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语文二单元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4-29 19:0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城北中学振兴校区校本课程◆七年级语文(七下)导学案

6《黄河颂》导案部分

第 1 课时 1、理解诗歌内容,提高自己的爱国情操感,受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教学目标 2、理解诗歌赞颂黄河、赞颂民话伟大精神的内涵。 3、有感情地朗诵、背诵课文 教 学 过 程 教学改进 与随记 一、自主学习 作者链接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1939年3月,创作组诗《黄河大合唱》,经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谱曲后,4月在延安首次上演,此后在全国各地广泛传唱,受到抗日军民的热烈欢迎。这组诗,雄健磅礴,深沉浑厚,是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英雄诗篇,也是抗日战争时代现实的悲壮图画。反映了人民空前的觉醒,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气节和不屈服的斗争精神。 字词积累 巅(diān) 澎(p?ng)湃(pài) 狂(kuáng)澜(lán) 屏(píng)障(zhàng) 哺(bǔ)育 九(jiǔ)曲(qǔ)连环 二、合作探究 整体感知 快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1、请按“序曲——主体——尾声”划分诗的层次。 【交流点拨】:绘黄河——颂黄河——学黄河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文本探究 再次默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它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交流点拨】:了解黄河精神:伟大坚强,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 2、作者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望”统领哪些内容?说说作者笔下的黄河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波涛滚滚、气势恢宏的黄河奔流图。 3、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歌颂黄河的伟大贡献的?分割三层意思提示性的句子是哪句话? 【交流点拨】:摇篮(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屏障(黄河保卫了中华民

17

教学改进 与随记 教 学 过 程 族),臂膀(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三个“啊黄河!” 三、当堂训练 1、歌词主体部分反复出现“啊!黄河!”起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 “啊!黄河!”反复出现,把诗歌的主体部分分为三个层次,即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将激励着中华民族。由实到虚,环环相扣,逐步深入。 2、作者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是“摇篮”、“屏障”?怎样理解黄河“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交流点拨】:黄河是摇篮,黄河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发祥地,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儿女们在黄河的哺育下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把黄河比作摇篮,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了黄河的历史贡献。 黄河是屏障,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以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的城防。把黄河比作屏障,歌颂黄河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 黄河是臂膀,承接巨人的比喻,主流是巨人的躯干,支流是“铁的臂膀”。如此的巨人,一泻万里,浩浩荡荡,体现了勇不可当的气度和力量,足以激发我们民族的的精神和信念。写黄河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由实到虚,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激励着中华民族。 黄河是摇篮,养育了炎黄子孙;黄河是屏障,护卫了神圣国土;黄河是臂膀,激励着中华民族!这些比喻不再仅是文字,它变成了发自 肺腑的赞颂。 四、拓展延伸 1、面对祖国大好河山,历代文人写过不少关于“黄河”的诗句,你知道哪些? 【交流点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2、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 3、搜集黄河过去、现在的自然环境资料,然后写出个人看法。 教学后记:

18

城北中学振兴校区校本课程◆七年级语文(七下)导学案

7《最后一课》(导案部分)

第 1 课时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的情节安排。 教学目标 3、通过语言、行动、外貌、心理等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意义。

4、领悟课文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培养自我的爱国情操。 教 学 过 程 教学改进 与随记 一、自主学习 文体链接 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它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故事情节:情节是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刻画人物的方法:分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 环境的种类及作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小说分类:按篇幅长短分:长篇、中篇、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字词积累 郝hǎo 叟sǒu 懊ào悔 字帖tia 强qiǎng迫 踱du?步 哽咽gěng ya 二、合作探究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为什么叫“最后一课”?从文中找出依据。 【交流点拨】:这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 2、这篇小说的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想表现什么? 【交流点拨】:一个小学生在上最后一堂法文课时的所见所闻与内心感受。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3、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据此将文章为什么哪几个部分? 【交流点拨】:线索:“我”的见闻感受。 一、上课路上(1-6) 二、上课前(7-10) 三、上课中(11-23) 四、下课后(24-29) 19

