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

更新时间:2023-11-23 21:35: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三章 英语语言学

第一节 语言学概述

语言学(linguistics)是对语言科学地进行研究的学科。语言学所要研究的不是某一种特定的语言,而是人类所有语言的特性。

Linguisticsisgenerallydefinedasthescientificstudyoflanguage. Itstudiesnotanyparticularlanguage,butlanguagesingeneral.

语言学研究的范畴(Thescopeoflinguistics)比较广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语音学(Phonetics)、音系学(Phonology)、形态学(Morphology)、句法学(Syntax)、语义学(Semantics)、语用学(Pragmatics)、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心理语言学(Psycholinguistics)、应用语言学(Appliedlinguistics)。

此外,在语言学中还有一些需要区别的概念,比如: ① Prescriptivevs. Descriptive 规定性与描写性

② Synchronicvs. Diachronic 共时性与历时性(现代英语多研究共时性) ③ Speechandwriting 言语与文字 ④ Langueandparole 语言和言语

⑤ Competenceandperformance 语言能力与语言运用

第二节 语音学

语音学(phonetics)是对发音特征的研究

(phoneticsisthegeneralstudyofthecharacteristicsofspeechsoundsorthestudyofthephonicmediumoflanguage) 。

口语交际的媒介是语音 (speechsounds),也就是说人们通过声道(vocaltrack)发出的音来表达意义。这种对语音的研究被叫做语音学 (phonetics)。

口语交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可以想象,当人们交际时,语音首先被说话者发出,然后,它在空气中被传递并被听话者接收。也就是说,口语交际包括三个基本步骤:语音的发出 → 语音在空气中的传导 → 语音的接收。 根据这三个步骤, 语音研究也自然地分成三个主要研究领域。对第一个步骤的研究是发声语音学(articulatoryphonetics),研究语音的产生。对第二个步骤的研究是声学语音学(acousticphonetics),研究语音的物理特征。对第三个步骤的研究是听觉语音学 (auditoryphonetics),研究和语音感知有关的内容。

根据不同的标准,语音有以下几种不同的分类: 根据语音的生理和物理属性,音段分为元音(vowels)和辅音 (consonants) 两类。他们的主要区别是:发元音时,发音器官不形成阻碍,气流可以畅通无阻地经口腔或鼻腔流出;发辅音时,发音器官某一部位形成阻碍,气流必须克服阻碍才能通过。

辅音可以根据发音部位 (placesofarticulation)、发音方式 (mannersofarticulation) 和浊音化 (voicing) 进行分类和描写。

发音部位是指气流产生声音时形成阻碍的每一个点。英语辅音的发音部位主要是唇、口腔和声门。具体来说,辅音可以分为双唇音(bilabials)、唇齿音 (labiodentals)、齿间音 (interdentals)、齿龈音(alveolars)、硬腭音 (palatals)、软腭音(velars) 和喉音 (glottal)。

双唇音:双唇产生的音。英语的双唇音包括[p] [b] [m] [w]。 唇齿音:由下唇和上齿产生的音。英语的唇齿音包括[f]和[v]。

齿间音:舌尖放在上下齿之间发出的音。英语的齿间音包括[θ]和[e]。

齿龈音:舌尖接触上齿龈发出的音。英语的齿龈音包括[t] [d] [s] [z] [l] [r] [n]。 软腭音:舌的前部和硬腭接触产生的音。英语的硬腭音包括[?] [з] [t∫] [do] [j]。 硬腭音:舌的后部和软腭接触产生的音。英语的软腭音包括[k] [ɡ] [?]。 喉音:舌根和咽腔产生的音。英语中只有[h]是喉音。 发音方式是指发音时气流受到阻碍的情况,即是全部受阻还是部分受阻。根据发音方式,辅音可以分为爆破音(stops)、摩擦音(fricatives)、破擦音(affricates)、流音(liquids)、半元音(glides)和鼻音(nasals)。

爆破音:发音器官完全关闭,导致气流无法从口中流出,然后再突然放出气流产生的音。英语的爆破音包括[p] [b] [t] [d] [k] [ɡ]。

摩擦音:两个发音器官接触后,导致气流部分受阻,产生气流的摩擦而形成的音。英语的摩擦音包括[f] [v][ θ] [e] [s] [z] [?] [з] [h]。

破擦音:气流完全受阻后再慢慢松开而产生的音。英语的破擦音包括[t?] [dз]。在早期出版的教科书中,[tr] [dr] [ts] [tz] 都被称为破擦音。但在现代语言学中他们并不是单个音段,因为[tr] [dr]只出现在元音前,[ts] [tz]只出现在单词的词尾。所以,现代语言学家把他们看作是辅音丛。

流音:气流在口腔中部受阻,并流经舌的两侧或流经舌尖和齿龈槽而产生的音。英语的流音包括[l] [r]。

半元音:半元音又称滑音。发半元音时气流受阻的程度非常弱。英语中的半元音包括[j] [w]。 在苏格兰和美国英语中,以wh-开头的单词,通常被发成[?],类似[hw]的音。

