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中枢神经系统练习题
更新时间:2024-05-30 08:2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中枢神经系统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 脊髓圆锥 2. 终丝 3. 马尾 4. 颈膨大
5. 腰骶膨大 6. 脊髓固有束 7. 白质前连合 8. Renshaw细胞 9. 薄束 10. 楔束 11. 后索
12. 牵张反射 13. 屈曲反射 14. 菱形窝 15. 顶盖
16. 锥体交叉 17. 面神经丘 18. 内侧丘系交叉 19. 斜方体 20. 内侧丘系 21. 三叉丘系 22. 脊髓丘系 23. 外侧丘系
24. 三叉神经脊束 25. 内侧纵束 26. 黑质 27. 顶盖前区 28. 蓝斑 29. 后穿质 30. 中央被盖束 31. 下橄榄核 32. 脑干网状结构 33. 中缝核 34. 前庭小脑 35. 脑桥小脑三角 36. 小脑核 37. 小脑扁桃体 38. 苔藓纤维 39. 攀缘纤维 40. 内髓板 41. 穹窿 42. 后屈束 43. 未定带 44. Broca区 45. Wernicke区 46. 书写中枢 47. 听区
48. 基底核
49. 纹状体 50. 胼胝体 51. 内囊
52. 丘脑中央辐射 53. 边缘系统 54. 边缘叶 55. 海马结构
56. 上运动神经元 57. 下运动神经元 58. 核上瘫 59. 核下瘫 60. 锥体外系 61. 脉络丛
62. 硬膜外隙(腔) 63. 蛛网膜下隙(腔) 64. 终池 65. 齿状韧带 66. 海绵窦 67. 蛛网膜粒 68. 大脑动脉环
二、选择题
A型题
1.成人脊髓下端平齐 A.第1腰椎上缘 B.第1腰椎下缘 C.第2腰椎下缘 D.第3腰椎下缘 E.第1骶椎下缘
2.关于脊髓的正确描述
A.成人脊髓从枕骨大孔延伸至第2腰椎下缘
B.在脊髓的胸腰段都有侧角
C.脊髓依脊神经的出入范围可分为31个节段
D.脊髓背侧正中的深沟称后正中裂 E.新生儿脊髓下端平齐第1腰椎下缘
1
3.脊髓的终丝 A.内含神经纤维 B.全部被硬脊膜包裹 C.附于骶骨的背面
D.第2骶椎处穿出硬脊膜,止于其背面
E.第2骶椎处被硬脊膜包裹,向下止于尾骨背面
4.马尾主要由
A.腰神经根围绕终丝而形成 B.骶神经根围绕终丝而形成 C.腰、骶神经根围绕终丝而形成 D.骶、尾神经根围绕终丝而形成
E.腰、骶、尾神经根围绕终丝而形成
5.脊髓第6胸节平对 A.第3胸椎 B.第4胸椎 C.第5胸椎 D.第6胸椎 E.第7胸椎
6.第11~12胸椎受损伤,可累及的脊髓节段是 A.下胸段 B.全部腰段 C.全部骶段 D.全部腰骶段 E.全部骶尾段
7.脊柱何处损伤可伤及脊髓骶段 A.第11胸椎 B.第1腰椎 C.第3腰椎 D.第5腰椎 E.第1骶椎
8.关于脊髓内部结构的描述何者错误 ..A.脊髓灰质在横切面上呈“H”型 B.灰质位于脊髓中央,白质位于灰质的周围
C.脊髓各段的灰质都具有前角、后角和侧角
D.中间带位于前、后角之间 E.在中央管周围,为灰质连合
9.脊髓的交感神经低级中枢位于 A.中间内侧核 B.中间外侧核 C.骶中间外侧核 D.胸核
E.脊髓网状结构
10.脊髓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位于 A.胸腰部的脊髓侧角中 B.全部骶节中的中间外侧核 C.全部腰节中的中间外侧核
2
D.腰2~4节中的中间外侧核 E.骶2~4节中的中间外侧核
11.脊髓前角细胞损伤,会造成其所支配的
A.对侧骨骼肌的肌张力减弱,腱反射消失
B.同侧骨骼肌的肌张力减弱,腱反射消失
C.对侧骨骼肌的肌张力加强,腱反射亢进
D.同侧骨骼肌的肌张力加强,腱反射亢进
E.以上都不对
12.楔束
A.见于T4以下的脊髓后索外侧部 B.主要传导下肢的深感觉和精细触觉 C.上行至同侧楔束核内交换神经元 D.上行至对侧楔束核内交换神经元 E.一侧楔束损伤将出现对侧深感觉障碍
13.薄束
A.成自第4胸节以上的脊神经节细胞的中枢突
B.见于T4以上的脊髓后索外侧部 C.主要传导对侧下肢的深感觉和精细触觉
D.上行至同侧薄束核内交换神经元 E.上行至对侧薄束核内交换神经元
14.脊髓中薄束、楔束纤维在后索的定位排列关系由内向外是 A.C、T、L、S B.S、L、T、C C.T、L、S、C D.L、S、C、T E.S、C、T、L
15.一侧脊髓后索受损时 A.闭眼时能确定肢体的位置 B.闭眼时不能确定肢体的位置 C.受损对侧有痛觉障碍
D.辨别性触觉不受影响 E.闭眼时指鼻准确
16.脊髓丘脑侧束
A.起始细胞在脊神经节内
B.是斜越白质前连合后的上行纤维 C.位于脊髓小脑前束的外侧
D.传导对侧躯干四肢的痛、温、触觉 E.行经下丘改称脊髓丘系
17.脊髓中脊髓丘脑侧束的纤维的定位排列关系由背外向腹内是 A.C、T、L、S B.S、L、T、C C.T、L、S、C D.L、S、C、T E.S、C、T、L
18.脊髓小脑后束
A.位于皮质脊髓侧束的内侧 B.主要起自脊髓L2~S3的背核 C.主要在同侧上行
D.经小脑上脚止于小脑旧皮质 E.协调下肢整体的运动和姿势
19.脊髓小脑前束
A.位于脊髓丘脑侧束的内侧
B.主要起自脊髓L2~S3的脊髓边缘细胞
C.主要在同侧上行
D.经小脑下脚止于小脑旧皮质
E.调节下肢个别肌肉的运动和姿势
20.皮质脊髓侧束
A.主要由不交叉的纤维组成 B.位于脊髓小脑前束的内侧
C.大部分纤维直接止于前角运动神经元
D.主要控制前角细胞的内侧核 E.支配四肢肌
21.脊髓中皮质脊髓侧束的纤维的定位排列关系由外向内是 A.C、T、L、S
3
B.S、L、T、C C.T、L、S、C D.L、S、C、T E.S、C、T、L
22.皮质脊髓前束
A.主要由交叉的纤维组成 B.在脊髓的前索内下达至骶髓
C.大部分纤维交叉至对侧止于Ⅳ~Ⅸ层
D.主要控制前角细胞的外侧核 E.支配四肢肌
23.红核脊髓束 A.起始于同侧红核
B.行于脊髓外侧索皮质脊髓侧束的后面
C.止于Ⅴ~Ⅷ层的中间神经元 D.主要调控伸肌的肌张力
E.对肢体近端肌肉的运动起调控作用
24.前庭脊髓束
A.起始于对侧前庭外侧核 B.在脊髓外侧索下行
C.止于Ⅴ~Ⅷ层的中间神经元 D.主要调控伸肌的肌张力
E.对肢体远端肌肉的运动起调控作用
25.顶盖脊髓束
A.起始于同侧中脑的上丘 B.在脊髓外侧索下行 C.仅达颈髓
D.止于Ⅴ~Ⅷ层的中间神经元 E.主要调控躯干肌的活动
26.网状脊髓束
A.起始于脊髓的网状结构
B.主要行于同侧的外侧索和前索 C.止于Ⅴ~Ⅷ层的中间神经元 D.主要调控远端肌的肌张力 E.与视听的防御反射有关
27.内侧纵束
A.主要来自对侧的前庭神经核
B.行于脊髓外侧索 C.下达腰髓
D.止于Ⅴ~Ⅷ层的中间神经元 E.完成头、颈姿势的反射性调节
28.脊髓骶节 A.有楔束无薄束 B.有薄束和楔束 C.有皮质脊髓前束
D.有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 E.有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
29.一侧脊髓侧索损伤,可导致损伤部位以下
A.同侧痛、温觉全部丧失 B.对侧随意运动丧失
C.同侧随意运动及浅、深感觉丧失 D.同侧腱反射消失,触觉和压觉丧失 E.同侧随意运动丧失,对侧痛、温觉障碍
30.若脊髓颈膨大节段的白质前连合损伤,病人会出现
A.右侧躯干、下肢的痛温觉丧失 B.左侧躯干、下肢的痛温觉丧失 C.两侧躯干、下肢的痛温觉丧失 D.两侧躯干、上肢的痛温觉丧失 E.两侧上肢的痛温觉丧失
31.延髓前正中裂两旁的隆起是 A.橄榄体 B.锥体
C.薄束结节 D.楔束结节 E.小脑下脚
32.延髓后正中沟两旁的隆起是 A.橄榄体 B.锥体
C.薄束结节 D.楔束结节 E.小脑下脚
33.在延髓前外侧沟出脑的脑神经是
4
A.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 B.展神经
C.面神经、前庭蜗神经 D.舌下神经
E.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
34.从橄榄后沟出入的脑神经从上至下是
A.舌下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 B.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 C.副神经、舌下神经、舌咽神经 D.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 E.副神经、迷走神经、舌咽神经
35.在桥延沟出入的脑神经从内向外是
A.三叉神经、面神经、展神经
B.三叉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 C.三叉神经、展神经、前庭蜗神经 D.面神经、展神经、前庭蜗神经 E.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
36.惟一从脑干背面出入的脑神经是 A.动眼神经 B.滑车神经 C.三叉神经 D.副神经 E.展神经
37.位于面神经丘深方的核团是 A.面神经核
B.三叉神经运动核 C.展神经核 D.蜗神经核 E.疑核
38.位于听结节深方的结构是 A.前庭神经核 B.蜗神经腹侧核 C.蜗神经背侧核 D.蓝斑核 E.脑桥核
