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总习惯于拒绝别人的好意?

更新时间:2023-12-04 11:2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为什么有的人总习惯于拒绝别人的好意?

【Tfifthe的回答(266票)】: 真是一个好问题。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帮助别人不仅仅是一种行为,人们总是可以从别人的帮助的行为解读出各种各样的信息,这些潜台词使人们拒绝这些帮助,哪怕这些帮助是他们需要的。

潜台词一:帮助我是不是有所图。

几乎每一个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没有免费的午餐(其实早餐和晚餐也没有)。你的好意在别人眼中不一定是好意,有时就会想:今天给我的帮助可能就是你利用我的第一步,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中,信任危机已经成了一个大问题。骗信任,骗感情,骗同情,记得《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那个叔叔用了几瓶可乐把小孩子骗到暗地弄瞎眼,这些社会现象是人们不断揣测对方邪恶用心以保护自己的催化剂,人们越来越会保护自己了,但是也越来越没安全感了。

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会习惯性的找别人帮助自己的理由,问问自己:「为什么?」找不出来不要紧,反正已经预设了对方有所图的立场,人们会认为「不是没有,是我看不出来」。 潜台词二:接受了帮助,我欠你的,可我不想欠别人。 「社会性互惠规范」使人们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之一,人们

的帮助行为应该是相互的,一个人不懂得知恩图报,人们都会亲切的称其为白眼狼。甚至社会交换理论也指出,接受别人的帮助也是有心理成本的,就是我们会对别人产生亏欠感。

对他人的亏欠感意味着我们的关系可能是不对等的,有的人会尽可能再去帮助别人,使得自己再次恢复心理平衡;而有的人,认为接受帮助破坏了自己的自由需求,认为帮助行为使得自己以后的选择变得不自由,君不见中国送礼的一大堆,更多的时候交换的不是礼物,而是人情。欠别人人情,法官可能会误判,警察可能会松手,老师可能会偏心。 在心理学家布林提出的抗拒理论中,人们逃避接受帮助是为了以后自己能够follow my heart,他们习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自己干不了那就不干,接受别人的帮助会让自己受到无形力量的干扰,拒绝帮助就是对破坏自己自由的一种对抗。 潜台词三:我是不是一个无能的人。

当别人对自己提供自己帮助时,人们会不自觉的进行归因。在某些情境下,自尊心强的人会把原因归于自己能力上面,接受别人的帮助意味着自己的能力有缺失。

想起来读高中的时候,同桌有的题不会做也不愿意问同学,作业完不成也不愿意去抄别人的,甚至别人主动为他讲解,他都会笑着拒绝。后来我才明白他这样做的心理因素。 在行动者与观察者之间,人们总是有一种把行动的原因归咎

于行动者责任的倾向,不是不需要别人的帮助,而是别人的帮助对我们而言是一个不利的信息,无论是外部的评价还是自己内心的感知,似乎是对我们本身价值的一种否认和贬低,所以在对自己能力的高期望下,根本不会去接受别人的帮助。

任何行为都不仅仅是一个行为,一个行为包含的信息是十分巨大的,而这些信息一旦被表达,可能就会被人解读成为另外一副样子。 谢邀!

【羽赫兔的回答(78票)】:

没有人跟我一样,是害怕麻烦别人么? 【李作刚的回答(26票)】: 因为他们和我一样是前一种人

另外,这种人的极端,可能就是「亲密关系恐惧」,不敢下决心找女朋友。 【刘洋的回答(24票)】:

刚在停车场看到一个开Q7的女生,怎么停都停不进去,我迅速停好车过去想帮忙,结果她死活不让,我说刚才我停车的技术你看见了,不会给你擦了撞了的,她干脆关上窗不听我说了。唉,这个社会啊,人与人之间的互信程度怎么这么低呢?我气愤地上车走了,车链子都登掉了。

【熊不怕的回答(6票)】:

不好意思,那是你定义中的“好意”,不是对我的好意。你喜欢给,别人却没义务一定得感激涕零… 【知淳的回答(14票)】:

我个人经历过,也遇到不少人(大多是女孩子)习惯本能拒绝别人。我之前也一直很困惑这种行为,仔细想了想,自己总结出一些感想。

首先举个栗子,有次我刚进教室,看到桌上有些巧克力(最爱)老师接着就很热情得问我要不要来一些 ,问题来了。。不对。。是重点来了,当时我立马出于本能地拒绝了。但是拒绝之后我就相当后悔,我当时脑子怎么想的?怎么就不拿一个呢?

