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谈美丑转换

更新时间:2023-04-07 14:0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谈美丑转换日子总是很忙,焦头烂额的。偶有空闲的晚上便变得懒懒散散,仿佛要为前面的忙碌作一点补偿,于是休息。但一旦真正的休息却又毫不习惯,懒得骨头都变得松散无力,即使只是那么一个不用备课,不用学习的晚上,人就觉得虚度了光阴。因为事实上,应该做的事还很多,没完没了的,周而复始。于是开始强迫自己学习,学习,再学习。

翻开一本书,名字是《身边的美学》。是去年在广州购书中心买的。一看名字就喜欢,因为我喜欢一切美的东西,但我觉得自己没有什么鉴赏力,或者说我觉得美的,别人总不以为然。我觉得不美的,别人却大加称赞。我怀疑,是不是我对美的感受力比较差?何为美?我真想知道。于是我买了下来,决定好好学习。在断断续的续的学习中,好象并没有多大的收获。倒是今天看了一篇题为《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谈美丑转换》的内容有所悟,但却与美无关,是关于写作的。

这一篇文章出现了十多位名人。

文章的引入是从贾平凹开始的,他有一篇散文名为《丑石》,入选到语文教材了,其中有一句经典之句,是借文中的天文学家口中说出的,他说“它是以丑为美。是的,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文章继续深化,提出其实这富于哲理的话是出自清代文艺批评家刘熙载的《艺概》一书中。继续作者设疑,这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读者的注意力就被其吸引过去了。

作者开始推出他的理论,他认为审美过程带着浓厚的主观色彩,从新对美和丑下定义。以中国传统戏曲为例,得出结论丑角不丑。并列举了《七品芝麻官》中的唐知县,《徐九经升官记》中的徐九经。其中剧作家以唐知县的口,说出了“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如此这般掷定有声的传世名言!作者为了进一论证丑角不丑这一说法,把西方的著名丑角卓别林也搬将出来,并把美学家王朝闻的说话作为论据,他说,他是“丑中见美”美学原则的最佳体现。国内也有名丑被赠予“丑得美”三个字,他就是京剧名丑艾世菊!赠送人就是书法家田原(书)。

除了戏曲中的表现外,作者还列举了绘画、雕塑中对“丑”的表现。如郑板桥爱画丑石,法国雕刻家罗丹的人物雕刻也不怕露出人物的丑陋之处,例子如《巴尔扎克》的衣冠不整以及《老娼妇》的干瘪丑陋,丑陋却未让人心生厌恶,反而是引起同情并激起人们对社会丑恶现象的痛击,并获得强烈的艺术震撼!

最后,作者把“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话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去思考,得到一个这样的结论,丑与美实际是一个对立的统一体。作者列举了左拉的小说《陪衬人》为例,贵妇人与丑女就是对立的统一体,互为衬托着,没有了丑,也就没有了所谓的美了。

看罢全文,感受比较深的是,文章原来是应该这样写的,有理有据,理可以不是常理,但据却是句句事实,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随着作者的论述进行深入思考,并在思考中接受非常理,转变观念,最后与作者达成共识。此外,文章要有深度必须搜集大量相关信息,并选取切题有代表性容易令人信服的例子。

回想自己写作,总是显得苍白无力,估计问题的症结就在这里了。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丑得如此精美

罗丹曾创造著名雕塑《老妓》,是被称为“丑得如此精美”的艺术典型。这是罗丹根据法国

诗人维龙写的一首诗《美丽的欧米哀尔》而塑成的。

结合具体实例谈“丑得如此精美”的原因。(谈丑的美学意义和审美价值。)

丑得如此精美”是法国著名雕像家罗丹的助手葛赛尔说得,他欣赏了罗丹的雕像作品《老妓》(欧米哀尔)后发出了如此的赞叹。欧米哀尔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妓女,以至于诗人维龙歌颂她,称之为‘美丽的欧米哀尔’,但罗丹却将之雕刻成一个年老色衰,干瘪丑陋的‘老妓’。生活中的美,在罗丹的手中却又“丑的如此精美”,变成了艺术中的美,几个转折,说明生活丑与艺术美之间的曲折的关系。(1)丑是一种否定性价值,其外在组合形式凌乱,违背自身发展规律,使人产生厌恶或反感心理。