39.属特殊内脏运动柱的核团是
A.动眼神经核 B.滑车神经核 C.展神经核 D.面神经核 E.舌下神经核
40.属内脏感觉柱的核团是 A.动眼神经副核 B.三叉神经脊束核 C.孤束核 D.疑核
E.前庭神经核
41.脑神经特殊内脏运动核发出的纤维支配:
A.舌肌、眼球外肌
B.咀嚼肌、表情肌、咽喉肌 C.颈肌 D.心肌 E.平滑肌
42.位于延髓的核团是 A.上橄榄核 B.上泌诞核 C.面神经核 D.疑核 E.展神经核
43.舌下神经核
A.管理舌的感觉与运动
B.发出舌下神经由橄榄背侧出脑 C.接受双侧皮质核束控制
D.受损伤后,伸舌时舌尖偏向患侧 E.受损伤后,舌肌不会萎缩
44.患者右侧舌肌萎缩,伸舌时舌尖偏向右侧,其病变累及 A.左侧皮质核束 B.右侧皮质核束 C.左侧舌下神经核 D.右侧舌下神经核 E.左侧舌神经
45.疑核属于
5
A.一般躯体感觉核 B.一般内脏感觉核 C.特殊内脏感觉核 D.特殊内脏运动核 E.躯体运动核
46.疑核发出的纤维主要加入 A.舌咽神经和舌下神经 B.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 C.舌咽神经和舌神经 D.迷走神经和舌下神经 E.副神经和舌下神经
47.孤束核接受的神经纤维来自 A.三叉神经、展神经和迷走神经 B.面神经、迷走神经和副神经 C.面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 D.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副神经 E.三叉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
48.下泌涎核发出的纤维加入 A.三叉神经 B.面神经 C.舌咽神经 D.迷走神经 E.舌下神经
49.迷走神经背核属于 A.一般躯体感觉核 B.一般内脏运动核 C.特殊内脏感觉核 D.特殊内脏运动核 E.躯体运动核
50.位于脑桥内的核团是 A.滑车神经核 B.蜗神经核 C.孤束核 D.下泌涎核 E.疑核
51.上泌涎核发出的纤维加入 A.三叉神经 B.面神经
C.舌咽神经 D.迷走神经 E.舌下神经
52.关于脑桥核的描述何者错误 ..A.位于脑桥基底部
B.是大脑和小脑之间的重要中继站 C.接受对侧大脑皮质来的纤维 D.发出纤维进入对侧新小脑 E.发出纤维组成对侧小脑中脚
53.面神经核
A.位于面神经丘内 B.管理面部感觉和运动
C.发出面神经前行在脑桥基部的前面离脑
D.支配舌下腺与腮腺
E.受损后,笑时口角歪向健侧
54.脑桥内与小脑有关的核团是 A.三叉神经脑桥核 B.脑桥核 C.上橄榄核 D.蜗神经核 E.上泌涎核
55.位于中脑的核团是 A.蓝斑 B.泌涎核 C.孤束核 D.齿状核 E.黑质
56.动眼神经副核发出纤维支配 A.舌下腺、颌下腺 B.腮腺 C.泪腺
D.胸腹腔脏器
E.睫状肌、瞳孔括约肌
57.动眼神经副核属于 A.一般躯体感觉核 B.一般内脏运动核 C.特殊内脏感觉核
6
D.特殊内脏运动核 E.躯体运动核
58.视觉和位听觉属于 A.一般躯体感觉 B.特殊躯体感觉 C.一般内脏感觉 D.特殊内脏感觉 E.以上都不是
59.顶盖前区参与完成 A.角膜反射 B.调节反射 C.对光反射 D.听防御反射 E.视防御反射
60.视觉防御(定向)反射中枢在 A.外侧膝状体 B.顶盖前区 C.中脑上丘 D.中脑下丘 E.距状沟两岸
61.丘系交叉
A.来自三叉神经脊束核的纤维 B.位于延髓的最下端 C.交叉的纤维约占80%
D.交叉后的纤维组成外侧丘系
E.交叉后的纤维上行终于同侧丘脑
62.锥体交叉 A.位于延髓 B.位于脑桥
C.位于延髓和脊髓交界处 D.位于中脑
E.位于脊髓颈段
63.锥体交叉
A.位于延髓背侧下端
B.交叉后的纤维行于脊髓前索 C.为皮质核束的纤维交叉
D.交叉后的纤维下行控制对侧前角细胞运动核
E.交叉后的纤维管理同侧四肢肌的随意运动
64.内侧丘系
A.起自同侧薄束核和楔束核 B.在延髓行经顶盖脊髓束腹侧
C.在脑桥行经斜方体外侧 D.终于丘脑腹后内侧核 E.传导本体觉和粗触觉
65.内侧丘系
A.发自脊髓胸核 B.发自薄束核和楔束核 C.是交叉前的纤维 D.终于同侧上丘核
E.传导躯干四肢的温、痛觉
66.脊髓丘系终止于 A.腹前核
B.外侧膝状体 C.内侧膝状体 D.腹后外侧核 E.腹后内侧核
67.外侧丘系
A.起于对侧的上橄榄核与蜗神经核 B.传导对侧耳的听觉 C.向上终于下丘 D.向上终于上丘
E.向上直接终于内侧膝状体
68.三叉丘系
A.起自双侧三叉神经脊束核与三叉神经脑桥核
B.起自对侧三叉神经脊束核与三叉神经脑桥核
C.位于外侧丘系的外侧 D.传导头面部的深感觉 E.终止于丘脑的腹后外侧核
69.小脑
A.位于颅中窝
B.上面与大脑枕叶直接相贴 C.小脑扁桃体位于小脑蚓的后方
7
D.绒球属于新小脑 E.借上脚与中脑联系
70.新小脑的传入纤维来自 A.上橄榄核 B.前庭神经核 C.红核 D.脑桥核 E.下橄榄核
71.与小脑皮质直接联系的核团是 A.脊髓后角固有核 B.背侧丘脑外侧核 C.齿状核 D.红核 E.黑质
72.属前庭小脑的是 A.小脑前叶 B.小脑后叶 C.小脑蚓部 D.小脑半球 E.绒球小结叶
73.属大脑小脑的是 A.绒球小结叶 B.小脑蚓部 C.小脑前叶
D.小脑体的外侧部 E.小脑体的中间部
74.位于小脑皮质第二层的细胞是 A.星状细胞 B.篮状细胞 C.梨状细胞 D.颗粒细胞 E.高尔基细胞
75.小脑皮质的传出神经元是 A.星状细胞 B.篮状细胞 C.梨状细胞 D.颗粒细胞 E.高尔基细胞
76.属于上丘脑的结构是 A.上丘
B.内侧膝状体 C.松果体 D.丘脑枕
E.外侧膝状体
77.底丘脑位于
A.中脑中央灰质和背侧丘脑之间的过渡区
B.中脑顶盖和背侧丘脑之间的过渡区 C.中脑被盖和背侧丘脑之间的过渡区 D.中脑顶盖和下丘脑之间的过渡区 E.中脑背盖和下丘脑之间的过渡区
78.与神经内分泌有关的核是 A.乳头体核 B.视上核
C.下丘脑背内侧核 D.下丘脑腹内侧核 E.下丘脑前核
79.背侧丘脑中,与躯体运动调节有关的特异性中继核是 A.前核 B.腹前核 C.腹后核
D.内侧膝状体 E.外侧膝状体
80.丘脑腹后内侧核接受的纤维束是 A.内侧丘系 B.外侧丘系 C.三叉丘系 D.脊髓丘系 E.丘脑上辐射
81.脊髓丘系终止于 A.背内侧核 B.腹前核 C.腹外侧核 D.腹后内侧核 E.腹后外侧核
8
82.顶枕沟与距状沟之间的脑回为 A.舌回 B.楔叶 C.角回 D.缘上回 E.顶上小叶
83.脑岛
A.位于额叶的深面 B.位于顶叶的深面 C.位于颞叶的深面 D.位于枕叶的深面
E.以环状沟与额、顶、颞叶分界
84.中央旁小叶
A.位于中央旁沟与边缘支之间 B.位于中央沟与边缘支之间 C.位于扣带沟与边缘支之间 D.位于扣带沟与胼胝体沟之间 E.位于中央前沟与中央后沟之间
85.大脑中央沟 A.分隔额叶与颞叶 B.分隔额叶与枕叶 C.分隔额叶与顶叶 D.分隔顶叶与颞叶 E.分隔枕叶与颞叶
86.新纹状体
A.是尾状核与豆状核的合称 B.通过外囊接受来自皮质的纤维 C.发出纤维止于旧纹状体 D.属边缘系统
E.病变称之震颤麻痹
87.视觉中枢
A.位于顶叶的角回 B.位于颞上回后部 C.位于Broca氏区 D.位于颞横回 E.位于距状沟两岸
88.胼胝体
A.位于大脑外侧裂底 B.属联络系 C.属投射系
D.构成侧脑室的底
E.在脑正中矢状面上,可分为嘴、膝、干、压4个部分
89.属于海马结构的是
A.海马、齿状回和下托 B.海马旁回和海马
C.海马旁回和钩 D.海马旁回和齿状回 E.海马旁回、钩和海马
90.穹窿连合 A.属连合系 B.属联络系
C.连接两侧嗅球 D.连接两侧海马旁回 E.连接两侧丘脑
91.下列何部位损伤可出现双眼视野颞侧偏盲
A.双侧视神经 B.视交叉外侧部 C.视交叉中央部 D.双侧视束 E.双侧视辐射
92.右侧面神经核下瘫,表现为: A.左额纹消失
B.左侧不能闭眼,口角向左偏斜 C.左侧不能闭眼,口角向右偏斜 D.右侧不能闭眼,口角向左偏斜 E.右侧不能闭眼,口角向右偏斜
93.内囊位于
A.豆状核、尾状核和杏仁核之间 B.豆状核、尾状核和屏状核之间 C.背侧丘脑、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 D.豆状核、尾状核和壳之间 E.豆状核、尾状核和下丘脑之间
94.左侧内囊膝部损伤可出现
9
A.左侧肢体硬瘫 B.右侧肢体硬瘫
C.伸舌时舌尖偏向右侧,舌肌不萎缩 D.伸舌时舌尖偏向左侧,舌肌萎缩 E.口角偏向右侧
95.右侧内囊出血可出现 A.右侧肢体痉挛性瘫痪 B.右侧肢体弛缓性瘫痪 C.左侧肢体痉挛性瘫痪 D.左侧肢体弛缓性瘫痪 E.以上都不对
96.左侧视束完全损伤,表现为 A.左眼全盲 B.左眼视野左侧偏盲 C.右眼全盲
D.双眼视野左侧偏盲 E.双眼对侧同向性偏盲
97.头面部浅感觉传导路第二级神经元的胞体在 A.脊神经节
B.脊髓后角固有核 C.胸核 D.下橄榄核
E.三叉神经脊束核和三叉神经脑桥核
98.头面部痛温觉传导路第一级神经元的胞体在 A.脊神经节 B.三叉神经节 C.膝神经节 D.耳神经节
E.颈静脉神经节
99.意识性躯干、四肢深感觉传导路的第二级神经元的胞体是 A.后角固有核 B.胸核
C.脊髓边缘细胞 D.薄束核与楔束核 E.丘脑腹后外侧核
100.意识性躯干、四肢深感觉传导路的交叉部位在 A.脊髓 B.延髓 C.脑桥 D.中脑
E.背侧丘脑
101.躯干、四肢浅感觉传导路的第二级神经元的胞体是 A.脊神经节 B.胸核
