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华同济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复习笔记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5-15 01:31: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李德华同济大学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复习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复习
笔记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
城市的产生与定义
居民点的形成
农业与畜牧业分离,第一次劳动分工,新石器时代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居民点黄河中下游、尼罗河下游、西亚的两河流域
城市的形成
生产方式改进,生产力提高,产品剩余,出现交换,以物易物,《易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劳动分工加强,出现专门的手工业者,商业和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第二次劳动分工,原来的居民点分化,以农业为主的是农村,一些具有商业和手工业职能的是城市,可以说,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分工的产物。剩余产品产生私有制,原始社会生产关系解体,出现了阶级,人类进入奴隶社会,所以也可以说,城市是伴随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主要是产业结构,也就是居民所从事的职业的不同,还有居民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 城市的定义
现代城市,包括三要素: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我国 1955年规定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常住人口大于 2000,非农人口超过 50%,即为城市型居民点。工矿点常驻人口不足 2000,在 1000以上,非农超过 75%,也可定为城市型居民点城市型居民点,按行政区划的意义,可有直辖市,市,镇。建制市与建制镇只是行政管辖意义的不同,不应只把有市建制的才称为城市。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
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第一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固定居民点;第二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城市
城市的发展
城市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期和工业化时代,也可以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古代城市的发展
城市与防御要求
最初的固定居民点,就具有防御的要求,起初防止野兽,其后为了战争。陕西半坡、姜寨等原始居民点外围的深沟,就是防御设施,也有用石头垒成的墙或木栅栏。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一个筑城高潮西亚巴比伦城,平面矩形,两重墙,两重间隔 12m,墙外有城壕,有明显的防御目的。罗马帝国盛期,罗马人在其统辖地区大量建造营寨城,平面相当规范。位于阿尔及利亚的提姆加得城(Timgad)至今保存最完整。伦敦,巴黎都可以在古城部位找到罗马营寨的遗迹。欧洲中世纪,从防御要求出发,封建主的城堡选在山顶或湖边、河边,或在外开人工水渠,架设吊桥。完全从防御要求出发的平面模式:斯卡莫奇理想平面 Scamozzi
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的布局
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在城市建设方面有明显反映。中国古代城市,统治阶级宫城居中并占地很大。商都的“殷”城,以宫廷区为中心,近宫外围是若干居住聚落(邑),居民多为奴隶主和部分自由民,各邑之间空地多为农业用地。居住聚落外围散布手工业作坊,也有居穴,居穴可能是手工业奴隶栖息之所,再外圈疏松的环布居邑,以务农为主,居住下等自由民和农业奴隶,还有小部分奴隶主。
同济 李德华
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复习笔记
曹魏邺城:隋唐长安城:埃及于公元前 2500年,为修建金字塔而建造的卡洪城( Kahun)是奴隶制的典型城市,长方形,用城墙分为东西两部分,墙西为贫民居住区, 250多小屋,墙东路北为贵族居住区,面积与贫民相同,有 10~11个大院,墙东路南为中等阶层居住区。罗马帝国时期,庞贝城( Pompeii)欧洲中世纪,在封建主的城堡外发展起来的城市很多,如德国的吕贝克( Lubeck)市民要向封建主纳税并受其统治。
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
中国封建社会,大多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各朝代都城规模很大。欧洲的封建社会,在很长时期内分裂成许多小国,城市规模小,直到 17世纪,英、法、德建立君主专制国家,城市才有较大发展。中国封建城市的中心是政治统治中心,欧洲封建城市中心往往是神权统治的中心——教堂。 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
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是社会的经济基础,然欧洲与中国在土地所有制有很大差别。中国地主所有制,地主可通过其代理人向农民征收实物或货币地租,地主阶级尤其是大中地主可以离开农村集中居住在城市,而封建统治的官僚阶级本身即是地主阶级或他们的代表人物。欧洲是封建领主制,封建主大多在自己的城堡或领地的庄园中。中国的城市是政治,经济生活的中心,欧洲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商品经济发展仍然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中国的陆路通商与对海运的忽略,欧洲对海上交通的重视,港口城市成为商旅交通繁荣的中心 ……)“市”的发展对城市形态的影响在漫长的农业社会中,城市发展缓慢,中世纪后,随着手工业及商业的发展,特别是 16世纪新航路和新大陆的发展,刺激了商品经济和海上贸易,城市的发展较快,城市的数目也有增加,但规模仍不大。
近代城市的发展城市工
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
工业革命,人可以摆脱风力、水力,人工能源使人可以把生产集中于城市,从而使加工工业迅速在城市发展,并随之带动商业和贸易发展,人口迅速膨胀。工业化吸收了大量农业人口,城市扩展吞并了周围农业用地,失地农民流入城市,成为工人,加速城市化 城市布局的变化
工厂—居住区—工厂,圈层式发展成为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工业发展,产业部类增多,大量原材料与产品:出现城市仓储用地人口集聚,生活水平提高,需求多样化,产生了新型商业及公共建筑,经济活动增加,金融机构产生,城市中出现了商务贸易活动的地区新交通工具出现,并成为城市对外交通主要工具,铁路,车站,码头均有自己的用地选址要求,大大改变了城市结构布局。 19世纪末,汽车的出现,城市道路系统发生很大变化。城市类型增加
城市与环境
城市面积扩展,市民越来越远离自然环境。城市扩展过程,就是自然环境变为人工环境的过程。工业发展与生活垃圾,进一步恶化了城市环境
科学技术发展带来城市的聚集效益及高质量的城市生活
生产和人口的聚集,促进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的聚集,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城市成为物流、人流、信息流中心科技发展,促进了市政工程及城市公用设施的发展,城市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很高水平工业化及人口增加产生了土地问题、住房问题、交通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社会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发展
同济 李德华
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复习笔记
略
城市化城市
化的含义
一般简单解释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即过程,具体包括: 1. 人口职能的转变 产业结构的2. 转变 土地及地域空间的3. 变化4. 城市化水平指城镇水口占总人口的比 重。 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
1.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2. 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 化3. 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 正比4. 城市化水平高,不仅建立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农业人口的减少 产生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农业人口的剩余也成为城市化的推动力。 城市化的历史过程
初期——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速度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 30%中期——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达到 60%以上稳定——农业现代化过程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化为城市人口,一部分工业人口又向第三产业转变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可以用 s形曲线表示
城市社会的基本特征
人口老龄化( 60岁以上占 10%或 65岁以上占 7%)、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 城市社会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
城市社会的异质性高于农村社会。城市社会特有的生活方式称为城市性。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以复杂的劳动分工为特征,由此产生的社会关系不是以首属联系而是以次属联系为主导的。城市社会的人际关系是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在乡村社会,村落是以地缘关系把不同家族组合起来的生活共同体。
城市社会异质性的空间分布特征
社会空间分异的第一表征是经济地位,其空间分布呈扇形模式,不同经济收入水平的家庭居住在不同的扇形地域第二表征是家庭类型,空间分布呈同心圆模式,即不同人口结构的家庭居住在不同的圈层地域第三表征是种族背景,其空间分布呈多核心模式,即不同种族背景的家庭居住在不同的核状地域。 城市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 1 )英:费希尔、克拉克三部类:第一、二、三产业 2 )美:贝尔三个历史时期: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
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城市化前期主要表现为工业化的进程,要求并促进人口向城镇积聚。城市化后期主要表现为较高的城市化水平所直接带来的生产集约化、生活集约化、管理科学化和文教科技的进步等。
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美英格尔斯:现代化社会的指标都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实现的。 城市与区域的相互关系 1 )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城市发展必然要开发和利用周围地区的各类资源,因而城市与区域的发展条件、发展前景密切相关,互为牵制。中心城市的发展与区域内其他城镇相互影响,应重视区域规划。城市与经济区域的联系-物流、资金流、人流、信息流-分析一个城市的对外主要经济联系方向。 2 )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同济 李德华
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复习笔记
城市发展的区域分析:发展战略(优劣条件、职能、地位、作用)
规模(人口、用地)的区域论证
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的一般规律 1 )城镇体系的概念与特征在一个国家或相当完整的区域中,有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空间分布有序的联系密切且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特征:群体性、关联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 6个。(动开关整群层) 2 )城乡整体发展动力:农村向城镇的向心集聚,城镇向周围地区的离心辐射手段:规划、引导和调控城镇体系目的:协调城乡发展,促进城市与区域发展效益的统一。
同济 李德华
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复习笔记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1. 阴阳五行与勘舆学2. 很多理论散见于《周礼》《商君书》《管子》《墨 子》3. 夏朝对国土进行全面勘测,国民开始迁居到安全处定居,居民点开始集聚,向城镇方向发 展4. 商代出现我国城市的雏形,早期的河南偃师商城,中期位于今天郑州的商城,位于今天湖北的盘龙 城,今天安阳的殷墟等。商代盛行占卜、崇尚鬼神,直接影响了当时城镇空间布局 5. 周代,中原地区结束了游牧生活,各方面大发展,兴建了丰、镐两京,修建洛邑时,“如武王之意”完全按照周礼的设想布局,召公和周公相土尝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 6. 成书于春秋战国的《周礼 -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它记述的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是中国古代城市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7. 战国时期,《周礼》受到各方面挑战,出现多种城市布局。只有鲁国国都完全按周制建造。吴国:伍子胥提出:“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阖闾城,充分考虑江南特点,水网密布,交通便利,排水通畅。越国:范蠡按照《孙子兵法》,临淄城根据自然地形布局,南北取直,东西沿河道蜿蜒,防洪排涝设施精巧实用,并与防御功能结合。鲁国济南:打破了严格对称,与水体和谐布局,城门分布不对称。赵国国都:考虑北方特点,高台建筑,视觉效果与城市的防御功能相得益彰。江南淹国国都淹城,城与河浑然一体,自然蜿蜒,利于防御。 8. 战国时代丰富的城市布局, 1:得益于不受一个集权帝王统治的制式规定 2:出现了《管子》《孙子兵法》等,在思想上丰富了城市规划的创造。《管子 -度地篇》:“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才,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必须将土地开垦和城市建设统一协调,农业生产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应采用功能分区,已发展城市的商业和手工业”。《管子》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史上一本革命性著作,它的意义在于打破了城市单一的周制布局模式,从城市功能出发,理性思维和以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确立起来,影响深远 9. 《商君书》:更多的从城乡关系,区域经济和交通布局的角度,对城市发展及城市管理制度问题进行阐述。论述了都邑道路,农田分配及山陵丘谷之间比例的合理分配问题,分析了粮食供给,人口增长与城市发展规模的关系,开创了我国古代区域城镇关系研究的先例。 10. 战国时期形成了大小套城的都城布局模式,城市居民居住在称之为郭的大城,统治者居住在成为王城的小城,反映了当时:“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社会要求。 11. 秦代:发展了“象天法地”,即强调方位,以天体星象坐标为依据,布局灵活具体。咸阳虽宏大,但无统一规划和管理。由于秦信神,规划中的神秘主义色彩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影响深远,同时,秦代
