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随堂笔记整理

更新时间:2024-04-22 12:0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教育学随堂笔记整理

第二章 教育本质

教学目标: 1,了解“教育”的词源及教育产生、发展的概况; 2,理解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3,掌握教育的概念; 4,基本上能正确分析和评价各种不同的教育起源论的主要观点。 教学重点:教育的概念;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要素 自有人类 便有教育

最早人类化石(坦桑尼亚伽鲁西河畔-359万年) 早期猿人:东非“能人” 头骨化石 晚期猿人:爪哇猿人(距今80万年) 早期智人:德国尼安德特人化石 克罗马农人生活情景 克罗马农人所用工具

晚期智人:中国山顶洞人头像

第一节 教育的概念及其演变

一、教育概念的界定 (一)辞源学解释 1、甲骨文含义: 甲骨文“教”字

在现代英语中,教育是Educate/Education,起源于拉丁文“Educare”。表示“引出” “导出”之义,被理解为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2、西方的词源含义: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说文解字》) 小篆“教”字

“育,养子始作善也。”(《说文解字》) 小篆“育”字 小篆“毓(育)”字 (二)“教育”的含义

1、中国有代表性的“教育”含义

最早对“教育”一词进行系统解释见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的“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最早将“教”和“育”二字合在一起作为一个词使用的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即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我国古代学者赋以“教”字之意为教育者的教诲和受教育者的模仿,“育”字则有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诱导下向好的方向发展之意。“教育”一词有管、教、养等多种含义。 2、西方有代表性的“教育”含义 卢梭:“教育应当依照儿童自然发展的程序,培养儿童所固有的观察、思维和感受的能力。” 裴斯泰洛齐:“教育的目的在于代表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

教育??就是在身心上发展的、自由的和自觉的人对上帝的最良好适用的那种外部过程。 ———赫尔曼·霍恩(唯心论者)

教育的定义可以说是不断改造经验的过程。其目的在于加广和加深经验的社会内容。 ————杜 威(实用主义论者) 案例:

已到华容县人大上了两周“班”的魏永康,目前的“最大心愿”还是“想回学校读书”,其母也“重拾信心”一如既往地替他一手操办考研事宜,欲重回“象牙塔”中继续圆他们母子俩的共同梦想。这恰好应了他本科时的一位教授的话:“很难想像,如果魏永康不能继续深造或做学问的话,他将如何生存。”也许魏永康考上研究生后,能重新找回他的“生存”方式。魏永康大学时的班主任曾经披露,大一寒假时他给魏布置了一个任务:把中国四大名著读一遍。可寒假过后魏却告诉他,其母不让读。班主任由此感叹道:“好像学习就是教材和有关参考书,这种学习太狭隘了。” 案例:

学校老师不许孩子课间走动,一年级新生放学后性情暴躁。旧宫镇第一中心小学,孩子到了那里,除了上厕所和喝水,老师在课间不允许学生走出教室,“是不是把孩子给关出病来了?”孩子刚上学没几天,每天回到家后行为就有些异常,很容易发脾气,扔东西,甚至将脑袋往沙发上撞。“是不是心里烦,孩子就点点头,后来我才知道,课间休息时,老师只允许他们去上厕所、喝水,在教室中走动也是不允许的。”老师多次强调,要是磕了碰了,学校就得担责任,“不能出去玩,就学习呗,时间长了就习惯了。”其中一名四年级值日生表示,他们的任务就是“纠察”追跑打闹的行为,抓到了,就扣分。 3 “教育”的现代含义

[广义]——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广泛地说,凡

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

[狭义]——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 学校教育的特点: 1,可控性。 2,专门性。 3,相对稳定性 家庭教育: 是指一个人在家庭这个特殊社会结构中所受的教育。 特点:

1,启蒙性。

2,随机性和经验性(遇物而诲、相机而教)。 3,个别性。 社会教育: 是指除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外的一切社会文化机构或团体对社会成员进行的教育。 特点:

1,对象的全民性。 2,地点的广泛性。 3,内容的实用性。

4,时间的终身性。 5,形式的开放性。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间的关系: 1,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对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完善。 2,家庭教育为学校教育打基础,学校教育指导家庭教育;

3,社会教育有广泛的渗透性,对学校教育有重要影响,学校教育在面临社会教育的挑战和冲击时,不断调整自身,和社会教育相互促进。

4,在现代社会中,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必须协调一致,互相配合,这样才有利于实现整个教育在时空上的紧密衔接,才能保证真个教育方向上的一致,才能实现各种 教育之间的功能互补,从而加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 小结

1、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2、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活动