C.脊髓边缘细胞 D.丘脑腹后外侧核 E.以上都不是
102.头面部痛温觉传导路第三级神经元的胞体在
A.三叉神经脑桥核 B.三叉神经脊束核 C.背侧丘脑腹外侧核 D.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 E.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103.意识性躯干、四肢深感觉传导路的第三级神经元的胞体是 A.薄束核与楔束核 B.背侧丘脑腹内侧核 C.背侧丘脑腹外侧核 D.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 E.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104.躯干、四肢浅感觉传导路的第三级神经元的胞体是 A.背侧丘脑腹前核 B.背侧丘脑腹内侧核 C.背侧丘脑腹外侧核 D.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 E.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
105.锥体束
A.起始于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 B.分为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
C.皮质核束控制双侧脑神经躯体运动
10
核
D.受损后腱反射消失,肌肉不萎缩 E.下行纤维都在延髓下部交叉
106.皮质核束
A.只控制对侧动眼神经核 B.只控制对侧滑车神经核 C.只控制对侧展神经核 D.控制双侧舌下神经核 E.控制双侧疑核
107.第1躯体运动区中,与下肢运动有关的代表区是 A.中央前回的下1/3 B.中央前回的中1/3 C.中央前回的下2/3 D.中央前回的上2/3
E.中央前回的上1/3和中央旁小叶的前部
108.视觉中枢位于 A.中央旁小叶的后部 B.顶上小叶 C.角回 D.缘上回
E.距状沟两岸皮质
109.视觉性语言中枢多位于 A.两半球额中回的后部 B.两半球额下回的后部 C.左半球额下回的后部 D.左半球颞上回的后部 E.左半球的角回
110.距状沟两岸的皮质接受 A.背侧丘脑前核的纤维
B.背侧丘脑腹后内侧核的纤维 C.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的纤维 D.内侧膝状体的纤维 E.外侧膝状体的纤维
111.组成边缘叶的结构是
A.隔区、扣带回、海马旁回和海马结构
B.海马、齿状回和下托
C.扣带回、海马旁回和杏仁体 D.扣带回、海马旁回和下丘脑 E.海马结构、下丘脑和丘脑前核
112.损伤一侧大脑皮质躯体运动区可导致
A.对侧肢体瘫痪,肌张力下降 B.对侧肢体瘫痪,肌张力增高 C.对侧肢体瘫痪,伴有感觉障碍 D.同侧肢体瘫痪,肌张力下降 E.同侧肢体瘫痪,肌张力增高
113.属颈内动脉的分支是 A.后交通动脉 B.脑膜中动脉 C.前交通动脉 D.大脑后动脉 E.小脑上动脉
114.颈内动脉与椎——基底动脉的吻合支是
A.前交通动脉 B.后交通动脉 C.脉络丛前动脉 D.大脑中动脉 E.大脑后动脉
115.大脑后动脉 A.起自椎动脉 B.起自颈内动脉 C.起自基底动脉
D.分布于额叶、颞叶和枕叶 E.中央支供应尾状核
116.供应脊髓的动脉来自 A.颈内动脉 B.颈外动脉 C.椎动脉
D.大脑前动脉 E.大脑后动脉
117.供应枕叶的动脉来自 A.大脑前动脉
11
B.大脑中动脉 C.大脑后动脉 D.脉络丛前动脉 E.后交通动脉
118.供应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下2/3的动脉来自
A.大脑前动脉 B.大脑中动脉 C.大脑后动脉 D.脉络丛前动脉 E.后交通动脉
119.小脑下后动脉起自 A.颈内动脉 B.椎动脉 C.基底动脉 D.大脑后动脉 E.后交通动脉
120.大脑半球深部静脉最后注入 A.下矢状窦 B.大脑上静脉 C.大脑下静脉 D.大脑大静脉 E.海绵窦
121.大脑大静脉注入 A.上矢状窦 B.下矢状窦 C.直窦 D.窦汇 E.海绵窦
122.直窦
A.位于大脑镰的游离缘内 B.位于小脑幕的附着处
C.由大脑大静脉与下矢状窦汇合而成 D.与大脑大静脉合成下矢状窦 E.向后通入横窦
123.各蛛网膜下池的位置
A.小脑延髓池位于小脑与延髓腹侧面之间
B.脚间池位于脚间窝内
C.交叉池位于视交叉的后方 D.桥池位于脑桥的背面 E.环池位于脑岛的环状沟内
124.脑脊液产生于 A.脑组织 B.硬脑膜 C.蛛网膜 D.软脑膜
E.脑室脉络丛
125.第四脑室的位置 A.延髓、脑桥与中脑之间 B.延髓、脑桥与小脑之间 C.延髓、小脑与中脑之间 D.脑桥、中脑与小脑之间
B型题
A.红核脊髓束 B.前庭脊髓束 C.顶盖脊髓束 D.网状脊髓束 E.内侧纵束
1.完成视听防御反射的传导束是2.调控屈肌张力的传导束是 3.调控伸肌张力的传导束是
A.胸核 B.薄束核
C.脊神经节细胞 D.中间外侧核 E.骶中间外侧核 4.薄束起于
5.脊髓小脑后束起于
6.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位于
A.下肢深感觉 B.上肢纹理感 C.躯干触觉 D.面部痛觉 E.味觉
7.脊髓丘脑前束传导
E.中脑、间脑与小脑之间
126.第三脑室
A.是两侧丘脑和下丘脑之间的窄隙 B.其后部以室间孔与侧脑室相通 C.向后下借后正中孔通第四脑室 D.顶为终板 E.底为底丘脑
127.侧脑室
A.中央部位于额叶内 B.下角内有海马的隆起 C.后角内有尾状核的尾部 D.各部都具有脉络丛
E.借室间孔与第四脑室相通
8.脊髓小脑后束传导 9.楔束传导
A.一般躯体运动核 B.特殊内脏运动核 C.一般内脏运动核 D.内脏感觉核 E.特殊躯体感觉核
10.三叉神经运动核属于 11.前庭神经核属于 12.迷走神经背核属于
A.动眼神经 B.面神经
C.前庭蜗神经 D.舌咽神经 E.迷走神经
13.缩瞳核发出纤维加入 14.上涎核发出纤维加入 15.下涎核发出纤维加入
A.缩瞳核
B.三叉神经运动核 C.迷走神经背核
12
D.舌下神经核 E.面神经核
16.只接受对侧皮质核束控制的是 17.接受双侧皮质核束控制的是
18.部分接受双侧,部分接受对侧皮质B.上丘脑 C.后丘脑 D.下丘脑 E.底丘脑
31.乳头体属于 核束控制的是
A.面神经丘深方 B.脑桥小脑三角 C.听结节
D.内侧膝状体 E.外侧膝状体 19.展神经核在 20.下丘臂连接
21.前庭蜗神经和面神经根位于
A.孤束核 B.下泌涎核 C.舌下神经核 D.迷走神经背核 E.三叉神经脊束核
22.迷走神经躯体感觉的终核是
23.舌咽神经副交感纤维的起始核是24.面神经内脏感觉的终核是
A.上丘 B.下丘 C.中脑 D.脑桥 E.延髓
25.角膜反射中枢在 26.听反射中枢在
27.心血管等生命中枢在
A.内侧丘系的纤维 B.外侧丘系的纤维 C.三叉丘系的纤维 D.脊髓丘系的纤维 E.视束的纤维
28.丘脑腹后内侧核接受 29.外侧膝状体接受 30.内侧膝状体接受
A.背侧丘脑
32.中间粘合属于 33.缰连合属于
A.颞横回 B.缘上回 C.角回
D.距状沟两岸 E.海马旁回沟 34.视觉中枢位于 35.听觉中枢位于 36.嗅觉中枢位于
A.额中回后部 B.额下回后部 C.颞横回 D.角回
E.颞上回后部
37.运动性语言中枢位于 38.听感觉性语言中枢位于 39.视感觉性语言中枢位于
A.44、45区 B.39区 C.41、42区 D.17区
E.3、1、2区
40.视感觉性语言中枢位于 41.运动性语言中枢位于 42.第1躯体感觉中枢位于
A.丧失说话能力 B.不懂讲话意思 C.不懂文字含义 D.不能使用工具 E.不能书写文字
43.优势半球角回损伤
44.优势半球颞上回年部损伤45.优势半球额中回后部损伤
13
A.大脑前动脉 B.大脑中动脉 C.大脑后动脉 D.小脑下后动脉 E.基底动脉
46.视觉皮质区的血供是 47.听觉皮质区的血供是 48.边缘叶的主要血供是
A.联络纤维 B.连合纤维 C.投射纤维 D.上行纤维 E.下行纤维 49.胼胝体属于 50.内囊属于 51.钩束属于
A.患侧视野全盲 B.患侧视野鼻侧偏盲 C.双侧视野颞侧偏盲
D.双侧视野对侧同向性偏盲 E.患侧视野中心盲
52.视交叉部交叉纤维损伤导致 53.大脑后动脉血栓导致
X型题
1.脊髓
A.成人脊髓从枕骨大孔延伸至第1腰椎下缘
B.在脊髓的胸段和上腰段有侧角 C.脊髓依脊神经根丝的出入范围可分为31个节段
D.脊髓背侧正中的深沟称后正中裂 E.新生儿脊髓下端平齐第2腰椎
2.脊髓内部结构
A.脊髓灰质在横切面上呈“H”型 B.灰质位于脊髓中央,白质位于灰质的周围
C.脊髓各段的灰质都具有前角、后角和侧角
14
54.内囊出血导致
A.大脑皮质 B.内囊 C.中脑 D.脑桥 E.延髓
55.单侧上肢痉挛性瘫痪,损伤部位可定位在
56.偏瘫患者,损伤部位可定位在 57.舌下神经交叉性瘫,损伤部位可定位在
A.脊髓后索 B.白质前连合 C.半边脊髓 D.延髓腹内侧 E.延髓背外侧
58.双上肢浅感觉障碍,损伤部位可定位在
59.交叉性感觉障碍(一侧浅感觉障碍,一侧深感觉障碍),损伤部位可定位在
60偏身浅感觉障碍,损伤部位可定位在
D.中间带位于前、后角之间 E.在中央管周围,为灰质连合
3.脊髓断面
A.颈段后索内有薄束和楔束 B.腰骶膨大处的后索内有楔束 C.胸段灰质有侧角