同济 李德华
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复习笔记
城市的建设实践出现了复道、甬道等多重交通系统,具有开创
12. 汉代:城市布局不规则,无贯穿全城对称轴线,宫殿与居民区相互穿插。王莽时代,受儒教影响,意义
城市空间布局中导入祭坛、名堂、辟雍等大规模礼制建筑,在国都洛邑规划中充分表现。洛邑长方形,宫殿与居民生活区空间分隔,南北中轴上分布了宫殿,强调了皇权,周礼制得到全面体现。 13. 三国: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布局,继承了战国时期以宫城为中心的规划思想,改进了汉长安的布局松散,宫城与坊里混杂的状况。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城市交通干道轴线与城门对齐,道路分级明确,邺城布局对此后的隋唐长安规划,以及对以后的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4. 三国:吴国国都,今天镇江,诸葛亮建议迁都于金陵。依自然地势发展,以石头山、长江险要为界,依托玄武湖为防御,皇宫位于城市南北的中轴上,重要建筑以此对称布局。“形胜”是对周礼制城市空间规划思想的重要发展,金陵市周礼制城市规划思想与自然结合理念思想综合的典范。 15. 南北朝:东汉传入中国的佛教和春秋时代创立的道教空前发展,开始影响规划思想。突破了儒教礼制对空间布局理论的一统局面。具体包括: 1:布局中出现大量宗庙和道观,城市外围出现石窟,拓展和丰富了城市空间理念 2:空间布局强调整体环境观念,强调形胜观念,强调城市人工和自然观景的整体和谐,强调城市的信仰和文化功能。 16. 隋初:大兴城(长安),汲取了邺城经验并发展,除空间布局严谨外,还规划了建设时序:先建城墙,后辟干道,再造居民区的坊里。 17. 隋唐长安:建于公元 7世纪。宇文恺制定规划。利用两个冬闲时间,由长安地区农民修筑。先测量定位,后筑城墙,埋管道,修道路,划定坊里。布局严整,分区明确,充分体现了以宫城为中心,官民不相参和便于管制的指导思想。干道系统有明确分工,设集中的东西市。整个城市道路系统、坊里、市肆的位置体现了中轴线对称布局。里坊制在唐长安进一步发展。 18. 五代:后周世宗柴荣在显德二年,扩建东京(汴梁)而颁布的诏书是中国古代关于城市建设的一份杰出文件:分析了城市在发展中出现的矛盾,论述了城市改建和扩建要解决的问题:城市人口及商旅不断增加,旅店货栈出现不足,居住拥挤,道路狭窄泥泞,城市环境不卫生,易发生火灾,提出:扩建外城,城市用地阔大 4倍,规定道路宽度,设立消防设施,规划了实施步骤等。此诏书是古代“城市规划和管理问题”的代表文献 19. 宋代:开封扩建,按照柴荣的诏书。为中国古代城市扩建问题研究提供了代表性研究。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宋代开始,延续千年的里坊制逐渐废除,北宋中叶的开封城中出现了开放的街巷制。街巷制成为中国古代后期城市规划布局与前期区别的基本特征。 20. 元代:全部按城市规划修建的都城——大都。城市布局更强调中轴线对称,在几何中心建中心阁,体现了《周礼》,同时,城市规划中结合了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要求,并反映了元大都选址的地形地貌特点。 21. 中国古代多聚族而居,并多采用木结构底层院落式住宅,对城市布局形态影响极大。由于院落组群要分主次,从而产生了中轴线对称布局手法,这种对称从住宅组合阔大到大型公共建筑,再扩大到整个城市。这表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受到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影响深刻。 22. 古代规划,除受儒家社会等级和社会秩序而产生的严谨、中轴线对称规划布局外,还大量反映“天人合一”思想。 23.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
西方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
1. 公元前 500年,古希腊城邦,提出城市建设的希波丹姆 Hippodamus模式:方格网道路系统为骨架,城市广场为中心。广场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反映了古希腊时期的市民民主文化。因此,古希腊的方格网道路城市从指导思想方面与古埃及和古印度存在明显差异。希波丹姆模式寻求几何图像与数之间的和谐与秩序美。这一模式在米列都 Milet完整体现 2. 公元前 300年,罗马征服地中海地区,被征服地区建造了大量营寨城:平面正方或长方形,十字形街道,通四方城门,南北街叫 Cardos,东西街叫 Decamanus,交点附近为露天剧场或斗兽场与官邸建筑
同济 李德华
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复习笔记
群形成的中心广场 Forum。营寨城思想深受军事控制目的影响,以在被占领地区的市民心中确
立向着罗马当臣民的认同
3. 公元前 1世纪,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维 Vitruvius《建筑十书》,是西方保留至今最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籍。 4. 欧洲中世纪城市多自发成长,很少规划,战争频繁,防御要求提到很高地位,产生了一些以防御为出发点的规划模式。 5. 14~16世纪,资本主义萌芽,资产阶级势力壮大,在有的城市占统治地位,这种阶级力量的变化反映在文化上就是文艺复兴,很多中世纪城市,不能适应生产及生活发展变化的要求而进行了改建,改建一般集中在局部,如广场建筑群方面。 6. 16~17世纪,国王与资产阶级新贵族联合反对封建割据和教会势力,欧洲先后建立君主专制国家,首都成为中心大型城市,此时,资产阶级实力雄厚,城市改扩建规模巨大,尤以巴黎为最。 其它古代文明的城市规划思想
1. 公元前 3000年,小亚细亚的耶立科 Jericho,古埃及的 Hierakonpolis 波斯的 Suda都已经发展为城市2. 这些城市主要分布在北纬 20~40度之间,绝大部分选址于海边或大河两 岸。3. 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当地信奉多神教,奴隶制,著名的城市: Borsippa,Ur,新巴 比伦4. Borsippa建于公元前 3500年,南北布局,因为当地南北通风较好,有城墙和护城河,中心有一个 神圣区域,王宫在北,三面临水。
5. Ur建于公元前 2500到 2100年,有城墙和城壕,面积 88公顷,人口 30000~35000人,平面卵形,王宫、庙宇和贵族僧侣府邸在北部夯土高台上,与普通平民和奴隶的居住区间有高墙分隔,夯土台高 7层,中心最高处为神堂,之下有宫殿、衙署、商铺和作坊,城内有大量耕地。 6. 巴比伦城:
略 古埃及的英霍特 Imhote可以被称作是第一位城市规划师,7. 在公元前 2800年,受法老 Djoser之命规 划了孟菲斯 Memphis。 8. 卡洪城 Kahun:略
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
有关城市发展的基本理论 1 )区域理论: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发展是不均衡的。 1950年佩鲁提出增长极核理论:城市通过极化效应、扩散效应的发展,是区域经济趋于均衡,然后进入下一轮极化、扩散的发展阶段。 2 )经济学理论:城市产业分基础产业(城市发展的关键)、服务业产业。基础产业是城市经济力量的主体,它的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关键。基础产业把城市内生产的产品输送到其他地区,同时把其他地区产品及财富带到本城市中,使其能够进一步扩大再生产,并通过乘数效应,促进辅助性行业的增长,同时还促进地方服务部门的发展,造成当地经济整体性发展。 3 )人文生态学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社会运行的特征与自然生态的规律和特征有明显相似性。因此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可以看作人类的互相依赖、互相竞争。使人类社区空间关系形成、发展的重要因素。 4 1962年梅耶《城市发展的通讯理论》:交通和通讯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媒介,城市的发展主要是起源于城市为人们提供面对面交往和交易的机会。 5 )经济全球化理论: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控制、管理功能趋于空间集聚,制造、装配功能趋于空间扩散。一部分城市在全球或区域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越来越显著,大部分城市越来越成为跨国公司的制造、装配基地,城市发展越来越受到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和跨国资本的外部控制。 6 )城市发展与经济结构转型——城市进化理论:认为从工业化社会到后工业化社会,城市发展具有相似的进化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绝对集中时期(在工业化初期,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城市不断增长)、相当集中时期(城市人口继续向城市集中的同时,开始向郊区扩展,人口增长仍然高于郊区)、相当分散时期(人类进入后工业化初期,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比重开始超过第二产业,郊区增长超过城市)、绝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进入成熟期,第三产业主导地位显著,城市人口下降郊区人口
同济 李德华
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复习笔记
同济 李德华
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复习笔记
上升)。
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
. 119世纪末 20世纪初,形成了有特定的研究对象、范围和系统的现代城市规划学2. 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 Utopia是托马斯 -莫尔在 16世纪提出。封建社会小生产者 代表3. 康帕内拉的太阳城:财产公有,城市空间结构由 7个同心圆组 成4. 资本主义制度形成,罗伯特 -欧文作为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解决生产的私有性与消费的社会性之 间的矛盾的方式是劳动交换银行及农业合作社。他建立的新协和村是代表。 5. 资本主义有巩固到发展的时期,城市矛盾突出。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出超阶级设想,比如傅立叶。 6. 这些空想社会主义的设想和理论学说中,把城市当作一个社会经济的范畴,而且看作为适应新的生活而变化,这些理论成为以后规划理论的渊源。
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 1 )背景及当时存在的问题 18世纪工业革命-圈地运动-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迅速推进城市快速发展时期的城市病-城市中住房短缺,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严重匮乏,导致传染病流行( 19世纪三四十年代蔓延于英国和欧洲大陆的霍乱)。 2 )针对城市问题的关注与思考,促进了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形成(理论基础)空想社会主义,源于莫尔乌托邦概念,代表人物-欧文、傅立叶。欧文 1817年在美国印第安那州实践的协和村方案。傅立叶 1829年提出以法郎吉为单位及 1500-2000人组成的大社会。戈定 1859-1870年在法国的实践。(法律基础)英国 1848年《公共卫生法》、1868年《贫民窟清理法》、1890年《工人住房法》。(实践基础)巴黎改建(豪斯曼)、城市美化。英国公园运动-西谛。奥姆斯特-纽约中央公园。美国城市美化运动-以 1893年芝加哥博览会为起点的对市政建筑物进行全面改进为标志。
田园城市理论 Garden City
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他把城市当作一个整体来研究,联系城乡的关系,提出适应现代化工业的城市规划问题,对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城市绿化等问题提出了见解,最城市规划学科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一般把田园城市的提出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概念-是为健康、生活及产业设计的城市,其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田园城市实质-城市和乡村的结合体,若干个田园城市( 3万人)围绕中心城市( 5.8万人)呈圈状布局,城市之间是农业用地。田园城市布局-圆形,中央为公园,六条主干道从中心向外辐射,核心部位为公共建设,环形林阴大道,城市外围地区建设工厂、仓库。第一座田园城市-莱彻沃斯,由恩温、帕克设计完成。
卫星城镇规划的理论和实践
恩维 Unwin继承田园城市理论,进一步发展为在大城市的外围建立卫星城市,以疏散人口控制大城市规模的理论。同期,惠依顿也提出在大城市周围用绿地围起来,限制其发展,在绿地之外建立卫星城镇,设有工业企业,和大城市保持一定联系。 1912~1920年,巴黎制定郊区居住建筑规划,在距离巴黎 16km范围内建立 28座居住城市,没有生活服务设施,居民的生产工作及文化生活上的需要需到巴黎解决,这种一般称为卧城 1918年,沙里宁与荣格手开发商委托,在赫尔辛基提出 17万人口方案。此方案中,主张在赫尔辛基附近建立一些半独立城镇,以控制其进一步扩张。无论卧城或半独立城,对疏散大城市人口方面并无显著效果, 1928年编制大伦敦规划,采用在外围建立卫星城镇的方式,并提出大城市的人口疏散应该从大城市地区的工业及人口分布着手,这样,建立卫星城镇的思想开始和地区的区域规划联系在一起。阿伯克隆比 Patrick Abercrombie主持大伦敦规划,外围建立卫星城,减少伦敦中心 60%人口,这些卫星城
同济 李德华
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复习笔记
独立性强,有必要生活服务设施,且有一定工业,居民的工作及日常生活基本可以就地解决。这类卫星城基本独立,第一批建造了哈罗 Harlow、斯特文内几 Stevenage等八个,吸收了伦敦 500多工厂, 40万居民,其后建立了 40多个哈罗:1947年设计, 1949年建立,距伦敦 37km,规划人口 7.8万,用地 2590公顷。生活居住区由多个邻里单位组成。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附近的卫星城魏林比 Vallinby半独立,距母城 16km,一条电气化铁路和一条高速干道与母城联系,人口 24000人,用地 170公顷。车站地下通过,上面建立商业中心,靠近中心为多层居住建筑,外围为底层建筑(此规划方式发硬了这类对母城有较大依赖性的卫星城镇的特点)苏联:20世纪 30年代采用卫星城手段第三代卫星城实质上是独立的新城。以英国 20世纪 60年代建造的米尔顿 -凯恩斯 Milton-Keynes为代表。特点:规模比前两代卫星城扩大,进一步完善城市公共交通及公共福利设施。该城占地面积为 8 903hm2,规划人口为 25万人。该城平面呈方形,高速公路横贯中心。方格形的道路间距为 1km,人车分行。同时,米尔顿·凯恩斯新城作为一个新兴的工商业城镇,城市中心还设有大型多功能购物中心、现代化商务写字楼等,为该城居民提供了多种就业机会。经过 3O余年的全面规划和有序开发,米尔顿·凯恩斯已成为拥有 2O.7万人口的经济重镇。卫星城的发展:规模逐渐扩大,英国 20世纪 40年代的卫星城,人口在 5~8万人之间, 60年代后,扩大到 25~40万人。日本多摩新城人口 40万。规模大些,就可以提供多种就业机会,也有条件设置较大型完整的公共文化生活服务设施,吸引更多居民,减少对母城的依赖。