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教育”内涵的现代阐述

1.“教育”是一种人与人之间进行的精神交流和对话。 2.“教育”是“通过知识而使人获得到解放”。 3.“教育”是人格的陶冶和人性境界的提升。

4.“教育”而不是教学,是学校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和灵魂。

5.“教育”通过关注“人的内在生命”而为“人的自我实现”及社会国家的发展和人类的和平事业提供基础。

二、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生活、终身、教育”-------终身教育 萌芽 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诸岗和房 《生涯教育事典》称孔子为“东方终身教育的伟大先行者”) 终身教育(Life-long Education)

“教育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持续进行的全过程,是人一生中所有教育机会的统一。它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一系列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 终生教育的倡导者:

法国著名成人教育专家, 保罗.朗格朗,1965年在联合国成人教育会议上作《终身教育引论》的报告首次提出。

从时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保证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连续性的教育过程;从胎儿到坟墓的人生全程教育

从空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利用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利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超越学校围墙的教育

从方式上看:终身教育要求灵活运用集体教育、个别教育、面授或远距离教育;终身教育学习方式:自我导向学习 内涵分析

从教育性质上看:终身教育既要求正规的教育与训练,也要求有非正规的学习和提高,既要求人人当先生,也要求人人当学生。

从纵的方面看:终身教育寻求教育的连续性和衔接性。

从横的方面看:终身教育寻求教育的统合性。

第二节 教育的产生

一、教育生物起源论 二、教育心理起源论 三、教育劳动起源论 四、教育生活起源论

该学说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C.Letourneau,1831-1902)与英国的教育学家沛西.能(T.P.Nunn,1870-1944)。

主要观点:把动物界的本能活动看成是人类的教育活动。

评价: 其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 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动物类教育行为之间的差别。 一、教育生物起源论

其代表人物为著名的美国教育史家孟禄(P.Monroe,1869-1947)。

主要观点: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评价:这种“无意识的模仿”就肯定不是获得性的,而是遗传性的,是先天的、本能的而不是后天的、社会的。

二、教育心理起源论

持这一观点的学者主要集中在前苏联和我国。

教育的劳动起源说(也称教育的社会起源说,其直接理论依据和方法论基础是恩格斯的著作《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三、劳动起源论 主要观点

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 (是劳动生产的需要;是传递社会生产生活经验 ) 四、生活需要起源论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教育界针对劳动起源的不足提出了教育起源于适应和满足人类社会生活需要的观点。

第三节 教育的发展 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

第一,教育不是专门的社会活动; 第二,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第三,教育内容十分简单;

第四、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行为模仿为主要手段。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斯巴达长老检视婴儿 斯巴达女子体育锻炼

请观看下面的视频后发表你的看法。 古代罗马共和后期的小学 二、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社会教育的特征: 第一,古代学校的出现; 第二,教育阶级性的出现; 第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第四,教育目的是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 第五,教育内容以军事、宗教、道德知识为主; 第六,教育方法上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 第七,师生关系是对立的、不平等的;

第八,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和个体修行为主。 三、现代社会的教育 现代社会教育的特征

第一、现代教育的公共性; 第二、现代教育的生产性; 第三、现代教育的科学性; 第四、现代教育的未来性; 第五、现代教育的国际性; 第六、现代教育的终身性。

第四节 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本质 受教育者 教 育 者 教育中介

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

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着教育责任(包括直接承担者和间接承担者)和施加教育影响的人都是教育者。

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和接受教育的人都是受教育者。 即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师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反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一、教育的基本要素

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中介、桥梁 二、 教育基本要素的相互关系

总之,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是教的主体;学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是学的主体;教育中介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是桥梁。

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三、现代教育本质的众家之说 1.教育是上层建筑 2.教育是生产力 3.双重属性学说

4.教育的本质应是多质的、多层次的 1、你对教育起源是怎样理解的? 2、教育的途径是什么?

3、如何看待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4、教育具有哪些属性?

学用结合1:

学用结合2:

俗话说:“知子莫如父。”

请用本章所学理论分析该话的意义。 学用结合3:

下面是英国学校与家长在学生教育中 合作的实况。设想一下你将来怎样请 家长介入学生教育活动?会产生哪些 好的效果?