鼻音:气流在口腔中受阻,软腭下降使气流通过鼻腔产生的音。英语的鼻音包括[m] [n] [?]。

浊音化是指当气流产生声音时声带震动的情况。当声带贴近但并不紧紧闭合时,流经的气流引起震动形成的语音叫做浊音。当声带分离时,气流容易通过。由此产生的语音叫做清音。所有的元音都是浊音。根据浊音化,辅音分为清辅音(voicelessconsonants)和浊辅音(voicedconsonants)。

我们可以根据发音部位、发音方式和浊音化对单个辅音进行描写。 例如,[v]被描写为voicedlabiodentalfricative,[k]被描写为voicelessvelarstop。

第三节 音系学

音系学(phonology)和语音学一样都是对语音的研究

(tostudythesoundpatterninganddistinctivesoundunitsofaparticularlanguage),但两者研究的视角却不同。语音学侧重语音是如何产生的、语音有何特征以及如何描写这些特征。音位学,顾名思义,是研究音位系统和音位规则的科学,主要回答以下三个基本问题: 语言采用哪些音位来区别意义?音位在一定的环境中可能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音位是如何组合和排列的?

要回答上述问题,首先需要区别这三个概念,即音素(Phone)、音位(phoneme)和音位变体(allophone)。

音素(Phone)是构成音节的最小单位或最小的语音片段。

音位(phoneme)是抽象的概念,是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通常书写在/ /之间。作为抽象的语音单位,音位在不同的语音环境中有不同的语音体现。

同一个音位的不同语音体现叫做音位变体(allophones)。通常书写在[ ]之中。对于/ l /这个音位与其音位变体的关系可图示如下:

音位 / l /

音位变体 [ l ] [ ? ] [ ? ] 在元音后 在清辅音后 在其他情况下

图 1 :音位与音位变体的关系

有些音段在一种语言中是音位,而在另一种语言中却是音位变体。如[l]和[r]在英语中是音位,而在韩语中却是音位变体。

一、音位的识别

识别音段是音位还是音位变体的基本原则是观察他们的分布情况。语音分布有三种:对立分布(contrastivedistribution),互补分布(complementarydistribution)和自由变体(freevariation)。每一种分布都可以判断这些音段是否有区分意义。最小对立体

(minimalpairs)和最小音差词列(minimalsets)是典型的对立分布。最小对立体是指在同一个位置上只有一音之差的一对词,例如sip和zip, map和nap等。最小音差词列是指在同一个位置上只有一音之差的两个以上的词, 例如beat,bit,betandbat。

像音位/l/ 的音位变体[l],[?]和[? ]从不出现在相同的环境中,我们称之为互补分布。也就是说,音位变体处在互补分布中。 如果某些音段出现在同一个环境中却不改变词义,即同一个词被读成两个或多个不同的音,我们称之为自由变体。例如大部分美国人把either读成[i:e?],而大多数英国人却把它读成[ai:e?]。但[i:]和[ai]的读音并不改变either的词义,因此,[i:]和[ai]在这个词中是自由变体。 二、区别性特征和非区别性特征

语音可以根据一系列的特征进行分类的。上文我们提到音位可以区分意义,而音位变体却不能。我们把能够区分意义的特征叫做区别性特征(distinctivefeatures),把不能够区分意义的特征叫做非区别性特征(non-distinctivefeatures)。例如sip和zip这两个单词的词义

是由/s/和/z/两个音位加以区别的。虽然/s/和/z/都是齿龈摩擦音,但浊音化把这两个音位区别开来,因此,浊音化具有区别性特征。

在一种语言中的区别性特征在另外一种语言中也许是非区别性特征。 例如,吐气在泰语中是区别性特征,但在英语中却是非区别性特征。

三、音位学规则

音位是抽象的语音单位,而音位变体是具体语音的体现。音位变体的非区别性特征是可以预测的。这种哪些音在何种情况下发生何种变化的可预测的规律被称为音位规(phonologicalrules)。语音学家通常用公式(formula)来描写这些音位规则。要掌握英语中常用的音位规则,首先要熟悉音位规则描写中的常用符号: “→”表示箭头左侧的音位将发生箭头右侧的变化; “/ ”表示产生变化的条件; “- ”表示目标音段的位置; “# ”表示词首或词尾的界限。

1. sequentialrules 序列规则

Phonotacticsof 3consonantsoccurringinonset: 如果三个辅音都出现在词首,必须遵

循以下规则:

⑴___/s/ 第一个音位一定是/s/

___voicelessstops: /p/, /t/, /k/ 第二个音位一定是/p/, /t/, /k/ ___approximants: /r/, /l/, /w/, /j/ 第三个音位一定是/r/, /l/, /w/, /j/ ⑵Theaffricates[t∫],[dз]andthesibilants [s],[z],[θ],[δ] arenottobefollowedbyanothersibilants.

2. assimilationrules 同化规则

Co-articulationeffects:

theprocessofmakingonesoundalmostatthesametimeasthenextiscalledco-articulation.