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设想
理性功能主义的规划思想-集中体现在《雅典宪章》 1933年 1922年发表“明天城市”规划方案: 300万人口的城市。中部为中心区,处公共设施外, 40万人居住在 24栋 60层高楼中,周围有大片绿地。外围是环形居住带, 60万人居住在板式住宅。最外围是居住 200万人的花园住宅。三层道路系统-地下重型车、地面市内交通、高价快速交通。市区与郊区由地铁和郊区铁路来联系。中心思想-提高市中心的密度,改善交通,全面改造城市地区,提供充足的绿地。 1931年发表“光辉城市”规划方案-思想集中体现:城市必须集中,只有集中的城市才有生命力。城市拥挤问题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即大量高层建筑+人车分离高效率交通系统。规划实践-20世纪 50年代昌迪加尔规划。
霍华德、柯布西埃规划思想比较
共同点:解决大城市的拥挤和不卫生状况。不同点:霍华德-城市分散发展,在大城市周围建设一系列规模较小的城市,从空想社会主义出发,理论奠基于社会改革的理想。柯布西埃-城市集中发展,通过对大城市结构的重组全面改造城市地区,希望以物质空间的改造来改造整个社会。
索里亚.玛塔-线形城市理论 :1882年提出西班牙工程师
基本原则-运输经济,通勤耗时最少,城市建设的一切问题以交通建设为前提。城市依赖交通运输线组成城市网络。城市形态-由铁路和干道串联在一起的、连绵不断的长条形建筑地带。宽 500m的街区,要多长有多长目的-既可享受城市型的设施又不脱离自然。实践-斯大林格勒、哥本哈根 1948指状式发展、巴黎 1971轴线延伸。贡献——并非城市形态,而是这种形态所凭借的依据。
戈涅-工业城市
法国 1904展出, 1917出版《工业城市》基本思路-将各类用地按照功能互相分割以便于各自的扩建,直接孕育《雅典宪章》功能分区的原则。
西谛-城市建设的艺术原则(城市形态的研究)
通过对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实例的研究:在主要广场和街道的设计中强调艺术布局,在次要地区强调土地的最经济使用。(以确定的艺术方式形成城市建设的艺术原则)
同济 李德华
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复习笔记
格迪斯的学说
1915出版《进化中的城市》将城市和乡村规划纳入到统一体系之中,使规划包括若干个城市以及它们周围所影响的整个地区。经美国芒福德等发扬,形成了对区域德综合研究和区域规划。工组模式-调查-分析-规划。
现代建筑运动对城市规划的影响与《雅典宪章( Charter of Athens)》
柯布西耶: 1925年《城市规划设计》,将工业化思想引入城市规划:承认现代化的技术力量,大城市的主要问题是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过大,交通发达,数量增多,速度提高,但现有城市道路系统及规划方式与这种要求矛盾;城市绿地空地太少,日照通风、游憩、运动条件太差,因此要从规划着眼,以技术为手段,改善城市有限空间,以适应这种情况。他主张提高城市中心区的建筑高度,向高层发展,增加人口密度。赖特:1935年《广亩城市:一个新的社区规划》,倡导美国化的规划思想,强调城市中的人的个性,反对集中主义。以上两个极端思想,共性:都油大量的绿化空间,都已经开始思考当时出现的新技术:电话和汽车对城市产生的影响。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 CIAM:《雅典宪章》
邻里单位、小区规划与社区规划
20世纪 30年代,开始在美国,后在欧洲,出现邻里单位的居住区规划思想。邻里单位的思想:在较大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个邻里单位组成居住区的细胞。首先考虑幼儿上学不穿越交通道路,内置小学,以此决定并控制邻里单位规模;后来考虑在内部设置公共建筑及设施,使邻里单位内部与外部道路有一定分工,防止外部交通在邻里单位内部穿越。还提出:在同一邻里单位内安排不同阶层居民居住。这种思想因为适应了现代城市由于机动交通发展带来的规划结构上的变化,把居住的安静、朝向、卫生、安全放在重要的地位,因此对以后居住区规划影响很大。“邻里单位”的进一步发展,成为“小区规划”的理论。试图把小区作为一个居住区构成的细胞,将其规模扩大,不限于以一个小学的规模来控制,也不仅是由一般的城市道路来划分,而是趋向于由交通干道或其他天然或人工界线为界。在这个范围内,把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绿地等予以综合解决,使小区内部道路系统与周围城市干道有明显划分。公共建筑的项目及规模也可以扩大,一般生活服务都在小区内解决。 20世纪 60年代后,社区规划概念逐渐取代小区规划的提法。
有机疏散思想
伊利尔-沙里宁: 1934年《城市——他的成长、衰败与未来》,提出有机疏散理论。更多的是对城市发展的带有哲理性的思考。把扩大的城市范围划分为不同的集中点所使用的区域,这种区域又可分成不同活动所需要的地段。区域之间为发展的预留用地,城市主要快车道设在带状绿地系统中等。 理性主义规划理论及其批判
看《1945年后规划理论流变》就足够了 城市设计研究
二战后,建设高潮,主导的社会意识是乐观的,规划师一方面忙于工程实践,另一方面亟需形态设计的理论指导和一套操作性强的分析方法。于是吉伯特的《市镇设计》和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成为畅销书。 20世纪 60年代:城市设计研究的贡献在于对城市设计进行了全面的理性分析,发现其中是有科学规律可循的,这不仅加强了对城市空间景观现象的理性认识,更重要的是把城市空间景观的创作过程理性化了 20世纪 70年代:经济动荡,对物质形态的分析被冷落,甚至受到批评,主要被攻击的目标是:城市设计理论分析在关心美的创造时,却忽视了为谁创造美这一规划师的根本立场问题。 20世纪 80年代:重新重视城市物质形态设计的研究。
城市规划的社会学批判、决策理论和新马克思主义
简-雅各布斯:1961年:《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从专业理论的发展角度,规划师们过去集中讨论的是如何做好规划,而雅各布斯让规划师开始注意到是在为谁作规划。 20世纪 60~70年代,城市规划理论界对规划的社会学问题非常关注:
同济 李德华
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复习笔记
大卫多夫 Paul Davidoff:1965年:《规划中的倡导与多元主义》:规划决策过程中文化模式的探讨,规划中通过过程机制保证不同社会集团的利益罗尔斯 Rawls :1972年:《公正理论》:第一次把规划公正的理论提出大卫-哈维 David Harver:1972年:《社会公正与城市》:把规划社会学理论推到高潮 70年代后期:新马克思主义:卡斯泰尔斯 Manuel Castells 1977年:《城市问题的马克思主义探索》; 1978年《城市、阶级与权力》 1992年前后,出现关于妇女在城市规划中的地位、作用和特征的讨论:约翰 -弗雷德曼 Jhon Friedmann《女权主义与规划理论:认识论的联系》
从环境保护到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思想
20世纪 70年代初,石油危机。开始出现环境保护思想 80年代,环境保护的规划思想逐步发展为可持续发展思想。《人口原理》《增长的极限》《人类环境宣言》 1976年人居大会 1978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可持续发展 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大纲》 1981年《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1987年联合国《我们共同的未来》 1992年环境与发展大会《环境与发展宣言》《全球 21世纪议程》 1996年人居二大会《伊斯坦布尔人居宣言》
全球城和全球化理论
《世界城的假想》《世界经济的变化与城市重构》《全球城》《信息化的城市》《世界技术极》《规划理论的探索》《城市的行动规划:社区项目导论》《空间战略规划的编制:欧洲的革新》《合作规划:在破碎的社会中创造空间》《导入城市设计:调停与反映》
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演变
1)《雅典宪章》 1933思想基础:奠基于物质空间决定论的基础上,认为通过物质空间变量的控制,以形成良好的环境,则可自动解决城市中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核心内容:提出功能分区,认为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是城市的四大基本活动。它依据城市活动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划分,突破了过去追求图面效果和空间气氛的局限,引导规划向科学的方向发展。功能分区及其之间的机械联系-从对城市整体的分析入手,对城市活动进行分解,在揭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改进建议,将各个部分结合在一起复原成为一个完整的城市。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制定规划方案,建立各功能分区在终极状态下的平衡状态,将城市看成了一种产品的创造,物质空间规划成为城市建设的蓝图。
2)《马丘比丘宪章》 1977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之视为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必须把城市看作为在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中的一个结构体系,不应当把城市当作一系列的组成部分拼在一起考虑,而必须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
同济 李德华
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复习笔记
区域和城市规划是个动态过程,不仅要包括规划的制定而且也要包括规划的实施,城市规划成为一个不断模拟、实践、反馈、重新模拟的循环过程。强调规划的公众参与-理论基础是戴卫多夫 20世纪 60年代“规划的选择理论”和“倡导性规划”-基本意义在于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群体具有不同的价值观,规划师要表达不同的价值判断并为不同的利益团体提供技术帮助。
3)两个宪章之间的有关变化雅典宪章的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的建筑分成若干组成部分;马丘比丘宪章的目标是将这些部分重新有机统一起来,强调他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和关联性。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石是机械主义和物质空间决定论;马丘比丘宪章宣扬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并不能起决定性作用,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应该是城市中各人类群体的文化、社会交往模式和政治结构。雅典宪章将城市规划视作终极状态描述,马丘比丘宪章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
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概述
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城市规划是一个巨大的系统,仅凭感性认识是不适宜的,要运用理论和理性思维,科学的预测城市得未来发展,保证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理论涉及内容:功能理论-城市形态和结构。决策理论-系统分析(自然、经济、社会、历史)方法论、科学决策。规范理论-规划价值目标及其与城市空间形态之间的关系。
1)城市分散发展理论(建设小城市来分散大城市)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分化为两种形式:农业地区的孤立小城镇:形不成城市群;城市郊区:只能促进大城市的无序蔓延。卫星城( 20世纪 20年代恩温):1924年,阿姆斯特丹提出建设卫星城概念。卫星城市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同时从属于一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问题-对中心城市的过度依赖,造成子母城之间交通压力,难以真正疏解大城市。新城(20世纪 50年代以后建设的新城市 )形成职能健全的相对独立的城市;基本上是一定区域的中心城市,成为城镇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对涌入大城市的人口起到截流作用。有机疏散理论 1942年沙里能《城市:它的发展、衰败和未来》,提出对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进行调整的有机疏散理论。将城市分解成为一个即统一又分散的城市有机整体,各部分形成相对半独立单元,并用绿化地带隔离开来,以高速交通相联系。将城市各种功能适当集中,并将这些集中点做有机疏散。
2)城市集中发展理论理论基础:经济活动的聚集;城市的集中发展-城市现象;大城市发展-世界城市。 1966年,豪尔《世界城市》世界大城市在世界经济体制中将承担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城市特征:政治、商业、人才、人口、文化娱乐中心。 5个特征。 1986年,弗里德曼《世界城市假说》世界城市的国际功能决定于该城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相联系的方式与程度。世界城市指标:主要金融中心、跨国公司总部所在地、国际性机构集中地、商业部门(第三产业)的高度增长、主要的制造业中心(具有国际意义的加工工业等)、世界交通的重要枢纽(尤指港口和国际航空港)、城市人口规模达到一定标准。城市聚集区:被一群密集地、连续的聚居地所形成地轮廓线包围的人口居住区,包括一个以上的城市。大城市带:法国戈德曼 1957年提出,指的是多核心地城市连绵区,人口的下限是 2500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至少 250人。
3)城市形成网络体系的发展理论城市分散与集中发展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两个方面。每个城市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城市所能提供的商品、服务及各种机会的数量和种类。不同规模的城市及其影响的区域组合形成城市的等级体系。城镇之间交通、通信所组成网络的多少和方便程度,赋予了该城市在城市体系中的相当地位(引力模型)。城市体系:一定区域内城市之间存在的各种关系的总和。格迪斯、芒福德确立了区域城市关系是研究城市问题的逻辑框
同济 李德华
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复习笔记
架;德国克里斯泰勒 1933年提出中心地理论揭示了城市布局之间的现实关系。贝利等人结合城市功能的相互依赖性等研究,逐步形成了城市体系理论。城市体系内容:职能、规模、地域空间分布上的相互关系。 4)城市土地使用布局结构理论城市内部各类土地规划布局有一定的模式和运行规律,一般可归纳为三个理论,均与城市的经济地租密切相关。同心圆理论:伯吉斯 1923年提出,城市划分为 5个同心圆。居中是中央商务区( CBD),第二环是过渡区,是衰败了的居住区,第三环是工人居住区,第四环是良好住宅区,第五环是通勤区。扇形理论霍伊特 1939年提出,土地使用均是从市中心区既有的同类土地使用的基础上,有内向外扩展,并继续留在同一扇形范围内。多核心理论哈里斯、乌尔曼 1945年提出。影响城市活动分布的四项基本原则,
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
1. 2. 3. 4.