D.颈段后角基部外侧有网状结构 E.中央管的前方是白质前连合
4.脊髓半横断时出现
A.同侧损伤平面以下痛温感觉丧失 B.同侧损伤平面以下硬瘫
C.同侧损伤平面以下本体感觉丧失 D.对侧损伤平面以下触觉丧失
E.对侧损伤平面以下痛觉丧失
5.脊髓侧索内的纤维束有 A.薄束 B.楔束
C.皮质脊髓侧束 D.红核脊髓束 E.脊髓小脑前束
6.贯穿脊髓全长的纤维束有 A.薄束 B.楔束
C.脊髓丘脑侧束 D.脊髓小脑前束 E.皮质脊髓前束
7.损伤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A.肌张力增高 B.肌张力丧失 C.腱反射亢进 D.腱反射消失 E.病理反射阳性
8.楔束
A.见于T4以上的脊髓后索外侧部 B.主要传导上肢的深感觉和精细触觉 C.上行至同侧楔束核内交换神经元 D.上行至对侧楔束核内交换神经元 E.一侧损伤将出现同侧深感觉障碍
9.薄束
A.成自第5胸节以下的脊神经节细胞的中枢突
B.见于脊髓后索的全长
C.主要传导同侧下肢的深感觉和精细触觉
D.上行至同侧薄束核内交换神经元 E.上行至对侧薄束核内交换神经元
10.脊髓丘脑侧束
A.起始细胞在脊神经节内
B.是斜越白质前连合后的上行纤维 C.位于脊髓小脑前束的内侧
15
D.传导对侧躯干四肢的痛、温觉 E.行经下丘改称脊髓丘系
11.脊髓小脑后束
A.位于皮质脊髓侧束的内侧 B.主要起自脊髓T1~L3的背核 C.主要在同侧上行
D.经小脑下脚止于小脑旧皮质 E.协调下肢整体的运动和姿势
12.脊髓小脑前束
A.位于脊髓丘脑侧束的外侧
B.主要起自脊髓L2~S3的脊髓边缘细胞
C.主要在同侧上行
D.经小脑下脚止于小脑旧皮质 E.调节下肢整体的运动和姿势
13.皮质脊髓侧束 A.由交叉的纤维组成
B.位于脊髓小脑前束的内侧
C.大部分纤维直接止于前角运动神经元
D.主要控制同侧的前角细胞外侧核 E.支配四肢肌
14.皮质脊髓前束
A.由不交叉的纤维组成
B.在脊髓的前索内下达至骶髓
C.大部分纤维交叉至对侧止于Ⅳ~Ⅸ层
D.控制双侧的前角细胞内侧核 E.支配四肢肌
15.红核脊髓束 A.起始于同侧红核
B.行于脊髓外侧索皮质脊髓侧束前方 C.止于Ⅴ~Ⅷ层的中间神经元 D.主要调控屈肌的肌张力
E.对肢体近端肌肉的运动起调控作用
16.前庭脊髓束
A.起始于同侧前庭外侧核 B.在脊髓前索下行
C.止于Ⅴ~Ⅷ层的中间神经元 D.主要调控伸肌的肌张力
E.对肢体远端肌肉的运动起调控作用 E.副神经核
23.脑神经特殊内脏运动核发出的纤
17.顶盖脊髓束
A.起始于对侧中脑的上丘 B.在脊髓前索下行 C.仅达颈髓
D.止于Ⅴ~Ⅷ层的中间神经元 E.主要调控躯干肌的活动
18.网状脊髓束
A.起始于脑干的网状结构
B.主要行于同侧的外侧索和前索 C.止于Ⅴ~Ⅷ层的中间神经元 D.主要调控远端肌的肌张力 E.与视听的防御反射有关
19.内侧纵束
A.主要来自前庭神经核群 B.行于脊髓前索 C.下达腰髓
D.止于Ⅴ~Ⅷ层的中间神经元 E.完成头、颈姿势的反射性调节
20.从橄榄后沟出入的脑神经有 A.舌下神经 B.迷走神经 C.副神经 D.舌咽神经 E.面神经
21.在桥延沟出入的脑神经有 A.三叉神经 B.前庭蜗神经 C.展神经 D.面神经 E.舌咽神经
22.属特殊内脏运动柱的核团是 A.三叉神经运动核 B.面神经核 C.展神经核 D.疑核
维支配: A.眼球外肌 B.咀嚼肌 C.表情肌 D.咽喉肌 E.平滑肌
24.位于延髓的核团是 A.上橄榄核 B.上泌诞核 C.下橄榄核 D.疑核
E.三叉神经脊束核
25.舌下神经核
A.管理舌的感觉与运动
B.发出舌下神经由橄榄前沟出脑 C.接受双侧皮质核束控制
D.受损伤后,伸舌时舌尖偏向患侧 E.受损伤后,舌肌萎缩
26.疑核发出的纤维加入 A.舌咽神经 B.迷走神经 C.副神经 D.面神经 E.舌下神经
27.孤束核接受的神经纤维来自 A.三叉神经 B.面神经 C.迷走神经 D.舌咽神经 E.舌下神经
28.位于脑桥内的核团有 A.上泌涎核 B.上橄榄核 C.下橄榄核 D.下泌涎核 E.孤束核
16
29.脑桥核
A.位于脑桥基底部
B.是大脑和小脑之间的重要中继站 C.接受对侧大脑皮质来的纤维 D.发出纤维进入对侧新小脑 E.发出纤维组成对侧小脑中脚
30.位于中脑的核团是 A.红核 B.黑质 C.齿状核 D.上泌涎核 E.上橄榄核
31.动眼神经副核发出纤维支配 A.泪腺
B.上睑提肌 C.瞳孔括约肌 D.瞳孔开大肌 E.睫状肌、
32.三叉神经脊束核接受的神经纤维来自
A.三叉神经 B.面神经 C.舌咽神经 D.迷走神经 E.蜗神经
33.内侧丘系
A.起自同侧薄束核和楔束核 B.在延髓行经顶盖脊髓束腹侧 C.在脑桥行经斜方体内 D.终于丘脑腹后外侧核 E.传导本体觉和精细触觉
34.外侧丘系
A.起于双侧的上橄榄核与蜗神经核 B.传导双耳的听觉 C.向上终于下丘 D.向上终于上丘
E.向上直接终于内侧膝状体
17
35.三叉丘系
A.起自双侧三叉神经脊束核与三叉神经脑桥核
B.起自对侧三叉神经脊束核与三叉神经脑桥核
C.位于内侧丘系的外侧 D.传导头面部的浅、深感觉 E.终止于丘脑的腹后内侧核
36.小脑
A.位于颅后窝
B.背侧面与大脑枕叶隔以小脑幕 C.小脑扁桃体位于小脑蚓的后方 D.绒球位于小脑中脚的后外方 E.借上脚与中脑联系
37.与小脑皮质直接联系的核团是 A.脊髓胸核
B.背侧丘脑外侧核 C.齿状核
D.前庭神经核 E.脑桥核
38.位于小脑皮质第一层的细胞是 A.星状细胞 B.篮状细胞 C.梨状细胞 D.颗粒细胞 E.高尔基细胞
39.参与组成小脑下脚的纤维束是 A.脊髓小脑后束 B.脊髓小脑前束 C.橄榄小脑束 D.前庭小脑束 E.前庭神经小脑束
40.脊髓小脑传出纤维发自小脑内的 A.顶核 B.球状核 C.栓状核 D.齿状核 E.尾状核
41.属于上丘脑的结构是 A.上丘
B.内侧膝状体 C.松果体 D.丘脑髓纹 E.外侧膝状体
42.属于后丘脑的结构是 A.丘脑枕
B.内侧膝状体 C.松果体 D.丘脑髓纹 E.外侧膝状体
43.与神经内分泌有关的核是 A.乳头体核 B.视上核 C.室旁核 D.漏斗核
E.下丘脑前核
44.背侧丘脑中,与躯体运动调节有关的特异性中继核是 A.前核 B.腹前核 C.腹外侧核 D.腹后内侧核 E.腹后外侧核
45.下丘脑位于视上区的核团有 A.视交叉上核 B.视上核 C.室旁核 D.前核 E.漏斗核
46.下丘脑位于结节区的核团有 A.室旁核 B.前核 C.漏斗核 D.背内侧核 E.腹内侧核
47.新纹状体
18
A.是尾状核与豆状核的壳的合称 B.通过外囊接受来自皮质的纤维 C.发出纤维止于旧纹状体 D.属锥体外系 E.病变称之舞蹈病
48.胼胝体
A.位于大脑纵裂底 B.属连合系纤维 C.属投射系纤维 D.连接两半球新皮质
E.在脑正中矢状面上,可分为嘴、膝、干、压4个部分
49.属于海马结构的是 A.海马 B.海马旁回
C.海马旁回钩 D.齿状回 E.下托
50.穹窿连合 A.属连合系 B.属联络系
C.连接两侧嗅球 D.连接两侧海马 E.连接两侧丘脑
51.通过内囊后脚的纤维有 A.丘脑前辐射 B.丘脑上辐射 C.皮质核束 D.皮质脊髓束 E.视辐射
52.左面神经核下瘫,表现为: A.左额纹消失
B.左侧不能闭眼,口角偏向左侧 C.左侧不能闭眼,口角偏向右侧 D.右侧不能闭眼,口角偏向右侧 E.右侧不能闭眼,口角偏向左侧
53.左侧内囊膝部损伤可出现 A.左侧肢体硬瘫
B.右侧肢体硬瘫 57.皮质核束损伤时可出现 C.伸舌时舌尖偏向右侧,舌肌不萎缩 A.对侧眼裂以下面肌瘫痪 D.伸舌时舌尖偏向左侧,舌肌萎缩 B.对侧咀嚼肌瘫痪 E. 口角偏向左侧 C.对侧咽喉肌瘫痪 D.对侧眼肌瘫痪 54.右侧内囊出血可出现 E.对侧舌肌瘫痪 A.双眼左侧视野偏盲 B.双眼右侧视野偏盲 58.组成边缘叶的结构有 C.左侧肢体痉挛性瘫痪 A.隔区 D.左侧肢体弛缓性瘫痪 B.扣带回 E.左半身感觉障碍 C.海马旁回 D.海马结构 55.锥体束 E.下丘脑 A.起始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的前 部 59.属颈内动脉分支的是 B.分为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 A.后交通动脉 C.皮质核束控制双侧脑神经躯体运动B.脑膜中动脉 核 C.前交通动脉 D.受损后腱反射亢进,肌肉不萎缩 D.大脑前动脉 E.皮脊束纤维大部分在延髓下部交叉 E.大脑中动脉 56.皮质脊髓束损伤时可导致 60.基底动脉的分支有 A.痉挛性瘫痪 A.小脑前下动脉 B.肌肉不萎缩 B.小脑后下动脉 C.浅反射亢进 C.脑桥动脉 D.腱反射亢进 D.小脑上动脉 E.病理反射阳性 E.大脑后动脉
三、问答题
1. 脊髓的位置与外形。
2. 脊髓有哪2个膨大?各发出支配何处的神经?当一侧颈膨大处损伤会出现哪些运动障碍?
3.简述下列传导束的起始、在脊髓内的位置及功能。
脊髓丘脑束;脊髓小脑前束;脊髓小脑后束;薄束;楔束。
4.当第11~12胸椎体粉碎性骨折时,可伤及脊髓哪些节段,该节段完全断裂时 有何体征出现?
5.因脊髓外伤所致脊髓半横断患者其主要体征是什么?并指出是损伤了什么结构所致?
6.在脊髓颈膨大处的白质前连合受压迫,会出现何表现?为什么? 7.右侧颈膨大处损伤,会出现哪些运动障碍?并解释其原因。 8.脑神经核的机能成分及功能。
19
9. 脑干内4个丘系的名称、起始,位置及其功能: 10. 脑干内的非脑神经核位置及功能作用: 11. 三叉神经有哪些核团?功能如何?