Assimilation&elisioneffects 元音省略 Assimilation:

twophonemesoccurinsequenceandsomeaspectofonephonemeistakenorcopiedbytheother

E.g. nasalizeavowelwhenitisfollowedbyanasalsound.鼻音化现象

3. deletionrule/Elision 省略规则

Definition:

theomissionofasoundsegmentwhichwouldbepresentindeliberatepronunciationofawordinisolation

E.g. deletea [g] whenitoccursbeforeafinalnasalconsonant 省略词末鼻辅音前的[g]

四、超音段特征

上面提到的区别性特征和非区别性特征都是单个音段的特征。 我们称两个或两个以上音段所具有的特征为超音段特征(suprasegmentalfeatures)。如重音 (stress)、语调 (intonation) 和声调 (tone)。它们同样具有区别性特征。

在两个音节或多音节词里,有的音节被读得较重、较响,而有的却被读得较轻、较弱。重音是指音节发音时所用的力量。有些语言的单词重音是固定的,但英语单词的重音却是不可预测的。语调是指音高(pitch)的高低变化,具有区别话语意义的功能。同一个句子被读成不同的语调便可以体现发话人不同的态度。声调是用来区分词义的音高变化。同一组音段发音时用不同的声调便产生不同的意义。汉语是典型的声调语言,如音段ma, 一声为“妈”,二声为“麻”,三声为“马”,四声为“骂”。 语调和重音一般在话语中是同时出现的。当语调核落到某个音节时,这个音节的核心就被读得较重,核心的元音自然就被读得相对长一些。语调和重音在口头表达中非常重要,因为他们可以区分短语和句子的意义。如合成词greenhouse的重音在green上, 而名词短语agreenhouse的重音却在house上。如果“Thosewhowenttherequicklymadeafortune”这个句子用不同的语调来读,重音分别落在there 和quickly上,那么这个句子的意义就截然不同了。

第四节 形态学

形态学是指对词的内部结构以及构词规则的研究

(Morphologyisabranchofgrammarwhichstudiestheinternalstructureofwordsandtherulesbywhichwordsareformed)。

形态学研究词素(morpheme), 词素的不同形态(即词素变体allomorph)及构词法(wordformation)。英语形态学是研究英语词素及其构词法。词是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有语义的语言单位。掌握一个词,也就意味着知道该词的音和义。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仅仅掌握发音、意义和拼写是不够的,还必须给词加以分类。每一个词都分别属于某一个词类(wordclass),都有其一定的语法范畴(grammaticalcategory)。词类是具有相似功能的一组词。此外,讲话者知道一个词与其它词之间的意义关系以及词的文体特征,即它是正式或非正式用词。

词素分有不同的类型:自由词素和粘着词素,屈折词素和派生词素。英语词的构成因素有派生,复合,转类,截短法,综合法,逆向构词法,首字母缩合词,缩写(法)以及杜撰等。

一、自由与粘着词素

一些词素本身就可以构成词,如water,desire,work和there。它们被称为自由词素(freemorpheme)。而另外一些词素在口头或书面中永远不能被独立地使用,如de-,dis-, -ish以及-ly,它们总要与自由词素共同来构成新词。这些词素称为粘着词素(boundmorpheme)。自由词素与粘着词素的区别在于看口语或书面语中这个词素能否独立使用,拿dewater这个词为例,它由两个词素构成。de-是粘着词素,water是自由词素。这种区分可以通过下列事实验证,即以英语为本族语者不会认为⑶是符合语法的:

Whatareyougoingtodowiththeplants? Iamgoingtowaterthem. Iamgoingtodewaterthem. *Iamgoingtodethem.

一些英语粘着词素与自由词素形式是一样的,可是它们在意义上却不同。如自由词素

some作为一个词与在词汇tiresome,handsome等中体现的粘着词素-some拼写形式上一

样,意义却不同。

传统上自由词素被叫做词根,粘着词素叫做词缀。现代语言学家发现许多词的组成成分看上去像词根却不能独立使用,例如receive,perceive等词中的ceive离开词是没有意义的。这种词素的意义完全依赖它所属的词汇的意义。现代语言学家往往把它们看作词素并称它们为粘着词根。

不同的词素起着不同的作用。有些词素既不改变词类也不改变意思,只是给词的现有意义增加一些语法信息。如dog 和dogs都是名词,意思相同,都是指狗,但是dogs多了一个表示名词复数的词素-s。象这样的词素纯粹起了语法作用,不改变词类,不创造新词,只是给同一个词改变了词形,这样的词素被称为屈折词素(inflectionalmorpheme) 。

现代英语中的屈折词素表示名词的格或数,动词的时或体,形容词和副词的级。具体来讲,现代英语屈折词素包括:表示名词的所属格、表示名词的复数形式、表示单数第三人称作主语的一般现在时态、表示动词的过去时、表示动词的进行时、表示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表示形容词和副词的最高级。