(2)丑作为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其美学意义是多方面的。首先,可以以丑衬美。这属于映衬中的反衬,目的在于突出美。其次,世界的发展依赖于丑的刺激。恶和丑是刺激人们前进的一种重要动力。再次,审丑历来都是人们审美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最后,艺术家的灵心点化,可以“化丑为美”。

(3)罗丹的著名雕塑《老妓》被评价为“丑得如此精美”,有力地论述了上述观点,它是处于如下理由,A.艺术的美与不美,不在于生活是丑是美,而于艺术的独特的审美创造。B.罗丹把生活丑发行成艺术美不是直接地把丑妇变成了美妇,而是把丑妇变得更典型了。C.罗丹用艺术手段去表现丑,有助于欣赏者明辨美丑,从而反过来产生美的感染力。

(4)这表明生活丑与艺术美形成辩证的关系,一方面两者在本质上不同,另一方面又互有联系,要求艺术家具有三方面的能力,富于独特的创造性,揭示丑的本质,产生美的感染力。

倒是今天看了一篇题为《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谈美丑转换》的内容有所悟,但却与美无关,是关于写作的。

这一篇文章出现了十多位名人。

文章的引入是从贾平凹开始的,他有一篇散文名为《丑石》,入选到语文教材了,其中有一句经典之句,是借文中的天文学家口中说出的,他说“它是以丑为美。是的,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文章继续深化,提出其实这富于哲理的话是出自清代文艺批评家刘熙载的《艺概》一书中。继续作者设疑,这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读者的注意力就被其吸引过去了。

作者开始推出他的理论,他认为审美过程带着浓厚的主观色彩,从新对美和丑下定义。以中国传统戏曲为例,得出结论丑角不丑。并列举了《七品芝麻官》中的唐知县,《徐九经升官记》中的徐九经。其中剧作家以唐知县的口,说出了“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如此这般掷定有声的传世名言!作者为了进一论证丑角不丑这一说法,把西方的著名丑角卓别林也搬将出来,并把美学家王朝闻的说话作为论据,他说,他是“丑中见美”美学原则的最佳体现。国内也有名丑被赠予“丑得美”三个字,他就是京剧名丑艾世菊!赠送人就是书法家田原(书)。

除了戏曲中的表现外,作者还列举了绘画、雕塑中对“丑”的表现。如郑板桥爱画丑石,法国雕刻家罗丹的人物雕刻也不怕露出人物的丑陋之处,例子如《巴尔扎克》的衣冠不整以及《老娼妇》的干瘪丑陋,丑陋却未让人心生厌恶,反而是引起同情并激起人们对社会丑恶现象的痛击,并获得强烈的艺术震撼!

最后,作者把“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话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去思考,得到一个这样的结论,丑与美实际是一个对立的统一体。作者列举了左拉的小说《陪衬人》为例,贵妇人与丑女就是对立的统一体,互为衬托着,没有了丑,也就没有了所谓的美了。

“艺术丑”是和“现实丑”相对应的概念,作为艺术的丑,是艺术美的一种特殊形态,比如

罗丹的《老妓》。

“长相丑”是指人长得难看,与美学和艺术无直接关系。

“艺术中丑的对象”不是一个严格的美学概念,艺术可以表现美,也可以表现丑。

“艺术中的丑角”是指一种人物角色而言。

“美学中的丑”,是与“美”相对应的美概念,传统的“美”的形态主要有四种:优美、崇高、悲剧、喜剧;现代美学中,“怪诞”和“丑”也成为“美”的特殊形态。

艺术不谈美丑

漂亮是美吗?漂亮不等于美,漂亮是美的通俗形态,或称低级形态,或称俗。

美是艺术吗?美不等于艺术,美只是艺术进入大众眼里的哪个方面,孤独的美是单薄的,称不上艺术,单薄的美即俗。

美与丑是抱在一起的,你必须学会看到美与丑的拥抱,如果你是真正的艺术家,你就是敢于描写这种拥抱着的真实。艺术就是揭示和赞美这种真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是一种风险,搞艺术必须是那些具有把美与丑的拥抱揭示给世俗的有勇气的人。

搞艺术第一要领是别忘了丑,第二是别靠近美术这个概念!