教学改进 与随记 教 学 过 程 三、当堂训练 (二)赏析韩麦尔形象 1、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呢? 【交流点拨】: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兰西人,但却不能教法语,他辛勤工作了四十年,由于普鲁士的入侵,被无辜地赶下讲台,不能再教祖国的语言。这实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 2、为什么他听到钟声,脸色惨白? 【交流点拨】:钟声宣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的结束,号声暗示着德语要替代法语,这都宣告了阿尔萨斯人民将和自己民族的语言,自己的祖国告别,这两点对韩麦尔是沉重的打击。“脸色惨白”是他内心痛苦已极的表现。 3、“我”又为什么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交流点拨】:他的爱国精神,使我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我认识到他不仅仅是一位教师,更是一位爱国志士。 4、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使出全身力量”这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书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含义是什么? 【交流点拨】:这个动作,表现韩麦尔先生对祖国深挚的爱和早日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书写这两个大字表示韩麦尔先生坚信法兰西必胜,它也激励人们要永远不忘记祖国法兰西,这是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5、他写完这几个字,痛苦得“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既不转身也不回头 ,为什么? 【交流点拨】:他没有勇气宣布“散学了”因为这就意味着跟祖国语言的永别,他也没有勇气再看一下孩子们和听课的镇上的人,他悲痛已极,只能无力地做了一个手势,示意这最后一课的结束。 四、拓展延伸 1、人物形象对联欣赏。 小弗郎士: 曾经贪玩,曾经怕师,竟想逃课看操练; 今悔恨,如今怜师,方悟苦学爱祖国。 韩麦尔先生: 身为师之表率,严格要求,一心一意教母语; 生当国之将亡,悲愤难抑,一字一句是爱国。 2、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这两个主要人物哪个才是小说的主人公? 【交流点拨】:谁最能体现小说的主题思想,谁就是小说的主人公。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在表现主题中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也可以说,小说的主题是在这两个人物相辅相成、互相依存、互相浸透的行为、语言中表现出来的,忽略、贬低其中任何一个人物的作用,都会削弱对主题的理解,所以两个人都是小说的主人公。 教学后记:

20

城北中学振兴校区校本课程◆七年级语文(七下)导学案

7《最后一课》(导案部分)

第 2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环境描写、细节描写的作用。 2、揣摩含义深刻的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教 学 过 程 教学改进 与随记 一、自主学习 复习导入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学宝库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为什么一篇不足三千字的小说,除了鲜明的人物形象还具有哪些艺术魅力呢? 挟( )着 踱( )来踱去 诧( )异 懊( )悔 郝( )叟 qí( )dǎo( ) 2、《最后一课》的作者是_____国人________。体裁是_________,本文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为历史背景创作的。 二、合作探究 文本探究 1、小弗朗士去学校沿途有哪些景象吸引了他?这些景物描写起何作用? 【交流点拨】:天气温暖而晴朗,画眉鸟在宛转地歌唱。自然环境描写显示了小弗郎士当时无忧无虑的心情,尽管普鲁士兵已经占领了阿尔萨斯,布告牌前经常出现坏消息,他还是与我无关,无动于衷,显得无知、贪玩,这就与后来的懊悔、悲痛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思想上的转变。 2、写普鲁士兵的操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社会环境描写“普鲁士兵操练”“布告牌”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是普法战争中法国沦陷,并设置了悬念,布告牌上到底写了些什么,为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好铺垫。 3、文中这里还写了听到鸽子叫声后的联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它表达了什么感情? 【交流点拨】:由鸽子想到普鲁士兵该不会也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语唱歌吧,写出了他心中的爱国情感正在萌发,表达了小弗郎士对侵略者的禁教法语的卑鄙行为的轻蔑和仇恨,极端愤慨和讽刺。 4、“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交流点拨】:用监狱的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与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敌人,求得民族的解放。亡了国当了奴隶,如果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随时激发爱国心和对敌人