与-er和est互补的是more和most,它们位于由两个或多个音节组成的形容词或副词之前,-er和more,-est和most都是词素变体。另外一些词素通过改变意思(如proper和improper,两个词都是形容词,意思相反),或者改变词类(如wide,形容词;widen,动词),或者既改变意思又改变词类来派生新词,这样的词素被称为派生词素(derivationalmorpheme)。

屈折词素和派生词素都是粘着词素。派生词素在传统上是指词缀,英语词缀可分成前缀(prefix)和后缀(suffix)(一些语言有中缀,即插于其它词素中的粘着词素。)它们附着在其他词素上改变词的语义或语法功能。派生词素既可能是前缀也可能是后缀,但屈折词素都是后缀。 二、英语构词法

1.派生

新词不断产生,创造新词的一个方法是运用词素合成构成新词。词素与词素构成新词时,不是漫无秩序,而是有一定的规则。派生(derivation)构成词汇是通过将词缀加到自由词素上进行的。如将词缀加到friend这个词上,就可以形成:

befriend,friendly,unfriendly,friendliness。因此,在一个自由词素上加入多个词缀的过程可称为复合派生,多数英语后缀加到自由词素或词上时会改变词性而多数前缀不会改变.

派生也受音位音素的限制。如后缀它可与一些形容词连用产生带有使动意义的动词,但不能加到由多个音节组成的形容词上。在单音节形容词中,后缀-en只能加到词尾为塞音的词上,如white,soften和straighten等词都属此类情况,而*truen和*abstracten不可以。一些英语后缀(大多数都是拉丁词源的)改变原来词重音,如,-ity(sane→sanity )以及-ive(product →productive) 都属这种后缀。其它后缀一般不影响重音,如-ness, -ly, -less. 2.复合法

复合法(Compounding)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独立的词组合起来构成新词的方法,由这种方法构成的新词称为复合词。绝大多数英语复合词都是名词,动词和形容词这三类中的两类词的结合。这些复合词可归为三类,如表一: 表一: 复合词构成示例 Noun Verb Adjective Noun Verb Adjective

bookshelf pickpocket greenhouse brainwash sleepwalk whitewash headstrong catchall bittersweet 复合词中,在右边的词素决定这个词的词性,所以,greenhouse就是名词,whitewash是动词。重音在最左面的词素上。因此,agreenhouse与agreenhouse不同之处在于后者的重音在house一词上而agreenhouse的重音在green上。复合词的意义并非其组成成分意义的总和。例如greenbottle一词之意并不是指一个瓶子,而是一种昆虫叫叉叶绿蝇。 3.英语构词法的其它类型

⑴转类(conversion)

是指不借助词缀,不改变词的形态,使词从一种词类转变成另一种词类,这种方法叫词类转换法。这种情况经常出现于名词和动词两者之间,例如,在短语tobutterthebread之中butter一词便由名词“奶油”变成了动词,意为“往面包上涂奶油”。还有一些不常见的转换,如形容词变为名词(thepoor,agay),甚至还有介词变成动词(touptheprice)。转换通常存在于只包含一个词素的词汇中,可是一些复合词也可以有转换的现象。在下面的句子中,动词词类便来源于名词。

例如:Thepolicemachinegunedthegang,此处名词machinegun“机枪”变成了动词“用

机枪杀伤”。

(2)截短法(Clipping)

是指通过删掉一个或更多音节的方式缩短多音节词的方法。截短的词最初用于英语口语中。一些截短词广泛被接受,甚至用于正式语体中,如bus一词来源于多音节词omnibus。 (3)缩合法(Blending)

也叫拼缀词,是指通过将不同的非词素部分放在一起来构建新词的过程。也就是指组成复合词的两个词都失去部分音节后将其中的首部或尾部连接成一个新词的方法。如smog(烟雾)是由smoke和fog缩合而成的。

一些单词是通过部分缩合与部分复合的过程来构成的。如workaholic(迷恋工作的)。medicare(医疗保健),guesstimate(约略估计)等词都是这种方式构成的。它们的构成是一个完整的词与另一个单词的部分的组合。

(4)逆向构词法(Backformation)

是指通过去掉单词真正的或假想的后缀以构成新词的方法。例如从editor逆构成新词edit。peddle是从peddler逆构而成的。

(5)首字母缩合词及缩写词(Acronymsandabbreviations)

可以由另一个词或短语简缩而成,这种构词法称为缩略法。简缩而成的词叫做缩略词。首字母缩合词是指把短语中的各个词的首字母连在一起构成的缩略词。例如NATO代表NorthAtlanticTreatyOrganization(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这两者的区别在于首字母缩合词可以按字母名称读,读作一个单词['neit?u]。而缩写词不能作为一个词来读。缩写词是按字母顺序往下读的,如BBC代表BritishBroadcastingCorporation。 (6)新造词(杜撰)(Coinage)

不是根据现存词素来构词的方法。这种构词法尤其在工业给部分新产品命名的时候应用的很普遍。如kodak(柯达),Coca-Cola(可口可乐)。

第五节 句法

句法(syntax)这一术语来自古希腊词syntaxis,其字面意义是指“安排”。从传统的角度来讲,它是语法的一个分支,研究句子结构(thestudyofsentencestructure),揭示构成某一语言句子的内在规则。 一、句法范畴

