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会2012论文 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更新时间:2024-01-07 06:51: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关键词】:语文教学、德育、途径、健全人格、传统美德

【摘 要】:现代社会,不少青少年道德品质低下,究其原因,现行教育中还存在着重智商,轻道德的的弊端。要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必须明确提升道德品质的重要性,树立道德品质教育的意识,努力提升自身道德品质,开发教材的道德品质教育功能,多动脑研究,广辟渗透道德品质教育途径,多用心关爱学生,超越传统,预见未来,培养学生懂得爱,懂得感恩,懂得合作,具有团队精神和健全人格,以促进其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

翻开报纸,打开电脑,总能见到不少有关中小学生的负面报道。北京晨报报道:7名中学生在南京公交车上“集体不让座”,漠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大爷站在身边;一名小学生因母亲不给自己买玩具,而动手殴打自己的母亲??更有人归纳了在我国当代青少年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崇洋媚外;缺乏爱心,不懂得感恩;懦弱,缺乏责任感;享乐自私,孤独颓废;缺乏诚信;浮躁,急功近利。

看到这些,让做为教师的我陷入了反思:我们教育究竟怎么了?究其原因,这是暴露出我国现行教育还存在着重成绩,轻道德的弊端。

《语文课堂标准》提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①语文是基础教育的基础课程,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其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最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文字的能力。其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并重点突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而应该落实到日常的教学过程当中。①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渗透道德教育,让孩子们在语义学习过程中经常不断地获取道德信息,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呢?

一、转变观念,树立提升道德品质的意识;

教育大家陶行知先生曾对学生们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即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②因此,语文课程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识字写字阅读等基本功知识技能的层面,更高的目标应该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知道,一个缺乏知识技能的人只是次品,而一个道德沦丧的人却是危险品。社会、家长、学生和教师都应看到高道德品质的人在这个社会已占有越来越多的优势。因此作为一个现代语文教师,要牢固树立提升道德品质的意识,改变过去重智商,轻道德品质的传统观念,使智商与道德品质一同提升 ,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基础。 二、加强修养,提升自身道德品质;

教师一定要重视“言传身教”的影响力。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教师要加强修养,努力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

首先,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有乐观积极的心态。

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乐观积极的心态是教师提升道德品质的基础。一个不热爱教育事业,对人生对教学抱消极态度的教师,必然带着悲观、消沉的情绪色彩生活在社会上,走进课堂里,给教学蒙上阴影。试想,这样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怎么可能积极乐观,怎么可能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只有对人生抱着正确、积极态度的教师,才会以乐观、振作的情绪生活在社会上,活跃在课堂里,才能在教学中要处于快乐、饱满振奋的情绪状态。在教学中创造积极的情绪氛围,从而感染学生、影响学生。正如赞科夫说的那样:“教师也应当这样:来到学校里,他整个的人就是属于学生,属于学生的教育事业的。”③一些优秀的教师也正是这样做的,他们“从来不让自己有忧愁的神色和抑郁的面容。甚至有不愉快的事情,生病了,也不在学生面前表示出来。”③

其次,关爱学生,在爱中提升自身道德品质。

爱,是我们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情感,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出自社会的需要、对教育的需要、更是一种对学生的责任。赞科夫曾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要热爱学生。”③在关爱学生的同时,自身的道德品质也能得到提升。因此教师应该重视,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

极的生活态度,即使是在批评学生以及学生犯错时,也要有一颗慈爱的心。

再次,教师要注重修身养性,学会控制自身情绪。

有些教师平时不注重修身养性,又不能控制好自身的情绪,遇到调皮恼人的事,就会暴跳如雷,冲着学生发脾气,甚至在教学中对学生不同的理解和想法进行压制,剥夺学生多元化的理解,久之则会在学生心理形成阴影,重则扭曲人格。 三、用心研究,广辟道德品质教育途径;

《语文课堂标准》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续和发扬中华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能够依靠文本,挖掘出其中的德育闪光点。 1.发掘教材情感因素 ;

语文教材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情感,这一优势是其它学科望尘莫及的。读一篇文章就是在和许多人物对话,可以被高尚的品德所感动,进而产生模仿。其中有热爱、悲伤祖国、尊师敬长、助人为乐、舍已为人等等。因此,教师要仔细研究教材,深挖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

《卢沟桥烽火》是苏教第十二册中一篇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课文反映的是中国现代史上一起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叙写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强盗行经,歌赞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点明了伟大的抗日战争从此拉开了序幕。执教此课时,我注重了让学生深入地去了解时代背景。在课前,我就让学生收集有关卢沟桥的资料以及日本在卢沟桥事变前在中国制造的其他罪行。学生们收集的资料令我欣喜若狂——1931年9月18日晚,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这就是所谓的“柳条湖事件”。日军以此为借口,突然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由于东北军执行“不抵抗政策”,当晚日军便攻占北大营,次日占领整个沈阳城。日军继续向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广大地区进攻,短短4个多月内,12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土3.5倍的中国东

北全部沦陷,3000多万父老成了亡国奴。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接着又逐步蚕食了华北,妄图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的爱国之情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被点燃,在一定程度上激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行为的憎恨。让学生收集这些背景材料,不仅能够使他们更容易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增加了对祖国历史的了解,激发了爱国主义情感。 2.借助多媒体进行道德品质教育