21

教学改进 与随记 教 学 过 程 斗争的意志,永远不会忘记为恢复国土争取自由、解放而斗争,所以说这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的钥匙(这是一个隐喻)。 5、为什么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交流点拨】:这是韩麦尔先生对祖国语言的高度评价和赞颂,这是他热爱祖国语言,强烈的爱国心情的表现,不一定意味着法国语言真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三、当堂训练 踱( ) 督学( ) 郝叟( )( ) 摊( ) 懊悔( )( ) chéng fá( )( ) 钥匙( )( ) 磨损( ) qíd?o ( )( ) 哽( ) 宛转( )( ) 2.下列词语中加粗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赫叟(hǎo sǒu) 诧异(chà) 哽住(gěng) B.祈祷(qí) 懊悔(ào) 挟(jiá) C.惩罚(chěng) 板凳(dèng) 捂(wǔ) D.紫藤(téng) 钥匙(yào shi)赚(zhuàn) 3.解释下列词语 诧异: 懊悔: 哽咽: 宛转: 4.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祈祷 督学 B.思量 墙璧 C.惨白 阻塞 D.戒尺 溜冰 6. 本文的作者是__ _国作家___,写的背景是1871年爆发的_ “最后一课”指的是 四、拓展延伸 1.发挥你的想象力,以“下课以后”为题,替小弗郎士写一则练笔。 2、学习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 3、你对我们的母语有哪些新的认识? 教学后记:

22

城北中学振兴校区校本课程◆七年级语文(七下)导学案

8《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导案部分)

1、理解本文中精彩的比喻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和强烈的感情。 教学目标 2、了解作者,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感受作者的高尚情怀和伟大精神,唤起学生对李大钊先生的崇敬之情。 3、激励学生用雄健的精神克服困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教 学 过 程 教学改进 与随记 一、自主学习 新课导入 《义勇军进行曲》中唱道“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正如歌词所言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20世纪20年代,伟大的革命先驱者李大钊创作了一篇震撼人心的文章《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他对畏难者,怯懦者,歧路徘徊者的警戒和鞭策,对奋勇前进的革命者的深情地送颂赞和鼓励。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感受李大钊先生所提倡的雄健精神。 作者链接 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五四运动领袖之一,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他不仅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是一位学者和诗人。他的诗文被鲁迅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 字词积累 逼狭(xiá) 崎岖(qíqū) 阻抑(yì) 二、合作探究 整体感知 快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1、请联系文的具体语言,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说说艰难的国运是怎么样的一种命运. 【交流点拨】:“艰难的国运”是指“艰难险阻的境界”“很逼狭的境界”“绝壁断崖”“极其险峻”“崎岖险阻”。 结合20世纪20年代的国家命运,“艰难的国运”是指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国内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2、“雄健的精神”是指怎样一种精神? 【交流点拨】:“雄健的精神”,也就是民族的精神。“扬子江及黄河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都是浩浩荡荡地往前流过去,以成其浊流滚滚、一泻万里的魄势。”“雄健的精神”也就是这种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 3、如何理解文章的标题,二者可以互换位置吗? 【交流点拨】:只有雄健的国民才能改变艰难的国运,要以雄健的精神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为民族的尊严和发展而奋斗、奉献。是艰难的国运造就了一大批真正的猛士、真正的革命者,如果把“雄健的国民”放到前面,因果关系就颠倒了。