语法范畴(syntacticcategories)是指在符合语法要求的前提下能够相互替换的一类词语。例如,在句子Anaughtyboybrokethewindow中,anaughtyboy 可以由he,aman,John,等词替代。

所有这些词属同一句法范畴,即名词短语(缩略为NP),句子的其余部分,brokethewindow即为动词短语(缩略为VP)。其它的句法范畴包括句子(S),限定词(Det),形容词(Adj),代词(Pron),动词(V),助动词(Aux,),介词短语(PP),和副词(Adv)等。

二、短语结构规则

短语结构规则(phrasestructurerules)是指确定句法范畴成分规则。这些知识存在于讲话者的头脑中。

语言学家使用归纳法将这些规则加以总结。看下面的例句: 1. Adultswork. 2. Theboyworks. 3. Poorboyswork.

4. Thepoorboydeliverspapers.

所有这些句子都包含一个名词短语和一个动词短语,于是我们可以写一个解释这种现象的短语

⑴S→NPVP

然后我们看一看每一个句子的名词短语的组成部分,并写出下列代表不同名词短语类型的规则:

NP→N NP→DetN NP→ AdjN NP→ DetAdjN NP→Pro

接下来我们能将所有这些单个规则套缩成一个解释所有名词 短语的短语结构规则: ⑵NP→ (Det)( Adj) N Pro

用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看一看每句话中动词短语的组成成分,写出一般动词短语规则: ⑶VP→V (NP) (PP)

另外所有的介词短语都包含一个介词和一个名词短语,于是可以写出介词短语规则: ⑷PP→PNP

上面总结的四项规则代表着句法知识的不同方面。箭头右面的句法范畴是左面的直接成分。小括号里的成分是任意选择项,也就是说,它们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大括号里的

成分是必选项。大括号种的选项是范畴中的成分,它们不能共现。例如,一个动词后可接有名词短语或介词短语。如果这三个成分共现,顺序为:VNPPP

每一种语言都是以短语结构规则为基础的。句法范畴似乎是普遍的。在每种语言中,句子都包含名词短语和动词短语。但其成分顺序是不一样的。在一些语言中动词短语可以位于名词短语之前。在法语中,名词位于名词短语内的形容词之前,虽然限定词位于名词之前。为了将词汇用于句子中习得母语的儿童和外语学习者一定要弄懂短语结构规则。 三、系统功能语法

句法分析的两个方面:横组合与纵聚合

当我们以研究其成分或概括句型的方式分析句子时,我们是从形式入手的。我们实际上是研究横向链条关系(也叫做成分的横组合关系。)忽略了另一类的关系即(纵向)选择关系(也叫做纵聚合关系。)如果语言学家对语言的使用感兴趣的话,他/她将探究(纵向)选择关系。看例句:Haveyouseenacat?

每一个占据此句中空位的成分都是选自句法范畴的成员。例如,冠词a选自一类词,包括the,my,your,our,that,this,etc.。所有这些词都有可占据一个空位而不影响句子的语法性。然而,当我们在交流中提出问题时,只有其中一个是合适的。选择依赖于语境,尤其依赖于谈话对方。假如你问陌生人,该句子就是正确的。如果你问你的家人,你就会这样说,“Haveyouseenthecat ?” 若问邻居,你便会说:“Haveyouseenmy/ourcat?”

系统功能语法(Systemic-functionalgrammar)在分析句子的时候是从功能和意义的观点入手的。它把语言看作意义潜势系统,并把句子结构看作选择过程的结果。任何语言的语法系统都是选择系统。语言的形式是功能的实现。功能语法的任务就是要说明功能与形式的复杂关系。 四、三个纯理功能

Function一词在文献中有不同的意义。在传统语法中,function这个词是“有机功能”

的含义。即什么词性充当什么句子成分。在语言的社会学研究中,它用来指语言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在人种论中学者们用function一词来指语言的具体应用。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语言的功能可高度概括为意义范畴。根据韩礼德的观点(1970),有三种纯理功能(Thethreemetafunctions)。 1. 概念功能

我们使用语言来谈论人对世界(包括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经验,用语言来描述事物。 2. 人际功能

我们用语言交流,确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影响人们做事手段,取得别人的帮助与同情。(语言可用来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媒介。) 3. 语篇功能

作为一个系统的语言以统一方式组织信息,这些信息在逻辑上与周围的信息相关联,与口头和书面语境相联系。当使用语言时,上述两种功能最后要由说话人把它们组织成语篇才能实现,这就是语篇功能。

第六节 语义学

语义学(semantics)是研究意义的科学。它的理论探讨对象是语言的意义(linguisticmeaning)或语义,语义是一般意义的一部分。

一、词汇意义关系

词汇意义关系的研究是词汇语义学的任务之一。词汇之间不仅在词形上相联系而且在词义上也不是彼此孤立的。这种词与词之间的语义关系有同义关系(synonymy)、反义关系(antonymy)、同音同形异义(homophony)、一词多义(polysemy)、上下义关系(hyponymy)等。