在英国工作期间,女儿随我在那儿上小学。作为家长,我有幸参与一些小学的教学、课外活动。那里的家长在学校各项活动中起的特殊作用使我耳目一新。 在小学校园里忙碌工作的人中,有不少身为家长的“编外人员”,他们参与各种辅助性的教学及管理活动。有的利用空余时间辅导孩子音乐、体育;有的在课外活动时间带来彩纸教孩子们作折纸等手工制作;还有的帮助学校处理卖校服之类的杂务;而有医学专长的家长,在学校体检或对孩子进行生理知识教育的时候,来帮 助照顾、指点孩子。 家长们一丝不苟地做这些“分外事”,我起初真难以把他们和老师区分开宋。我女儿初到英国时,就接受过不少家长义务给像她那样的非英语国家去的学生提供的英语辅导。这些妈妈们虽不是专业教师,但作为孩子家长,自有她们的有利条件。她们了解孩子,讲课能不拘形式。自己的孩子又是这些异国孩子的同学,她们的辅导很容易为这些因语言问题而感到局促的孩子们接受,使他们觉得更轻松自如。家长们参与的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又新颖多样,不仅密切了家庭与学校的关系,同时又给孩子提供了一个充实有趣的外围课堂。 学用结合4:

应该如何组织与管理课外活动?教师在课外活动的开展中应发挥什么样的作用?结合以下实例谈谈你的看法。

从“常旷生”回校的事想开去

在北方的一所中学里,学校几乎没有组织什么课外活动。同时,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冬天不准学生在课间打雪仗。如若被学校领导和教师看见,就会被训斥一番:“你不能到教室里多做几道题?你考100分了吗?”这样,学生渐渐地产生一种讨厌学校生活的情绪。 开始,有个别初一学生逃学。后来不仅是初一,初二和初三也有人加入逃学者的行列,数量

日益增多。学校附近是个林场,天地广阔。在那里,学生们可玩的东西太多了。春天,他们采野花,扑蝴蝶;夏天,他们下河游泳、摸鱼;秋天,他们摘可吃的野果,饱尝美味;冬天,他们滑雪、溜冰,你追我逐,更是惬意。由此,这所学校中,一年四季都有一批“常旷生”。 学生逃学——成绩下降——挨批挨训——师生感情越来越恶化。为此学校领导也很伤脑筋。想了一些办法,比如同家长联系,加强学校门卫等,然而效果都不大。

刚来校任职不久的戴校长,一直在深思这个问题。一天放学后,戴校长走过平时经常关闭的乒乓球室,他见门锁着,而室内却有几个“常旷生”在打球。显然他们是爬窗进去的。于是,戴校长急步取来钥匙,打开门,突然出现在学生面前。

出乎学生的意料,戴校长没有发怒,没有训斥,而是笑着说: “你们抽球的动作都不对,来,看我怎么打!”说着,他就抄起球拍和学生对打上了。站在一旁的几个学生吐着舌头小声议论着: “真新鲜,怎么没训咱们呀?”过了一会,学生准备回家。临别时,小王乞求地望着戴校长问:“明天还能玩吗?”“你们明天都来上学。”戴校长回答,并告诉学生道: “你们都回来上学,学习搞好了,课后可以玩,我们还要把你们组织起来玩。

这可是头号新闻,戴校长和学生一起打乒乓球的消息,在 “常旷生”中间一下子传开了。第二天,上课铃响过,各班一 点名,很多“常旷生”都到校了,这实在出乎老师们的意料。

当这个决定提出后,教师们有不同的看法,有的教师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有的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常旷生”能天天坚持来校上课吗?组织他们玩,能使他们把学习搞好吗? 戴校长从这件事中仿佛悟出一点什么道理,放学后他马上召开了全体教师会议。会上,他谈了这件事的经过和体会,接着作出了这样的决定:把那间放乒乓球台的破屋子腾出来,改成游艺室,叫同学们放学后玩一玩,下棋、看书、打乒乓球??

这些教师的担心和怀疑不是没有道理的。过了一段时间,有些学生又去校外玩了。逃学现象虽然比过去好一些,但并未完全消除。戴校长见此情况,心里又纳闷起来:“为什么学生对在校内玩没兴趣了呢?”

一天,他在游艺室里问了几名贪玩的学生。有的学生说:“校内玩来玩去,老是这几样,没有劲。”有的学生举例说:“就拿打乒乓球来讲,打来打去就这个水平,也就不高兴打了。”有的说:“游艺室里下棋、看书,就这么点内容,再没有别的东西可玩了。”有的学生还有声有色地向戴校长介绍校外玩的情况,并且说:“校外玩的东西可多了,真有劲。”

戴校长听了学生们的一席话,揭开了心里的闷葫芦。他意识到,前一段时间,只是为了不使学生逃学,满足他们玩,这是消极被动的做法。

为玩而玩是没有基础的,一旦玩厌了就会旧病复发。组织学生课外活动,目的要明确,首先要加强目的性教育,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另一方面,课外活动要有组织领导,把学生组织起来组成各种活动小组,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还有一点很重要,学生课外活动要有教师指导,不断提高活动水平和丰富活动内容,并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智力。