由单项的封闭型思想方法转向复合发散型的思想方法
由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思想方法转向动态过程的思想方法 由刚性规划的思想方法转向弹性规划的思想方法 由指令性的思想方法转向引导性的思想方法
当代城市规划面临的形势 1 )可持续发展 1987年,联合国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全面阐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核心是经济、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1992年,联合国发布《全球 21世纪议程》提出了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纲领,变革现行政策,改变贫穷国家和社区的生活水平,变革现行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以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 1994年,中国政府公布《中国 21世纪议程》,强调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未来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其中,人类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2 )知识经济与科技创新知识经济直接以生产、分配和利用知识与信息为基础,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 1996年底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中提出。知识经济四个特点:科技创新-成为重要的发展资源;信息技术-使知识以有限知识传播;服务产业-产业结构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人力因素-空前重要。高科技园区四种类型:高科技企业的聚集区,以大学所提供的科技创新环境为基础;科学研究中心,与制造业无直接地域联系;技术园区,提供优惠政策,吸引投资;建设完整的科技城市,作为区域发展和产业布局的一项计划;我国先后建立了 5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3 )经济全球化与城镇体系的结构重组经济全球化-发展资源(信息、技术、资金和人力)的跨国流动。城镇体系结构性变化工业经济时代-产业的管理与控制、研究与开发和制造与装配三个层面集中在同一城镇--城镇体系水平结构。知识经济时代-三个层面的聚集向不同的城镇分化,经济空间结构重组表现为制造与装配层面的空间扩散(众多的制造与装配基地)、管理与控制层面的空间集聚(少量的经济中心城市)--城镇体系垂直结构。 4 )信息化社会和城镇空间结构变化
同济 李德华
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复习笔记
知识传播的信息化缩短了从知识产生到应用的周期,促进了知识对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信息革命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如亲近大自然、家庭内工作、中心区娱乐等。
同济 李德华
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复习笔记
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编制程序
城市规划的任务和原则
城市规划的任务 1 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从本质上说,城市规划是人居环境各层面上、以城市层次为主导工作对象的空间规划。 2 城市规划的根本社会作用是作为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保证城市合理的进行建设和城市土地合理开发利用及正常经营活动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综合性手段。 3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规划的任务是根据已有的国民经济计划和城市既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确定城市的性质和规模,落实国民经济计划项目,进行各项建设投资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4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本质任务是合理的、有效的、公正的创造有序的城市生活空间环境。这项任务包括实现社会政治经济的决策意志以及实现这种意志的法律法规和管理体制,同时也包括实现这种意志的工程技术、生态保护、文化传统保护和空间美学设计、以指导城市空间的和谐发展,满足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需要。 5 中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保护和修复人居环境,尤其是城乡空间环境的生态系统,为城乡经济、社会和文化协调、稳定的持续发展服务,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和公正的社会环境。
当前城市规划工作的任务 1 )深入开展城市规划的研究工作城市是一个由众多的子系统构成的复杂巨系统,各个子系统都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城市规划是跨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科;面对快速发展的中国,正确处理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城市规划工作者针对城市与区域、城市经济结构与用地结构、城市建设与保护等诸多方面进行认真研究,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和对策。 2 )完善规划编制体系,提高规划质量和水平城市规划要处理好局部与整体、近期与长远、需求与可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一系列关系,城市规划编制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城市未来发展的正确与否,高层次、高水平的编制规划是城市规划发挥综合协调作用的基础条件。 3 )加强立法工作,完善城市规划法规体系抓紧修改《城市规划法》;建立各级人大对政府、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以及广大群众对规划执行的监督机制。抓紧制定和完善有关地方法规;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详细规划的法律地位问题;国家和地方要进一步抓好技术法规、规范的制定工作。 4 )严格依法行政,提高城市规划管理水平依法行政,严格城市规划实施管理,是当前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任务:严格执法,处理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违法行为;从严治政,规范行政行为。加强城市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加大执法力度,是保证城市规划顺利实施的重要手段。 5 )深化城市规划体制改革,加强规划队伍建设不断充实、健全各级规划管理机构,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不断深化规划设计单位的体制改革,完善资质管理、市场管理、人才激励机制。
城市规划法规体系的基本概念
国家和地方制定的有关城市规划的法律、行政法规和技术法规,组成完整的城市规划法规体系。分为法律法规、技术法规。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的基本概念
3个层次:城镇体系规划:全国、省自治区、跨行政区域、市域、县域 5个类型;总体规划:总体规划纲
同济 李德华
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复习笔记
要、总体规划成果;分区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控制性、修建性详规。 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1. 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原则 2. 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的原则
3. 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的原则 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 2
1 )统筹兼顾,综合部署。 2 )协调城镇建设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3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功能的提高。 4 )合理和节约利用土地与水资源。 5 )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6 )正确引导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 7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8 )加强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前提是规划,核心是保护,关键在管理,位于规划区内的要纳入总规。 9 )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 10)增强城市抵御各种灾害的能力。
城市规划工作的内容和特点
城市规划工作的基本内容
城市规划的基本内容是依据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根据区域规划等上层次的空间规划的要求,在充分研究城市的自然、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制定城市发展战略,预测城市发展规模,选择城市用地的布局和发展方向,按照工程技术和环境的要求,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设施,并提出近期控制引导措施。 城市规划具体工作基本内容
1. 收集和调查基础资料,研究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条件和措施
2. 研究确定城市发展战略,预测发展规模,拟定城市分期建设的技术经济指标
3. 确定城市功能的空间布局,合理选择城市各项用地,并考虑城市空间的长远发展方向 4. 提出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确定区域性基础设施的规划原则 5. 拟定新区开发和原有市区利用、改造的原则、步骤和方法 6. 确定城市各项市政设施和工程措施的原则和技术方案 7. 拟定城市建设艺术布局的原则和要求
8. 根据城市基本建设的计划,安排城市各项重要的近期建设项目,为各单项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9. 根据建设的需要和可能,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步骤
城市规划的地位和作用
城市规划的意义在于对城市发展的指导和控制。城市规划是这样一个过程:它通过对城市未来发展目标的确定,制定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步骤和行动纲领,并通过对社会实践的引导和控制来干预城市的发展。城市规划作用的发挥主要是通过对城市空间尤其是土地使用的空间分配和安排来实现的。城市的地位和作用-是国家或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的主要载体,是现代社会组织工业生产、服务和消费,实施社会管理的最有效的场所,是社会前进的动力。城市规划的作用-城市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城市规划是引导和控制城市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和手段,是落实国家宏观城乡发展战略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保证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合理利用和城市各项建设合理进行的前提和基础,是实现城市及国家经济社会目标的重要手段,也是城市管理的依据。城市规划的目的-既是为了保障城市社会的安全、卫生、公平和效率,也是为国家经济、社会的综合协调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根据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和空间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同济 李德华
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复习笔记
城市规划的三种属性,即城市规划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项政府职能,又是一项社会活动。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以及知识经济和城市化时代的来临,城市在未来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城市规划作用既承担政府宏观调控职能的一部分,也承担促进并引导中国城市化巨变的重要作用,城市规划的法律严肃性要通过编制合法性、决策合法性及实施过程的合法性来体现。 城市规划工作的特点 1. 城市规划是综合性的工作 城市规划是法治性、2. 政策性很强的工 作 城市规划工作具有地3. 方性4. 城市规划是长期性和经常性的 工作5. 城市规划具有实
践性
城市规划的调查研究与基础资料
1.
现场踏勘:城市规划工作者必须对城市的概貌、新发展地区和原有地区要有明确的形象概念,重要的工程也必须进行认真的现场踏勘。 2. 基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主要应取自当地城市规划部门积累的资料和有关主管部门提供的专业性资料。 分析研究。是调查研究工作的关键,将收集到的各类资料和现场踏勘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加以系统3. 的分析整理,从定性到定量研究城市发展的内在决定性因素,从而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这是制定城市规划方案的核心部分。
城市规划具体的基础资料 1. 城市勘察资料(与城市规划和建设有关的地质资料):工程地质:即城市所在地区的地质构造,地面土层物理状况,城市规划区内不同地段的地基承载力以及滑坡、崩塌等基础资料;地震地质,即城市所在地区断裂带的分布及活动情况,城市规划区内地震烈度区划等基础资料;水文地质,即城市所在地区地下水的存在形式、储量、水质、开采及补给条件等基础资料。 2. 城市测量资料:包括城市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城市地下工程及地下管网等专业测量图以及编制城市规划必备的各种比例尺的地形图等。 3. 气象资料:包括温度、湿度、降水、蒸发、风向、风速、日照、冰冻等基础资料4. 水文资料:主要包括江河湖海水位、流量、流速、水量、洪水淹没界限等。大河两岸城市应收集 流域情况、流域规划、河道整治规划、现有防洪设施。山区城市应收集山洪、泥石流等基础资料。 5. 城市历史资料:城市的历史沿革、城址变迁、市区扩展以及城市规划历史等6. 经济与社会发展资料: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及长远规划、国土规划、区域规划 等7. 城市人口资料:现状及历年城乡常住人口、暂住人口、人口的年龄、劳动力构成、自然、机械增长, 职工带眷系数等 8. 市域自然资源资料:矿产资源、水资源、燃料动力资源、农副产品资源的分布、数量、开采利用价值等。 9. 城市土地利用资料:现状及历年城市土地利用分类统计,城市用地增长状况,规划区内各类用地分布状况等。 10. 工矿企事业单位的现状及规划资料:用地面积、建筑面积、产品产量、产值、职工人数、用水用电量、运输量及污染情况等 11. 交通运输资料:对外交通运输和市内交通的现状和发展预测(用地、职工人数、客货运量、流向、对周围地区环境的影响以及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等) 12. 各类仓储资料:主要包括用地、货物状况及使用要求的现状和发展预
测 城市市政、经济、社会、科技、文教、卫生、商业、金融、涉外等机构以及人民团体的现状和规13. 划资料:主要包括发展规划、用地面积和职工人数等。 14. 建筑物现状资料:包括现有主要公共建筑的分布状况、用地面积、建筑面积、建筑质量等,现有居住区的情况以及住房建筑面积、居住面积、建筑层数、建筑密度、建筑质量等 15. 工程设施资料(指市政工程、公用设施的现状资料),包括场站及其设施的位置与规模、管网系统及
同济 李德华
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复习笔记
其容量,防洪工程等 城市园林、绿地、风景区、文物古迹、优秀近代建筑等资
16.