同义关系是指英语中有不少词 相互间意思相同或者基本相同。这样的词之间的关系是同义关系。这样的词是同义词 (synonyms)。 同义现象还可以进一步分为方言同义、不同风格的同义、语域不同的同义、情感意义不同的同义、搭配不同的同义。

同义现象经常作为衔接手段用于口语或书面语中。为了避免重复,在文中作者/说话者需要用同义词来代替前文中所出现过的词。

如果两个词意义相反,那么这两个词的语义关系是反义关系,这两个词被称为反义词(antonyms)。如up - down。反义词也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分级反义、互补反义、互逆反义。

分级反义是指两词的语义特征形成对立的两极,在此两极中可插入表示不同程度的词语,体现出对立的层次(gradability),如old—young。

互补反义词是指在语义上相互对立,彼此排斥,非此即彼,非彼即此的一对词语。如alive - dead。

互逆反义词是指表示相反方向动作过程的词。如push - pull,come - go等都是互逆反义词。

同音同形异义词是指具有相同的发音方式和书写方式但其意义不同的词。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含有几个相联系的意义。例如,head至少有两个词义:词义1“头部(人体部位)”;词义2“领导人”。

上下义关系是一种包含关系。即意义包含在另一个词义中的系统意义关系。上义词支配下义词。如老虎,狮子,大象和狗都是动物(animal)一词的下义词,而像animal这类的词被称作老虎,狮子,大象和狗的上义词。这种垂直的语义关系把词和词联系在层次网中。

第七节 语用学

语用学(Pragmatics)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哲学家 查尔斯·莫里斯(CharlesMorris)于20 世纪30年代在其经典著作《符号理论基础》一书中提出。他把符号学(Semiotics)分为三部分:句法学(Syntactics)、语义学(Semantics)和语用学(Pragmatics)。

句法学研究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语义学研究符号与符号所指事物之间的关系;语用学研究语言符号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意义的语用研究关心的是说话人的意义

(speakermeaning)。这一意义还与特定的语境相关,对意旨意义的破译有赖于语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意义的语用研究还关心语境意义(contextualmeaning)。 一、言语行为

Austin从一个完整的言语行为(Speechacts)中抽象出三种行为:言内行为(locutionaryact)、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act)和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act)。言

内行为指说出合乎语言习惯的、有意义的话语;言外行为涉及说话者的意图,指在特定的语境中赋予有意义的话语一种“言语行为力量”(illocutionaryforce),即语力;言后行为指说话行为或施事行为在听者身上所产生的某种效果。比如说,一个小学生放学回来对妈妈说:

“Iamhungry”,这是言内行为;他的意图是向妈妈要东西吃;妈妈听了他的话,拿出东西来给他吃了,他达到了说话的效果,这是言后行为。

根据言语行为与话语结构(utterancestructure)的关系,言语行为可以分为直接言语行为(directspeechact)和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speechact)。直接言语行为所执行的言语功能与其话语结构直接相关,如:

1. Closethedoor.

2. Fastenyourseatbelt,please. 这两句都是祈使句,执行的是命令功能。间接言语行为所执行的言语功能与其言语结构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在间接言语行为中,疑问句可以用来表示提议或请求,陈述句可以用来表示请求,如:

3. Canyouopenthedoor? 4. Iamhungry.

3. 是一个问句。从字面意思来看,说话人是在询问听话人有没有开门的能力,但实际上其言外之意却是一种请求,是请求对方把门打开。它是通过提问的方式发出了一种请求。4. 中的说话人可能就是在简单的陈述他饿了这样一个事实;可能是告诉听话人他饿了,不想继续工作了;也可能是希望听话人能请他吃饭。总之,对于这样的言语行为的理解,需要听话人根据当时的语境、说话人的语气、双方的共识、语用推理等才能够判断。 二、合作原则与会话含意

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哲学教授格赖斯(H. P. Grice)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的一次演讲《逻辑与会话》中论述了合作原则(cooperativeprinciple)及其制约“会话含意”

(conversationalimplicature)产生的过程。格赖斯指出,会话是受到一定条件制约的,人们的交谈之所以能够顺利进行,是因为双方遵循了一定的目的,相互配合默契。他把说话者和听话者在会话中应该共同遵守的原则称为合作原则,包括以下四个范畴: 1. 量准则(QuantityMaxim):

(1) 说话人所说的话包含交谈所需要的信息; (2) 说话人所说的话不应超出所需要的信息。 2. 质准则(QualityMaxim):努力说真话。

(1) 说话者要说真话,不要说假话; (2) 不要说缺乏证据的话。

3. 关系准则(RelationMaxim):说话要有关联、切题。 4. 方式准则(MannerMaxim):说话要明白清楚。

(1) 避免晦涩;谈话者所说的话应清楚简要,有条理; (2) 避免歧义。 (3) 简明扼要; (4) 井井有条。

在具体的言语交际中,说话者会根据具体情况,谈话的内容、听话者的身份、说话的场合,着重遵守某一准则或违反某一准则,听话者从中推导出“会话含意”,即根据语境研究话语的真正含义,解释话语的言下之意,弦外之音,而不是从语言系统内部(语音,语法,语义等) 去研究语言本身表达的意义。