12. 左侧脑桥小脑三角处的肿瘤可侵及哪些脑神经?产生何症状? 13. 左侧舌下神经三角处病变会产生哪些症状? 14. 左侧面神经丘处病变会产生哪些症状?为什么? 15. 面神经核上瘫与核下瘫各有哪些症状?为什么? 16. 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的起源、行程和功能。
17. 一侧皮质核束纤维损伤,病人的临床表现为何,为什么?
18. 右侧橄榄中部腹侧部的损伤,试述可能伤及的结构和可能出现的症状。 19. 右侧脑桥下部基底的损伤,试述可能伤及的结构和可能出现的症状。 20. 右侧大脑脚底部受损,会出现哪些体征,并分析原因? 21. 试述交叉瘫的解剖学基础。 22. 试述屈曲反射的解剖学基础。
23. 试述脑干的Wallenberg综合症的解剖学基础。 24. 试述脑干的运动性交叉纤维。
25. 脑干网状结构的定义、主要核团及功能。 26. 小脑的分叶、功能区与种系发生的关系。 27. 简述小脑3个脚的主要纤维和小脑核。 28. 试述小脑皮质的神经元环路。
29. 试述前庭小脑的纤维联系和功能。
30. 新小脑的病变会出现哪些体症?并解释其原因? 31. 旧小脑的病变会出现哪些体症?并解释其原因? 32. 简述间脑的位置和分部。
33. 试述背侧丘脑的特异性中继核及纤维联系。
34. 背侧丘脑和后丘脑的特异性感觉中继核有哪些?分别接受什么纤维? 35. 试述下丘脑的主要核团与垂体的纤维联系及功能。 36. 试述第三脑室的位置与边界。
37. 根据大脑皮质的机能定位,试述下列各机能区位于何处:
第一躯体运动区 ;第一躯体感觉区 ;视区 ;听区。
运动性语言中枢 ;听觉性语言中枢 ;视觉性语言中枢 ;书写中枢。 38. 大脑皮质第一躯体运动区的位置、功能和身体各部的定位投影特点。 39. 大脑皮质第一躯体感觉区的位置、功能和身体各部的定位投影特点。
40. 右侧大脑半球中央前回上1/3和中央旁小叶前部损伤后回出现什么症状?为什么?
41. 左侧颞上回后部(22区)损伤后会出现什么症状?为什么? 42. 左侧额下回后部(44、45区)损伤后会出现什么症状?为什么? 43. 右侧内囊后肢和膝部损伤后会出现什么症状?为什么? 44. 你如何理解大脑半球的功能不对称性? 45. 试述纹状体的构成、分部和功能。
46. 试述内囊的位置、分部及通过各部的主要纤维束。
47. 简述大脑髓质联合系、联络系各纤维束的名称及连接的脑区。 48. 简述上、下运动神经元受损伤后(瘫痪)运动障碍特点? 49. 论述纹状体的组成、位置、纤维联系和动脉供应。
20
50. 试述躯干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通路。 51. 试述躯干四肢的痛温觉和粗触觉传导通。 52. 试述头面部的痛温觉和粗触觉传导通路。 53. 试述视觉传导通路。 54. 试述听觉传导通路。
55. 试述针刺右侧大腿前部皮肤,其产生痛觉如何传到大脑皮质? 56. 针刺左食指皮肤,试述其产生的痛觉如何传到大脑皮质? 57. 针刺眶下孔皮肤,试述其产生的痛觉如何传到大脑皮质? 58. 试述海马结构的组成、海马的分区和分层。
59. 根据大脑皮质的机能定位及传导通路知识分析“听新闻并记录”这一活动是如何完成的?
60. 试述脑室系统的组成与交通,各脑室的位置与边界。 61. 试述脑脊液的循环途径。 62. 试述边缘叶的组成。
63. 硬脑膜所形成的特殊结构有哪些?
64. 试述颈内动脉的起源、走行分段和脑内分支。 65. 试述椎——基底动脉起源、走行及脑内分支。 66. 试述基底动脉环的组成、位置及意义。 67. 通过海绵窦的重要结构及临床意义。
68. 依据大脑皮质与新小脑的环路联系,分析小脑是如何调控运动的? 69. 试述锥体外系是如何调控运动的?
70. 根据视觉传导路分析,视神经、视交叉、视束损伤后的临床表现。 71. 一侧视神经或一侧动眼神经损伤后瞳孔对光反射有何改变?为什么? 72. 大脑中动脉栓塞后可导致哪些脑区的供血不足?并出现哪些功能障碍?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脊髓第3骶髓以下末端变细称脊髓圆锥。
2.为脊髓圆锥向下续于无神经组织的细丝,在第2骶椎水平由硬脊膜包裹,止于尾骨的背面。
3.椎管内第1腰椎以下,脊神经的腰、骶、尾部的前、后根在通过相应的椎间孔之前,围绕终丝在椎管内下行一段距离,称为马尾。
4.是神经元胞体和纤维数量增加所致,相当于脊髓颈4~胸1节段,发出臂丛支配上肢。
5.是神经元胞体和纤维数量增加所致,相当于脊髓腰2~骶3节段,发出腰骶丛支配下肢。
6.紧贴脊髓灰质的周边,为联络脊髓节段内和节段间的短纤维。
7.在灰质前连合的前方有纤维横越称白质前连合,是躯干四肢浅感觉传导路二级越边纤维。
8.为脊髓灰质前角内的中间神经元,其胞体接受前角α ?运动神经元的侧支,轴突又与α ?运动神经元形成突触,对α ?运动神经元起抑制作用。
21
9.位于脊髓后索内侧部,见于脊髓的全长,成自第5胸节以下的脊神经节细胞的中枢突,传导胸5以下的躯干及下肢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10.位于脊髓后索外侧部,见于脊髓第4胸节以上,成自第4胸节以上的脊神经节细胞的中枢突,传导胸4以上的躯干及上肢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11.脊髓后正中沟与后外侧沟之间的白质称后索。 12.为深反射,属单突触反射(2个神经元完成)。当骨骼肌被拉长时,通过反射性活动,被拉长的肌肉收缩。如膝腱反射、跟腱反射和肱二头肌反射等。 13.是一种保护性的浅反射,属于多突触反射。如当肢体某处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会迅速缩回肢体即属此种反射。屈曲反射路径至少要有3个神经元参加,即皮肤的信息经后根传入脊髓后角,再经中间神经元传递给前角α ?运动神经元,α ?运动神经元兴奋,引起骨骼肌收缩。如腹壁反射和提睾反射。
14.为第四脑室底,成菱形,上半由脑桥背侧构成,下半由延髓背侧构成。 15.中脑的背侧部,包括成对的上丘和下丘。
16.在延髓下端的腹侧,锥体束的纤维大部分交叉至对侧形成锥体交叉。 17.第四脑室底髓纹以上的内侧隆起上有一圆形隆凸称面神经丘,内含展神经核。 18.由薄束核与楔束核发出的纤维在中央管腹侧的中线上左右交叉形成内侧丘系交叉。 19.由蜗神经核发出的听觉传导路的二级纤维在脑桥基底与被盖交界处的交叉纤维围绕内侧丘系组成。
20.由薄束核与楔束核发出的纤维经内侧丘系交叉后的上行纤维构成,传导对侧躯干、四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21.起自对侧三叉神经感觉核,传导对侧头面部的痛温触感觉。
22.起自对侧后角细胞Ⅰ、Ⅳ层,经白质前连合交叉上行,传导对侧躯干、四肢的痛温触觉。
23.起自双侧的蜗神经核,传导双耳的听觉。
24.由三叉神经感觉根的下行纤维汇聚而成,主要为传递头面部的痛温觉纤维。 25.位于前索,前正中裂的两侧,皮质脊髓前束的背侧。大部分纤维来自前庭神经核。 此束的主要作用是把眼球的运动和头颈部的运动协调起来。
26.位于中脑的被盖与脚底之间。 主要由多巴胺能神经元组成,其胞浆内含黑色素颗粒。端脑的新纹状体接受此部的投射。
27.位于中脑水管周围灰质的背外侧,是瞳孔对光反射的中枢。 28.位于三叉神经中脑核的腹侧,第四脑室底与侧壁交界处的室底灰质的腹外侧区,它是一团密集含色素的细胞。属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 29.中脑腹侧面,脚间窝窝底有血管出入处称后穿质。
30.发自红核、中脑被盖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的纤维,参与中央被盖束,其中红核橄榄纤维终止于下橄榄主核的背份;来自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以及邻近区域的终止于主核吻部和内侧副橄榄核。
31.位于延髓上部,橄榄的深面,呈囊袋状,开口向内。由下橄榄主核和背内侧副橄榄核组成。 参与修饰小脑对运动的控制,并参与小脑对运动的学习记忆和对反射的修饰。
32.位于脑干灰、白质的交界区,由纵横交错的纤维和散在的神经元核团组成。 33.脑干网状结构核群中,位于中缝及其邻近的区域的细胞核群称为中缝核。 34.指绒球小结叶,与前庭神经和前庭神经核密切联系。亦称古小脑。
35.小脑中脚、延髓和小脑三者交界处称脑桥小脑三角,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位
22
于角内。因此该部位的肿瘤能引起涉及这些脑神经和小脑的诸多症状。
36.小脑髓质内埋藏的灰质核团,包括,齿状核、拴状核、球状核和顶核。 37.在小脑蚓垂两旁靠近延髓的小脑半球突出部分。
38.起源于前庭核、脊髓、延髓和脑桥的三叉小脑束、楔小脑束、网状小脑束等。末端形成玫瑰花结,与颗粒细胞和Golgi细胞发生突触联系。 39.起源于下橄榄核系的下橄榄小脑束。它们是有髓神经纤维经过白质与颗粒细胞层后,脱去髓鞘分支形成攀缘纤维, 攀缘向上分布于多个浦肯野细胞的树突上。
40.背侧丘脑内的“Y”字形纤维板,将背侧丘脑灰质分隔为前核群、内侧核群与外侧核群3个部分。
41.是由海马至下丘脑乳头体的弓形纤维束。
42.又称缰核脚间束,缰三角内的缰核发出的纤维通过此束投射到中脑脚间核。 43.为灰质带,位于底丘脑核的背内侧,是中脑网状结构头端的延续。
44.为运动性语言中枢,位于左半球额下回后部。其主要功能是对语言的表述。 45.为听感觉性语言中枢,位于左半球颞上回后部(22区)。其主要功能是对语言的理解。
46.位于左半球额中回的后部,其主要功能是书写与绘画。 47.位于颞叶的颞横回,一侧的听区接受两耳的听觉冲动。
48.位于大脑半球的白质内,靠近脑底。由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与杏仁体组成。
49.由尾状核、豆状核组成。分为旧纹状体(由豆状核的苍白球构成)和新纹状体(由尾状核与豆状核的壳构成)。