23

教学改进 与随记 教 学 过 程 三、当堂训练 再次默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你从李大钊先生的文章中感受到他怎样的人格风范? 【交流点拨】:他的信念、忠诚、追求、勇气、执著、热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 2、你是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的含义的?深刻理解“趣味”的含义: 【交流点拨】: A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挑战艰险,征服旅途,无限风光在险峰。 B 国难当头,挺身而出,英勇斗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C 为民族的新生而奋斗,奉献生命的光和热,谱写壮丽的人生之歌。 语言赏析 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所有的比喻句,并说说这些句子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和主张。 【交流点拨】: 长江大河:民族生命进程 扬子江黄河:中华民族历史进程 浩浩荡荡: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 平原无际,一泻万里:中华民族历史的顺利发展 曲折回环、崎岖险阻: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 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 浊浪滚滚、一泻万里: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 这一系列的比喻,既生动形象又有说服力,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豪情壮志,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的主张:在国运艰难的时候,要发扬雄健的精神,为民族的尊严和发展而奋斗、牺牲. 四、拓展延伸 1、今天的中华民族,国运昌盛,联系当今的国际形势,你认为我们还需要“雄健的国民”吗?怎么做,才算得上“雄健的国民”? 【交流点拨】:发扬雄健的精神,是时代的需要。这雄健的精神应该像长江、黄河的浩浩荡荡,应该有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阻遏不住,一泻万里的魄势。“目前的艰难境界,哪能阻抑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是的,李大钊这一预言早已变成现实。然而,在今天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长征途中,也同样会遇到艰险,仍然需要我们拿出雄健的精神,做“雄健的国民”。 2、读完本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交流点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也拿出这种雄健的精神,那么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可以屹立于世界。 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难免会遇到困难、挫折,但是,我们只要拿出这种雄健的精神,那么什么困难不能克服,什么挫折不能经受呢? 教学后记:

24

城北中学振兴校区校本课程◆七年级语文(七下)导学案

9《土地的誓言》(导学部分)

1、了解当时作者的创作背景,体会作者内心独白式的创作手法,领会作者教学目标 大量运用铺排的描述。 2、培养学生对土地的热爱,唤起学生的内心情感的共鸣。 教 学 过 程 教学改进 与随记 一、自主学习 作者链接 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人,现代作家,散文作品有《默尔格勒河》、《风从草原来》、《花一样的石头》、小说《曹雪芹》、《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 背景链接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的场面,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家乡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了十四年。 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流离失所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怀着难以遏制的情感写下了这篇散文《土地的誓言》。 字词积累 炽痛(chì 嗥鸣(háo ) 怪诞(dàn )亘古(gan )谰语(lán ) 蕻(h?ng ) 镐头(gǎo )默契(qì)污秽(huì) 蚱蜢(měng) 田垄(lǒng ) 二、合作探究 整体感知 快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1、课文的标题是“土地的誓言”,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吗?如果不是,该如何解释? 【交流点拨】: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越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2、找出作者面对土地发出了哪些誓言? 【交流点拨】:我必须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文本探究 再次默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课文分为两段,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异同? 【交流点拨】:结构相同:先抒情后回忆最后再直接抒情。 内容相同:都有对故土的回忆和描绘。 内容上的不同点:回忆中所选取的景物不同。 2、所选景物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的景物?

25

教学改进 与随记 教 学 过 程 【交流点拨】:前者选取东北所特有的物产,采用景物的叠加,展现,表达作者的赞美和怀念之情,运用排比,则加强了情感的冲击力。 后者选取了春、秋两季的景物,同样表现了东北的丰饶美丽,但没有排比,情感没有前者来得炽烈,但也表达了对老乡的怀念之情,在怀念中又暗含着忧伤与愤怒,最后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己坚强的誓言。 三、当堂训练 1、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泛滥”的确切含义? 【交流点拨】: “泛滥”一词是贬义褒用,这里是无法操纵与控制的意思,表达了作者无法控制的思乡之情。 2、“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 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红熟的浆液”喻指什么? 【交流点拨】:作者思乡的心情就像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就要喷涌而出。“红熟的浆液”表层是指“大地深处沸腾的浆液”。深层是指作者内心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般。 3、怎样理解“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呢? 【交流点拨】:因为埋藏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作者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垄上,散发着迷人的光泽。而今,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昔日的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所以用“埋藏”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 四、拓展延伸 1、文章多次运用了反复,请选择下列一组词语说一段话表达出你对某事物的依恋。 A、“当我?当我?当我?” B“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我想起?” C、“土地是?土地是?土地是??” D、“在春天?在盛夏?在秋日?在严冬?” 2、“九·一八”已成过去,它是中国历史上的耻辱,我们年轻一代是祖国的未来,我们绝不允许历史重演,“少年伟大则国伟大”请大家起立,一起诵读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中的一段: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教学后记:

26

城北中学振兴校区校本课程◆七年级语文(七下)导学案

10《木兰诗》(导案部分)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2、学习本文互文修辞的运用。 3、学习本文祥略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教 学 过 程 教学改进 与随记 一、自主学习 作者链接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朝民歌,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被合称为“乐府双璧”。 (一)读准字音 唧唧jī 机杼zhù 军帖tiě 可汗ka hán 鞍鞯ān jiān 辔头pai 溅溅jiān 胡骑jì 啾啾jiū 朔气shu? 金柝tu? 十二转zhuǎn 百千强qiáng 姊zǐ 霍霍hu? 著zhu? 云鬓bìn 傍地bàng 二、合作交流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凭借工具书,注释自读课文,通过师生、生生合作,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2、互动交流,积累文言词语。 ▲ 重点实词 惟:只。 何:什么。 忆:思念,惦记 爷: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 辞:离开,辞行。 旦:早晨。 但闻:只听见 胡骑(jì):胡人的战马。 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戎机:指战争。 关山度若飞:越过。 朔,北方。 策勋十二转:记功。 赏赐百千强:有余。 出郭相扶将:外城。 傍地走:贴着地面并排跑。 ▲通假字 对镜帖(tiē)花黄:帖”通假字 通“贴”,粘贴。 ▲ 古今异义 ① 爷:古义指父亲;今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② 走:古义为跑;今义行走。 ③ 但:古义为只,副词;今常用作转折连词。 ④ 郭:古义为外城;今仅用作姓氏。 ⑤ 户:古义为门;今义人

27

家、门第。 教学改进 与随记 教 学 过 程 ⑥ 迷离:古义为眯着眼;今义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⑦ 十二:古义为虚数多;今义数词,十二。 ▲ 一词多义 市 东市买骏马:集市 愿为市鞍马:买。 愿 愿为市鞍马:愿意 愿驰千里足:希望。 ▲ 词语活用 策勋十二转:名词作动词,登记。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动词作名词,战马。 ▲ 成语 扑朔迷离:原指难辨兔的雄雌,比喻辨认不清是男是女。现指形容事情错综复杂,难于辨别。 三、当堂训练 ⑴请用简洁语言概括各段大意。 【交流点拨】:①停机叹息②从军缘由③奔赴战场④征战沙场⑤还朝辞官⑥会见亲人⑦隐喻作结 (2)这首诗在叙事中十分注意到繁简详略的安排,哪些详细写,哪些简略写?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详写从军缘由、出征想家、辞官还乡、会见亲人;略写十年战斗生涯和出征前的准备。因为诗歌紧扣“木兰是女郎”的性格特征安排详略,对能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详写。 (3)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 【交流点拨】: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性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概) (4)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交流点拨】: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28 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四、拓展延伸 互文现象是指上下句的意思是互相交错、互相补充的。试在文中找出互文句,并翻译、分析其作用。 【交流点拨】: 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这四句的意思是到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四句铺陈,表现木兰操办军备物急切而井然有有序。 ②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这两句的意思是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 ③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这两句的意思是每间房子都要开了门进去看看,不是开了东阁的门而不进去,然后转到西阁的床上坐着。表现木兰荣回故里时的激动心情。 ④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这两句的意思是当着窗户,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表现木兰恢复女儿妆时的欣喜女儿态。 教学后记: 城北中学振兴校区校本课程◆七年级语文(七下)导学案