正当戴校长在考虑怎样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时,一份省级教育杂志上恰好介绍了某中学开展课外活动的经验。他认真仔细地读了这篇材料,思想更加明确了,办法也有了。在第二天的干部学习会上,戴校长组织大家学习讨论了这篇材料。到会同志总结了前 阶段课外活动的经验教训。有的同志提出,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光有领导的积极性不行,重要的是要提高教师的积极性。此外,学生的组织,少先队、共青团、班委会、学生会,都要发动 起来,协助班主任、任课老师抓好课外活动。这样的学习讨论,大家心里越讨论越明确,信心

更足了。

后来,戴校长通过行政讨论会,决定成立课外活动指导小组。由负责教学工作的副校长担任组长,教导处、总务处、团、队等方面的负责同志参加。不多时,学校课外活动蓬勃地开展了。“常旷生”不但没有了,他们的学习成绩也不断提高。此时,原来有疑问和担心的教师对开展好课外活动信心更足了。

教育的任何一种社会功能的实现都离不开受教育者个体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如果不研究教育与受教育者个体发展的关系,不按这种关系中存在的客观规律组织、开展教育活动,再美好的教育设想也不能变为现实。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的发展等概念;

2.理解影响个体发展的各种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3.理解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4.懂得学校教育应如何适应并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教学重点:

人的发展及其规律;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节 影响人的发展诸因素及其相互作用 一、人的发展的涵义

人的发展中的“人”所指是谁? 怎样理解发展?

人的发展的内容有哪些? 1,人的发展是个体发展

是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中,不断发生身心两方面整体的积极的变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有量的积累,亦有质的变化。教育学对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研究以青少年时期的发展为主。

2,人的发展是指个体身心的发展 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也叫遗传素质。是指从上一代继承 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形态、器 官、神经系统的特征等。这些遗传素质是先天 的,与生俱来的。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 理基础和前提,提供了发展的可能 性。

2,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 展的过程及其阶段。(拉塞尔的爬梯实验) 3,遗传素质对不同机能发展的影响作用不 同,随着机能的复杂度增大而呈递减的趋势。 4,遗传素质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作用的大 小不同,随着个体不断地发展,遗传的作用日益 减弱。

5,遗传素质的所带来的素质差异会影响到人 的性格的不同特点。

6,遗传素质对人发展影响的大小与其本身是 否符常态有关。 情景:

1.我国明代文人夏完淳5岁知五经,7岁善诗 词,15岁从军,17岁殉国;德国化学家卡尔·威 特8岁已能运用六国语言,并通晓数理化学科,9 岁考入莱比锡大学,14岁获得博士学位。 3.彪勒,奥地利心理学家:“儿童心理的发展 过程乃是儿童内部素质向着自己的目的有节奏 的运动过程,外界环境在这里只起促进或延缓 这个过程的作用,而不能改变这个过程” 2. 霍尔,美国心理学家:“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遗传决定论:

人的发展是由人的先天遗传素质决定的, 人的发展过程也是人的遗传素质成熟、自我 发展、自我暴露的过程。

宋朝王安石写过一篇《伤仲永》的短文,说江西 金溪有个名叫伤仲永的少年小时比较聪明,5岁时就 能作诗,但由于缺乏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及时的教育 培养,十二三岁时写的诗文已不如从前好了,长到 20岁左右,则“泯然众人矣”。 遗传决定论的错误

1、遗传素质只能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不能 决定其现实性。

2、人的遗传素质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3、遗传素质的个体差异在常态下不是跨越不过

的鸿沟。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什么是环境?

环境是指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身自发地发生 影响的外部世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的分类:

大环境(指个体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包括:生产力发 展水平、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文化背景等。 小环境(指直接围绕个体的环境)包括:家庭环境、社 区文化、交友等。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环境是个体发展的资源,为个体的发 展提供了可能性与限制。

2,环境对人的影响既取决于环境自身, 也取决于个体的意识发展水平。

3,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最终取决于 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3,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请分析孟子的话所含的教育意义?