议"美丑是情感的对象化"

时下,有一种美学观点较为流行,即认为美是愉快情感的对象化,丑是不快情感的对象化.说穿了,就是主体的愉快情感对象到某一客观对象后,这个客观对象就是美的.丑亦如此,即由主观的快与不快情感决定客观的美与丑,不难看出,这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我个人以为,任何一个美学研究者,永远不能忘记这一准则:就是先有美或丑的对象,然后有快与不快的情感,这不仅是唯物主义对这门学科的必然要求,更是审美实践的基本规律.

诚然,愉快的情感可以使我们以宽容的态度审视客观对象,不快的情感可以使我们以挑剔的目光看待客观对象,但它们只是对审美活动提供了一个不同的心理环境,在审美活动中起到一个强化或淡化的作用,决不能把它作为决定美丑的唯一条件.

我的博客地址140e5845b307e87101f69635/jtj6304或用“美学第五派的博客”搜索

美丑辩正论

【摘要】:美和丑是美学审美中的一个范畴,也是众多学者竞相研究的一个论题,它的光芒在学者们的思想中放飞,同时美和丑也因此成了艺术家画下的灵魂文学家笔下的精灵,它们或是互相映衬或是互相独立,并体现着艺术家思想的光辉文学家们的精神.我们都知道,自然界上万事万物的存在自有它存在的道理,它可以是美的当然也可是丑的,关键的是人们以何种世界观辩证的去分析并理解它,然后使美或丑得到了合乎逻辑的辩证。美和丑相互交融可以变成另一种美,它可以用来表现自然的美,也可以用来表现一些超现实的美;可以表现人格的美,也可以表现物体体态的美.在这里,丑成了美的一个条件,美丑互相衬托,形成另一种近似超乎完美的美.

【关键词】:意识形态审美观念美丑对立美丑并存

一?丑的起源和意识的觉醒

自然界可以因你因他而存在,同样的,自然界也可因美因丑而存在.美或丑无仅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找到它的身影,在艺术作品中或文学作品中我们也都可以找到它们存在的空间。对于美和丑,人们对它们的最初认识主要还是来源于自然界,因为在原始社会,人们的意识形态还处在比较低下的情况,也许因为如此,人们最先认识到的也只有“丑”,可这个丑我们不能以现在的理解去对它进行理解,原因很简单,在那样的生活情况下,人们最先关心的是个人的温饱问题然后才是其它会产生甚至会威胁到他们生活的来自自然界里发生的各类事情。我们都知道,在原始社会,丑主要来源于人类对自然界中所发生的令他们觉得比较恐怖的自然现象如:打雷、刮风或闪电等,他们认为这是自然界对他们的惩罚或是上天在作怪,为了消除或者为了使内心塌实或安稳一点,于是他们会举行一种仪式来作为是对上天的崇拜。在举行这种仪式时他们会根据自己对这些自然现象的理解然后通过装束表现出自己对崇拜对象的模仿,借此来体现自己尊重上帝或表现自己的忏悔之意。德国的思想家阿多诺也认为:“丑是人对原始崇拜对象的面具与画脸所体现出来的,是对恐怖实体性模仿,一般散布在忏悔的形式之中。”⑴可见,人类一开始并没有美和丑的区分,但随着社会的进步意识的逐渐觉醒,人们对大自然的崇拜的理由有了新的变化,此变化主要体现在对上天朝拜的心理发生了变化,这时,他们不再带着恐惧的心理进行膜拜而是把此当做一种狂欢的节日或风俗习惯,在举行这种节日时,他们会对自己进行一番精心的装扮,而在这个节日中所戴的面具或涂在脸上七彩的颜色成了他们一种美的象征,一种他们引以为豪的美,如土著人的装束,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甚至很古怪,但他们却以这种奇异的装束为美。从中我们可以知道,思想的进步是促进美形成美的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原因,美不会因为国界的不同而受其影响,在这里,美是一种特色一种发现同时也是一种生活乐趣

