

现在党的建设同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地方还相当不少;

党内在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存在的不符合甚至违背党和人民利益的也相当不少;

在加强党的建设方面,我们需要研究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也相当不少。 补充:如何看待网络批评的利弊,试列举。

4、执政经验的历史总结。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而共产党则取决于自身的建设及人心的向背。

四、品格的弘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 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理论根源。

1、什么是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就是指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试举例说明如何做到与时俱进? 2、停滞不前的教训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下面可从两大维度进行分析: 一、科学发展观是对国外发展经验的借鉴

生态危机并非只是一个主观判断或意识形态性话语,而是一个客观判断。 理性的扩张及理性化的实现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自由和幸福。 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 1、生态可持续发展

对先污染后治理套路的批判

生态危机有哪些主要形式,如何进行环境治理? 2、社会可持续发展

对幸福指数取代GDP话语的呼唤 为什么说经济发展民众未必幸福?

为什么说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

3

一、共同的哲学基础:唯物史观 二、共同的理论品格:与时俱进 三、共同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

四、共同的价值取向: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第二专题 当代中国的改革话语与实践

导言 当代中国改革发生学分析 第1次:外来传导性危机 第2、3次:内源自酿性危机

? 第2次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大灾荒 ? 重大挫折: 出现三年严重困难时期

(1959、1960、1961) 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快/慢:速度何以是伦理的?

? 在现代观念里,慢、低速、低效是贬义的, 对科技及其高速度则顶礼膜拜

? 追求GDP的的高速增长,已经成为一个强政治意识形态

? 盲目追求高速度造成了生态破坏、资源浪费及人生存的疲惫不堪 ? 必须尊重自然速度,承认自然速度的客观价值 第3次 1966—1976 十年动乱

邓小平把我们的错误分为两类:一类是照搬苏联的模式,满脑袋框框。另一类错误是我们自己的,如搞“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

一、全面改革“三步走”路线图

以经济体制改革(1978-2010)为重点---以社会体制改革(2010-2025)为重点---以政治体制改革(2025-2050)为重点 二、改革个案:经济转型论 (一)转型模式

1、曾经流行的速度划分标准 2 、经济学家科尔奈的区分标准

中国经济改革是一个庞大的叙事,往往表现为杂乱无章的事件,并不符合某个统一的思想逻辑,不过可以类似地认为,渐进模式与战略A经过变通后可以用来分析中国从计划向市场变革的经济道路。 (二)中国式改革道路的特点

1、中国的改革起源于以速度为主要目标到以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要为主要目标的发展战略调整。

4

2、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为第一推动力,改革从农村向城市逐步推进。

中国农村改革的典型类型有哪些?

3、以对外开放带动对内改革,改革开放从沿海向内地逐步推进。 选择四大经济特区背后有何考虑? 你是如何看待中国制造的?

4、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改革由体制外向体制内逐步推进。

如何看待企业演义三分天下?国企好比刘备,虽然缺乏竞争力,但出身根红苗正,可理直气壮地享受国家政策的庇佑;外企像曹操,虽然讲礼仪,但手段毒辣,往往挟其核心技术以令国内企业;民企则是孙权,因为出身鲁莽,无法与国企\\外企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但其作为市场力量的代表,再加上无畏而勇于拼搏的性格,不断崛起而与国企、外企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5、先试验,后推广,从点和局部做起,逐渐推开。 如何看待试错式改革?

三、改革的成就与问题

(一) 中国的改革成就举世瞩目

(二)中国改革的棘手问题丛生

聚焦个案1:经济上——贫富差距拉大问题。

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占收入或消费的份额4.7%,而占总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却占50%。 问题求解的三大路径

第一路径:紧抓发展、扩大就业、完善劳动等生产要素所得为主的分配体制,促进社会效益最优。

第二路径:改革财政税收等再分配方式,实施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推进社会公平正义。

第三路径:发动社会慈善活动,提倡社会责任,帮助弱势群体,建设爱心互助社会。

如何看待“为富不仁”?

聚焦个案2:政治上——腐败问题。 一、什么是腐败

5

1、 从广义上讲,腐败是为谋取私利而侵犯公众利益,腐蚀、破坏某种现存社会关系的行为。

2、 从狭义上讲,腐败是为谋取私利而滥用公共权力,侵犯公众利益,破坏某种现存社会关系的行为。

公共权力---既包括政治上的强制力量,也包括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或者说既包括政府权力,也包括行业权力、岗位权力。

滥用公共权力,既包括掌握政府权力或行业权力、岗位权力的人滥用,也包括不掌握这些权力的人通过行贿来滥用。

二、腐败影响的经济政治估量 1、腐败是经济效率的大漏斗

阻碍体制的转轨:混水摸鱼,既得利益者千方百计阻碍和扭曲改革

加速资本的外逃:腐败者做贼心虚,怕东窗事发而使利益付诸东流,想方设法把赃款转移到国外

导致竞争的非公平化和资源配置扭曲:部分企业因行贿而夺取有利的生产经营条件,“邪恶驱逐正直”的非公平竞争,使评判经济效率高低的基本尺度无法正常发挥作用。腐败使资源不再按照市场价格信号的指示流动,而是按“权力租金”的暗示流动,导致资源配置的扭曲 降低公共产品的质量:豆腐渣工程 偷工减料 以次充好 2、腐败是政治稳定的大敌