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安 静 的 环 境

战国时思想家、教育 家孟轲幼年丧父,他 家住在墓地附近,孟 轲做游戏就学埋死 人。

“孟母三迁” 他母亲怕对孟轲产生 不良影响,就把家搬 到集市附近居住。孟 轲住在集市旁边,又 去学商贩叫卖。 孟母感到这也不 是教育孩子的环境, 又把家迁到学校旁边 住,使孟轲从小就学 习礼仪。

2、环境决定论

人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 环境决定论的错误所在:

把人看成是环境的被动产物,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 性,能构成人的发展的环境都是人意识到和并与其发生 作用的,不能静态地理解环境。 人还可以改造环境、超越环境。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不定向的,有正反之分。 (三)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和个体个性化。 3.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 社会化的含义

社会化就是指个人学习知识、技能、规范,取得社会生活资格,发展个体社会性的过程。它使一个自然人转变成适应一定的社会文化、参与社会生活、承担一定的角色,履行一定责任的社会人的过程。 社会化的内容:

1.遵守社会规范。

2.树立生活目标,确立人生理想。

3.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社会化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家R·哈维特斯(Havihurst.R)按年龄把人生 分为六个阶段,并具体描述了不同年龄阶段社会化的任 务: 婴儿期(0-1、1.5岁) 幼儿期(1、1.5-6、7岁) 童年期(6、7-11、12岁) 少年期(12、13-15、16岁) 青年期(16、17-25、30岁) 成年期(26、31-55、60岁) 老年期(55、60-死亡) 影响社会化的因素 A、家庭的影响

B、学校的影响 C、同伴群体的影响

D、社区和工作岗位的影响

E、大众传媒的影响

总之:

1,教育促进个体观念的社会化

2,教育促进个体智力与能力社会化 3,教育促进个体职业、身份的社会化

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

个性的含义:

就是在人的共同性的基础上,充分地把人的差别性显示出来,从而使每个人都有高度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 个性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1.社会性:含道德品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方法论等。

2.心里品质:含认知、情感、意志、情绪、动机、需要、能力、气质、性格等。 3.心理发育:含体质和体力。 教育在人的个性发展中的作用:

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 2,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 3,教育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 问:

教育如何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内化:道德内化、知识内化、智力内化。

1,具有较强的目的性 2,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3,具有较强的选择性 4,具有较强的专门性 5,具有较强的基础性

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四)个体的主体性在人的发展中的能 动作用

所谓个体的主体作用,一般是指作为 主体的人,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外部的影 响,而是能动地反映。

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理解:

1,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认识和改造环境和自 我的能力。

2, 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个体发展的动力,在人 的发展中表现为人可以有目的地、自觉地发展自

身。

3,人的主观能动性从何处来? 个体现有的发展水平

是指个体已经形成的比较稳定的知识、经 验、能力、习惯和个性品质等。人们往往就是 借助于这些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去认识周围的 客观事物并选择今后的发展方向。

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 小结:

1,遗传素质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 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

2,环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发展 起一定的制约作用;

3,教育虽然也是一种环境,但它有特别的意 义,教育对个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4,个体的主体性对个体发展起能动作用。

第二节 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所谓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指:

1,不同个体在身心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共同方面。 2,由人的机体的成熟规律和外部社会发展状态相互作用 所决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因此,教师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合理设计教育活 动,以获得最佳教学效果,就必须了解教育对象最基本的规 律,遵循并适应这些规律。 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情景:儿童在不同阶段的具体发展情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在这一阶段,儿童主要靠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世界,适应外部环境,形成了动作图式的认知结构。 (2)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不再依赖于动作,而是以符号为中介,凭借象征性图式在头脑中进行“表象性思维”。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掌握了群集运算、空间关系、分类与排序等逻辑运算能力。但这种运算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

(4)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这一阶段儿童不再依靠具体的事物来运算,而能对抽象的和表征性的材料进行逻辑运算,依靠假设进行逻辑推理。 (一)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人的身心发展是有阶段性 的,每一发展阶段经历着一定的 时间,在一段时间内发展主要表 现为数量上的变化,经过一段时 间发展就由量变到质变,从而使 发展推进到一个新阶段。这种阶

段以年龄为标定,就有不同年龄 阶段的年龄特征(在不同年龄阶 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 质的特征)。

根据以上特点,教育既要照顾到学生的 现有发展水平,又要向学生不断提出高于其 原有水平的要求,抓住“最近发展区”,促进 其发展。 最近发展区: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 为了使教学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 展,至少应该确定儿童的两种发 展水平:已经达到的水平和可能 完成的发展水平,介于这两种水 平之间的区域称为“最近发展 区。” 情景:

儿童的心理发展顺序是:先发展形象思维,后发展抽 象逻辑思维;先发展机械记忆,后发展意义记忆;先有高 兴、恐惧等一般情感,然后才会有理智感、道德感等。 思考:它符合那条规律?学校应怎样遵循这一规律以 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人的身心发展是按照某种固定的顺序开展的。 因为人的生理成熟程序由基因控制。生理影响心理。 新生婴儿的身体发展是按照“从头部向下肢”和 “从中心部位向全身的边缘方向”进行的。