二?美的论断

黑格尔在谈论什么是美时,他就认为:“凡能震撼人心灵的即是美。”美能产生这样效果,丑会不会也能有此效果,也能令人的心灵产生震撼呢?美和丑自近代以来就成了学者们竟相研究的一个论题,其结果自然也是“美不胜收”。因为每个学者对此的研究每个人都有着个人的见解,而每个人也把自己研究出来的结果视为真理,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个多么有研究价值的一个论题。只要我们翻开陈望衡著的《70世纪中国美学本体论问题》就可以知道,仅仅一个中国,它就有如此多彩的美论。可见,美学包含的内容何其广泛。除去中国,这个论题也是众多学者和艺术家们的研究对象。在早期的古希腊,人们就有了对美的了解,他们认为:“一切令人愉悦,引起悦慕或吸引眼神的人或事物,皆谓之为美。”提奥格尼斯在《挽歌》中就有“美丽的事物为人所爱,不美的事物无人爱。”欧里庇的斯在《巴客哀》中也有说明:“美丽的事物永远可亲。”⑵他们这些观点主要都是美给人的心情来理解,这种观点对某些方面来说也许还不够完美,但它却是一个大众观点,即使是在现代,这个观点也为大众所肯定。对于美的理解,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虽然不够客观科学,但这确是我们内心最真实的感受。我个人认为:美应该是一种思想,应该在主观的前提下去做客观的理解,这样更容易让人接受。但是当真正在表现对某一物体的美的时候,不能只靠视觉或听觉的表面而做出的判断,这种感觉只停留在感官的层面上而不是客观的科学的。

对于美,每个人都有个人的论断,有人认为:一个物体所表现出来的平衡与沉静就是一种美,他们把这种美称之为形体美。周米隆的雕刻作品《掷铁饼者》所表现出来的就是肉体和灵魂的圆谐的美。有时,一种美论也常常会被其他学者重新研究,显然,其结果就是:

新的理论出世。如:康德认为:“美不包含功利性。”黑格尔认为:“美就是理念的感性呈现。”这种看似近乎完美的理论却还是被其他研究者找出不足之处,这个不足之处有时可能是这个理论的致命点。这个致命点就是:“这是因为他们都以为审美形态对于主体心灵或意志有依赖性。”⑶

三?美丑存在的条件

有时同样的一样东西,它可能是美的也是丑的,在这里,能区分美或丑的第一条件是看这件东西是被放在何种用途上。在《回忆苏格拉底》中就有一段精彩的对话,我们可以从中找到对它论证:

“当然,一张金质可能是丑的,如果篮子适合而金质不适合它各自的目的。”

“你是说,同样的事情可能既美又是丑?”

“这当然是我的意思’”苏格拉底答道,“而且可能既好又不好:例如,对饥饿者好的东西,对发烧者可能不好,对发烧的人可能不好,对摔交选手好的东西,对赛跑者往往不好。所以,一件东西合适其目的,就此而言,它就是既美既善,反之,它就既坏既丑。”⑷这是在《回忆苏格拉底》中阿里斯提伯斯和苏格拉底的一个对话,此对话道出了美和丑的存在条件,同时也说明了美和丑存在是有条件的.由此可见,同一样东西存在的条件不同,其产生的效果也是不同的。我们说美的存在少不了丑的存在,因为丑可以说是美的另一面镜子,并且美和丑都同属于审美的范畴。在生活中,美和丑也常常在我们身边出现,当出现在我们身边某一人某一物能激起个人兴趣时,我们会对此

作出评价,评价他是美是丑,这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于某一物或某一人的评价,很多人会先从个人的兴趣爱好出发,这种评价成了一个人一种不可或缺的本能,易中天说得好:“世界上有美丑的原因是因为有了人,美丑是人对事物的评价,是人的价值判断。”

⑸在这里,美和丑是以人来建立标准的。而对于人来说,一个人的美或不美,我们首先会从一个人的身体之美开始做出判断,但是现在,身体的美不再是作为评价一个人真正的美的原因,它只是其中的某一要素.如现在一些选美比赛,如:世界小姐比赛或世界旅游小姐比赛等等,评委都会有一套既定的评判标准,他们评论一个人美或不美,关键是把一个人的外在美和内在美结合起来,这个内在美主要是看这位小姐是否有一颗善良的心是否有一定的知识等等,如果单单只有所谓的身体之美而没有后者所说的内在美,就会像德谟克利特说的:“身体的美若不与聪明才智相结合,是某种物性的东西。”⑹这句话很尖锐,直接的道出了一个人真正美的存在条件,这让人警醒让人顿悟…