50.位于大脑半球间裂底,由连接左、右半球新皮质的纤维构成。 51.位于尾状核、丘脑和豆状核之间,是由投射纤维构成的白质板。 52.丘脑腹后核投射到中央后回的纤维。 53.边缘系统是由边缘叶加上与它联系密切的皮质下结构组成,如杏仁体、隔核、下丘脑、背侧丘脑的前核和中脑背盖的一些结构共同组成。其功能包括对内脏、躯体和内分泌的调节作用,而且参与情绪活动与记忆功能。
54.位于胼胝体周围,包括:隔区(包括胼胝体下回和终板旁回)、扣带回、海马旁回、海马和齿状回等。
55.由海马旁回卷入侧脑室下角形成,包括海马、齿状回和下托。 56.胞体由位于中央前回和旁中央小叶前部的锥体细胞等构成,其轴突组成锥体束。 57.胞体由位于脊髓的前角细胞和位于脑干的脑神经躯体运动核及特殊内脏运动核组成,其轴突组成脊神经的躯体运动纤维和脑神经的特殊内脏运动纤维。 58.对侧眼裂以下表情肌瘫,是硬瘫,损伤了皮质核束。
59.同侧表情肌瘫,是软瘫,同时还伴有角膜干燥,同侧味觉障碍等症状,伤及的是面神经。
60.是指锥体系以外影响和控制躯体运动的传导通路。主要结构有:大脑皮质、纹状体、小脑、丘脑、底丘脑核、红核、黑质、脑桥核、前庭神经核和脑干网状结构等。 61.脑室系统的脉络组织上的血管反复分支成丛,夹带着软膜和室管膜上皮突入室腔形成脉络丛,是产生脑脊液的部位。
23
62.硬脊膜与椎管内的骨膜之间为硬膜外腔,腔内为负压,有脊神经通过。临床上进行硬膜外麻醉。
63.脑和脊髓的蛛网膜与软脑膜、软脊膜之间的间隙称蛛网膜下隙。隙内充满脑脊液。
64.蛛网膜下腔自脊髓下端至第2骶椎平面扩大为终池。
65.软脊膜在脊髓两侧脊神经前、后根之间形成锯齿状的齿状韧带,其末端附于硬脊膜。 66.位于蝶鞍两侧,为硬脑膜两层间的不规则腔隙,呈海绵状,两侧借横支相连。窦内有颈内动脉和展神经通过,窦的外侧壁内,自上而下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和上颌神经通过。 67.脑蛛网膜在上矢状窦的两侧形成许多绒毛状突起,突入上矢状窦内称蛛网膜粒。
68.位于大脑底部,蝶鞍的上方,围绕视交叉、灰结节、脑垂体和乳头体等结构;由不成对的前交通动脉、成对的大脑前动脉的起始段、成对的颈内动脉末端、成对的后交通动脉和成对的大脑后动脉的起始段组成。
二、选择题
A型题 1.B 26.B 51.B 76.C 2.C 27.E 52.C 77.C 3.E 28.E 53.E 78.B 4.E 29.E 54.B 79.B 5.B 30.E 55.E 80.C 6.B 31.B 56.E 81.E 7.B 32.C 57.B 82.B 8.C 33.D 58.B 83.E 9.B 34.D 59.C 84.A 10.E 35.E 60.C 85.C 11.B 36.B 61.E 86.C 12.C 37.C 62.C 87.E 13.D 38.C 63.E 88.E 14.B 39.D 64.B 89.A 15.B 40.C 65.B 90.A 16.B 41.B 66.D 91.C 17.B 42.D 67.C 92.D 18.C 43.D 68.B 93.C 19.B 44.D 69.E 94.C 20.E 45.D 70.D 95.C 21.B 46.B 71.C 96.E 22.C 47.C 72.E 97.E 23.C 48.C 73.D 98.B 24.D 49.B 74.C 99.D 25.C 50.B 75.C 100.B
24
101.E
102.D 103.E 104.E 105.B 106.E 107.E 108.E 109.E 110.E 111.A 112.B 113.A 114.B 115.C 116.C 117.C 118.B 119.B 120.D 121.C 122.C 123.B 124.E 125.B
126.A 127.B
B型题 1.C 13.A 25.D 37.B 49.B 2.A 14.B 26.B 38.E 50.C 3.B 15.D 27.E 39.D 51.A 4.C 16.D 28.C 40.B 52.C 5.A 17.B 29.E 41.A 53.D 6.E 18.E 30.B 42.E 54.D 7.C 19.A 31.D 43.C 55.A 8.A 20.D 32.A 44.B 56.B 9.B 21.B 33.B 45.E 57.E 10.B 22.E 34.D 46.C 58.B 11.E 23.B 35.A 47.B 59.C 12.C 24.A 36.E 48.A 60.E
X型题 1.ABC 13.ADE 25.BDE 37.ACDE 49.ADE 2.ABDE 14.ACD 26.ABC 38.AB 50.AD 3.ACD 15.BCD 27.BCD 39.ACDE 51.BDE 4.BCE 16.ABD 28.ABE 40.ABC 52.AC 5.CDE 17.ABC 29.ABDE 41.CD 53.CE 6.ACD 18.AB 30.AB 42.BE 54.ACE 7.BD 19.ABE 31.CE 43.BCD 55.ABDE 8.ABCE 20.BCD 32.ABCD 44.BC 56.ABDE 9.ABCD 21.BCD 33.BCDE 45.ABCD 57.AE 10.BCD 22.ABDE 34.ABC 46.CDE 58.ABCD 11.BCD 23.BCD 35.BCDE 47.ACDE 59.ADE 12.ABE 24.CDE 36.ABDE 48.ABE 60.ACDE
三、问答题
1. 位置:脊髓位于椎管内,上端于枕骨大孔处与脊髓相连,下端以脊髓圆锥终
于第1腰椎下缘水平。
外形:脊髓呈扁圆柱状,全长粗细不等,有两个膨大,颈膨大和腰膨大,下
端变细称脊髓圆锥。脊髓表面有前正中裂、后正中沟、前外侧沟、后外侧沟等。
2.颈膨大:颈5~胸1节,发出臂丛支配上肢。 腰膨大:腰2~骶3节,发出腰骶丛支配下肢
一侧颈膨大处损伤会出现同侧上肢软瘫和同侧下肢硬瘫
3.脊髓丘脑束:
起始:后角细胞Ⅰ、Ⅳ层 位置:脊髓外侧索和前索
25
功能:传导对侧躯干四肢痛温触觉 脊髓小脑前束:
起始:脊髓L2~S3脊髓边缘细胞(Ⅶ层外侧部) 位置:外侧索周边的前部
功能:传导非意识性本体感觉。协调下肢的整体运动和姿势 脊髓小脑后束:
起始:脊髓C8~L3的背核(Ⅶ层) 位置:外侧索周边的后部
功能:传导非意识性本体感觉。调节下肢个别肌肉的运动和姿势。 薄束:
起始:第5胸节以下脊神经节细胞的中枢突 (后根内侧部的粗纤维) 位置:脊髓后索全长(T4以上内侧部) 功能:传导同侧下肢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楔束:
起始:第4胸节以上脊神经节细胞的中枢突 (后根内侧部的粗纤维) 位置:T4以上脊髓后索外侧部
功能:传导同侧上肢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4.伤及全部腰髓。
体征:截瘫:双下肢硬瘫;双下肢所有感觉消失。
5.损伤结构:薄束和楔束——同侧损伤截面以下深感觉障碍。
脊髓丘脑束——对侧损伤截面两节以下痛温觉障碍。 皮质脊髓侧束——同侧损伤截面以下肢体硬瘫。
6.临床表现:双侧上肢浅感觉障碍。 原因:颈膨大处是发出臂丛神经的部位,损伤了双侧组成脊髓丘脑束的越边纤维。
7.右侧上肢软瘫:伤及颈膨大处的前角细胞。 右侧下肢硬瘫:伤及皮质脊髓侧束。
8.躯体运动核:动眼神经核——支配眼肌
滑车神经核——支配眼肌 外展神经核——支配眼肌 舌下神经核——支配舌肌
特殊内脏运动核:三叉神经运动核——支配咀嚼肌
面神经核——支配表情肌 疑核——支配咽喉肌
副神经核——支配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
一般内脏运动核: 缩瞳核——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
上泌涎核——泪腺、舌下腺、颌下腺 下泌涎核——腮腺
迷走神经运动背核——胸腹内脏
26
内脏感觉核:孤束核——内脏感觉
一般躯体感觉:三叉神经中脑核——本体感觉(头面部)
三叉神经脑桥核——触觉(头面部) 三叉神经脊束核——痛温觉(头面部)
特殊躯体感觉:前庭神经核——平衡觉 蜗神经核——听觉
9. 内侧丘系: 起始:由薄束核与楔束核发出的纤维经内侧丘系交叉后的上行纤
维构成。
位置:延髓橄榄部位于中缝;脑桥位于背盖和基底交界处的斜
方体内;中脑位于背盖和脚底的交界处。
功能:传导对侧躯干、四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外侧丘系:起始:起自双侧的蜗神经核和上橄榄核。
位置:位于三叉丘系的外侧。 功能:传导双耳的听觉。
脊髓丘系: 起始:起自对侧后角细胞Ⅰ、Ⅳ层,经白质前连合交叉上行。
位置:延髓位于橄榄的外侧,脑桥以上位于内侧丘系的外侧。 功能:传导对侧躯干、四肢的痛温触觉。
三叉丘系: 起始:起自对侧三叉神经感觉核。
位置:脑桥以上位于脊髓丘系的外侧。 功能:传导对侧头面部的痛温触感觉。
10. 薄束核与楔束核:延髓下部薄束结节和楔束结节的深面。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的中继核。
下橄榄核:延髓橄榄的深面。参与修饰小脑对运动的控制。
楔束副核:延髓背外侧部,楔束核的背外方。将同侧躯干上部和上肢肌梭的本体觉及皮肤触压觉冲动向小脑传递。
上橄榄核:脑桥中下部的被盖内。根据双耳传导声波的时间差和强度差,参与对音响的空间定位。
脑桥核:脑桥基底部的纤维之间。传递大脑皮质运动信息至小脑的主要中继核。
下丘核:中脑下丘深方。听觉通路的中继核;头和眼球转向声刺激的反射性调整。
上丘核:中脑上丘深方。参与大脑皮质眼外肌运动中枢对眼球快速垂直和水平运动的控制。
顶盖前核:中脑导水管灰质的背外侧。参与双眼的对光反射。
红核:位于中脑上丘部背盖区,黑质的背内侧。参与对躯体运动的控制。 黑质:位于中脑脚底与背盖之间。参与基底核调节随意运动。
11.三叉神经运动核:支配咀嚼肌
三叉神经中脑核:接受头面部的本体感觉冲动 三叉神经脑桥核:接受头面部的触觉冲动 三叉神经脊束核:接受头面部的痛温觉冲动
27
12. 可侵及的脑神经:左侧面神经、前庭蜗神经
症状:左侧周围性面瘫;耳鸣、听力减退。