学校教育必须注意按照 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进 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 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低 级到高级,逐步提高教育的 要求。

情景:鸡人苏吉特-库玛 9岁那年,斐济人苏吉特- 库玛被人发现时,他像鸡一 啄食,像鸡一样蹲着休息, 人说话时,发出“咯咯”的声 音。据报道,库玛可能是在6 岁到9岁间被关进鸡笼的,在 此期间,他几乎没有与人打

过交道。 库玛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是指:身心发展的速度的不均 衡。主要表现在:

1,身心某一方面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发展是不均 衡的。

2,身心不同方面的发展的不平衡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揭示了在个体身心发展 的过程中,某些方面的发展存在着“关键期”。 关键期

指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形成某方面的能力,达到某种 水平的可能性最大的时期。

教育应针对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把握发展的 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以便加快个 体身心发展的速度,早出人才,快出人才。 人生几个重要的关键期:

1,口语-----2-3岁 2,图像直觉-----4-5岁 3,手工操作------7-12岁 4,书面语言------7-12岁 5,自我意识------12-15岁 情景:

A.同一年龄阶段的儿童在相同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有 个别差异。比如:“早慧”、“晚成”等现象。

B.同一年龄阶段的个体在不同的方面存在着差异。比 如:兴趣、爱好、性格等

C.性别差异。一般来说,女性比男性成熟的起始年龄 要早2—3年,速率高,持续时间短。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上述现象说明,由于不同的遗传、环境和教育及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同而造成的每个个体的 心理发展速度或质量可能不同。从而表现出不同个 体的个别差异性特征。

教育如何适应这条规律: 应因材施教,长善救失 。 思考:学生具有哪些差异? 情景:

1964年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发表《人类特征的稳定性与变化》的研究报告,他认为“个人的智力成熟从出生到4岁发展到40%,4到8岁再发展30%,8岁以后发展剩下的30% ??如果儿童在这非常重要的早期岁月中得不到理智的刺激,他们的学习能量就受到严重的妨碍。”

(五)身心发展的稳定性

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青少年身心发展阶段的顺序、年龄特征和变化速度等大体上是相同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适应该规律要求:

教师要看到学生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它作为施教的出发点和依据 。 情景:

不同的家庭环境具有不同的营养结构,导致儿 童身心发展的差异,大量肥胖儿童的出现就是这 个原因;

另学业负担过重造成部分儿童身体发育的不合 乎常规。

(六)身心发展的可变性

可变性是指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只是相对的,但在不同的社会条件或教育条件下,同一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其身心发展的水平可能不一样。

(七)身心发展互补性 该规律反映个体身心发 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联 系。是指机体的某一方 面的机能缺失后,可能 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 展得到部分补偿。

盲人的嗅觉、触觉、听觉等很灵敏;聋哑 人的视觉比较发达。 该规律告诉我们:

生命与发展的可能永远存在,即使机体 的某一方面缺失,也没有什么可怕的,只要 我们树立信心,一切困难都是可以战胜的。 思考题:

1.什么是人的发展?

2.你认为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3.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

4.人的身心发展有哪些规律?学校教育应如何适应并遵循这些规律? 列昂节夫和艾里康宁对不同年龄阶段 儿童的主导活动的划分:

1,0—1岁:直接—情绪交往阶段; 2,1—3岁:对象—操作活动阶段; 3,3—7岁:为游戏活动阶段; 4,7—11岁:学习活动阶段;

5,11—15岁:社会公益活动阶段;

6,16—17岁:职业活动阶段 思考:

1,我是一个9岁孩子的家长。在孩子5岁时,我就开始带 孩子去各种特长班上课,以培养和开发孩子的智力。可 是,近一段时间,孩子拒绝去特长班上课,在学校也拒绝 学习任何新东西,而且性格变得孤僻。我想尽了各种办 法,他都不肯再学习。我真不知道怎么办,请帮助我。 这位家长望子成龙的努力为什么适得其反? 请从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关系进行分析。 2,人们常说:“时势造英雄”,“勤奋出天才”,“才需学也,非学无以广才”等。 据说,人脑有多达100亿—150亿个神经元,各种神经 元靠它的突起组织跟别的神经元形成无数个连接网络,进行 复杂的排列组合。所谓学习,就是凭借着这些神经系统中无 数的连接线路才成立的。初步证明,已利用起来的神经细 胞,还只有10%——20%。

请从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关系进行分析。

3.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以入者变,其色亦变。 ----墨子

请分析墨子话的含义。

????????王思明,男,48岁,陕西省延长县罗子山乡下西渠小学民办教师。这里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经济非常落后是“十里同村,隔山为邻”的局面。全村只有47尸村民,176口人,20个劳动力。

