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中的愁

更新时间:2024-03-16 11:35: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声声慢 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残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忺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 相见欢 南唐·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黄鹤楼 崔颢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竹枝词 刘禹锡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天飞絮,梅子黄时雨。——贺铸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

试谈古诗词中写愁艺术

中国古典诗歌有“以悲为美”、“以愁为工”的悠久传统。家国的不幸、民族的灾难、个人的遭遇是诗人笔下永恒的主题,“愁”也就成为诗人笔下恒定的感情浪潮。可是,抽象模糊的“愁”如何才能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呢?在这方面,我国古代大诗人们开创了许多独有的艺术天地,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艺术借鉴。

一、把“愁”写得有长度

“愁”本来是没有长度的,可是诗人们为了表达自己心中的无限悲苦,常常赋予“愁”以长度。在这方面,典型的代表人物是李白。他在《秋浦歌》中写道:“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白发三千丈”,初看确实让人难以理解,白发缘何会有三千丈呢?读到下一句“缘愁似个长”,便豁然开朗,原来“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那么反过来说,“愁”有多大?“愁”又有多深?看“三千丈的白发”即可知矣。作者故意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内心愁绪的深重,显得真实可感,可谓前无古人。后来李白在《金陵酒肆留别》中写道:“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又把“愁”比成绵绵不尽的东流之水,放眼望去,满江愁绪,无尽离情,使“愁”跳出白

发的纤细,走向了长江的壮阔,把“愁”的长度写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以致后世甚至再也没有哪位诗人敢用长度来写无尽的“愁绪”了。

二、把“愁”写得有重量

李清照在《武陵春》中写道:“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词人处于国破家亡、流落他乡的境地,孤苦伶仃,无依无靠,内心的愁苦、满腔的愁绪不能排解。虽然“也拟泛青舟”,但“双溪的蚱蜢舟”却难以承载得动她的“许多愁”。李清照把“愁”放到了船上,董解元在《西厢记诸宫调》中却把“愁”从船上移到了马背上:“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驮不动。”而王实甫在《西厢记》则又把有重量的愁移到了车上:“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在词人笔下,“愁”像一块有重量的巨石从水上转移到了陆地,从马上转移到车上,船载不动,马驮不动,车载不起。

三、把“愁”写得有形态 唐代李商隐在《代赠二首》(其一)中从形态上对“愁”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这里的“芭蕉”是蕉心未展的蕉叶,这里的“丁香”是成结不开的花蕾。它们共同对着黄昏时和煦的春风,哀

愁无限。作者以“芭蕉”比情人,以“丁香”喻自己,通过比兴手法展现了二人不能与对方相会的愁苦。此处的“愁”具有了芭蕉之形,丁香之态,可谓含蓄跌宕,真实感人。和此诗用和煦的春风反衬丁香之“愁”不同的是,南唐中主李璟在《摊破浣溪沙》中则用迷濛的细雨正衬丁香之“愁”:“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描写方法不同,却都形态具体可感,愁绪动人。

如果说李商隐和李璟还有心情用“丁香”之花来喻愁的话,那么南唐李后主则使“愁”的形态表现得更为直观:“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相间欢》)。千缕万绪的愁思像一团乱麻,盘绕纠缠,使人望而生愁。到了宋代,秦观在《浣溪纱》中写道:“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诗人一反常人习惯,将细微的景物与幽渺的愁情极为巧妙地结合起来,写得新颖别致,被梁启超称为“奇语”(梁令娴《艺蘅馆词选》)。奇就奇在,它不写愁如雨丝,却说丝雨如愁,如雨丝般的闲愁,让人有一种梦幻般的愁境之感。

四、把“愁”写得有数量

南唐后主李煜在《虞美人》中写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里以“一江水”喻“愁”,又在“东流水”的基础上衬以“春”字,写出了愁丝如水般汪

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江水般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同是以水喻愁,宋代词人秦观则更进一步,直接以“东流之水”的归宿“海”来喻“愁”:“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千秋岁》)词人由季节的更替想到自己的遭际,仿佛无边的残花败柳皆成了愁,眼前的愁犹如浩瀚的大海,无边无际,比李煜的以“春水喻愁”更胜一筹。 而当一种无边的“闲愁”涌上北宋贺铸的心头,产生一种难以形容的失落感时,“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青玉案》),便把那种“闲愁”的数量借助“一川”“满城”和“梅子黄时雨”巧妙地表现出来,仿佛使人看到在梅子成熟季节,烟雨迷濛,原野上野草无边,满城飞絮飘洒,同样具有感人的艺术力量。

五、把“愁”写得富有人性

秦观在《满庭芳》中写道:“谩道愁须滞酒,酒未醒,愁已先回。”词人本想借酒浇愁,可谁知酒还未醒,“愁”早已经回到词人身边,把“愁”写得活灵活现、人性十足。张先在《天仙子》中写道:“《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这种说法似乎和秦观的词对立,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赋予“愁”以人性,像人一样具有感情。

只是张词是写“酒醒”之后的发愁,而秦词在酒还“未醒”时就有了愁,更何况“酒醒”之后呢?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bj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