第八节 社会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边缘性学科。来自社会和人文科学不同领域的许多学者对社会语言学的创立都做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他们在探讨社会语言学的性质和任务、回答什么是社会语言学时都各有自己的看法。英国语言学家赫德森(Hudson)认为:“社会语言学即联系社会对语言进行的研究”。 一、语言变体

语言变体是社会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术语。语言变体是由具备相同社会特征的人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中普遍使用的某种语言表现形式。语言变体的表现形式很多,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标准变体(thestandardvariety),地域变体( regional / geographicalvariation) ,社会变体( socialvariation / sociolect) 和功能变体(registers / functionalvarieties)。

标准语也叫共同语,如汉语中的普通话。它是在若干方言之上经规范之后的变体,它已超越了地区的限制,成为全社会通用的交际手段。同时,它也是官方、教育和大众传播界的工具,是有威望的语言变体,成为全社会成员学习和仿效的对象。地域变体由说话人的地域差异产生,如汉语中的上海话和广东话;再如,英国英语、美国英语、澳大利亚英语、印度英语、南非英语等等都属于英语的地域变体。英国英语与美国英语在读音、拼写和句子表达上存在的差异都是地域变体的特征标志。社会变体则由说话人的社会属性(性别、种族、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以及宗教信仰等) 差异而产生。具有不同社会属性的人往往会在相同的社会大环境下再次细分为不同的社会阶层,而这些阶层的语言很可能带有自己的特色。 二、语域

“语言的功能变体” 又称“语域”。包括三个方面的特征:语场,语旨和语式。语场指的是交际过程正在发生的事情;语旨是指参与交际的人之间的关系;语式说的是以何种方式传递信息。这三种特征构成了整个交际的过程。考虑交际中的人际关系、选择恰当的交流方式,关系到交际的顺利进行。如 Sodiumchloride和salt所适用的语场是不同的;在校园里,对资历深、教龄长的老师须用头衔加姓氏的方式称呼,如李教授(ProfessorLi);而对好朋友,你可以直呼其名,这种随交际对象的不同而选择称呼是语旨的体现;面对面的口头交际与书面语言的差别则体现了不同语式。 三、语言的正式程度

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应根据其关系的亲疏远近,选择语言的正式程度。 Joos于1962年把语言的正式程度区分为五级:刻板(frozen),正式(formal),磋商(consultative),随便(casual),亲昵(intimate)。这五种风格(style)所适用的场合是不同的,刻板型语言适用于正规的仪式上(如牧师在主持婚礼上所说的话),而亲昵型的风格则适用于家庭成员及亲密朋友之间。

在不同场合、对不同的讲话对象,应使用正式程度不同的语体来表达。

第九节 心理语言学

心理语言学是研究语言活动中的心理过程的学科,它涉及人类个体如何掌握和运用语言系统,如何在实际交往中使语言系统发挥作用,以及为了掌握和运用这个系统应具有什么知识和能力。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心理语言学是研究个体言语交往中的编码和译码过程。 心理语言学受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影响很大。

心理语言学有两个主要的研究方向:行为主义的研究方向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在50年代,心理语言学主要受行为主义心理学和描写主义语言学理论的影响,当时的心理语言学家用行为主义的观点来解释心理语言现象。他们认为言语行为和人的其他一切行为一样,也是对刺激的反应,是联想的形成、实现和改变,是借强化而获得的。这样,心理语言学的理论基本上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言语活动中的具体表现。这个研究方向的代表人物是奥斯古德。他虽然不象斯金纳那样把意义排斥在语言现象之外,引用了中介过程来说明语言的意义,但他仍坚持认为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可以解释言语行为。 一、语言习得四假说

语言习得通常指的是儿童不自觉地自然地掌握/获得第一语言(通常是母语)的过程和方法。

儿童语言习得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有关儿童语言习得的研究曾经提出了不同的理论 解释与假说,其中产生过广泛影响的主要理论有行为主义学派的刺激一反应论、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天赋论、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识论,以韩礼德为代表的功能论等。

(一)刺激—反应论

上世纪初,以刺激—反应模式为理论基础而建立的行为主义学派将研究对象确定为可以观察和测量的行为,而不是主观能体验的知觉或意识。行为主义者认为语言作为人的整个机体行为的一部分,同人的其他行为一样,是可以观察和测量的,并可以经过强化、训练或模仿等方式而逐渐形成。行为主义学派的语言学习理论在斯金纳(B. F. Skinner)1957 年出版的《言语行为》(Verbal Behavior)一书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他强调语言的习得是一个操作条件反射过程,认为儿童是通过模仿和选择性强化而习得语言的,儿童习得语言主要经由模仿—增强—重复—形成四个阶段。儿童先是对周围的言语刺激进行模仿,同时人们对儿童的模仿做出反应,如进行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以此来强化儿童对语言的模仿。经过不断地模仿和反复强化,儿童慢慢形成了一种言语习惯,从而习得言语能力。