下西渠小学是个多级复式小学,学校七个年级只有王思明一个教师。每堂课45分钟,一个年级平均只能讲6分钟,加之这里的学龄儿童因缺乏良好的文化环境,近亲结婚,先天素质不好。27年来,他扎根山区,献身教育,艰苦创业,创造性地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改善办学条件,使下西渠小学由最初两孔破窑洞发展到一座两层12间,340平方米的现代“小洋楼”,而且从1970年起,就实现了免费教育,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合格率、按时毕业率均实现100%,比延安地区规划整整提前15年。

随着勤工俭学收入的增加,1989年,他买回一台风力发动机,使下西渠人终于见到了

人类文明的象征——电灯。后来又买回彩电,每当夜幕降临,村民们就争先恐后地聚集在学校看电视,以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幸福。

傅道春编著:??(中国杰出教师行为访谈录)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午版, 第四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学目标:

1,了解教育与经济、政治、文化以及人口之间的相互关系; 2,深刻理解并掌握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和教育具有影响社会发展的功能;

3,初步学习运用所学教育理论分析和论述教育在我国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1,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2,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第一节 教育与经济

一、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我们不能饿着肚子去‘正谊明道’,我们必须弄饭吃,我们必须注意经济工作。离开经济

工作而谈教育或学习,不过是多余的空话。” ——毛泽东 (一)经济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社会的物质生产给教育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条件)

美国人才结构的变化

从工业发展史来看,文盲可以从事手工劳动;利用蒸汽机进行生产的时代,要求工人要有初等教育的文化水平;现代利用核技术、电子技术等等进行自动化生产的时代,要求工人要具有高中和高等专科以上的文化水平。

(二)经济发展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教育结构:指教育的程度或级别结构、类别或专业结构。

在14世纪以前,学校教育中的自然科学的课程,一般只有算术、几何、天文等学科;到了14至16世纪,学校中增加了地理和力学;17世纪以后,又增加了代数、三角、物理、动物学、植物学等学科。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原子物理、电子计算机、遗传工程、激光、海底开发、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等新兴的科学技术,逐渐纳入了学校的教学内容。 (三)经济发展制约着课程设置及部分教育内容,促进教学方法、手段和教育组织形式的变革

二、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人(生物意义上的)+科学技术=劳动力

情景:

宁夏一家企业耗巨资从国外进口一套机器设备,本指望借此抓住发展机会,却不曾想工人技术达不到要求而导致设备闲,最终企业被拖跨。 情景

辽宁本溪重型汽车制造厂从美国引进一套计算机系统,美国专家预言中国人要操作这台设备需要学习两年。但是自学成才的该厂高级技师李连才经过几个月时间便迅速掌握了设备的操作技术,为企业赢得了时间,创造了效益。 情景:

澳大利亚一家体育用品公司在天津、深圳两地投资办厂。两年后天津的厂利税达到2000多万元,深圳的厂却连年亏损。调查发现,在其他条件均不相上下的情况下,前者拥有大批技术工人,后者却多是未经培训的民工。

(一)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和生产中必须的各种人员的“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劳动者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情景:

1979年—1982年,我国高校完成科技成果获国家发明奖的有116项;占发明总数的428项的27%;获国家自然科学奖的有57项,占总数的45.9%。1982年教育部直属高等院校上报科研成果570项,已推广运用的有49项,年经济效益达到5亿院以上,大大促进科技的进步和生产的发展。

(二)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能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 1,教育普及科学知识

2,高等教育可直接产生新的科学知识

国家对四年制初等义务教育十年的投资,在五年内就可以全部收回并有所节余,因为劳动力教育水平的提高使他们创造了更多的价值。因教育程度的提高所产生的价值占国民收入的比率为30%。

____斯特鲁米林《人民教育的经济意义》

传统经济学中的资本概念仅包含了生产资料和货币,而忽视了重要的生产要素-人的能力。资本应包括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他计算出,教育水平的提高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是33%。

____舒尔茨 《人力资本理论》

教育能使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科学技术再生产和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是段。

(三)教育在现代具有了经济效益,现代教育能促进经济发展的全球化。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主席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指出“多少世纪以来,特别是在发动产业革命的欧洲国家,教育的发展一般是在经济增长之后发生的,现在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先于经济的发展,这在人类历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 “教育先行”现象 教育先行的涵义:

1,教育投资置于优先地位

在不影响人民温饱的前提下,教育经费的增长速度超过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速度。 2,根据未来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培养人。 原因分析