13.伸舌时舌尖偏向左侧、左侧舌肌萎缩。
14.左侧周围性面瘫:伤及面神经根绕展神经核处。 左眼内斜视:伤及展神经核。
15. 核上瘫:对侧眼裂以下表情肌瘫。损伤了皮质核束。
核下瘫:同侧表情肌瘫,是软瘫,同时还伴有角膜干燥,同侧味觉障碍等症状。伤及的是面神经核或面神经。
16. 皮质脊髓束:起于中央前回上2/3和旁中央小叶的前部第Ⅴ层的大型锥体细胞;经内囊后肢——中脑脚底——脑桥基底——延髓锥体。大部分纤维经锥体交叉,构成皮质脊髓侧束,控制同侧颈腰膨大处的前角细胞外侧核;少部分纤维不交叉形成皮质脊髓前束,控制双侧前角细胞内侧核。
皮质核束:起于中央前回下1/3第Ⅴ层的大型锥体细胞;经内囊膝部——中脑脚底——脑桥基底。控制脑神经的躯体运动核和特殊内脏运动核,其中面神经核下半与舌下神经核只接受对侧控制,其余核团接受双侧控制。
17. 临床表现:对侧眼裂以下表情肌瘫;对侧舌肌核上瘫舌肌不萎缩。
原因:面神经核下半与舌下神经核接受对侧皮质核束控制
18. 可能伤及的结构:右侧锥体束、右侧舌下神经出脑根丝、右侧的内侧丘系
可能出现的症状:左侧上、下肢硬瘫;
右侧舌肌萎缩,伸舌时舌尖偏向右侧; 左侧躯干四肢深感觉障碍。
19. 可能伤及的结构:右侧锥体束、右侧外展神经出脑根丝
可能出现的症状:左侧上、下肢硬瘫;
左侧舌肌核上瘫,伸舌时舌尖偏向左侧,舌肌不萎缩; 右侧眼球内斜视。
20. 可能伤及的结构:右侧锥体束、右侧动眼神经出脑根丝
可能出现的症状:左侧上、下肢硬瘫;
左侧舌肌核上瘫,伸舌时舌尖偏向左侧,舌肌不萎缩; 左侧眼裂以下表情肌瘫; 右侧眼球外斜视。
21. 交叉瘫为脑干腹内侧损伤后的典型临床表现,由于伤及了运动传导路的锥体束和相应部位出脑的脑神经根而表现出的对侧上、下肢的硬瘫和同侧眼肌或舌肌的软瘫。典型的病例有:舌下神经交叉性偏瘫;外展神经交叉性偏瘫和动眼神经交叉性偏瘫。
28
22.屈曲反射:是一种保护性反射,属于多突触反射。如当肢体某处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会迅速缩回肢体即属此种反射。屈曲反射路径至少要有三个神经元参加,即皮肤的信息经后根传入脊髓后角,再经中间神经元传递给前角α ?运动神经元,α ?运动神经元兴奋,引起骨骼肌收缩。
23. 为延髓外侧部损伤后的综合症,主要损伤结构及所致临床表现:①三叉神经脊束→同侧头面部痛、温觉障碍;②脊髓丘脑束→对侧上、下肢及躯干痛、温觉障碍;③疑核→同侧软腭及咽喉肌麻痹,吞咽困难,声音嘶哑;④下丘脑至胸髓节段中间外侧核的交感下行通路→同侧Horner综合征,包括:瞳孔缩小、上睑轻度下垂、面部皮肤潮红及汗腺分泌障碍;⑤小脑下脚→同侧上、下肢共济失调;⑥前庭神经核→眩晕、眼球震颤。
24.皮质脊髓束在延髓锥体下端,约75%~90%的纤维交叉至对侧,形成锥体交叉。交叉后的纤维继续于对侧脊髓侧索内下行,称皮质脊髓侧束。小部分未交叉的纤维在同侧脊髓前索下行,称皮质脊髓前束。
25. 定义:在延髓、脑桥和中脑的被盖区内,神经纤维纵横穿行相互交织网状纤维束,束间有各种大、小不等的细胞,这种灰、白质交织的结构,称网状结构。 主要核团:
① 向小脑投射的核群:外侧网状核、旁正中网状核和脑桥背盖网状核。 ② 中缝核群。 ③ 内侧(中央)核群:延髓腹侧网状核、巨细胞网状核,脑桥尾侧、嘴侧网状核。
④ 外侧核群:小细胞网状核、楔形核、楔形下核、脑桥被盖核和臂旁核。 功能:
①上行网状激动系统:使大脑皮质保持适度的意识和清醒,对各种传入信息有良好的感知能力。
②与躯体和内脏运动相关部分:在脑桥下部和延髓内存在吸气、呼气、加压、减压等呼吸和心血管运动中枢。
③含不同神经递质的神经元群:如:5—羟色胺能神经元群、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群。
26. 分叶 功能区与种系发生的关系
绒球小结叶 古小脑 平衡觉 前庭和前庭神经核 前叶和后叶的中间区 旧小脑 肌张力的调节 脊髓
后叶的半球 新小脑 协调随意运动 大脑皮质
27. 3个脚的主要纤维:
上脚:传入纤维为脊髓小脑前束
由齿状核发出的传出纤维
中脚:起自脑桥核的传入纤维,终于新皮质
下脚:传入纤维包括:脊髓小脑后束、前庭小脑束、橄榄小脑束等。 传出纤维包括:起自顶核与间位核的纤维
29
小脑核:顶核、球状核、栓状核和齿状核
28. 小脑皮质的神经元环路是由攀缘纤维、苔藓纤维、平行纤维传入到浦肯野细胞,再由浦肯野细胞的轴突传出到小脑核与前庭神经核。具体如下:
起自下橄榄核的攀缘纤维沿浦肯野细胞的树突干终止,并传送强大的兴奋性影响。同时其侧支与Golgi细胞、蓝状细胞和星形细胞的树突形成突触联系(也是兴奋性的)。
起源于前庭核、脊髓、延髓和脑桥的三叉小脑束、楔小脑束、网状小脑束等的苔藓纤维,末端形成玫瑰花结,终止于颗粒层中心部分,并兴奋颗粒细胞,使之沿其轴突即平行纤维发放冲动,它们又使有树突分布在分子层内的四种细胞兴奋,即浦肯野细胞、蓝状细胞、星形细胞和Golgi细胞。其中蓝状细胞、星形细胞和Golgi细胞为中间神经元,他们可反馈影响浦肯野细胞的活动。
因此,苔藓纤维的输入可产生兴奋和抑制2种结果;而攀缘纤维的活动结果则是直接兴奋浦肯野细胞。浦肯野细胞的轴突传出到小脑核和前庭神经外侧核,对它们有抑制作用。
29. 纤维联系:前庭神经节、前庭神经核→发出的纤维经小脑下脚→前庭小脑→传出纤维经小脑下脚→前庭神经核→前庭脊髓束、内侧纵束→脊髓γ运动神经元。
功能:维持身体的平衡。
30.临床表现:小脑性共济失调,即随意运动中肌肉收缩的力量、限度和各肌群间的协调运动出现混乱。
原因:新小脑的主要功能是协调骨骼肌运动。
31.临床表现:肌张力降低。
原因:旧小脑的主要功能是调节骨骼肌的张力。
32. 位置:中脑的上方,左、右大脑半球之间。
分部:背侧丘脑、上丘脑、后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
33. 腹前核、腹外侧核:主要接受齿状核、苍白球和黑质的传入纤维,发出纤维至大脑皮质躯体运动区。
腹后内侧核:接受三叉丘系的纤维,发出纤维至大脑皮质躯体感觉中枢头面部代区。
腹后外侧核:接受脊髓丘系和内侧丘系的纤维,发出纤维至大脑皮质躯体感觉中枢躯干四肢代表区。
34. 腹后内侧核:接受三叉丘系的纤维。
腹后外侧核:接受脊髓丘系和内侧丘系的纤维。 内侧膝状体:接受外侧丘系的纤维。 外侧膝状体:接受视束的纤维。
35. 视上核——视上垂体束——神经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
30
室旁核——室旁垂体束——神经垂体(释放催产素)。
漏斗核——结节漏斗束——垂体门静脉——腺垂体(释放神经内分泌物质控制腺垂体的内分泌功能)。
36. 位置:位于两侧间脑之间,呈矢状位的窄隙。
边界:
侧壁:为背侧丘脑和下丘脑; 前界:为终板;
顶:为第三脑室脉络组织;
底界:为乳头体、灰结节、漏斗和视交叉; 后方通中脑水管。
37. 第1躯体运动区:中央前回和旁中央小叶的前部
第1躯体感觉区:中央后回和旁中央小叶的后部 视区:距状沟两岸皮质 听区:颞横回
运动性语言中枢:左半球额下回后部 听觉性语言中枢:左半球颞上回后部 视觉性语言中枢:左半球角回 书写中枢:左半球额中回后部
38. 位置:中央前回和旁中央小叶的前部。
功能:支配全身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定位投影特点:倒置的人体投影,但头部是正位。左、右交叉支配。身体各部投影区的大小与各部形体大小无关,而取决于功能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39. 位置:中央后回和旁中央小叶的后部。
功能:管理全身痛、温、触、压觉以及位置觉和运动觉等躯体感觉。
定位投影特点:倒置的人体投影,但头部是正位。左、右交叉管理。身体各部投影区的大小与各部形体大小无关,而取决于感觉的灵敏程度。
40. 左侧下肢硬瘫,因中央前回上1/3和中央旁小叶前部为管理对侧下肢的躯体运动中枢。
41. 失听症,因左侧颞上回后部(22区)为听感觉性语言中枢。
42. 运动性失语症。因左侧额下回后部为运动性语言中枢。
43. 三偏症,左侧偏瘫、左侧偏身感觉障碍、双眼左侧偏盲。因伤及了行于内囊膝部和后肢的皮质核束、皮质脊髓束、丘脑中央辐射和视辐射所至。
44. 大脑两半球存在功能不对称性:左半球与语言、计算、逻辑推理等密切相关。右半球则与空间定位、面貌识别和音乐、美术欣赏等密切相关。
31
45. 纹状体的构成:尾状核与豆状核
分部:新纹状体——尾状核与豆状核的壳 旧纹状体——豆状核的苍白球 功能:锥体外系协调随意运动
46. 内囊的位置:位于尾状核、丘脑和豆状核之间
内囊的分部:前肢、膝部、后肢
各部通过的主要纤维:前肢:丘脑前辐射
膝部:皮质核束
后肢:皮质脊髓束、丘脑中央辐射、视辐射、听辐射
47. 联合系:胼胝体——连接两半球新皮质的纤维。
前连合——连接两侧嗅球和颞叶 穹窿连合——连接两侧海马 联络系:弓状纤维——联系相邻脑回
上纵束——连接额、顶、枕和颞叶 下纵束——连接枕叶和颞叶 扣带——连接边缘叶 钩束——连接额、颞叶
48. 上运动神经元损伤:肌肉不萎缩,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浅反射消失,病理反射阳性。
下运动神经元损伤:肌肉萎缩,肌张力下降,浅、深反射消失,无病理反射。
49. 组成:尾状核与豆状核传统称为纹状体。豆状核被内、外两个髓板分割成三部分,外侧部最大称壳,内侧两部称苍白球。在种系发生上,苍白球在鱼类已存在,称旧纹状体;尾状核和壳出现在爬虫类和鸟类,称新纹状体。
位置:尾状核是由前向后弯曲的圆柱体,分为头、体、尾三部分,位于丘脑 背外侧,伸延于侧脑室前角、中央部和下角。豆状核位于岛叶深部,借内囊与内侧的尾状核和丘脑分开。
纤维联系:大脑皮质躯体感觉运动区发出皮质纹状体纤维→新纹状体→纹状 体苍白球纤维→苍白球→苍白球丘脑纤维→背侧丘脑的腹前核与腹外侧核→经内囊返回→大脑皮质的躯体运动区。
动脉供应:大脑前动脉供应尾状核、豆状核的前部;脉络丛前动脉供应苍白球;大脑中动脉的中央支(豆纹动脉)供应尾状核与豆状核。
50. 肌、腱、关节本体感受器→脊神经→脊神经节及后根内侧粗纤维 →薄束和楔束→薄束核与楔束核→内侧丘系交叉→内侧丘系→丘脑腹后外侧核→丘脑中央辐射→大脑皮质中央后回和旁中央小叶的后部。