料 城市人防设施及其他地下建筑物、17. 构筑物等资 料 城市环境资料:包括环境监测成果,各厂矿、单位排放污染物的数量及危害情况,城市垃圾的数18. 量及分布,其他影响城市环境质量有害因素的分布状况及危害情况,地方病及其他有害居民健康的环境资料
城市规划的层面及其主要内容
一般城市规划分为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两个层面城市发展战略层面的规划主要是研究确定城市发展目标、原则、战略部署等重大问题,表达的是城市政府对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方向的意志。我国的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都属于这一层面。建设控制引导层面的规划是对具体每一地块未来开发利用做出法律规定,它必须尊重并服从城市发展战略对其所在空间的安排。由于直接涉及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所以建设控制引导层面的规划必须通过立法机关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我国详细规划属于这一层面为便于工作,在正式编制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前,可以由城市人民政府组织制定城市规划纲要,对确定城市发展的主要目标,方向和内容提出原则性意见,作为规划编制的依据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大中城市可以在城市土地使用发展战略规划基础上编制分区规划,进一步控制和确定不同地段的土地的用途、范围和容量。协调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并为下一层面规划提供依据我国 1989年通过《城市规划法》,1991年颁布《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城市规划纲要的主要任务
研究确定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原则,并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
城市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 1. 论证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原则确定规划期内城市发展目标2. 论证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原则确定市(县)与城镇体系的结构与布 局3. 原则确定城市性质、规模、总体布局,选择城市发展用地,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的初步意 见4. 研究分析确定城市能源、交通、供水等城市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的重大原则问题,以及实施城市规划 的 重要措施城市总体规划纲要的成果包括文字说明和必要的示意性图纸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综合研究 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空间发展状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总体规划一般为 20年,同时应当对城市远景发展作出轮廓性的规划安排。近期建设规划是总体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当对城市近期的发展布局和主要建设项目做出安排。近期建设规划一般 5年,建制镇总体规划的期限可以为 10~20年,近期建设规划可以为 3~5年。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1. 设市城市应当编制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县(自治县、旗)人秘政府所在地的镇应当编制县域城镇
体系规划。市域和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分析区域发展条件和制约因素,提出区域城镇发展战略,确定资源开发,产业配置和保护生态环境,历史文化遗产的综合目标;预测区域城镇化水平,调整现有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职能分工和空间布局,确定重点发展的城镇;原则确定区域交通、通讯、能源、供水、排水、防洪等设施的布局,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和有关技术经济政策的建议 2. 确定城市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划定城市规划区范围
3. 提出规划期内城市人口及用地发展规模,确定城市建设与发展用地的空间布局、功能分区、以及市中心、区中心位置。
4. 确定城市对外交通系统的布局以及车站、铁路枢纽、港口、机场等主要交通设施的规模、位置,确定城市主、次干道系统的走向、断面、主要交叉口形式,确定主要广场、停车场的位置、容量
同济 李德华
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复习笔记
5.
综合协调并确定城市供水、排水、防洪、供电、通讯、燃气、供热、消防、环卫等设施的发展目
标和总体布局。 6. 确定城市河湖水系的治理目标和总体布局,分配沿海、沿江岸线 7. 8. 9. 10. 11.
确定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 确定城市环境目标,提出防治污染措施
根据城市防灾要求,提出人防建设、抗震防灾规划目标和总体布局
确定需要保护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传统街区,划定保护和控制范围,提出保护措施,历史文确定旧区改建、用地调整的原则、方法和步骤,提出改善旧城区生产、生活环境的要求和措施
化名城要编制专门的保护规划
12. 综合协调市区与近郊村庄、集镇的各项建设,统筹安排近郊区村庄、集镇的居住用地、公共服务设施、乡镇企业、基础设施和菜地、园地、牧草地、副食品基地,划定需要保留和控制的绿色空间 13. 进行综合技术经济论证,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方法的建议 14. 编制近期建设规划,确定近期建设目标、内容和实施部署。建制镇总体规划的内容可以根据其规模和实际需要适当简化。
城市总体规划的文件及主要图纸 1. 总体规划文件包括规划文本和附件,规划说明及基础资料收入附件。规划文本是对规划的各项目标和内容提出规定性要求的文件,规划说明是对规划文本的具体解释 2.
总体规划图纸包括:市(县)域城镇布局现状图、城市现状图、用地评定图、市(县)域城镇体
系规划图、城市总体规划图、道路交通规划图、各项专业规划图及近期建设规划图。
3. 图纸比例:大、中城市 1/10000~1/25000,小城市 1/5000~1/10000,其中建制镇为 1/5000。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图的比例由编制部门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
1)城镇体系在一个国家或相对完整的区域中,有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空间分布有序的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
2)规划的目标和任务是对城镇发展战略的研究,是在一个特定的地区范围内,合理的进行城镇布局,优化区域环境,配置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并明确不同层次城镇的地位、性质和作用,综合协调相互的关系,以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3)层次全国、省域、市(县)域及跨行政区域等。 4)主要内容: 9个方面可分 4部分。
(1)调查分析预测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建设和发展条件。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
(2)规划布局(三大结构)提出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和城镇分工。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 (3)区域发展支撑条件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社会设施。确定保护区域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遗产的原则和措施。确定各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城镇的规划建议。
(4)实施保障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如何编制城镇体系规划
1)综合评价区域与城市建设的发展条件:历史背景、区域基础、经济基础 2)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 3)提出城镇体系的职能结构和城镇分工
同济 李德华
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复习笔记
4)确定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
5)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
6)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社会设施
7)确定保护区域生态、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遗产的原则和措施。 8)确定各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城镇的规划建议。 9)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城镇体系规划的成果的要求 1)文件:文本是对规划的目标、原则和内容提出规定性和指导性要求的文件。附件是对规划文本的具体解释,包括综合规划报告、专题规划报告和基础资料汇编。
2)图纸:现状图;规划图;基础设施及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等专项规划图;图纸比例: 1:50万~1: 10万;重点地区城镇发展规划示意图 1:5万~1:1万。 编制分区规划的主要任务
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和公共设施、城市基础设施的配置做出进一步的安排,以便与详细规划更好的衔接。
分区规划的主要内容 1. 原则规定分区内土地使用性质、居住人口分布、建筑及用地的容量控制指标2. 确定市、区、居住区级公共设施的分布及其用地范 围3. 确定城市主、次干道的红线位置、断面、控制点坐标和标高,确定支路的走向、宽度以及主要交 叉口、广场、停车场位置和控制范围 4. 确定绿地系统、河湖水面、供电高压线走廊、对外交通设施、风景名胜的用地界线和文物古迹、传统街区的保护范围,提出空间形态的保护要求。 5. 确定工程干管的位置、走向、管径、服务范围以及主要工程设施的位置和用地范围。 分区规划文件及主要图纸 1. 包括规划文本和附件,规划说明及基础资料收入附件。2. 规划图纸包括:规划分区位置图、分区现状图、分区土地利用及建筑容量规划图、各项专业规划图。 3. 图纸比例 1/5000 详细规划的主要任务
以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其他规划管理要求,或者直接对建设作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划设计
详细规划的分类
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根据城市规划的深化和管理的需要,一般应当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以控制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空间环境,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指导修建详细规划的编制对于当前要进行建设的地区,应当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容 1. 详细规定所规划范围内各类不同使用性质用地的界线,规定各类用地内适建、不适建或者有条件允许建设的建筑类型 2. 规定各地块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规定交通出入口防卫、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建筑间距等要求。 3. 提出各地块的建筑体量、体型、色彩等要求4. 高 5.
确定各级之路的红线位置、控制点坐标和标
根据规划容量,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径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
线6. 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与建筑管理
规定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文件和图纸 1. 文件包括规划文本和附件、规划说明及基础资料收入附件。规划文本中应当包括规划范围内土地使用及建筑管理规定
同济 李德华
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复习笔记
2.
图纸包括规划地区现状图,控制性详细规划图纸
3. 图纸比例 1/1000~1/2000 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内容 1. 建设条件分析及综合技术经济论证 2. 做出建筑、道路和绿地等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规划设计、布置总平面 3. 道路交通、绿地、工程管线、竖向规划设计 4. 估算工程量、拆迁量和总造价,分析投资效益。 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文件和图纸 1.
修建性详细规划文件为规划设计说明书
2. 修建性详细规划图纸包括:规划地区现状图、规划总平面图、各项专业规划图、竖向规划图、反映规划设计意图的透视图 3.
图纸比例: 1/500~1/2000
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和修改
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是指城市人民政府根据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情况,按照实际需要对已经批准的总体规划作局部性变更。局部调整的决定由城市人民政府作出,并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原批准机关备案总体规划的修改,是指城市人民政府在实施总体规划的过程中,发现总体规划的某些基本原则和框架已经不能适应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作出更大变更。修改总体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并须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后,报原批准机关审批。
城市规划的审批
城市规划必须坚持严格的分级审批制度,以保障城市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1. 城市规划纲要要经城市人民政府审核同意2. 城市总体规划的审 批: a) 直辖市: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 批b) 省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城市、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和国务院指定城市:由所在地省、
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其他设市城市的总体规划,报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
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其中市管辖的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报所在地市人民政府审批。其他建制镇的总体规划,报县(市)人民政府审批。
c) 城市人民政府和县人民政府在向上级人民政府报请审批城市总体规划前,须经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
单独编制的城市人防建设规划,直辖市要保国家人民防空委员会和建设部审批;一类人防重点城市
3.