从行为主义的语言习得假设中可以看出,行为主义理论重视环境的作用,强调外界条件对儿童语言形成的影响,这有着它合理的一面。因为环境的确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儿童生活在何种文化环境里,他习得的就是何种语言。但这一理论过于强调外在作用,不能合理地解释为什么只有儿童才能习得语言这样复杂的体系和行为,而其他动物却不能,尤其忽视了儿童本人的内在语言能力。因此,行为主义强调的直接经验观察并不能科学地解释儿童的语言行为,需要一种更深入合理的理论予以解释。从20 世纪60 年代开始,行为主义语言学习观遭到了强烈抨击,这必然引发其他理论的出现。

(二)生物—天赋论

与行为主义理论相对立的另一派的观点是语言习得的天赋论。此派理论的学者认为儿童能够快速地学习语言,天赋能力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天赋能力是由生物遗传决定的。此种理论以乔姆斯基(Chomsky)为代表,主张所有儿童从一生下来就具有语言习得的内部装置(languageacquisitiondevice,简称LAD),这种装置能够使儿童尽快地选择词和句子,而不管这些词是以哪种语言听到、说出和理解的。持有这种观点的人都坚持语言的习得是一种本能的和自然的过程,认为人类天生就具有获得语言的装置,不必刻意教就能轻易的学到语言。他们也承认经验和环境所起的诱因和促进作用,但认为儿童习得语言的根本原因还是天赋的内部语言装置。

天赋论首先提出把儿童的语言能力看作一个合理而又自成体系的内在结构,认为儿童语言发展在各个阶段都自成一定的体系,他们根据听到的话语对已有的语言体系做出种种假设,并按照假设来运用语言体系,根据外界的反应来检测其假设的正确与否。经过不断检验和改

正,儿童抛弃了错误的语言体系假设,建立起正确的、逐渐接近成人的语言系统。虽然天赋论的语言习得论将儿童语言习得研究从行为主义理论的桎梏中解放了出来,但它低估了环境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难免走向另一个极端,这就为语言认知论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三)认知论

认知论诞生于上个世纪50 年代,以皮亚杰(J.Piaget)为代表。这种理论认为儿童语言的发展与认知能力有很大关系,他们认为语言的习得不是本能的、自然的过程,儿童语言的发展是天生的心理认知能力与客观经验相互作用的产物,是认知能力的发展决定了语言的发展。认知学派认为,儿童大脑里有一种先天就有的语言习得机制,在某个发展阶段,儿童的语言表现是由存在于他大脑中的一套语言机制所控制的,而不是仅仅对成人语言的模仿,语言能力不能独立于认知能力而存在,语言能力的获得要以一定的生理成熟和认知发展为基础,并在非语言的认知基础上能动地建构起来,语言的习得是一种认知结构的动态建构过程。

认知发展理论既不反对天赋论,也不认为外在环境决定着儿童语言能力的形成,它更强调儿童语言发展与儿童在环境中主动经历的事情之间的关系,这些直接经验被“编码”到儿童的思维中,并从经验转化成词语表征。依据认知发展的理论观点,语言发展与儿童的智力发展有关,而这种智力又是通过直接的、具体的经验而发展的。这就告诉我们,人的语言能力并不是天生的,语言的发展是以认知为前提的,是伴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而发展的,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而获得的。

(四)关键期假说

“关键期假说”由蒙特利尔神经学家Wilder Penfield&LamarRoberts在他们1959年合著的一篇文章《言语与大脑机制》中首次提出;1967年EricLenneberg在他的文章《语言的生物基础》中再次讨论了“关键期假说”(CriticalPeriodHypothesis),并得到广泛地关注。

国外早在上世纪60 年代就有人根据脑神经系统和语言习得的关系, 以及大脑伸缩性与年龄相关的实验结果, 提出了语言习得关键期的假说, 认为儿童学语言比成人更有优势。因为在该段时间内,语言的习得最为容易, 而超过此段时间, 语言的习得能力就会受到限制。 二、第二语言习得

“二语习得”就是在自然或教学中学习非母语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过程,它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用知识。 三、儿童语言习得途径论

克拉申的“输入假设”(InputHypothesis)认为,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input),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对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语言习得。这就是他著名的i+1 公式。i代表习得者的现有水平,1 代表略高于习得者现有水平的语言材料。这种i+1 的输入并不需要人们刻意地加以提供,只要习得者能理解输入,而又有足够的量时,就自动地提供了这种输入。

在我国,书面语言的学习主要通过课堂教学的途径,所以,让学生熟练掌握语言的基本前提就是在课堂中保证对学生进行足够的信息输入。为此,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根据教材选择最佳的输入材料,保证学生所需输入的数量和质量,同时注意输入的材料要略高于学生原有水平和材料的可理解性,这样才有助于儿童的语言习得。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99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