鲁迅先生说过:“用活动的电影来教学生,一定要比教员的讲义要好”,“电影教学的好处在于可以呈现全部的学习过程,学习者可以观察整个情况”。④利用多媒体创设生动真实的情境,让学生进入一个新境界,人机互动的新天地,更易调动学生的情绪体验,也更易入情入境。如《九寨沟》一文,课文以生动的笔触,饱蘸着对祖国山河的一片深情,精心描绘了九寨沟奇丽美妙的自然景观,使人不禁陶醉于祖国的山水美景,折服于灵幻的异兽珍禽。如果在教学时,就仅仅让学生一起来学课文的话,学生和“九寨沟”的距离相差甚远,枯燥的学习使学生很难对九寨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我是这样处理的:“同学们,人们都说九寨沟很美,我们也一起来欣赏一下。”接着播放了一个关于九寨沟的奇异景致的片段并配以和谐优美的背景音乐。学生们在看时,都暗暗地情不自禁地赞叹那儿的美景。看完之后,我请学生们来说说有何感受,有何想法。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说:“九寨沟的风景实在是太美了。”有的说:“我真想到九寨沟去走一走,看一看。”还有的说:“祖国的美景真让人神往!”不知不觉中,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洋溢在心头。特级教师李吉林的情境教学也正是利用情境的创设来感染学生的。

3.感悟人物形象进行道德品质教育

语文课文有鲜明的形象性特征,其中往往刻画了真切感人的人物形象。语文教学要渗透道德品质教育,让学生感悟人物的品质,从中受到启迪。

例如,《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记叙了普罗米修斯为了解除人类没有火种的困苦,不惜触犯天规,勇敢地盗取天火,从而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智慧,并与宙斯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动人传说。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普罗米修斯是个怎样的神?从而让学生进一步地了解普罗米修斯,感悟他的机智、勇敢、坚强、极

富同情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

再例如,三年级下册里有一篇课文《微笑着承受一切》,讲的是体操运动员桑兰面对伤痛和残疾,表现出惊人的毅力、乐观的态度和坚强不屈的精神。这篇文章给学生渗透一种面对生活的挫折、人生的苦难的正确态度,桑兰微笑的背后承受的是巨大苦难,体现的是桑兰的信念、乐观、坚强和毅力。我想,编者选这篇文章的意图就是要让学生震撼、感动、敬佩。以桑兰精神去震撼学生,以桑兰的重伤所带来的伤痛去震撼学生,桑兰微笑背后所承受的巨大苦难,以及面对苦难所体现的坚定的信念、乐观的态度、坚强的毅力去震撼学生,让学生由感动而生敬佩,由敬佩而生对这美好精神的向往。教师在教这篇课文时可以让同学们讨论,桑兰是怎样面对磨难、挫折和沉重打击的, 又是怎样控制消极情绪走出困境的。并可以扩大探讨的范围,认识自己的情绪,妥善管理好情绪,在困境中学会自我激励,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教学中还应引导学生思考:假如自己也处于那样的境地,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假如她就在你身边,你会怎样帮助她?这有助于学生了解管理好他人情绪,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学会倾听观察,理解他人,以培养同情心。为此,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要擅于挖掘教材中教育资源,让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产生情感的共鸣,感悟人格的震撼,使学生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不断的完善自我,形成健全的人格。 4.开展活动,引进竞争机制进行道德品质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开展活动,引进竞争机制,让学生在活动与竞争过程中学会合作,与人共处。同时认识到:有竞争就会有失败,要提高应对失败后的失望、灰心等消极情绪的能力,这正是道德品质教育的目的。这种竞争机制可以在教学活动中加以利用,教师经常可以组织个人或小组围绕着某一问题、某一练习,进行抢答、比赛,这也能使枯燥、单调的教学活动沉浸在热烈、高昂的情绪气氛之中。当然这可能会让一部分学习迟缓的学生失去信心,也可能让学生压力太大。因此要注意合理性,有多种多样的活动,使得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并且重点是在于使努力做得更好,而不是在看别人做得不如自己好。适当的采用,可以使所有学生都感到他们有一定的成功或失败的可能,从而被引起尝试的动机。 5.提倡合作学习,在合作中提升学生道德品质;

传统教育一般注重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作业。要是大家共同完成一份作

业,老师会鼓励吗?如果要求老师不要把学生的成绩排名贴在公众场合,只让与学生家长了解就行,老师会支持吗?而在美国的中小学,许多作业,必须是两三个或更多的同学合作完成,如果做不好,所有的成员都有要受到批评,荣辱与共,因此学生都有很强的合作意识。

灌输式的教学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新时期教改提出新的学习方法中,就包括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学生要与同伴交流沟通,倾听他人意见与想法,为了共同的目标探讨研究,统筹规划,根据自己和同伴的优势与弱势安排任务,处理学习中出现的争执和冲突。可见这样的过程实际上与是道德品质教育的过程,这不仅培养了团队精神,同时也让学生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得到提高。

语文阅读教学与思想教育正如教书育人一样,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两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作为承担传道授业任务的语文课堂,教师在教学中应更多地关注那些具有德育意义的言行细节,于细节中引导、点拨,在潜移默化的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现代教育,需要智商与道德品质并重。我们在努力培养学生智商,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须努力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帮助学生拥有健康人生,逐渐建立健全的人格,这也是循序渐进地提高整个社会、整个民族人格素质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最迫切的需求。语文教师肩负着重大的责任。“教无定法,只要得法”,要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必须明确提升道德品质的重要性,树立道德品质教育的意识,努力提升自身道德品质,开发教材的道德品质教育功能,多动脑研究,广辟渗透道德品质教育途径,多用心关爱学生,超越传统,预见未来,培养学生懂得爱,懂得感恩,懂得合作,具有团队精神和健全人格,以促进其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096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