中的省会城市,要经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大军区人民防空委员会审查同意后,报国家人民防空委员会和建设部审批;一类人防重点城市中的非省会城市及二类人防重点城市须报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并报国家人民防空委员会、建设部备案;三类人防重点城市报市人民政府审批,并报省、自治区人民防空办公室、建委(建设厅)备案。 4. 单独编制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由国务院审批其总体规划的城市,报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审批;其他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报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报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备案;省、自治区、直辖市级历史文化名的保护规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单独编制的其他专业规划,经当地城市规划主管部门综合协调后,报城市人民政府审批。 5. 城市分区规划经当地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城市人民政府审批 城市详细规划由城市人民政府审批。6. 已编制并批准分区规划的城市的详细规划,除重要的详细规划 由城市人民政府审批外,可由城市人民政府授权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审批。 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的相互关系
共同点:都是在明确长远发展方向和目标基础上,对特定地域的各项建设进行综合部署。不同点:两个规划的地域范围、规划内容的重点与深度有所不同。区域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城市
同济 李德华
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复习笔记
与区域是点和面的关系。区域与城市规划要相互配合、协调进行,城市规划是区域规划内容的深入落实与具体化。在城市规划具体落实过程中,有可能需要对区域规划做某些必要的调整和补充。 城市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关系
互为依据-中长期“计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同时城市规划也是年度计划及中期计划的依据。城市规划是“计划”的空间部署。由于规划期限不同,城市规划要做成更长远的预测与布局。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二者目标一致--合理使用土地资源,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规划范围、控制层面不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宏观层面,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市规划区内,两者相互协调和衔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城市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城市有关研究(城镇体系规划、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以及空间布局等)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宏观依据。城市规划的建设用地标准、总量应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协调一致。土地使用规划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城市规划范围内的用地布局应主要根据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性进行安排。
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环境、环境保护规划的关系
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是规范环境保护行动的筹划,是实现环境目标的手段,属于城市规划中的专项规划;城市生态规划-讲生态学思想和原理渗透于城市规划各个方面,使城市规划生态化,同时关注城市的社会生态、城市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三者层次不同--城市生态规划层次最高,城市规划居中,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最低。
城市构成与用地规划
城市的系统构成
城市作为系统的特性 1. 整体性和综合性
2. 层次性、结构性系统内部诸多要素按不同级别层次有序的组成一个整体 3. 系统的动态性 4. 系统的环境联系性 城市系统的构成
城市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事物,是一个典型的巨系统,城市系统内部是一个具有自身变化规律的结构严密的整体。一般从城市的社会、经济、空间、生态和基础设施系统等几个主要方面分析城市的构成。因此,城市的系统构成的概念,就是指构成城市的各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总和。 城市社会系统的构成
两个角度:一个是政治团体角度,二是市民之间的政治关系。城市中的政治团体是代表不同阶级,或阶层利益,或者特别集团利益的集体组织,城市中的政权构成和行政管理体制受各国各地区的社会制度影响。城市人口系统的构成是城市社会研究的重点之一,不计涉及到人群分类学,更涉及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收入阶层,不同民族种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性别,不同受教育水平,不同年龄组社会集团间的社会冲突与交融,以及他们在城市空间上的分布狭义的城市文化指城市的精神文化。
城市产业系统的构成
两种分类法:一种是与国民经济的三个产业构成相对应的,一种是以产业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划分,主要用于城市产业发展研究按照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分类方法城市第一产业是城郊区的农、林、牧、副、渔业,为城市供应农副产品,特别是为城市供应副产品。(还包括采掘业)第二产业主要指制造业和加工业,是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同济 李德华
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复习笔记
第三产业是现代城市中为主导产业服务而发展起来的。城市产业根据城市产业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还可以把城市产业分为主导产业、配套产业和一般服务性产业主导产业:一座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决定性产业。它决定了城市的形成发展和类型。配套性产业:围绕城市主导型产业而建立起来的为城市社会经济活动和市民生活提供一般性服务的部门,是所有城市都拥有的产业。
城市空间系统的构成
城市空间系统是城市范围内社会、生态以及基础设施各大系统的空间投影及空间关系的总和。它是决定城市集聚效益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决定了城市各构成要素关系的合理性和运营的有效性。城市空间系统可以从各要素的空间位置(选址)、集聚程度以及城市空间形态考虑选址:是城市各大构成系统的要素关系的反映。各要素的空间选址从总体上决定了城市内部的空间布局和结构。集聚程度:空间形态:是城市总体布局形式和分布密度的综合反映,它包括了城市平面和高度的三维形态。
城市其他系统的构成
分析研究城市系统构成的最终目的在于从本质上全面把握城市的功能及其内部结构,以及城市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城市用地及其适用性评价
城市用地的概念
城市用地是城市规划范围内赋以一定用途与功能的土地的统称。是用于城市建设和满足城市机能运转所需要的土地。通常所说的城市用地,既是指已经建设利用的土地,也包括已列入城市规划区域范围内尚待开发建设的土地泛义的城市用地,还可包括按照城市规划法所确定的城市规划区内的非建设用地
城市土地利用规划
我国古代周朝的井田制和宋朝的方田制规划、夏代大禹制定的黄河河道规划、秦朝太守李冰父子的都江堰规划等,均可视为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的雏形。建国以来,“土地整理”传入我国, 20世纪 50年代后期改为“土地规划”,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展土地规划工作。何谓“土地利用规划?”学术界有不同看法,建国以来曾有过多次研讨,主流看法是土地规划或称为土地利用规划是在空间上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技术经济综合措施体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由政府组织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是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为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协调分配国民经济各部门用地,妥善安排各项建设工程用地而提出的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方案。土地利用规划一经批准,就具有法定效力,必须执行。根据规划的性质和目的,土地利用规划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设计三种类型。土地利用规划是指在土地利用的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目标,对各类用地的结构和布局进行调整或配置的长期计划。土地利用规划是一种空间规划。因为土地有不可移动性的特点,在土地利用规划中需要对各种土地用途的空间布局作出安排。土地利用规划又是一种长期计划,它需要对 5~15年或更长时期内可能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考虑、作出长期安排。土地利用规划,按规划范围和任务的不同,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专项规划三大类。
城市用地的属性
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经济属性;法律属性 城市用地的价值
使用价值;经济价值
同济 李德华
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复习笔记
城市用地的区划
行政区划;用途区划;房地产权属区划;地价区划 城市用地的归属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农民集体所有制,除农民集体所有外,属于全民所有制国家所有的土地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城市市区的土地属国家所有 …… 城市用地的管理
为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国家实行严格的土地用途管理机制。国务院土地管理部门统一负责全国土地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并相应设置县级以上的土地管理机构,行使管理职能在城市建设用地管理方面,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相衔接,通过城市规划管理、城市土地管理相协调的过程,以合理而有效的利用城市土地,推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自然环境条件分析
包括资料的勘查、搜集和按规划阶段的需要进行整理、分析和研究,是城市规划的基础性工作之一。自然环境条件对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影响分析,需考虑:由于地域差异,自然条件不同,有可能气候条件为主,有可能地质条件为主,且一项环境要素,可能对城市产生两方面影响,因此影响分析应着重主导要素。有些自然条件的影响,需要超越所在局部地域,从更大范围评价各种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制约或抵消,相互配合加剧。 地质条件
着重在与城市用地选择和工程建设有关的工程地质方面
1.建筑地基建设用地范围内不同的地基承载力,对城市用地选择和建设项目的合理分布以及工程建设的经
济性,非常重要。有些地基土常在一定条件下改变其物理性状,从而对地基的承载力带来影响。
2.滑坡与崩塌滑坡是斜坡在风化作用、地表水或地下水、人为的原因,特别是在重力的作用下,使得斜坡上
的土、石向下滑动(常发生在丘陵或山区,在选用坡地或紧靠崖岩建设时需要注意)在规划用地时,应确定滑坡地带与稳定用地边界的距离。必须选用有滑坡可能的用地时,应采用具体工程措施。崩塌的成因主要是岩层或土层的层面对山坡稳定造成的影响。当裂隙比较发育,且节理面顺向崩塌的方向,;尤其是因争取用地,过分人工开挖,导致坡体失去稳定而崩塌。
3.冲沟由间断流水在地表冲刷形成的沟槽。适宜的岩层、土层、地形以及气候条件是形成冲沟的主要条件。
冲沟切割用地,使之支离破碎,对土地使用造成不利。
4.地震造成破坏的大多是构造地震,即由于地质构造运动所引起的地震。确定建设地区的地震烈度,以便制定各项建设工程的设防标准。地震烈度分基本烈度和设计烈度。基本烈度:一百年内在该地区可能遭遇的地震最大烈度,是设防的依据设计烈度:在地区宏观基本烈度基础上,考虑地区内地质构造特点,地形、水文、土壤条件等不一致性所出现小区域地震烈度的增减,据此制定更为切实而经济的小区域烈度标准。避免在强震区建设城市。一般规定,在地震烈度 7度以下,工程建设不需特殊设防, 9度以上地区不宜选作城市用地在城市规划时,应按照用地的设计烈度及地质、地形情况,安排相宜的城市设施。分布建筑时,尽量避免开断裂破碎地带。为保证震时救灾需要,对通讯、消防、救护等机构不仅应有较高的设防标准,还需有适宜的位置。在对外
同济 李德华
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复习笔记
交通联系方面保证畅通。供水、供电、道路等公用设施也需有安全措施。为减少次生灾害,建筑不宜连绵成片,应留适当的防火间隔。对于易产生次生灾害的城市设施,要先期选择合适位置。 5.矿藏它的分布与开采影响到城市用地的选择和城市布局的形态。 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