1,教育对经济的发展的巨大作用 2,教育周期较长

教育经费:是指中央和地方财政部门的财政预算中实际用于教育的费用。包括教育事业费和教育基本建投资等。

1,教育先行和教育要受到生产力水平的制约是否矛盾? 2,教育“产业化”是否可行?请分析原因。 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发展水平。教育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案例分析:

有人认为教育就是生产力,请结合以下案例,用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进行分析。

香港一位企业家对新疆企业进行了一番考察深有感触:新疆许多企业的设备都是一流的,但是生产出的产品却是二流的、甚至三流的。这是为什么?他认为,关键是“人”,应该关注人的素质。缺少人才,劳动力整体素质低,阻碍了经济发展,是新疆人多年来不敢面对的现实。前几年曾因将“乌鲁木齐”错印成“鸟鲁木齐”,多了一点丢了一百多万。 第二节 教育与政治 1,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政治的动物。”

2,蔡元培在1922年发表《教育独立议》中提出“教育独立”思想。 3,陈独秀在1923年发表文章《教育界能不问政治吗?》一文中指出:“教员学生除了读书以外,还主张教育独立,主张司法独立等也属于干预政治,因此说不问政治是虚伪的,是亡国的哀音,是中国人安心不做人的表示!” 一、政治对教育的作用

(一)决定教育的性质、教育的领导权与受教育权 (二)制约教育的目的

(三)决定教育的管理体制和部分教育内容

政治控制教育的方式: 1、通过一定的组织手段。

对教育机构从组织上进行直接领导, 培养和委任教育者。 2、通过政府、政党制定一系列的方针、政策。 3、通过立法。

4、直接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思想教育。

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必须先教他们识字,不识字就不能有政治,不识字只能有流言蜚语、偏见传闻,而没有政治。

——列宁

人才为政事之本,而学校尤为人才之本也。 ——颜元 二、教育对政治的作用 (一)宣传思想,形成舆论

(二)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 (三)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 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一)政治与教育的关系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二)政治对教育的作用具有双重性; (三)政治对教育的作用是有限度的。 思考:

1,教育与政治关系的性质 2,理解政治民主与教育平等

3,请分析“教育独立说 、教育神圣说、 教育万能论、教育救国论、先教育后革命论” 是否可行?

第三节 教育与文化 一、文化对教育的作用

1,社会文化的发展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需 求,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 2,文化制约教育内容

A、文化的发展使课程不断丰富和更新 B、影响课程的结构

C、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 3,文化影响教育传统

一定社会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以及教学方法、思维方式等是一定文化影响的产物,即一定的文化传统总是通过教育的具体制度及其产品的特点表现出来的。

“辜鸿铭先生认为西洋人入学读书所学的一则曰知识,再则曰知识,三则曰知识;中国人入学读书所学是君子之道。这句话说得很有趣。并且多少有些对处??”,“大约可以说中国人的教育偏重情意的一边,例如孝悌??之教;西洋人的教育偏重知的一边,例如诸自然科学??之教;这种教育上的不同,盖由于两方文化的路径根本异趣;”。 _____《东西人教育之不同》 梁漱溟 二、 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1,教育是文化延续和更新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2,教育是普及文化的手段。

3,教育具有交流、整合不同类型文化的作用。 四、教育与文化关系 1,联系:

相互作用,互为包含并互为目的与手段的交融关系。 从社会总系统的结构看,两者处于同一层次上。

2,区别(彼此相对独立):

内容上存在范围与形式上的区别。 活动上存在活动对象与功能的区别。 思考:

教育与国家文化安全

第四节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一、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应该涵盖两个层面: 一是相对性,二是独立性。

所谓相对性是指教育依靠一定的条件而存在,并随着一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所谓独立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领域,教育具有自己的问题领域与观念系统及由此而衍生的一系列特有的运行机制、运行规律,使其带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 二、教育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1,教育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 2,教育具有继承性

3,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三、认识教育相对独立性的意义

全面、深刻地把握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必须为社会发展服务,但服务的方式不是将自己等同于服务对象,而是坚持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 (一)教育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作用

1,教育的社会功能: (1)教育的政治功能 (2)教育的经济功能 (3)教育的文化功能

2,教育可以全面地促进我国的社会发展。 (二) 教育作用的发挥

1, 社会应为教育功能的实现提供条件 2,把对教育的重视落在实处

3,提供相应的物质基础(教育投入) 4,尊重教育的主体性和发展规律 1,教育与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 2,比较教育与社会各因素关系的性质。 3,教育具有哪些社会功能?

4,何谓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有何表现?

5,试用本章的理论,谈谈你对教育在我国当前的重要性的认识。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bw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