10《木兰诗》(导案部分)

第2课时

1、掌握诗中重点实词的意思,了解《乐府诗集》及乐府诗的特点。 教学目标 2、具有一定的朗读能力,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并能背诵全诗。 3、分析木兰形象,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 学 过 程 教学改进 与随记 29

一、自主学习 (一)导入 一提起花木兰这个人物,我们心中都有既亲切又遥远的感觉。她是家喻户晓的中国古代女性形象,她那飒爽英姿、万丈豪情丰富了人类历史,给我们的世界增添了绚丽的色彩。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巾帼英雄花木兰,一起学习《木兰诗》。 (二)知识检查 1、有关《木兰诗》的基本知识 《木兰诗》选自宋 朝 郭茂倩 编的 《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的一首乐府民歌,这是一首叙事诗,这诗和 《孔雀东南飞》 合称为“乐府双璧”。 2、本课生字 鞍鞯(jiān)可汗(kahán) 朔( shu?)气 胡骑(jì)戎(r?ng)机 机zhù( 杼 ) pai(辔 )头 金tu?(柝 ) 赏cì(赐 )云bìn(鬓 ) 3、重点字的意思 惟闻女叹息(只) 愿为市鞍马 (买 ) 关山度若飞( 好像 ) 赏赐百千强(有余) 策勋十二转(记功) 可汗问所欲(想;想要) 著我旧时裳(穿) 出郭相扶将(扶持) 4、学习文言文需要理解难句。可汗问所欲 (翻译关:将下面文言句翻译成现代文)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花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座座山。 B、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为国捐躯(生存无几),将军和壮士(木兰)戎马十年胜利归来。 C、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给木兰)记很大的功,赏赐很多财物。 D、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雌雄双兔一起并排在地上跑,怎么能分辨出是雄是雌呢? E、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木兰当着窗户,对着镜子,先理云鬓,后贴花黄。 (互文:指诗文的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修辞方式。) 二、合作交流 品读《木兰诗》的内容美 《木兰诗》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歌的杰作,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朵绚丽的奇葩,集中描绘一个不平凡的女子——花木兰,请大家齐读课文,说说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齐读课文) 1、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2、情节概述 学生讨论空白处填写恰当词语: 教学改进 与随记 教 学 过 程 30

木兰停机(叹息 )——决心(出征 )——从军(准备 )——奔赴(沙场 )— —十年( 征战)——拒赏(辞官 )——亲人(团聚) 品读《木兰诗》的语言美 本诗读起来琅琅上口, 富有趣味性,请大家找出韵律美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有哪些特点。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等, 尤其注意朗读切拍的把握。 如:问女 / 何所思; 问女 / 何所忆。归来 / 见 /天子,天子 / 坐 / 明堂。 (学生读) 《木兰诗》语言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句型或整或散。 长短错综,排句的反复咏叹, 比喻的新奇幽默。富于音乐美、表现力。 三、课堂检测 5、理解关:根据下面的要求找出原文。 ①、反映木兰“叹息”心理的句子: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②、写出木兰做好出征前准备工作的句子: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貉,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③、写出木兰思念家乡父母的句子: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④、写出战事紧急,木兰奔赴沙场的句子: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⑤、表现边塞环境恶劣和战争残酷的句子: 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⑥、表现木兰战功的句子: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学生列举我国历史上还有哪些著名的女英雄并作比较。 ——例:梁红玉击鼓退金兵,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红娘子,顾大嫂、孙二娘,扈三娘 有武则天、花木兰、穆桂英、秋瑾、刘胡兰等等。 四、拓展延伸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策略】再读课文,小组讨论:要求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说。 教学后记: 31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9k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