四?以“丑”为美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对美和丑的探究也越来越多元化,关于美丑辩证论,可以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去理解,它既可以是既定的也可以是似是而非的。先从自然界的角度来看,任一树木,或某一怪石乍一看它们之间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从美学的角度来说它却有着本质的区别.比如说,树木和人相比,它就是低等生物,因为人已把自己定为高等动物,这是一切除人以外其它生物或动物无法比拟的,这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产生的一般规律。同一植物,它们有其本身的对称与比例原则,但不同的生长环境,它们生长的态势就不尽相同。人们很难判断它所存在的价值,因为它没有严格的标准来说明。有一些植物顺应自然成长可能会笔直的成长,有时体态也会发生变化形成畸形,但植物的畸形怪状更多时候会被视此为一种奇特的美。同理,奇形怪状的石头或长像奇特的树木也是在大自然这个艺术家的手中形成了一道不可或缺的美景。也许它们长得不合常规,但人们却并不认为这是丑的,反而说它是美的。清代刘熙载就曾有过这样的美论:“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致。”同理,怪树怪到极处也便是美到极处.这也就是通常说的丑到极致便是美吧。因此说,怪石的丑同时也是它的美之处,美就美在其形怪诞而富有变化。

从历史的角度及审美背景来看,历史的时期的不同,美或丑的审美背景及人们的审美观念也会发生变化。如在我国唐代,人们以女子的丰腴为美,而在汉代,则以瘦为美。唐有扬玉环汉有赵飞燕,这是历史的见证。美或丑作为一种形态,有时人们并不能区分得如此明确,如曹雪芹《红楼梦》中的主人公林黛玉,她就是一名常年带病的女子,按常理说,一般常年带病而且多愁善感的性格的人,给人感觉是:美,从何而来?但在林黛玉身的上就是有如此大的魅力,让人不得不惊叹,不得不为它的美大加赞赏。有文为证:“病如西子胜三分。”此外,龚自珍也有论说证明这种例外的美,他的《病梅馆记》就有文为证:“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⑺这如人们常说的“病态之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两种比喻从性质上看也许有些不同,但我们至少可以从这里看出,美和丑在相互映衬下所引起的效果,将是一种令人赞叹的美!