1.水文条件:江河湖泊水体,不但可作为城市水源,同时还在水运交通,改善气候,稀释污水,排除雨水
以及美化环境等方面发挥作用。为防治洪水,在城市用地选择时要按照洪水频率,利用高亢地形,同时避开洼地、滞洪区等部位。城市防洪标准要区别不同城市设施的重要性,采用不同的设计标准频率。
2.水文地质条件指地下水的存在形式、含水层厚度、矿化度、硬度、水温以及动态等条件。地下水常常是
城市水源,特别是远离江湖或地面水量、水质不敷需用的地区。按成因与埋藏条件: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在城市规划布局中,地下水的流向应与地面建设用地的分布以及其他自然条件一并考虑,防止因地下水受到工业排放物的污染,影响到供水水源的水质。
气候条件
城市的气候除大气环流和海陆位置不同所形成的大气候外,在较小的地区范围还存在地方气候与小气候。在城市地区,由于城市所造成的大气下垫面层的不同,以及城市与外界的温差所形成的热力差异,将促使某些气象要素的变化,而出现“城市气候”的特征
同济 李德华
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复习笔记
1. 太阳辐射:具有重要卫生价值,太阳辐射强度与日照率,分析城市所在地区太阳运行规律和辐射强度,
对建筑的日照标准,间距、朝向的确定,建筑的遮阳设施以及各项工程的热工设计,将有所依据。日照间距的考虑还将影响到建筑密度、用地指标、用地规模。太阳辐射强度会造成不同的小气候形态,对建筑群体的布置有影响。
2. 风象:风以风向和风速两个量来表示。风象一般为 8或 16方位观测,累计计算风频率。同样可以绘制
风速图。盛行风向是按照城市不同风向的最大频率来确定的。我国地处欧亚大陆东岸,东半部受季风环流影响,夏季偏南风冬季偏北风。西南地区受印度洋环流控制,夏季多西南风。为了在规划布局中正确运用气象,每个城市应分析本地全年占优势的盛行风向,最小风频率,静风频率以及盛行凤的季节变化规律。为了有利于城市的自然通风,在城市布局,道路走向和绿
地分布方面,考虑与城市盛行风向的关系,而留出楔形绿地、风道等开敞空间。在大气候风外,城市地区由于地形不同,所受太阳辐射强弱不一,以及热量聚散速度的差异,会形成局部地区空气环流,即地方风:城市风、山谷风、海陆风等。在城市局部地段,当在静风或大气候风微弱的情况下,也会由于地面设施不同,在温差热力作用下,出现小范围空气环流,这有利于该地区自然通风。若地面设施布置不当,由于局部环流的形成,也可能带来不好效果。在山地背风面,会产生机械涡流,如在此处布置住宅,有
利于通风,但若上风为污染源,则加剧污染。 3.温度:
同济 李德华
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复习笔记
纬度每增加一度,气温降低 1.5度,气温经向变化由海陆位置不同所引起气温对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影响表现在:地区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大,给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带来影响。工厂选址,影响工业工艺的适应性与经济性。垂直方向逆温的产生,加剧对城市大气的污染。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尤其是冬天),城市上空出现逆温层结或称逆温层,此时大气稳定。尤其在静风火地处谷地,山坡冷空气下沉,更加剧逆温层形成和增厚。所以需对当地气温变化规律,结合地形和其他自然条件,以及城市设施热量散发状况,仔细分析在大中城市,由于建筑密集、绿地水面偏少,生产和生活活动过程散发大量热量,出现市区气温比郊外高的现象,叫热岛效应。
4.降水与湿度:我国大部分受季风影响,夏季多雨,雨量多少及降水强度对城市排水设施有较为突出的影
响,山洪的形成,江河汛期也给城市用地的选择及防治工程带来问题。相对湿度随地区和季节而不同,一般城市因人工构筑物覆盖,相对湿度比郊区低,湿度大小对某些工业生产工艺有影响,同时影响居民的舒适感。 地形条件
从自然地理宏观划分地形,大体有山地、丘陵、平原三类
地形条件对规划与建设的影响 1 影响城市规划的布局、平面结构和空间布置 2 地面的高程和用地各部位之间的高差是对制高点的利用、用地的竖向规划、地面排水及洪水的防范等方面的设计依据 3 地面的坡度,对规划与建设有多方面影响。 4 地形与小气候的形成有关,分析不同地形及与之相伴的小气候特点,将可更合理的分布建筑、绿地等设施 5 地貌对通讯、电波有一定的影响。城市各项建设用地适用坡度
项目 工业 坡度 0.5~2 项目 坡度 0~0.25 0.4~3 0.5~1 可大可小 铁路站场 对外主要公居住建筑 0.3~10 路 城市主要道路 0.3~6 机场用地 次要道路 0.3~8 绿地 城市用地适用性评定用地评定的要求
城市用地的自然环境条件适用性评定,是对土地的自然环境,按照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需要,进行土地使用的功能和工程的适宜程度,以及城市建设的经济性与可行性的评估,其作用是为城市用地选择和用地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进行城市用地质量的综合评定须注意 1 用地评定是城市规划的一项基础工作,在扩建或新建城市,对拟建地区用地的适用性进行分析与评定,以此作为制定规划方案的必要依据,尤其在环境条件较为复杂和供新城址选择的地区更需要这方面资料。 2 用地评定主要是为城市总体规划服务,但在进行局部详细规划时,也需对环境环境条件作更为具体的分析与评价,以适应规划与工程设计的需要,所以用地评定的内容与深度要根据不同规划阶段的需要相应的拟定 3 要注意用地所在区域的环境背景的可能影响 4 用地评定要因地制宜,按照用地的自然特性,抓住主导环境条件对之分析与评价,并对与之相关的其他自然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可能产生次生的、后发的、联动的影响作出评估 5 不应只是各个环境要素单独作用的总合,而是要从环境的整体意义上考察他们相互的作用及其后果,综合地鉴定利弊。同时要尽可能预计到城市建设的人为影响给自然环境带来的变化,对用地质量造成
同济 李德华
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复习笔记
新的影响,并作为评价环境质量的一个因素先期考虑。 用地评定的分类
一类用地:用地的工程地质等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优越,能适应各项城市设施的建设需要,一般不需或只需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的用地二类用地:需要采用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对城市设施或工程项目的分布有一定限制三类用地:不适于修建的用地。现代工程技术几无可能修建的用地,所谓不适于修建的用地是指用地条件极差,必须付以特殊工程技术措施后才能用作建设的用地,这取决于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坡度:小于 10%,介于 10~25%之间,大于 25%。
城市用地的选择
根据城市各项设施对用地环境的要求,城市规划布局与用地组织的需要来对用地进行鉴别与选定。 用地选择的影响因素
建筑现状;基础设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文化遗存;社会问题
用地选择的原则 1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以及相关法律中有关土地利用的规定 2 新城选址或各种开发区选址既满足建设空间与环境的需要,同时要为将来进一步发展预留用地与方向;旧城扩建用地选择,要结合旧区的布局结构考虑城市扩展重构城市功能布局的合理性,要充分利用旧城的设施基础,节省建设投资 3 用地选择应对用地的工程地质条件作出和科学的评估,结合城市不同功能地域对用地的不同空间与环境质量要求,尽可能减少用地的工程准备费用,同时做到地尽其利,地尽其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4 注意保护环境的生态结构,原有的自然资源和水系脉络,注意保护地域的文化遗产。 城市用地的分类
城市用地分类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有利于土地的利用与管理。
城市用地的构成
是基于城市用地的自然与经济区位,以及由城市职能所形成的城市功能组合与布局结构,而呈现不同的构成形态。按照行政隶属层次,宏观上分为市区、地区、郊区等。按功能用途的组合,分为工业区,居住区等
城市的物质构成
分为:公共领域(主要是公共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通常是公共投资和开发的范畴,是主导、为非公共领域的开发提供可能性、约束性)和非公共领域(指社会个体所占用的那部分物质环境,一般是非公共投资和开发的范畴)。物质环境优化表现为可达性、外部效应。
居住用地
承担居住功能和居住活动的场所,称为居住用地居住活动是维持城市规模和城市机能运转的基本城市活动内容。居住生活过程是一个文化过程,居住生活方式反映了一个地方或民族的文明程度与形态。住房的私有化与市场化供应,正在改变着人们的居住观念,扩大了住房的社会需求和对住宅及住地环境选择的余地,由此推进了住宅产业化的进程。城市居住的概念,当提升到人类居住的概念层面上,得到进一步的扩展与深化。为此,城市居住用地规划,要在城市发展战略的指导下,研究确定居住生活质量及其地域配置的目标,结合城市的资源与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用地,处理好居住用地与城市其他用地的功能关系,进行合理的组织与布局,并配置完善的市政与公共设施,尤其要加强绿化规划,注重环境保护,使之具有良好的生态效应与环境质量。 居住用地的组成
同济 李德华
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复习笔记
一般包括住宅用地和与居住生活相关联的各项公共设施、市政设施等用地。
1 住宅用地:不同类型住宅所占用地,包括住宅基底和宅基周围所必要的用地 2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居住生活所需要的学校、医疗、商业服务、文娱管理等设施的用地 3 道路用地:居住地区内各种道路、广场、停车场库的用地 4 绿地:居住地区集中设置的公园、游园等公共性用地居住用地是指住宅用地和居住小区及居住小区级以下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及绿地。
居住用地的分类
按照具有的住宅质量、用地标准、各相关联设施的设置水平和完善程度,以及所处的环境条件等,分为四类
居住用地的指标
两方面来表达:一是居住用地占整个城市用地的比重,二是居住用地的分级以及各组成内容的用地分配与标准
居住用地影响因素
居住用地指标拟定受下列因素影响: 1. 城市规模 城市2. 性质3. 自然 条件4. 城市用地 标准 居住用地指标 1. 居住用地的比重:一般占城市建设用地的 20%~32% 2. 居住用地人均指标:人均 18~28平米,大中城市不得少于 16平米 /人
住宅用地的规划布置
理论发展
在城市总体布局结构上较早的提出居住用地组织的概念,是 19世纪末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之后在 1927年,佩里提出邻里单位,是较早的从理论上以居住地域作为基本的构成单元。这一以完备基本生活环境和强调社区生活为主旨的居住用地组织方式,在以后得到广泛应用。纵观城市居住用地的规划理论发展,基本上是以基本构成单元和分级构成两个概念为主体,并由此多侧面地理性展衍。但在居住区规划理论的发展过程中,鉴于居住区的构成涉及功能、社会、自然以及形态等多反面因素,因此就有以强调某一因素侧面的理论诠释与立论。
居住用地的选择
关系到城市的功能布局,居民的生活质量与环境质量、建设经济与开发效益等多个方面: 1. 选择自然环境优良的地区2. 应与城市总体布局结构及其就业区域商业中心等功能地域,协调相对关系,以减少居住-工作、居 住消费的出行距离和时间 3. 要十分注重用地自身及用地周边的环境污染影响。4. 应有适宜的规模与用地形状,配以合理的组织居住生活和经济有效的配置公共服务设施等。合宜的 用地形状有利于居住区的空间组织和建设工程经济 5. 在城市外围选择居住用地,要考虑与现有城区的功能结构关系,利用旧城区公共设施、就业设施,有利于密切新区与旧区的关系,节省居住区建设的初期投资。 6. 要结合房地产市场的需求趋向,考虑建设的可行性与效
益。7. 要注意留有余地,在居住用地与产业用地相配合一体安排时,要考虑相互发展的趋向与需 要
居住用地的规划布置
居住用地规划的原则
同济 李德华
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复习笔记
1. 要作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组成部分,协调与整个城市总体的功能、空间、环境的关系,在规模、 标准、分布与组织结构等方面,确定规划的格局与形态 2. 要尊重地方文化脉络及居住生活方式,体现生活的秩序与效能,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3. 要重视居住地域同城市绿地开放空间系统的关系,使居民更多的接近自然环境,提高居住地域的生 态效应
4. 要遵循相关的用地与环境等的规范与标准,在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的前提下,确定建筑的容量、用地指标,并结合地理的、经济的、功能的因素,提高土地的效用,保证环境质量 5. 城市居住地区作为定居基地,具有地域社会即社区的性质,居住用地规划要为营造安定、健康、和谐的社区环境,提供空间与设施支持 6. 居住用地的组织与规模,要有利于社区管理与物业管
理 居住用地的分布 1. 集中布置:当城市规模不大,有足够用地且在用地范围内无自然或人为的障碍,而可以成片紧凑的
组织用地时,常采用这种布置方式。用地的集中布置可以节约城市市政建设投资,密切城市各部分在空间上的联系,在便利交通,减少能耗,时耗等方面可能获得较好的效果。但城市规模较大,居住用地过于大片密集布置,可能会造成各种问题。 2. 分散布置:城市用地受地形等自然条件限制,或因城市的产业分布和道路交通设施的走向与网络的影响时,居住用地可分散布置。前者如丘陵地区城市用地沿山谷展开,后者如矿区城市,居住用地与采矿点相伴而分散布置。一些城市出于对居住用地与自然的关系考虑,而将居住用地内绿化地带划分为若干块体,形成多个单元的分散布局形态。 3. 轴向布置:当城市用地以中心地区为核心,居住用地或将产业用地相配伍的居住用地沿着多条由中心向外围放射的交通干线布置时,居住用地依托交通干线,在适宜的出行距离范围内,赋以一定的组合形态,并逐步延展。(如华沙远景规划)
居住用地的组织
是基于居民对基本生活设施的需求,以及对设施的使用频繁程度,同时结合城市道路系统与网络的构筑,在保障居民生活的方便性、舒适性、安全性和土地利用和理性的条件下,对居住用地赋以一定的构成形态与机能。居住用地的组织须充分考虑所在地域的居住生活方式,以及对居住生活设施的发展需求,同时按照居住行为的特点,和对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频度,可以划分不同的行为活动圈域和需求层次,由此做为居住用地空间组织与设施配置的依据。居住用地是城市用地的功能与空间的整体构成中不可分离的部件。居住用地的空间分布,构成形态及其相关用地的配置与机制,需要在城市总体用地结构中定位、定量与定形,居住用地的组织乃是为实施城市总体规划的理念目标,完善用地构成的整体结构与效能的专项性规划类别。基于以上原因:大规模城市,通常采取多级序列的构成形态。
居住区分级控制规模
