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雅通识课 - 四大名著

更新时间:2023-12-20 15:2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蔡义江解读《红楼梦》

第一讲 《红楼梦》的文学特殊性

一、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儒林外史》第五大?)

二、《红楼梦》的文学特殊性:

(一)以切身感受作为小说题材

《红楼梦》是在作者亲见亲闻、亲身经历和自己最熟悉的、感受最深切的生活素材基础上创作的。这在中国古典长篇小说史上还是第一次。(跨进了近代小说的门槛)

当代小说中常见,e.g.《亮剑》作者肯定有部队生活的经验 《红楼梦》之前,《史记》等史传文学→笔记小说(《世说新语》)→民间传说→传奇话本等前人、古人、他人的故事,读者很少关注小说的作者

《红楼梦》之前的小说多用古典主义写法,小说的作者与小说创作本身并无太大联系,与《红楼梦》大不相同

(二)再现生活的广阔画面

《红楼梦》之前的小说注重事件、故事而不是生活(方方面面)

《红楼梦》具体、细致、生动、真实地展示了作者所处时代社会环境中广阔的生活场景,礼仪、习俗、爱情、友谊、伦常关系,种种喜、怒、哀、乐,以至饮食穿着、生活起居等等琐事细节,无不一一毕现。这也是以前小说从未有过的。

(三)突破传统方法描写人物(最初见于鲁迅) 传统小说:好人都好,坏人都坏,人物个性单一 《红楼梦》:不掩饰,不隐晦,不讳饰,不讽刺,如实描绘 (四)整部书是一个有机整体

《红楼梦》全书的结构,与我国其他古典长篇小说相比,可以说是有着根本性区别的(《三国演义》——历史框架,《水浒传》——板块结构),具有一种成熟的艺术性精巧结构,牵一发而动全身。

(五)以假存真的特殊手法

作者以假存真,实录世情,把饱含辛酸泪水的真实感受,用“满纸荒唐言”的形式表达出来,其内涵和手法,自然都很值得研究。

(六)中华文化的综合体现

在小说这一文学形式中,要多方面展现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就决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可以说,古往今来还没有哪一位作家、哪一部小说能够做到。《红楼梦》却能在极大程度上综合体现了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第二讲 脂评、脂本与脂砚斋批书人

一、《红楼梦》版本两大系统:

(一)脂评抄本系统(脂本)——最多八十回,脂砚斋,庚辰本(1761年) (二)程高刻本系统(刊本)——一百二十回,分为程甲本(1791年),程乙本(1792年)

二、为什么依据脂本研究红楼:

后人依据后加的四十回把前八十回里有矛盾的地方做了改动:

1、石头(通灵宝玉)与神瑛侍者(转世为贾宝玉):后人把夹带的人和夹带的东西合二为一,实际并非同物,石头并非贾宝玉;

2、调包计(把薛宝钗代林黛玉嫁给贾宝玉):把薛宝钗写得很有心计城府 3、“二尤”根本面貌; 4、晴雯之死; 5、姽婳将军诗 需研究作者本来的意图、思想 三、《红楼梦》批书人:

脂评情况复杂,不可一概轮值,应用正确的态度,尽量分辨,了解不同人的角度、观点不同。

1、曹雪芹家人:畸笏叟(曹父),曹棠村(弟); 2、曹雪芹亲友:孔梅溪、松斋;

3、合作者:脂砚斋(虽为重评,但评了4次); 4、圈外人:鉴堂、绮园、玉兰坡,立松轩。

四、脂评本的价值:

1、提供了作者写作的情况:

①原稿的回数(并未在写作中直接分好); ②初稿已基本写成,末回是“警幻情榜”; ③很多地方未分回; ④被借阅者迷失了五、六稿; ⑤前书《风月宝鉴》; ⑥曹雪芹未修补完全书就已逝世(1764年); ⑦脂砚斋于曹雪芹逝世半年后离世(1764年)。 2、秦可卿情节初稿及回目; 3、八十回以后后半部佚稿; 4、人名、地名的寓意。

第三讲 索引派与自传说的谬误

一、索引派的谬误:

(一)索引派定义:

索求曹雪芹隐去的事情

索引派认为小说故事表面上讲的是这一个故事,隐去的是另外一个故事,这个故事实际上是通过小说用荒唐言、假语把它说出来。

方向有误,与历史上的真人真事牵强附会,错误地把文艺形象与现实的人相联系。 (二)索引派示例:

1、顺治皇帝与董小宛的爱情故事; 2、明珠家事说; 3、张侯家事说; 4、傅恒家事说; 5、和珅家事说;

6、吊明之失,揭清之亡说——蔡元培《石头记索隐》; 7、宫闱秘事说。 (三)索引派成因:

《红楼梦》创作具有较强先进性,超越当时的文艺理论。 (四)新索引派:

新索隐派(刘心武的秦学):编造历史 二、自传说的谬误: (一)自传说定义:

自传说(自叙说):胡适——红楼实际上是作者的自叙传。

成功将小说作品和作者自己的家世、背景相联系,但未深入了解小说的虚构本质,

将小说与作者家世相对等,有失偏颇。 (二)驳斥理由:

1、小说本身并非始终以贾宝玉为主线; 2、政治环境不允许; 3、伦理不通; 4、作者并无完全相似的经历。

第四讲 石头撰书与甄贾宝玉

一、 石头是曹雪芹虚拟的原始作者:

石头≈作者; 补天=科考,经国济世

石头并不完全代表作者,石头记中更多是作者家中长辈的经历。 石头记:石头写的故事,石头城的故事。

书中多处文字以石头口气叙说,石头自称“蠢物”而不是“我”。 二、石头通灵:

“通部情案,必皆从石兄挂号,然各有各稿,穿插神妙。”——脂砚斋 三、虚拟石头撰书的主要意图:

(一)强调“满纸荒唐言”的小说中所蕴藏之“真”; (二)兼备两种叙事方法之所长(第一与第三人称)

第一:给人亲身经历的感受,增强真实性; 第三:叙述方式自由,范围广。

四、设置甄贾二府的作用:

(一)提醒“真与假”; (二)“明写”同“暗点”。 五、石头的转移:

四大关键: 贾家之败;元妃之死;黛玉之死;甄宝玉送玉

第五讲 眼泪还债与黛玉之死

一、眼泪还债的特定含义:

1、林黛玉报答前生“甘露之惠”; 2、切合故事情节; 3、“潇湘妃子”雅号的寓意:

(1)解释林黛玉心理; (2)暗示林黛玉命运。

二、《终身误》&《枉凝眉》:

《终身误》——薛宝钗;《枉凝眉》——林黛玉

三、明义的题诗——“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沉痼续红丝” 四、林黛玉的花名签——“莫怨东风当自嗟”

五、贾府中人看法(对宝黛二人关系)——府人皆知 六、其他线索——林黛玉不断为宝玉牺牲,为宝玉痛苦。

第六讲 褒贬纷争的薛宝钗

一、贬宝钗议论的出现及原因:

贬宝钗的议论出现在120回本刊行之后,前八十回中宝钗不是宝黛之恋的障碍,后四十回众人集体“谋杀”黛玉(调包计),众人形象发生了变化。

在一百二十回本中的宝钗,具有以下形象:

1、 封建卫道者(但作者曹雪芹本身不可能具有明确的反封建意识); 2、 主张仕途经济(但主张仕途经济并不一定就是封建卫道者);

3、 恪守封建道德(但林黛玉的孤高自许、目无下尘、避尊者讳也是封建宗法等级

思想的体现)。

综合以上三点及分析可看出,作者本身绝无适意贬宝钗之意。 二、宝、黛、钗三人之间的关系:

金玉良缘、木石前盟被后人误解成为三角关系,实与作者本意貌合神离。 黛玉对宝玉——泛爱(因而难免会有妒忌) 宝钗本身并未与黛玉争过宝玉

在第二十七回,宝钗“滴翠亭扑蝶”时,作者已经将宝钗的心理详细描述,并未有所遗漏,宝钗绝非恶意嫁祸。

在第四十二回“蘅芜君(薛宝钗)兰言解疑癖”中,薛宝钗劝导林黛玉少读如西厢之类的杂书;

在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中,宝钗想私下煮好中药给黛玉带来,免得外人说道,两人始得相知。

从以上诸多情节都可以看出,原作者并不想把三人写成三角关系 三、宝钗为人并不虚伪:

金钏儿投井自杀,宝钗是安慰王夫人,以减轻其精神压力并非虚伪。 四、作者态度:

宝钗——“随分从时”; 梁鸿和孟光——举案齐眉

作者写人并不是从某一种观念出发。从作者自身的角度看,他怀金悼玉,对薛宝钗一生的遭遇抱有同情。

作者曹雪芹对现实不满,客观上对封建意识形态有很多冲击、批判,应将作者主观意图通作品客观意义相区分。作者本身绝无以贬宝钗来反封建之意。

宝玉三大病:情极之毒、恶权、重情不重礼。

第七讲 对史湘云由来已久的误解

一、史湘云的身世、性格、为人:

身世:从小父母双亡,婶母待她不好

性格:心直口快,开朗豪爽(憨湘云醉卧芍药裀),爱淘气(生烤鹿肉),不瞻前顾后(憨直点戏子),诗才敏捷(秋阴捧出何方雪,咏白海棠时压倒群芳),。娇憨可爱(醉卧芍药裀(青石板上)),襟怀坦荡

“(史)寒潭渡鹤影,(林)冷月葬花魂。”一句诗昭示两人日后结局。 二、史湘云和贾宝玉的关系: 青梅竹马,知己好友 三、由来已久的误解及原因:

(一)误解:认为最后宝钗早产而死,宝玉当更夫的时候遇到湘云,然后两人同湘云的忠婢翠缕不知所踪。(宝玉湘云结为夫妇)

(二)误解根源:书中第三十一回“因麒麟伏白首双星” “双星”实为“牛郎织女星”:意为到老都分离,不能在一起

(三)结局:嫁给皇孙公子卫若兰,又因为金麒麟的误会与卫若兰分离 (四)脂砚斋评:

“金玉姻缘已定,又写一个金麒麟,是间色(陪衬之意)法也。”

第八讲 王熙凤、巧姐与刘姥姥

一、王熙凤: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写得最成功的艺术形象之一,最精彩的角色。情节、文字精彩纷呈,对话谐趣横生。

(一)政治性很强的角色:

贾府可以看做是封建宗法统治的缩影,作者更是有意识地以小喻大。“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

第十三回中,宁国府办理秦可卿的丧事,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时,

凤姐分析宁国府五大弊病:人口混杂、遗失东西;事无专执、临期推委;需用过费、滥支冒领;任无大小、苦乐不均;家人豪纵。

解决方法:岗位责任制;规定制度、有令必行;领导以身作责。

“裙钗一二可持家”——王熙凤管理宁国府,贾探春管理大观园(生产承包制) (二)王熙凤的是非褒贬:

改革开放前,王熙凤是封建地主阶级权欲、贪婪的阶级本质代表。 但将王熙凤当作是“反面人物”却不符合作者的创作思想,曹雪芹笔下金陵十二钗,无一人是反面人物。在书中,虽有兴儿(仆人)对王熙凤的评价是“明是一把火,暗是一把刀”,又有别人对她的“胭脂虎”、“女曹操”、“阎王老婆”等评价。但是王熙凤其人相当复杂,更何况对于未曾侵犯其利益之人,王熙凤从未有过害人之心。

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贾天祥正照风雨鉴 “毒”之一字并非完全是狠毒的意思,还有相思局设的绝妙的意思

王熙凤虽爱弄权揽事敛财(弄权铁槛寺),但是她也有节制,讲身份。

贾母给宝钗过生日说贾母小气,鸳鸯抗婚怪贾母,拿贾母头上的疤开玩笑等等情节更是体现王熙凤敢于和贾府高层开玩笑,见缝插针。

(三)王熙凤的结局:

结局:被拘禁于狱神庙与刘姥姥等人相逢,回家后被丈夫所休。“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二、刘姥姥和巧姐:

(一)刘姥姥:

刘姥姥三进荣国府

“一进”——借贷,为“二进”、“三进”埋下伏笔。

“二进”——答谢并游览大观园,透过刘姥姥的眼睛看出贾府的盛况。 “三进”——看贾府之没落。

刘姥姥进大观园实际上是作者自己的体验,但更加生动,更具艺术夸张。 (二)巧姐: 判词:“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情节更多应在八十回之后,被狠舅奸兄骗卖,流落烟花巷被刘姥姥救出,嫁给板儿

第九讲 幸运的晴雯和不幸的袭人

一、晴雯(金陵十二钗又副册第一名):

(一)幸与不幸:

从出场到死亡完全出自曹雪芹笔下,未曾受到后人的续写改编,形象亦未发生改变,因而是幸运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9b5.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