五?反面形象-美丑统一

通常情况下,人们在看到某一样东西而且能激起自己审美兴趣时,一般人都会根据个人的第一感觉来对此做出判断,这在前面有谈过,但有时,这种感觉会产生偏差,原因是在对某一东西或物体做判断时的角度不对,如果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比如说从美学方面或从辨证的观点出发来分析时,可能会有不同的发现.比如个人的艺术修养、文学底蕴或审美背景的不同,他们的审美观念也可能不同。好比一件艺术作品或者一尊雕刻作品,假如这些艺术作品同样都是以女性为形象,有一些艺术家在创造时,他会根据个人的审美观念来塑造他想要达到他认为美的方向来去塑造形象,有一些艺术家会以塑造女性的丰腴或柔美为美,如:古西腊作品《米洛斯的阿芙洛狄特》或作品《梳妆的女子》就是以这种形象为美,这种形象看起来常显得尊贵和神圣,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审美享受。而罗丹的《老娼妇》却以一种反面的方式创造了令人大跌眼镜的独特美。它是一尊青铜雕塑,从雕塑上看,顿时显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位年衰已过青春的苍老的全身布满皱纹及松弛双乳的妇人形象,对与这样一个形象,在欣赏这件艺术作品时,也许有人并不觉得此形象美在何处,但是在艺术这个兼容万象的世界里,丑则是在美这个范畴里一个不可或缺的一种审美形式。我想,艺术之所以能产生如此大的感染力,少不了一个原因,那就是将丑视为是美的一个条件.一般来说,皱纹是一种被视为年龄衰老的象征,这对人们可以说是一种绝对会被视为是丑的一个标志,但这在艺术家的手下,丑往往显出的却是艺术之美,而且还是一种很耐人寻味的一种美。这里的丑是这个形象人生经历的见证,是它诠释了这个形象曾经走过的人生,在这里,丑是对美的呈现。罗丹的雕塑作品《老娼妇》就是一个不可辩驳的证明。罗丹就认为:“自然中认为丑的,往往要比那认为美的更露出它的性格.”因为内在的真实在愁苦的病态上,在皱蹙秽恶的瘦脸上,在各种畸形与残缺上,比在各种正常健美的相貌上更加明显地呈现出来。既然只有性格的力量才能创造出艺术的美,所以常有这样的事,在自然中越是丑的,在艺术中越美。在艺术中,只有那些没有性格的就是毫不显示外部的和内在真实的作品,才是丑的。⑻美和丑除了能在艺术作品中表现出来,我们也可以从文学作品中的某一人物的身上体现出来,而此通常是从一个人身上产生出的人格而论的。从雨果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中说的我们可以知道,圣母院中有一个叫加西莫多的人,他是一个相貌奇丑的敲钟人,可是当他在圣母院楼顶义无返顾救出爱斯梅拉答时所表现出的英勇,就在这一刻,他身上就体现出了一种崇高的人格美,这种人格受人尊敬受人敬佩。相反的,在另一人物军官的身上则体现出了另一种性质,他是一名美男子,可这时,在他身上体现出的只是一个始乱终弃而且卑鄙的小人,在他身上,没有正义的存在,人格完全被否定。而加西莫多虽丑,但在他的身上却焕耀着内在美的光华。范寿康也认为:“美是人格的肯定,丑是对人格的否定。”⑼因此,在加西莫多的身上,外表的丑并不影响体现在他身上焕发出来的美,这里的美是对他人格的肯定,而对于军官,丑就是人格对他的否定。在他们的身上,美和丑既互相对立又互相统一,是“丑”和人格美肯定相统一,又是“美”对人格丑否定的对立。这就是美丑对立原则的辨证统一。

在近代,艺术家们越来越自觉地破除着古希腊那条“不准表现丑”的清规戒律,因此推倒了那堵垒在美和丑之间的围墙。这样,艺术家由于丑的介入,不仅使艺术表现的手段变得丰富多采,同时它还扩大了人们的审美视野。是他们的创造艺术从单向度的唯美的向多元的空间发展。使美丑善恶相对哀乐共生。“因此,正像近代理性精神在自身的重重背反中转化辨证理性一样,近代的感性,也同样因感受自己内部的美和丑的对立冲突而成为辨证的感性。”⑽

六?丑存在的艺术空间

在原始社会,丑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而存在,那时的丑是人们对自然的一种直接的感知,自然的神秘力量让人感到可怕。但在近代,丑从人们的感性认识中独立出来,这时,艺术之门也向丑敞开了大门。丑走进的艺术空间,丑让人对有了新的理解,并得到推崇,这,我们不得不感谢那些在艺术王国里认真钻研和奋斗的艺术家们,是他们以独特的眼光和智慧,才把那些人们不易察觉的东西挖掘出来,是他们独特的艺术表现力使我们的精神有了依靠,让人们不得不为他们的智慧所折服。不论是艺术作品或文学作品,我们都能找到我们所要找的美或丑。文学作品它不排除作为描述的对象,是因为丑有了它独特的存在意义,它可以穿越时空来表现自然表现未来表现尘世等.有时,丑也许只是起到陪衬作用,但恰恰是这个作用吸引着艺术家的注意力,丑成了艺术家笔下丰腴饱满的一个形象。如意大利诗人但丁在他的传世之作《神曲》中就以描写蛇神牧羊神等等之类的丑怪的形象。这证明了在文学领域里并不排斥丑作为写作的材料,在《神曲》中,丑的形象和美的形象相互映衬,使作品得到完美的体现。这正如弗史格尔说的:“跟自然一样,让美并举。”如雨果笔下的加西莫多,夏洛蒂.勃朗特笔下的简.爱,他们都是以丑的形象来表现美的心灵,在他们的身上丑成了美的另一面镜子,都是丑和美的完美呈现。