还有一次,是我向一个女孩子主动提供帮助,那是个很害羞的姑娘,她当时也是马上就拒绝了我的帮助。

一秒的时间是不会产生太多有意识的思考的,我不会觉得收了老师的几个巧克力就欠她人情;那个拒绝我帮助的女孩子也不会觉得我对她有所企图。我认为这种下意识的决定是出于一种心理防卫机制的作用。

我的假想是,当人遭遇到没有预期到的情况,但又必须马上做出决定的时候,人的防卫机制会启动,而防卫机制的作用就是保护你自己,拒绝外界的刺激。

在巧克力那个栗子中,老师的好意是令我猝不及防的,而当

时我马上拒绝就是我当时在无意识中启动我的心理防卫的体现。

但是,为什么人们会下意识拒绝某些人的帮助,而下意识接受其他人的帮助呢? 有两个因素非常重要,一个是当事人的性格,另一个是当事人和提供帮助者的关系,还有当事人当时所处的心理警觉度。

当事人的安全感如果不高,就会造成对外界环境保持高度警惕和敏感,防卫机制的门限(threhold)也因此降得非常低,导致一有出于意料的事件出现,马上就会启动防卫。我觉得这也是为什么下意识拒绝别人帮助的大多数是女孩子,因为在中国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下,女性的安全感指数相比于男性可能要低很多。

而另一方面,当事人和提供好意者的关系,还有事件发生时所处的气氛和环境也会导致当事人警觉提高,防卫机制的门限降低。在我的例子中,我对于老师的敬畏,还有我和她相处时感到的那种紧绷感,导致我对她的警觉要比我对普通朋友的警觉高出很多,可以预测,如果她给我提供其他帮助,我还是会下意识拒绝。

拒绝别人的好意,在人们放松的情况下,往往是有意识思考做出的判断;而在人们精神紧张,警觉度高的时候,这种拒绝往往是下意识防卫机制的作用。而在很多情况下,当事人

的性格和当事人当时所处的精神状态都会提高他/她的警觉度和降低防卫机制门限 【monstar的回答(1票)】:

因为如果永远都得不到帮助,遇到困难时,就不会对别人是否会给予帮助产生期待。

其实就是那句被说烂的话,如果我不曾见过阳光,我就不会害怕黑暗。

【张百万的回答(0票)】:

原子弹很厉害,但不是每个人都拥有;拒绝别人好意是一种权力,每个人都拥有。一无所有的人,依然可以以此证明尊严和优越。但是这种拒绝的权力跟原子弹一样,最好用起来慎重,否则爆炸过后一片荒凉,自己承受。 【涂怀康的回答(8票)】:

【高辛未的回答(2票)】:

因為需要自由,接受好意多少會有受制於人的感覺,哪怕是一點點

【KevinPaul的回答(4票)】: 别看现在闹得欢 小心将来拉清单 【mo莫莫mo的回答(3票)】:

就像你总是反抗你爸妈对你的安排一样,他们也是好意,但是你仍然会反抗,会抗拒,

人都会对自己以外的人采取潜意识的防卫措施,可能家人的防卫少一些,但是仍然存在。

下次听到别人的建议 ,可以克制自己努力听下去,不要打断,之后在安静地想想是否他的建议对自己有用, 人最好不要在盛怒的状态下做决定,同样,不要再反抗的心里下拒绝别人的好意。 【KarinC的回答(3票)】: 不习惯亏欠别人。 习惯别人亏欠自己。 内心封闭羞于向他人倾诉。 【acezh的回答(0票)】:

提防,超出你们之间关系的“热情”很容易让人怀疑动机 【刀笔利的回答(2票)】:

你送我了一车苹果,但我只想要一个梨。 【陈渊明的回答(1票)】:

义理人情是最难还清楚的。 日本人在这一点上就分得很清楚,从不随便接受别人的好意,因为不想欠人情。也很自觉,不会给别人造成这种压力和负担。 其他人总认为日本人小气,就算上门拜访,也只是送个笔,一份料理等小东西,不会送太贵重的物品,这只是因为他们的自觉与义理所致,不能给别人带来负担,觉得欠人情。即使如此之小,他们也会记在心里。 再好的朋友钱上也分得清清楚楚,情侣初恋时

必须aa热恋时三七开,这都是不想欠别人人情。我们国家的大多恋人,或者朋友在钱上模糊不清,觉得没什么大不了,但一吵架或决交时就把这些拿出来攻击对方。 在日本,老人当街摔倒,年轻人冲突打架,不会有人围观,调节,伸出援手,不是因为怕被讹钱,因为义理的影响,不想让别人感觉欠下人情。 这在我们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但在发生过扶老人被讹钱这种事后,试问谁敢插手?但在我们国家,孔子曾说过\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中国儒家思想根深蒂固的,扶老人是一种责任,美德,是值得赞扬的。毕竟这种讹钱的是少数,要归罪于社会制度下培养出来的不完整的人,如果思想都积极向上,人们之间和谐共处,如孔子所说的大同或者小康的境界,就不会有讹这个事。 当然日本人的做法或许在我们看来可能太见外了,太没素质修养了,可是在我个人看来,他们有很多地方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参考资料: 【李羽方的回答(1票)】:

选择性拒绝者以自身体验补充第四点潜台词:“我现在还不想和你深交,所以还是不必了,谢谢你。” 【知乎用户的回答(1票)】: 因为他长了一张很好看的脸。 【高学正的回答(1票)】:

雪中送炭和锦上添花是有区别的。

习惯性拒绝的差不多都是锦上添花,雪中送炭没人习惯性拒的。

原文地址:知乎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bw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