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要点(13版)

更新时间:2023-06-11 23:18: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的产量与质量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粮食供应,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耕地的急剧减少、环境的日益恶化以及病虫害的泛滥,使我国水稻的生产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推广水稻高产技术对提高粮食产量、稳定食品安全形势具有重要意义,下面结合生产实践,根据水稻生产的不同时期浅谈一下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一、育苗阶段

1、选择优良品种。选择高产、优质、抗逆力强、能在当地安全成熟、通过鉴定符合国家优质稻谷标准及市场需求的品种。

2、种子处理。选种前晒种两天,提高酶的活性,坚持盐水选种法,100斤水加25斤氯化钠,配成比重为1.13水溶液,选后用清水洗2遍,控水,用护苗种衣剂进行包衣,每2公斤护苗种衣剂包100公斤种子,成膜固化2-3天后浸种,不搅拌,浸种需积温80—100℃,水温保持11—12℃,大约7—9天。浸好的种子应用芽种生产线破胸、催芽、晾芽待播种。

3、适期播种。水稻播种期根据以下三点确定:一是气候条件,二是品种特性,三是前后茬的关系。播种过早,达不到水稻发芽、生长的条件,容易出现烂种、死苗。播种过迟,水稻不能躲避后期不利天气影响。

4、秧田管理。(1)温度管理:出苗前如果30℃以上的高温要开口通风,齐苗及时撤地膜,齐苗至1.1叶期温度控制22—25℃,最高温度不超28℃,1.1—2.1叶期温度控制在20—22℃,最高温度不超25℃,3叶至移栽前温度控制在20℃左右,并逐渐过度到外界温度。(2)水分管理:播种到出苗浇水坚持少吃多餐原则。齐苗到1叶期控制水分,按“三看”即一看床土是否发白;二看早晚心叶是否吐水视水珠大小补水;三看午间心叶是否卷曲;缺水补水。2—3叶期防立枯病,按“三看”进行浇水。

二、耕作整地技术

1、加强老稻田改造,实现旱能灌涝能排。实现条田建设标准化,加速老稻田的改造,实现格田平整规范的高标准条田,单池控制面积5—10亩。

2、建立轮耕制度。以翻为主,深18-20cm,翻旋结合,创造良好的耕作体系。稻草还田,通过翻地,三年还田一次。示范推广水田打浆灭茬机、水稻高留茬还田整地机。

3、稻田整地在旱整平的基础上,进行水整地。水整地结搅浆平地机作业要要达到泥浆细软,寸水不露泥,灌水棵棵到,排水处处干,沉降时间要在15天以上,并且在最后一次水耙地前施入基肥(基肥:氮肥占生育期总氮肥量的30%,磷肥100%施用,钾肥占生育期总钾肥量的50—60%)。

三、大田栽培

1、适时早栽。抛栽叶龄指标是秧苗平均达到4-5.5叶。强化栽培移栽叶龄2-3叶;沿江河谷及西部平坝地区一般在4月上、中旬开始抛栽;渝东南区、山区一般在4月下旬-5月上旬开始栽秧。

2、合理密植。根据品种类型、地理条件、土壤肥力和种植形式等综合考虑确定水稻的适宜栽插密度。一般杂交稻每亩栽1.2-1.5万窝,每窝插2粒谷秧苗,基本苗达到2-3万/亩;常规稻每亩栽1.8-2.0万窝,每窝插4-5粒谷秧苗,基本苗4-5万/亩。机插(含测深施肥)9×3寸,每穴以4—5苗为宜。推广应用8行插秧机机插7×3密度,每穴以3—4苗提高平方米穴数,确保每平方米穴数在28-30穴,降低每穴株数,提高匀度,秋收实行分段收获的地块要采取横向插秧,以便竖向割晒。行直、株行距均匀一致,插到边到角、插满插严,机插每条池埂边人工补一行,插秧深度1.5—2厘米。

3、合理施肥。(1)平衡配方施肥。有机肥、无机肥配合施用—有机肥(饼肥、绿肥、农家肥或堆肥)应占20%-30%,做基肥施用。N、P、K配方施用—根据产量指标和土壤肥力水平,亩施N10-15kg,N、P、K配比1:0.5:0.8-1,控N增K,缺锌田亩施硫酸锌1-2kg作基肥,推广使用水稻专用复混肥。酸性稻田、低山冷浸田和稻瘟病常发田亩增施硅磷肥50~100公斤作底肥。 (2)根据水稻生长期施肥。一是施好分蘖肥:返青后4叶期施用,肥效反应在盛蘖叶位(6叶,12叶品种),最后一次蘖肥最晚在6叶期(12叶品种,一般在6月10—15日),分蘖肥追施尿素量为全生育期尿素总量的30%。二是施好接力肥(调节肥):在倒4叶龄期前后,即抽穗前30天左右,功能叶色褪淡至叶片三分之二处时,施尿素总量的10%,不褪淡不施。三是好穗肥:抽穗前18—20天,即倒2叶露尖

至长出一半时追肥。追施尿素总量的20%,钾肥总量的40—50%。四是施好粒肥:每公顷用尿素6公斤+磷酸二氢钾3公斤+御绿叶面肥1500毫升。水稻长势过旺,稻瘟病发生重年份,不用尿素。

4、综合防治病虫草害。重点是秧田期稻蓟马,大田期螟虫、纵卷叶螟、纹枯病、稻瘟病等。合理播种期,避开一些病、虫的侵害;合理栽植和晒田,改善田间通透条件;合理轮作,减轻病、虫危害;认真搞好田间病、虫测报,根据病、虫发生情况,严格掌握防治指标,确定防治田块和防治适期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aw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