51. 躯干四肢皮肤痛温触感受器→脊神经→脊神经节及后根→脊髓后角细胞→白质前连合交叉→脊髓丘脑束→脊髓丘系→丘脑腹后外侧核→丘脑中央辐射→大脑皮质中央后回和旁中央小叶的后部。
32
52. 头面部皮肤痛温触感受器→三叉神经→三叉神经节及根→升支和降支(三叉神经脊束)→三叉神经脑桥核与三叉神经脊束核→交叉→三叉丘系→丘脑腹后内侧核→丘脑中央辐射→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下1/3。
53. 视锥细胞与视杆细胞→双极细胞→节细胞→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辐射→距状沟两岸皮质
54. 螺旋感受器→蜗神经节→蜗神经→蜗神经核→斜方体→双侧外侧丘系→(下丘核→下丘臂)→内侧膝状体→听辐射→颞横回
55. 右侧大腿前部皮肤→右侧股神经→L2~L4脊神经节及后根→L2~L4脊髓后角细胞→白质前连合交叉→左侧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系→丘脑腹后外侧核→丘脑中央辐射→左侧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上1/3和旁中央小叶的后部。
56. 左侧食指皮肤→左侧正中神经→C5~T1脊神经节及后根→C5~T1脊髓后角细胞→白质前连合交叉→右侧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系→丘脑腹后外侧核→丘脑中央辐射→右侧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中1/3。
57. 眶下孔皮肤痛感受器→三叉神经上颌神经→三叉神经节及根→三叉神经脊束→三叉神经脊束核→交叉→三叉丘系→丘脑腹后内侧核→丘脑中央辐射→大脑皮质中央后回下1/3。
58. 组成:包括海马、下托、齿状回。
分区:根据结构的不同海马分为4个区,即CA1区、CA2区、CA3区和CA4 区。CA1区与下托相连,CA4区位于齿状回的门内。
分层:海马属古皮质,由3层细胞组成:分子层、锥体细胞层和多形细胞层。 锥体细胞层:由大、小型锥体细胞排列而成。其顶树突伸向分子层,底树突 大部分伸入多形细胞层。多形细胞层:含有多种形状的中间神经元和锥体细胞的底树突。
59.声波→外耳道→鼓膜→听骨链→前庭窗→前庭阶外淋巴→鼓阶外淋巴→螺旋膜→螺旋器(转换为神经冲动)→蜗神经→蜗神经核→双侧外侧丘系→上橄榄核→下丘→内侧膝状体→听辐射→颞横回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左侧颞上回后部听觉联络皮质或Wernicke区,将有关语言资料整合为语言感觉的整体→左侧额中回后部书写中枢→中央前回中部管理手肌运动的代表区→发出的皮质脊髓束经内囊的后肢、中脑的脚底、脑桥的基底、延髓的锥体下行→经锥体交叉形成皮质脊髓侧束在右侧脊髓侧索下行→右侧脊髓C5~T1节段的前角细胞外侧核→发出的躯体运动纤维经前根、脊神经、前支、臂丛→支配上肢肌的运动。
60. 组成:脑室是位于大脑、间脑和脑干内的腔隙,包括侧脑室、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
交通:左右侧脑室各经室间孔与第三脑室交通;第三脑室的后部向下通中脑
水管;第四脑室上通中脑水管,下接脊髓中央管。并借一个正中孔和两个外侧孔与蛛网膜下腔相通。
33
位置与边界:侧脑室:左右各一,位于大脑半球内,延伸至半球的各叶内。
分为四部分:中央部位于顶叶内;前角伸向额叶;后角伸入枕叶;下角伸至颞叶。
第三脑室:位于两侧间脑之间。两侧壁为背侧丘脑和下丘脑;前
界为终板;顶为第三脑室脉络组织;底界为乳头体、灰结节、漏斗和视交叉;后方通中脑水管。
第四脑室:位于延髓、脑桥和小脑之间。室底由延髓和脑桥背面
的菱形窝组成;室顶朝向小脑,顶的前部由小脑上脚和前髓帆构成;顶的后部由后髓帆和第四脑室脉络组织构成。
61. 侧脑室的脉络丛分泌脑脊液→经室间孔→第三脑室(汇合第三脑室分泌的脑脊髓液)→经中脑水管→第四脑室(汇合第四脑室分泌的脑脊髓液)→经后正中孔和外侧孔→蛛网膜下腔→经蛛网膜粒→上矢状窦。
62. 边缘叶位于胼胝体周围,包括:隔区(包括胼胝体下回和终板旁回)、扣带回、海马旁回、海马和齿状回等。
63. 硬脑膜伸入各部脑之间的隔幕:包括大脑镰、小脑幕、小脑镰、鞍隔。 硬脑膜窦:上矢状窦、下矢状窦、直窦、横窦、乙状窦、海绵窦、岩上窦和岩下窦。
64. 起源:颈总动脉
走行:颈部直上升至颅底,穿颈动脉管,经破裂孔入颅,行于蝶鞍两侧的海
绵窦内,至前床突转折向后外。 分段:颈部、岩部、海绵窦部、脑部
脑内分支:大脑前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后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
65. 起源与走行:椎动脉起源于锁骨下动脉,穿C6~C1横突孔,经枕骨大孔入颅,在延髓腹侧行至桥延沟合成基底动脉
脑内分支:椎动脉的分支:脊髓前、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
基底动脉的分支:小脑前下动脉;迷路动脉;脑桥支;小脑上动
脉;大脑后动脉
66. 组成:前交通动脉;双侧大脑前动脉的起段;双侧颈内动脉的末端;双侧后交通动脉;双侧大脑后动脉的起段
位置:蝶鞍上方,围绕视交叉、灰结节、垂体、漏斗和乳头体。
意义:当环内的某条血管发生缓慢堵塞时,可使血流重新分配,建立新的侧支循环。
67. 海绵窦内有颈内动脉和展神经通过。海绵窦外侧壁有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的眼神经和上颌神经通过。 意义:海绵窦内或窦壁的炎症会刺激或损伤上述神经,出现相应的神经症状。
34
68. 环路联系:大脑皮质运动区→皮质脑桥束→脑桥核→新小脑皮质→齿状核→背侧丘脑腹前核与腹外侧核→大脑皮质运动区→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 作用:保证了运动的精确;影响运动的起始、计划和协调。
69. 锥体外系通过皮质——脑桥——小脑系和皮质——纹状体系组成两个重要的反馈环路。大脑皮质在运动的计划、发起、终止等方面可作用于纹状体和小脑,而纹状体和小脑通过背侧丘脑返回大脑,从而影响发出冲动的大脑皮质,使随意运动更精细、更准确、更协调。
70. 视觉传导路:视网膜的双极细胞→视网膜的节细胞→视神经→视交叉(视网膜的鼻侧纤维交叉,颞侧纤维不交叉)→视束(含同侧眼的颞侧纤维和对侧眼的鼻侧纤维)→外侧膝状体→视辐射→距状沟两岸皮质。
各部损伤后的临床表现:视神经损伤:患侧视野全盲,对光反射消失。 视交叉中部损伤:两眼颞侧视野偏盲。 视束损伤:双眼对侧视野偏盲。
71. 症状:一侧视神经损伤:患侧直接对光反射消失,但间接对光反射存在。
一侧动眼神经损伤:患侧直接对光反射、间接对光反均消失。
原因:瞳孔对光反射由视神经传入,到两侧瞳孔对光反射中枢(顶盖前区),
再经两侧动眼神经传出。故一侧视神经损伤后,虽传入中断,但经对侧视神经传入的冲动仍可经动眼神经传出。而当一侧动眼神经损伤后,反射弧中断,则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射均消失。
72. 出现病变的脑区:
皮质支的供血区:额叶和顶叶的下2/3;颞叶的上2/3和岛叶。 中央支的供血区:尾状核、豆状核、内囊膝和后脚的前上部。
功能障碍:出现对侧上肢硬瘫和头面部核上瘫;对侧上肢及头面部躯体感觉
障碍;如病变在优势半球还可出现语言障碍。
(首都医科大学 丁卫国 高秀来)
35
正在阅读:
0中枢神经系统练习题05-30
游东湖作文500字06-19
南昌市重大重点城市建设项目管理实施细则(洪府发3号)09-07
大学无机化学综合测试题+答案(吉林大学、武汉大学、第二版) 试题07-08
江苏省无锡市天一实验学校2018届中考第三次适应性考试数学试题.d04-26
逃跑计划作文500字06-27
二次函数知识点05-10
工匠精神-向价值型员工进化09-03
各个行业党员先进事迹06-11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练习题
- 中枢
- 神经系统
- 金沙江干热河谷区的特点及成因分析
- 四川大学《电子技术基础(1)(下)1346》17春在线作业1
- 施甸县万兴乡中心学校全员育人、共创美好——全员育人导师制案例
- 2014上海闵行区高考化学二模试题(精校版)
-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4课 揭开情绪的面纱 学案
- 2018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江苏赛区初赛试卷
- 2017届广东省实验中学九年级中考一模化学试卷(带解析)
- 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存在问题及对策
- 硕士学位论文
- 《软件工程》期末考试参考题及答案1
- 截洪沟设计说明
- 关于“环境工程”de几句话 (我想用处不会小的,省的找了,整理
-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英语第十单元精选练习题附答案
- 鹿仙草活性成分提取纯化及抗氧化护肝活性研究
- 书香名邸施工组织设计
- 《深圳地质》-地质构造-断裂带-文字全电子版
- 浅谈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 欧洲卡车模拟2自制MOD教程
- 2017年春季学期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6.24《问银河》同步练习2
- 论文翻译——超表面理论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