损公肥私,失民心:公权是公众赋予政府谋取公利的,当政府官员非但在其位不谋其职,反而变本加厉地大搞权钱交易、大发不义之财时,这样的政府必然失去公众的信任与支持。

分配不公,激民愤 :腐败者所得,是按“权力资本”分配,其实质是剥削收入,腐败者所得正是要素供给者所失,这种不公必然激起民众的极大愤慨。

畸形消费,遭民鄙:腐败者所得为行贿者拱手奉送,来得容易花得大方,吃喝嫖赌奢侈铺张。这种畸形消费和糜烂生活,必然遭到人民鄙视。 贪腐有哪些新趋势?

三、腐败现象的成因分析: 1、腐败的内在动因

人性的弱点利己性,表现在对权力、成就、金钱、名望、地位、认同感、操纵欲等的占有思想。

6

人在逐利时要进行代价—收益的理性计算,若计算结果为正的净收益,人就会实施逐利行动。

取得腐败收益要付出的代价,包括:

心理代价---实施腐败所带来的心理负担,如处处提防,担惊受怕等。 机会代价---作出腐败决策时所面临的失去必得利益的风险,如较高的薪金收入等。

惩罚代价---腐败行为败露而遭到的惩罚,如党纪政纪处分,法律法规制裁等。

腐败代价有以下特点:

心理代价随腐败次数的增加而递减,腐败者“久经沙场”,会练就“脸不红”、“心不慌”、“腿不软”的本领;机会代价有上限,它等于官员掌权时的显性与隐性收入的总和;

惩罚代价由惩罚度和查处率决定,我国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权大于法、情大于法的重弊削弱了惩罚度,大大降低了腐败的惩罚代价。并且查处率偏低的情况下,严刑重罚也不过是纸老虎,惩罚代价仍近似于零。

综合以上三种代价的特点可知,腐败总代价是偏低的,这就在代价—收益的对比中扩大了腐败的净收益,从而成为腐败行为的强劲诱因。 2、腐败的外部原因

腐败的前提是公权的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公众作为公权的所有者群体,天然地具有其本身的功能性缺陷:无法实现和满足人人参与权力行使的愿望。因此,公众只好通过授权程序把公权委托给一部分人代为行使。

从理论上看,任何授权都存在着权力被代理者非合理使用的风险。从实践上看,公权私用的腐败古今中外皆有。

腐败的外因是权力制约机制的软化与乏力,权力运用缺乏监督与制约,就会被滥用而走向腐败。暗箱操作、潜规则、中介腐败

四、反腐对策的寻求

1、通过抬高腐败的总代价来遏制腐败。

抬高腐败的心理代价:要在全社会高扬腐败者耻、清廉者荣的价值取向的旗帜,使?千里做官为求财?的陈腐观念得到根本的否定;要塑造强大的渗透民族心理的文化抵御机制,使腐败者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要彻底启动媒体这一监督工具,曝光腐败行为。“不敢腐败”

7

抬高腐败决策的机会成本:即高薪养廉,尽管能否做到可以争论,但是必须让公职人员明确并以具体的制度和措施确保廉洁才能高薪。“不愿腐败”

抬高腐败的处罚代价。加大惩罚度,要通过严刑重罚使腐败者“刻骨铭心”,使其同僚“不寒而栗”。提高查处率,推进市场化改革,还市场以权力,缩小公权的范围,也就等于缩小监管范围,易于提高查处率。“无机会腐败”

2、通过建立科学合理的制约机制来遏制腐败。

权利制衡权力、权利见多权力、预算财政第三条道路 [不能腐败]

聚焦个案3:社会上——杀熟问题。

“杀熟”行为逻辑 先赋性熟人关系 获致性熟人关系 A、工具(经济)理性对熟人关系的侵蚀。

“市场经济实际上就是经济独立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使得财产分配和经济运行规则从社会与文化准则中脱离出来,而以市场结果所带来的这种经济成就也易于作为价值评估和社会分层的标准”

B、传统习俗型信任文化日渐式微,而现代契约型信任系统并未有效运转。

维持旧秩序的力量退出,构建新社会秩序的力量尚未发达,信任危机便出现了。

四、建设一个好的市场经济

好的市场经济则是一个规范公正、有利于大众的市场经济。如何建构? ? 实现机会平等,建立利益均衡机制。

?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具有超越性的政府。 ? 优化社会结构,建设和谐社会。

五、再造辉煌,实现崛起? 1、回望中国历程 2、四种论调分析

“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中国责任论”“民族情绪论” 3、和平发展,走向崛起

崛起路线图 和谐世界心 以人为本路 大国民风范

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cd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