美和丑曾经是互相独立存在的,那时,在它们之间曾存在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但在近代,艺术家们运用的他们的想象空间和聪明才智,通过他那双神奇的双手推倒了那堵垒在美和丑之间的垒墙,使美和丑相融。

七?丑的审美与存在

我想,在作为视觉艺术的美术世界里,真正能刺激人的眼球和扩大人视野甚至会令人作呕的东西,可能就数在艺术中以怪物的丑作为形象来表现美的一些作品了,这些作品在下面将涉及到.这些作品的内容主要以怪诞、恐怖和畸形之物或人面兽身作为表现对象,但是这种可怕的形象并不影响画的美的本身。一幅画可以表现撒旦之邪恶,虽然可憎,但画的本身是美的。在这里,丑被视为美的一个条件。

在自然界中,丑会令我们退避,但当丑表现在艺术里时,丑就变得可以接受,甚至可悦。康德在《判断力批判---表现丑》中说道:“美的艺术,其优越性在于,它美丽地描写在自然里丑或令人不悦的东西。”⑾在波许的《尘世乐园之地狱》和达摩迪纳的《地狱壁画》里,所表现的也就是这种美,同时这也可以说这是一种超乎现实的美,它主要通过个人的感官和主见的特殊来创造出一种理想或精神超脱,借此来表现战争,疾病和痛苦...我们在谈论美或丑时,并不是说丑的东西也是美的,美的东西因为是美的,所以同时也是丑的,而是这个丑的东西具有某种特质时或通过恰当的方法表现时,丑方为美,美和丑才能共存,只有这样,显出的才是一种和谐的完美的美,归根到底,丑就是为了表现美,这说明,丑是相对的,它不能以自身为衡量尺度,只有美才可以。

有时,丑的存在会引起美的效果,因为在不同的画面里所表现出的情感是不同的,当丑表现的是一种自然,一种天然的美,如前面谈论到的:怪石怪树,它就是通过自然的“丑”来表现美的,这种美能令人心情愉悦.而当丑表现在一种混杂自私时,它给人的又是另外一种美。波许《尘世乐园之地狱》显出的就是这样一种美,一种带有喜剧意味的美。

在生活中,美与时代精神与时尚彼此相呼应,在这里连丑也被视为适当的表现手段,

我们不知道这样一种审美观念会不会走向极端。也许有人会觉得以丑代美,就标志着艺术生命将走向死亡。这种观点显然有些极端,因为我想,这个世界上的人应该还不至于变得这么逾腐,丑可以是形成美的一个条件但丑还没到完全取代美的地步。丑至今还能站在美学的一个审美领域中,就说明丑也是能表现美表现生活的一个手段。

简而言之,美和丑能互相衬托,互相的表现美,这是因为它们内在都含有一种独特的生命力,同时也是因为它的存在而托起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扩大了人的视野。丑的存在,使美的世界变得更美,同时也使人们在研究美时找到了一个有力的证据。

八?小结

以上是本人的一个小小的浅论,不代表大家观点。其实,美和丑的存在本是矛盾的一个关系,关键是我们把这放到何种场合何种对象或何种情感上来去理解,因此就要求我们来对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对它的理解或研究本就很难有一个确切的结论,自从有人开始研究美和丑起,就很难有一个结论能把所有的言论概括成一个标准,这可能就因为美学不属于科学范围,它只属于一个思想,所以我们很难有一个固定的数据或程序来确定它,这也许也就是美学的魅力存在之处吧。

【参考文献】:

⑴(德--阿多诺<<美学理论>>

⑵(摘于意大利--翁贝托?艾柯编著<<美的历史>>中央编译出版社)

⑶(朱立元主编的《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⑷(摘于意大利--翁贝托?艾柯编著<<美的历史>>中央编译出版社《回忆苏格拉底》)

⑸(易中天《破门而入---美的问题和历史》第七讲)

⑹(德谟克利特:《著作残篇》,引自《古希腊罗马哲学》)

⑺龚自珍(《病梅馆记》摘自高中教材)

⑻(罗丹:《罗丹论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23-24页)

⑼范康寿《美学概论》

⑽(刘东:《西方的丑学--感性的多元取向》北京教育出版社)

⑾康德《判断力批判---表现丑》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atl.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