居住区 小区 组团 户数 10000~15000 2000~4000 300~700 工业用地 人口 30000~50000 7000~15000 1000~3000 1. 工业提供大量就业岗位,是构成城市人口的主要部门 工业发展也带动了其他各项事业的2. 发展3. 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的工业发展和兴盛还包括它自身在内许多城市第三产业的基本支撑,城市工 业的衰落会同时带来第三产业的衰落。城市工业用地的扩展也直接影响着第一产业用地,并与整体城市产业结构变迁密切相关。 4. 工业的布置方式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城市的空间布局。5. 工业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同济 李德华
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复习笔记
城市中工业布置的基本要求工业用地的自身要求
1. 用地的形状和规模2. 地形 要求3. 水源要求:注意工业与农业用水的协调平 衡 能源要求:4. 必须有可靠的能源供 应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要求:不应选在 7级及以上的地震区,土壤耐压强度一般不应小于 1.5kg/平5. 方厘米。山地城市的工业用地:不要选址于滑坡、断段、岩溶或泥石流等不良地质地段。黄土地区:尽量选在湿陷量小的地段,以减少基建工程费用。工业用地的地下水位最好低于厂房的基础,并能满足地下工程的要求;地下水的水质要求不致对混凝土产生腐蚀作用。工业用地应避开洪水淹没地段,一般应高出当地最高洪水水位 0.5m以上。最大洪水频率,大、中型企业为百年一遇,小型企业为 50年一遇。厂址不应布置在水库坝址下游,必须布置在下游,应考虑安置在水坝发生意外事故时,建筑不致被水冲毁的地段。
6. 工业的特殊要求:比如:气压、湿度、空气含尘量、电磁,辐射,防暴,防火
等 其他要求:应避开以下地区:军事用地、水利枢纽、大桥等战略目标;有用的矿物蕴藏地区和采7. 空区;文物古迹埋藏地区以及生态保护与风景旅游区;埋有地下设备的地区。 交通运输的要求
交通运输条件关系到工业企业的生产运行效益,直接影响到吸引投资的成败。工业建设与工业生产多需要各地设备与物资,生产费用中运输费占有相当比重。考虑工业布局时,要根据货运量大小、货物单件尺寸与特点、运输距离、经分析比较后确定运输方式。 1 铁路运输:一般要求年运输量大于 10万吨或单件重量在 5吨以上,有形体很大及可燃气体、酸等不允许转运的货物才可铺设专用铁路。内部采用铁路运输的工业要布置在坡度小于 2%的用地上。当在不同标高建场时,不同台地间要保持较大距离,否则需采用折角运输。采用铁路运输的工业企业用地要布置在便于接轨的地段。把有关工业组成工业区,统一建设铁路运输设施,可以提高专用线的利用率,节约建设投资。 2 水路运输:运费最低廉,大宗货物尽量水运,当应注意在枯水期和冰冻期解决运输的途径。只有在转运量不大、转运方便的情况下,水运优势才能发挥。水路运输的企业要尽量靠近码头。 3 公路运输:机动灵活、建设快、基建投资少。沿途必须经过的公路构筑物和桥涵要能满足最大和最重产品的通过 4 连续运输:传送带、传送管道、液压、空气压缩输送管道、悬索、单轨运输等:效率高,节约用地、节约运输费用和时间,但建设投资高,灵活性小。
防止工业对城市环境的污染
合理布局环境保护的重点在冶金、化工、轻工、钢铁、炼油、火电、石化、有色金属、造纸 1 减少有害气体对城市的污染:散发有害气体的工业不宜过分集中在一个地段。特别不要把废气相互作用产生新的污染的工业布置在一起。综合考虑风向、风速、季节、地形等多方面影响。工业区与居住区之间按要求隔开一定距离,称为卫生防护带。带内遍植乔木,距离大小随工业排放物的性质与数量不同,防护带内,一般可以设置一些少数人使用的、停留时间不长的建筑。 2 防止废水污染:在城市现有及规划水源的上游不得设置排放有害废水的工业,亦不得在排放有害废水的工业下游开辟新的水源。集中布置废水性质相同的厂,以便统一处理废水,节约废水的处理费用。 3 防止工业废渣污染:主要来源于燃料和冶金工业,其次为化学和石油化工工业。不能综合利用的废渣,要对其堆弃场地早作安排,尽量利用荒地堆弃废渣,并注意防止其对土壤、水源的污染。 4 防止噪声干扰:从性质看,噪声最大的是金属制品厂,其次为机械厂和化工厂 工业区与居住区的空间关系
一般工业区域居住区的距离以步行不超过 30分钟为宜
同济 李德华
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复习笔记
在规划中,主要还是着眼于均衡分布工业区,减少单项高峰交通量
工业区设置工业
区的原因
按照专业化协作原则改组工业,可节约用地和建设投资,最大限度实现原料和三废的综合利用,改善城市的卫生状况,便于采用先进的工艺设备、提高生产的自动化程度,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统一布置,也能使建筑布局完整,从而改变工业区面貌 工业协作的几个方面
产品、原料的协作;副产品及废渣回收利用的协作;生产技术的协作;厂外工程协作;动力设施的协作;备料车间及辅助设施的协作;地方工业部门的协作;厂前建筑的协作 工业区的组织
在城市发展战略层面的规划中,要确定不同性质的工业用地,将各类工业分别布置在不同地段,形成各个工业区。工业区应有统一规划,区内布局应紧凑,各场不应自成一套,各自为政,要注意节约用地 工业区的组成
生产厂房、仓库、动力及市政设施、维修与辅助企业、综合利用和加工工业、运输设施、厂区公共服务设施、科学实验中心、卫生防护带 工业区的规模
过小:无法提高各种设施的协作程度过大:造成交通运输和污染的集中
工业用地在城市中的布置
工业用地的布置直接影响城市功能结构和城市形态。 工业的分类
按性质:冶金、电力、燃料、机械、化学、建材等按环境污染可分为隔离工业、严重干扰和污染的工业、有一定干扰和污染的工业、一般工业等
工业用地在规划建设用地中的比重
一般占建设用地的 15%~25%但拥有大型工业企业的中小工矿城市,比例可大于 25%规划人均工业用地面积指标一般在 10~25平米之间,但拥有大中型工业企业的中小工矿城市,可适当提高,但不宜大于 30%特大城市,由于城市总用地紧凑,工业用地面积大致在 18平米/人以下
工业在城市中布置的一般原则
满足为每一个工业企业创造良好的生产和建设条件,并处理好工业用地与其它部分的关系,特别是工业区与居住区的关系有足够的用地面积,用地基本上符合工业的具体特点和要求;减少开拓费用,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能解决给排水问题职工的居住用地应分布在卫生条件较好的地段上,尽量靠近工业区,并有方便的交通联系工业区和城市个部分,在各个发展阶段中,应保持紧凑集中,互不妨碍,并充分注意节约用地。相关企业之间应取得较好的联系,开展必要的协作,考虑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市内运输。
工业在城市中的布置形式
根据生产的卫生类别、货运量和用地规模,分为三种情况:布置在远离城市的工业、城市边缘的工业和布置在城市内和居住区内的工业各类工业有许多不同特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按照城市发展战略,保证多种产业发展的弹性可能,才能使布局真正科学合理(对于货运量年 3000~4000吨,有噪声、有燃物和微量烟尘,用地达 30公顷左右的中小型厂,则应布置在城市内的单独地段,这种地段形成的街坊应靠近交通性道路,不宜布置在居住区内部)
工业用地布局与城市的关系
同济 李德华
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复习笔记
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的位置关系
缺点
布置形式 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平行布置 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垂直布置 优点 工业区和居住区相应呈带形发展,互不干扰,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的关系较好 工人上下班不为工业区内的铁路线所隔断,热电站,热加工车间及排出有害物质的车间里居住区远一些,不排出有害物质的车间可离居住区尽一些,减少防护带宽度,节省建设费用 对占地面积较小的工业区较为合适,但对占地面极大的工业区,这种方式增加工人上下班时间。 工业用地布局与城市总体布局的关系 混合布置 比较常用(以上两种形式的优点都有) 缺点 但工业将城市包围,城市用地没有留出缺口,城市没有发展余地,或城市发展后又形成新的工业包围区 但要注意组织好交通,否则相互穿越,形成相互干扰 布置方式 描述 工业区包围城市 分散在城市四周,按工业性质和污染程度均匀合理的布置在四周。城内有若干工业小区和分散的工业点 结合地形,与其他用地呈间隔式交叉布置。 优点 可以避免工业的大量运输对城市的干扰 工业区与其他用地呈交叉布置 有利于充分利用地形,并根据工业企业不同的情况,分别考虑风向和河流上下游关系 组团式布置 群体组合式布置 根据规划布置意图将城市组成几个规划分区,每分区组团中,即有工业企业,又有居住区 生产与生活有机结合 污染、交通 在工业用地布置中,将工业用地 分为市区工业用地、近郊工业区、远郊工业区等,而使城市形成群体组合的城市形态有的中小城市以一城多镇组合形式来布置工业用地, 工业用地布局对城市用地形态的影响 布局形态 工业地带 随现代化大工业和工业联合化趋势,城市化程度越来越高,某些地区,工业大量集中,城市之间几乎连成一片,形成新的城市形态,即工业地带或城市集聚区如: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北起波士顿、南至华盛顿、东起纽约、西至芝加哥 由于资源匮乏,工业原料来自国外,依靠煤炭资因此大型工业企业沿海布置。如:源、水用充东京与南面的横滨,形成京滨工业足、水陆交通带与东面的千叶县发展,形成京叶方便,附近还工业带东北向茨城发展,形成鹿岛有洛林铁矿,工业带 发展条件优越德国鲁尔工业区 组合城市 我国在 50年代开始注意控制大城市问 题,有计划地,由近及远的发展市郊工业区、卫星城镇,形成以母城为中心的 同济 李德华
城市规划原理第三版复习笔记
多功能综合区和带形城市 组合城市如上海附近 在带形结构中的每一个综合区既有生 产又有生活,形成一定规模,这种城市形态,便于逐个建设,比较机动灵活,在道路布置方面,中心部分可以以生活性街道相连接,边缘地带有交通性感到或铁路通过,以解决工业生产的交通运输问题。 旧城工业布局调整旧城工业布局存在的问题 1. 工厂用地面积小,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有些工厂,由于历史原因无集中用地,一厂分散几处,使生产过程不连续,生产管理不便 2. 缺乏必要交通运输条件3. 居住区与工厂 混杂4. 工厂的仓库、堆场不足,有的工厂侵占道路面积,造成马路仓库,影响交通和市容整 洁5. 工厂布局混乱缺乏生产上的统一安排,形成“小而全”“大而全”的局面。 6. 有些工厂的厂房利用一般民房或临时建筑,不合生产要求,影响生产和安全。 旧城工业布局调整的原则 1. 发展生产,充分利用与逐步改造相结合。我国城市中现有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比重,因此在可能条件下要充分利用原有工业基础,积极发展,通过合理的技术改造、工艺改革,改善条件 2. 专业化生产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小而全的生产体系,不利于组织大量生产,无法利用高效率的专用设备和自动生产线,不能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旧城工业改造必须与工业的专业化改组相结合 3. 工业改造必须减少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对易燃易爆及严重污染的工业必须采取措施,予以处理 街道工厂的调整地点,要便于居民参加生产劳动,对外迁工业的工人居住区和服务设施,必须妥善4. 安排 旧城工业布局调整的一般措施
1. 留:原有工厂,厂房设备好,位于交通方便,市政设施齐全的地段,而且对周围环境没有影响,可以保留,允许就地扩建 2. 改:包括改变生产性质、改革工艺和生产技术两方面;原有工厂,厂房设备好,且位于交通方便、市政设施齐全、有发展余地的地段,但对周围环境有影响,应采取改变生产性质、限制生产发展、改革工业等措施,以减轻或消除对环境的污染,有的还可以改作他用 3. 并:规模小,车间分散的工厂可适当合并,以改善技术设备,提高生产率。生产性质相同并分散设置的小厂可按专业要求组织成大厂,各个相同的生产车间亦可合并成专业厂。 4. 迁:凡在生产过程中,对周围环境有严重污染,又不易治理,或有易燃易爆的工厂,应尽可能迁往远郊;厂区用地狭小,设备差,生产无发展余地,或厂房位置妨碍城市重要工程建设的工厂应迁建;运输量很大,在城区内无法修建必要的运输设施(专用线、车库、工业港等)的工厂,亦可根据情况迁建。工厂搬迁费用较多,很多城市利用土地的级差地租来实现其搬迁。 对具有一定基础的旧工业区的改建,一般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适当扩大用地;改善运输条件;改善环境卫生
公共设施用地
城市公共设施的内容与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城市的性质、城市的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水平和城市的文明程度。城市公共设施的内容设置及其规模大小与城市的职能和规模相关联。即是某些公共设施(如公益性设施)
同济 李德华
正在阅读:
我国教育服务贸易逆差的原因及对策02-13
青州市邮政局关于中邮广告业务08-11
git、gerrit的使用方法和规范01-22
扣件式钢管大悬挑操作平台的设计与应用详细介绍 - 图文12-07
空气压缩机安全操作规程07-01
Step7中ProfiNet接口学习笔记04-12
2019小学生二年级热闹的元宵节作文06-13
银行安全保卫学习心得07-27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李德
- 同济
- 城市规划
- 复习
- 原理
- 图文
- 笔记
- 英语学科第二学期教学计划
- 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 百度网盟与GOOGLE内容联盟的权威评测 - 图文
-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梳理(含答案)
- 热力学四大定律
- 正阳堤施工进度计划
- 2010司法考试民法真题(共45页)
- 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数学单元检测题(全册)
- 2018-2024年中国建筑设计行业市场深度调研研究报告(目录) - 图
- 工作分析表 宴会厅主管
- 上海牛津英语6AU6复习练习
- 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报告 之 QQ课程设计概述
- 2018年高考化学总复习练习:第十一章《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 课
- 天津大学 自然辩证法概论 ppt文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课课件内容
- 省级教学团队(教育厅文件)
- 矿机实习报告
- 新目标英语Unit5 I am watching TV教案设计参考
- UG练习题
- 单晶硅光伏电池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图文
- 京东商城物流成本控制案例分析